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讨论(7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讨论(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讨论(7篇)

第一篇: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精神培养

摘要:

创新精神是当代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会使其今后的发展遇到许多困扰和限制。因此,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重要性,并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创业思想教育课程,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设立创业实践平台,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创业精神

大学生创新精神是当代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新社会形势下赋予高校素质教育的新任务和要求。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期间,大学生自主创新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自主创业正逐步演变成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创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2015年3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同年6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也正式公布。由此可见,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鼓励与政策支持。然而,在当前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普遍缺少对实践情况的正确认知,没有接受全面的创业精神培训,导致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错误分析与决策,创业屡屡失败,进而丧失创业自信心。高校作为培育高质量人才的基地,需要寻求一条科学、有效的途径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一、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具体内涵及特征

创业精神,即某个人或某个群体通过有组织的努力,以创新和独特的方式去追求机会,创造价值,谋求增长,不管这些人中是否拥有资源[1]。大学生创业精神则是一种敢于开拓创新、乐于贡献合作、坚韧不拔的精神。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出现是当今大学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由被动择业转变为主动创业,敢于突破当前自身资源的局限性,对创业抱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并用新的眼光寻求新的机遇与发展。在创业过程中,大学生创业者应具备以下几点精神。

(一)创新性

创新精神是创业能力的源泉,是创业精神的本质需求。在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创新性是推动其继续深入创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才能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积极开拓创新。创业者追求的是新的道路,而不是一成不变地走他人走过的道路。只有在变化中才能寻找到创新的机会,发现一片新的领域并创造价值。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总是在产品、经营模式、经营理念等方面不断创新。因此,创业者不断地在变化发展的环境中寻找创新机会,并发现创新价值的过程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

(二)时代性

不同时代的人们面临着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因此,创业精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需求也各不相同,创业精神的内涵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2]。创业精神的时代性一方面体现在其具有历史继承性;另一方面,体现在需要立足于现实,突破历史的局限性。创业精神的时代性从本质上来看就是在传统创造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根据新时代的需求,创造出超越旧时代,体现新时代特征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三)坚韧性

坚韧性是指能够以顽强的精神去克服挫折与困难的能力,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将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并可能承受创业失败所带来的风险,因此,需要创业者具备坚韧不拔的性格品质。创业者的创业生涯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或多或少都会经历一些风险和打击,创业是一个不断犯错误和失败的过程。创业者具备了坚韧的品质,就能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创业中遇到的压力,冷静思考、分析问题,找出原因,控制并缓解压力。

二、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创业精神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体现

我国在学生学习生涯中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和手段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但长期以来,高校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注意力较多地放在了学生考试成绩方面,忽视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的高校素质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而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恰恰就是一所高校能否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对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二)创业精神培养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需要

近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已逐渐迈向了普遍化教育阶段,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锐增,造成就业市场供求不平衡,很多大学生可能一毕业就面临失业的紧张局面,因此,引发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是有效途径之一。高校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增强了大学生对创业成功的信心,使大学生在培训中逐渐具备创业的基本能力,从而发现并找准创业机会。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不仅可以减轻政府和社会的压力,还能为就业市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实现就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创业精神培养是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保障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通常会由于缺乏经验、错误估计当前的创业形势等问题,面临较多困扰、风险,甚至失败。而高校对学生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认识方面的培养,可以提高大学生创业者的理论分析与实践处理能力,应用科学的方法规避和解决问题。创业精神培养能全面、系统地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使大学生创业者科学分析并利用创业机遇,控制风险,取得成功。同时,这也是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保障。

三、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

(一)开展创业思想教育课程,建设完整的创业课程系统

当前,高校开设具有科学性的创业思想教育课程,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关键环节[3]。一方面,高校可以开设创业思想教育课程,创业课程教育在注重理论传授的同时注重实践操作,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操作平台,并通过实践操作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技能。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聘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者来校授课,以他们的亲身经历感染大学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

(二)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鼓励向创业榜样学习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软实力,高校通过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能够无形中培育学生的创业能力。一方面,高校可以校报、宣传海报、广播、宣传短片等宣传工具为媒介,加强宣传大学生创业的意义,传授创业经验,树立成功创业的榜样,发挥榜样的带头作用,传播创业精神。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创业教育活动,如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组织大学生去优秀的创业企业参观等活动,创建具有高校特色的创业教育品牌,在校园内形成崇尚创业,敢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设立创业实践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契机

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重要环节之一是鼓励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高校通过设立创业实践平台,为大学生实践活动提供场地和契机。高校可以在教学环节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环节,如开展专业实习、课外模拟与企业合作实践等活动;另一方面重视教学外的实践活动,如创业计划指导、自主实习等。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创建创业实践平台,使大学生创业者获得在假期内实践的机会,感受企业的工作环境和运行流程,为大学生创业奠定基础。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心的方式,给予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一定的经济或技术支持,免去大学生创业者的后顾之忧,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竞争的平台。

(四)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行

开展创业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念,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前提。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讲座、教师传授等方式,运用创业案例来分析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思维和性格特征,使大学生认识到创业者的品行对创业结果的重大作用。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校园传播媒介,广泛宣传符合时代需求的创业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在校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此外,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可以开设大学生创业心理咨询服务,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具备健全的创业品行。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高校教育虽然发展迅速,但在创业教育培训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高校在创业教育培训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系统的、科学的理论知识传授,还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创业者的实践操作能力。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业人才。高校创业精神的培养无论是对学生本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对学生而言,创业精神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追求并实现自身价值。对社会而言,高校对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能提高全民创业能力,减轻社会负担。因此,高校应紧密联系当前的社会时代背景,在创业教育新视域下大力开展对创业教育理论的研究及实践操作,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创业精神培育之路。

作者:伍琪 李华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国际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直.创新精神及其培养[J].江苏行政学院报,2005,(2):30-33.

