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精细化管理,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是一个科学管理的过程,将精细化管理理论应用于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更高需求的必然趋势。可通过在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和重构、教育对象确定、教师激励与培养、质量保障和监控等环节实施精细化管理,将创新创业教育做精、做细、做实,从而在精细与效率之间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精细化管理;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5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资本集聚与内育的耦合互动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5G111)和2013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研究”(项目编号:2013CZ020)的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创新创业教育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备受重视,有学者宣称“21世纪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对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从国家层面上做出了系统规划和全面部署。因为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开展的时间还不长,工作成果尚未能固化,所以系统性和实效性都不尽如人意。因此,寻求合理的理论支撑,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路径,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蓬勃发展,是目前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清华大学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于1998年率先引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开创了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先河。之后,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高校陆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2002年教育部选取了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9所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标志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式启动。十几年来,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来看,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各类高校均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到教育理念、实施基础、资源配置等因素的制约,依然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滞后,目标认识偏差
由于缺乏对“创新”与“创业”本质和内涵的正确认识,很多高校仍然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为“企业家”的速成教育,仅仅传授给大学生获得财富和利润的知识与技能,而忽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有些高校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师大多认为因就业困难,才有必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而自己所在学校的毕业生不愁就业,所以参与热情不高,只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之外的“业余教育”。此外,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只是未来一小部分人的选择,只需对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和指导即可,因此对创新创业课浅尝辄止,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部分学生、少数教师参与的小范围教育。以上都是创新创业意识不够、教育理念滞后的具体表现。
(二)与专业教育相分离
目前,很多高校并未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来组织实施,更有甚者,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与职业生涯规划画等号,只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基础上添加相关教学内容。在制定人才培养体系时忽视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联系,即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向导,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因此造成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分离,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处于人才培养的边缘地带。
(三)与市场脱节,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已实现从传统的大规模生产到后工业化、知识驱动和深入交互的创新体系的转化,经济增长的新常态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学校课程与市场需求脱节,以及实践平台短缺,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浮光掠影、内涵空洞。很多高校以社团等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途径,但因为指导和帮扶不到位,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知识,又没有相关技能,同时缺少资金支持,社团并没有发挥实际作用,更没有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学生在参加创新创业技能竞赛时,也多以比赛为目的,无法与社会需求接轨。
(四)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者、组织者和实施者,高校教师除了具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还应具有相应的创新创业经验,但实际上大部分高校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自身创新创业意识薄弱,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显得力不从心、疲于应付,只能停留在表面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且多为纸上谈兵的说教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同时,教师基本处于单兵作战状态,没有形成统一的团队,教师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更无从发挥整体效能,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短板。
三、从精细化角度看创新创业教育
精细化管理的理念由“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提出,作为一种建立于常规管理基础之上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精细化管理通过将规则进行细化和系统化,以标准化、信息化和数据化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占用,降低管理成本,即用具体、清晰的量化标准代替含糊、宽泛、不具体的管理要求,变抽象的战略或决策为详尽、明确的发展举措,从而实现组织内各单元的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发展。“精细”不仅是一种意识和态度,还是一种文化及理念,“精”意指切中要点、精确精准,“细”指量化具体、细致细化。精细化管理经过了系统化和理论化的锤炼,已跳脱出一般意义上的“精细”和“细节”。现代管理理论将管理划分为规范化、精细化和个性化三个层次,精细化是以常规管理为基础并将其引向深入的关键环节。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科学管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以学生为本,结合学生的实际,按照“精细”的思路,准确把握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分步骤进行,架构起符合学生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首先,精细化管理强调目标的细化、分解和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应按照精细化管理理论,紧紧抓住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问题,对其中包含的若干核心概念、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由表及里的辩证分析。其次,精细化管理是全员管理,创新创业教育是全员教育,依靠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对人才培养目标逐步进行细化、分解和落实,确保在各个教育教学环节都能够有效实施并发挥作用。再次,精细化管理是全过程管理,在管理的各个环节中,“精细”无处不在,各个环节环环紧扣、道道把关,都不能松懈或疏忽。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经历和超越精细化的过程,在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技术、师资配备、质量评估等“细”“末”之处见真功。最后,精细化管理是从规范管理到个性化管理的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没有精细化,个性化就无从实现,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从培养同质化的人才到培养个体化的人才,即实现个性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综上所述,可将创新创业教育精细化定义为: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进行科学的细分、量化和优化,通过标准化、专业化、制度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方式,使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单元)得以精确细致、高效协同地持续运行,从而获得更高效率和更好效果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文化。
四、创新创业教育精细化的实施途径
