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创业教育问题探索(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视,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提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理念与质量,促进大学生创业。
【关键词】
创业;问题;对策
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创业教育愈加受到国家、社会及学校的重视。创业教育可以有效带动就业、增加社会财富,为大学生之后的自主创业打下基础。当前,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整体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仍处于低水平运行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以期提升高职创业教育的质量,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促进高职院校的持续、稳定发展。
1创业教育内涵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成为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教育也是高校创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在校生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运用转化进而创办企业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1]。
2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曲解创业教育
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重点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从业能力。把创业教育弱化,将其作为就业指导的一项必要内容,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创业教育的实质。创业教育逐渐沦为缓解大学生就业,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不二之选。
2.2师、资不足
首先是师,师即教师。高职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关系到创业教育的水平。创业教育对教师自身水平要求较高,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拥有丰富的创业经验。但往往高职院校的教师具备创业经验者少之又少。因此,亟需组建一支理论水平过硬、创业经验充足的专业化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其次是资,资即资金。开展创业教育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后盾,无论是建场地、上设备都需要资金,但令人尴尬的是往往许多高职院校将创业教育边缘化,疏远化,从而使创业资金的使用捉襟见肘。
2.3缺乏创业实践机构
创业实践是培养创业能力的最重要形式,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是让学生能积累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2]。然而,很多高职院校恰恰做不到这点。在创业教育方面重视创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于创业实践活动一般也以短期培训或者组织部分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为主。短期培训不系统,只能暂时激起学生的创业激情;而各种技能大赛就像点,不能形成面。从而具有针对性较强,受众面狭窄的特点,不能提高整体学生的技能与能力。真正能让全体学生受益的创业园区、创业中心、大学生孵化基地等更是凤毛麟角。
2.4高职院校学生基础薄弱,创业层次低,缺少必要的创业和管理知识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动性、自主性不高,意志力薄弱等弱点,这些不利因素也将影响到高职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创业。创业过程是艰难的,需要创业者有坚持不懈,不畏艰难,不怕吃苦的坚强精神,这些正是高职院校学生所缺少的。由于自身缺乏必要的创业和管理知识,再加上实践经验不足,经常导致学生创业失败,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2.5高职院校对学生“半封闭型”或“管教性”管理容易使学生与社会脱节
高职院校的日常管理相比其他本科院校较为严格和封闭。在这种集中式的学习管理制度下,学生自身的自由度较低,容易与社会产生脱节,造成对社会需求和市场动态的认知度降低,缺乏自主意识和创业激情,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和个人能力的养成与提高[3]。
3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
3.1正解、重视创业教育
首先,要对创业教育有正确的理解。创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始终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过程中。积极重视创业教育,既不能将其视为可有可无,更不能将其当做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应急策略。将创业教育真正的融入日常教育的过程中,摒弃功利化、短视化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业基因”,造就具有创业精神的社会个体。
3.2建立多元化师资队伍,加强创业资金支持
总结国外高校经验,我国高职院校应该建立一支多元化的师资队伍,秉承“走出去”与“请进来”的理念。通过培训、企业锻炼、深造、创业实践训练等多种形式,积极利用并创造条件使专任教师“走出去”,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经验和创业实践指导能力与水平。通过引进创业师资,将社会创业成功人士及创业创新技术人才“请进来”为学生提供更多创业方面的培训与指导,以鲜活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调整学生的创业思维,引导学生的创业方向,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熏陶学生的创业品质,从而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思考等方面的综合创业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创业教育资金的支持,将更多地教育经费投入到创业教育领域。对于资金存在困难的院校,可以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方式,比如申报创业项目争取财政支持,接收社会、企业捐赠,创业研究成果转化等[4]。
3.3建立创业实践、服务机构
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区内开辟大学生创业园区[5]、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成立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等创业实践、服务机构,也可以与众多企业合作建立供学生长期实践锻炼的创业实践基地,既可以让学生体会模拟的创业环境,又可以让学生感知实实在在的创业环境。为全体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实践提供良好的依托和指导服务平台,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特别突出的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和空间支撑,为校园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舆论基础。
3.4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攒
对于学生来讲,在校期间努力学习相关创业知识,充分利用各种创业机会在课余时间锻炼自己的创业和管理能力,积攒自己的创业经验,积极参与学校及国家的各种创业赛事,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坚毅品质,养成不畏艰难险阻,不轻言放弃的品格。
3.5解除各种限制性因素,促进学生与社会接轨
高职院校应该解除学生的限制性因素,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利用学校或者学生本身的资源到相关企业中学习,了解社会最前沿的创业理念与创业技巧,发现相关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塑造学生创业思维,树立学生服务社会的创业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齐梅 单位: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宁.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J].高教探索,1999(4):7-10.
[2]张婷.高职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6:112-113.
[3]刘春兰,戴莉,武静,杨岩,白延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7(2)65-66.
[4]王宇楠.大连高职专科院校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8:14-15.
[5]袁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1(3):57-59
第二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
在我国当前环境下,对创业教育进行积极推行可以说是必须的一项工作,通过在高校对具有创业能力、意识人才的培养,对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就业压力的缓解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将就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对策
0引言
高职院校是培养具有职业精神的工匠型人才、具有创新精神的一线工作人员,同时也应成为具有开拓精神的创业者。学生创业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以及促进大学生群体进行创新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我国无论是高校的大学生还是职业院校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教育虽然已在各类高校都有所涉及和开展,并且在积极引导和扶持大学生创业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相对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高比率,我们是大部分依然处于试点阶段,许多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都面临着创业理念不明确、课程开发滞后、师资力量缺乏等问题;高职院校更是面临创业方向、课程几乎没有、师资严重匮乏等系列问题。如何突破,形成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模式,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且规避创业教育实施阶段的常见问题,是当前创业教育领域最棘手的问题。本文基于这一现状,通过引入“原则(P,Principle)———软件(S,Software)———硬件(H,Hardware)”三维的PSH创业教育模型,对高职院校当前创业教育中一些普遍性问题,为全面落实创业教育政策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创业教育实施的策略。
1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可行性
