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创业教育分析(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创业教育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理念,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起到重要作用,可以满足当今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渗透,在专业教育中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育,对于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1创业与创业教育的涵义
1.1创业
创业意味着产生一个创新想法,抓住商业机会进而开创一个事业,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主动发现机会、积极实践、敢于冒险、勇担责任。从广义上来讲,创业是指所有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特征的、能够增进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活动。从狭义上理解,创业是指创办企业,即能够创造劳动岗位、增加社会财富的活动。
1.2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2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2.1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不同点
20世纪末,我国一些高校开始探索创业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最初,开展创业教育是基于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现实困境,这样的教育理念是功利性。随着创业教育的发展,现在的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一致认为,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思维、社会责任感、敢于挑战的勇气和意志力,这是专业教育的专业性所不能培养的。专业教育是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分工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的教与学的活动,它是为人的谋生做准备,具有工具性、实用性特点。受教育者接受专业教育后能从事相关专业的实际工作。专业教育培养的是某一行业的专家,专业教育的知识体系以及相对严格的对应岗位的技能培训不能适应创业者的人格特质要求。
2.2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
首先,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可以实现知识迁移,两者都含有实践性和理智性的知识成分。创业教育本身就结合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参与实践,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开创新的事业,从而进一步实现对专业教育的深化。而专业教育则为学生创业提供项目启发,培养学生创业中必须具备的科学思维、理性判断和专业支撑。其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度一致,都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思维的高素质人才。二者的培养内容相同,创业教育内容包括创新创业意识、企业家精神、实践能力等,由于人们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时刻发生变化,这也要求专业教育在内容上更强调培养人才特征的多样性、复合性和创新性相关,因此,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具有同质性。二者教育功能相近,创业教育强调社会实践性,功能是培养人的终身发展能力,这与专业教育所突出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一致性。再次,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责,大学生接受扎实的专业教育是其成功创业的基础。高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作为高校专门人才的大学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还可以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2.3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脱节现象
首先,课程设置方面。专业教育有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而创业教育发展历史不长,很多高校都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仅将其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一部分。由于受到课程、教材以及师资和实训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没有形成有机结合。其次,课堂教学方面。专业教育多是管理型、封闭型的不完全“学分制”教育模式,学生一般不能提前或推迟毕业,而且专业教育过程中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而创业教育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要求学生要了解社会、投身实践、敢于冒险和承担责任,这与专业教育环境有些矛盾。再次,教育实践方面。专业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是专业实习、课程调研等,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创业教育实践性较强,更多地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创新性等,需要学生参与的例如市场调查、商业模式选择、团队组建、商业计划书撰写等实践的环节和内容较多。
3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途径
首先,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转型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人才。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技术人才。二者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对于学生创业思维及创新能力提升以及知识结构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知识的融合。科学合理设计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开设创渗透业课程、创业选修课程等。以创业教育的理念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课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从而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第三,创建全真实践平台,实现实践操作的融合。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若要将其有效嵌入到专业教育课程中,将知识转化成技能,最终要到实践中去锻炼、去总结。高校要结合专业实训构建模拟创业实践平台,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创意、创业类竞赛,以赛带训,增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和现场感。
4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保障机制
4.1系统管理保障
首先,高校要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实践,打破现行教育体制对学生的束缚、专业限制、课程限制、资源限制和时间限制。学校教务处、学工部门、二级学院、创业教育学院等各部门也应互相联动,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其次,政府各部门要出台大学生创业工商注册政策、税收优惠政策、贷款补贴政策等各种大学生创业扶政策以及针对高校的创业考核评比政策、创业导师奖励政策、企业及员工参与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奖励政策等来促进两者的融合。再次,企业要建立仿真模拟创业实习基地、创业素质教育基地等,参与到学生创业中来,为学校创业师资培养提供帮助,为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提供产品、场地、技术及服务指导等。
4.2制度体系保障
目前,一些高校成立了创业教育学院,依托现有的企业管理类专业,面向全校各二级学院招收创业管理专业方向学生。高校应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制定创业教育学院招生制度、转专业制度等,对于学生的年级、素质各方面条件等进行规定。没有创业专业的学校,对于一些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创业实践的学生,例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商务类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从事电子商务创业或者是跨境电商创业实践,对于该类学生,学校教务部门应制定专门的学分替换制度、休学创业制度以及课时替换制度等,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和保障。
4.3师资队伍保障
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中去,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增强其对行业现状和未来趋势判断能力,提升创业教育针对性及创业指导效果。通过聘请一些企业高管、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等来校开展各类创业专题讲座,聘请企业负责人、政府人士、行业人员等担任大学生创业导师和学校创业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聘请企业一线管理者作为学生创业实践指导老师等,加强校外师资队伍建设。
4.4考核评价保障
考核是推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有效手段,目前很多高校对创业教育的考核还不够规范,对于从事创业教育指导的老师既没有计算课时也没有相关奖励,更谈不上考核评价机制。因此,高校在设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学校的专业特点,建立对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至关重要。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大势所趋。从体制机制层面制定相关考核指导办法,对于保障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起到规范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蒋心亚,杨永超.略论以高校自身创业推进学生创业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58.
[2]孙秀丽.试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衔接[J].教育发展研究,2012(4):58-59.
