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创业教育探微(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于高校社会创业教育来说,全媒体理念的引入提升了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就业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注重全媒体时代下高校社会创业教育的实施模式,同时还需要采用与全媒体时代背景相适应的多维模式构建路径,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和就业质量。
关键词:
全媒体;社会创业教育;多维模式
进入21新世纪后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新技术也呈现出了飞速发展的状态,全媒体时代由此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应用。很多高校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在创业教育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即将全媒体思想引入其中,这种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作为高校就业教育工作者来说应当充分挖掘全媒体技术的巨大优势,寻求创新型的大学生社会创业教育新方法与新理念,为大学生的就业创设良好的条件。
一、全媒体及社会创业教育概述
(一)全媒体的涵义界定
随着科技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国际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愈发频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也变得更具现代化,网络成为众人所熟知的名词,生活已经逐渐进入了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已从先前的借助报纸、电视等媒介逐渐发展为网络、卫星通信等传播工具,已从先前的单一化模式逐渐转变为集图片、文字、声音等为一体的新型模式,能够直观、清晰地将最新、全面的信息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之感。此外,全媒体时代的来临也使得用户可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最佳的了解方法,比如老年人视力不好可通过广播等方式了解最新的消息,而年轻人可借助手机、电脑等搜索最全面的信息。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模式若故步自封、停滞不前,则很难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步,走改革创新之路是关键。
(二)社会创业教育的涵义界定
社会创业属于创业的一个分支领域,它与商业创业是不尽相同的。社会创业有两个基本属性:一是社会性,此点也是与商业创业的最本质区别;二是创新性,这点则是与一般的公益型事业相区分的标志。据相关学者研究分析可知,社会创业的发生范围非常广泛,它既可以发生在非营利性组织、商业组织之间,又可以发生在相关公共部门之间,在模式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此外社会创业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为社会创造一定的财富。而有的学者则将社会创业当作一种为满足社会需求所进行的一种创新改革模式,重在创新这一层面。笔者则旨在强调社会创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一大延续与传承,也是高校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的一个创新型方法。
二、高校社会创业教育的实施模式
(一)统筹模式
所谓统筹模式主要指的是各大高校主要负责院系学生的创业事宜,学校相关的就业部门则负责创业方面的具体事项,并将社会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有机结合。在这里所指出的社会创业教育中的学生可以是同一院系的大学生,也可以是不同院系的大学生,他们都享有平等权,都可享受到全校的社会创业教育资源,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由于创业教育指导的针对性不强,使得学生在创业教育中没有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社会创业率较低。据调查显示英国某大学在学生入学初期就比较注重大学生社会创业工作的开展,并在校内建立了相关统筹部门,对在创业方面感兴趣的学生开设专门的课程,像社会创业的广度和深度等课程,深受很多学生的青睐,为创建社会创业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聚焦模式
很多高校为了使社会创业教育模式更具针对性,往往会借助一些在经济管理学科方面有所造诣的院校的协助。比如牛津大学在开展相关社会创业教育中主要聘请了当地有名的赛德商学院的著名学者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针对当前社会创业中的一些事项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与讲解,有的院校还聘请了一些社会创业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专家到校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使学生在校期间能真正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为后期的创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融合模式
所谓融合模式主要指的是社会创业教育已不单单局限于商学院,各大高校,凡是对社会创业有想法、有意向感兴趣的学生都可接受该方面的教育。所以在融合模式下各高校在开设社会创业相关课程时不应局限于学生范围,而应面向大众,并且各院系各自管理社会创业教育项目的实施。此外,学校也会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现状,设置专门的社会创业服务组织,共同协调管理与组织该校社会创业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纵观国内外众多高校,笔者发现哈佛大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它们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也充分体现出融合性特征的真正内涵,哈佛大学的社会创业部门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聘请海内外知名创业专家,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并定期开展相关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对在比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喜好进行重点培养,使社会创业教育的有效性真正发挥出来。此外当地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与扶助,对毕业后有志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启动资金,帮助他们实现创业梦想。
三、全媒体时代广西高校社会创业教育多维模式的构建方法
(一)基于全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创业理念
广西高校在开展相关创业教育活动中应注意要将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创业精神的塑造作为工作的重心。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大学生创业教育也要走改革创新之路,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层面:一是高校可借助一些媒体技术像网络、微信等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可组建相关的微信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组建相关微信群,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可在其中进行沟通与交流,对在创业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由于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因而高校创业方面的教师可借助全媒体对在创业方面的相关方法等内容到群里,方便学生在课后进行学习,鼓励学生多质疑,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二是随着全媒体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的顺利创业提供了便捷条件。学校相关部门应鼓励学生运用全媒体的巨大优势,在全媒体的背景下进行创业。在课余时间,学生可借助全媒体及时有效地获取最全面的商业信息。此外,学生还可借助全媒体在网络上创办电子商务公司,这一方面使得全媒体技术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也是大学生创业的渠道也变得更加宽泛,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二)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支助组织
与传统的创业相比较而言,全媒体时代下的创业讲求的是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广西各大高校应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支助组织,从而实现沟通与交流的有机结合。不管是在创业理念上或是创业模式上都要发生大的改观,以此适应社会发展之所需。举一实例加以说明,某所大学的大学生对动漫行业较为感兴趣,以此作为创业的原动力,他们在动画的设计方面以及动画的制作方面都比较擅长,但团队中的所有人员就产品的宣传以及营销方面都较为欠缺,若他们故步自封不愿与别人合作的话创业之路会变得步履维艰,因此与宣传方面较为突出的团队的鼎力配合,可有效解决上述难题。
