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摘要:

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师范院校要对接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本研究从打造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创业训练实践体系和强化学生指导服务体系三个方面论述了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

构建;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思考

2015年政府报告指出,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石,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取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1]。大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干,经过专业学习和训练,是最主要的潜在创新创业人群,因此,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努力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创新创业人才,成为高校实施和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举措。师范院校作为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也要对接社会需求,积极打造融教育教学、实践培训、指导帮扶为一体的新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一打造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创新素质

(一)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丰富课程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旨在提升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并非针对少数学生。学校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从提升全体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出发,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内容丰富、多学科交叉且具有操作性的创新创业课程群,搭建把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建立由以培养创新精神为主的通识课程体系、以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为主的专门课程体系、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实践课程体系组成的多层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根据师范学校的特点和学科优势,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开设各具特色的创业课程,鼓励教师对接专业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应用性与时效性,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创新创业的深刻内涵,明确创新创业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更是一种素质。倡导形成“敢于创业、宽容失败、勇于尝试”的创业观、就业观与人才观,开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形成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业能力,激发创业灵感和创业潜能,点燃创业激情,引导更多的学生敢于创业、勇于创业、乐于创业、善于创业,最终成功创业。

(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成课程合力

要处理好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学科专业教育,要立足各专业教育教学实际,完善已有人才培养的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重视改进学科专业设置和知识传授过程,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扎实、复合型的知识体系[2],避免出现创新创业教育完全脱离专业教育的情况,重点从课程与教学、活动与实训实践、网络化课堂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切实将创新创业元素植入现有人才培养计划和相关课程标准,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各专业教学环节,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门学科的创新创业元素,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更多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观念和原则方法,形成课程合力,使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品质和创业能力的获得根植于专业和学科教育教学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指导学生创新创业

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理论功底深厚、专业技术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兼职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是学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和保障。通过引进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强化教师培训等方法,重点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建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团队,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研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强化能力本位,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内容,提升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强化教师的创业实训实践,鼓励教师开展相关课程研究,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支持老师到企业调研和实践,与企业合作研发项目,开展技术服务,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支持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选配富有创业经验和创新能力的教师、专家学者、科研人员担任学生创新创业校内导师,聘请、吸纳杰出校友、高级管理人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校外导师,建立由校内外创新创业导师联合组成的创业导师咨询团队,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通过校内外专兼职教师的有机结合和创新创业导师的有效联动,提升创业指导与服务能力,为学生创业提供长期的不定时的指导、咨询、答疑,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四)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方式,强化过程性和综合性

在一个教育体系中,评价往往直接制约课程教学,因此,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方式,强化评价内容的过程性和综合性,形成多样化的教育评价方式,是确保创新创业教育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在考核学生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考核,重点考察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实际能力。要强调考核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考试形式外,还应多采用方案设计、案例分析、成果演示、论文展示等多样化的形式考查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通过增加主观性试题比重,探索无标准答案考试,发挥学生答题的主观能动性。此外,还应在课程考核成绩评定中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把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独立思考的创新性以及完成作业的质量等都纳入平时成绩的评定范畴[3],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充分利用网络教育优势,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化程度

依托现有校园网络平台,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网络系统,并及时充实、更新内容和素材,把网络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利用新媒体技术,把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和MOOC等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形成网络化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博客、微博、APP应用平台和微信等可依托的网络平台的引导作用,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网络参与的广泛性和渗透性,通过交互性、互动化、碎片化等手段,把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并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参与性。通过创新创业网络教育,把最新的创新创业案例成作为学习素材,把一些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转化成可接触、可利用的教育资源,通过邀请企业精英、行业专家参与网络教学,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并通过面对面交流、网络微专栏等形式的互动形式,切入学生关心的就业创业等现实问题[4]。