1.1培养模式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高职院校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着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作用。其对于人才进行培养的模式为:以培养具有高技术、高应用性人才为基本任务,在将同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能力、素质结构以及知识等方面进行培养,使毕业生能够具有良好基础理论、知识面以及技术应用能力。就目前来说,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活动开展中具有着较大的优势,这是因为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目标同市场非常接近,并因此使高职学生非常适合独自创业。专业设置方面,高职院校也能够同产业结构、行业经济等实现密切的结合,在以职业分类以及经济结构为基础上的情况下联系市场需求培养人才,且在日常教学中非常注重人才的锻炼以及培养,该种模式的存在,则使其非常适合开展创业教育。
1.2师资队伍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现今高职院校教育活动开展的重点。对于普通高校来说,其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将具有高层次师资队伍作为重点建设目标,而在高职院校当中,则积极提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对青年教师实践、应用能力积极提升的同时使其能够具有较好的教学水平以及理论知识,并要求其能够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以及实践能力,在对专业课、基础课教师间界限进行逐步淡化的情况下对教师的一专多能进行实现。同时,高职院校在培养本校教师的同时,也积极邀请外来教师到校兼职,在对专兼结合进行实行的同时实现对校内师资结构的积极改善。可以说,该种师资队伍情况的存在,也是创业教育活动开展的有利条件。
1.3学生能力
在传统教育中,主要以考试分数实现对人才的衡量。同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在分数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劣势,而这并不代表其在能力以及水平方面存在差距,也可以说是对我国应试教育的不适应。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其在动手以及实践能力方面往往具有较高的表现,能力当中的非智力因素也具有着较为明显的后发性优势,具有较大的创业发展潜力。
2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
2.1创业理念不明确
就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很多学生认为开展创业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甚至将勤工助学同创业间画上等号。正是该种对创业教育理念认识的缺失,使得部分高职院校面对创业教育时存在着冷淡的情况,并因此对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影响。对于创业教育来说,其开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创业的能力进行培养,且在此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创业精神以及风险承担能力。创业理念不明确问题的存在,则会使该项工作的开展目标存在错误,并因此大大影响该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2课程开发滞后
在部分高职院校中,在创业课程开发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情况。同时,由于创业教育在我国目前还是一个较新的学科,具有较大的开发难度以及实践性,在课程以及教材开发方面则存在着一定的不系统情况,缺少工作开展的针对性。针对该种情况,也有院校在同国外企业进行交流的基础上开发出了SIYB以及SYB教材。而对于这部分教材来说,其都是在国外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同我国国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将其直接应用在我国创业教育中往往存在着水土不服的情况,并因此对创业教育工作开展效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3师资力量缺乏
对于创业教育这门课程来说,其具有内容丰富以及涉及学科广的特点,在技术性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就目前来说,高职院校从事创业教育这项工作的教师更多的是单科的学术专家,虽然知识储备较为丰富,但在创业教育这门课程中并没有接受到系统的培训,在企业实际发展、运作以及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熟悉情况。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也更多的是偏向于单方面的说教,并不能够对创业的实际操作、运行情况进行讲清,并因此对创业教育的效果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3基于PSH创业教育模型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
3.1P———创业教育的原则
创业教育的原则主要包括目标、对象。目标:在当前国内经济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呼吁大学生创业。因为创业不仅能解决创业者本人的工作岗位,而且能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在高职大学生群体中,主要是引导和扶持学生创业。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就是工匠型的人才,如何激发特色创业激情、普及个性创业知识是首要的目标。对象:高职学生群体、希望创业的高职学生和已经创业的高职学生。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对象是希望创业的学生。它必须是在高职学院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和实践,并且有一定的创业意愿的;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的群体。其主旨是学习如何创立真正的创业型企业。学习阶段,是让学生理解创办企业和商业赚钱有何不同,选择创业的行业和盈利模式,掌握创办企业所需要的知识。
3.2S———创业教育的软件
S是指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受教育者最直观感受到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授课教师、实践和案例等四项内容。课程设置:创业课程的设置,初期可设计“成功毕业生的现身说法”(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正面肯定自己)、“企业管理人员讲座”(目的是理解即使在企业就业也需要创业精神)、再加上职业院校基本都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中期可以设计“第二专业”(目的是让学生能学习到创业所需的知识)、或者是“第二课堂”(目的是让学生能充分的了解自己,发挥自己的优势)、“社会实践”(目的是通过实验真实的检测是否适合创业)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创业定位,对学生进行创业分流。最终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创业,在创业中修订自己。授课教师:高职院校的授课教师队伍基本是由“双师型”组成。绝大部分教师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但是这些老师专业面都比较单一,所以创业课程应由团队组成调配而成。讲授创业教育的教师应由各个方面的专业教师的人来担任,即各个专业的教师紧密结合,共同成为创业教育的授课教师。实践:可以采取“实践+实习”的实践教育方式。创业实践,是指接受创业教育的学生可在校学习时进入学校的创业孵化园或是创业街,担任管理职务,或者成为创业企业合伙人之一。通过深入创业过程之中,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创业企业的运作过程。创业实习就是学生进入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期,这时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进入企业,以企业管理咨询顾问的身份,为企业诊断战略管理、人力资源、营销管理等企业运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向企业提交咨询报告,供企业在创业过程中使用。案例教育:高职院校里创业的学生相比高校应该多,但是高职院校在收集创业方面的信息,的确很缺乏。高职院校应该认真去收集创业的典型,并认真分析其成功的经验,将其编写成授课案例供学生学习参考。
3.3H———创业教育的硬件高职院校中的校企结合
部分正好可以解决创业教育的硬件。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可在原有的基础上持续发展,首先从企业中引入创业经验丰富讲师,或者是采用教师与企业讲师互换;其次,要积极争取企业家的主动参与和支持,比如积极争取企业资金赞助学生的创业项目。此外,创业园是实践教育必不可少的硬件资源,可通过校企共建的方式实现校企双赢,等等。
4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成果
从2005年至今,高职高专每年都开设全国“发明杯”大赛,通过大赛展示高职高专学生创新精神的赛事。从创办到现在有十届,大赛从最初的5项发明到现在的三四百项发明,“高职高专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设计想法实际,创新理念活跃是他们突出的特点。”这是参加大赛的专家们给予的评价。在“珠三角”、“长三角”发达地区的高职高专都有一套校企合作的培育孵化机制。同时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对学生创业软硬件进行支持。向社会“要资金、要政策、要场地、要导师”。或是通过与本土高新技术产业孵化中心、创意产业园、高新区创业中心、科技园等紧密合作,输送学生入驻创业孵化器。高职高专学院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创新创业的发展却极为不平衡。发达地区的学校创新创业风声水起,中部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学生创业还在打造创业实践模块,建造大学生创业园、技能培训基地和校企合作,打造学生真正的创新创业平台。
5结论
创业教育是我国新时期发展中的必然选择,在上文中,我们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作为高职院校,需要能够及时把握存在问题,以科学对策的应用提升院校创业教育水平,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创业人才。
作者:鲁丽莎 单位: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尤晶晶.中职学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04):55-56.
[2]邱雷鸣.浙商文化融入高职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索[J].职教论坛,2016(14):111-112.
[3]汪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施对策研究[J].中国培训,2016(06):66-67.
第三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处于饱和状态,出现职位供不应求的现象,导致各大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为解决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部分高职院校开始积极响应创新创业教学。该目标是:培育具备高素质知识储备的创新能力与品质的人才。新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逐步迈入规范化、整体化,但是其发展创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少。文章从高职学生创设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创设的思绪、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对这些缺陷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创设