(三)加大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
大学生创业教育不单单只是造就一批能干的实业家,创业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中融入一定的学科知识是关键,这就需要师资雄厚的教师团队。广西高校应加大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对在创业方面有潜力、有兴趣的教师应着重培养,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或者其他高校进行培训,增长他们的见识。此外,高校还应定期聘请一些资深学者作为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创业方面的知识讲座。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日益普及,对教师的要求也更加突出,教师若仅仅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则很难在教学中站稳脚步,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用先进的理念与知识去武装头脑,鼓励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增强学习的成效性,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同时,教师队伍的建设还要向全社会敞开大门,吸收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经济管理职能部门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干部及其他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知识应用均十分优秀的人才。[1]
(四)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信息资源互助平台
在全媒体技术模式下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信息资源互助平台一方面可使广西各大高校共享创业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对于创业信息的交流以及团队的建设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信息资源互助平台中,院校的主要负责人可一些企业管理方面的相关资源,并根据大学生的互动反馈及时对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与改进,此外,还应为学生提供一些创业方面的相关信息,并就创业的基本过程进行细致、全面地讲解,为学生的创业提供一定的帮助。在大学创业教育信息资源互助平台中还可建立创业者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从而为大学生创设更多的机会。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展的浪潮不断推进,传统的创业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时展之所需,推行大学创业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全媒体时代的来临给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对全媒体时代下广西高校社会创业教育模式的深入探究,寻求最佳的教学模式是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有效方式。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领头人的高校,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大胆引入创新型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采取多种方式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一定的条件,促进广西高校社会创业教育的持久而有序发展。
作者:韦乔元 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参考文献:
[1]刘洋.论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第二篇:创新驱动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
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主要是以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要素,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它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综合人才。与美国、日本等国家进行比较,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因而我国高校需要从教育观念、教学形式、师资力量、教育服务系统等方面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关键词:
创新驱动促进发展;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解决的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在这种环境中,我国各方面的经济和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我们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综合人才。在创新驱动的大环境中,高等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创业思路和创新创业素养。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对社会、经济、文化和制度等内容进行有效的创新和发展,研究新型的发展形式,从而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1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状况
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各个高校自主研究的过程、时间为1997年—2002年。在这个过程中,很多高校都进行大范围的研究。比如:清华大学构建了以创新创业竞赛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复旦大学建立了针对性的基金,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武汉大学在提升教学水平方面,又提出了新的思路,以创新、创新创业、创造为基础,构建新型人才。第二阶段就是2002年到现在,教育部已经把9所院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试点,所以创新创业教育使得中国的发展形式更加的多样化。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把其分为三种教育形式: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主体的“课堂化的形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注重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观念,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再者就是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主的“实践模式的创新创业”,主要是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丰富创新创业知识,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环境,引导学生合理创新创业;最后就是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主的“综合型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创新创业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利用资金和帮助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整体上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等学校的发展还需要不断的完善,教育模式主要限定在课堂中,通过实践活动、创新创业讲座、创新创业竞赛等方式来进行帮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数目来拼创新创业教育的状况,构建整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完善人才培养形式是我们追求的共同目标。
2对高等学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
2.1站在大学效用的角度来分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观念
高等教育主要有三种作用:构建专业人才、构建科学及进行社会服务,而构建专业人才是大学最为基础的效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培养人才在目标、范围、内容和质量等方面也在不断的变化。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教育和社会的相互融合。教育和社会的经济、文化以及政治都联系密切,并且对政治、经济、文化的作用影响深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也和时代相接轨,对现在的政治、经济、文化起到积极的影响,从而凸显大学的价值。所以,现在我国政府提出需要创新来推动发展,这也是现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整体要求,高等教育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趋势进行调节,怎样更好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促进科技的不断创新,是现在急需要处理的问题之一。所以,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纯的教育,更不是技能培训,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创新创业教育,要站在高等教育的角度,依据时代对人才发展的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道路。利用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来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有效地发挥高等教育的主要作用,从而使得大学能够保持长久的活力。
