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探讨(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高职院校辅导员参与创业教育的思考
【摘要】创业教育是时代的产物,高职辅导员开展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其在学生创业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就高职辅导员在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探讨,对辅导员在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寻求提升辅导员参与创业教育的对策和辅导员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及措施。以期为国内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国家各级部门及各地方政府都相继出台了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多元化政策,为了全面贯彻“创业带动就业”的指导思想,落实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高职院校辅导员已成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合理定位辅导员在创业教育中的角色,分析高职院校辅导员参与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可提出提升辅导员参与创业教育能力,明晰辅导员开展创业教育的途径及措施,卓有成效地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对于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意义重大。
1高职辅导员参与创业教育的角色分析
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参与创业教育者和各方通力合作,形成合力。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创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一支重要的创业教育力量。辅导员是创业政策、创业程序等信息的宣传者;是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者;是学生创业心理压力和困惑的疏导者;也是学生创业成长的跟踪调研工作承担者[1]。
1.1创业政策、创业程序等信息的宣传者
高职院校辅导员综合利用“线上+线下”多种途径,宣传创业政策等信息。一是召开年级大会和班会等形式,向学生宣传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二是利用橱窗和简刊等传播形式,向学生宣传创业知识;三是利用辅导员微信和微博等新媒体向学生推送创业信息,分析创业形势,解读创业政策。因此,辅导员承担着创业信息的收集任务,同时承担着创业信息的宣传工作,及时让学生提前知晓创业的税收减免、工商注册、科技资源利用、场地租金优惠和资金扶持等创业信息,为保障以后的自主创业提供重要的信息。
1.2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引导者
高职院校辅导员与学生的相处时间较多,熟悉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需要辅导员引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辅导员挖掘“互联网+创业”的内涵,引导学生梳理创业思路,鼓励学生组建创业团队,指导学生撰写创业实践方案,引领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创业实践,增加学生的创业经验与社会阅历,培育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创业精神与创业意识,帮助学生提升创业实践能力,弥补创业教育受限于理论上的缺失。因此,辅导员是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的引导者。
1.3学生创业心理压力和困惑的疏导者
众所周知,大学生的创业成功概率很低,在创业过程中,学生在创业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容易产生心态浮躁、精神孤独、失落无助甚至前途迷茫等心理压力和困惑,需要辅导员给予科学的心理疏导,分析心理疏导的突破口,进行充分的语言沟通,采取迂回疏导等措施,引导受挫学生排解负面情绪,卸下沉重的精神包袱,帮助受挫学生正确面对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充分认识自我和正确定位,重振创业的勇气和决心,使受挫学生尽快恢复到健康的创业心态。因此,辅导员是学生创业心理压力和困惑的疏导者。
1.4学生创业成长的跟踪调研工作承担者
在校期间,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各级创业初创活动,在毕业后5年内,学生往往才深入地进行创业活动,需要辅导员对学生的创业过程全程跟踪,深度观察学生在创业活动中的优势和问题,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挖掘学生创业成功实战案例,做为创业教育的教学案例[2]。反馈学生在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由此,辅导员是学生创业发展的跟踪调研工作承担者。
2高职辅导员开展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辅导员在创业教育中的优势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辅导员在创业教育中的优势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高职院校辅导员大多数年纪轻,有专业背景,与学生相处时间长,善于与学生沟通,并且与往届创业学生保持密切联系,相比而言辅导员在创业教育中具有先天优势。然而,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辅导员作用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一是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缺少辅导员参与制定;二是参与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辅导员很少,参与创业教育课程授课的辅导员也较少;三是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没有明确的规定。
