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应用型大学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例,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类必修课程和认证课程模块等方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优化师资机构,以创新教育推进专业教育。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将创新创业内化为师生的自觉意识与自觉行动,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期望为应用型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种新思路,为机电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应用型大学;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0引言
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总理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希望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于是,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讨论频繁的出现在高等教育领域,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大学更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教学体系中。
1应用型大学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素质教育,其核心内涵应该是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应用型大学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对促进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需求。第二,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培育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许多高校毕业生创业意识淡薄,就业观念落后,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存在畏难情绪,希望想寻找安逸、稳定的工作,而严峻的就业形式又难以如愿,因此形成眼高手低的局面。在应用型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使学生对专业领域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有利于转变就业观念,从而持有正确、科学的就业观念。第三,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推进大学生就业。当前,国家和地方产业结构正处于转型升级期,大批大学毕业生出现了结构性失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能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2]。第四,创新创业教育是对现有的高等教育内容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在“双向选择”的招生就业体制下,被推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折射出了一系列问题,当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时,提高人才教育质量也就成为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可成为应用型大学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和发展。
2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例,探讨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途径。
2.1优化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需要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从教育全过程出发,本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原则,将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确保创新与创业教育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围绕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由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综合素质拓展课程组成的三大课程体系,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制度化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数占专业课内总学分的比例[3]。在保证总学分180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减理论课学时和增设实践课学时的方式,优化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学时已由原来的26%增加到39%。在机电专业构建连续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一、二年级的工程训练内容侧重于机加工实习、设备的拆装、测绘及二维三维图纸的绘制;三年级结合基础课程,引入机械设计、加工工艺、机电液控制训练、生产实习等内容;四年级结合专业课程,进入单片机接口训练、机电产品设计训练、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专业实践模块。使得学生在教学计划中的实践环节上,进一步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2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类必修课程
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教学体系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面向机电专业开设必修课程“科研与创新”,将实践活动作品编制成《2014机电专业科技与创新作品汇编》,收集了30幅作品,通过这种专项活动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应用创新技巧解决问题,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创意,将新创意转化为可实施的解决方案。使学生初步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途径和一般规律,并能够用新的视角看待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
2.3增设认证课程模块
通过各种权威认证可使学生学到实用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对机电专业开设适应机电行业和职业发展需求的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资格认证课程“职业技能培训”,利用政府补贴技能培训的优惠政策,通过引入专业师资,扩展培训范围,使学生获得认证证书,如中级维修电工、PLC工程师、单片机工程师等,得到相应的创新学分。“职业技能培训”可以培养机电专业学生掌握生产一线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电力电子应用技术以及自动控制系统运行、维护等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入全国计算机辅助技术认证项目(CAXC),将二维、三维工程师认证与机械制图、机械CAD课堂教学和期末考试紧密结合,强化机电专业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3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打造创新教育师资团队
3.1创新创业教育与机电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是机电专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的技能训练活动,而是融于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全过程之中的教育理念[4]。将创新教育作为重要元素融入专业教育,二者内容各有侧重,相互补充但不可相互取代,一方面,学生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获得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并自觉运用于专业学习中,能运用开拓性的思维,更好地领悟和吸收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弥补专业课程的缺陷,以创新教育推进专业教育。在教学计划内的专业教育中,可以充分挖掘与机电行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将创新创业技巧和知识融入到理论教育、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中,通过渗透、强化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在培育创新成果和将成果转化中,使学生深刻理解专业内涵,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开展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活动。
3.2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不强,就不可能实现让学生拥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可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应用型大学应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培养一批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可以通过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合作等方式,机电专业多次指派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增加教师的社会经验和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机构,机电专业引入了两位企业工程师和高级技师来担任专业导师,也多次聘请创业成功人士和往届校友为兼职教师,以定期讲座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团队。
4构建实践活动平台,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只有通过构建学生实践活动平台,才能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并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4.1以开放性实验室为实践平台基地
机电专业是一个融合了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自动控制等多学科的专业,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也正是学科交叉与技术综合。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所需要的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必然离不开多个学科的专业实验室。大连科技学院将单片机实训实验室、机电一体化实验室、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在学习的课外时间针对学生开放,以此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平台基地,既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同时又节约了校内实验资源,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4.2以课外实践活动为实践平台载体
自2012年实施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是近年来面向本科教育覆盖面最广的项目[5]。在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已有10余万名学生主持和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连科技学院针对机电专业的学生,已经开展的学科竞赛主要有:“挑战杯”科技竞赛、数学建模大赛、计算机绘图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互联网+大赛等。参加学科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都是属于课堂教学以外的实践活动,以此作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又一个大平台,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如信息检索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科技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团队合作,可以做到相互取长补短,完善自我。长远来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及创业意识,为就业和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5结论
大连科技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在优化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了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程,引入了职业技能培训,并将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和机电一体化实验室作为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平台基地,聚集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形成了以大带小、优势互补的团队组合,同时教研室通过加强教师成员自身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队伍建设和引入企业工程师等方式,优化了师资结构,将创新创业内化为师生的自觉意识与自觉行动。截至目前,已有60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取得了优秀成果,包括申请国家级、省级或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实用新型专利、设计大赛证书等。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今后必将形成以点带面的趋势,实践结果表明在应用型本科大学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作者:刘军 刘鸿莉 黄潇苹 单位:大连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4):4-5.
[2]田蕾.应用型大学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4):54-55.
[3]陈小虎,聂影,鲁宇红,黄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支柱与着力点[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2-4.
[4]张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课程研究———以陕西省高校为例[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29-35.
[5]刘有余,刁杰胜.应用型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J].宜春学院学报,2015(5):104-106.