[2]刘娟.论当代大学生创业精神教育[J].教育管理,2012,(5):126-127.

[3]杨旭辉.高校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第二篇: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要:

针对大学生开展高质量的创业教育,对国家、社会、高校以及学生本人都有重大意义。从目前的开展情况看,我们在理念、体系、师资和创业环境等方面还存在较多不足,本文在分析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对策。

关键词:

大学;创业教育;问题;对策

对大学生开展针对性、高水平的创业教育,是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做法,也是我国经济转型、造就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应有之义,对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中共中央曾明确指出:“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与综合国力提高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众多的创新型优秀人才。大学作为培养各类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担负起为国家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把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互结合起来,鼓励具有创业技能的在校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让创新思维在创业过程中有效转化为生产力,使其在知识、技能等方面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2.提升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高等教育负有培养专门人才、传承与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服务社会现代化建设重要职能。面对建设与发展国家所需要的整体综合素质高、知识经验丰富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等高层次人才问题,作为依赖社会的需要而发展的高等教育必然会顺应社会需要的变化而变化,紧紧围绕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中心,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因而,高校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自身趋势,也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性选择。

3.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需要

在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下,毕业生数每年不断上涨,2015年达到了749万人,创历史新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各方都在寻找有效的解决之策。通过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让寻求工作岗位变为创造工作岗位,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问题。高校毕业生们可以依靠自身的努力,凭借学校中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在具有创业经验专业人士的指点下,积极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针对大学生特殊群体创业所颁布的优惠政策,开拓自己的事业。从近处来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国家经济活力的增强。

4.自我人生价值实现的需要

现实中,许多面临就业压力的高校学生,把工作的收入高低和稳定性作为择业的首要考虑因素,自觉忽略了个人的兴趣特长以及放弃了所学的专业知识,造成许多人就业之后在工作岗位上没有工作激情与兴趣,自我价值无法实现,严重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在高校中大力开展创业教育,不仅可以激起大学生“学专业,想创业”的创业欲望,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总之,在具有创业激情、明确目标和好学的学习态度下一定会让大学生的自我人生价值得到实现。

二、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

2002年教育部高教司在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开展试点创业教育活动后,其他众多高校也纷纷加入到创业教育的开展与探索队伍中。现形成了以下三种主要的创业教育模式:

1.第一种主要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是一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方式

强调创业教育旨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向学生提供所需的创业知识结构,注重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完善。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开设创业教育讲座,以及举办创业竞赛活动等,形成创业教育实践群体。

2.第二种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重点

其特点是商业化运作,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基地,教授学生创业知识,以及提供资金等支持。学校专门成立“创业管理培训学院”,负责校内创业相关的服务,并且设立一定的基金,用来评估学生的计划书并进行初期融资。

3.第三种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为一种综合式的创业教育

认为创新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坚持在专业培训的过程中融入素质培养,同时给予资金等后续支持。另外,学校成立实验中心和基地,对全校学生开放,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我国创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的创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后,在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外的创业教育发展相比,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业教育认识不深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业教育观念的正确与否势必会影响到创业教育的行为。首先在高校方面,有些高校管理者在创业教育观念上把握不准,对创业教育的认识比较滞后。把创业仅仅理解为学生就业的一个拓展途径,认为创业教育是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其次在学生方面,笔者曾经做过江西省有关创业教育的调查问卷,从中得知,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开始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就可以叫创业”。显而易见,高校及学生对创业教育的真正认识还远远不够。

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未形成

创业教育是学校的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完整的课程体系支撑来开展。依个人观点来看,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需要包括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软硬件环境搭建、学分政策配套、经费保障制度建设、内外部交流平台建设等。笔者在调查中得出,学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学分大都在1~4分之间。创业教育课程教材选择较随意,大都是学校自编书目,没有专用的教材。考试也主要是以编写创业计划书,模拟公司PPT展示为主。总体来看,我国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还任重而道远。

3.创业教育师资不足

创业教育师资问题是创业教育中所面临的重要挑战,现如今,高校中教授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业教育,也并非创业教育专业出身。虽然他们的专业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由于缺乏一定的创业经历,在创业实践指导方面具有很大不足,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创业指导。

4.缺乏优化的创业教育环境

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缺乏外部优化的机制和环境。首先,高校内部的培养目标、创业文化氛围、激励措施,还未完全倾斜于创业素质的培养。其次,传统的社会思想认为毕业生毕业就应该找份稳定可靠的工作等,给急需鼓励的创业大学毕业生们带来了一定的思想包袱和精神压力负担,且社会中很少有人捐资来支持学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另外,政府部门虽已颁发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但由于政策宣传力度小,政策执行力不强,致使政策治标不治本。

四、完善我国创业教育的思考

1.提高创业教育认识,教授学生创业知识

高校作为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平台,一是要树立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把创新型人才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追求以人为本、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新理念。学生也要加强对创业教育的深刻认识,主动了解有关创业教育的培训活动、学校是否设立创业专项资金等。二是要教授学生与创业相关的知识。高校应在创业教育课程中教授学生有关市场营销、财务、税收、法律、工商管理等创业有关的知识,为学生以后想创业以及能更好地进入创业状态打下一定的基础。

2.建立系统多样化的创业教育课程,构建创业教育师资体系

一方面,在课程建设上,不仅要注重创业的通识教育、基础教育,高校还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开设多层次的、多类型的创业教育课程。笔者认为高校与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合作共同开发创业课程,提供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平台,让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各高校要注重选拔和培养一批能够实施创业教育的优质师资队伍,鼓励跨学科之间的教师进行开展交流与合作,聘请创业成功的优秀毕业生作为学校的创业兼职讲师,为在校学生讲授创业教育,传授创业经验。

3.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

创业教育的氛围营造不单单是学校的个人行为,应该是包括政府、社会和高校在内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就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来看,创业环境的营造还有待提高。首先,政府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制订创业扶持政策和措施,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相应的法制和制度保证,以此吸引具备创业条件的学生加入到创业队伍中。其次,高校也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应努力通过多渠道与社会各界取得重要联系,建立创业实践基地,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创业所需的资金和优惠政策。最为重要的是,在社会环境中,尤其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挣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不要随便轻易否定,要学会充分理解、引导孩子的创业活动。

4.积极开展创业活动,激发学生创业兴趣

大多数学生虽然认为创业是个不错的选择,有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大部分学生对创业还处在观望状态,在学生学习创业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开展与宣传创业活动,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而且,在高校积极开展有关的创业活动,可以使学生消除对创业的距离感与陌生感,吸引更多优秀学生参与进来。

作者:周丹丹 徐敬伟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健.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7).