2.2辅导员开展创业教育的内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一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创业教育元素不足,校园文化中缺少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创业文化的浅层面限制了辅导员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严重影响了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培养[3];二是创业课程基本上属于普适性课程,缺少与专业的契合度,缺少与专业课程的关联性,创业课程针对性差,创业课程体系连贯性不足,辅导员教授创业教育课程的效果差;三是提供给辅导员的创业培训较少,辅导员的创业教育能力有待提高;四是尚未建立起针对辅导员参与创业教育的激励机制,辅导员参与创业教育积极性普遍较低;五是校内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尚不健全,创业实践平台尚未完成搭建,校外提供给辅导员参与企业创业交流沟通机会较少,校内外创业教育资源尚未得到有效整合。
2.3辅导员进行创业教育项目研究尚待深入
开展创业教育需要辅导员了解学生的创业需求,熟悉创业政策与创业程序,掌握创业教育的前沿的议题和研究成果,需要辅导员开展创业教育研究,不断培养提升自身的创业教育能力。然而,现在的辅导员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自身对创业教育研究认识不到位,对创业教育研究意愿低,对创业教育研究要求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科研氛围不浓厚,创业教育研究尚未列入辅导员的科研工作范畴,加之部分辅导员自身科研能力薄弱,导致大部分辅导员参与创业教育研究的积极性不高,开展创业教育研究工作效果不理想。
3提升高职辅导员创业教育能力的策略
3.1建立和健全辅导员参与创业教育工作机制
尽快建立和健全辅导员参与创业教育工作机制。一是明确将创业教育纳入辅导员日常工作范畴,制定辅导员参与创业教育的工作职责,明晰辅导员参与创业教育的工作内容,明确辅导员在创业教育中的角色定位,使辅导员在创业教育中的优势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将创业教育业绩作为辅导员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辅导员参与创业教育考核指标体系。考核内容包括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指导学生创业社团;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参与制定创业教育人才培育方案;参与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参加创业课程授课等,对辅导员参与创业工作进行量化考核,适度增加辅导员参与创业教育工作考核指标的权重,充分发挥工作考核导向作用,提高辅导员自主参与创业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建立起一支职业化、专业化和德才兼备的辅导员创业教育团队。
3.2搭建辅导员创业教育能力培训与研究平台
一是选派辅导员参加国家级、省级等创业教育能力理论培训,组织辅导员参加“辅导员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能力提升”专题学习,增加辅导员的创业教育理论水平;二是组织辅导员深入合作企业,组建经营团队,熟悉创业流程,制定创业方案,体验创业过程,参与模拟创业,积累辅导员创业实践经验,增强辅导员创业实践能力;三是聘请教学导师指导辅导员开展创业教学培训,植入现代培训理念,培训学生创业的需求知识,培训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和体验式等创业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创业教育课程的趣味性与有效性;四是选聘科研导师指导辅导员开展创业教育研究工作,引导辅导员掌握科研的路径,培养辅导员的问题意识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调研分析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提升辅导员的创业教育研究能力。
3.3优化校园创业教育育人环境
一是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人格魅力的积极作用,创建辅导员参与校园文化创业教育氛围的长效机制,鼓励辅导员精心筹划、培育创业典范,收集创业案例,宣传创业教育,营造浓厚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通过情感陶冶、思想感化、精神辐射和行为养成的方式,实现校园文化的创业教育辐射功能;二是整合学院内部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专职教师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和辅导员创业教育团队协同合作,搭建辅导员与专职教师的沟通桥梁,增进两个团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形成创业教育上的合力,整体上形成和谐的创业教育教学团队,注意专业教学与创业教育相互融合,使创业教育不断地取得新的成果,最终实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4高职辅导员参与创业教育的途径及措施
4.1强化学生创业思想的培养
辅导员定期召开班会,将创业教育作为日常学生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向学生讲述创业案例,熏陶创业精神,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辅导员讲授创业课程,讲授创业政策、创业方法、创业过程和创业规律等内容,使培养的学生具备创业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借助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定期向学生推送创业故事、创业案例,启发学生创业思路、拓宽学生创业视野;定期邀请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来校讲座,树立创业学习的榜样,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坚定创业信念。
4.2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实践活动
以专业为依托,以社团为载体,辅导员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学校社团开展的创业沙龙和创业技能技巧大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辅导员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组织的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指导学生申请校园内设立“创业园区”项目,与专业教师协同配合,在校内指导学生开办模拟公司,给学生提供体验创业的平台,在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提供合理化的建议,减少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少走弯路[4]。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不断地总结创业失败的经验,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摸索真知。
4.3建立与完善学生创业信息库