作者:李淑娟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研究
摘要:高等教育是我国重要的教育体系,是培养高端人才的重要渠道,在当今的高等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成为很多高等教育院校的重点教学工作,特别是艺术设计,很多学生在毕业后,都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就当今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分析阐述大学生自主创业对促进社会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教育;艺术设计;创新创业
当今社会,很多大学生,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这一择业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择业方式,大大缓解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自主创新创业的出现,是适应社会的发展规律自然而然产生的,对社会的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经验不足等方面的客观原因,大学生自主创业往往会遭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导致创业失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想要创业,需要多方面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才能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1我国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环境现状
受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高校需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特别是对教学专业的结构要进行调整,使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更加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也需要发挥出自身的长久,使多能够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高校对艺术设计专业进行多层次、多规格的教学。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强调创新精神为产业带来的重要影响,高校要结合这一点,优化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加强艺术设计专业与实践的联系,促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水平的提高和进步。
2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需要考虑和解决的关键因素
2.1创业意识的提高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学生毕业后喜欢找一份稳妥的工作,而不是冒着风险自主创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也是如此,这是因为创业意识不足而导致的。事实上,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创新创业在大环境上担供了极大的便利,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需要提高创业意识,认清当前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培养出与时代接轨的新观念。
2.2对创业观念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高校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重点在“艺术”,与实际生产脱节。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艺术设计是重要的生产力之一,与社会经济建设可以紧密相联,因此高校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都需要转及时转变观念。高校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需要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人业的创新思维;而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在创新思路的基础上,对择业方式也要创新,要培养出自主创新创业的观念。
2.3角色定位的转变
当前的新形势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正面临着转型的关键时期,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转型,不能缺少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教学中,要将艺术设计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要并重,这两个方面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要尽早树立这一观念,以便促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对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2.4创新意识的加强
在我国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创新意识不足的问题一直都存在,在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下,创新意识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校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要在与实践生产紧密联系的同时,还需要大力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艺术设计中,充满创新思维。
2.5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要加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改革教学理念的同时,对教学氛围的营造方面也有待加强。想要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首先在教学氛围上,就要营造出创新的气氛来。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创新设计,促进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活跃思维,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都能够下意识的产生创新实践的意识和想法,并将这种意识和想法融入到艺术设计当中。
3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几点建议
在当今的社会经济大环境下,对人才的要求强调专业技能过硬,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因此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也要根据这一特点进行调整,在培养教育艺术设计人才时,需要强调以技能为教育教学的核心,调整课程体系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培养学生的专来技能时,需要将对学生艺术设计技能的培养与实践产业的岗位要求联系起来,使学生的艺术设计技能能够为实际的生产岗位的生产需求服务。高校还要注重众对人才个性化的培养,艺术设计是非常重视个人风格的专业,高校在培养人才时,需要重视这一点。此外对师资力量的培养和提升,也是高校提高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内容,作为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基础和前提,师资力量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起到直接的影响。
4结语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无论是对缓解就业压力,还是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都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做好培养艺术设计人才创新创业的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沈正军.新时期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5(9):175.
[2]孟韦宇,杨眉.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网络资源平台建设研究[J].大观,2015(5):121.27.
作者:林琳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
第三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分析
[摘要]本文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剖析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提出以教学为中心,构建项目导向型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以产学研合作为路径,创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以平台建设为载体,搭建“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并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传统发展模式向创新创业驱动型发展模式变革的关键时期,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新时期推进教育与社会、科技、经济、文化深度融合的催化剂,也是建设创新性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有力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提出与普及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发展方向。本文在梳理国内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剖析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关联,进一步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1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的研究并不多。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发展与人才培养等方面,比较多地从课程体系、学科专业建设、评价机制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角度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如冀宏(2015)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应以教学为中心,以产教融合为路径,以学科建设为载体等观点;傅许坚(2016)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双创教育的关联机制入手,总结归纳了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双创教育的耦合机制;张显悦等(2015)通过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分析,强调高校应从课程体系平台、实践平台、评价机制平台三个方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综合分析现有的理论成果,可以发现多数成果只停留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术”的方面研究,鲜有学者从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道”的研究,同时也缺乏两者在实践中内在关联的探讨。
2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关系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从业人员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解决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也是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又要坚持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并重的培养标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新理念,它包含“创新”“创业”“教育”三个要素。“创新”“创业”强调原发性、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与“教育”结合的价值就体现在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可以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
2.1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应用型特征
应用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和基本属性。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是围绕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强调个体实践地位。通过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拓宽他们视野,以更广阔的视角“重新发现”和构建知识能力体系,并在真实的创新创业活动中养成“探究性”思维习惯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应用与创造力不断提升[1]。其次,产教融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构建产学研共同体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来源既有校内组织开展的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也有校外社会团体组织的以竞赛等形式开展各项活动。再者,创新创业教育倡导“用以致学”的学习理念。“用以致学”是由美国学Joseph.A.Raelin在《WORK:BASEDLEARNING》提出,愿意是指因为要用,所以才学。作为一种有效学习的指导原则,“用以致学”是一种以始为终的学习理念。它强调教的目的在于用、学的目的在于用,教与学源于实践、归于实践,这与高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谋而合,符合能力导向教育的基本理念。“用以致学”原则体现在教师“教”的方面就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引导、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项目化教学;反映在学生“学”的方面就是对知识的加工、转化和应用。
