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探寻(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创业教育探寻(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创业教育探寻(10篇)

第一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既是适应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满足自身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研究对策。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高校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4年度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创新体制机制设计》的成果(ZL20141027)。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致胜法宝。作为知识传播源泉及人才培养摇篮,高校创新教育首当其冲。随着高校扩招,学生综合素质有所下降,尤其是高校,学生专业知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就业压力日益加大,考虑学生思维活跃,注重个性发展特点,为缓解就业压力,高校纷纷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国家也积极关注创新创业教育。十七大号召“以创业带动就业”,十八再次鼓励青年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多次强调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也提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创新创业活动在促进学生就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已不言而喻。高校更新教育理念,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全力以赴培养应用型人才。然而,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活动起步较晚,大学生创业之路仍面临诸多问题,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欠缺

1、不少同学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受传统“官本位”文化影响,部分同学认为他们在校就应该认真学习,取得较高成绩,以求在毕业后获取一份稳定工作,如公务员、事业单位,创业只是找不到工作的最后选择。

2、部分同学对自身能力认识不足。他们缺乏自信,不敢主动参与相关实践活动,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不尽如人意。

3、创新创业教育注重短期利益。从教师到学生都倾向于追求短期收益,他们参加各项技能竞赛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奖励、取得荣誉,当竞赛结束后,创新创业活动项目通常也随之结束,缺乏后续研究与追踪。

(二)学生个人能力不足

创新创业活动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及创新创业动手能力,能及时发现创业商机,并解决各种创业问题。然而,伴随高校扩招,高校学生专业知识欠缺,综合素质偏低,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一方面,高校虽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开设相关理论与实践课程,并组织各项职业技能大赛,但学生综合素质差,又缺乏学习热情,因此,相关课程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另一方面,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新问题,而高校学生缺乏坚韧毅力及十足信心,遇到问题容易放弃,导致创新创业活动效果不理想。

(三)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匮乏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师主要从企业或校友中聘请,多以兼职为主,时间和精力有限,也缺乏教学经验;而专任教师偏重理论知识教育,缺乏创业实践经验,兼之科研和教学考核压力,缺乏创新创业教育指导积极性。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出,如何有效推行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各大高校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一)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良好的文化氛围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高校应努力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首先,通过官网、校报、宣传橱窗、广播、官方微信等大众传媒方式宣传创新创业文化理念,营造创新创业舆论导向和文化氛围;其次,不定期邀请一些创新创业成功人士开展主题讲座,分享其创业经验,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观念与意识;此外,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参观,激发创新创业激情;最后,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奖励成功项目及团队,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

(二)提升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高校要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市场需求,将创新创业理念纳入学生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传播创新创业理念与知识,将学科前沿知识与生产经营管理问题带入课程,鼓励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其次,改革考试方式,鼓励学生以提交课程论文和调研报告、发表演讲的方式进行考核,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最后,开展创新创业主题讲座,鼓励学生广泛参加各项实践活动,如ERP企业创业大赛、大学生沙盘模拟大赛、全国大学生网络创业大赛等,提升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三)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研究者,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在广泛咨询创新创业专家与成功人士的基础上,应建立一套创新创业教育选拔、引进和任职标准,优化高校教师绩效考评制度,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职称评定、奖金等挂钩,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

作者:胡明清 欧志豪 韩剑义 单位:广州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景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才智,2016

[2]冯帆.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J].学园,2015

[3]马永斌,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

第二篇:高校教师创业教育激励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实践探索。而在高校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则是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扮演着组织者、实施者和研究者角色的人民教师。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关于师资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对策。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激励机制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4年度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创新体制机制设计》的成果(ZL20141027)。知识经济时代,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队的竞争焦点主要集聚在创新创业人才上。为强化竞争性人才的培养与塑造,教育部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教育策略。此外,高校办校宗旨在于服务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了提升办学质量与规模,缓解就业压力,高校也在主动地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因此,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这同时也是高校提升改革与发展水平的一次实践探索,其成功与否,与教师团队的建设好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文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师资团队建设的若干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致力于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推动和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教师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旨在将创新理念融入创业教育,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全新教育理念与模式。它并非仅仅为了解决就业压力,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这不能单单依靠创新创业知识的简单灌输与传递,也不能通过简单的技能培训实现,而是需要走双向发展道路,既要求学生不断积累有关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又要不断塑造和培养创新创业的实践技能,双管齐下,协同发展,才能独立敏锐地发现商机,走创新创业道路,拓宽自身职业发展空间,增加社会经济利益。教师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负责研究、组织和执行工作,一方面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在学生社会道德情操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固化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也负责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与技能;此外,教师也负责向学生“解惑”,引导帮助学生逐步解开在创新创业中的种种疑惑,激发鼓励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二、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师资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环境明显改善,相关政策相继,项目也陆续开展,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教师队伍,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但我国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建设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师资队伍数量短缺。不少高校主要安排负责经济、管理教学的专任教师或就业办教师负责其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此外,再从企业或校友中聘请部分兼职教师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一批专门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团队;而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却大大增加,这进一步加重了师资队伍短缺问题。

2.教师队伍教学质量不高。我国高校缺乏相关专业研究的骨干带头人,尚未形成一支专门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大多都是从各大高校毕业之后直接进入学校任职,虽具有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但缺乏企业工作历练,偏重理论教学;而兼职教师时间和精力有限,又缺乏教学经验,都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不高。

3.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激励机制。高校还未形成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完善考核机制,导致不少教师缺乏持续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动机和热情。现有专任教师不愿投入过多精力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和研究,兼之具有较大的教学和科研压力,工作重点倾向于科研和教学;而具有创业经验的兼职教师,在缺乏有效激励的情况下,也不愿投入过多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目前,一部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仅仅是为了追求经济奖励和社会名誉,创新创业活动项目的研究和指导往往随着竞赛活动的结束而结束。

三、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教师团队建设的激励对策

任何团队的管理都有其内部的运行机制,好的机制能够自发地激励员工为了目标而奋斗。因此,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设计一套能激发教师相关需要和动机的激励机制。具体而言,高校应做好以下内容。

(一)注重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性与长效性

目前,不少高校还存在诸多短期行为,为了解决师资短缺问题,安排经济、管理专业专任教师担任创新创业教育;或为了通过教学评估,临时招聘一些专兼职教师,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质量、水平和结构问题。为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高校应注重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的稳定性和长久性,稳步有序地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有目的、有计划地补充和提高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在广泛咨询有关专家与成功人士关于创新创业经验和建议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有关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选拔、引进和任职标准,打造一支高效精干的集创新创业能力、教学和科研能力综合发展的师资团队,指导学生创新创业。

(二)制定创新创业教育考评制度

要激发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动机,需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指标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并加大创新创业指标权重;同时,要求领导、同行、教师自评,学生及企业创新创业活动负责人等全方位、多角度考核教师创新创业业绩,优化高校教师绩效考评制度,公平公正地实施绩效考核,并将绩效考核结果运用于评先评优、职称评定和奖金发放等方面,对于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有贡献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以此激发教师提高创新创业综合技能。

(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工作

为稳定有序地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技能,学校应注重创新创业培训工作,有制度、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工作。首先,丰富创新创业培训内容,邀请优秀教育专家、创业经验丰富的成功人士对教师进行培训,解读创新创业政策,分享经典案例、相关创业实践经验和技巧,开拓创新创业教育视野;同时,拓展教师学习渠道和途径,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鼓励教师团队分享、传播、研讨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提升教师队伍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技能。

(四)依托创新创业项目提升教师实践经验

为提高教师创新创业实践技能,高校要畅通校企合作渠道,加大校企合作深度与广度,广泛开发创新创业合作项目,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岗位,制定顶岗实践激励制度,鼓励专任教师走入企业一线,了解企业最新生产、工艺、流程和管理经验,夯实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从合作中提升创新创业激情和责任心,打造一批理论知识扎实和业务技能过硬的教师队伍,提升其创新创业教育服务能力。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是大势所趋,而负责教学工作的人民教师,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主要分析研究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关于师资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对策。

作者:胡明清 韩剑义 单位:广州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系

参考文献:

[1]刘春艳,魏湛冰,刘建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J].经营与管理,2015(08).