[2]李振山,孙振武.实施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3]张俊,颜吾芟.论大学生创业教育[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8(01).

[4]胡涛.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03).

[5]杨吉春.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报,2016(01).

第三篇: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分析了新时期艺术设计类人才创业所面临的新形势,提出高校需顺应文化创意产业和互联网商务不断发展的时代潮流,改革艺术设计类创业教育模式,构建创业教育与设计教育共生,以实践为导向、全员参与、全程关注的艺术设计专业创业教育新体系。以此激发艺术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进一步加大艺术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新形势;互联网;创意产业;创业教育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业教育的强化不仅有利于创业和就业,还会推动国家发展内在驱动力的形成。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创意类人才,是国家发展创意产业,增强国家创造力的宝贵资源和生力军。当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对艺术设计类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开设创业课程,打造创意产业园、创业孵化器,为设计类人才提供创业指导和帮扶机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但纵观我国目前的艺术设计类创业教育,还存在着创业教育与专业育人体系脱离;缺乏具有时效性的创业实践环节;创业课程内容空洞等问题。面对新的时期,新的创业环境,如何构建符合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个性化创业教育新模式,培养更多素质全面,创造力强的创意型人才是值得我们高校创业教育者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新形势

(一)“互联网+”为艺术设计专业创业拓宽了渠道

“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网络化、数据化。它以其开放性、灵活性、公平性,低门槛,小成本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优势创业平台。小微电商,O2O模式都成为大学生创业者的首选,为缺乏创业资金和经验的大学生提供了创业的便捷途径,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格局,也大大拓宽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创业渠道。‘互联网+设计服务’让艺术设计创业者能够通过虚拟网络空间向社会提供相关创意产品和设计服务。只要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几个设计伙伴和好的设计创意就可以在网络上开设网店或者微商售卖创意产品、进行客户接洽、作品展示、设计沟通、费用支付等流程,大大降低了创业成本和创业风险。同时,学生创业者还可以通过第三方网站竞标设计任务,例如国内目前运营较为成功的威客网、慧聪网等,都可以直接为设计者和客户提供供需信息,进行网上设计交易。网络公平、公开的竞争方式也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商业机会,降低了创业难度。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本身也产生了一系列新兴的艺术设计门类,例如为网店装修,微商视觉形象包装,订阅号编辑等,这些新兴的互联网商机都需要平面设计、商业摄影、广告设计等相关专业的设计人才,也为他们的创业提供了新方向。同时,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也为艺术设计类创业者进行设计前期的市场调研、客户分析、售后追踪服务等提供了便捷途径,大大降低了设计成本和运作环节。“互联网+”为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业拓宽了渠道,提高了创业的灵活性和成功率,为设计类人才提供了绝佳的创业契机。

(二)文化创意产业前景广阔

当今全球进入了创意时代,不少发达国家都在通过“设计”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强综合国力。我国近年来也在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且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北京、深圳、上海、杭州都在朝着世界“设计之都”的方向发展,设计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为艺术设计类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创业天地。艺术类大学生有想法、有创意、有专业、容易打破传统思维,接受新鲜事物,是文化创意市场的未来力量。而且,相较于其他专业创业需大量资金、场地、设备等不同,艺术设计学生创意的作品只要实用美观,用户喜欢就可以转变为产品,如:装饰性墙绘、个性化服装、多媒体作品、家居用品设计等,都是运作简单的小微创业绝佳选择。同时,国家支持大学生参与创意产业创业,为鼓励设计类人才自主创业提供了很多政策支持,不少城市都在新建创意产业园,不少艺术类高校也力争为学生创业打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例如北京服装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高校定期开设一定规模的校园创意集市,展示推广学生的创意作品;中央美院、南京艺术学院、广州美院等都创建了自己的创意创业园,鼓励大学生将自身的学习成果与创新创业融合,以自主创业的形式参与到文化创意产业中来,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发市场,孵化创业项目。

二、探索新形势下艺术设计类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新的形势为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带来了良好的创业外部环境,但反观我们目前的艺术设计类创业教育却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创业教育与整体的艺术设计专业育人体系尚未实现融合;师资配备不合理;授课内容理论性太强,缺乏实操训练等。这都造成了目前大学生创业能力滞后,创业动力不足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对如何打造顺应时代潮流,符合艺术设计类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创业教育新模式提出以下几点构想:

(一)设置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的创业大都依托本专业,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因此创业课程需与专业课程相互融合,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制作工艺、市场价值、消费心理等内容,进行创业理念的灌输、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创业实践的训练,形成文化课、专业课、实践课、创业课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多元化创业教育系统,有效激发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创业的能力储备和创新创业的意识。在课程设置中,建议将艺术设计类的创业课程纳入专业选修课范畴,由学院统一安排师资、制定授课环节。授课内容因结合艺术类专业特点,在普通创业课程的基础上增加设计心理学、艺术品市场、创意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具有专业性同时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的相关内容。在师资配备上因根据不同设计方向选派专业课教师,特别是有一定设计行业创业经验的教师进行授课。他们对专业领域较为了解,对行业的前沿发展和市场环境也比较熟悉,具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在创业课程讲授中有实例、有经验,有技巧,能对创业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理论和实践分析,切实的指导学生进行创业,而不是将创业教育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在课程设计中应将实践环节贯穿创业教育始终,将实际设计工程或者学生个体的创业项目纳入课堂教学中,根据创业项目进行相应的市场调研、创业可行性分析、制定创业计划书、组织创业团队。设计专业的工作开展基本以团队为基础,要特别注重在课程中进行小组合作,增加交流、互动等合作形式的训练。同时要注重创意思维训练和设计说明、项目汇报的展示训练。还可以在课堂以设计项目甲乙方进行互动和讨论,全面模拟设计类项目运作和创业过程,变创业课堂为实战演练场。在授课形式上可以吸引各种社会资源,邀请成功的创意行业的企业家、杰出校友、校园创业典型代表开展讲座、论坛或交流会,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增强学生的创业感受;邀请设计大师和专家、学者来校进行专业讲座,帮助学生了解设计发展的前沿信息。设计讲求的是创新求变,只有紧跟潮流,了解尖端信息才能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开拓眼界,活化思想,准确及时的捕捉创业热点。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观设计公司、创意产业园,请设计一线的工作人员讲解、演示设计项目的运作过程,尽快使学生熟悉今后的工作环境,促使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创意能力完全接轨,从而提升创业的成功率。

(二)搭建以工作室与创业型社团为主的创业实践平台

艺术设计是实践型专业,在创业教育中尤以实践教学为重中之重。高校在艺术设计类创业教育中应积极推进“设计工作室+创意产品研发”、“专业团队+创业实体”的创业实践模式。工作室的设置以专业学科方向为依据,由1至2名长期从事设计实践且有一定研究课题的导师牵头,10人以内的学生团队组成,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并与相关企业形成产学研关系。学生按照个人今后就业方向和研究兴趣为导向自主选择工作室。工作室全面实施创业情境性教学模式,讲究团队协作,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企业设计任务或自主研发创意产品并进行市场销售。同时工作室还应包含生产场所,具备像包豪斯学校一样的设计车间,学生自己动手将创意产品制作成成品,从而了解产品生产的过程,将理论知识与设计实操联系起来,使学生熟悉创意研发、产品生产、市场营销的各个环节,为今后的创业积累经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兴趣相近,创业目标相似,更易于组成志趣相投,有共同创业方向的学生创业型社团。在创业教育中可大力推进“专业社团+创业实体”的实践模式,根据社团的创业特点,给予专业指导,鼓励学生承揽校外企业的艺术设计业务,开发自己的创意产品,最终形成以社团为主体能自主运营,自负盈亏的创业实体。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对社会的认知水平,提升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对设计工作室和专业社团的建设,艺术设计类的创业教育有了有效的实践平台,可以将其作为创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帮助学生开展丰富的创业活动,建立创业团队,孵化创业项目,更好地掌握与专业有关的实体运作知识和团队创业的合作模式,为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不断提升艺术设计类学生的互联网创业思维及能力

“互联网+”为艺术类创业提供良好契机,在创业教育中我们要不断提升艺术设计类学生的互联网创业思维,帮助学生了解互联网经济,熟悉网络商业运作,把握互联网为设计产业创业带来的大好时机。艺术类学生虽然不是技术类研究型人才,但因其乐于接受新事物,喜爱求新求变的特征,对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和掌握学习较快,有其优势。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可积极聘请专家、学者、企业家开办专题课程,引导学生了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知识,了解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体验、媒体营销、网络资源整合、风险控制等各方面的新知识。帮助学生体会互联网为设计产业发展带来的改变和未来设计发展方向,以及网络创意产业的运营方式。其次,针对不同的艺术设计方向,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和尝试不同的网络创业形式。例如产品设计专业可以开设微商或者淘宝店,通过网络售卖创意产品;环境艺术设计和室内设计专业可以参与网上设计投标;视觉传媒专业可以开发网店视觉形象包装等商业项目。高校在创业教育中要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灵活加入互联网创业的内容,使学生将所学专业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联系的更加紧密,网络创业更有针对性。同时高校也要积极为学生搭建网络创业平台,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尝试互联网创业,例如开设网店、建立网站、做网站编辑等,或者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做微商等,进行小微创业。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全面认识电子商务,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创业能力。

作者:缪菁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第四篇:大学生创业意向与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深入推进,党中央为充分发掘大学生的创业潜力,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文章围绕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而展开,分析了影响创业意向的因素,为进一步调动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而提出建议。

关键词:

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意向

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学校提供的创业教育、大学生的创业态度这两项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最为明显。

一、创业意向的理论研究

不同学科对“创业”含义的界定不完全一致,基于机遇识别的角度,创业是在对环境判断和解读之后,实施的套利行为,这种判断和解读的重点在于确定不完全市场和不均衡现象出现的时间和地点。从这个意义出发,创业者的预判能力远远重要于资源控制能力。创业总归是创业者运用洞察力,发现机会并抓住机会,创立企业并对其进行运营和管理的冒险行为。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对创业教育影响创业意向的内在机制进行解读,从而获得理论支撑。就本课题而言,计划行为理论和企业家理论不容忽视。计划行为理论认为,影响创业意向最为核心的要素是创业意向,而且创业意向直接决定了创业行为的实施与否。其中,创业态度是指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看法和观点的总和,影响创业态度的因素有两个,分别是创业者对创业结果以及创业结果重要性和意义的评估。创业意向是指在被他人信任和感知的前提下,将他人的期待和自我的想法付诸实践的概率。创业行为是指个体将创业信念和创业意向付诸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计划行为理论详细的介绍了创业意向的作用机制,其认为创业意向包含创业信念、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三大部分,其中创业信念是最为基础的构成要素,创业信念的强弱制约了创业态度的坚定程度,间接地作用于创业意向。简言之,创业态度和创业信念是作用于创业意向的中介因素,并对创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企业家理论是针对具备创新创业意识、承担责任意识和冒险精神的创业者进行研究的一种理论。企业家精神是指与不具备创业意识的普通职工所不同的理念和心态,对财富和成功有着热烈的渴望和殷切的期待,勇于挑战和冒险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是在长期激烈的竞争中形成的。个体成长的环境以及在工作和创业时面临的环境,对创业者的影响是十分明显且重要的,有利的环境能够促进潜在冒险精神的发掘和增强,而不利的环境则会束缚潜在创业者的成长。个体潜在的冒险精神和责任意识对于创业行为的实施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潜在的创业者提供帮助和创造条件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立足点。对大学生群体中潜在的创业者进行投资,是学校进行人力资本建设和投资的重要内容。经济环境、政治制度、家庭氛围以及个体潜在的企业家特质和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均是影响创业行为的因素。