高职教学是高等教学体制中密不可分的构成要素,担负着培育高素养、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核心任务。由于就业热潮的冲击,使高职院校学生处于就业困难、职位严重匮乏的残酷就业形势。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强化教学目标,大力推广该教育目标,激励和启发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拓展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国家人才发展战略,有效培养应用型人才。基于社会科技化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者应当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力度,增加学生学习创业教育的途径,本质上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提升。
一高职创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基于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知识也逐渐趋于全球化。在新型社会条件的驱动下,我国正积极开展创新型国家的创设,急需创新创业人才来壮大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创新型国家的知识产权得到本质上同步增长的主要途径。其次,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不断扩大,同期就业人数处于持续增加的状态,产生一个职位多人抢占的情况,使高职学生难以找到适合职位。为高职学生在转换其具备的高素质知识储备与创新能力时,提供合理有效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球知识经济化的新形势下,国内创新型国家的创设面临着全新机遇。同时我国以创设创新型国家为基础,建立了一些相关高职学生进行创业的政策,为创业者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从而开创学生创业课程,并且学校对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强化,建设全面、合理的教学体制,能够有效的促进高职教育水平的提升。
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制的创设思绪
高职院校的教育方针:完善的就业教导与服务体制是突破口、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为重点、推进高职学生就业为渠道。创建对提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利条件,以期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基于本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经历,分析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所需理论、品德以及技能等构件,遵循高职教学的特征,指引为学生收获目标效果而不断付出一切综合性的努力总和,这被定义为广义创新创业教学目标。目标效果指学生创业所需的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与提高,其中广义教育目标体系又包含了两个部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基于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需要对教育目标的教学体系与实践创业园展开教学工作,理实相结,综合化培育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
三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创设意识不足
在高等教育体系不断深化革新的基础下,仍然存在高职过分注重专业的热门度、生源质量等问题,进而不断的进行大范围招生,期望以此使学校取得更好创学效果。对于人才培育方针的制定时,有意识优先考虑学生的专业知识,将创新能力与创业技能作为辅助能力看待,高校创设的教学方针并没有涵盖创业教学,如此一来,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意脱离。我国目前部分高职都是中专合并或者升格转型而成,他们在不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认识过于片面的情况下,便开始了高职教育创学,同时保存了中专时期的办学理念与教学形式,欠缺对创新创业教学可以革新人才的培育形式、促进学生就业角逐能力、当作高职学生就业困难的突破口策略含义的深入了解。
(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创业理论简单
创业者将其所具有学到的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在创业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来,称之创业基础知识。高职院校的学生受限于教育水平,从而他们在创业知识方面处于弱势。同时,高校创设的创业课程架构毛无章法,极大部分学生不进行知识拓展水平受限,文理学生的都存在偏科情况,其中理科学生不具备市场营销与策划等专业知识,而文科学生则欠缺工商管理类,如:运算与财会等知识。在企业运营管理相关创业知识上,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创业本身涉及的知识范围极广,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在创业道路上也十分重要。
(三)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技能不足
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创业问题以及创业实践活动的见解,称之为创业理念。其是创业理念的独特概括,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能动力。当代高职学生几乎不具备创新创业思维,其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求职道路,总是过分注重工作的稳定性,通常他们会优先选择常规工作,他们都没有意识到创业便是就业中十分重要形式,冒险精神严重匮乏,创业总是排在解决就业选择的尾端。创业技能的定义:将形式化的创业思想转为实际开展的创业项目。其组成部分有:创业方向、经营过程、创新能力以及实行可能性。其属于一种独特的综合性技能,关系着创业的生死存亡。我国高职基本上不涉及创业技能,发掘商机技能,经营上人际交往方面也相对不足。高职院校学生常常忽视自身创业道路上所产生的实战经验,不积累经过验证的创业经验,导致常常出现遇到困难便慌乱、知难而退等情况。
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制的创设策略
(一)应注重创新创业教学体制的创设
高职的创校理念需要符合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真正接纳解决严峻就行形势的应对策略是创新创业,有助于强化高职学生实践技能,对我国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同时,需要真实地意识到该教育体制在学校的发展道路上也意义重大,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开拓高职毕业生未来的发展都有着某程度上的现实意义。其在高职学校的发展中既是挑战也是多元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团结创业教育中具有实力的人才,对他们进行合理结合,尽最大可能降低人才流失,有效的培养多样化的人才。因此,高校应当将当代教学理念设计为办学的核心观念。将校内外资源相结合,进行有效的推广创新创业教学,同时高职院校学生人才培育过程中始终坚持该教育体制,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
(二)高职创设创新创业模拟实训平台
在创业教育过程中,模拟实训作为其中主要构成要素,同时还是理论转为实体创业的桥梁。首先,以本校自身具备的条件为基础,全面化实行企业资源计划管理实战、综合性实战环境等模拟实践课程;其次,利用网络软件进行网络化的实训演练,让学生能够体验完整的公司化企业运营管理;最后,利用奖励制度激励学生多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相关实践活动中积累创业实践经验,拓展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能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这些方面能让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产生质变。
(三)创设创新创业教育综合实践平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同理高职创设综合实践平台与开展创业实践体验的成果,则是检验创业教育真实可行的最有效途径。首先,大力推广参加实践活动的益处,以此激起学生参加实践赛的欲望,为学生未来创业打下良好的相关经验。其次,高职应当结合自身的情况有效的利用校园环境,创设一些具有选择创业项目以及项目评估功能的实践平台,使经营管理学的学生能够通过综合实践平台选取具有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同时依据企业化管理模式发展为实体运营管理,进行独立运营、盈利与亏损自负,高职院校针对具有实际效益,但是又因资金不足而无法顺利运营的项目,可对其给予资金贷款。最后,开设创业试验室,提供互联网实战平台,使学生可以实体与网络双向发展,增加创业的成功率,以期虚实虚协同发展,使虚实结合模式的创业平台处于公平良好的状态,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创设
大力推广本校的实力教师队伍进行创业实践。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增强师资力量,壮大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还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拥有更多的真实经验,能够横好的进行言传身教,并且可以对学生遇到问题是进行及时解决。教师在获得中所获得的经验,能做在遇到突发状况时所采取的措施与解决结果,都是真实有效的实践经验,可以运用到教学过程中。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在检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更进一步的检验和升华,使创业实践活动能够有理可依,有根可寻。教师是无法独自完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创设,他们必须得到高职院校的帮助,学校应当为教师提供相互探讨、学习平台。例如:开展经营管理学的研讨会,在原有校内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校外资源共享,多方位、多渠道的进教师创业知识提升,最大化的丰富教师的教学理念。在紧张、竞争的氛围中,充分激起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增强教师自身教学能力,这些考评制度能让教师的教学思维与理念产生质的变化,尤为显著的表现是在科研结果的发表上,有效的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创设奖励考核制度,利用奖励手段刺激教师进行自我增值,同时对能力强的人才进行合理升职,以此留住高校关键人才,故必须严格要求考评标准。考评的的内容包含:学术发表、生源数量、上级的评价等多方面,培育的创业率、创业的质量与数量、创业社团的创建等也是考评的重点。
五结语
在新时代的发展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是必须的,在高职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环节,是创设创新型国家与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条件,有效帮助教改理念进行优化、学生的能力得以强化、学生的发展全面化提升的主要渠道。高职院校需要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道路上不断的深入了解、学习,不断的总结经验,为有效解决学生就业困难现象提供有力依据。