2.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的发展模式,培养专业创新型人才
“创新驱动发展的思想”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进行帮助,利用创新科技成果来推动经济的运行。要更加注重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对现在的行业和社会要求进行合理的分析,充分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让学生使用专业化的知识,来探索新的科技成果,并且敢于创新,发掘其中潜在的商机,收集和创新创业有关的资料,加强专业化训练,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实践。到有关的专业化创新创业企业中去实习,并且让专业的创新创业人员对其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培养。整体来说,使用多元化的模式把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地把“创办企业的教育”区分开来,发掘其中的专业化教育资源,把专业知识和社会需求融为一体,让学生不但能够拥有专业化的知识,还可以建立创新观念,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从而使得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和时代相接轨。
2.3构建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师资团队,从而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进行
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需要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内容进行辅助,其中教师是教学内容的实行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创新创业教师团队中,需要构建一些新型的建设模式:支持创新创业事务教学的教师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利用相关的资金、场地等政策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实验,从而丰富相关的教学经验。可以让教师深入到创新创业型企业中,到企业中去观察、锻炼,进行研究和实习,感受行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行业技术的要求。在专业教师中对创新创业知识进行普及,不但要调动专业教师的创新观念和创新创业斗志,还要引导教师研究和专业有关的科技创新,从而构建强有力的创新创业队伍,加强学生的专业创新创业乐趣。可以邀请一些成功的创新创业人士、企业家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进一步完善教师团队的构造。
2.4加强校园创新宣传,积极营造创新创业型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条件,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外显化、实质化、行为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落实,于教师学生的行为里去体现。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注重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让创新创业理念植根于学生的思想行为意识中。美国是鼓励青年创新创业的典型代表,在美国大学校园,无处不充盈着强烈的创新创业激情,汇聚成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如哈佛大学鼓励学生质疑和反思,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旨在校园内营造宽容失败、推崇创新创业的自由文化环境,通过各种政策措施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便利。
综上所述,在当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更多重视的今天,创新作为其发展的最终动力越来越得到应有的重视,高校只有不断地鼓励创新,为创新营造合适的生长环境,把创新作为驱动力,才能引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创新型发展人才,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作者:西志玲 单位: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闫佳祺,关晓丽.美国、英国和日本高校创新创业体系的多案例研究及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5,(21).
[2]王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当下困境与路径选择[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3]艾军,邹金成,邹婷媛,等.行业特色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4,(10).
[4]刘伟.高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5).
第三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与设计
[摘要]
基于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现状,文章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三个层面系统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计。对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运行模式改革,建立复合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与设计;地方本科院校
当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创新创业型人才供给严重不足以及大学生就业难与行业企业用工荒现象并存的客观现实,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地方本科高校作为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上的作用与贡献不容忽视。在此背景下,深化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使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更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把大学生真正培养成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能有效服务社会实践的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创业型复合型人才,促进大学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就成为地方本科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课程设计和教学形式在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等方面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运行模式改革,需要在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和过程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中的各个要素联动起来。一般而言,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围绕课程目标、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
1课程目标设计