第二篇:创新创业教育大学英语教学评估研究
摘要:
教学评估体系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实施具有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为适应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健全课堂教学体系,就大学英语教学中多元化教学评估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探索将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融合,建立一套重学习过程、重文化体验、重语言技能、重课外延伸的多元化大学英语教学评估体系。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化评估体系;大学英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家已经把创新创业教育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它涵盖了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保障体系等多方面,其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人文素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15年9月,江西省教育厅转发《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要深化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构建教学评价机制。本文将探讨大学英语课程如何改革考试方式,构建教学评价体系,以适应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形势的要求。
1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创新创业教育最早兴起于美国。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就开设了创业课程,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首次提出学术界与产业界合作伙伴的构想,鼓励师生创业。1985年,美国高校大约开设了250门创业课程,截止到2006年美国有超过1500所院校开设创业领域的课程,到2008年,在二年制和四年制大学开设的创业课程已经超过了5000门[1]。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美国教育界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目标,注重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2]。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上把创业创新教育定义为:培养最具有开创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创新教育的内容一般分为意识培养、能力提升、环境认知和实践模拟[3]。我国在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中,就提出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这可谓是我国最早关于创业教育的理念。但是很长时间以来,高校都推崇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改革,纷纷开设市场需求的专业,并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却忽视了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封闭式教育。2009年4月16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分会在中南大学成立,并召开了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峰论坛,在论坛中中南大学副校长郑家茂教授在《人才培养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的报告中提到“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以创造性和创新性为基本内涵,培养学生能够预测变化应对变化,迫使学生产生并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模式。”
2关于评估的理念
评估(Assessment)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而备受教育界青睐的综合评价形式。它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通过获取信息、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指导下一步学习为宗旨,持续地、综合地使用各种评价手段,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理解、解释、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4]。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基础上,创建了教学评估理论,他从评估功能的角度把教育评估分为三大类:一是诊断性评估(DiagnosticAssessment);二是形成性评估(FormativeAssessment);三是终结性评估(Summa-tiveAssessment)。诊断性评估又称事前评价或准备性评价,指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对学生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方面进行预测,教师根据测定的结果,确定教学的起点,安排调整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安置,为因材施教做好准备[5]。形成性评估是1967年由美国评价学专家斯克里芬提出来的,后来被布鲁姆引入了教学领域。它是指通过小测验、课堂讨论、问卷调查、访谈、小组合作等多种评价手段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并及时记录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建立学习档案,记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终结性评估一般发生在教学结束时,发生在一个学习周期之末,如期中、期末考试,或者升学入学考试,它主要用于评定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后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但是笔者认为,无论是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都不可能完全独立存在,不能独立达成整个教学体系的最终目标。诊断性评估在教学前可以对学生的英语基础、态度情感、学习能力做先期预判,而形成性评估中,教师“观察”学生的过程,其实就是诊断性评估在形成性评估过程中的体现。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并不总是泾渭分明的,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概念[6]。如果没有终结性评估,形成性评估就不是科学的评估。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终结性评估内容,使之与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相结合。
3构建多元化英语教学评估体系
3.1诊断性评估方案
不少人认为诊断性评估只用于教学前的预判,而非教学中。布鲁姆认为“评价作为一种反馈—矫正系统,运用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骤上判断该过程是否有效,如果无效,必须及时采取变革,以确保过程的有效性”[6]。布鲁姆在这里提到对教学每一个步骤进行判断是否有效,如果无效就要及时采取变革措施,这就是诊断性评估。从这段话不难看出,诊断性评估不仅适用于教学前,对于教学过程发生后的每一个步骤同样也起到监控调整的作用,它贯穿于整个形成性评估过程。(1)课前诊断。英语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教师应在开课前收集相关信息,掌握学生高考的英语成绩,对学生的英语基础做先期诊断。另外,向班主任了解对他们学生的第一印象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等方面进行预判,同时留意班主任提到的一些特殊人员。通过教学前的系列诊断,得出学生继续英语学习的认知前提和情感前提。(2)课中诊断。在每堂课的进行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各种教学环节,全面分析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观察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完成课堂任务的表现和反应,并进行判断,判断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兴趣和课堂参与的积极度。(3)课后诊断。每堂课程结束后,教师通过多渠道的“师生访谈”,比如微信、QQ等,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通过判断检验课堂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否有效、知识点是否掌握、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3.2形成性评估方案
教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发挥管理、监控、调节和促进作用。英语学习必须有足够的语言输入才能获得有效的语言输出,因此课前的预习特别重要,要让学生对文章的背景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并通过预习找到不懂之处,带着问题进课堂,这样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正式切入主题前,要对学生的预习任务进行检查,并实时评价。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小组讨论、一分钟PRESENTA-TION等方法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在课后以有道词典或其他网络在线学习资源为载体,通过个人、两人、小组3种模式,完成教师布置的听、说、读、写、译学习任务,了解西方文化,教师通过课堂检测和网络平台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此外,学生的出勤率、课堂活跃度、小组合作度、任务完成创新度也是形成性评估中必不可少的评估项目。在整个形成性评估中,教师逐步建立每位学生的学习档案,同时要求学生养成写学习日志的习惯,记录对所学内容的心得体会。英语课程考核如果以百分制计算,整个形成性评估占总分的60%。
3.3终结性评估方案
在英语教学中,终结性评估体现在期中和期末两个时间段。期中评估采用自选主题PPT展示、英语情景剧、英语微电影3种方式,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考评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3个方面相结合的方式。期末评估采用笔试方式,考试内容遵循实用、够用的原则,对词汇、语法、阅读、写作等教学知识点进行考查,终结性评估分数占总分的40%。在这套多元化英语教学评估体系中,诊断性评估是软性指标,而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都进行了量化,分别占总分的60%和40%。形成性评估评分表对学生知识、技能及态度都有细化的打分项目,涵盖了学生的整个英语学习过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终结性评估分为期中测试和期末测试两部分,期中测试为开放型题型,注重口语和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期末试题侧重对语言能力的测试,包括听力、词汇、语法、阅读、翻译和写作。评价的方式有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电脑评价,在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前提下,整个评价过程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参与评价培养反思的意识,认清自身的不足,分享学习体会,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整套评价体系符合创新创业教育中对教学评价和考核方法改革的要求。
4多元化英语教学评估体系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4.1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作为评估体系的实施者,应在导入课中向学生解释考评体系的组成和各项评分标准以及实施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让学生了解此套评估体系在学习习惯养成、创新意识形成、合作能力培养方面的实际意义。在实施过程中多与学生沟通,听取反馈建议,并可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细微调整。评价内容要紧扣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掌控评价时间,不能设计复杂的评价过程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占用教学时间。多元化的评估体系相对单一的评价体系来说更复杂,对于教师的意识观念和能力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恒心和毅力坚持下去,尤其是授课班级较多的教师,要做到给每一位学生建立学习档案是个非常繁重的任务。要让多元化的评估体系最大程度地发挥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定期整理和回顾学生的学习档案,阅读学生学习日志,以便掌握更多的信息,调整教学策略。教师对不同学生的评价标准要一致,保证评价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不能受个人情绪、喜好等因素影响对学生的评价,也不能过分看重学生在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而忽视最后的结果。
4.2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作为评估体系的评价主体,不应该被动地接受,而是要主动积极地去了解多元化考评体系的内容、要求、方法和评判的标准,理解考评体系对自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的提高有何重要意义。在学生接触考评体系的初级阶段,就养成写学习日志的习惯,记录每次英语学习的体会。同时,学生必须要学会自我评价,这样才能理解学习目标,了解自身学习方面的优缺点,以便在教师的指导下调整学习策略。多元化的考评体系很注重课堂的表现,有不少考评项目是需要学生在课堂进行语言运用的展示,如一分钟PRESENTA-TION、朗读等,让学生大胆在课堂内外进行展示,并学会与同学分享学习心得。
4.3学校应注意的问题
多元化英语教学评估体系的构建必须得到学校的支持,尤其是教务处的支持,组织英语教师集体学习考评体系的操作办法。在实施过程中,教务处应和系部管理者进行两级监督管理,以保障考评体系顺利实施。此外,学校应该提供保障评估体系顺利进行的教学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在学校划出一片固定区域作为英语角或英语展示舞台,改善语音室的设备,升级语音室教学软件,实现网络平台共享,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文化体验教学。学校定期举办各种英语竞赛、英语讲座,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5结语
评估作为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不仅体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表现的重视,更关注将学和教的过程结合在一起,收集和反馈信息。通过将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终结性评估相融合,建立一套重学习过程、重文化体验、重语言技能、重课外延伸的多元化英语教学评估体系,帮助学生认清学习目标,找到学习方向,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潜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合作意识的增强,最终提高综合素质。
作者:魏勤 单位: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武世兴,杨亚鸿.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考夫曼创业基金会关于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11(4):88-92.