[2]杨景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才智,2016(16).

[3]赵紫妤,周玲.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5).

[4]冯帆.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J].学园,2015(29):133-136.

[5]何奎,战玲玲.普通高校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6)

第三篇: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摘要:

高质量的创业教育对于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建设和完善创业教育体系是推进创业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将创业教育与学业、专业、就业相结合,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

高职;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一、引言

大学生创业日益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将创业教育与学业、专业、就业相结合,健全和完善创业教育机制和体系,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例,谈谈高职学院的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二、将创业教育与学业相结合,全面促进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第一,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学院不断加大专业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的力度,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教学评价机制,探索适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学分制的改革,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文化、体育、社团、学科竞赛及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第二,构建具有学院特色的创业课程体系。在原有的基础上,学院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把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在一起,把创业精神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加快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和相关课题的研究,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主渠道作用。同时学院收集了50多位优秀校友的就业、创业成才事迹,编写《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校友风采录》,作为就业与创业指导专属教材。第三,构建以“双证融通”为特色的全方位创业教育培训体系。学院联合常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劳动就业训练中心在常州科教城内首开“GYB、SYB创业培训班”。在校学生从进校开始即可享受全方位、全覆盖、全程化的创业教育培训。将创业与专业相结合,搭建特色化的创业实践平台将创业教育与专业紧密结合,创业实践过程通过专业创业实践基地得以体现。学生通过拓展实践、转型实践、真实创业实践,系统完成创业实践过程:其一,拓展实践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实验室、实训中心向学生开放,同时接纳一部分优秀学生参加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学生创业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创建与各专业有关的工作室或校园企业,使专业学习更贴近市场,能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提升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把实习作为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鼓励学生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善于“寻找机会,别错过机会,让才能充分展示出来”,促使萌生创业意识,涌动创业激情,确立创业目标:转型实践平台建设。以商业化为理念,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实验园,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孵化条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场地、指导和咨询服务。鼓励学生从自身的优势、特长出发,可以采取独立门户的形式,也可采取团队合作的形式自主开展创业活动。根据与专业相关的各种创业项目,成立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各类模拟公司,由学院颁发营业执照,安排教师或企业家担任导师,让学生体验创业的苦与乐,使更多的学生脱颖而出,加入到创业者的行列;其三,借助已创业成功的校友企业,创建校外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既可以获得诸如培训、风险投资、项目、技术、孵化等方面的支持,也能从校友那里获得第一手的创业经验,帮助他们顺利创办企业。

三、将创业教育与就业相结合,全面拓宽就业渠道

第一,将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通过创业教育后积极引导大学生改变择业观念,鼓励他们往远处看,从自身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能够看到自己所就业企业的长远发展,安心现有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稳定性。第二,自主创业与吸纳就业相结合,全面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让更多有想法有能力大学生初步具备了创业的条件。他们的创业成功不仅实现了自身的人力资本价值,还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创业增加了企业数量或者开辟了新的行业,从而增加了就业岗位,在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还可吸纳其他毕业生就业,全面拓宽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四、建立内外结合、专兼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团队

第一,建立创业教育研究队伍。成立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研究型队伍,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创业意识、创业方法、创业途径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高校院校创业教育现状、发展趋势及规律,研究创业者能力结构和核心竞争力要素,为学院创业教育改革、实施创业教育提高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理论依据。第二,建立承担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队伍。高校的创业教育必须与课程教学结合在一起。要成立创业教育教研室,由分管招就工作的院领导到创业指导的辅导员组成。同时还要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组建一支由工商人员、税务人员、律师、一线专家、企业管理人员、政府劳动部门、心理专家构成的教学师资团队。第三,建立指导学生创业实践的导师团队。在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盲目创业、跟风创业、创业者心理素质不过硬等问题,需要由专门的创业实践导师来进行辅导和帮助。因此在学院成立创业实践导师团队显得非常必要,他们将为学生提供创业经验、创业技能等一些列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五、营造校园创业氛围,培育校园创业文化

第一,开展创业论坛,邀请知名青年企业家来校同学生面对面交流,畅谈创业之路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邀请毕业生回母校进行现身说教,让他们用自身艰苦创业的经历和成绩教育广大学子,同时,通过两到三年时间的摸索实践,基本形成较为成熟的创业系列讲座。第二,设立创业文化墙。学院结合常州区域经济和文化特色,大力宣传创业经验、宣传成功的典型,树立勇于创业的榜样,通过设立创业文化墙,建立起固定的创业宣传阵地,让同学们得到创业流程、创业经验、创业培训、创业典型等方面直观的认识。通过文化墙及时报道校内外开展的学生创业项目,让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创业动态,感受创业氛围,从而在校园形成将创业、想创业、敢创业、崇尚创业的风气和氛围。第三,办好创业文化节。校园文化节作为一种仪式存在,它一经形成就能产生强大的影响力。举办“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创业教育论文征集活动”,“创业典型征集活动”,“金点子创业项目征集活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暨产品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经过几年的积淀,创业文化的氛围已大大增强,具有高职生特色的创业特点日益呈现。

六、建立保障机制,确保创业教育顺利开展

第一,组织保障。首先,成立由分管学生就业的主管领导牵头,由教务处、学工处、基础部、团委、系部、继续教育部、工会等部门成员组成的创业教育和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全院创业教育和培训工作;其次,建立院、系和班级“三级”创业教育组织体系。成立院学生创业就业指导中心,建立“常州轻院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教师专家库”,在系部设立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学生班级设立学生创业教育委员。第二,制度保障。为保证学院创业教育快速、规范、有序的发展,学院结合创业教育工作实际,引入项目管理机制,加强创新创业项目的综合管理。设立《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办法》、《校内创业实践基地管理办法》、《创业基金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确保创业教育工作有序推进。第三,资金保障。设立创业培训、教育专项经费,为在校生申请创业给予适当支持,学生的创业方案经创业教育教学与研究中心组织专家进行评估,方案确实可行的学院将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创业教育对于高职学生正越来越重要,创业教育体系化、专业化将为人们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人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体系,真正让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作者:冯庆媛 单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摘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拼搏竞争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校新的历史使命。简述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及建立科学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等方面论述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高校;人才培养

0引言

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都逐渐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动本国经济发展、解决社会诸多问题的有效途径。高等教育承载着为知识与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的历史重任。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为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不仅应该把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更应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拼搏竞争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既可以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巨大社会压力,也可以创新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体系,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应顺应国际创新创业教育热潮,构建行之有效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着实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这已成为高校新的历史使命。

1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需要造就和培育千百万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美国盛行这样一种观念,认为创业者是时代的英雄,经济是靠创业者来推动的。美国大学生的创业推动了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正是这些不愿平庸、不甘落后、不知疲倦的追梦人的不畏艰难与不懈努力,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美国创业学领域的泰斗、前哈佛大学杰出教授杰弗里•蒂蒙斯在其主编的《创业学》教材中写到:“在过去的30年里,美国已经培养出了自1776年建国以来最具革命性的一代人,新的企业家一代彻底改变了美国和世界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并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了‘创业遗传代码’,它将比其他任何一种推动力量更能决定美国和整个世界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并将继续成为下一世纪或几世纪的领导力量。”因此,高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造就大批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创业型技能人才,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及时展的需要,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1理论意义