二、创业教育的内容

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开拓事业的精神和能力的目的,而开展的一项教育活动。长期的实践和发展表明,创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日益明显。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增强对创业活动的理解和感知,无论是对其创业活动还是就业活动,均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存在着复杂的机制。从大学生角度分析,其创业态度和理念、个体能力和资源,对创业意向、创业行为以及最终的创业成功率,具有深刻的影响。创业态度可以细化为对创业要素的认知、对创业环境的把握以及创业动机的强弱三个维度,而个体能力和资源可以分为个人素质和相关创业教育两大类。在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扶植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对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予以政策鼓励和经济支持,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帮助,为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实现就业和进一步鼓励学生创业。从就业角度分析,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一方面可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为社会培养专业的管理人员;从创业角度讲,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为社会培养创业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驱动力。

三、创业教育的实施

学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如下因素:首先,在理念上,学校的创业教育需要以学生为本,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为目的。从了解学生的兴趣入手,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反思,明晰自己的理想强化创业的信念,在创业需求和创业动机的带动之下,健全人格和提高素质,为创业活动积累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其次,在过程中,需要注意渗透和融合相结合,以增强学生的企业家品质为重点。创业是一项有成本而且失败率较高的活动,学生必须具备冒险精神和能够承担相应的不利后果。在增强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开展创业活动;在创业的过程中,巩固和提高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最后,在内容上,以开拓学生事业和丰富创业知识为核心。创业是涉及多个环节和需要多种能力和素养的活动。学生具备多方面的技能,对于提高创业活动的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需要在课程设置时,相应地加大创业教育的课程比重,多方面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素养。

结语

计划行为理论分析了影响创业者创业意向的要素,研究了通过创业意向预测创业行为的可行性,从而将创业意向与创业行为链接起来。而企业家理论则主张完善大学生本身的素养和人格,从内在方面提高创业活动的成功率。二者在支持学校开展创新教育课程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学校在开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从三方面入手。在理念上,学校的创业教育需要以学生为本,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为目的;在过程中,需要注意渗透和融合相结合,以增强学生的企业家品质为重点;在内容上,以开拓学生事业和丰富创业知识为核心。

作者:历洪亮 麻红太 单位:吉林省人事考试中心

【参考文献】

[1]向辉,雷家骕.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其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02.

第五篇:大学生校园创业教育实践研究

摘要:

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压下,许多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本文从大学生校园创业教育实践层面,分析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研究的内涵、现状以及存在诸多问题,阐述了关于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索,并以本校的五个校园模拟公司为例,展示大学生创业实践成果和我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实践研究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面对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创业成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举措,这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创新实践[1]。但是现实数据告诉我们,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普遍较低只有2%—3%,浙江地区成功率稍偏高些也只有4%,与欧美国家的大学生创业20%的成功率有较大差距[2]。因此,要让当代大学学会创新、学会创业、成功创业,必须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从大学生的真实想法与基本认知出发,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采用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实际实干能力和职业规划精神,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础上实施创业教育。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创业是指大学生不通过传统的就业渠道谋取职业,而是凭借在校期间积累的理论知识、管理能力、科技发明、专利成果等,或独立打拼或与他人合作创办企业等形式开创自己的事业,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创业是指在混乱无序的变化的不确定的环境中敢冒风险去寻求和把握机会、整合资源、创新并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其具备更高的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真正意义上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整体创业水平,增加创业型人才数量。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很重视创业教育。在美国,百万余名学生从小学时期就开始接受创业教育,还通过“青年商业社”等形式进行实质性经营活动来增加他们对就业和创业的认识,以实际经营激发其对创业的兴趣。英国政府在1998年启动了专为18—25岁在校大学生设计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而在澳大利亚,大学里的创业教育已经进行了40年左右[3]。在国内,1997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正式开辟了我国创业教育的道路。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单位,我国开启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篇章。但是我国的创业教育刚起步,缺乏经验,尚处于探索阶段,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也进一步推动了创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打破当前被动接受创业教育的模式,找准新方法,拓展新思路,搭建新平台,主动出击,从真正意义上激发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培养大学生创业激情,增强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整体创业水平。

三、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许多不足。

由于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而被动的开展创业教育,动力不足起步又晚,思想认知水平欠缺、零散的课程体系、业余的师资队伍和理论和实践脱节等,严重影响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

(一)思想认知水平欠缺

在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鼓励大学生创业可以从源头上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如果创业成功还可以带动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高等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担,要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努力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但很多高校对创业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单纯的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忽视了创业教育的本质目标。许多大学生也把创业看的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对学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为了凑课时而学习。创业教育不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而是长远的建设和发展。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的同时着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他们敢闯敢拼的能力。