2.2强化创新创业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应有之意
应用型人才需要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是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培养符合时展潮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高校内涵建设的价值导向。在这种价值导向下,高校必须要坚持办学定位的“应用型”转变、专业结构的“需求导向”转变、协同育人的“开放性系统”转变,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具备“就业有岗、创业有道、发展有余”的能力要求。“就业有岗”要求毕业生具备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创业有道”要求毕业生符合市场需求的创业能力,“发展有余”要求毕业生具备对专业知识的转化、应用和创新能力。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这一定位,作为将来一线的工程师和管理者,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应用和创新是必备的素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专业背景、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符合应用型教育的目标定位。同时,毕业生应该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和市场需求积极就业或自主创业,如果说专业与就业行业的匹配度高是应该倡导的就业导向,那么大学生依靠自身的专业背景和创新成果进行创业才是高质量的就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寻找市场需求,拓展创业空间。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课题中的应有之意。
2.3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统一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
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创新是引发发展的核心动力,是起点也是支点,创业是推动发展的持续动力,是目标产出也是价值体现,也就说创新致力于创业,创业源于创新。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因需要而学习的教育,大学生通过各种创新平台和实践训练项目,不断探究和思考,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创业教育则是一种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的教育,通过创业项目申报和创业训练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精神和塑造创业能力[2]。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可以实现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相一致。可以说高校开展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统一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创新引领创业的实践过程、创业助推创新的持续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可用之人才,即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能够主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2.4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助力器
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举措。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摒弃传统的教学体系,而是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并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创业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课程不是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教学,更不是简单地增加几本相关教材,而是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融通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实现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规划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四位一体课程体系,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并以此带动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变革,创建一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教”与“学”的新方式。据此,与传统教学实践不同,创新创业教育必将引发教育的新变革。在课堂教学上,由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以项目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在学习方式上,由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环境上,由少数优等生精英化、选拔式的教育氛围,转变为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面向全员,关注个体的教育氛围;在价值取向上,由片面强调知识和学业,转变为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3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3.1构建“项目导向型”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或学习任务”[3]。“项目导向型”教育是把项目的概念引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其本质是教和学的互动融合模式[4],它是以实际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师生作为项目成员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为完成一个完整项目而进行的开放式教学活动[5]。把“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升创业能力具有积极意义。首先,“项目导向型”教学强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有利于助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都十分明确的,学生面对具体的项目或真实的作品做中学,从而不断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项目导向型”教学强调以完成项目或作品为中心,有利于推动课程。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项目导向型”教学最终是通过完成某项具体项目或作品来体现,即通过项目或作品来实现对问题的解决和能力的提升。实现这些项目或作品的市场价值,则需要学生进一步开发市场,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项目设计和提升产品质量,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市场思维和分析能力等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再次,“项目导向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导,有利于控制学习过程。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在“项目导向型”教学过程中,学生拥有充分的学习控制权。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意、策划方案、组建团队,教师充当参与者与合作者,整个过程则是由学生策划、设计和实施。这种以实战或模拟实战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学生直面项目和市场,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和生产管理经验,对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3.2创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
“协同”一词最初源自于希腊文synergetics,是指系统与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以及协同内外环境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其核心理念是“协同”和“合作”,即协同利益主体,通过资源和要素的合理配置,最终实现“1+1>2”的协同效应[6]。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仅凭高校一己之力,短时间内难以实现质的突破。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立足高校教育改革、积极发挥政府统筹和引导,充分调动企业力量。实现高校、政府和企业三元主体协同育人的关键在于落实,而落实的保障在于协同机制的构建。首先,建立运作实体,如国内一些高校成立的创新创业学院。实体组织的构成应包含高校、政府和企业相关人员,统一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以确保运行机制的畅通和协同的实效。其次,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协同机制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各类资源的整合,以提高对资源获取的便捷和利用的效能。因此,依托运作实体,创建高校、政府和企业资源共享平台,进一步提高相关资源的开放程度,为创新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资源环境。再次,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高校、政府和企业三个协同主体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所处地位以及对预期成果的期待不尽相同,只有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明确各方职责,才能保障运作实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3.3搭建“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
“互联网+”战略是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通过网络把各行各业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全新的生态环境。“互联网+教育”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模式,成为新时期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平台。“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本质上是一个服务平台,服务范围应涵盖从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到成果转化整个生命周期,服务内容应包含信息、在线课程、创新创业项目、虚拟互动空间以及中介服务等方面,其目的就在于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信息模块主要包含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常见问题解答、相关政策及制度、成功案例简介等,大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检索及时查阅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在线学习模块可以参考“慕课”(MOOC)在线课程开发模式,集成和整合大量课程资源、教学视频以及学习参考资料,通过嵌入多种服务模式,为大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以及个性化定制服务。大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利用手机APP和移动互联网随时进行网络学习。创新创业项目模块主要包含创意采集、成果展示、项目培育等内容。学生网络提交创意后,寻找具有有共同意愿的组织或个人组建团队,进行项目论证和策划,学校提供跟踪辅导。虚拟互动空间板块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专家团队组成咨询服务端,为学生提供及时解答;另一部分是论坛形式的虚拟社区,大学生可以进行广泛的知识交流和经验分享。中介服务模块是一个服务平台,主要为成熟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推广和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冀宏,顾永安.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江苏高教,2016(4):77-80.
[2]杨吉春.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4):179-182.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胡志强,王骞,梁成刚.以能力为中心的高职“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初探————以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为例[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3(1):63-65.
[5]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6]张继延,周屹峰.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协同培养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7):61-66.