辅导员对毕业生创业情况进行全程的跟踪调查,做好毕业生创业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工作,及时掌握学生创业的基本情况、创业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跟踪与调查学生创业发展信息,持续完善学生创业信息库,为今后的创业教育提供丰富的创业项目、信息资源,有利于辅导员开展辅导员创业教育活动。
5结语
创业业教育是时代的产物,高职辅导员开展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在学生创业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容忽视的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创业教育团队人员不足、创业教育平台搭建不到位、创业教育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影响辅导员有效开展创业教育。因此,辅导员参与创业教育需要高职院校在人员配置、平台搭建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与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建,从文奇.高校辅导员在创新创业中的角色与职责[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6):272-273.
[2]富显韬.高职学生创业就业视角下辅导员企业实践的思考与探索[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6):103-105.
[3]陈方辉.高职辅导员参与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4):76-78.
[4]官桂香.“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研究[J].船舶职业教育,2015(11):44-46.
作者:赵双军 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实施社会融合性政策,为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以及全新挑战。在社会融合性政策环境下,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创新性发展应基于教育体系的健全化、心理支撑的完善化、环境氛围的宽松化以及物质支持的积极化,从而实现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社会资本、创业身份以及创业文化的融合。
关键词:
社会融合性政策;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创新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环境下,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假若大学生的创业问题得不到有效改善,大学生创业发展不能更好地融合至当代社会发展中,那么沉重的大学生就业负担无法转换成丰富的社会创业人力资源。随着社会融合性政策从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层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保驾护航的日益推进,高等院校创业教育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与创新挑战[1]。经过十年发展,中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需求相比,创业教育发展明显滞后,大学生创业意识不强、知识欠缺、能力薄弱。在这十年的发展中,创业教育已经由个别学者的倡导、一些高等院校零散的践行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的呼吁、政府的要求和大学教育的指向。
一、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向
1.服务于国家整体战略部署
伴随改革开放以来近四十年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内经济结构的矛盾冲突愈来愈突显,经济增长方式在长期量的积累基础上正在面临质的突破,其中首要的任务当属逐步提高自主创新水平,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自主创新水平既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诉求,也是实现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诉求。当前的国内自主创新水平尚居于较低层次,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自主创新人才相对紧缺,而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则不能有效契合创新性发展的诉求。因此,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应自国家整体战略部署长远发展出发,在社会融合性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2.提高创业的科技创新水平
高等院校属于科学技术与知识素养相对集中的创新场所,拥有得天独厚的高素质人才储备,因而高等院校应推行知识密集型创业实践,日益提高创业的科技含量水平,这有助于显著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2]。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可以设立科技水平含量较高的创业课程,分析高科技企业的创新性发展规律,引导大学生提高创业的科技水平,顺应社会发展对创业创新性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更好地迎接高科技创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高等院校可以成立专门的科技创新转化部门,为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提供必要的基础环境,激励高等院校教师与大学生共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技产品,满足市场对创新性产品的需求。
3.倡导信息化创业路径
伴随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与电子商务的繁荣兴盛,网络创业以其较低的门槛、较小的成本与较小的风险等优越性成为高等院校校园新的热门话题,日益受到大学生创业的选择与追捧,成为最为大学生创业所青睐的创业形式。网络经济具有无可限量的发展前景与无限可能的发展商机,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应紧抓网络创业的有利发展契机,设立与网络创业相关的专业课程,改善大学生网络创业的质量与水平,提高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成功率。在社会融合性政策背景下,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应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系统、科学的指引。