[2]王革,曹胜利,刘乔斐.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峰论坛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2009(6):54-56.
[3]余展洪.创新创业教育导向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整体设计改革刍议[J].高教学刊,2015(13):13-15.
[4]王红艳,解芳.新课程要求与形成性评估手段的应用[J].国外外语教学,2004(4):37-40.
[5]布鲁姆.教育评论[M].邱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6]许华琼,胡中锋.形成性评价及其反馈策略[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1):23-26.
第三篇:产学研用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作用
摘要: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首次将创新放在首要地位,强调创新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高校都在大力度的推广创新创业发展,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产学研用相结合都被越来越多的引入到创新创业发展中,对以往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存在模式和一些发展运行中的管理状况的分析,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探索,通过实践运行,达到产学研用相结合,推进高校成果的转化,进一步促进高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
关键词:
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分享经济;产学研用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行业和深入生产一线学习和交流的重要窗口,是学生有学生角色转换成社会劳动者的重要过渡载体,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工作心态和习惯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将学校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用于生产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并以此开展相应的分析研究工作,从而提高自身就业能力、服务社会、创造社会价值的能力。通过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校外实践基地能有力的提升大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使参与的高校、企业和学生都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1状况分析
(1)功能单一。当前高校要求各个专业都要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很多学校就简单的把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从学校内部转移到校外企业。一般来讲,认识实习就是让学生到企业的车间去看看生产现场、听听企业的宣传演讲、了解一下企业的辉煌发展历程。时间安排为一周,一般让学生参观了解三到四个企业,然后返校后将所见所闻写成实习报告,指导老师给出一个成绩。而生产实习虽然时间长一点,但是由于影响企业的实际生产效益,也只是看的时间更多一点,看的环节更细一点,做的少。对于毕业实习环节,更多是让学生在企业住一段时间,全方位了解企业,根据企业招聘人才需要和学生个人就业意向,促成就业的同学留下来进入正式工作岗位,不愿意留下的基本上也是看看后,住满实习时间就返回学校。这样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大多建立在指导教师、专业教研室和相关企业的业务关系上,受个人利益和情感关系的波动很大,一旦对应的负责人和教师发生变化和调整,相应业务关系也就随之而发生变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企业和高校难以合作双赢。
(2)专业分块。由于企业与高等学校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不仅无法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相反还可能需要提供额外的人力和物力支持,所以多数企业对此事持消极态度,这就给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带来极大困难,造成数量严重不足和专业分块不够明显。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数量不足,并且每个基地可接纳学生的数量非常有限,导致有些专业方向甚至没有固定的实践基地,从而严重制约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模与水平。
(3)深度不够。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与建设方面,多数高等学校一般采取签署协议、简单挂牌的办法,形式较为单一。如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之后,双方都没有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后续的建设和投入,无法形成一种全面、有效的合作及建设机制。
(4)管理不规范。高等学校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一般是在学校教务处和相关院系的统一部署下,首先确定实习时间、制定实践内容和考核标准,再把任务进行分解,最终由指导教师进行具体落实。在整个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套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从而导致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及参加学生的自觉性,没有相应的量化指标,这样也无法保证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2主要措施及探索
(1)深度融合。首先要在教学和生产上对接。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是为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要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生产岗位要求有机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高校教师队伍要充分发挥专业知识前沿的理论优势和技术成果转化及工业生产技术改造的能力,协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益,推动生产力发展,构建共赢的深度合作关系,让高校的教师走出去,有需要的企业走进来,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再之,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有机结合,理论知识面宽、学科交叉,打破传统学科理论排课体系,真正结合企业需要和岗位要求调整理论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将生产实践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努力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
(2)专业综合对接。高校各个专业主要就是为个体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更好地总结社会经济活动规律,促进经济活动科学有序的运行而应运而生的,因此在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时,就必须充分认识到专业特色的重要性,在场地选择、人员配备、时间安排、计划指导、考核评估、伙伴筛选等方面,必须做出有代表性的优化组合,从而突出自身的专业特色与行业特色,为确保专业综合对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企业需要多专业、综合性人才,因此高校在建设实践基地的过程中,要综合学科平台资源,整合相关专业的学生和教师,对接大中型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大大节约过程管理成本,提高校企业合作的经济效益。
(3)合作创新创业引领。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首次将创新放在首要地位,强调创新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2015年5月,总理,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口号,促使企业转型、结构性改革。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和高校人才,积极投入到这场至关国家改革生死存亡的重点活动中。高校有非常活跃的年轻人才,他们充满激情和梦想,拥有专业知识和强大的高校信息资源的支持;传统企业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硬件平台,将高校的教师技术、学生的激情、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引领企业调整产能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
3实践运行效果
(1)产学研用结合落地。研发机构只有直接面向市场,才能把握市场的最新动态。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由于自身研发能力比较弱,也很难通过技术主导产品结构,甚至主导消费结构。把产学研用结合起来,是我国现阶段非常重要的政策方向。把企业、创新机构和用户捆绑在一起,建立多方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也就是说构建一个创新模式,这才是完整的创新系统。因此,必须打通产、学、研、用四个环节,整合四个方面的资源,这既需要通盘考虑对供给者和消费者的激励政策,也需要不断创新组织形式。一些企业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已开始围绕产业技术链的构建,进行跨行业、跨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在产业领域内构建以产业技术创新链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联盟。
(2)促进高校成果转化。“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校的期待,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求。在我国技术创新体系中,“学”和“研”为企业的产品创新提供技术支撑,而“用”则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不能在市场应用,技术创新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把“用”引入产学研,是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科技、经济相脱节的一个关键举措。产学研用的结合,进一步强化了技术创新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的重要作用。通过高校与企业或地方政府共建科研机构,开展持续稳定的合作。企业在高校建立工程研究中心、专业实验室等技术集成与扩散中心,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在共建科研开发机构中,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间试验、批量生产和销售服务紧密相联,技术创新成果适用性强,应用于生产的周期短、收效快。