作者:宋瑾瑜 张元宝 单位:常熟理工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第四篇: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江西省创业教育现状做出分析并给出几点建议。本文首先介绍创业教育的概念,分析江西省创业教育现状,发现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有三个主要问题:学生的整体创业意识淡薄、创业氛围不够浓厚、政府创业扶持政策不完善。最后给出三点建议: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引进风险投资商。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创业意识
1高校创业教育概述
1.1创业教育与高校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最早由柯林•博尔提出,他提到的21世纪教育的三本"护照”首次运用到了创业教育字眼,其称第三本是创业性的“教育护照”———证明其事业心和开拓技能,他侧重学生的创业能力[1]。美国考夫曼基金会认为,创业教育是一个过程,它包括机会识别、整合资源以及主动进行商业冒险等方面的指导。高校创业教育目前没有进行详细的概念界定,但有文章认为,高校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高等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鼓励他们通过产学研结合的途径创办高新科技公司或企业。创业教育与高校创业教育看似没有区别,但两者有着实质性的不一样。从受创业教育的主体来说,创业教育更多的是社会人,高校创业教育是未毕业的高校生;从施行创业教育的目的来说,创业教育的重点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商业性能更强,高校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其整合各方面资源的能力。但同时,创业教育可以包含和延续高校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1.2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概况
高校创业教育最早是由美国提出,迄今为止其高校创业教育也是发展得最好、体系最为完备的。美国学者迈尔斯•梅斯开创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先河,其在1947年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接着百森商学院、斯坦福等大学也相继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随着美国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的转变,政府和高校逐渐认识到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从政策、社会资助等多方面鼓励高校教师、学生进行创业,此后出现了硅谷创业园等辉煌。由于美国的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国开始引进其创业理念、发展本国高校创业教育。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起步是以1998年清华大学MBA开设“创新与创业管理方向专业”为标志,紧接着在1999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行动》,提到重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这也是我国开创高校创业教育的雏形。2002年,教育部将创业教育试点高校增设为9所,这为以后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接着,各省高校也都开始进行高校创业教育[2]。
2江西省高校创业教育现状概述
江西省整体的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2004年在江西师范大学进行试点,2007年江西财经大学建立了创业孵化基地,而其他江西省内高校普遍没有这样的创业实践活动。虽然很多高校在2008年已经开设了一两门创业教育的课程,但是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很重视高校的创业教育,只是将其归为就业教育的一门课程。随着高校扩招,每年毕业人数超额以及未就业人数成为了社会的难题,江西省高校毕业人数从2011年的23.3056万,增长到2016年的26.62万,而未就业人数也从3.3万到3.77万。在此严峻就业形式下,江西省其他高校才慢慢地重视高校的创业教育。2012年省教育厅颁发《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计划实施方案》,鼓励建设大学生创业园,随后江西理工大学、井冈山大学等大学建立了本校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3江西省高校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3.1学生的整体创业意识淡薄
学生的创业意识薄弱主要是受中国的传统教育影响和学校领导不重视。不仅是江西高校生,全国高校生的创业意识都比较薄弱。中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受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学生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读书机器”,思想都被固化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对创业的概念还只是停留在“经商”、“获取利润”之上,缺乏对创业教育的深入了解。虽然目前江西省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算作学分,但是其创业教育的课程归为就业培训课程体系中,很多学生只是当之为一门普通课程,而不了解其深层含义,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培养,其中就包括创业意识的培养。根据资料,2016年江西省具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仅仅占毕业生总数的3.58%。
3.2创业氛围不够浓
江西省创业氛围不够浓厚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地域因素、政府因素和高校因素。从地域因素看,江西省农业发达,一直以来江西省人民都是经营着自己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安守本分,没有太大的商业想法,曾经还在时期,提出“打倒商人主义”,大部分人思想较为保守,没有创业氛围。从政府层次上看,虽然江西政府出台了各种政策、文件,鼓励大众创业,但是普遍来说,江西省的整个创业教育氛围不浓,虽然在近几年开展了“创新创业大赛”、“创业俱乐部”等活动,大部分人不知道创业有哪些优惠政策以及入住创业园的条件等。从高校自身层面上看。第一,学校鼓励学生创业,开设了各种创业课程,各高校开展了各种创业活动,但名不副实,真正毕业后创业的人数还是很少。根据相关就业质量报告,2016年南昌大学与江西财经大学的创业率分别为0.9%、0.7%。第二,大部分的高校虽然都有自己的创业孵化基地,但是普遍利用率不高。同时,创业教育的课程大部分由经济类、人力资源等没有创业经历的教师担任,讲授的课程缺乏说服力,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没有创设创业可以抵学分的制度,无法激励学生创业。
3.3政府创业扶持政策不完善
这主要体现在江西省政府没有积极引进商业风险投资上高科技产业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撑,光靠政府给予的资金补助往往是不够的,而获得资金支持的最好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商业风险投资,这就需要政府加以引导,但是江西省政府对这一方面的支持政策不够完善。麦可斯在《2016就业蓝皮书》中说,中国近几年大学生创业活动热度有所增长,但是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缺乏创业资金,政府资助、商业性风险投资仅为5%。而在美国,商业性风险投资所占比率是最高的,很多著名的高科技大公司例如微软、dell等就是在商业风险投资的支持下建立的。
4江西省高校创业教育实施的一些建议
4.1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这主要是在“守护”学生的“生态创业意识”基础上进行培养。所谓的“生态创业意识”指的是学生最原始的、最想做的、没有受任何人干扰的创新创业想法。学生的创业意识是其知识、环境、教育等多方面的集合体,即使当时并没有很强的创业意愿,创业意识不清晰,但是只要外界一刺激,其创业意识马上会激活。那么,具体该如何进行培养呢?发现本省的创业偶像,实施创业教育的本土化。根据相关资料,2016年在本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所占比例将近有50%,学生对本省具有一定的情感,因此,在施行创业教育中应该融入本省特色,加入本省创业偶像激励。例如我省的万寿宫,其能作为一种曾经经济的繁荣代表,为后代传递创业思想。将创业孵化基地搬进万寿宫,将文化旅游与商业相联系,以沉淀的文化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带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创业基地参观,给其介绍创业及创业人员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创业的魅力,激发其创业意愿,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的目的。