(二)零散的课程体系制约着大学生创业的发展

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没有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发挥学科优势,只是为了创业教育而教育,造成“纸上谈兵”,学生受到的创业教育无法应用于实践。创业教育课程除“创业基础”外,大多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没有形成独立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三)业余的师资队伍缺乏专业性和权威性

许多老师的教育理念本身就存在问题,与实际情况严重脱节。高校的创业教育在课程规范、效果、目标等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定,授课人员经常由辅导员或者专业课教师来临时客串,大部分创业教育课程空有其表。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项目,不仅仅需要教师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需有在商海中“弄潮”的经验。高校创业教师在创业培训的同时,更多的注重理念的灌输,而忽视了理念在学生创业实践中的指导性、针对性、评估性。

(四)理论和实践脱节

高校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和学生创业内力的驱动下,先后成立了学生创业就业管理办公室,加大了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宣传,开设了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但是,大部分高校只局限于简单地课堂教学,缺乏系统的安排,课时也常被专业课挤占,创业教育逐渐流于形式,没有立足于实践,以致创业教育成效不明显。

四、完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明确创业教育的目标,以先进的理念指导创业教育的开展实施,努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丰富大学生创业知识、强化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所提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创业人才,更是希望学生能够学会如何主动获取新的知识、创造新的知识,能够合理配置自身资源,将知识转化为力量,发挥知识的最大效用,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不断完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为推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切实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

2012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各高校根据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们的现实情况,组织开展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活动,完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增强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当前,很多高校使用的创业教育教材都杂而不精,缺乏有效的针对性和权威性。但是,创业课程的完善,必须有合适的教材。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色,结合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的需求,编写符合本校情况的创业教材,有效开展创业教育。

(三)增强教师的创业教育能力和创业启发思维,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建设。

教师作为创业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创业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应加强对创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培训,丰富和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使其能够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鼓励教师进行科研活动,并且在经费和政策上大力支持,力争开发出有社会价值或经济价值的科研成果。只有建立规范化专业化的创业师资队伍,高校创业教育才能取得良好成果。

(四)急需建立有效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一直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培养的人才创业意识不强、创业能力一般,缺乏严谨的科研训练。而创业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不仅仅需要学习创业的理论知识、掌握创业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在理论课程之外进行模拟实践,如成立校园模拟公司等。

五、我校创业实践教育的开展

我校在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同时,积极借鉴其他高校的宝贵经验,以“模拟公司”的形式将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们组织在一起,由虚拟“董事会”负责管理、组织公司的运营,让我们的学生能够以一个企业家的精神体验一个公司的运作全程。

(一)学生饮食餐饮人力资源公司该公司以创业教育、帮困助学为理念,打造大学生勤工助学基地,为广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

该公司所有的员工均为在校大学生,公司通过和餐饮经理协调分配,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课余时间将其安排到合适的岗位。目前公司运营顺利逐步进入正轨,很多在校大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参与经营、打工,让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不仅得到了锻炼,经济状况也得到一定改善。

(二)明日之星保健公司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由我校针灸推拿学院学生自发组织成立于校内的针灸推拿服务基地。

该公司所有成员都由学生组成,根据课程安排不同时间坐诊提供服务。同时聘请专业老师作为顾问指导,根据业务能力层层把关,实行逐级考核上岗。该公司的所有仪器设备均来源于成员的服务收入,自运营以来,基本达到收支平衡,略有盈余。公司运营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得到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加强,针灸推拿专业的毕业生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全面提升,获得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三)大学生会务管理公司的组织和运作模式则采取完全模拟公司制,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设立董事会、经理层二级管理部门。

聘请学生处老师担任董事会,对公司进行指导和监督;经理层则是在全校学生中选拔表现突出、才能出众的学生,负责公司的运营和管理。他们通过集思广益,以思路创出路,以实干求进步,精心组织各种会议及论坛的布置协调,并且不断加强对外业务联系,寻找合作项目。现在公司已初步摸索出一套工作运行机制,并且确定了相对稳定的业务项目。

(四)中医药文化传播公司该公司的成立,是为了给本校药学院的同学提供草药实践基地

在校园内开辟土地供中草药种植栽培,利用专业优势,将所种植的中草药制作成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纪念品进行出售。公司分为实践部、策划部、宣传部、销售部、财务部等若干部门,分别负责草药种植管理、标本制作、明信片印刷、中草药文化宣传等事项。该公司自创立运行以来,同学们学习中医的积极性前所未有的得以提高,并且充分发挥了他们在各个领域的能力,使在校大学生获得了宝贵的创业经验。

(五)润园物业公司润园物业公司是针对润园办公室人流量大

来往者多为学生的特点,在学生处的大力支持下成立的物业管理公司。该公司将润园物业分割成保洁、值班、门卫三大部分,每个部门由相应的负责人统筹安排,管理人员经公开招聘后上岗。该公司收入主要来源为办公室的废旧物品或废品。润园物业公司的成立,锻炼了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也培养了他们自强自立的精神,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使同学们体会到了各个劳动领域的不易,丰富了同学们的创业意识。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创业知识必须经过切身模拟体验创业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消化吸收。这五个公司的成立运行,不仅仅是给有创业梦想的同学提供了专业的实践平台,在模拟的市场环境下,尽情地展示创意和才华;并且比较好的解决了部分贫困学生经济上的困难,同时还可以使他们在创业活动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当今高校在深化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改革中应当以创业教育为契机,结合我校实际,在充分发挥创业实践平台重要性的基础上,切实加强校内外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提高我校大学创业能力,推动我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方法、内容和模式的变革。

六、结语

十八大把就业提高到民生之本的高度,指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这一指示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创业教育的思想备受关注与其适应促进社会就业的现实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从更深层的角度看,创业教育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目前“学位=工作”这一公式已不再适用的时代培养学生创造力和适应力的素质教育。但是,创业素质并不是仅仅在课堂讲授中就能够形成的,它需要一定时间的创业实践活动的积累,在实践中进行学习锻炼。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培养正确的创业观、团队合作精神和坚定的创业意志。

作者:吕征 王志鹏 苏娜娜 郭芳伶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本文为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实验教学改革课题立项资助。

参考文献:

[1]俞金波.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研究[J].创新创业,2015(8):61.

