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困境及优化路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困境及优化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困境及优化路径

[摘要]在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缓解就业压力,也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章指出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存在的困境,进而分别从学生层面、院校层面和社会层面分析了困境产生的具体原因,最后提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措施,如加强教育理念灌输,大力推进学科建设,完善相关政策,以促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发展,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教育管理;困境;优化措施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众创新创业工作。国务院总理同志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之成为“新常态”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诸多支持,但其发展现状仍不容乐观。一方面,大学生普遍对创新创业存在认知偏差、观念误区和能力匮乏等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严重脱离实践,存在创业文化缺失、师资力量欠缺、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此外,外部环境也存在着政策支持力度不足、资金短缺等限制性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只有大约8.4%的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在众多的大学生创业者中,创业成功率只有2%~3%。

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困境

1.教育主体方面——大学生认知与行为误区。第一,大学生认知偏差。从整体来看,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正确的创业理念。一部分大学生因逃避严峻的就业压力而投身于创新创业行列,这是一种被动的简单尝试。这部分大学生因没有系统化地学习创新创业知识,不能体会努力争取各种创业机会的艰辛,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往往缺乏强烈的创业意愿和创业精神,遇到困难时容易妥协,从而导致创业成功率极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方面还有所欠缺,以致很多大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难以通过自身能力予以解决。第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还未形成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过分关注学习成绩、证书、学历,希望毕业后能有一份轻松、薪酬可观的工作,缺少创新创业意识。大学生普遍具有群体意识,从众心理严重,且大学生的社交、人际交往相对比较封闭,仅局限于与自身学习生活相关的沟通,因此,难以感受到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的创新创业气氛。第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缺乏“学以致用”的能力。我国高职院校普遍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有些高职院校虽开设有实训课程和实习活动,但基本上流于形式,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只是单向接收教师传授知识,难以提高其应变能力和探索意识。对大学生而言,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以致用的基础上,突破自我、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依然是一个难题。2.教育客体方面——高职院校教育理念与资源缺失。第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僵化。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大赛、选修课、校友讲座、课外活动等形式为主,创新创业教育与宣传仍然停留在表面,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教学改革,如缺少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专业的教学内容。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纳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多数高职院校还只是单纯地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第二,缺乏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从高职院校的现状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一般由就业指导中心教师或企业管理课程教师兼任,因教师没有创新创业的经历与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讲授概念性、理论性知识,缺乏操作性,这不仅影响了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也违背了高职院校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第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脱离学科专业,创业教育课程不成体系。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只是针对毕业班学生开设的一门独立的选修类或者明德教育类课程,该课程严重脱离专业教学和整体教学体系,没有与其他专业课程形成有机整体,以致学生难以在创新创业方面产生深刻的意识和认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差异,从而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教育疏离,学生难免产生敷衍心理。目前,我国少数高职院校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工作,但还难以构建专业化、体系化、综合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3.教育环境方面——政策支持不足。目前,政府和教育部门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政策倾斜力度不足,高职院校在政策指导、扶持和落实制度等方面也不够完善,且资金与服务等外因环境支持力度还极为薄弱,这些都是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瓶颈问题。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1.学生层面——高职院校缺失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大学生普遍追求环境与收入稳定的工作。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解读与宣传上,难以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精神深入人心。甚至有部分人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为了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才开设的,是逃避社会竞争的一种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种缓兵之策。2.院校层面——创新创业教育边缘化,教学与实践相分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游离在高职院校的主流教育体系之外,不能被清晰、准确地定位为一门独立、完整的高等教育学科,难以纳入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体系。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完整的配套课程,也没有专门的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因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定位模糊,教育方式零散,创新与创业内容在专业课教育教学中严重缺失,仅以“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等简单形式出现,在学科门类规划和培养方案设计等方面都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此外,因没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育教学中难免出现片面化,从而引发创业与创新教学分离、教学与实践分离等问题,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3.社会层面——缺乏创新创业氛围。近年来,政府虽然大力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但其社会认知度仍然不高,宣传带动作用也不明显。在社会范围内,大部分人只是停留在政策要求上,并没有对其产生观念上的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也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与支持。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措施