二加强创新创业训练实践体系建设,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一)加强课程实践环节教学,强化第二课堂建设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教学与训练,强化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帮助学生深入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论结合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实训实践中积累经验,开启创新意识,训练思维,提升能力。积极拓展教育空间和形式,加强建设创新创业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各类专题讲座,组织各类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和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平台,并有针对性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相关的指导、训练和服务,做到教育、引导、训练、实践的有机衔接和密切配合,避免创新创业教育出现理论化、孤立化和狭隘化倾向,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知识、激发潜能、提升素质,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二)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实训,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通过构建一个全方位、重实效、广覆盖、多层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实训体系,完善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项目,举办各类创新、创意、创业专题竞赛,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参与创业计划设计和参加相关创业模拟活动,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收获和成长。鼓励学生建立创新创业类社团和组织,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结合专业实习、毕业设计或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和实践基地接受实践训练,积累实践经验,获得实践体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三)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实践平台建设,助力学生实践

加强学校创新创业教学基地、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的建设,搭建具有专业化服务能力的、能为学生提供创业参与、创业体验的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实践平台,有效满足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并依托所建基地和平台,不断地扩大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实践范围和力度,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成长,将知识转变为能力,培养专业技能、职业精神、创新精神、创业品质和服务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针对创业意愿强烈的学生,为学生提供各种孵化支持,帮助学生选拔项目,进行项目风险评估,提供创业培训,入园服务与跟踪扶持等系列企业孵化服务,助力学生创新创业。

(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团体,提升团体创新创业实力

创业是极富挑战性的工作,团队合作尤为重要。作为创业者,不但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折不挠的精神,一定的商业意识和冒险精神,相关的风险承受能力等,更重要的是,还要具有与人沟通和交往,善于与人合作,具有良好的大局意识、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学校要充分利用和开拓教育资源,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团结协作的情境和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升合作能力,培养创新创业项目团队,注重从团队成员角色分工、团队成员能力互补、团队人员协作管理等方面,增强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团队成员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提升学生团队创新创业实力。

(五)增强校企、校地、校校合作,拓展实践平台

拓展校企合作,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既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通过校企合作,组建校内外有机结合并有效联动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合作开发课程,打造学术与实务、创新与创业、创意与产业的沟通渠道,加强学生创业实习和实训,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形成创新驱动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5]。深化校地合作,与地方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渠道为地方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多渠道集聚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通过建立多元融合与合作的机制,形成创新创业校外教育合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6]。加强校校合作,发挥自身优势,投入各自优势资源,开展深度合作,密切配合,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联盟,营造激励创新创业的公平竞争环境,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三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全程化服务

(一)建立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与团队,加大指导服务力度

加强学校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指导服务机构,建立能有效满足学生创新创业需求的、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的创新创业指导与服务团队,强化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与服务,提升指导服务力度。邀请校内外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开展内涵丰富的系列创新创业培养与讲座,优化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结构,开拓学生创新思维与视角,提升学生创业素质,形成讲座嘉宾与学生机制,从思想上有效解决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疑难困惑。根据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聘请相关领域专家来校提供工商登记、税费减免、社保缴费、劳动维权、创业扶持等方面政策咨询,有效指导和服务学生。

(二)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全程化的创业咨询与服务

扩展就业服务指导平台的职能,加强创业信息服务,广泛收集创业信息,开展创业潜质与能力评估、创业模拟和咨询帮扶等指导和服务,根据学生的创业项目,为学生定制涵盖项目改进、项目评估、项目培训及导师推荐等个性化、全程化的创业指导、咨询与服务计划,设立学生创业扶持基金,扶持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入驻学校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并对创业项目进行全方位跟踪和评估,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和回报率。联系相关部门,开通大学生创业注册、纳税、缴费等“绿色通道”,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创业服务,打造天天有服务、月月有指导、季季有重点、年年有总结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2]洪大用.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J].中国高等教育,2016,(02):47-49.

[3]居占杰,刘洛彤.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基于G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生调查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02):71-75.

[4]章巧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1-3.

[5]丁瑞忠,王全文,吕海航.“立体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以鲁东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6,(Z1):90-92.

作者:王利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