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下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型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创业教育下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型,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创业教育下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型

摘要:

在国家、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背景下,创业教育的大发展势在必行。传统教学观在我国教育界实行已久,但在应对新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是无力的。创业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创业教育的需求,而这种需求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必将使传统教学观产生大转变。

关键字:

创业教育;传统教学观;变革

一、创业教育的发展和地位

创业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以来,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其发展极为迅速。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自身需要,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条件。对于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要求使得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创业教育的发展。国务院、教育部从1998年开始就多次发文提出要加强对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方式由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国家、社会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党和国家持续出台政策,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专门提出要加强高校的创业教育,教育部2012年4月发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要求。2012年8月1日,为了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教育部办公厅制定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文件,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口号,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肯定了创业教育的作用,并且针对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意见。诸多政府文件的不断出台,表明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创新创业教育对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二、传统教育教学观的历史和不足

教师的教学观是指存在于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教师们对于教学内涵、教学模式和教学控制方式等的总体认识、理解与看法。教学观对于学习观有着直接影响作用,在《大学教师教学观与大学生学习风格的相关研究》一文中认为教师的教学观一经形成,就会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框架,影响到他们对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事物和现象的看法,影响到他们在教学中的决策和实际表现,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陆根书,韦娜,2010)。[1]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需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这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一直是受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影响,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比较稳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并以此为根据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国内学者通常把这类教学观称为“传统教学观”。传统教学观认为,教育是教师对客观世界进行再现与描述。[2]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以理解教材为中心环节,在理解的基础知识上牢记知识,如此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活动。教师的职责是“传授”(传道、授业)和“解惑”,学生的职责是“接受”、“理解”和“掌握”。传授的知识好比是颜料;学生好比是一张“白纸”。教师的“教”就是把知识、技能一笔笔画进这张白纸里(虽然这个过程也讲究灌水的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等待教师把知识、技能的图画印到纸上(至多是跟教师积极配合),这种学习方式十分被动。传统教学观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信息、了解世界,而不是鼓励学生自己分析他们所观察到的东西。许多研究学者认为,在一定的知识体系和社会需求条件下,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有帮助的。马拉和乔纳森在论证传统教学观的局限时指出,当学习者接触一个全新的领域时,由教师提供一个结构完整的学习环境,对一些初学者入门非常有利,这也是传统教学观的方便之处。但这些教学中的方便之处也恰恰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传统教学观下不可能造就大批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来满足时代需要。传统教学观已经落后于时代。

三、创业教育对传统教学观的改变

国家、社会对于新型创新创业人才需求迫切,创业教育推行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政策层面,在创业教育势在必行的今天,传统的教学观已经不能符合创业教育的根本要求。创业教育的发展和深入必然会导致传统教育教学观的大转变,转向一种新的创新性教学观。这种新教学观从创业教育的根本要求出发,培养人的开拓性素质、具有全面性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并且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1.创业教育将开创性精神融入传统教学观念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解释,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个人,这种人应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具有开拓技术、社交及管理的技能。[3]不同于以往的适应性、守成性教育,创业教育所注重的是对教育对象开拓性素质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创业教育的本质也就是在育人这一教育本质上的拓展和延伸。即在培养人各方面的基本素质基础之上,添加了培养开创性精神、开拓性素质的新要素、新成分。这个培养要求使得对创业教育对象的培养方法有别于传统教育方法,而应该引导受教育者自主探索和体验,形成积极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应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而非被动地接受;应使学生主动探索学习问题而非单向解决问题;应使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而非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从而得以培养开创性精神和素质。而传统教学观的显著特点是将“教”与“学”二分,“教”由教师全权完成,“学”是学生的单独任务。教学的过程就是既定的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偏重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偏重培养学生课本学习素质,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强调学生统一目标统一学习行为,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侧重既定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创造性意识的培养。由于创业教育的大力推行和实施,传统教学观已经无法满足创业教育培养开拓性素质的需求。而需求本身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创业教育必然将开创性精神融入教学过程中,引起传统教学观转变为一种创新性的注重引导学生创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教学观。当今时展的主题是创新,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创新教学观的重要目标。而且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开创性精神的培养,才能完成创业教育开拓性素质培养的根本要求。