(3)培训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在培养和造就拔尖高层次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提供了人才保障;高等学校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国家原始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为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提供了科技支撑。
总之,高校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保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
作者:谭理武 杨艳艳 单位:南昌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第四篇: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创新创业教育探讨
摘要:
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几年职业院校培养教育新模式,也是当前社会需求技术实践应用人才的发展,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需求与社会竞争变革的背景下,职业院校为了解决学生就业难、社会适用能力等问题。根据行业急需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产生新的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产生是对室内技术专业解决学生就业问题、适用社会需求和培养社会技术实践型培养人才新模式。
关键词: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教育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在当前职业教育只注重学生的专业理论、设计表现、个性创造等方面的培养,这本身并无不妥,但现实教学中大多停留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虚拟设计环节上,与社会实际应用相脱节,而欠缺真实项目的实践锻炼和学生社会活动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作者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同时,通过对职业院校的调研与考察,并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活动中以“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的思想背景下构建了一套“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同仁商榷。
一、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在初步掌握一定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必须通过大量实际设计案例的训练和实践,方能真正将所学设计理论消化吸收并灵活运用,也只有设计的实践运用才能真正体现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价值。而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后的职业能力要求包括:设计能力、软件使用能力、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能力。
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和可行性
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是改变当前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大胆尝试和革新,其意义在于:通过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成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室或公司,承接实际设计、施工、咨询或研究项目,通过团队合作实施,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消除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的距离,达到对于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让学生毕业后能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新办法。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大的可行性,这是由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决定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工作室或公司等创业形式,一般规模小、所需资源和投资也较少、项目成本较低、运作灵活、专业工种相对单一,在校学生可以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聚力而行,比较容易实现任务目标。另外,学校的母体也为学生创业能提供大量的支持,学校专业实训场所为学生创业提供了很好的硬件平台,专业师资力量能为学生创业提供很大的智力支持和经验引导。
三、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当前社会就业竞争压力巨大、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职业院校试图探索出适用于我国当前社会背景下的一种新颖的、更趋合理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式学习转化为自主自发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灰心的心理转化为自信的心理。不断的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社会中要有创新性思维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高职教学模式的特色和先进性。在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做出针对性的重构,一是开设专门的创业理论课程,课程应该包括创业政策、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主要内容,让学生对于创业过程中涉及到的事务性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二是对于专业课程的知识框架需要重新建构,注重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的融合,从职业技能需求和运用的角度,以实际工作过程或设计项目为主线,将专业知识模块串联起来,形成生动的、实效的、紧凑的课程结构。
四、高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体系的建设教育模式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与建筑室内空间最密切的一个专业,应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针对性的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素质、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培养。高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采用四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模块构成,分别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创业平台构建、创业保障体系建设。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坚持“工学结合”方向,重构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进行课程开发。建立更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强化“教学做”一体化,突出知行通达。充分发掘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业灵活、组织单纯等特点,构建以创业思想为核心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专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培训。通过提高师资队伍的创业认知和能力,有效引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引入专职或兼职行业专家、创业经验人才,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顾问或导师,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有益的支持和指导。
(三)创业平台构建
加大创业硬件方面的建设和扶持,为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基础。加强创业信息渠道建设,为学生创业提供业务来源信息支持。建立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机制,通过课程安排、创业实践、走出去请进来、开设专题讲座等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交汇,提高人才培养效果,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实现校园———职场的有机衔接。
(四)创业保障体系建设
从学校———企业———社会———环境角度,系统构建了实施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保障条件。学校和社会对于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资金支持、校企合作等保障体系的营造和建设,减少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新的素质教育,是反应社会教育改革的趋势。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打破传统教育思想的固执化把毕业就业社会问题提前带入教学课堂,让学生提前了解适应社会万变的问题,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从就业模式到创业模式的改变,丰富了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教育,同时开阔了学生的创业思维兴趣、学生的就业途径,同时教师在以后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更好地能与国际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接轨。