作者:许业银 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郭伟刚;陈加明;周水琴;张赵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2012,12(04):24-25.
[2]朱葛俊.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15(03):32-33.
[3]张志艳;徐智策;赵宏伟.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6,04(02):42-43.
[4]李绍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状况的思考[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4,13(02):19-20.
第四篇:高职校企文化商科学生创业教育探究
摘要:
基于校企文化融合视角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培养更是和当前的创业形势和人才培养新模式相符,是促进学生生存和发展、素质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本文分别从目标的定位、文化平台的构建、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当中等方面阐述了校企文化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商科学生创业教育的路径,进而使高职商科学生具备较强的创业意识,良好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促进教学和就业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校企文化融合;高职院校;商科学生;创业教育;路径
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在这种新的环境和形势下,对高职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培养非常的的必要且重要。校企文化的融合,其目的是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强化校企之间的合作,本质是要确保两者的共同提升。就高职院校而言,实现和企业间的文化融合和协同合作,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方式的改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而基于校企文化融合视角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培养更是和当前的创业形势和人才培养新模式相符,是促进学生生存和发展、素质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一明确校企文化融合视角下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定位
校企文化融合视角下的高职创业教育的培养是对高职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一种全新的培养模式,是一种新的认识,因此需要确立新的培养目标定位,对学生创业教育的强化。对学生创业教育进行培养,并非要使所有学生都可以成为企业家或是创业者,而是期待通过校企文化融合的模式,促进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创业意识、能力以及团队精神等得到提升,进而促进商科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我国创新型经济模式的发展,成为高职学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该对校企文化融合下创业能力培养目标给予重新定位,在商科专业学生中强化创业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宣传,将创业教育课程融入到全部的教学计划和环节当中,从而实施正确的创业教育活动。在目标的定位上,不但要重视创业教育,但同时也不要对创业教育进行夸大,要重点凸显校企文化融合理念下创业教育培养的价值导向。
二通过搭建文化平台,为商科学生创业教育营造文化路径
通过搭建文化平台,可以为商科学生创业教育营造文化路径,使教育主体能够体验到创业的氛围与理念,从而在整个校园中构建创业认同与创业行为习惯的氛围,进而给高职院校商科学生的创业教育带来凝聚力、导向性以及激励性的重要影响,促进高职学生创新欲望与创造激情的激发,为高职学生的创业教育营造具有良好感召力的精神氛围和环境氛围,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创业实践当中。
(一)在整体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校园创业文化
校园文化具有渗透、引导以及培养和塑造的作用,能够使处于其中的学生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进而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首先,校园文化不但活泼生动,丰富多彩,而且具有多层次和广泛性,把校园文化和创业教育有机的融合,能够更好的让商科学生从中获取较多的效益。其次,高职院校的团委以及学生会或是班级都可以成为纽带,将创业基地作为依托,促进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能力的提升。通过制定系统的规划,构建具有针对性的组织,邀请毕业生中那些成功的创业者到学校,到本院系中进行创业讲座,开展创业报告,通过向学生讲述其创业的业绩和经历,启发学生进行创业的热情,同时向学生传授相关的创业技巧,促进学生创业技能的提升。再次,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创业大赛,或是与未来职业相关的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创业热情的提升,使其可以在其中锻炼协作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创业素质和能力。第四,通过创业俱乐部、论坛或是协会等组织学生参与其中,努力构建浓厚、健康的校园创业文化,明确创业教育实施的理念,强化创业精神。
(二)构建校企文化容和视角下的人才培养文化体系
利用校企合作共同构建创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校企文化的融合,对校内外的各种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在校企文化的视角下,要强化企业和高职校园文化之间的共建,有助于创业人才创新观念的打造。第一,要构建互动、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活动组织结构,构建学院重视、教师支持,系部联动,双师指导,学生主体,校企共建的创业文化体系,这对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来说至关重要。第二,高职学校自身要强化宣传文化工作,利用校园网站、广播站等方式加大对创业典型事例的宣传,促进学生自主创业意识的提升,推动学生创业热情的激发。第三,高职学校要结合本院校办学的特征,将创业教育中的文化进行很好的融合,建立学生创业社团,以及开展文化节等系列活动,营造具有高职特色的文化教育培养体系。同时,作为企业方,也应该相应的委派企业相关人员到学校中进行创业教育的宣讲,从而做好学校和企业的互通工作。
三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当中
校企文化融合视角下的创业教育,是将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创业意识的培养作为目标,在这个过程里,要将岗位创新作为教育引领,把实践教学作为教育支撑,利用专业教育创新的理念对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校企文化融合下的创业教育要在彰显学科特色的前提下,将专业课课程和创业创新类课程进行有机的融合和渗透,做好专业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之间的衔接,进而为高职学生构建创业教育培养的学科平台。
(一)对专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
(1)对专业教育理念进行创新。作为高职院校来说,应该努力探究由单一的学科专业对人才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模式,通过创业教育来使专业教学模式的口径得以拓宽,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变革。结合该理念,可以利用学分嵌入的方式对专业教学和创业教育进行深度的融合,商科专业也应该在过去的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增添创业教育培养方面的内容,设计开发和产业行业相关的凸显专业特色的创业技能相关课程,在专业建设的教学当中有机的融入创业知识,进而在人才培养的所有环节当中向学生渗透创业教育。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应该对学生加以积极的引导,让其对社会、行业以及企业有所了解,明白消费者的需要,利用对与本专业相关的岗位需求所做出的调查来对新生事物进行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以及实践活动等方式,结合第二课堂,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创业品质的培养打下基础。
(2)不断对专业建设的内涵进行丰富。校企文化融合视角下,创业教育的实施应该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不断的优化,对专业建设的内涵进行丰富。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将岗位创业创新作为引领,在过去的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增添创业教育培养方面的内容,设计开发和产业行业相关的凸显专业特色的创业技能相关课程,将创业教育的通识内容以及技能方面的内容融入其中,构建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这种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的模式使得专业的口径得以拓宽,专业内涵得以丰富。首先,要重视对商科学生经营管理知识的培养,作为商科学生来说,具有经营管理知识使其必备的条件,它在创业教育的知识体系中具有对企业进行驾驭,对组织进行控制的能力,只有将其和职业技能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次啊可以更好的发挥出其具有的功能。其次,要强化商科学生综合创业素质的教育和培养。综合素养是有很多种专门知识共同构成的,它不但包括相关的政策法规、税务和工商等方面的知识,还包括保险、金融以及社会活动、人际交往以及公共关系等诸多方面的专门知识。因此,在专业建设当中要对相关的创业知识和素养进行融合,重视对学生这些方面的强化。
(二)构建与专业岗位相关的联动创业实践教学平台
商科院校应该构建越专业岗位相关的联动创业实践教学基地,营造校企、校政以及校系等层次不同的创业平台,构建校内外创业教育实践网络平台,促进实践教学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和创新。首先,要构建校企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作为商科类学院来说,可以把一些相对成熟的创业项目引进到校园当中,构建微商和网商相结合的创业资源库,构建校企一体化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进而让专业教育教学和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互相渗透,拓宽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提升。其次,要构建校政创业教育教学实践平台,通过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合作,将地方产业作为基础,利用政府的扶持拓宽创业教育实践的方式和空间。再次,要构建校系创业实践平台。结合学校创业教育实施的实际情况,各系部可以创设创新教学工场的管理模式,根据系部与企业相结合,专业与公司相融合的模式将公司中的真实项目引入专业教学实践当中,通过项目来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力求在创业教育培养的过程中把课堂企业化,岗位化、市场化。