1.1.1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渐近、资源枯竭等原因,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驱动”经济已达增长的极限,增长动力已渐显“消弱”与“疲惫”态势,未来要确保中国经济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保持中高速的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双中高”目标,那么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而创新驱动所要求的是人的创新创业才能,即: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从原来的对物质资源耗损增加的依赖向对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及创新管理的依赖的转变。而这一切的变化始终离不开高等教育对知识的创新及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和造就。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中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1.1.2高校全面推进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创业素质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学科地位毋庸置疑。然而在绝大多数高校中,目前并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即开创性和创造力)作为其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在教学管理方面更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其学科地位被“弱化”和“边缘化”。而学科地位的边缘化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与推广的瓶颈之一。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不明、定位不清,其实质是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应全面推进与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契合时展潮流、符合时代主流精神、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是国家发展战略在教育领域中的新确证和新响应。

1.1.3落实中央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思想的需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华大地上也将迎来难得的创新创业契机。2015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意见》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富民之道、强国之路,必须着力创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因此,顺应当前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提升高职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新世纪我国面临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

1.2现实意义

1.2.1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国家的发展战略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贸易国际化的今天,国家间的竞争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经济与政治上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需要造就与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创业型人才,以满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而顺利实现我国经济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使企业能够走出国门有力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就需要一批视野开阔、思维敏捷、知识广博、睿智深邃,具备雄才伟略的创业者与企业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挖掘与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学生创业提供智力支持,使他们克服安于现状的心态,摆脱传统的习惯与惰性,养成当代青年应有的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个性,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勇敢地面对挫折。同时,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与开拓能力,也就是未来企业家的素养,能够让他们立志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创新创业人才。因此,高校应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并渗透终身学习的理念,使他们有能够成为开创性的创业型人才的最大可能。

1.2.2有利于缓解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当前,正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企业“转岗”或“下岗”的人数日益增多,就业压力日趋增大。伴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未来数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依然处在一个就业的高峰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仅仅依靠传统的就业方式已无法缓解目前的就业矛盾。因此,加强高职毕业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由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而带来的不断变换的就业环境,不仅可以减轻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问题,还能为社会衍生出新的就业岗位,开辟出新的就业领域,开创出新的就业空间。因此,鉴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等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已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1.2.3有利于高职毕业生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社会的发展

目前正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步入“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夯实期”。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圈,承载着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战略任务。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产业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间的兼并或合作非常频繁,高职毕业生本身既要有从业的本领,更要有创新创业的意识与能力,以适应职业与岗位不断变更转移而带来的角色转变和自谋职业的能力。

2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旨在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和思想并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当代科技迅猛发展,经济社会不断深化,职业岗位瞬息万变,社会急需大量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将有力地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现阶段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业意识与技能等各种创新创业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水平,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这对高校的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1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明确指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标准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总体来看,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仅限于创新创业的理论、政策等方面的知识,严重缺少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环节等,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素质远远不能满足创新创业的基本要求,欲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只能是“杯水车薪”,作用极为有限,学生也很难具备创业能力。同时,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部分高校缺乏培养创新创业的理念,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的方式与现代经济发展严重脱节。特别是当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迈向大众化阶段之后,教育观念、教育价值、社会对人才需求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对包括高校在内的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向前推进,不断发展。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确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的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素质教育理念、通识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并渗入到日常的教学之中,以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变化发展对高职教育的新要求。

2.2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材教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创新性和创造性为基本内涵,以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为主要载体,以开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其未来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意识、人格、知识、思维、能力等的素质教育。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滞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大多是课外活动、竞赛及讲座形式的业余活动,主要停留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实施过程基本与专业学科教育脱节。而且创新创业教育学科边缘化,课程体系不完善,导致了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主流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它或是公共选修科,或者是企业管理学科,并没有明确的专业定位。同时,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是零碎的,缺乏作为一门学科的严谨性和系统性。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效率的关键之一就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因此,一方面高校应扩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高校应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课程,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而且可以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

2.3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高校应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从总体来看,高校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对学习缺乏兴趣,求知欲不强,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课堂上只是单纯地接受,不能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很少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兴趣,更不会进行深入研究,对所学内容缺乏怀疑精神,学习上产生了严重的思维定势和思想依赖。而且绝大多数高校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只重视知识性课程考试,这很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培养与提高。因此,高校应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个体及课程性质,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开辟多种渠道,将只重视学生学业成绩的陈旧的评价体系转变为更重视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素质形成过程的评价,突出对高职学生情感、价值观与态度的考察。这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适用于从新生入学直至毕业的全过程,从而起到积极推进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导向作用。

3结语

总理在2016年3月的“两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因此,高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加快发展新经济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寻求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者:徐九春 单位: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2010-05-07.

[2]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2015-07-29.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

[4]曹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以吉林省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29—33.

[5][美]杰弗里•迪蒙斯,小斯蒂芬•斯皮内利.创业学[M].周伟民,吕长春,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6]2016年国务院总理政府工作报告[EB/OL]

第五篇:高校旅游管理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阶段,而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旅游业发展应急需大量的有着创业理念又具备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目前,长春市很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已经拉开帷幕,但仍在探索。本文从创业教育的视角阐述了长春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关键词】

长春市高校;创业教育;应用型人才

近几年我国进入了新常态的时代,但旅游业的发展势头依旧强劲。据国家统计局旅游统计公报消息中国旅游研究院在北京的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和2016年发展预测》2015年全国旅游人数与收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数据显示,自2012年起,中国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对全球旅游收入的贡献年均超过13%。2015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境外旅游消费继续位列世界第一。但由于我国旅游行业的进入瓶劲较低,在所有的旅游创业者和旅游从业者中大多数都是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科班人员,这就是当今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受到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旅游的创业者和从业者需要一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正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任务和使命。但在企业入行的求职者受行业传统培养的影响,使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质量的提升受到了制约。本文皆在诠释旅游管理专业长春市高校培养要从创业教育视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探索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旅游创业型人才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1旅游创业型人才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取代法国和美国成为世界主要旅游目的地国家,因此旅游产业蕴含巨大的潜力和机会,届时将有大量的旅游从业人员。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是旅游人才培养产生改变的原因,是长春市高校旅游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目前高校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高精尖的旅游人才。截至2015年,国家旅游局7月7日的《2014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招收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565所,高职高专等院校1068所,其中147所院校既招收本科专业,也招收专科专业,中等职业学校933所。据调研发现,在被调研的学校中绝大部分是地方高校。这些地方高校每年将为旅游行业输送近10万人的毕业生。而直接从业的人数却不到20%;在本专业行业就业的人数只占总毕业生数的30%-45%左右。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就业后专业流失率高,根据相关数据调查,长春市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毕业分配在酒店工作的在第一年就离职的流失率为50%左右,随后的一到两年中流失率为80%左右,五年后还在酒店工作的人数也就是几个人。可见旅游专业的人员流失率有多高。目前因高校体制的制约和限制培养的学生已满足不了旅游市场的需求和旅游业强劲的发展势头。所以高校需调整旅游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旅游教育方面我们应在资金投入、师资建设、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科研能力等方面均做出调整。旅游是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很多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都不够完善,实践教学的设施建设不足;校企合作项目较少;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落后;实践教学师资经验不足等。满足行业需求的学生越来越少,表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专业知识薄弱,实践能力不强,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

1.2旅游创业型人才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我国已有20余年创业教育的研究,很多国内学者都对高校创业教育给予了极大关注。如张健(2003),陈震红(2004),张玉利(2004),李乾文,张玉利(2004)等。教育部1998年12月24日制定,国务院1999年1月13日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强调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对此中国高校积极行动,掀起了高校创业教育的良好发展势头。教育部于2009年成立了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机构,2010年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加强了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指导和服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出台》,指出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由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全民创业是发展趋势。创业可以促进就业,所有高校进行创业教育就要做到全民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地方高校发展旅游专业的契机就应培养旅游企业所需的人才为宗旨。将创业教育理念贯穿整个旅游人才培养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中。我国在旅游人才培养方面已有20多年的经验,地方高校应结合经验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只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而是应该提高应用性与实践性操作,调整课程体系与内容,优化师资队伍,实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完成旅游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模式。