4.2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一个良好的创业需要靠政府引导和高校配合,从政府层面来说,可以在地铁站、公交车尤其是往返高校区的公交车上播放江西省创业扶持政策、创业比赛、大学生创业明星等此类的视频;从高校自身来说,首先要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一套完备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从培养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到创业能力,增设创业教育课程,从理论到实践。在施行此次培养方案时可以参考俞使超的分类施教[3],每类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和培养重点都不同,对于精英学生可以施行“导师制”,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创业能力。其次,创建创业俱乐部,在学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可以以加分的方式带动学生积极加入活动当中。最后,教授创业教育的所有教师应该由有创业经历或者从校外聘请创业的人员担任。
4.3引进风险投资商
风险投资商的引进主要靠政府进行引导。很多时候,往往有好点子的人没有资金,有资金的人没有好项目,两者之间缺的往往是一个平台。可以政府可以定期开展“茶话会”,让本省各高校抽选有好项目却被资金困扰的学生,学生与风险投资商进行简单的谈话,如果投资商有兴趣,自然会进行投资。同时,让风险投资商参与到江西省大学生“挑战杯”过程中,总有一款项目是投资商看好的,这样也更利于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业成果。
5总结
目前,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在减少,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因此需要进行劳动结构调整,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激发就业以及经济的新活力。同时希望,江西各高校常交流,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培育江西省高校创业教育的特色化,共同创业,同时构建详细的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使得江西省高校创业教育在实践中出成果,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创业之中,从而使本省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宁国安,杨琼丽.创业教育学生需要的“第三本护照”[J].卫生职业教育,2003,21(11):30-31.
[2]徐小洲.中国高校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14.
[3]俞使超.创业维持视角下的高校创业教育改进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6.
作者:匡娟 袁青燕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第五篇: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迈入大数据时代.数据价值的挖掘与应用,既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能激发教育领域的变革.本文探讨了大数据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针对大学生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搭建大数据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框架、确定大数据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内容和流程三个方面,提出了运用大数据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路径.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1引言
随着电子、通信、互联网领域的迅速发展,各类移动终端和科研设备加入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空前的信息量,这些信息通常被称为大数据.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对人们的社会认知和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信息4.0”的时代即将来临.大数据的时代特征和优势进一步彰显,围绕大数据的新兴产业和研究热潮兴起,也将给教育领域带来巨大的改变.2015年9月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指出,大数据将进一步激发我国创新创业热潮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潜力.2014年9月,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创业被纳入到了创新型国家战略发展中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教育的职责和发展趋势[1].早在2010年,教育部就明确要求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给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定位.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如何进一步深化大数据技术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培养更多优秀双创型人才,是高校双创教育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2大数据的含义、特点以及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
2.1大数据的含义及特点
目前,大数据还没有公认的定义.全球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对大数据解释为:能够获取、储存、管理和分析的规模巨大的数据集合,而这些数据的捕获通常超出常规的数据库软件工具[2].由于电子计算机设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中的数据量越来越大.2016年3月,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日响应来自138个国家或地区的60亿次搜索请求,每天通过百度处理的数据流量达到100PB;2016年第二季度,腾讯公司拥有QQ月活跃账户数达到8.99亿,微信月活跃用户达到8.06亿人,每天新分享的照片超过2亿张,新增加的数据量超过200TB.阿里巴巴集团2016财年平台成交额突破3万亿,“数据就是业务本身”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大众普遍认同大数据具有4V的特点:Volume(数据规模大)、Variety(信息种类多样)、Velocity(传播速度快)、Value(具有价值).信息的价值从低密度到发挥最大值需要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和挖掘才能进行,大数据便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了,并且对于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等发挥着桥梁性的作用.
2.2大数据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
大数据无论作为资本要素还是自身作为产业,其商业价值均在不断的提升.“数据驱动”对企业创造价值的要素贡献率不断提升.例如,企业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网络行为,包括搜索、浏览及最终购买的服务等,对顾客群体和需求可实现个性化区分,从而实时掌握了市场趋向,帮助商家调整战略布局,提高营销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并且有利于从长远角度实现对客户关系的管理.这样的分析优势正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以电商为代表的各类购物平台上.作为新兴的产业,大数据市场有着广阔的前景.根据IDC对于大数据市场的预测,全世界大数据技术和服务的市场规模截至2018年将达到415亿美元,或将是整个IT市场增幅的6倍.而从2016年中国的调查数据表明:中国大数据衍生层市场2015年规模为102亿元,但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创新及升华,整个市场规模将在2016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到2020年,市场的整体规模将达到2521亿元[3].大数据作为信息技术产业与行业融合的典型领域,已经成为新兴的创业方向,为社会提供了大批相关的就业机会.大数据在硬件、软件和服务层面均有旺盛的需求,硬件方面包括大规模集成设备、高速芯片、提供PB级存储产业、内存计算等市场;在软件方面,数据抓取、清洗和转换,关系数据库、数据资源的统计分析、挖掘内在价值等软件以及智能化工具的开发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在服务领域,大数据广泛应用在公安、质检、金融、财务等各个领域.因此,与之相适应的大数据分析师、大数据研发工程师、大数据架构师等人才供不应求.麦肯锡预测,在未来6年内,美国的数据管理、分析人员的缺口将达到150万人;而中国商业联合会则表示,中国的基础性数据分析人才未来会产生高达1400万的缺口[4].