作者:陈楠 单位:河南省工业设计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卫民.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J].艺海,2014(8):165-166.
[2]刘丹.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融合研究[J].唐山文学,2015(6)
第五篇:许昌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帮助人才实现就业。市场人才需求量不断扩大,而市场环境下,大学生需要面对人才流动性不断增强的现实挑战,与此同时,因为流动性的变化,企业在选择人才时要考虑人才对企业生存发展的潜在能力。大学生数量逐渐增多,在专业学习上也相近,所以要想在就业时能够被企业看重就需要具有较强的能力,而在现有的高校教育教学模式下,人才培养一直延续的是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来为市场提供人才,人才培养相当被动。“许昌模式”走出高校教育培养的固化模式,将学校从师范专科向综合性本科转型,在响应教育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政策的号召中走在前列。许昌市人民政府与许昌学院合作,通过实现“双百工程”“双师结构”等方案实现了高校与地方双赢的效果。在“许昌模式”下,行业学院发展应用在许昌学院的转型之中,推动了地方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为企业应用型人才的输送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许昌模式”内涵及其特征
“许昌模式”从概念上就区别了其特色,以地区名称来定义尤显地域性。从应用范围来看,“许昌模式”并不是全域性的,在接受范围上受众较少。“许昌模式”是指高校逐渐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并在这种转型中获得了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2013年,许昌学院入选河南省首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单位,许昌学院实现了与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的合作,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教育模式上实现了创新性发展,逐渐引领高校转型发展。“许昌模式”人才培养立足于市场变化,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培养人才的弊端,特别是克服了将人才工厂化培养的缺陷。在人才培养中,通过实现校企间的合作,打破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隔阂,将学生培养方向明晰化,在众多高校中,突出人才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将市场上的需求以及人才的就业需求结合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也有效缓解了人才就业压力。“许昌模式”在教育模式上的创新性转变适应了时展的潮流。社会的发展是需要具有专门性技术人才以及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教育的定位将决定人才未来的发展方向。“许昌模式”突出特色学院办学,将学院从过去的传统型知识理论模式中解放出来,融入时展的潮流之中,学院间的特色形成示范效应,在未来教育中可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成绩。同时结合中国教育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教育专业划分以及发展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的进步,因为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最终导致了人才在培养中失去了活力,“许昌模式”跨出传统的教育轨道,创新性特色有利于实现创造型人才的出现。
二、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在现行的经济背景下,市场对人才的需要逐渐偏向综合型的素质人才,大学生在毕业时就要面临来自市场企业的严格挑剔,学生在高校中接受的是同样的教育,而毕业后被投放到市场上却要面临不对等的反差。在注重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主导生产力发展,推进社会化进程,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至少从浅层意义来说可以帮助大学生并改善其社会就业状况。从内在的逻辑来看,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为了解决现实性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作为还未步入社会的群体,在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上与社会存在一定的脱轨现象。高校学生就业期望较理想化,在职业选择上注重企业的福利待遇、工作时间以及企业的知名度。同时,受偏好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企业,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在择业上出现扎推的现象,竞争必然会异常激烈。企业为了更好地挑选人才就会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形式测试学生的能力,在有限的职位面前,学生就会缺少更多的选择空间。学生的家庭情况也决定了其就业格局,一些学生因为家庭成员的意愿,迫于回到指定的地方就业,还有一些学生也因为家长的关系就能轻易地到较好的单位就业。总之,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各种现实情况。
(二)高校人才培养的问题
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紧跟时展的步伐,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面向市场,而市场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往往轻视了这一环节,以致学生缺乏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学生毕业择业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造成了高校人才培养效果不明显的状况。此外,高校在设置专业时借鉴国外一些经验,在当前的社会发展现实下不能紧跟行业需求。高校在热捧一些新兴的专业时忽略了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市场是动态发展的,而专业设置却是稳定的,要保证两者的衔接就需要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创建互补的模式,弥补人才能力缺失环节的教育。
(三)社会意识上的偏见问题
社会上对于学生就业存在着一定的偏见,这种警惕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学历以及学校的认可上。从企业的发展上来说,企业严格选择人才标准,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同时也潜在地培养了社会歧视等不公平意识。这会对学生的就业造成长久负面的影响。学生要背着学校的标签选择工作,好的学校自然就获得更多的机会,而相对不出名的学校就要受到各方的排挤。在就业过程中,一些企业会找出各种苛刻的条件用以限制学生的择业,特别是对男女性别上的限制,女生因为生理原因要受到企业的“特殊对待”,导致不公平的现象。
(四)高校就业指导问题
高校为提高就业率也设置了相关的就业指导项目,但这种就业指导因不够科学而不具备实效性。首先,表现在师资力量上,高校的师资偏向于对人才的培养上,作为就业指导教师,其整体水平并不是很高,在就业指导上的效果不是很好,尤其是对一些指导就业的课程不是很重视。此外,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流动性较强,无形之中,也影响了指导的效果。
三、“许昌模式”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路径
从现实来看,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具有必要性与可能性,而从教育模式线性进步发展的趋势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又具有必然性。“许昌模式”立足地区发展优势首先实现转型发展,改变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对本地区的人才培养是一大进步,而对其他地区来说也具有外溢效应,透过“许昌模式”,可以清晰厘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几条路径。
(一)政府政策支持与引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政府要从宏观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支持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但就事实而言,创新很大程度上在教育上没有体现出明显的效用。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首先,政府要能够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政策本身具有利益导向性,在政策性的规定下,社会程序会被改造与利用,要将这种目的性的程序性法规应用于社会现实中,这样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政府可以通过资金支持,推动具有创新性的项目进入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效益,同时要搭建足够的平台帮助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一些信息的不对称会增加学生创新创业的难度,而政府通过完善信息网络可以为创新创业工作减少很多的时间成本,提高效率。
(二)校企合作力推新项目
在“许昌模式”下,实行专业性的学院教育,学院实行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了实践能力强的人才,破解了学校以及企业的人才需求问题。就校企合作的形式而言,将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分别展开在各个单位之中,学生在企业中实习可以将理论知识提前应用在企业中,而企业也为未来潜在的职员提供了实习的机会,减少了正式就业的成本。当然对于这种合作还需要有专业的指导教师跟踪指导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发挥双方的优势。就大学生创新方面而言,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中的相关协议,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首先,在合作项目中要能够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机制来激发学生实现创新的热情。其次,校企合作要能够实现专业对接,也就是要实现大学生知识上的连贯性,为其所擅长的领域进行创业提供前提基础。校企合作项目要进行探索论证,确保在应用中能够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三)人才培养技术化指导