[2]蒋开东.朱剑琼.大学生创业导向的高校协同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01):54.

[3]李世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19.

第六篇: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思维培养

摘要:

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时代趋势和社会潮流,我国高等院校相继出台政策,加大创业课程的授课力度,引导大学生的创业理念与创业意识,改革创业课程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思维。

关键词:

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创业思维

最近,我国教育部明确提出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创业创新被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之上,政府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为在校、离校大学生创造了宽广的创业空间。我国高等院校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加大创业课程的授课力度,在大学生群体中灌输创业的理念。大学生创业若想取得成功,出政策扶持之外,新颖、独特的创业思维就是一个重要因素,高校创业教育除了讲授相关的创业课程体系之外,教师还应重视大学生创业思维的培养。

一、高校创业课程教育体系

1.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是创业课程体系的首要内容,授课教师可以讲授与大学生未来发展相关的一些专业知识、在校大学生通过职业规划课程的学习,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个人目标、职业发展都应做出相应的规划,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找授课教师咨询,高校通过这门课程的开展,争取使每位在校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都有清晰的定位与安排。

2.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政策。这种课程体系的内容,就是满足那些愿意创新创业的大学生的需求,客观而言,当前的在校或已经毕业的大学生群体中,只有极少数学生愿意从事创业活动,摆在这些学生眼前的现实问题就是他们具有创新愿望,却不知从何处入手、究竟怎么实施,故此,在高校中,教师就应开始与创新创业课程,讲授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政策内容、法律法规、金融支持等,还可以讲授常用的创业启动策略,使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实现具体化。

3.成功的创业案例。对一些大学生而言,案例教学比单纯的理论授课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些成功的创业案例,没准就可以给这群思维活跃的大学生带来另外的创业思维。对授课教师而言,一些与大学生成功创业的相关案例,都可以成为经典的授课内容。“饿了吗”这个创业案例,就可以引起一些大学生的共鸣;清华大学大学生创立的视美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华中理工大学设立的武汉天行健科技有限公司,也都是比较典型的大学生成功创业例子,教师就可以把这几个公司从设立、到发展、再到不断壮大的过程详细讲给学生听,为他们以后的创业提供可操作的典范。

二、大学生应具备的创业思维

1.职业思维。大学生创业不同于学业,创业需要在社会领域内操作,还需要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想创业的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的时候,就应注重职业思维的培养,熟悉一些专业技术领域的运作方式,从事相应的职业训练,掌握必备的职业操作技巧,形成相应的职业思维方式,只有这样,大学生以后进行创业尝试时才会从容不迫,不会显得手忙脚乱,创业项目实施起来也会做到有的放矢。

2.经营管理思维。创业项目的实施,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需要一个团体进行合理分工、团结协作,也许一个项目刚刚启动时,不需要太多的人员,但随着项目的发展壮大,创业队伍就会不断增大,人员的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同时,任何一个项目的启动,团队负责人还应具备相应的经营能力,熟悉市场调研、市场预测、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经营知识,所以,有创业梦想的大学生,就应利用创业课程的学习时间,重点学习与经营、管理相关的知识,培养自身的经营管理思维,使自己团队的创业项目不断变大变强。

3.互联网+思维。清华大学创业指导教师李肖鸣教授认为,尽管互联网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环节,但互联网内仍然蕴含着不可估量的创业空间,想创业的大学生就应具备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创业平台。的确,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创业理念和思维方式,拓宽了市场空间,拉近了产品和客户的距离,改变了货物的分销和配送方式,省略了中间流通环节,这就给想创业的学生提供难得的操作平台,在互联网这个空间里,年轻人梦想成真的难度大大缩小,跟传统的创业模式相比,互联网创业不需要太大的资金投入,大大降低了创业准入门槛的难度,尤其适合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进行尝试。

三、大学生创业思维的培养途径

1.改变授课方式,灌输创业意识。授课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讲授知识、技能之外,还应重在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爱心,帮助这些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敢闯敢干的精神等,进而坚定自己的创业信念。高校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应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化,一是对外开放,加强与社会的合作与沟通,形成合力,为学校培养人才服务;二是学校内部开放,加强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合力,资源共享。

2.组建具备特色的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加强创业教育课程师资培训是推进创业教育向深层次发展的关键所在。进行创业教育,教师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我国高校可以如下途径来加强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第一、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教学;第二、聘请成功的企业家到学校开讲座,与学生分享交流他们的创业经验;第三、聘任企业家或者科研人员担任高校创业导师,直接指导学生创业实践,等等。通过特色教师的引导,来帮助这些大学生进行创业思维的培养。

3.改革创业课程教育考核体系。创业教育考核是对开展创业教育全过程的综合性评价,目的是检验开展创业教育活动过程的有效性和成果的实用性。我国高校应改革创业课程教育考核体系,把模拟创业活动的开展、可行性的创业项目设计、创业活动的效果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之中,调整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活动内容与形式等,在大学生队伍中营造勇于创业、不畏失败的环境氛围,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来灌输创新创业意识与思维。

总之,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一是时代趋势,也是带动全民创业的一股浪潮,我国高校就应相应这股潮流,加大创业课程的授课力度,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思维,力争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实干家、创业家。

作者:付忠臣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兴海.适应时代需要,培养创业能力[J].职教通讯,1999(5).

[2]师寸丽.关注创业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9(6).