作者:张娟 单位:山东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靖.商科类高职学生创业课程体系探究及培养路径[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王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有效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7).
[3]周捷信.校企文化融合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2016,(1).
[4]崔玲珑,付达杰.基于校企协同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研究[J].科技广场,2015,(11).
第五篇:高职创业教育课程替代启示
摘要:
为缓解当前创业教育所面临困境,国内一些高职院校对课程替代进行了有益探索。课程替代是指创业达到一定标准的学生,可申请采用创业业绩等来替代课程学分;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成效。在总结相关院校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对课程替代的核心理念进行解读,就其对创业教育的启示进行思考,以促进高职创业教育的深化改革。
关键词:
高职;课程替代;创业教育
大力推进创业教育,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各高职院校近年来对创业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深化创业教育实践中面临很多困境。本文从高职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及课程替代的背景与发展入手,分析课程替代的教育理念,就其对高职创业教育的启示进行思考。
一、高职创业教育的困境及课程替代的发展
创业教育已成为高职重要内容,但各院校在创业教育实践中也面临着很多困境。为缓解困境,一些院校对课程替代进行探索与实践。课程替代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创业教育所面临困境,有助于高职创业教育的改革深化。
(一)高职创业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首先,学生的创业与学业之间冲突严重,存在着难以协调的矛盾。随着国家层面的推进,创业教育受到了高职的普遍认可,各院校都将创业教育提升到重要位置,一些高职将创业型大学建设作为自身转型发展、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办学方向。在当前教育体系下,创业教育开展形式局限于“教师、教材、教室”,在校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通常不被校方认可。为规范教学行为,校方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这为教学的有序进行起到积极作用,但也给创业实践教学带来消极影响。一些学生因创业而缺席正常教学活动,甚至还有人因创业而被迫退学。当学生因创业而不能参加教学活动,甚至不能完成课程内容时,创业与学业只能两者选其一,创业与学业间的矛盾难以协调。一些学生迫于各方面压力而放弃创业活动选择学业,也有部分学生坚持创业活动而放弃学业。现行教育体制下,创业与学业之间关系如同“鱼与熊掌”,两者间产生严重冲突,迫切需要一种全新教育理念,促进创业与学业均衡发展,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其次,高职创业课程实效性低,难以有效培养创业能力。教育部于2016年1月发文要求所有高校开设创业基础课,创业课程成为高职必修课,但创业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创业发展需求。通过对相关课程分析后发现,当前高职创业课程过于“高、大、上”:“高”体现在其内容高端,喜欢高科技;“大”体现在过于贪多求全,力求面面俱到;“上”体现在课程设置脱离高职实际,片面追求上档次内容。创业类课程在高职开设时间短,本科开设创业课程较早,很多高职直接套用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完全没有体现高职特色。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相脱节,学生对课程认可度不高,其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创业需求。创业课程开设后,在校学生与毕业学生参与创业的比例也未见上升。就创业型人才的成长规律而言,其必须要经历勤工俭学、创业实践等多种实践活动[1]。一方面,高职希望创业课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在创业实践中自我成长,校方却对其实践行为加以制止。由于缺乏创业实践教学,其学生创业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培养。再次,高职创业教育评价标准模糊,其价值导向不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出发点与落脚点,对目标进行评价是教学中重要环节。如何评价高职创业教育,目前存在较大分歧,大多数人认为创业教育在于培养创业精神,但创业精神的评价指标较模糊,在评价标准模糊情况下,高职创业教育价值导向不明确,比如是将培养学生老板等实际操作层面作为重点,还是突出学生的创业精神培养等理念层面;在校学生创业是应鼓励还是应该反对等也备受争议。明确创业教育目标,对其进行合理定位很有必要。创业教育目标在广义定位于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新思维的创业型人才,狭义上定位于培养能提供就业岗位、自己做老板的创业人才[2]。高职应吸取两者合理部分,不能只侧重于一个层面。在一些学者看来,在校大学生应以学业为主,不宜参与创业活动,创业是毕业后的事情。院校的创业率、孵化创业项目数,创业人数、学生在创业活动中所创造的效益理应是创业教育评价标准,但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并不看重这些现实指标。
(二)课程替代的背景及发展
高职创业教育课程替代源于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省),随后在潮汕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省)等院校得到进一步推广与发展,均取得了较好成效。在各高职积极探索下,课程替代逐渐完善,对高职创业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在电商创业发展初期(2005年左右),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一些学生在电商平台上尝试以淘宝为主要形式的电商创业实践。一些学生因忙于创业活动,而忽视专业课程的学习。某学生自主创业,取得了年销量近2000万销售额、年利润超200万元、解决近20余人的就业,同时被多家企业聘请营销总监,经常受邀给企业作相关讲座,但其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相关课程却不能通过专业理论考试。学生创业表现优异,但不能顺利完成学业成为一种常态现象,校内、外对创业学生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高校与社会对学生创业评价存在较大分歧,创业教育评价体系面临着严峻挑战。当创业学生因忙于创业实践导致理论教学出现短板时,对创业实践与理论教学进行合理均衡成为深化创业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命题。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对创业学生群体进行深入调研后,发现创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会进行自我学习,一些学生为掌握相关知识,甚至会主动去旁听所需课程,同时积极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各种资源完成相关知识。很多创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知识,甚至在某一方面有独特见解。与非创业学生相比,创业学生在实践活动、统筹安排、交流沟通、团队协作等方面明显优于非创业学生。创业上越优秀的学生,其综合能力通常越强。为满足创业学生发展需求,在进行充分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决定将创业视为学生学业评价的一部分,提出了“随着学习资源日益丰富,教学形式也应多样化,创业应被视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的教育理念[3],创业学生可申请创业业绩来替代课程学分。在课程替代初期,学生可采用淘宝信誉等来替代课程学分。2009年,凡是淘宝店铺达1000信誉的,可替代一门课程学分;淘宝店铺达2000信誉的,可替代两门课程学分。以此类推,可申请替代的课程门数与创业业绩直接挂钩。为规范管理,确保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课程替代的具体实施细则,并在创业学生管理中严格执行。第一,申请课程替代的学生,其创业业绩须为本人创业实践所获取,严禁采用非本人创业成果,否则按作弊论处;第二,学生在教学期间须保证从事科技创业、实体运营、网络创业等法律许可范围内相关活动,并接受学校各部门的指导与监督;第三,课程替代有一定范围,并非所有课程都可课程替代,思政类、体育类等公共课程原则上不能申请课程替代;第四,鼓励创业学生采用旁听、个人辅导等形式完成课程学习,在证明其学习能力情况下,经审核后可申请课程替代。课程替代实施后,学生创业行为获得校方认可并被制度化,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取得较好成效。在创业学生带动下,校内参与创业实践学生越来越多,院校创业率在国内高职院校名列前茅,涌现一批影响力大、社会反响强烈的创业学生。随后,潮汕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等也采取类似政策,各高职结合自身特点,在各自创业教学的实践中践行与发展课程替代,课程替代的细则日益完善。在“创业业绩可替代课程学分”总原则下,各院校对课程替代作了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一方面,创业业绩的界定更多元化,由最初单一的淘宝信誉等发展到淘宝、天猫、微商、速卖通等电商平台与实体运营的营业额、利润等多元界定。除创业业绩外,在创业大赛中获奖、吸引风投的技术专利发明等也被列入创业业绩范畴,均可参与课程替代;另一方面,课程替代的实施过程更人性化,创业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相关课程,完成教学活动。同时,随着团队协作创业的增多,课程替代认定方式由个人逐渐发展到个人与团队并存的认定方式。创业团队成员其课程替代情况灵活鉴定,视其对团队的创业贡献值而定。
二、课程替代的教育理念
课程替代有效缓解了学生创业与学业间的矛盾;提升了课程在学生创业活动中的实效性;明确了创业教育的评价标准。作为一种教育新模式,对课程替代的教学理念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其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一)以“以生为本”为导向,尊重与肯定学生的创业行为
开展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对受教育个体进行深入分析,因材施教是任何教学活动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高职开展创业教育,分析高职学生特点是重要环节。在现行教育体制下,高职学生大多处于高考最后录取批次,大多数高职学生都不擅长理论学习,其在理论学习方面的自我效能感低于同龄人中的本科学生。与本科相比,高职办学特色体现在实践性与市场化,高职创业教育应基于高职特色而开展。很多高职学生在实践方面有浓厚兴趣,校方应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在目前教育体系下,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创业行为并不认可。一些有创业意向、正在从事创业行为的学生其创业行为不被校方所认可,在校内生存状况并不理想。为满足学生的创业发展需求,高职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要以生为本,进行合理定位,尊重与肯定学生创业行为。课程替代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支撑,其主张教学应从学习者本身的立场与意义出发,将学生的发展视为教学基本出发点与落脚点。人本主义强调学习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让学习者了解学习意义非常重要。在课程替代下,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与意义有深入了解,清楚自身想学什么,然后校方努力为学习创造各种条件[4]。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课程替代使高职学生产生主动学习动机,积极构建自身知识体系。学生对自身不足的了解,校方对学生创业行为的肯定与认可,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内部动机;在创业实践中获取的外部内容,如物质财富、社会尊重等又进一步激发学生外部动机。课程替代激发了高职学生创业热情,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创业,树立科学创业观;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探寻适合于自己发展途径。