在高校的教育体制中,因为偏向理论知识的求证,而对于实践知识只能够通过其他路径进行培养,因此人才在这种氛围下缺少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发展大学生人生事业的重要部分,但创新创业并不是言语上直接就能够实现的,还需要有专业性的教师和理论指导。就社会经验来说,创业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在进行创业时需要有明确的方向和计划。高校在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教师的指导,在项目进展上可以让专业指导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学生在创业时由于对市场缺乏一定的分析,因此在技术上提供专业指导可以为学生规避风险。就技术指导而言,教师要能够及时指出学生在探索中的误区,并且对社会发展的情况能够有一个前瞻性的认识。
四、结语
“许昌模式”结合地域特色坚持以学生为本,将教育事业与市场相结合,最终提高了办学质量。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而言,一方面,需要发挥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需要将主体的选择和市场相结合,在市场的选择下,可以实现最大化的利益空间。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除了需要政府能够提供相应的平台支持外,对于高校而言,其教育模式以及教育理念的变更对创新创业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只有综合各种因素才能够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引入正轨。
作者:黄杰 单位:许昌学院
第六篇:创新创业教育及创业网络研究
摘要: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引领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国家积极促进“创新型”社会建立的一个重大发展战略,在引导社会就业、促进国家经济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则对创新创业教育及创业网络构建进行分析。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创业网络;构建
国家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曾出台相关文件明确提出指导意见,其中有着鲜明的政策导向和研究发展方向,文件以大学生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对象,明确提出:“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对此,国家已经将“促进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上升到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并将“创新创业教育”看作是带动社会就业的一种重要举措,是对“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的一个落实,在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方面有着积极意义。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创新发展的时代,“创新创业”应该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一个潮流,并且从实质上来看,“创新创业”则是连接科学技术与现实生产力的一个桥梁,是当代社会发展形势下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鉴于此,笔者站在创新创业的发展高度,结合具体的实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创业网络的构建则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意义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为此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环境。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工作的开展,相关指导意见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而站在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高度,“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教育的“利器”,是其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制胜法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全民创业热潮”兴起,届时,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因此,鼓励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则具有了普遍的社会意义:一方面,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最大程度上完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使他们拥有更广阔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并在实践中提升自己,使自己备更强的竞争实力。
二、基于斯坦福大学探讨创业网络的构建
(一)国外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范例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这个可以从我国高等院校中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看出:课程零碎而又散乱。并且在国内,广义上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就业服务”为主要呈现方式的,其主要目的是提供就业指导。但是国内一些高校却未设置相应的系统课程。国外则不同,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外的高等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深受国外高校和政府的重视。对此,他们以促进院校学生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为主要目的,进而开展一系列的创业课程,从而为学生日后创业技能的提升提供保障。而基于国外创新创业发展的视角,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一些国家的政府着眼于学生创业意识和技能的培养,积极推进和调整创业教育课程结构的改革,如澳大利亚。此外,如英国,其政府为了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了英国科学创业中心(UK-SEC)来管理和实施创业教育,利用专门的创业教育管理机构来规范高校的创业教育。为了使创业教育的发展有更好的负责机制,英国政府随之又建立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NCGE)。在创业教育之外,“创新教育”也受到特别重视。如美国,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设置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接受专门化的训练,为他们传授创造方法;还有欧共体,积极扩展生源,接纳富有创造力的学生进行深造,创办“欧洲高等学校研究生院”,进一步深化内部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工作。
(二)以斯坦福大学为例,探索“创业网络”的构建
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大学之一,是一所私利研究型大学,学校的创业教育是受到创业活动的推动,进而有了深入的发展。现今,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有着创新创业的优势,如社会创新中新、创新创业研究组织等。另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施也被进一步扩展到斯坦福大学其他院校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中间,例如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也有着其他方面的优势,如其院校的学生创业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针对技术类学科的专业研究等。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并有效的将这些优势资源进行整合,斯坦福创业网络于2007年10月正式启动。基于其创业网络的角度来看,它是十六个创业组织的融合,组织创业网络的目的是:斯坦福社区、为院校师生等提供创业服务和创业指导,为院校不同种类创业项目的建立和实施提供一个共同平台;斯坦福创业网络的职责:对创业社区的创业教育进行主持,针对创业活动提供网络门户、组织网络构建事件等。创业网络的构建为相关创业人士提供了一个专业交流的平台,在推动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斯坦福大学的创业网络有着自身的成员结构,主要有,CES:商学院的研究中新;SoMCC:医学院的医学院职业生涯中心;CSI:社会创新中心;ASES:亚太学生创业社团;BiodesignBDN:跨学科的生物设计;SELA:拉美创业社团;OTL: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SLATA:斯坦福法律与技术协会等。其中,整个创业网络组织中共涵盖了十六个成员,鉴于成员组织在创业实践和创业教育性质方面的差异性,不同的成员组织有着自身的功能平台。分析斯坦福创业网络构成图可以发现其所呈现出的一些特点,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就组成这个创业网络的各个组织而言,他们不是单纯的属于某一个平台,每一个功能平台对创业有着不同功能的支持,这些平台之间是通过一定的复合功能得以联系,最终形成了一个联系紧密的综合互动网络系统。第二,六个平台中,拥有最多成员组织的是“供给创业研究资源和商业联系”的平台。这就显示出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过程中,创业研究以及相关的理论成果其核心要素。另一方面,针对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开展,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发展联接点,即有效建立与校外市场的联系,以便及时的了解创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第三,就创业课程这个组织平台而言,主要分属于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商业平台和技术,而这些也正好诠释了大学生创业的两个方向:依托于自身所掌握的技术,结合创业实际情况的发展寻求属于自己的创业模式;基于创业市场的发展视角,深受商业成功意愿的驱使,以此为创业奋斗的目标,积极搜索用于商业化的技术。如果从这个层面的创业来看的话,创业教育则有了最为直接的目的,即为创业者提供必要的创业帮助和指导,培养他们具备将技术和商业结合的能力。第四,在整个创业网络中,学生社团有着不可小觑的实力,而这种实力是建立在他们本身所具备的功能之上的。网络平台中,他们有着丰富的校外资源和拓展校外创业资源的渠道,例如他们可以直接建立与校外商业环境之间的联系,更甚的是,他们能够利用自己的方式,积极组建创业教育和实践的国家化交流。