3大数据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应用现状
3.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无论是认识还是实践,目前都处于的起步阶段.即便体制反复确认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其快速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依然不具备.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社会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实践体系还不完善,与之要求结合不紧密,这也导致了社会、政府和高校的重视不够.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第一,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模糊.通常人们对于创业的理解,往往是创立一个新企业.而从广义上来说,创业应该包括岗位内创业和创办一家企业两种,创业强调的是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捕捉机会、把握机会、整合资源的能力.创业精神是企业发展的引领思想,一个企业要想取得进步必须有赖于这种稀缺的精神.因此,我们必须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第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当前,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停留在开展讲座等表面形式,教育课程较少且类型单一,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学习方式不灵活;忽视活动和环境的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及案例严重缺乏,创业教育课程缺乏生机和活力;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论和实践的教程尚处于探索阶段.第三,创新创业教育严重缺乏.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到多种学科,对技术和能力的要求很高,但是由于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在师资多数都是由一些专职辅导员兼任,具有专业知识和创业经验的指导老师更是缺乏,这已经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
3.2大数据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的许多方面都带来了重大变革,这一变革涵盖公共服务、经济发展等多个领域.美国、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为此制定发展战略,以实现新的经济社会增长,提升国家安全和教育质量等.我国也和西方国家一样,开展了对大数据的研究应用.在这其中,大数据又因其丰富性和时效性等特点为我国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但是当前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如何利用大数据对创新创业进行数据分析[2],将其理念和方法应用到创新创业中来,从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向前发展是我们需要不断加强研究之处.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从课程学习、实践训练和资源共享三个方面加强应用[1].一方面,创新课程学习方式,加入新的“互联网+”知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主体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技术构建实践创新的就业数据库,通过详实案例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同时在资源共享方面,通过数据集成准确预测创新创业趋势,构建创新创业大数据平台,共享创新创业实时数据,促进创新创业战略的科学规划与决策.
4运用大数据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析
4.1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
1.培养学生互联网+大数据思维.互联网思维起初是由李彦宏提出,是一种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背景下,对整个经济市场进行的一场不同以往的思考方式.作为一种三象思维,大数据包括定量、相关和实验三个方面,以可测、可连、可试三个基本特征,可实现定位导航、跟踪追溯、电商营销等功能.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思维的本质是相通的,也就是在一系列相关联的数据基础上,怎样建立切实有效的体验式传播模型.所以,在大数据时代,只有牢固树立互联网+大数据的思维,即数据就是财富和权利、信息的价值在快速迭代、数据需要治理和个性化服务意识,才能占领创新创业制高点.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根据需求设置专门课程,引入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理论和丰富的案例,通过头脑风暴等自主性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增强大数据思维意识.2.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个性化.学生的成长环境、知识结构、个性特征、创业愿景、行为模式等千差万别,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有结合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保护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激发内驱力,促成其创业梦想的实现.大数据抓取的个性化数据可作为有效的支持:高校可以根据学生自媒体推送信息、关注的网站、图书借阅类目、互动人群和频率等情况综合分析学生的创新创业意向和能力水平,依据学生的个性化特征,灵活调整创新创业教学内容,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5].但目前建立健全完善的数据统计及分析平台在各高校尚有难度,精准教学缺乏可操作性,也不具备普及的条件.所以综合大数据反映出的个性化特征,深化学生自我认知,引导其主动学习,成为大数据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又一趋势.3.提高教师运用大数据教学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主动强化大数据教学的意识,提高数据分析和运用的能力,这也是保障大数据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前提.除了传统的创新创业教学知识外,高校还应引进校外行业专家对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加强学校和企业,以及其他兄弟院校的交流和合作,加速建立一支具有大数据专业背景、实力雄厚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进而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根据不同时代背景与时俱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形式的能力.利用互联网,教师可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良好互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翻转课堂、微课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倡导探究性学习;增加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将模拟创新创业和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情况,以启发的方式全程指导,从而有效推助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的发展;充分运用新媒体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鼓励学生在此交流学习心得、资源共享和互相支持,同时也能及时获取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第一手数据[6].
4.2搭建大数据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框架
创新创业教育数据库总体架构主要分为数据支撑层、云计算服务层和应用服务系统层.创新创业教育信息来源丰富,包括注册程序、税费、法律等政府政策,市场分析、资金来源、公共服务、科技前沿、公共服务支持等等(如图1所示),各种数据以文字、图片、影像等不同的形式展现,但是并非所有的数据都能直接产生价值,面对海量的资讯,首先通过云计算对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数据进行捕捉、存储和归纳,形成基础数据库,其次依靠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处理技术,将蕴含价值的信息提炼出来,汇聚成创新创业教育数据库;最后作用到应用服务层,可将信息充分展现出来,例如帮助创新创业趋势的预测,了解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集成信息,提供解决方案等.