2.创业教育将深化全面性教学观念

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其面向全体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创业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创业教育必须融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两个全面是新时代创业教育的新需求。首先,在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创业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甚至全体公民(徐小洲,2012)。[4]创业已经是时代所需,势不可当。创业知识和技能已经是个人和家庭获得更好的生活和合理地可持续发展的组成要素,所有人都有需要和有必要通过各种教育渠道来获得。为了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标的质量要求,需要提升创新创业人数的数量等级来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创业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非某些商科专业或者教育专业或者某些特定专业的学生。在有条件后,创业教育更应该向全体公民开展,将创新创业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最后普及化推广。其次,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是教育的延伸,其核心目标也顺承为“育人”。这个以“育人”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事实上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了素质教育范畴,贯穿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创新创业又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需要跨学科的课程设置。教育部办公厅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文件明确指出,创业教育必须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并且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系统的展开。而传统教学观各阶段、各学科区分明显。除数学被看作工具式知识时常应用于自然科学类学科之外,其他的学科领域几乎是泾渭分明的。按照苏联和我国早先教育思想理念,以培养“专才”满足社会某一需要为主要教育目的。整个社会信奉一种“螺丝钉”精神,教育即培养为专门领域的专门人才,每个阶段的教育培养每个阶段的素质,形成能力断层。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增加,人才具有专门技术知识的同时,必须要有其他各科知识和创新精神。传统教学观已经无法满足全面性人才培养的需求。创业教育的推行必将深化全面性教学理念,使传统教学观向具有更全面理念的创新性的教学观转变。创新的教学观强调的不仅仅是对某一方面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更是对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相互渗透、融会贯通。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多种文化的融合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把知识转化为现实财富的观念和实践能力。

3.创业教育将带领传统教学观向“学生中心”转向

创业教育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创业教育只能从学生主体出发,学生实际水平、实际能力和实际需要是创业教育的首要因素。创新是破除旧的思维桎梏,是突破常规。这个过程要建立在个人知识水平和思想境界的基础之上。每个人的创新思维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创业更是一个负责自我矛盾的突破和社会矛盾的突破的过程,需要考虑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其水平、能力和需要都是不同的。于是,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其最中心的位置便是学生本体。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的、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的创新创业教育才能真正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创业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更是促进学生概念变革,帮助学生发展成为独立自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习者的教育。然而,传统的教学观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忽略学生的中心地位。传统教学观一直秉承着“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师对学生的关系是单向的、居高临下的关系,教师是塑造者,学生是被塑造者。由此导致学生等待教师来灌输、塑造,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否定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观不能造就大批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创业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本质特征将带领传统教学观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转变。教师对于学生发展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更表现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和需要,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参与式教学。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对学生学习进行启发和点拨,引导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对知识的自我选择、判断、体验、反馈,进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形成,达到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我学习、知识构建,完成开拓性素质培养和全面培养的目标。

4.创业教育提倡实践教学观念

创业是一项实战的过程。创业教育除了理论教学之外,更重要的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的一个依托。理论课程能够保证学生获取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完善学生知识构成。实践对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知识结构形成、创业心理品质的养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创业教育就其整体性质而言是社会认知过程,更何况再小的创业机会也只能以“社会”的方式提供出来。因此,最完善的正式课程,也只能完成创业教育中的一部分。教育实践必须首先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把教育内容恰当地分布在正式课程和隐蔽课程之中,从而确保创业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创业教育需要打破“封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也明确提出了关于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创业实践,增强创业教育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的要求。传统教学观从本质上就是把教学看成认知过程,以线性的、确定的思维方式对待教学中的一切,偏重从书本的既定知识中认识世界,但是新时期创新人才的培养,其许多素质光从书本上学习、从理论知识中获取是完全不够的。说到底,课堂教育无法提供哈耶克说过的“理性不及”的东西,因此,创业才能不是一种能够被正规教育系统而完整生产出来的人力资本。这就使得传统教学观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随着创业教育的推广深入,实践教学将是创新的教学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的教学观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并且以能力为核心。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树长青”。知识不应当作为冷冰冰的技术而存在,况且理论来自于生活实践。理论只有和当前的实践相结合才有它的现实意义,才能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依据。在教学中,实践能为理论涂上一层更加生动的色彩,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学习理论,从而掌握和使用理论。这样,理论和实践并兼的创新性人才才能更好地被培养出来。

参考文献:

[1]陆根书,韦娜.大学教师教学观与大学生学习风格的相关研究[J].教学研究,2010(01):1.

[2]马万华.建构主义教学观对大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1999(05):60.

[3]谭光兴.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框架的理论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6(11):33.

[4]徐小洲,张敏.创业教育的观念变革与战略选择[J].教育研究,2012(05):65.

[5]罗志敏,夏人青.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与逻辑[J].教育发展研究,2011(01):29-33.

[6]杨晓慧.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知识结构与实施策略[J].教育研究,2012(09):73-78.

[7]梅伟惠.创业人才培养新视域:全校性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0(06):144-149.

[8]梅伟惠,徐小洲.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难题与策略[J].教育研究,2009(04):68-72.

[9]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06):42-51

作者:徐敬伟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