将精细化管理理论应用于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和满足群众对教育更高需求的必然趋势,具体实施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一)目标定位精细化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并促进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要做好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按照精细化管理的原则做到目标明确、定位合理。首先,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宏观层面来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综合系统。科学学创始人贝尔纳依据人类活动的三个层次——科学活动、工程活动、技术活动划分人才类型;我国有学者在贝尔纳的人才类型基础上提出,将创新创业人才划分为学术研究型、应用型、工程技术型和技艺技能型四种类型。由于高校对学术性与职业性的价值认同和侧重有所不同,所以应根据高校的层次或类型来划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将不同类型的人才交由不同类型的高校实施培养,各类高等学校也应确定好适合本校培养的人才类型,这样将有利于我国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的形成。其次,从学校人才培养的微观层面看,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合理定位培养目标,除了根据市场需求将宏观的、大的目标分解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使用的细化目标之外,还要突破传统办学思路,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学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将专业能力标准、道德教育标准、职业素养标准和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标准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得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清晰、具体,而且有效、可测量。由此,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立体化、无缺位、不越位的目标体系,通过对目标进行精细化分解、细化和落实,能够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效贯彻到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
(二)课程设置和重构精细化
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途径,因此,要遵循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律,构建系统性、层次性、针对性的进阶式课程体系。要处理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促进二者的有机融合,合理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在各类专业课程中挖掘和充实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课程体系设置和改造不能再以学科体系结构的知识理论逻辑需求作为出发点,而应对行业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社会需求进行精确分析,并以此作为逻辑起点,根据行业企业的职业分类和岗位特点,做到课程设置与岗位对接,同时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对整个专业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进行界定,形成新的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开设研究方法、专业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并向全体学生开放,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应彻底改变实践课程与实际工作岗位脱节的现状,充分体现行业企业的实际要求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推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创新创业需求对接。构建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举办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讲座论坛,支持大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协会等社团。加强与行业、企业、政府、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探索政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各地和高等学校将大学生创业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创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面向全体大学生开放,扩大覆盖面,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项目落地转化。高校要优化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孵化机制,促进成果的有效转化。此外,还要以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的形式,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在线开放创新创业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
(三)教育对象确定精细化
由于大学生性别、生源地、成长经历等方面各不相同,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在确定创新创业教育对象时,要以分层分类管理为基础,依照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特点划分教育群体,以年级、专业、素质和能力、职业兴趣等因素细化教育对象。面向全体、分类施教、个性化培养是精细化管理理论为创新创业教育带来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也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必然趋势。当代大学生无论是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还是差异性都明显增强,尊重大学生的个性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要义,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特质差异,采取分类指导、分层实施的方法,从实际出发,通过因材施教和差异化教学,注重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培养,催生大学生个体的创造性。借鉴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大数据技术,充分了解和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与规律,形成个性化教学管理制度,通过设立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多种智力共同发展的个性化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挖掘与发辉,从而在个体创新能力培养和生成方面形成独特优势。
(四)教师激励和培养精细化
高校教师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以及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高校教师作为现代经济社会知识扩散和创新变革的重要角色,通过有效途径让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至关重要。不过,对教师的培养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非一蹴而就,因此要从细微处着手,在激励机制、培训模式、考核评价、文化建设等方面实现教师培养的精细化。第一,要充分了解高校教师的人力资本特征和激励要素,通过对教师工作或学习状态的数据采集和跟踪分析的精细化,推导出教师的驱动性需求,挖掘教师内在需求的个体差异及彼此关联,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个性化激励,形成科学的激励机制。第二,改变以往粗放、宽泛主题下的专家课程组合式的培训模式,满足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需求,分层制定培训目标,精心设计培训主题、培训课程和培训任务,突出以创新精神和具体实践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第三,在高校内形成逐渐发展的创新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并完善高校科研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鼓励高校教师带领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支持教师以自主创业、作价入股、对外转让或合作转化等方式将科研成果产业化,从而为高校教师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刺激,促使他们从视野狭隘的科学研究跨越到综合性的创新活动中。第四,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完善兼职兼课教师聘任制度,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优秀人才到学校指导专业课或创新创业课程;另一方面建立专业教师和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制度。第五,明确和落实高校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责任,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绩效考核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必考”项目。近年来在美国,诸如匹兹堡大学等高校已将创新创业活动纳入教师晋升和获得终身教职的标准,改变了以往的教师聘用和晋升文化。我们可以将国外的成功经验进行本土化移植,建设一支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相结合、学术研究和创业实务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五)质量保障和监控精细化
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看,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多要素、多功能、多层次的系统,所以在制定教育教学保障措施时,要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对所有与教育教学质量有关联的因素进行系统调控,也就是不仅要对确定目标、制订计划、组织实施和检查总结等各方面工作的过程进行全方位管理,同时还要对全体师生实行全员管理,确保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模式,“全员”是指无论学校领导还是普通教职员工,所有人的工作质量都关系到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可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解,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通过明晰岗位职责、规范管理制度,使全员的工作质量都能够得到提高。“全过程”是指从学生入学、在校读书到毕业离校,甚至用人单位反馈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精细化质量监控的要素,每一个要素都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质量。“全方位”是指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到教学手段及方法,从创新创业教学的基本建设到教学质量评价,从制度建设到文化建设,从队伍建设到组织建设各个方面的管理。在实施措施保障时,根据创新创业教育每一个特定的过程目标,确定参与该过程的部门、人员及其职责和权限,执行过程中需要什么设施和教育环境等资源。制定相应的岗位标准和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工作标准,部门和人员职责清晰、任务明确,按照事先制定的工作流程开展工作,并用标准进行监督、控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纠正和下一步预防等措施,由此形成一套完整的文件化的机制,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同时,遵循科学、合理、公平、公正、便捷等原则,在“精、准、细、严”的基础上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精细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创新创业教育精细化管理过程及时修缮,不断进行有效反馈,形成循序渐进的“PDCA”闭环系统,实现精细化管理的至高境界。
作者:李越恒 张彦忠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碧强.英国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4(1).
[2]段雪辉.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成功经验[J].中国成人教育,2011(12).
[3]汪中求,吴宏彪,刘兴旺.精细化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