三、结语
总的来说,新的创业环境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呈现出明显的特征,例如注重引导,重在鼓励;注重全面提升,重在意识观念;注重主动参与,重在搭建平台等。为此,不论是职业技术院校,还是一些高等本科类院校,都应注重对本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并基于创业发展的角度积极构建“创业网络”,整合院校内部与创业相关的各种资源,完成规划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作者:田利娟 单位:唐山学院
参考文献:
[1]冯艳飞,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模型与方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2]张燕,白丽.大学生网络创业教育分层次课程体系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4(18).
[3]毛雨.大学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基金项目:
2016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基于“互联网+”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问题研究”(201603040165)
第七篇:新闻创新创业教育泛媒体就业研究
摘要:
当前,高校新闻教育主要以媒体用人需求为导向,新闻院系与媒体的无缝对接被认为是新闻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随着传播生态的改变,传统媒体市场份额和用人需求逐渐减少,新闻专业毕业生以非传统方式从事信息传播工作的比例越来越大。新闻教育的目标导向和课程教学需要面向市场作出适时调整。本文解析了新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诉求和目标转向,并探讨了“双创”导向下新闻课程改革的可能途径。
关键词:
创新创业;新闻教育;转向;教学改革
最近的《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1]当前高校新闻教育的目标指向是为新闻媒体输送从业人员,新闻媒体对其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是新闻院系设置专业和课程的重要依据。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进入了自媒体时代,传媒业传统的规范、价值观和社会角色都受到了挑战。借用克里斯滕森的说法,这是一个颠覆式创新时期,需要重新审视新闻业某些根深蒂固的假设。在新的媒体生态中,新闻传播的主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新闻内容价值降低,而用户关系价值增强的情况下,对新闻教育该怎样作出调整?反思这些问题,新闻传播教育的目标指向需要作出相应调整,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增加“双创”内容,以提高毕业生在新媒体生态环境中的就业创业能力。
一、新闻教育需要创新创业导向
随着新兴媒体的壮大,新闻传播主体日益全民化,媒介载体日益个人化,传播手段日益社交化,[2]传统媒体的新闻业务受到了严重冲击。如果所有新闻院系都致力于以媒体需求为导向,势必造成毕业生供过于求的局面。张昆教授针对国内70%的新闻传播毕业生走上非媒体岗位的事实,表达了当前新闻教育仍强调专业对口,束缚学生就业、创业方面想象力的担忧。[3]以媒体需求为导向的新闻教育不是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构想新的新闻实践,而是强化传媒业既有的规范和理念,因此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国外的新闻教育界已经并提出了替代性思路,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创新创业模式。[4]纽约城市大学新闻学院率先进行了尝试,致力于培养“能够创新传统媒体商业模式,或自主创办新媒体项目的创业者”。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奈特数字媒体创业中心主任吉尔莫也将他们的人才目标描述为“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技能,以及传媒经济学和产品开发、经营和营销等知识,并理解新闻业新的发展趋势”。新闻教育的“双创”导向既强调信息内容生产,也强调社会服务;既强调专业性实践,也强调反思性实践。借用经济学上的隐喻,“双创”教育是以新闻的需求侧为导向,强调满足新媒体时代的消费者需求。“双创”教育促使新闻学子思考当前新闻业面临的挑战,去创造新的实践取代现有的实践。
二、“双创”导向下新闻教育的目标诉求
“双创”导向对新闻教育的影响还没有得到系统研究,综合既有文献,新闻专业的“双创”教育有以下目标诉求。首先,“双创”教育不是着眼于新闻业的当下或过去,而是新闻业的未来发展。吉尔莫指出,当前新闻业的经济结构造成了经营上的保守倾向,经济收入上的考虑妨碍了业务变革,对新闻业的未来缺乏远见。[5]市场对新闻学子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素质要求:一是对传统媒体工作技能的要求;二是对新媒体职业技能的要求;三是对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要求。如果新闻教育是为了满足第一种要求,新闻院校只需要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学生采写编评等传统业务技能;如果新闻教育是为了满足第二种要求,除了注重一般性报道技能的训练,还要让学生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工作技能、跨学科知识,注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如果新闻教育是为了满足第三种要求,需要在复合型人才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这超越了技能量上的简单增加,而是要求新闻教育有质上的飞跃。其次,“双创”教育不只强调传媒学子的自主创业,更强调推动传媒创新。当下,传媒业格局正在经历重大转型,新媒体组织和机构纷纷崛起,它们以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展开竞争。创业是一种追求变革的活动,创业者是“致力于追求变革的特定群体”,创业精神是“发现、评估和利用机会的过程”以及“发生在既有组织内部或外部的创造、更新或创新行为”。[6]对于创业者来说,数字技术不仅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新闻报道机会,也带来了经营机会。新闻报道机会主要是指发现被大众媒体忽略了的细分受众的需求,包括提供环境、教育、地方商业和文化等方面的服务信息。经营机会主要指创建能够满足特定用户需求的网络社区,除了获得广告收入,也能向社区用户直接销售产品和专门信息、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收取会员费、组织活动和获得赞助等。“双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让他们不仅胜任在未来媒体组织内部的创新要求,也能顺应新传播格局下自身职业转型的挑战。
三、“双创”导向下的新闻教育转向
“双创”导向的新诉求要求对新闻教育的侧重点作出调整,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从关注供给侧转向关于需求侧
“双创”导向要求新闻教育关注新闻的需求侧,即以各种形式消费和参与新闻活动的受众、企业组织和社区人群,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学生对创业项目进行经济上的分析,也需要传授学生如何对产品销售对象进行分析。创业不是纯粹的经济概念,它既关系到经济生产,也关系到文化生产。创业活动在创造社会资本的同时,也需要获得社会资本的投入。创业活动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个人的利益。它要求关注用户体验,预测他们的需求,并从中发现创新的机会。考虑到传统新闻市场的下滑以及商业性新闻供应的增加,新闻教育需要从关注内容的生产和供应,转向关注用户需求和传播效果。只有让用户从新闻中获得更多收益,才能确保新闻业持续发展。
(二)从体制性关系网络转向社会性关系网络
对于记者来说,要想获得丰富的新闻线索,需要与各种信源建立良好的关系。一些组织机构出于工作原因,也会主动与记者打交道。总体而言,记者的信源很大一部分是可预测和惯常化的。因此,在以媒体需求为导向的模式下,新闻基础课程教学的重点是记者如何收集和制作信息,而不是如何建立和维护与不同类型信源的关系。传统新闻传播活动也要求记者与信源以及其他同行记者之间有职业性互动,但是这些互动是体制性结构所要求的,不一定是出于记者主动作为。创新创业者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与合作伙伴、支持者、客户和消费者之间建立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关系。用“双创”理念指导新闻教育,必然需要制定相应的战略来理解和发展社会关系网络。教师要传授学生如何建立与专家、指导老师、协作者和同学之间的关系网络,让他们在新的传播环境中高效、自主地获得丰富的信息来源。在网络化环境中,培育和发展体制性关系网络以及非正式的社会交往网络,对信息传播者非常重要。
(三)从重视习惯积累转向重视工作反思
虽说记者的日常工作具有不可预测性,但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程式化的。突发新闻事件往往没有明显征兆,记者们的日常事务也非常繁杂。为了应对不可预测性事件,记者们往往借助某些例行程序来管理他们的工作。这些与正式或非正式例程相关的知识,构成了学生们新闻课堂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对这些例程的反思也需要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们反思能力的要求有所差异。传统的新闻教育强调培养学生从事复杂、高难度报道任务所必需的习惯和技能,而“双创”教育则强调培养学生从经验和反思中学习和总结的方法。数字媒体传播时代,记者们过去的很多工作习惯已经被颠覆,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思考什么是行之有效的新例程。“双创”教育强调要在工作中进行自我反思,而不仅仅是积累工作习惯,这种反思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应对环境变动的挑战。
(四)从培训技能转向鼓励创新
新闻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在实践课程中指导学生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业务能力的训练。不论媒体技术如何发展,这些基本技能都是从事媒体工作所必需的。在“双创”教育中,学生需要尝试新的报道形式、写作风格和合作方式。在反思中大胆尝试新的行业实践,是创新创业活动所必需的;不进行大胆尝试,就无法取得创新性成果。除了尝试新的新闻报道实践,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尝试改变记者在未来社会中的角色。例如,从新闻信息的记录者转变为解决社区问题的推动者、调解者和参与者。记者作为旁观者的角色已经受到了批判,而尝试新角色将有助于在实践中产生多种创新。创业活动不仅仅是指媒体的经营方面,创业思维可以运用于新闻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包括如何与公众打交道、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新闻的形式和记者的新角色。这并不意味着现有新闻课堂上传授的技能和方法失去了价值,而是强调新闻教育者在培养和评估这些技能时,需要设定新的目标和策略,努力更新学生们的观念。