2长春市高校基于创业教育理念培养旅游应用型人才方案

2.1转变培养理念,确立创业型人才定位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应的有旅行社经营、酒店业、商务旅游与会展、旅游规划等行业与部门。基于创业教育理念培养旅游专业人才,这样理念培养出的专业人才注重实践、应用能力。旅游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是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知识体系应突出在提高职业技能和实践方面等知识。在能力方面上,应具有对未来市场的洞察力、较强的执行力、创新创业的行动力、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在素质方面培养遇到困难、挫折后具有一定耐受性和持久性的素养。培养诚实守信对工作负有责任感又善于整合自身社会资源的人。

2.2调整课程体系,强化专业与创业教育的融合

通过调研发现长春市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仍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出现重理论,轻专业技能操作的局面,甚至一些实践操作的课程主要以教师的理论讲授和演示为主,学生亲自动手参与操作和实践的环节很少。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构比例大致都是通识理论课大约占总课时的35%,专业基础课占总课时的13%左右,学生的专业课占总课时的35%左右,专业实习的课时只占总课时的17%左右。这种课程体系设置不利于培养应用型的旅游人才。在借鉴了一些国外的先进经验后,我们应该逆向思维,以用促学,从工作的导向创新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把就业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除了开设本专业的专业课外,还要开设专业选修课,根据学生所选择的专业方向有针对性的设计满足其专业所需的课程体系,通过职业导向制定学习课程,使学生可以对工作有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更专业的技能。

2.3强化教学实施,凸显师资队伍与实践教学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应按比例聘任有过旅游行业工作经历的,对于从高校直接到高校的老师应定期安排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这样聘请旅游行业的企业家、领导等作为高校的兼职教师,丰富了一些课程的实践性,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业欲望;另外,去企业锻炼的老师可以收集很多企业的实践案例来指导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创业实践来实现应用型教师的称号。高校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也应做出相应调整,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创业能力和操作实践的培养。教育形式可以多样化,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需要。可以通过开讲座、企业家座谈会、案例分析、企业观摩、模拟实训、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学校也要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搭建创业平台。可以将社会上的创业资源引进校园,为学生搭建真实且可操作锻炼的创业平台。

3结语

伴随着旅游产业地位的提升和旅游业的强劲发展,行业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高精尖的旅游本科生是满足旅游行业发展的必要保证。长春市高校在旅游人才培养方案上应着重于应用型、创新型。虽然我国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环境上都要晚且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但我们一直在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融合各种资源培养旅游应用型人才。并在创业教育的理念下完成培养高层次旅游人才的使命。

作者:王月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林源源.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在线,2011(02).

[2]刘彩生.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8)

第六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摘要: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创造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新事物。创新创业教育兼具教育内容的时代性、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教育空间的开放性以及教育方式的实践性。目前高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定位模糊,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不足。应改变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构建灵活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和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基地,以构建多元化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教育体系;高校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1]。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中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知识促进经济发展,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是基础。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内涵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21世纪的劳动世界”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3]。现代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让毕业生成为求职者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我国在践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将创新理念融入创业教育之中,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内涵[4]。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是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包含“创新”和“创业”两个方面,创业的本质其实也是一种创新,其目的在于创造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新事物。在创业环境良好、创业资源具备的条件下,创新者向创业者转化,创新最终落实为创业,所以,创新决定创业的出路。现代管理学学者彼得•德鲁克提出:“创业是开创新的事业,创造一种新的满足或改变旧的组织模式,本质就是在组织中建立新的生产函数。”[5]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在企业价值创造领域的具体化,而创新教育的新思维和新模式则更容易实现成功的创业教育。因此,创新比创业更根本。创新创业教育概念蕴含着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机制和教育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简单叠加,也不等同于单独的创新教育或者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上对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实现了超越[6]。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对帮助大学生踏入社会顺利创业,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个性化教育,其本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相比,有其独特的时代性、主体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1.教育内容的时代性

创新创业教育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创新创业教育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产生,伴随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而发展,随着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的,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象牙塔”的理论研究,而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顺应时展的潮流,不断调整、不断更新、不断发展,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注重对学生个性潜能优势的发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特长,重视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使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以其独有的才智创造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成绩,形成“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局面。

3.教育空间的开放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社会发展需求而产生的开放性教学活动。其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室理论教学空间,知识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教学场所和不变的教学内容。创新创业教育将学生带出课堂,走向社会,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实践中学习,在社会中成长;二是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学会开放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在开放的学习空间学习理性的知识,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

4.教育方式的实践性

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学会生存,学会处世,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和谐地融入社会。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尝试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能力,助力其实现创业梦想。首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有较强的实用性,才能让学生在创业中立足;其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有实践教学作支撑;再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效要经得住实践的检验。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成效,但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

目前,大部分高校虽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板块,开设了就业指导的理论课程,但是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并未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必修课范畴,教学内容不统一,系统性不强。学校只关注少数已经创业并初具规模的典型案例,并未开设训练学生创业思维的课程,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虽然参与了类似“KAB创业俱乐部”这样的组织,却未能真正了解创业教育,体验创业项目,更不知如何开始创业。此外,创新创业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让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对创业有充分的认识。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是由学生处、团委或者招生就业指导处负责,把创业教育定位于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缺乏创业教育体系[7]。在校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受传统的就业观念影响,认为大学期间学好专业课程即可,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希望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国企等单位或部门工作,认为创业太辛苦,缺乏创业激情。

(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定位模糊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将发展目标定位于使大学生成为创造社会财富和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生力军。但就现实情况而言,我国高校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一定的功利性,一些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当成培养企业家的教育,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部分学生创办公司的“精英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重点也只是停留在培养学生就业、创业技能层面,这种认识和实践有悖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美国百森商学院蒂蒙斯教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既不等同于社会所认同的解决生存问题的就业培训,也不是人们所认为的“企业家速成教育”,它所指的应该是一种能力取向,是对学生创业观念、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一种培养和提高[8]。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不足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受到资源不足的制约。其一,师资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对师资的要求较高,讲授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丰富的创业实战经验和社会阅历。当前,受教育体制的影响,大部分高校教师重科研而轻实践,大多数教师缺少创业经历以及创业教育训练。早在2005年,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在中国大学中开设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并进行师资培训[9],教育部也多次组织创业教育师资培训,但是培训时间较短,且侧重教学法的讲授,缺少企业和创业实践内容。其二,课程资源缺乏。近些年,我国高校设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是课程涉及面较窄,主要涉及管理、工商和发展前景比较好的专业,集中于与商业联系比较密切的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未与专业教育、学科教育相融合,缺乏系统性、专业性和针对性。

三、构建多元化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改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培养能力为主的价值取向

创业教育创始人彼得•德鲁克指出:“创业不是魔法,它是一种训练,创业人才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出来的。”[5]创业教育专家布罗克豪斯也指出:教一个人成为创业者,虽然我们不能马上使他成为企业家,但是我们可以传授他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所必需的技能、创造力等[10]。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基于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可以通过受教育而获取的。如若改变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观念,首先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改变原来以解决毕业生就业为核心的功利性目的,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要转变毕业生“等、靠、要”的传统就业思想,让学生在校期间就为毕业时创业就业做好准备;另一方面,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精英教育模式转变为大众教育模式,从注重学生的技能开发到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新能力为主,培养出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构建灵活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落实创新创业教育