(二)视“能力培养”为导向,教学评价从“知识”维度转向“能力”维度
与国外相比,中国教育方式在理论知识传授上具有相对优势,但其在学生创业实践上的不足也十分明显。不可否认,理论教学在个体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能使受教育个体在短期内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理论教学是创业教育重要部分,但其并非创业教育的全部。与其他形式教育相比,创业教育注重学生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等方面能力的培养[5]。仅依靠理论传授,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实践教学的缺位使高职创业教育成效不佳,一些院校也逐渐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目前实践教学以教学参观、专家讲座、创业论坛、创业大赛等为主导模式,这为创业教育的普及、深化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近年来,创业沙盘等创业模拟活动受到了很多高校的热捧,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开展。就其本质而言,这类创业活动均只能算作“创业模拟”,与真实创业活动存在一定差距,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高职创业教育目前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只占据很少比例。课程替代鼓励学生从事真实的创业实践,其为创业能力的培养找到了一个落脚点。课程替代将创业视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以能力为导向,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创业学生“做中学”。在创业活动中,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根据对试点院校某创业班20学生5年(在校期间3年、毕业后2年)的持续跟踪调研表明,20学生在岗位适应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各方面与非创业班相比,均存在显著的优势;校内教师与用人单位对创业毕业生认可度比非创业学生高。在可持续创业上,其毕业后两年的创业率远远高于非创业班。
(三)把“创业业绩”列为指标,使高职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有实际可操作性
创业教育越来越被认可,但其评价却没有较明确标准。将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视为创业教育目标并无不妥,但如何去测评、量化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并没有合适的标准;且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评价指标都是内隐的,不便进行量化评价。当目标都难以测评时,高职创业教育各项工作难以扎实开展。课程替代能较好地化解这一困境,其将创业业绩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使其评价指标简单明了。评价创业教育成效时,创业业绩成为评价重要指标;评价创业学生时,其在创业过程中创造的营业额、利润等成为重要评价标准。评价创业指导教师时,其所指导的学生创业业绩、创业典型等成为重要评价标准。在课程替念下,高职创业教育评价指标是外显的,能在一定程度上被量化。创业业绩成为评价创业教育主要标准,创业教育所产生的实际成效,如营业额与利润、带动就业人数、影响力等成为评价创业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在课程替代“创业业绩”的指标下,创业教育有较明确的考核指标。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而言,积极参与创业实践,努力做出创业业绩,就能被校方认可,能取得相应课程学分;对教师而言,提高自身创业指导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方能被校方认可。由于创业业绩的激励作用,其改变了当前创业教育模式,让创业教育产生了看得见的成效。高校师生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得到了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课程替代对高职创业教育的启示
课程替代尊重与肯定学生创业行为,将教学评价从“知识”维度转向“能力”维度,让高职创业教育的质量评价有实际可操作性。其开创了创业教育的新局面,对高职开展创业教育极具启示意义。
(一)在顶层设计上,重新审视高职创业教育价值
社会各界对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视,目前对高职创业教育的质量标准界定不明确[6]。创业教育中的一些现象发人深思,例如一些学生在创业大赛中取得较好成绩,但其从不去考虑将创业计划付诸于实际行动,从未考虑创业项目落地;一些学生参与创业课程学习,只是为了获得相应课程学分,其从来不将创业作为当下或今后职业选择;创业实践是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但学生参与创业实践不被认可,甚至一些学生创业优秀但学业不佳而被迫退学等。当前创业教育“闭门造车”十分严重,“纸上谈兵”式创业教育是否具有价值,值得深思。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须首先明确其价值导向。目前普遍认为创业教育应着眼于创业能力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创业素质。当创业大赛优秀选手从不考虑创业项目落地发展,创业班学生从未将创业作为职业规划时,我们不得不对创业教育价值进行思考。创业能力只有通过创业实践才能更好地培养,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并不重视创业实践教学。主观上,受限于传统观念,大多认为在校大学生应以学业为主,创业是毕业后所考虑的范畴;客观上,学生参与各种创业实践,尤其是校外创业实践存在一定风险,使管理难度加大。由于主观与客观各种因素,很多院校不提倡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在顶层设计上,课程替代对高职创业教育价值进行重新定位,其认为有效教学行为须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且教学效果能被测量。创业教育的价值不能用培养的学生老板作为唯一标准,但不能培养学生老板的创业教育必定不合格。若创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中没有人选择创业,或选择创业学生不能创造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这种创业教育模式需反思。任何教学行为都有一定的功利性,创业教育也不例外,其应产生看得见的成效,而不能只用“创业意识”等难以测评、甚至无法测评的指标作为标准。过于功利化的教育肯定会产生不良消极影响,但完全不讲功利性的教育,也容易带来新问题。
(二)在教学管理上,以“一校两制”推进高职创业教育
在课程替念下,学生的创业行为被校方认可,其给学生创业行为管理带来诸多挑战。传统的高校教学班级以专业为基础,每个班级均有固定课程以培养专业能力,其教学管理各方面均有序进行。目前高职还未设置创业及其相关专业,创业与专业存在难以磨合矛盾。各专业知识体系不同,学生在创业方面的需求也各存在较大差异。仅依靠一门创业基础课,不能满足学生的创业需求。在试点课程替代的几所高职均尝试组建创业学院(创业班),将创业学生予以集中管理。能进入创业学院(创业班)的学生,其个人创业意向均较强烈,在创业业绩上均达到一定要求。与传统的以专业为依据划分的教学班相比,创业学院(创业班)学生在招生、教学、考核等方面均面临新挑战。在试点院校中,一些高职采用“3+0”模式(入学后即进入创业班),“2+1”模式(学习2年专业后,大三进入创业班),“1+2”模式(学习1年专业后,大二进入创业班)等模式实施创业教育,不管采用哪种模式,在管理上均面临挑战。即使组建了创业学院(创业班),并不意味着课程替代能畅通无阻。创业学生在管理上也无可直接借鉴模式,面临很多新问题。与非创业学生相比,创业学生人身财产与安全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隐患。针对创业学生在课程上的需求,课程替代进行尝试,但其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与教学、学工等密切相联。若处理不当,极易扰乱教学秩序。在试点课程替代的某高职院校,甚至有学生虚报创业业绩、创业学院(创业班)学生不想创业等,这不利于创业教育发展。为此,高职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应以“一校两制”为宗旨,继续推进创业教育。
(三)在课程设置上,对高职创业课程体系进行有机整合
作为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课程是教学环节的核心,与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7]。以学科为主的课程论在我国课程设置中占主流,其主张将各课程所包含的事实、法则、结论都配置在一定的程序与系统中,注重教学内容内在逻辑性。高职课程设置大多数以学科为主,但其不能满足创业学生发展需求。课程替代则强调“做中学”,鼓励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各方面能力。课程替代充分肯定学生的创业行为,尊重学生的创业业绩[8]。其以“创业业绩”为导向,创业学生在课程替代下有很多“特权”,甚至一些课程可直接免修。这容易造成一些误解:课程替代不需要课程,创业业绩达标即可,课程是可有可无的边缘化存在。实际上,课程替代并非不注重课程作用,其对教学师资、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课程替代要求各院校能提供足够多的课程,来满足学生创业需求。课程替代并非降低课程的作用,而对课程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课程评价模式不能促进创业教育发展,创业课程应围绕创业相关需求而展开。在试点课程替代院校中,教学面临着新挑战。对某试点院校的调研表明:在课程替代下,一些课程的到课率不到30%(在30人教学班中,22人对该门课程申请了课程替代);一些课程到课率达到100%(尽管有学生对此申请了课程替代,但还是坚持来听课)。学生认为该课程能给创业提供实质性帮助,实用性课程更受学生欢迎,一些创业课程甚至能吸引很多学生旁听。为确保课程替代科学性,哪些课程能替代,哪些课程不能替代值得深入探讨。试点院校中,思政类课程不得替代,体育课程原则上不予替代,专业课程视学生具体情况予以替代。为发挥课程替代积极作用,同时尽量避免其负面因素,各试点院校均出台了课程替代的相关细则,各院校须继续加强课程替代实施的严谨性,进一步整合创业相关课程,为学生更好地成长提供相关服务。
作者:徐玉成 罗晓芳 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贾少华.创业大学生成长模式探寻———探寻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客观规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121-124.
[2]何淑贞.高职创业教育目标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06):35-37.
[3]贾少华.创业成果能否替代课程学习[N].中国教育报,2014-06-09(05).
[4]WayneViney.HistoryofPsychology:IdeasandContext[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30.
[5]万言.创业教育要走出校园[N].光明日报,2011-02-23(04).
[6]朱国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1):87-90.
[7]钟启泉.现代课程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34.
[8]徐玉成.高职创业教育课程替代的探索[J].职教通讯,2013(05):64-67.