二、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创新发展要素
1.创业教育体系的健全化
实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是为了大学生创业提供的最直接与最基本的支持,其不仅为大学生从事创业准备了必要的理论基础,还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创业领域的发展前景。社会融合性政策环境下健全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体系,是实现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健全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体系应倡导引领时展的创业教育理念与目标,形成健康的创业观念,培育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实现创业者的发展目标。健全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体系应形成与发展创业教育学院,科学化与合理化选课学分制系统,阶段化与针对化创业教育方案,开放化与灵活化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健全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体系应构建大学生创业园基地,为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提供依托,丰富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
2.创业心理支撑的完善化
由于创业素质有待提升,创业经验有待丰富,高等院校创业大学生在经受激烈社会竞争的挫折与打压下比较容易挫伤自信心,表现出较弱的抗压性。日益突显的创业心理问题对高等院校创业大学生造成不容小觑的消极影响。社会融合性政策同大学生创业心理的形成紧密关联。完善的社会融合性政策是激励大学生创业的前提条件,对形成良好的大学生创业心理以及强化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积极影响。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应依托高等院校的心理辅导以及社会服务机构,整理备案大学生的创业资料,遴选专业人士监控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创业心理动态与演变趋势,及时进行评估并实时做出反馈,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专业化的创业心理咨询与干预,推动大学生创业心理健全品质的塑造。
3.创业环境氛围的宽松化
重视创业文化的培育,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努力营造大范围、大纵深的全方位育人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坚持“学校搭台、学生唱戏”的指导思想,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3]。创业活动的本质其实就是整合有限资源实现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以及成长历程决定其创业实践的创新活力更为旺盛。整个社会的创业实践脱离不了创业环境氛围的营造,优良的创业环境氛围是从事创业实践的沃土,对大学生创业实践而言更是如此。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应自高等院校实际出发,树立创业实践典型以及表彰先进创业学生之类的举措,塑造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燃起大学生的创业激情,从而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氛围。高等院校创业环境氛围的塑造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开展。宽松化的高等院校创业环境氛围对于提升大学生创业实践成功率、改进大学生创业实践融合度以及改善大学生创业实践体系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4.高等院校创业物质支持的积极化
创业实践的正常开展无疑离不开创业物质支持作为必要基础。大学生通常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欠缺创业实践所需的启动资金以及物质基础,这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正常开展。对大学生创业的物质支持主要是创业资金。当下的大学生创业资金通常来源于个人积蓄与家庭支持、银行借贷申请以及创业大赛基金申请等途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沉重的资金压力下,处于起步阶段的大学生创业实践通常会因脆弱的资金链而陷入束手无策的困境。有鉴于此,高等院校要坚持与时俱进,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不断拓展资金渠道,引入相关前沿科学技术及信息,吸引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4]。
三、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创新性发展路径
1.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作为复合型系统工程,创业自始至终是以专业为基础的。就美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而言,其素来以创新为核心基础,非常关注创新性特征的体现,因而美国大学生创业项目通常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含量,或者进行跨学科的创新组合,其中尤以信息技术领域为典型代表。反观国内大学生创业,在创新性方面表现差强人意。当下的高等院校创业教育,虽然重点关注商业知识以及创业技能的培育,却未能与专业教育进行较好的结合。如果说创业类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并掌握关于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话,那么将具有开放性、跨学科性及创造性特征的创业类课程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相融合,将成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融合的基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需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专业平台上融入基于岗位创业意识、岗位创业知识、岗位创业能力为导向的创业教育[5]。综观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通常都是有效融合了商业与专业,才能更好地实现创业经济融合。在社会融合性政策环境下,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结合专业教育,既能够促进改革专业教育更佳地适宜社会经济发展演变的需求,又能够丰富创业教育内容,促使创业教育能够开展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化创业指导,还能够推动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关注专业领域科学研究发展,从而有效提升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质量。在社会融合性政策环境下,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结合专业教育,将培育出市场竞争力更为强劲的大学生创业者,从而实现全面化、深层次的创业经济融合。