4.3确定大数据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内容及流程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通过专业教育和系统培训,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为主要目标,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其主要内容包括:1、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国家教育部、高校做好创新创业教育规划方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教育:主要教授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主要目标是构建学生边干边学、做学结合、以学促做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3、创新创业专业课程教育:针对有创业意向的、不同专业学生,根据各个专业特点教授学生创业学科知识、创业实践技能等,引导学生根据专业特长进行创新创业.4、创新创业社会实践训练:由政府牵头,高校与企业相互合作,为高校学生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比赛,通过各类比赛融合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培养意识以及提高相关技能等;校企合作建立孵化器和科技园、支持学生创办社团或者创新创业俱乐部、开办创新创业暑期学校、举办创新创业论坛、组织创业实训、开展“一对一”创业辅导等.创新创业教育数据库与大数据平台中自动识别的数据无缝链接,将各搜索引擎、门户网站、个人微信、微博、网络贴吧、境内外站点等海量资讯同步到各高校创新创业数据库,从而实现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创新创业信息的采集.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和挖掘外加云计算的可视化技术,这些又不断充实和更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应用服务层,高校可以根据需求,建立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预测发展趋势,实时评估学习效果、提供决绝方案,为创新创业降低成本.见图2.
5结束语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深入人心,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工作模式也在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着创新,“普及创新创业教育”也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共识,大数据因为其自身特点,在提升创新创业数据分析精度、分析预测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数据支撑,整合现有资源建成全国性的创新创业数据库,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从而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精度和准度,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规划的科学性,让大数据时代真正成为一个创新的时代,一个变革的时代,一个引领中国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
参考文献:
〔1〕魏梓轩,董隽永.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思路[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6(4):52-54.
〔2〕周世佳.大数据思维探析[D].山西大学,2015.
〔3〕2016年中国大数据交易产业白皮书[D].贵阳大数据教育所,2016.42-43.
〔4〕陈辉,胡玲玲.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大数据对廊坊市商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河北企业,2015(9):47-48.
〔5〕段旭辉.基于CAS理论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支持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
〔6〕曾杰豪.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265.
〔7〕张克兢.基于知识获取视角的在校大学生创业学习研究[D].东华大学,2014.
作者:陈晓玲 侯冉 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学院
第六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内容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要想实现新的发展就需要创新创业的实践去支撑;创新创业教育的正确方向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两者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二者融合存在的现实问题出发,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教育理念、开发实践平台和优化师资队伍三方面的融合形式,力图为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共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很多方面存在共同点。一是从教育形式上看,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当务之急。同时,创新和实践是二者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从教育对象来看,他们都是以学生为教育对象,以学生为主体,兼顾学生自身发展;三是从教育培养目标来看,虽然在具体的培养方式上也许有所差异,但是从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来看,它们都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的目标;四是从教育内容上来看,它们在个人品格与实践精神方面都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个性。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很多地方相似,但并不代表可以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包含与被包含的看法只看到了两者的相同点而忽略了其不同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涵盖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部内容,创新创业教育还包含与创新创业相关的专项技术知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内容拓展需要创新和创业实践的支持。同时,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去引导。(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基础。二者实际上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的相交部分就是二者的共同点,这种共同点或是交集是二者得以有机融合的基础。1.创新创业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过去的思政教育,过分重视理论的阐述,较为枯燥。这种教授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学习的热情。对于大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问题,也不能很好地关注,不能够与时俱进,缺乏创新与活力。而创新创业教育重在新,能够及时把新思想新方法通过教育形式进行传递,能够解决现实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的弊端。同时,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实践,有助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促进其实现新的发展。2.思想政治教育为创业教育提供方向引导。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大学生在就业创业中,存在着等、靠、要故步自封和过分追求价值利益的思想。一是这些思想的存在影响着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尤其在其正确选择职业方面影响巨大,而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人观念引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通过对于个人思想的引导来发挥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作用;二是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功利性,过分重于形式而忽略个人实际技能的培养,这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变成了一种形式教育,有其名而无其实,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价值观能够帮助创新创业教育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回归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本质。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必要性
(一)政策引导。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探索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这表明国家早已从政策层面积极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因此二者的结合适合国家教育发展的要求,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二)社会发展的需要。今天,中国的经济实现健康、稳定发展,必须改变现有发展模式,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国家需要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员为经济结构转型作出贡献。而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创新教育则会使大批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可能。同时,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目标方面恰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近。因此二者的本质追求具有一致性,都体现出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二者的结合有利于促进我国人才发展的需要。(三)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当代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因此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了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相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更强调的是理论指导,同时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更需要突显出来。理论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而实践则有利于在此基础上改造大学生的主观世界。因此,二者的有机融合能够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最终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面临的问题