创新创业课程目标是创新创业课程门类或科目学习完以后所要达到的学生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标,是创新创业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因素。根据现行国家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设计原则,课程目标可以分为行为目标、过程目标和表现目标。其中,结果目标用来表述和处理课程所包含的知识与技能。知识素养决定着创新创业者的意识形态与思维方式,创新创业课程的行为目标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建立起恰当合理的创新创业知识结构体系,丰富他们的创新创业知识,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技能。过程目标用来表述和处理课程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就是要完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实施,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表现目标用来表述和处理课程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就是要达到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主要包括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自我意识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动机、兴趣、信仰等,社会意识则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感、使命感等。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对自身优缺点、智慧因素、就业与创业观进行科学的综合性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内在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身优势,对外部环境进行选择与甄别,激发自己潜在的创新创业动机与能力,进而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创新创业理论与创新创业实践有机结合与统一起来。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的培养要求我们在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实践中,促进他们的自我调节,锻炼他们良好的心理适应性和挫折承受度;培养他们的创业自信心、责任感与意志力,以及积极进取、吃苦耐劳、机智果断、勤奋踏实等素质。
2课程实施设计
课程实施主要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开设以及课程实施形态四个方面。
2.1课程性质
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性质一般可以划分为四类,即专业必修课、公共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当前,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属于公共课范畴,并且与专业课程的交叉度和融合度还非常低。还没有建立起与专业教育课程深度融合的交叉课程群,根据王红雨和闫广芬(2014)的研究,我国高校的创业课程以公共课为主,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比例总和高达94%,且创业课程在必修和选修的类别区分上尚不明显,其分布情况基本持平。这一方面表明创新创业课程在我国高校受到普遍重视,但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专业的、系统的、前沿的研究领域和教育改革与实施重点,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在我国短期内强制性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和运行方式的改革还远远无法跟上新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对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要求。
2.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设计是创新创业意识、知识、素质、策略、能力等相关的理论和实操课程的设计和安排。创新创业课程内容设计应当遵循如下原则:即与市场经济需求相适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思维和主动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综合创新创业能力。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体系还要求在传授创新创业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传授经营管理和相关综合知识;在传授创新创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品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体系设计,应该在原有就业课程体系基础上进行以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企业管理课程、人文科技课程等相关课程有机集成和整体优化的课程群建设,将创新、创造、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的教学。同时,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创业教育课程和若干跨科学、跨专业的辅助课程。
2.3课程开设
课程开设既要符合课程针对人群的要求,也要体现课程开设是否连续性的要求。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时间大体可分为三类:即单独开设于某一年级的独立课程、连续开设于不同年级的连贯课程、以及既非单独课程也非连贯课程的跳跃式课程,如“大一和大四”开设、“大一大三大四”开设等。根据相关调查,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学生从入学一开始就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从大一到大四连续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比例不足20%。表明尽管地方本科高校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能够接受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但教育的连贯性并未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应该改变原有的课程开设形式与时间设置,将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于大学教育的每一个学年甚至每一个学期,并形成连续、统一、系统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与连续培养。
2.4课程实施形态
课程实施形态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效果。恰当的课程形态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吸收率和课程认可度。当前,我国创新创业课程的实施形态主要包括课堂授课、网络授课、模拟竞赛、讲座、学习实践、自学等形式。由于创新创业课程具有与传统课程形式显著区分的可操作性、实践性特征,创新创业课程的实施形态应该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来实施。理论课程以课堂讲授和自学为主,企业管理课程可以通过课堂授课、网络授课或者自学的形式进行,而人文科技类课程可以采用模拟竞赛、实践、讲座等形式进行。需要指出的是,模拟竞赛和实践作为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真正体现互动的课程实施形态,如“创业计划大赛”“创客大赛”“科技创新大赛”等,大多局限于在学校内部开展,并且这些大赛的覆盖面小,大部分学生因各方面条件限制无法获得展现机会。
3课程评价改革与设计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评价与设计主要应该体现由传统的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切换到现在的主要针对学生的“学”。具体而言应该从教学任务与内容、教学过程与安排、教学效果三个方面着手。在针对教学过程与安排的评价当中,应该围绕教学的双主体———教师与学生,即评价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及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情况。包括评价教师课堂授课内容的组织设计和表达以及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活动和消化。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情况。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安排既要能够体现设疑和解疑的环节,还要能够体现启疑和导疑环节,即把过去的“教知识”转为现在的“教方法”。此外,评价过程中,还要注意一堂课下来,学生能不能提出有代表性的问题,能不能通过师生集体探究、合作实验等方式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在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当中,主要是评价创新创业课本知识、教师本身的知识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是否融为一体。同时,学生课堂认可度也是反映课堂效果优劣的重要指标。因此,如何让学生平等地、实事求是地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完善教学课程评价的重要一环。因此,课程效果评价既要评价学生对常规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培养与锻炼程度、听课学生掌握授课内容的比率等,还应多接触学生,并鼓励学生评说自己所学的课程,体现民主与参与意识。创新创业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需要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与设计应该充分体现创新创业实践性的特点,课程体系设置需要树立追求实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新观念,不断完善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实施改革以及课程评价设计,促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联动,推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作者:肖攀 苏静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艳,闫国栋,孟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2]赵序海.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J].高教论坛,2014(5):121-123.