课程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也不例外,通过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知识。在课程设置方面,国外的创业教育课程相对系统、灵活。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类型主要包括创业意识类、创业知识类、创业能力素质类、创业实务操作类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美国大学创业教育课程则不局限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层面,而是让学生达到“怎么样做”的实用性、操作性的能力层面[11]。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如果想要改变以往内容单一、与专业脱节的现象,需建立灵活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第一,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从入学到毕业,针对不同的需求层次,教授不同的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第二,拓宽基础知识内容,设置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注重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开发能力,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第三,把创新思维、创业意识融入教学过程,形成横纵交叉、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三)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师资,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的骨干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理论学习和实践顺利开展的关键,建设一支既有广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是增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雄厚的师资是创业教育成功的法宝,当前我国创新创业师资相对短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依托设有商学院、工商学院和管理学院的高校创办创业教育专业或者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培养具有专业水平的师资队伍,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专业化。第二,规范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培训内容除了理论学习,还要增加创业体验或实践操作。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际、国内举办的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班,如SIYB教师培训班,让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前沿的动态有所了解,学习一些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增加教师的创业体验。日本在2001年实施的“远山计划”,就是鼓励创业教师从事企业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工作[12]。第三,不拘一格录用人才,实现创新创业教师的多元化。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的录用更多注重学历,在实践经验方面较少关注。创新创业师资的录用应向社会敞开大门,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专家或企业家作为客座教授来学校任教或讲学,根据实际需求,选聘相应的教师,拓宽师资的选择范围。

(四)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基地,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多方面的配合,需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实践,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最重要的环节。高校应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训练体系的构建,建立多层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体系,指导全体学生进行创业活动。第一,成立创业教育学院,建立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基地。将学生现有的创业理念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创办有特色的、适应经济发展的创业项目;为大学生解读国家及地方政府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扶持政策,让大学生了解创业所需要的条件;设立大学生专项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减轻大学生在创业资金方面的压力;创建大学生创业社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第二,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了让大学生在创业学习中更为直观地了解社会和企业,高校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延伸至校外,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企业锻炼,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作者:张凤 白石路 单位:河北美术学院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02).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教办〔2010〕3号.

[3]鲁凤宇,赵培军.创业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念[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36-38.

[4]李亚员.创新创业教育:内涵阐释与研究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6(4):83-87.

[5]施冠群,刘林青,陈晓霞.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网络构建:以斯坦福大学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09(6):79-83.

[6]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4(4):5-7.

[7]何鹏.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及启示[J].船舶职业教育,2015(6):72-76.

[8]吴松,侯秀杰.百森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J].长春大学学报,2016(2):45-48.

[9]张晓燕,陈万明.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路径探讨[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3):47-51.

[10]刘宝存.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让每个学生都去创业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N].人民日报,2015-12-15(07).

[11]卢丽华,孙凌波.美国大学实施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17):59-63.

[12]丁建芳,刘叶,裴伟彦.日本“远山计划”及其对我国高教改革的启示[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8-70.

第七篇:供求关系下高校创业教育环境思考

基金项目:

武汉科技大学2015-2016年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研究项目“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调研报告——以武汉市为例”,项目编号:15SHA142;武汉科技大学2016年校青年科技骨干培育计划项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6xz022。

摘要:

课题组对武汉13所高校以发放问卷和实地走访的形式进行了调研,利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在供求关系视角下,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供给方和大学生作为创业教育的需求方,他们之间的供求状态直接影响创业教育环境的发展方向。因此,积极利用校外创业服务平台、提高创业教育教师授课水平和推动创业教育内容的科学化是保证创业教育环境提升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供求关系;创业教育;平台;科学化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供求关系的阐述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供给和需求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它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供求关系会呈现供不应求、供大于求、供求均衡三种状态。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变化都会随时打破任何一种原有的状态。在创新创业理念的指导下,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越来越强,对创业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显,因此,高校创业教育应运而生。高校创业教育环境建设,是提升创业教育满意度,实现高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促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调研基本情况简介

课题组通过发放问卷和实地走访的形式共调查13所高校①,发放问卷1100份,实际收回1059份,其中无效问卷62份,有效问卷997份,问卷数据的有效率为90.64%。调查对象中男生占比58.4%,女生占比41.6%。其中博士生有23人,占比2.4%,研究生有117人,占比12%,本科生有709人,占比72.5%,专科生有127人,占比为13%。调研对象学科类别分别是人文社科类356人,工学373人,理学116人,医学33人,农学10人以及其他89人,占比分别为36.4%,38.1%,11.9%,3.4%,1%,9.1%。调研学校类型比为:985高校16.9%,211高校27.5%,普通本科43.0%,高职高专12.6%。

二、高校创业教育环境供求分析

1、高校创业教育环境供给分析。完善的创业教育环境需要有专业的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创业教育课程、创业实践基地等配套设施,同时,高校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来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通过对调研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专业的创业指导服务机构方面,共有512人(占比52.4%)清楚的了解本校有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而在走访的高校中,我们发现各高校都设立有不同标准的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其中985高校和211高校被学生了解程度较高,分别为64.6%和65.4%;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分别为39.7%和57.2%。在创业教育课程方面,学生表示参加过创业课程学习的占比分别为,高职高专26.8%,普通高校38.1%,211高校50.1%,985高校38.4%。在设立创业基地方面,被调查对象了解本校创业基地的不同学校占比分别为:高职高专41.5%,普通院校34.4%,211高校57.6%,985高校为61.0%。在“学校是否组织学生参加相关创新创业大赛”中,各种类型的学校学生的参加比例大约为:高职高专67.5%,普通高校64.8%,211院校82.2%,985高校78.0%。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985和211高校较普通院校在师资力量和财政支持等方面占有优势,因而在指导和服务机构的设立、创业课程的设置、创业实践基地中发挥的作用较强。而高职高专为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而通过创业教育来提高学生和社会的衔接度,在学校发展中将创业教育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由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出,211院校创业教育工作,特别是在创业环境方面,已较其他院校有更好的实践效果。

2、大学生对创业教育需求分析。为更有针对性的研究高校创业教育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除决措施,我们对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创业教育模式(多选)中,有30.5%的同学选择愿意接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35.8%的同学认为企业家座谈会形式可取,38.1%的同学倾向于亲身实践,而有70.9%的同学认为实施案例分析将更适合创业需求。在创业教育课程(多选)中,案例分析、和专业相关的创业实践指导、人际沟通和交流技巧三个选项内容占比最高,分别是66.5%,52.3%和49.7%。在创业需求因素的分析(单选)中,占比前三项的分别是,对需要得到创业基金的占比28.2%,对科研成果和专利需求的占比26.7%和对学校提供的创业培训和服务需求的占比21.4%。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时,对采用案例讲解的形式,通过对创业案例的介绍和以本专业为教育背景的专业课案例分析需求较高,这也有助于落实创业教育的内涵,提升创业教育的满意度。

三、高校创业教育环境存在问题

1、创业教育的理念把握不准确。创业教育不仅是一种生存教育,更是一种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和健全人格的教育。因而在创业教育的实施中,部分高校将创业学相关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并且仅仅局限于工商经济管理类专业,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较为落后,这导致创业教育和学生的成长与价值实现未能统一的结合起来,把本应富有创新性和创造力和创业教育禁锢为了填鸭式知识和理论学习,致使高校教师和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先天不足”。

2、创业教育的设施建设不到位。创业教育的基础设施是落实创业教育政策,实现创业教育观念深入人心,提升在校生创业素养的重要物质保证。在走访的高校中,部分学校存在创业配套政策缺失,创业指导服务机构浮于表面、创业实践基地受众面不足等问题。以普通高等院校和高职高专为例,由于在教育科研经费中存在较大缺口,因而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和创业服务指导机构的建设方面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211和985高校在创业教育服务指导机构和创业实践基地的中尚存宣参与度不高的现象。

3、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不专业。创业教育的师资作为实施创业教育的主体因素,直接关系到创业教育的成效。在走访调研的学校中,专职创业教育的师资数量和质量存在漏洞。受学校类型的影响,在985和211高校中存在着个别专注于创业教育研究的知名老师,但数量并不能满足实现创业教育普及化的要求。在普通高等院校中,创业教育的教师由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兼任,他们更多的是从创业政策和课本创业内涵中进行分析讲解。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聘请了部分外校教授和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授课和指导,在教育的实践性中强于普通院校,因而在创业教育满意度中高于普通院校。