第六篇: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探讨
摘要:
通过对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和结果分析,归纳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对如何促进高职高专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进行探讨,提出在专业教育中寻找创业生长点,建立创业导师队伍,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全面渗透创业教育等对策。
关键词:
高职高专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对策
当今,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思维、众创空间、创业社区等创新型创业服务平台逐渐渗透到普通大众的生活中。近年来,随着高职高专院校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创业已然成为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另一种选择形式,也是目前解决就业难和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通过加强创业教育,使学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当前面临的学生就业难问题,而且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1调研及问卷调查情况
笔者先后调研了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程学院等多所高职高专院校,收集了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相关资料。同时,自行设计了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向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2013级和2014级学生发放问卷共431份,回收431份,回收率100%,保证了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2调查结果分析
2.1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和期望
在被调查学生的理解中,当被问到“您是否有创业的想法?”时,有49.6%的学生回答“有”,有33.33%的学生回答“迷茫中”,只有7.87%的学生明确回答“没有”。这反映出高职高专大学生对创业有相当高的热情,几乎有一半的学生有创业的想法、支持创业、有创业的冲动,这为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在问及“您对创新创业概念的认识”时,回答“开办一个公司或企业”的学生占9.26%,回答“开发一项创新项目”的学生占29.63%,回答“开创一份事业,比如开店”的学生占61.11%。由此可见,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对创业概念理解偏向于实体小企业、小店等传统形式,缺乏创新意识的植入,基本不愿涉及专利研发、新产品开发等领域。在问到“您怎样看待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这个问题时,有67.59%的学生回答“支持,对社会有积极的影响”,有26.85%的学生选择了“风险大,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不容易”,有5.56%的学生回答“不关注”,没有学生选择“反对,应该选择一份稳定可靠的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当代经济形势的转变、就业形势严峻等压力,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依靠稳定的工作,已经无法满足自身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生涯规划,这也激发了他们想系统提升自己创新创业能力的愿望。在问及“您有了自己的创新创业想法会去实现吗?”时,57.87%的学生回答“犹豫不决,想着我的想法是否还有缺陷”,24.07%的学生回答“不敢去,毕竟现实和想法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有18.06%的学生回答“立马执行,我要把握自己的未来”,没有人选择“肯定不会”。调查表明,学生们认识到了创业的意义,自己也有想法,但是缺乏决心。在对“您认为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的回答中,选择最多的是“经验不够,缺乏社会关系”(87.04%),“资金短缺”(65.28%),“创业方向不明确,没有好的项目”(59.72%)。这说明影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创业的重要客观因素是“经验”“社会关系”“资金”“项目”。
2.2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和期望
在回答“您觉得高校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吗?”时,有46.76%的学生回答“有必要”,45.83%的学生回答“非常有必要”,只有1.39%的学生回答是“没必要”。这一答案与前面结果相比对来看,学生们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有着很高的热情和期盼,只有极少数同学认为没必要,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普遍需求。在回答“除了现已开设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您还希望开设哪些课程?”时,50.46%的学生希望“有经验的创业者的课程讲座或者沙龙”,48.61%的学生选择“社团与实践活动”,48.15%的学生希望有“以创业实践和创业模拟分析作为创业指导课程的主体”。由此不难看出,学生们更希望得到有经验者的指导,以创业实践进行专门的指导,以及参加社团和实践活动。在对“如果学校开设创业指导相关课程,您希望课程内容更注重哪些方面?”的回答中,选择最多的分别是:“创业机会和环境分析”(71.76%),“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69.91%),“企业运营与管理”(55.09%),“市场营销”(51.85%)。这一结果对高职高专院校后续整合创新创业师资结构和开发创新创业高阶培训课程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价值。
2.3学生对创业环境的认识和期望
当问到学生“您是否了解国家和学校出台的高职学生自主创业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时,47.22%的学生选择了“不关注,但知道一点”,37.5%的学生选择“偶尔关注,比较了解”,8.33%的学生是“一点也不知道”,仅有6.94%的学生“经常关注,时时留意”。这表明:一方面,学生们目前对关于大学生的创业政策法规不太关注,没有深挖自己与政策的联系;另一方面,不论从社会角度还是学校层面,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也缺乏更广泛的宣传力度。在问及“您认为大学生创业服务哪方面最重要?”时,有36.11%的学生选择了“创业教育培训”,29.63%的学生选择了“资金和融资的支持”,19.91%的学生选择了“创业孵化”。这个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们基本意识到了创业教育培训、资金支持和孵化园对大学生创业服务的重要性。在回答“倘若有可能,您最倾向在哪个行业进行创业?”时,排名前几项的为:“餐饮行业”(51.39%)、“创意行业”(41.2%)、“电子商务”(37.96%)。通过排名不难发现,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更多的创业想法是瞄准了社会传统行业和互联网产业链。这些行业中,在近年来的确出现了一些成功创业者,他们的成功为大学生们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2.4调查结果的分析结论
根据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不难看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具有较强的创业愿望和意识,近半数的学生有创业想法,他们认为创业能更多地挑战自我,统筹学习相关知识,能够实现人生价值。学生们对创业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有较清醒的认识。但是,当谈到现在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对未来创业形势的思考时,同学们普遍感到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方式、活动等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目前的学习方式也不是学习创新创业课程最有效的办法。他们想要涉及的创业方向也停留在传统餐饮小店和电子商务小商品经营等范畴,对创意企业有向往,但又缺乏独当一面的勇气和能力,对创业感到很迷茫。
3高职高专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3.1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适合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学校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中介,发挥着桥梁的作用。但是,我们的课堂教学,长久以来,在教学形式上依然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师很少鼓励学生自己想问题,很少教学生如何发现、提出问题。”[1]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形成了老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其中关键的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制。沉闷的课堂气氛、紧张的上课时间,难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创业课程的特殊性,它不是单靠老师讲、学生听就可以使广大学生具备创业能力的。很显然,创新创业课程需要有大量的模拟实践、访谈讨论等教学环节。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打造适应创新创业课程要求的高效课堂模式势在必行。
3.2课程建设缺乏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更注重实用性和专业针对性,而创新创业教育绝对不是一门单打独斗的学科,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以拓展学生在专业领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在笔者调研的多所高职高专院校中,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大多是以讲座、公共基础课等通识课的形式进行,没有完整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还有一些学校是在就业指导课、选修课等课程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致使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所讲内容与学生的专业没有相关性,学生难以找到自己可以涉猎的领域,造成创业目标迷茫。另外,系统的课程建设除了课程的设置以外,还应考虑教材的开发。目前市面上可以选择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类教材较多,但多数教材过于笼统,没有特别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特点来编写,教材中的案例多以著名企业家、知名经济学者的实例作为支撑,缺乏来自大学生中的成功创业优秀案例,难以激起学生的共鸣。
3.3缺乏创业导师团队和具有创业经验的教师
就目前各高校的情况来看,学校的教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大多数没有创业经历,即使有部分教师来自生产企业,但他们也没有创业的实战经验。从调研的高职高专院校来看,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里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比例高于其他院校。学生们认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方法是“多和有创业想法的朋友交流”,“多参加创业模拟训练”。这体现出高职高专院校中讲授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队伍还无法满足当下的需求,就多数教师的教学情况来看,因为他们自身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的经历,所以对学生进行指导时显得力不从心。“由于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师外聘机制和培养机制,很难将有能力的企业家聘任作为学校兼职教师,而现有从事创业教学的多是半路出家的校内教师,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短缺已经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制约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2]
3.4实践环节较薄弱,没有良好的第二课堂教学平台
创业不像就业,它是一个综合性强、过程复杂的行为。要做好创新创业教育,营造出良好的创业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如果没有创业实践平台,没有学生的第二课堂作为支撑,那么创新创业教育将永远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现在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创业课程、创业赛事和创业实践为平台的创业教育指导模式。而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显得非常薄弱,一些大赛能够展示学生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精神,使职业能力培养和促进创新能力的进行有效结合。但由于参与面较窄、师资力量紧缺等缘故,只能有极少数的学生可以得到实践的机会。
4促进高职高专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4.1以课程建设为基础,在专业教育中寻找创业生长点
“任何教育目标都必须通过课程来实现,课程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目标的达成程度。培养目标的确定是进行课程选择的基础,而课程设置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手段。”[3]除了设置全校性的通识课教授创业基础以外,还应当开设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系列的高阶选修课,在普及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对有创业热情学生的深度培养。特别是对营销类、管理类、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更需要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丰富的案例教学和模拟实践环节,对学生们进行更系统、更专业的创业指导,形成基础理论教学与阶段性短训班(选修课)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另外,可以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将创新创业知识嵌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中。专业教育是基础,创业教育是实践、发展与应用,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学校应该加强专业教育的革新,鼓励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应用范围,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模块中,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同时,学校还可以整合有创业经验的老校友、社会企业家等有效资源,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全面、系统的全程指导和帮扶。
4.2建立创业导师队伍,形成互助工作机制
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不同于传统的师资力量,这不仅要求其具备理论知识的传授能力,还要具备有创业实践能力和经验。高职院校可以组建互助工作机制的师资力量,将以下三大类教师整合起来:一是经过专业培训,如“SYB”、创业指导师等具有专业资质的教师,能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学习提供专业的理论指导;二是有企业管理学科、财务管理学科、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等背景的师资力量,传授学生企业运营、管理知识;三是有综合创业能力的导师团队,如研发、专利、实战经验等,适用于孵化创业项目时的实践指导。学校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制订相关的激励制度,鼓励优秀教师积极参与到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环节中来,逐步形成一支稳定、热心于创业教育、师德高尚、创新意识浓、团队意识强的专兼职师资队伍。还应该长期聘请校外创新创业教育专家、知名学者和企业家来校参与到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活动中,指导创业活动的开展。
4.3积极营造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全面渗透创业教育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中长期形成的良好精神积淀,是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精神要素。校园文化有多方面功能,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创造素质、开拓学生创业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再加上创业教育不是短期内有成效的,它的成功需要良好的环境氛围,尤其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所以,高职高专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应充分考虑将创业教育与学生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通过学生社团,一届届学生以传帮带的形式形成创业文化。学生社团的创业实践活动可以结合各专业特点开发项目,比如社区小家电维修、网络维护、便民超市等创业项目,不仅给学生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等,从而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学校也可将已创业成功的事迹大力宣传,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身边接地气的案例,这能激发大家创新、创造、创业的热情和兴趣,能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氛围。
作者:叶岚 单位: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顾剑锋,张海霞.高职院校创新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1,25(4):86-88.