(一)理念认识不到位。1.高校教育理念重视不够。高校的发展需要不断的理论研究和创新。教师只有不断站在时代的前沿,不断地有新的知识的更新,才能保证学生能够有更开阔的视野。但是高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往往是分离的,这一点在一些文科类院校表现较为突出,教学一线老师往往占绝大部分,他们只专注教学,很少有教师进行科学研究,而进行科学研究的教师虽然部分也承担教学任务,但仅限于自身狭窄的圈子里,研究很难得到推广。同时,一些高校存在功利性过强的状况,为了紧跟时代热潮获得所谓的短期成果,而对创新创业教育没有清醒的认识,简单把其归结为创业指导,而忽略了创新精神培育的长期性以及教育培养人才的基础性,创新创业教育的构建与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2.社会对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片面认识。(1)对创新创业认识缺乏。目前网络上有很多专家学者对大学生创业提出了质疑,认为大学生正处于知识储备的重要阶段,应当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无目的盲目创业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有关大学生是否应该在大学期间创业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这种讨论的产生是民众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认知的缺乏以及现存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达到理想标准的生动体现。很多人连创业所具有的最基本的能力和热情都不具备,而是一味跟风模仿,这并不能称为真正的创业。其实,在责备创业的同时,也应该努力想一想,创业教育的缺乏才是造成创业畸形的关键。做一个简单的比喻,谁都想成为将军,你有关系可以不从士兵做起,但你必须要了解军事,学习怎么打仗。你可能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不学习也可以去打仗,因为家里有资本让你从头再来。但毕竟,世界是普通人居多,学习策略还是比较可靠的,要学会战术和指挥,网罗人才,才能建立起自己的事业。一些缺乏创业经验的在校的热血大学生,却错误地把创业当成了走向成功的重要途径,想想便觉得可笑。通过调查也得知创业成功的学生,学业成绩并不理想,这多是因为现存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还不能完全满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创新创业课程完全与学生专业课程的分离,使得学生难有精力二者兼顾,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个人成长。如果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达到理想的效果,那么创业并不仅仅是创业,它将不会再与学业分离,而是达到更为深度的融合。(2)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足。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认知影响着大学生个人的成长。目前,仍存在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过于片面,缺乏重视和正确的理解。大学生平时对于思想政治学习主要以简单的记忆背诵为主,缺乏重视和理解。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感悟不足,难以真正融入自己的思想之中,也难以转化为内在的行动。社会大众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也较为片面,一些人认为这是政党宣传政策的途径,更有甚者将其宣传为一种形式教育。其实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应该是其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影响,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一个人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从而用这种价值观念来引导个人的实践,最终达到促进人的发展的目的。(二)师资队伍薄弱。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比赛、创业网络课和创业社团为主,但是作为专业课程的设置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单纯的创业大赛和创业社团只能作为创业教育的辅助形式,如果只把创业教育看成第二课堂,仅仅依靠活动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只会造成本末倒置,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在师资队伍方面尤其是一些传统的文科院校普通老师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力军,辅导员也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便造成了专业师资力量出现严重的不足,一些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教授、创业者不能够占有较高的比例,甚至比例较低。这种专业师资的不足势必会影响其发展,因此加强具有专业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在高校教育中,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远不及思想政治教育久远,虽然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师资体系,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队伍结构不合理,许多辅导员并非专门的思政专业出身,也不具备心理健康咨询相关证书,工资福利不高使得其工作流动性较大。此外,还存在学校扩招造成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实现针对性等问题。(三)社会实践不足。虽然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立足于实践教育,但由于师资、经费等方面的不足,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停留在理论层面,还不能真正起到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目的。同时,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完整的实践方法和途径,虽然有些高校已经建立了孵化园、创业园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但是效果并不尽人意,通过走访调查也发现创业园和孵化园实际硬件设施建设存在不足,多年来还仅处于提供办公场所、办公桌椅等最简单、最基本的设施的状态。更不会在创业咨询、创业培训、创业融资、企业孵化、风险评估等方面发挥作用。现有的硬件设施虽然能够基本满足大学生创业的需求但是无法满足大学生创业者在新时代更好开展创业工作的进一步需求,这需要各高校予以重视,实施有重点的进一步建设与完善。思政教育其本质在于通过理论学习来达到引导个人实践的目的,它并不是仅仅局限于教授理论知识,而是能够真正将理论转化为个体的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但是,众所周知,当前的思政教育主要还是依靠理论教育,许多思政课程全堂都在灌输理论,学生学习厌倦也情有可原。高校思政教育以大学生为教育主体,就应该满足大学生的个人创造性和个性化需求。这就需要传统思政教育中引入更能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内容,并能够通过实践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思政教育的价值从而引导个人的发展。
四、推动两种教育形式的有机融合
(一)树立相互促进的教育理念。不论是创新创业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状况。因此,应该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交汇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的问题。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加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才可以增强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效率;只有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才能体现教育实施者的先导作用,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只有加强二者的宣传工作,引导大学生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使得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打造相互结合的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在于培养具备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实践性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尤为重要。而实践平台建设是如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较为有效的方式,为了教育发展的需要,高校应该重视校内为实践平台建设。一是加强各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虚拟实验室(例如举办股票模拟大赛、市场模拟调查大赛)、训练中心建设,并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二是通过假期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发现创业机会,学会合作、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三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合作交流,将其融入课程与实践平台建设的一个环节,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注重精神的洗礼,传统教育中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可以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精神支持。(三)培养相互结合的师资队伍。要实现这两种教育的融合和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队伍作为支撑。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求教师要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其有坚定的思想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则要求教师在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基础上还应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团队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实现相互结合,资源共享的。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中,高校可以选出一批思政工作先进工作者,通过培训的形式增强其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也可以对具备丰富实践能力的教师加强思政理论知识学习,这样有利于实现教师资源互补,从而形成一支可以资源共享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韩孟浩.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10
[3]张向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4:84~87
[4]邹楠.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9
[5]于晓.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J].科教文汇,2015,4:10~11
作者:薛向东 李斯 樊庆山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