4、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具有吸引力。创业教育的内容要体现创新创业精神,调动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积极性。只有创业教育的内容表达创新创业理念,满足社会对创业教育的要求,符合学生对创业教育内容的需求,才能改善创业教育现状中不足之处。在走访调研中,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的实现形式,更多的学生青睐于案例分析与和专业相关的创业指导。但在调研中发现,各种类型的学校大多将创业教育的以讲座和公选课的形式进行传授,创业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低。

四、提升高校创业教育环境的几点建议

在调研中,对高校创业教育与创业环境的认可度和满意度的调查中,认可度和满意度表示“较高”的占比最高的是985高校,占比为30.5%,其次是211院校,占比为19.1%,再次是高职高专,占比为13.8%,最后是普通院校,占比为13.1%;认可度和满意度表示“较差”的占比最高的是普通高等院校,占比为16.9%。为提升高校创业教育满意度,提升创业教育环境的质量和水平,根据在对武汉地区高校创业教育环境的供求分析中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积极利用校外创业服务平台。强有力的创业服务平台,是创业教育硬件环境的重要表现。高校创业服务应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相契合,高校与政府、企业和大众应该积极联络,构建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避免学校资金不充足、人员不专业等问题带来的创业服务平台建设的不完善。在创新创业大环境的驱动下,武汉地区一大批创业服务机构的成立是顺势而行,他们在促进武汉创业服务进一步发展,优化创业服务环境,创新创业服务思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武汉地区高校应积极利用这些社会资源,开展相关创业教育培训、创业导师继续教育;组织武汉创业天使导师团开展创业咨询、辅导、培训、结对帮扶等创业服务工作;加强创业项目的需求调查、项目策划、项目考核管理等日常工作。

2、提高创业教育教师教授水平。创业教育师资的的专业化、多元化,教师的创业理论水平和创业实践经历的高度和广度,有助于提升创业教育的吸引力。为提升我国创业教育师资的力量,一方面,要注重专业教师的选拔、培训与深造,高校加大创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工作,从现有的专业和教师中选拔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和创业经验的教师开展创业教育工作;另一方面,鼓励具有创业经历的商界英才进高校为在校生讲授创业知识与经验,增强创业教育实践性。与此同时,通过研讨班和交流会的形式,加大对创业教育工作人员的培训与考核,依靠建立完备的培训体系,加强多创业教育工作的评审与监督,这样将有助于形成一支专业化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3、推动创业教育内容的科学化。深化创业教育内容改革,探索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授课形式,才能最终提升创业教育的认可度。通过丰富创业课程、普及化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研究的体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及创业大赛的定期化等途径逐步将形成特色的创业教育思路。我们在改善创业教育的软环境中,一方面,需要从设立科学的创业教育内容入手,依靠多样化的创业教育方法和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大赛,逐步形成完整、科学的创业教育人文环境;另一方面,我们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系统化的创业实践课程,来丰富创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作者:梁优优 刘帅 雷晶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注释:

①调研高校高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江汉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长江工商学院、武汉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武汉外语外事学院共计13所高校。

参考文献:

[1]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01期.

[2]李一中.国内外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高校社会动态,2009年02期.

[3]彭语良.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发展.[J].职业教育,2014年01期.

[4]张力玮.朱婷婷.高校创业教育的理念、实践和经验[J].世界教育信息,2016年06期.

[5]侯慧君.林光彬.中国大学创业教育蓝皮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

[6]王志强.一体与多元:欧盟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14年04期.

[7]桑大伟.朱健.以创业学院为载体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J].教育研究,2011年11期

第八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摘要: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活动,创业教育是使受教者具备从事创业活动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在世界各国开展得如火如荼,这是当今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推动教育的革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助于大学生明确创业意向,促使其将专业知识转化成创业成果。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应集合政府、高校、学生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组织引导,搭建发展平台,群策群力,争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2015年3月5日,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他指出,这与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一起,构成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双引擎”,同时创新也是改造传统产业、打造经济新引擎的重要手段。人民大众是创新创业的主体,其中的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们的创业活动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的中流砥柱,这类高级知识分子的创业不应局限于摆地摊、开小店式的低端创业形式,而应与社会的大需求相结合,走创新驱动之路,促使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研发和转化。“创业是一项高风险的经济活动,创业的高度不确定性、模糊性、创造性和资源的有限性都不断对创业者提出高难度挑战,这就为创业教育的存在提供了充分的必要性依据”[1]。高校的任务是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国家及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高等教育要把校园所学和社会实际应用有机地融合起来,因此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的需要,是高质量人才成长的需要,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

一、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概述

创新教育概念,顾名思义,是指以培养具有创新的意识、思维、胆略和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活动,这种创新教育理念区别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新的教育方法使受教者具备不同以往的能力,如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判断能力,识别商机和控制风险的能力,综合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团队建设和组织管理的能力,等等。创新教育最早实施于美国。美国于1957年受到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的刺激,遂提出了赶超苏联的口号,并于次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以使教育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国防实力的需要;美国科学促进学会自1985年起,耗时四年,招集了一批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精心研究出了一份报告,即《2061计划:为了全体美国人的科学》,该报告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方案,倡导把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训练与科学价值观、科学探索精神融为一体,建议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打破学科界限,使各学科之间融会贯通;同时还建议改革教学方法,不主张教师及学生就书本上的概念化知识死抠细节,杜绝学习时出现的死记硬背现象,不迷信记忆方法,号召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学思维、技能方法培养上来,突出强调了动手实践的能力[2]。迄今为止,美国已有50多所大学设立了创新研究机构,欧美的其他国家也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将高质量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思路和方向[3];韩国政府于1995年也开始进行教育改革,教育重点向创造力培养方面转移,弱化了过去以知识记忆力为主和知识传播为主的教育方法,明确并重点强调了以培养科技和文化创造力为主的教育理念。“创业意味着能够最大限度地组合资本,运用还未运用到实体经济中的新知识和新方法来生产新产品并完成商品交易,因此,知识是创业者成功的最重要的资源。”[4]更权威的创业教育的概念,应参考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及1991年东京创业教育国际会议的定义,是指要培养富有开创、探索精神的人,使其具有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具体而言,则可以理解为使受教者具备从事商业策划、组织管理、创办企业等实践活动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创业教育在欧美发达国家经历了几十年的实践发展,先是彼得•德鲁克于1953年在纽约大学开设了“创业与革新”课程,可谓开风气之先,带动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各大高校也相继开设了创业教育,如百森商学院在1968年开设了第一个创业学主修专业(本科生教育阶段),南加州大学于1971年开设了第一个MBA创业学专业,使创业教育再上新台阶,199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也开设了创业课程,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宣言:展望与行动》提出:“为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毕业生将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一宣言再次强调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东北财经大学副教授刘伟博士指出:“20世纪80年代创业教育开始突破商学院的边界而面向所有学科学生,成为美国高等教育阶段发展最为迅速的学术领域之一。与此同时,日本、英国、德国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开始将创业教育作为优先支持和发展的领域,高等学校纷纷开设引进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5]我国与时俱进,顺应潮流,结合国情,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并于1996年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清华、人大等9所高校率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2008年教育部又通过了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30个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2010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理论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追求,也可以促进高校教育方法的与时俱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更新陈旧的教育观念,响应国家的号召大力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加快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世界,科技、经济高速发展,我国传统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长久以来我国?等教育大众化中的精英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一直饱受抑制,因此,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已成当务之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日渐兴起,人力资源和知识成果逐渐转成了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对知识成果的培育、配置和调控也将会更加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因此,对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只有更好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才能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战略构想。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反复强调各高校要积极践行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决策,《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特别规定,为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高校应该建立灵活的弹性的教学制度,既可以把学生在校的创业成果折算成学分,也可以批准有创业能力的学生休学离校创业。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中国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之一,他在座谈会中再三强调,大学生是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政府要为他们实现梦想和自身价值“铺路搭桥”,创造条件,由此可见,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时展的大趋势。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推动教育的革新进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应用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主要体现为大学生德、智、体、美、劳、意志、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创新创业教育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能使我党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人才观更好地得到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将教育理念付诸于实践,同时,创新创业实践又为教育理念的提炼总结和完善提供了可能,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推动着高校教育教学的革新和进步。教育理念指导并驱动着教育实践,教育理念的突破和更新直接对教育革新和进步发生作用。高校是前沿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场所,每一位在大学里认真地系统地接受了教育的高校毕业生,基本上都会有一技之长,他们对机会敏感,有能力创建团队、自筹资金去创办一个新企业,从而为社会待业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如今,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值此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时代,社会各行各业都急需高质量的专业人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打破传统教育的封闭化培养模式,更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把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创造、学业与创业紧密地联系起来,直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当今世界,知识折旧率日渐提高,科学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原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发生了变化,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代表,推动着创新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改革,使创新型经济的时代价值日益彰显。创新型经济的发展促使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因为只有积累了雄厚的人力资本,经济创新才有可能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带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长足的发展动力,同时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助于大学生产生创新创业想法,有助于他们解决更加复杂、联系紧密且变化迅速的问题,进而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本。