四、“双创”导向下的新闻教学改革
在“双创”理念下,新闻人才培养方案中原有的课程模块需要有新的内容,并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专业基础课程教学
新闻专业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新闻媒体在人们生活中作用的能力。新闻院系一般将介绍媒体如何运作以及媒体运营目标、行业发展概论,或是基本学术理论之类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在只强调新闻实践技能训练的人看来,这些课程几乎都是多余的。他们认为学生们在掌握基本业务技能之前,不需要学习媒体理论导读或媒体概论之类的课程。其结果是学生们只能在业务技能实践中,片面理解新闻学。“双创”理念能够解决这种目标上的模糊性。通过了解新闻的多种形式、媒体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学生们能够对新闻媒体服务公众的原因及方式有更明确的认识。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让学生结合实际进行思考,有助于他们自主得出对新闻传播目的的理解。只有学生们产生了主动追求职业理想的意愿,新闻教育者才能激发学生们对专业学习的激情、想象力和好奇心。学生们内在的学习动机,是提高新闻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
新闻专业的核心课程,一般是指采写编评等业务类课程。学生们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基本技能,期末考核的成绩表明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随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技能要求的日益多样化,用传统方式传授的技能课程问题越来越多。飞速发展的媒体技术使教师难以及时掌握行业所需的最新技能,因而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如果传授相对过时的技能,又会降低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造成优秀学生在入学后选择转专业。“双创”教育鼓励教师采用更具建设性的方法,帮助学生完成重要的新闻工作,这些方法包括在线辅导、网络课程和翻转课堂等。在这些新型教学手段中,学生需要养成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与教师的线上和线下互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基于课程的业务技能教学效果,也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业务能力的责任意识。生产原创性新闻报道通常被认为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技能,很多新闻课程都重视这方面的训练。但是,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新闻教育也要重视其他多种实践能力。例如,计算机编程、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以及为用户提供服务等。这些原本不是新闻专业核心技能的内容,在“双创”教育中则非常重要。
(三)专业拓展课程教学
新闻院系为高年级学生开设专门方向的拓展性课程,是让学生做好进入特定类型媒体就业的准备。随着网络媒体用人需求的增加,新闻院系也增设了与网络和其他新媒体相关的课程。对于很多新闻院系来说,如何在媒体融合环境下重新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是一项严峻的挑战。以媒体用人需求为导向的新闻教育,强调按既有媒体组织中的部门岗位设置来训练学生的技能,所开设课程需要反映媒体编辑部的组织结构和传媒行业的业务流程特点。“双创”教育对方向拓展课程的安排则更加灵活,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不需要选择特定领域进行深入学习,而是要重新确定方向课程的重点。方向课程教学一般以制作作品为中心,学生们先是模仿专业记者们的作品,然后在老师指导下自己动手制作特定类型的内容。“在做中学”正是教学医院模式所主张的,并且已经被证明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双创”新闻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重新定位生产和实践要素。该理念要求根据社区和个体需求选择内容生产。传媒创业活动在刚开始的时候,都需要为信息需求方提供服务,并持续与社区开展协作。这对于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时间安排高校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一些财经类院校已经提出了应对这些挑战的两种策略:一是将创业教学重点从强调对大公司管理转向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和能力,二是从应对创业挑战视角开发教学工具包和模型框架,再将它们运用到案例研究中。这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新闻教育可以借鉴这些经验,一方面用创业教育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另一方面用学生的创业活动反过来推动教学改革。用“双创”理念指导新闻专业方向拓展课程教学,还需要鼓励学生以用户为中心,从最终用户的视角去构思主题、包装和产品,而不是简单模仿专业媒体机构的产品。让学生不但熟悉各种用户调查方法,而且能够将这些方法和思维方式运用到他们的内容生产中。这种理念在强调内容供应的同时,也强调用户的需求。
(四)实习实践安排
专业实习实践是新闻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随着传统媒体市场份额逐渐萎缩,新闻院系安排学生到报社、电台、电视台实习的机会大大减少。在教学医院模式中,最优秀的学生有机会被安排到主流媒体实习。其他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则得不到有效的专业指导,提高业务能力的空间较小。按照“双创”理念重新设定新闻教育中的实习计划,有助于解决当前实习制度中的缺陷。例如,在新媒体传播格局中,学生们也可以利用自媒体平台出版内容,使自己成为传媒竞争的参与者。以“双创”为导向的新闻院系,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多种形式的传媒创业活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他们希望学习的内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积极筹措专项资金,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资助,确保他们能够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体验。为了鼓励学生反思实习实践活动并分享心得,教师要积极研究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案例,并将其转化为指导今后新闻实践的宝贵经验。
(五)传媒素养教学
越来越多的大学将新闻教育确立为面向全校的通识课程,内容包括传媒素养和新闻业务技能等。传统的传媒素养教育只是针对非新闻专业的学生或公众,培养他们使用媒体助推个人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双创”理念中的传媒素养内涵更加丰富,包括个人为了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和社会关系变化,构建更大的社交网络而应该掌握的新能力,如信息的组织和联通能力、专注能力、多任务处理能力、怀疑精神以及道德素养等。这些新内涵也是新闻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能力。有学者指出,当前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还比较低,这与创业者缺乏新媒介素养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数字媒体素养也亟须纳入新闻教育课程体系。新闻专业学生与非新闻专业学生共同学习传媒素养课程,有助于打破传媒业的行业隔阂,提高记者和公民之间的互动和协作程度。公众已经逐渐成为新闻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主体,新闻传播是一种社交性实践,而不是专业记者所独有的活动。
(六)教学资源整合
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一直强调新闻采编业务要与经营活动分离,记者不必过问媒体的经营与管理,造成学生在主观上忽略商业技能的学习。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不仅给传媒业带来了颠覆性变革,也对新闻传播教育造成了巨大影响。学界和业界同样需要应对高速变化的环境,新闻教育者和记者们的角色都需要改变。在网络传播环境下,新闻媒体从原来的信息把关和传递模式转向对信息的聚合和策展模式。网络课程的普及,让学生在学校课堂之外也能够获得丰富的学习渠道和学习资源。因此,新闻教育者需要重新定位自己在这种环境中的角色,观念更新是推进新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双创”教育除了师资方面的要求,还需要三种必不可少的资源:新闻资源、技术资源和商业资源。新闻院系不仅要加强学校内部的跨学科资源共享,还要积极寻求与社区以及愿意推动“双创”教育的各类机构之间的合作。
五、结语
与严格的专门领域新闻报道技能训练相比,新闻“双创”教育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认可,重要的研究成果也很有限。“双创”一词并没有包含传统新闻教学的全部内容,但是一项显而易见的价值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新闻业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大量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新闻人才,新闻院系也希望培养学生对传媒工作的激情和学生实现新闻理想的能力。不论传统媒体未来的命运如何,“双创”教育依然重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寻求真理的基本技能,并超越了学界和业界、技术和理论主导之论。新闻院系要抓住当前国家鼓励“全民创新、万众创业”的政策机遇,积极探索新的新闻教育模式,为新闻业的未来发展创造新的可能性。
作者:朱松林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创新创业能力将成为评价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EB/OL].
[2]蔡雯.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与创新:基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改实践的思考[J].青年记者,2016(1):60-61.
[3]张昆.媒介转型对新闻教育的挑战[J].今传媒,2010(9):14-17.
[4]沙玛,克里斯曼.公司创业领域中的定义性问题[J].创业理论与实践,1999,23(3):11-27.
[5]曹爱民.西方新闻理论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25.
[6]黄鸿业.新媒介素养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定位与培养路径[J].传播与版权,2015(2):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