2.自主创业与岗位创业融合
大学生创业可以分为自主创业与岗位创业两大基本类型。岗位创业属于准创业,通常指的是在现行企业体制下,激发创业精神与创新能力,承担一定风险研发新产品、改进新工艺,从而使企业获取可观收益。岗位创业者通常为企业中层管理者,不但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与丰富的市场经验,而且熟谙企业运营程序与企业产品特性[6]。对于大学生而言,作为岗位创业者的成功率远远大于作为自主创业者的成功率。就客观情况而言,哪怕普遍经过系统化的学习与丰富化的实践,大学生也并不都具备成为自主创业者的必要素质,因而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应从关注构建与管理大学生创业园,转变为关注构建全校范围内的创业基础课程,从重点打造自主创业精英转变为注重培养岗位创业人才。无论自主创业者还是岗位创业者都离不开社会资本融合。大学生若能较好地进行社会资本融合,则更易取得岗位创业或者自主创业的成功。
3.个性教育与社会教育融合
创业身份融合是大学生创业社会融合的重要指标与高级层次。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认同与社会归属之后,大学生创业者才有可能真正融入主流社会从事创业实践。许多创业者虽然创业多年,但仍然陷于自身身份认同困境,常常茫然不知所措,因而其一旦创业失败,面临的将会是致命的打击。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不仅应重视大学生创业的短期发展成效,还要重视大学生创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彰显大学生创业身份融合的重要性[7]。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应结合大学生既个性张扬又思维敏捷,既自我评价甚高又受挫能力偏低的特征,一方面,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与社交礼仪之类的教育培养,转变大学生不恰当的自我社会身份评价,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竞争;另一方面,通过舆论宣传手段,促使社会整体能够给予大学生创业者更多的关注以及包容。
4.校外创业与校内创业融合
当今时代,创业已然演变为全球性的文化景象。创业既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表现,也是生活方式与生活旨趣的呈现,不仅已蔓延至高等院校的每个角落,还是全社会追逐的潮流,已演化为全社会普遍认同与追求的文化理念。创业鼓励资源共享流动,倡导资源优化整合,这有益于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增加社会共同福祉。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不应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短期权宜之计,而应致力于塑造、传播与普及创业文化,从而不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8]。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创业教育被视为一项增强国民素质、拓展就业渠道以及调动青年创业激情的系统性工程,是作为直接驱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存在的。国内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应超越高等院校围墙的禁锢,为此,高等院校应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创业培训的重要性。同时要鼓励教师们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开拓和创新教育思路,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9],承担起传播先进创业文化的重大责任,凭借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创新经验,推动全社会创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构建校外创业结合校内创业的创业文化融合。在社会融合性政策环境下,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创新性发展为大学生创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为高等院校产学研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养,推动整个社会的创新实践。因此,在社会融合性政策视域下,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创新性发展应紧追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关注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意识以及创业精神的培育,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尽可能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4):5.
[2]梅伟惠.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组织模式:趋同成因与现实消解[J].教育发展研究,2016(Z1):32.
[3]安建强,叶晓勤.构建以创新为主导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3(23):62.
[4]徐志怀.高校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式的机理及运行方式[J].教育评论,2016(6):86.
[5]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65.
[6]胡超,苌庆辉.高校创业教育组织新模式的构建设想———基于中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组织的比较[J].高校教育管理,2016(1):82.
[7]艾军,等.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93.
[8]蔡小平.多元融合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28):79.