(二)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提升大学生素质

“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总趋势是:知识结构综合化,基础知识深厚化,知识面广博化,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6]”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有效方式,其重点是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进行有效开发,突破了原来照本宣科、说教味儿十足的教学形式,融入了多元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大学生对知识资源、学术资源、环境资源等进行整合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在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时会更科学更有的放矢,从而更大地发挥了人才的价值。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涉及知识和技能的多个方面,既有微观范筹的,也有宏观领域的,例如:思维方法与思想观念的调整、定位,人脉关系的维护与整合,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创新能力的挖掘、创业目标的把握与设定,风险与机会的评估与预测,发明专利的申报及个人权益的保护,政策法规与企业经营理念的利弊权衡,这些方面的技能既考查并巩固了创业大学生的现有知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改良知识结构的热情,使原来肤浅的知识记忆变得更加深厚了,并进一步内化成了自己的综合能力,这正应了那句老话儿:“实践出真知”。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依托的素质训练体系能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提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保障,使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思想政治素养、人文素质、身心素质、实践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均得到提高和锤炼,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选择力、决策力、适应力及发展潜力等等。

(三)有助于大学生明确创业意向,促使其将专业知识转化成创业成果

影响大学生确立创业意向的主要因素大致分为两种,即内因、外因。内因主要是指创业者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深度和广度、心理素质、年级、性别、组织校园社团活动的经验及社会实践经验等;外因多指创业者的家庭经济状况,亲戚朋友的支持或反对的态度,自己对创业政策的了解,对创业知识的储备,对人脉关系的整合利用等,部分学生空有一腔创业热情,看到同学都创业了,也赶潮流倒卖些小商品,他们对行业形势和国家的创业政策缺少深层次的关注,所以一旦受挫,就会知难而退,迷茫无助,对此类创业者,需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辅导部门多加关注扶持,帮助其尽快通晓国家对创新创业的相关扶持政策,以便其顺利地步入创业正轨。“在当今以创新和变革为导向的社会动态环境中,源自于知识的创新和知识向市场价值转化的力量在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7]创业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转化为创业成果的机会,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使他们加深了对生存与发展的认识及对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渴望,反之也促使学生能更加自主、自觉地学习专业知识,获得自我发展的原动力,为以后步入社会打好基础,有创业经历的大学毕业生,更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其创业成功的事迹在同学中也更具有号召力和鼓动力,会增强整个大学生群体创新创业的自信力,从而实现“教”“学”“用”的一举多得。

四、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

经过多次的教育改革,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的成绩虽然可圈可点,但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反思,如传统的千校一面的批量化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禁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导致学生难以在社会上生存发展,出现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部分高校只注重课堂教学,对学生的社会实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些学校只看学生上交的《社会实践表》上是否盖有企业的公章,至于学生是否真的到岗实习及实习的效果则漠不关心,这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只会空谈理想、缺乏动手操作能力。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应只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应争取培养出专业知识与综合能力双赢的复合型人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任务得以完成和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的主流,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如弹性学分制),教育的主管部门也制定了帮扶计划,但目前实施的效果还只是停留在浅层、初级试水阶段,有些高校也仅是开设了几门相关课程、举办了几次相关竞赛就完事大吉,即使开辟了创新创业园,入驻的也大多是快递寄取、小商品零售、打印复印等缺乏技术含量和科技水平的小打小闹式创业,谈不上是在运用大学生自己所学的知识创业,更无创新可言。

五、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创新人才’战略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国家竞争力,解决社会就业压力。探究人才强国与增强个人就业竞争力两方面的诉求,其实均是强调人才的实践能力,即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效,适应时代与社会所需。与职业技术学校所进行的针对固定岗位的培训有所不同,这种实践能力更具灵活性,可与时俱进,甚至引领时代,这就要求创新人才在思维与处事方式上打破常规、开拓创新。”[8]为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课程体系建设,编写适用的高质量的相关教材,“将优秀的导师、优秀的研究资源配置到学生的培养中,促进多学科合作研究及与行业、企业的科技和人才培养合作,营造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创业环境”[9],并在现有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创业园的基础上,开拓涉及更多学科、探索更多形式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基地,实现校企联合,促进“产、学、研”的更好结合;同时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尽可能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群体化、规模化,并逐渐形成潮流形成趋势;高校应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借鉴各大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方法和新成果,表彰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的典型人物,发挥榜样的作用;高校应大力宣传国家和地方政府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措施和扶持办法,加强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引导;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和指导力度,在宏观上予以指导和规划,积极主动地介入到大学生创业的个体活动中来,辅以相关的配套措施,提供适时的机会和平台,加大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等各方面的支持力度。同时,教育主管机关应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大力宣传倡导,争取舆论的力挺,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实现校园创业与社会需求的对接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六、结语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于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而国家发展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高等教育承载着培养人才、研究科学、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手段是实行创新创业教育,革故鼎新,这样才能发挥高等教育在强国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新形势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务之急,应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整合高校的行政、教学、科研等各方面的资源,构建创新与创业教育融合的运行机制,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从而激发学生提高创造力和创新力的热情,加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提升民众的创造力和民族竞争力。政府职能部门应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设计完整的政策体系,使之具有持续性,政府各机构、各部门应通力合作,制定出促进个人、学校、产业、社会和文化等多层次、多维度共同创新发展的计划和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组织机构积极参与,激发高校师生及全社会成员的创造活力,开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好局面。

作者:赵云洁 单位:许昌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胡彬彬.西部地区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作用机制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5(4):6-11.

[2]侯瑞君.“2061计划”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37-39.

[4]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何畏,易家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55.

[5]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5):64-67.

[6]梁红军.实践能力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有力资本———对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2008(3):43-45.

[8]雷家骥.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科技,2007(2):26-29.