[3]夏晗.创新创业课程体验式教学设计[J].亚太教育,2015(33):114-115.
[4]尚大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探索,2015(8):86-90.
[5]陈吉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究[J].中国市场,2016(4).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全过程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实践研究”、2016年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研究”(项目编号:XJK016BGD044)
第四篇:高校创业教育内容和方法推动
摘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常态的背景下,培养和造就一批新型创业创新人才,服务与社会经济和发展,使创新发展的引擎理念在大学生的思想中树立,鼓励大学生们创业回炉,接受国家政策导向,纠正认知偏差,走出创业困境。本文剖析了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完善高校创业教育的优化策略,建立健全创业精神在高校中的培育体系,使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得到推动,将有创业创新意识的大学生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排头兵,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和创业梦。
关键词:
创业创新、大学生、自我价值
在我国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下,不断增加创新型项目,改变我国比较落后的创业精神和创业队伍。在意识形态上,培育出创业精神体系,催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最大限度地运用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大学生的创新价值,体现他们的自我价值,实现他们的创业梦。因此,经济转型升级必须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将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内容,结合实践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理念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梳理。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必要性
我国以人口众多,地大物博而闻名世界,劳动力资源丰富,勤劳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因此,调动千千万万的劳动者的积极性,将众多的市场经济活跃起来,产生巨大的能量,让中国的经济充满生机。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一方面是可以激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推动中国经济前行的引擎,另一方面是可以扩大人员就业,增加经济收入,维护社会治安,调整产业结构,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给大学生发现自我,解放自我的机会,帮助大学生走向创业之路,将大学生就业的“加法”转化为“乘法”,帮助他们学会生存、探索、发展和创新的就业本能。
二、创业教育的历史背景及我国的教育现状
高等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阵地,拓展大学生创新的平台,培养创业创新精神,锻炼克服挫折的意志,为今后的创业创新积累经验。所以,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为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不但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传承知识技能等方面,还要强调突出学生的社会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为今后职业性的拓展和变化奠定基础。早在1947年,美国哈佛大学开辟了一门创业类学科《新创企业管理》,创业教育之父杰弗里?帝蒙斯的创业课程推动了创新型经济的出台,开拓了美国创新教育的先河。1989年,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高等教育中的创业技能提到教学日程中来,明确指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在我国,清华大学率先打响了创业教育的第一枪,在1999年举办了第一届最有影响力的创业大赛,题名为“挑战杯”创业大赛,有许多清华学子跃跃欲试,自我挑战地完成了各项创业任务,影响非常深远。2002年,中国教育部以清华大学为首的8所高校搞试点创业教育,并在2005年与共青团中央等组织合作,设置了国内高校大学生KAB创业教育项目,形成创业教育向国内高校推向普及的势头。到2007年,中央教育部正式地将创业教育编入了《普通本科学校教育教学基本要求》,成为高校的教育课程中的必修课,全面实施创业创新驱动教学策略,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带来希望之光。
三、创业教育的涵义和定位
创业教育的思想精髓离不开教育,从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发展人的全面技能和知识,营造创业教育的文化环境。因此,创业教育的三层涵义有:1、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树立主动求职自主创业的理念,从事创业过程中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2、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灵活变通,适应社会发展变革,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做创新的能手;3、创新教育是不断和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步伐,与构建社会和谐、创新型的国家建设相匹配。因此,创业教育首先是教育,其次是创业。教育为先要落在实处,面向全体高等院校的学生,宣传创业教育的真正内涵,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从长远的发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加强他们克服困难,勇于实践创新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将创新项目与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紧密相联,较好地完成创业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转换,为今后走向社会,从事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真正实现高等教育“育人兴国”的教育宗旨。
四、我国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创业者比例不容乐观,成功的比率更是少之又少。创业意识薄弱,创业知识缺乏,创业技能不足的现象严重,与国外的大学生创业比例相比,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学生的创业思维中有着浓浓的功力倾向,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加上我国创业教育的强度不够,国家政策对创业支持的机制不够完善,有效的资源整合没有为创业教育提供完备,创业教育与社会实践、专业教育不相洽,脱节教育使创业教育的理念并没有深入到大学生的心田中,高等院校也没有形成创业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体制也不规范,所以,开展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追求创造财富和自身价值的实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推动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是大势所趋。