[9]杨季行.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4(14):47
作者:张敏 周勇 马金平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第三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
人才的心理健康及心理优势对创新创业有很大影响,为了有效开发大学生在创业中的心理资本,文章在探讨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创业能力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资本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思路和具体对策。
关键词:
心理资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超越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包含自信、乐观、希望和韧性四个维度。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高校可从这四个维度入手,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一、心理资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
(一)心理资本对创业意向的影响
心理资本将传统人力资源开发领域从人力成本、社会成本与组织行为关系拓展到更微观的心理层面,能有效提升员工工作绩效,激发员工积极的工作态度,组织公民行为的产生与发展。创业意向是个体对创办新企业或实施创业行为的主观心理准备状态。以往研究表明:创业意向在受性别、自身家庭背景、教育背景、个体特质、对环境认知等主客观条件影响时,还受外部社会网络资源、创业教育环境的影响。创业意向较强的人应对压力的方式较为积极。遇到挫折时,能较好地从低谷中走出来,对不确定的事情或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能果断、准确地做出选择。心理资本对创业意向产生影响,心理资本水平高的人,创业意向相对较高。
(二)心理资本对创业能力的影响
心理资本作为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的综合体对创业能力有正向的影响。创业者在创业过程的不同阶段,需要的主要能力在不断变化,具备积极人格特质的人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会有信心去应对,以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创新创业,其创业机会识别能力较高。积极情绪是一种重要创业资源,影响着潜在创业者的创业意向和创业认知能力。良好的心理资本不仅可提升创业者的核心创业能力,也可带动创业团队建立起独特创新的企业竞争力,提高创业成功概率。
二、心理资本视域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一)做好职业规划,学会目标管理
在校大学生投身创业实践活动,需协调好学业和创业间的关系。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制定合适的目标,并帮助和指导学生做好自身规划。每位学生在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及思维模式等维度上,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真正了解自身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创业目标和方向,不断提升其创业意识。
(二)保持乐观精神,学会合理归因
在创业遇到困难时,个体首先要做分析归因,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找到解决方法。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高校应向学生传递这样一种意识:就算创业过程中遇到挫折,也不要因为内外不可控因素,减退创业热情;当遇到困难,要学会找问题,对问题做积极归因,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高校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为目标,让他们轻松地对待压力。研究发现,个体乐观程度与自主创业倾向有时会呈负相关关系,从某种程度上分析,乐观特质很强的人可能在性格上会倾向于散漫,认同现实高的人,其创业倾向不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个体的乐观精神是必须的,但不能盲目乐观。
(三)参与创业实践,提升自我效能
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创业者须有信心并能付出必要努力来获取成功;对目标锲而不舍,并会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当身处逆境时,能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如果要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整体能力和专业技能。个体的自我效能正向显著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态度,自我效能高的个体创业态度会更明确。提高在创业上的自我效能感的最好方法,就是积极引入创业实践项目。在专业培养上,高校可尝试引入探索性与实践性项目,通过实践提升自我效能。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题,高校应让学生合理认识难题。在克服困难时,助其制定一些具体实施方案,让学生为完成目标而付努力。
(四)开发韧性资源,提高抗挫能力
个体的坚韧影响着创业态度,坚持目标不放弃、勇于克服困难的个体在创业上成功的可能性更大。高校应提供咨询和指导渠道,若学生遇到挫折,可寻找教师进行创业方面的咨询,提高心理控制能力并解决现实困难。教师应定期与学生交流,了解其现状以及心理思想,助其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高校可聘请一些成功人士来校开展讲座,分享成功经验,特别是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克服困难的方法,让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以他们为标杆,提高其抗挫能力。
三、结语
心理资本已成为影响创新创业的重要因素,心理资本四个维度均衡发展,互相协作,才能促进个体身心健康,激发个体潜在的竞争优势。对大学生而言,要不断提高韧性、希望和自我效能,这样才能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彭伟,王燕.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2):116-120.
[2] 徐玉成,罗晓芳.课程替代对高职创业教育的启示[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26-31.
作者:孙亚菲 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