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分析学生、院校及社会三个层面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三点优化措施:1.学生接受角度——加强教育理念灌输。第一,学习型教育和发展式教育相统一。教育理念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前行的核心力量。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理论、方法的学习与理解,也要注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育,帮助学生挖掘其自身潜力,努力强化学生的开拓精神与自主能动意识,引导、培养其成为具备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学习型教育与发展式教育相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创新创业意识,也可以有效提升其知识储备与能力,最终实现学习成果与人生价值的完美统一。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的人生发展与理想信念教育,通过理念认知、价值观熏陶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激情,从而实现学习进步与个人发展目标的统一。第二,知识传授与实践体会相统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坚持“授人予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观念,在关注学生理论知识习得的同时,也要注重知识的转化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知识的传授强调的只是认知的结果,实践关注的是学生将学习内容转化为自我实现的过程,而学生能够真正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有目的的创新与创造,即将所学理论知识付诸于具体的实践活动,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将知识传授与实际操作和技能完美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2.院校改革角度——大力推进学科建设。第一,从学科化走向学科建设。一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并给予高度重视。二是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化、综合化工程,涵盖了教学科研工作、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构、实践渠道发掘等诸多方面,因此,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注重知识整体的完善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积极构建一体化、多角度、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三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建立在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基础之上,只有通过学习科学知识、领悟创新创业文化精神、发掘个人潜能,才能实现最佳化的教育教学效果。第二,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实践是对教育结果的最终呈现和检验,高职院校应积极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以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一是高职院校要积极安排大学生深入企事业单位或者实训中心进行观摩学习和认知实习,并以实践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个实践过程,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以延伸和具体实施,也有利于学生通过操作型实践培养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高职院校要带领大学生到创业成功的企业进行实地观察,考察企业运作模式,为学生积累创新创业经验,提高其创新创业素养。三是高职院校应拓展与企业的深入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场所,让学生真实地感受企业文化氛围,企业也可对感兴趣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资金扶持。第三,重组师资力量,提升教师素养。教师的传授与引导是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核心,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保障。一是在全校范围内挑选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兼备的优质师资力量,聘请专门教师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不仅要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也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和创业实践,只有在操作实践中游刃有余地融入理论知识,才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二是引入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的专职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理念和知识,也要发挥教学形式的多样性,通过互动、实践等多样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力,并引导他们进行积极思考,开展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3.社会环境角度——完善相关政策。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有效实施,需要完善的法律与政策作为保障。第一,政府应出台一系列实施细则与规章制度,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法规环境。虽然我国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为促进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相应文件,但仍需进一步明确划分权责范围,如明确细节性的保护措施以及资金技术支持等,以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政策的顺利实行。只有不断健全政策与服务体系,才能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整体环境,充分体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有效性、权威性和长效性。第二,政府部门应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服务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例如,政府部门应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制定并出台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文件,进一步完善配套设置、改善政务环境、优化审批制度、精简审批流程,为大学生创业者们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畅通的服务。第三,政府应设立专门的社会服务机构,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业务指导与信息咨询。第四,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监管,从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

四、结语

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在教育与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崭新领域,也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内在需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可以为我国社会的稳定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既是高等院校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高职院校应着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开展创业理念、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与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统娟.解决大学生创业困境的创新策略研究[J].职业时空,2016(4).

[2]吴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

[3]吴忠宁,汪保安.全国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和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7).

[4]王国红,王雨丝.近年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与影响因素[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5]苏晓晋,武?,曹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1(11).

[6]赖婧,周烨.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6).

[7]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8]孙方红,徐萃萍,鲍亚楠,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特色平台”的构建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1).

作者:饶莹心 单位:常熟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