第九篇:就业竞争力下高校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以创新创业教育的含义为切入点,对就业竞争压力下的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具体创新策略与手段,进行细致的探讨研究,期望为高校人才培养成效的优化,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发展提升,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就业竞争力;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创新

一、引言

伴随中国高校扩招进程的持续推进,当前高校教育已发展普及为大众教育模式,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使其自身的竞争力优势不再显现,在遭遇经济危机之时其就业问题愈发严重。因此为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困境,就需从其就业竞争力方面入手,通过对当前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改进与创新,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与综合素质,满足社会与企业对其高校人才的能力需求,进而实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与顺利就业。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解析

创业教育指的是以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为核心的新式教育理念,其教育相比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与开拓的创业精神以及从事具体创业工作(如企业规划、商业策划等)的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而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对大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的创业素质的培养教育,并在其中逐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令其具体独立的创业与革新思维,进而拥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创业能力与技巧。这类教育模式的创新不但能极大促进意在毕业后创业发展的大学生的能力成长,同时也能带动全体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水平的进步,令其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能达到社会与企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标准。因此需要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进程中,以发展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为目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高校学习阶段逐步掌握社会发展所需的创新思维与能力素质。

三、就业竞争压力下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在就业竞争力压力的推动下,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与创新,是推动大学生就业理念转变的重要途径,也能进一步推动高校教育模式的发展进步,创业作为一类新型的就业形式,高校为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就需从其观念上入手,推动大学生的就业理念从被动地接受社会挑选,到自身就业竞争力的成长发展,主动在社会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就业机会。高校创业教育创新就是需要扭转教师与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守成被动的意识,令其向主动提升就业教育力度、拓展就业渠道方面转变。第二,在就业竞争压力驱使下高校创业教育的创新,也是当前社会与国家对创新型人才要求的体现。创新型国家是中国目前的主要建设目标之一,而推动国家竞争力发展的核心因素就在于人才上,为此各高校就需进一步强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进而推动国家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发展提升。

四、基于就业竞争压力下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创新

中国高校在长期办学进程中逐渐发展为三类院校:研究型、教学型与职业技术型,各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时应结合本院校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来选择适宜于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法。第一,科技孵化模式。研究型高校的教育特点在于其注重人才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兼顾和结合,因此这类高校可采用科技孵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经由科技实践与社会实践,逐步建立锻炼大学生分析应对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发展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科技孵化模式,是在“大学科技园——科技孵化器”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由于大学生要进行有效的创业,自身必须具备相应的科技能力与优势,大学科技园作为培养学生科技实践能力发展,与推动科技创业模式成功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化、产业化转变的关键途径。通过在其中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将能促使大学生将自身的创业理念与理想转化为现实。经由对大学生科技创业项目的评比,选出高质量科技成果进行投资,以推动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开创与成功。第二,师生一体模式。教学型高校的教育特点在于人才培养进程中,强调在理论教育的同时注重对其实践操作的教育与训练,进而培养出具备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此类高校是提供社会中等创业人才的最大来源,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应以推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为目标,实施师生一体模式的创业教育。师生一体模式是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依靠第一课堂(课堂教育活动)的理论教学优势,与第二课堂(课外学生活动)的实践锻炼特点,构建成在本专业教育目标指引下,通过第一、第二课堂的结合运用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第一课堂中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内容之中,在素质教育进程中加大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锻炼和提升。而在第二课堂则以学生社会为载体,经由各类创业活动(如创业讲座、创业竞赛)的组织开展,推动学生实践创业素质的发展。第三,分化拓展模式。职业技术型高校是当前招生数量最多的院校,因此该类学校应以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实施分化拓展模式。分化拓展模式是以“企业订单——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为体系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大学期间学生加入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式实践学习,为其创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提供实践锻炼渠道。以推动学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需要,满足企业所需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而解决职业技术高校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五、结束语

创新创业教育通过理论教育的革新与实践教学的改进,来推动大学生在高校期间逐步培养起创新思维与创业素质,已发展其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

作者:李晓君 单位:济南市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艾华,周彦吉,赵建磊.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6,03:26-29.

第十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思考

摘要:

应用型高校是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创新创业教育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实践平台搭建等各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高校应当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形成完备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体系。

关键词:

应用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基金项目:

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6JGB280)。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目标,充分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2015年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特别是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更凸显出其紧迫性和重要性。地方应用型高校是以技术和技能教育为主,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四年制本科教育。合理开展在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分阶段分层次逐步推进创新思维培育和开展创业能力锻炼,让毕业生成为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个性的人才,可以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对于减缓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实现人生价值,推动地方经济提质增效、结构升级转型发挥重要作用。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目标主要是培养面向区域性经济的应用型人才,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尤为重要,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然而在实际过程中,受到了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实践平台、资金短缺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首先,薄弱的师资力量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师本身并没有创新创业的教育背景和实践经验,成立创新创业课程后,临时的理论知识的补充不能够满足日常教育教学的需要,教学过程中更多倾向于理论知识传授,学生即使自己有创业的想法也无法得到老师们科学的指导和引导,这样的师资力量无法达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和培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要求。其次,课程体系建设的不科学不完善。随着各项创新创业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大学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地方高校都开始建立本校的创业创新课程,但是课程体系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不可能成功于一朝一夕,仅仅依托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是不够的,且该类课程授课时间相对集中,并没有根据大学生学习历程,从大一到大四开展全程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再次,缺乏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目前很多高校也在校园内搭建了一些创新实践平台,提供了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但是仅仅依托学校自身,不管是实践规模还是在学生中宣传的范围都相对狭窄,参加的人数也局限于少数创业积极分子,大部分想要参加的同学缺少参与机会和参与途径,无法把课堂上学到的创业知识在创业实践中转化为创新能力。创业实践平台的局限性,一方面影响了学生们创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制约着学校创业创新课程的健全和发展。大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其运行,而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这种不能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的资金投入也不积极。没有政策制度的保障和资金的投入,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也停滞不前。

二、以能力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

创新创业教育在学生意识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方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必须整合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配合共同努力。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特点。

1.综合性。

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引导学生掌握全面的基础知识,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是一个综合性教育,设计的知识和技能往往不能为一个学院或系部所具备。

2.开放性。

创新创业教育如果只认为是教育本身,那是非常片面的,这个课程除了具有知识性的特点外,还有很强的开放性,它不仅仅局限于课程,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它跟多的是学生和社会,学生和企业,学校和社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相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整个社会的支持,同时它的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实践性。

理论来源于实践。让学生投身于创业的实践中并取得事业和人生的成功,这是创新创业的根本目的。因此在理论知识的传授基础上,更多的是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建议

1.打破院系班级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藩篱,建立起顶层设计和学生广泛参与,社会资源全面整合的制度体系。

首先,建立完善的组织保障体系。整合学校资源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指导机构。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工作方案的执行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创新学籍管理改革,制定相关文件制度,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帮助处理好创业与学业之间的关系。同时,加强各学院之间,各高校之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联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发展来整合全社会的资源,不断创新教育教学课程和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2.打造师资来源多元化的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

师资力量是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专任教师、产业界资深专家、政府官员、优秀校友等不同领域的人士均可加入教学团队。成立符合本校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专门负责教师培训,教材编排和课程设置,将专业教师和社会创业人士结合起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和教育体系。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安排一定数量行业企业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可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3.建立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各专业结合实际,围绕核心专业课程对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以融合创新创业教育。首先,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等普及课程为依托,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力。其次,实现个性化授课和指导,打破大锅饭,针对不同的兴趣和想法的学生实行专门指导和教学,让学生走进企业在实践中锻炼能力,聘请创业成功者走进校园办讲座,谈经验,为大学生提供多种创业指导,组织各类专题讲座、论坛、沙龙等活动,介绍国家财税政策、创业优惠政策、知识产权知识等,辅导大学生运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熟悉市场经济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管理水平和资金运作能力。

4.加强实践平台建设

随着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重视,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也相继成立了自己的创新创业园区,进行基地式建设。由于成立时间短,园区硬件设施、软件配备、运行方式等还不成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需要加强校内创新创业园区建设,在学校拨款外通过政府、企业、校友募捐的做法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园区基础的硬件设施和相关仪器设备。其次,保护学生创业热情的同时,要有规范的制度保障项目顺利成长。再次,对项目要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全程深入跟踪指导。

5.做好服务工作构建

"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园区内整合工商、税务、银行等机构,形成相对独立的服务体系;提供政府职能部门的零距离零收费服务,建立快速办事的绿色通道。搭建中介服务体系。积极面向社会为园区项目引入风险投资,解决创新创业项目资金问题。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地方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这对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基地的高校是一个机遇也是挑战,必须紧密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实际,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支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作者:胡耀文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士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J].2011年第9期

[2]邓淇中,周志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问题与对策.创新与创业教育[J].2014年2月

[3]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教育研究[J].2013年第12期

[4]郝杰.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启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