[2]林娟娟,施永川.地方大学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发展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0(9):53-54.
[3]李红.创业素质及其培养策略探析[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2):71-74.
[4]欧阳?,蒋?萍,胡明宝.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2
第七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思考
摘要:
以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对高职高专师范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建章立制和教学研训、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思考。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高专;师范院校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的政策引导下,创新创业教育给高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广泛切关注。近几年来,许多本科师范院校的师范生比例逐年下降,逐渐向综合院校迈进,而师范类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范生比例仍然比较大,因此受师范特点的影响,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方面,比起一些较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存在显著差距,需要加大投入,迎头猛追,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首先,创业教育是加强“两代师表”的观念的重要手段。作为基础教育的摇篮,高职高专师范类院校在培养目标上,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师德教育培养,师德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创业是不拘于当前的资源约束、寻找机会、进行减值创造的行为过程,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技能,传播创业知识与文化的教育活动。创业教育不是叫学生抛弃本专业,抛弃师范性,而是培养学生用创新的理念、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的本业,更加热爱所从事的职业,从而愿意按照这一职业对道德规范的要求来自觉约束自己,作为高职高专师范院校的教育者,我们用创新思维引导下一代的教育者,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教育观、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两代师表”的火种才能代代相传。第二,创业教育是推进人才培养发展的重要改革。当今社会是科学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发展的社会,因此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是愈来愈高。学生不仅要有深厚的知识和技术方面的基础,而且必须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学会与其他人合作,学会从社会获取事业发展的资源,也要学会“自我雇佣”,求得生存和发展。而这些素质要求,在创业教育中被突显出来。因此作为高职高专师范院校的教育者,我们把创业教育列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举措,营造并形成“人人关心创业、人人支持创业、人人实践创业”创业文化氛围。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才会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也会显著增加。第三,创业教育是整合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高职高专师范院校虽然具有比较强的专业性,但是在通识教育上也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改革课程模块,整合教育内容和活动,促进学生人文、艺术素养的提升,满足教师岗位对教师广博知识素养的要求。高职高专师范院校主要存在几个问题:首先高职高专师范院校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当前较多是在正规教育之外开展的课余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投入不足,致使创新创业学子们激情有余而内功不足。第二,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有机联系不足,存在脱节的现象,需要从学校的层级做好宏观的学科体系的整体规划,从学校的层面做好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课程教学的衔接与落实。第三,创新创业教育是学校的整体改革教育,部门之间的沟通不足,造成信息资源不对称,使得工作机遇的延误甚至差错。因此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相应的几点思考。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福建省基础教育的摇篮,师范生比例达到90%以上,从2008年开始,该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上也做出了相应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因此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具体做法:
一建章立制统一规划,开辟创新创业教育新思路
(一)组织保障,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平稳、有效、高效
在组织建设上,成立创新创业中心。创新创业中心指导委员会由校长任主任,分管校长任副主任,学工部、教务处、团委、招生就业办负责领导任常务副主任,各系部分管学生副书记为委员。委员会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制度建设、经费保障等。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挂靠招生就业办,负责学校层面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组织管理、学生创新立项组织和创新创业基地的管理,引导和带动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的创业和事业发展服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好一个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搭好一座沟通的桥梁,提升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水平层次。
(二)制度完备,配套创新创业教育定工作细则
在制度建设上,制订了《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业奖励金申领暂行办法》、《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扶持资金管理办法》、《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规定和制度,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课题研究和探索,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研训一体建设,夯实创新创业工作体系
(一)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形成立体化的就业教育模式
着力培养师资,组建团队,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是一支年轻的日渐成熟的教研团队,于2008年组建,其中副高1名,中级7名,100%硕士以上学历。全体成员长期从事本课程和相关课程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热爱德育事业并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积极参加教学改革,教学效果显著。教研团队十分注重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业务知识以及专业知识,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专业水平和业务水平。团队还制定了教研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课制度,通过各项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团队共承担了省社科规划研究合作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专项)1项,发表就业创业相关论文15篇,获得国家级、省级优秀奖励三项,教师科研水平达到一定的水平。
(二)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将创新教育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列入全校公共必修课后,《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也列入全校的选修课,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一个理论学习和模拟实践相统一的崭新教学平台。同时要求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强调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在课程中的应用和实践。在课程实践的基础上,学校的学前教育(美术方向)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基础课程逐渐成熟,申报省级创业精品课程。课程建设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方向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作为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之一,对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方向建设、课程改革、实践实训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该课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知识和技巧的传授为重点,以调整创业心态为主线,集实践性、专业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团队对学校的创业教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了学校学生与创业教育的关系,尤其是学校学前教育美术方向学生与创业教育的关系,认为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展关键在于学生的推动,规划出了创业教育过程、教学方式、教学对象、教育目标,从而形成有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教育模式。
三以平台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实训
(一)以创新创业活动赛事为载体,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
组织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师范生技能大赛等校级学科竞赛活动,形成了“全校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举办每年一届的创业计划大赛,目前已开展四届,形成创业计划书百余份,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舞台。引入SYB创业培训平台,开设创业培训、创业实训课程,同时建立了就业指导、职业辅导和创业引导一体化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把校内就业导师和校外创业导师相结合,利用创业导师库资源为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大学生免费提供专业培训,请具有创业成功经验的校友举办经验分享交流活动。支持在校生成立创业俱乐部、开展创新创业沙龙,鼓励学生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二)引进资源,校企结合,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积极与企业共建大学生创业基地,促进校企之间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为大学生提供打造知识、能力、实践“三位一体”的真实环境,为其创业就业打下基础。学校目前规划了2000多平方米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为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场地、设备及指导。未来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规划项目,将包括福建省南北人才交流中心、教育培训咨询中心、创意策划、创客书吧,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和快递集散中心等,集科技型、商贸型、服务型于一体,将带动大批同学参与创业实践。学校还将计划实施校级创新创业项目培育计划,促进学生创业项目的落地转化。
(三)以教研室为指导主体,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创业实践机会
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根据高职师范院校特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行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为重点,以师范为特色的全程化,分段式的宽口径教育模式,构建课程教学、技能训练、素质拓展与创业扶持相互作用的大培养体系。将学生在校的时间分为职业启蒙阶段、职业素质拓展阶段、就业素质提升等三个阶段。课程体系采取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讲座、论坛、培训为补充,各类就业创业大赛、社会调查、参观实习等实践探索为载体。把就业创业教育贯穿于学生大学三年成长的全过程的同时,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针对家庭困难、就业困难的学生开展“一对一”就业创业指导与帮扶。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系列讲座,成立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支持在校生成立创业俱乐部、开展创新创业沙龙,鼓励学生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实现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学校还将计划实施校级创新创业项目培育计划,促进学生创业项目的落地转化。
作者:刘雪钦 单位: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西南交通大学多措并举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十三五”规划.
[3]高洪源.创业教育与师范院校的教育整合[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7.15.4.
[4]张波,赵志军.高等师范院校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