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推动途径
我国新提出的“大众他业、万众创新”理念,就是要促使越来越多的“创客”走向职业发展的道路。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冲劲,使他们成为市场主体,成为中国经济提速的一分子,成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引擎。当然,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创业短板日益明显,经验不足,认识不清,使他们在日趋激烈的创业之路失败而告终,因此,高等院校要在大学教育期间,将创业教育进行加强,对创业项目的选择,有效地抉择机遇,正确规避经营风险,完成创业技术上的转化等方面,同时,要掌握过硬的创业知识和能力,使其成为实现职业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撑。
(一)与时俱进,更新高校教育理念
创业教育是一种着眼未来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具体的表现形式不单是开公司、办企业,利用在高校所学知识去服务社会,而且还敢于探索和创新,将创新精神予以发扬光大。所以,高校创业教育要开辟新的教学方法,指导创业教育,促使学生在掌握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注重提高学生在创业思维意识和创业品质等软实力,培养适时地对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能力,强化高校学生的自我求知、自我调节、自我引导的创新思想。
(二)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体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方法的认可,对树立学生对未来发展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课堂教学内容中,不但要涉及创业过程中的资源整合、拓宽市场、风险评估、财务管理及团队精神等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分层分类地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创业基础知识的教育,同时,吸取国外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进行模块式教学,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将创业案例输入数据库,使课堂教学引入丰富的案例,言简易赅,学生可以很快地引以为鉴或者吸收精华,同时,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与企业或组织合作,搭建各种创业平台,提供创业机会给学生去实践、去操练,一旦遇到了“真枪实弹”,也能得心应手,不会仓促上阵、手足无措。
(三)更新理念,营造创业教育的良性氛围
为了保障创业教育的理念更新,营造人才培养氛围,潜移默化地将创业理念和创新思维向学生进行传输,并转化成学生的个人素养,是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方式。高校要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理念相结合,关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专业技能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是为后期高质量就业,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创业人才所采取的重要措施,学生在创业教育体系学习中,得到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发挥自我创新的平台。
(四)内外兼顾,融合资源
要想办好高校创业教育,和高校外部的联系必不可少。通过凝聚高校内外的人力资源,整合校友之间教育资源,由企业家、创业者、心理专家等高端人才团队指导大学生创业,明师指路,少走弯路,采取内部提拔培养、外部引进提高策略,为大学生创业提出宝贵意见,向他们介绍成功的经验,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创业教育的理论融会贯通,变资源为内力,提升大学生的自我创业素质。同时,高校创业教育也需要和众多企业精诚合作,得到企业的大力支持,将创业教育的成果投入到市场中去,在社会环境和发展中进行检测创业教育的成效,构建政府、企业、高校三者协力的创业生态体系,通过对接优化高校创业教育的职责和定位,使创业生态体系中不同功能发挥极致。即:政府注重服务和引导,如:放宽新注册企业登记场所登记条件,减少多余的限制政策,推动“三合一”注册等措施;企业注重实践操练,提供闲置厂房、地盘,低成本地实践操作创业基地;高校注重教育传授,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所以,创业创新教育不能只靠一个单位的努力和平台搭建,而是要靠全社会的鼎力配合,协同合作,开放创新,实现多维度的管理才能实现的。
(五)多渠道地创业创新,开发学生的创业灵感
高校创业教育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鼓励学生接触市场,发现创新创业的机会,寻找创业灵感,接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市场这个社会大熔炉中锤练自己,了解社会需求,积累社会活动能力,开拓创业市场。高校也可以采用勤工助学等方式,如:校园安全巡逻、实验室打扫卫生等工作,资助贫困学生创新创业,让他们在勤工助学的工作中得到社会实践的经验积累,同时,高校要加大对勤工助学的层次提高,辅助专业技术指导,对创业创新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也可以让学生去找合作伙伴、投资人,围绕着文化创意、环保等创新项目进行真实情景的创业活动。
六、结束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推动我国市场经济活跃的重大举措,是成为创新型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大众创业,教育要先行,万众创新,文化理念要前行。高校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创业创新的主力军,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促使学生愿意创业,愿意创新,愿意转化,并为他们提供就业发展空间,将大学中的理论知识转化成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帮助他们学会管理、学会理解,汇聚各路资源,实现“从创业到兴业”的成长,形成一条由低到高的梯形发展链,构建创业创新、资源共享的社会氛围。
作者:王洁 单位:宿迁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熊思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大学作为[J].群言,2015(04)
[2]温韬.高校创业教育热背后的冷思考[J].经营与管理,2014(10)
[3]高建明,胡永青.高校深化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06)
[4]康伶俐,郭杰.广西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建构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5]韦光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拓展与创新[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