第七篇:大学生创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研究

【摘要】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的开展既涉及到政府、产业界和高校等外部利益相关者,又涉及到教学单位与专业教师、行政部门及其人员、学生等内部利益相关者。内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角色定位、作用方式,都影响着创业教育开展的进程与效果。它们之间在非均衡博弈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却正是制度规范建立和创新的内在动力。通过建立客观的第三方组织,协调、规范内外利益相关者的定位和行为,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各利益方协同发展。

【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制度变革;非均衡博弈;协同发展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组织可以被视为一个关系集聚体,在这个网络内能够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在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影响到的任何个人和群体,被称为“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通过互动共同创造价值和转移价值来影响组织行为决策。20世纪90年代后期,米切尔和伍德(Mitchell&Wood,1997)提出利用合法性、权力性、紧急性作为依据划分利益相关群体或个人属性,他指出若同时具有合法性、权力性、紧急性的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若拥有其中两项则是关键、从属利益相关者;只拥有一项者为蛰伏利益相关者。【1】创业教育本身是需要政府、产业界、高校共同协作的系统工程,牵涉到社会、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每个主体特定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都会对创业教育的开展产生影响,他们在整体实施中所应该具有的角色和作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内部利益相关者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功能定位

高校是大学生创业活动的主要载体,是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孵化者、培育者、推广者、支持者。在高校的内部教学运行中,行政部门及其人员、教学单位与专业教师、学生构成了创业教育活动的绝对主体,即“确定型的利益相关者”,理想的状态是三者协同互动、教学相长。【2】行政部门及其人员作为高校运行的“服务者”,他们往往是高校创业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学生创业活动的推广者以及具体扶持行为的执行者。他们的利益诉求是建立更顺畅的创业教育体系,推进各项创业扶持政策顺利进行,联合更多利益相关者提供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和环境。但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因各高校的发展方向、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行政部门行使职责时出现“越位”和“缺位”,削弱了它的合法性和权力性。教学单位与专业教师是学生创业意识的最重要“启发者”,学生的创业活动起始于教师的科研项目、教学实践活动,在科研研究过程中,他们成为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最初的发起者、指导者、培育者,也是学生最为信任的“创业导师”。教学单位与专业教师期望拥有更多的教学自主权,获得支撑专业学科发展的倾向性资源,投入的精力获得公正评价,但是一方面由于对于创业教育的内涵认识存在偏差,创业教育的功利性越来越强,反而使得最有动力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师对于创业望而生畏,影响教师关注创业活动的紧迫性;另一方面现行的“重研轻教”的评价体系,导致教师对于学生创业持“观望”的态度,参与度低。学生作为创业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受益者,他们更倾向于在创业活动中取得适应社会的就业能力、展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相应的经济回报。随着创业教育的开展,具有创业精神、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的日益增多的利益诉求倒逼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调整政策制定。

二、外部利益相关者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功能定位

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中与创业活动密切相关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产业界和高校。政府指各级政府及相关司职管理机构,产业界指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服务商等,高校指作为统一整体看待的高校实体。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中,政府、产业界与高校理想的利益博弈状态是一种“政府搭台、产业界支撑、高校唱戏”均衡互补状态,但现实环境中却往往容易趋向“部门越位、产业界缺位、高校错位”的利益冲突格局。【3】政府本身有最优化社会资源的职能,也只有政府才有强大的政治资本为后盾协调相关利益者,因此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应扮演引导者、服务者、资助者、有限管理者、协调者的角色。在现行大学管理运行机制下,政府作为教育的主要投入方,处于主导和决定性的地位,创业教育政策自然也是建立在统一的集权理念基础之上。正是这样的管理体制,导致政府在进行大学教育管理中出现“越位”或“缺位”的政策性失灵。政府期望高校培养出更多创新创业人才,满足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缓解社会人口就业压力,全面优化社会资源。正是这种急迫的需求,在创业教育开展之初,各部门纷纷颁发创业教育扶持政策,结果却是“政出多门、相互矛盾、流于表面”。在这种导向下,产业界、高校消极应对,紧迫性自然下降。产业界拥有的资源与高校呈互补状态,它不但拥有资金、市场、平台,更拥有将科学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产业界期望高校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才,也希望借助高校基础科研研究,提高自身产业转型的能力。产业界支持大学生创业教育,符合自身发展的需求,他们可以起到转化、孵化、扶持的作用。产业界与高校的理想的合作模式应为高校与产业界形成彼此对等、相互切磋的“研究伙伴关系”,集合高校基础研究的优势和产业界对于市场需求的敏锐认知,将具有商业价值的发明转化为经济效益。但是,目前二者合作方式多为校企合作、共同研发、订单培养,无介于二者具有公信力的协调组织者,产业界参与教育活动的合法性和权力性模糊,更多的是作为“单向性的资助方”,产出不明确,因此积极性较差。高校作为统一整体与外界进行沟通协调时,往往代表的是全校整体的利益表达。高校的利益诉求是在拥有更多的教育自主权和稳定的资金扶持下,全面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学校自身的影响力。它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扮演着培养者、孵化者、扶持者、平台搭建者的角色。但是因为自身创业教育组织制度的不完善性,时常出现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一些高校将创业教育等同认为“要求学生创办企业”,倾向“短平快”的速成教育模式,又无法定位自己的位置,过多介入到学生项目的运行中,以致呈现“错位无序”的格局。

三、内外利益相关者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作用过程

组织系统内个体为实现自我利益而提出利益诉求,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不同智能体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所谓利益群体非均衡博弈,是指各个利益群体因其具有的数量、地位、相互关联度差别而拥有不同的博弈力量,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争夺组织系统的有限资源,致使各利益群体最终获得利益实际值与其利益期望值有所差别的博弈过程。组织系统内构成网络结构的诸多利益群体相互非均衡博弈,促使组织系统螺旋递进式发展与演化。【4】内部利益相关者利益组合博弈过程中,教学单位与专业教师向学生转移专业创业机会的同时,也因缺乏创业经营知识而过于理想化;学生在接收教师信息时,也会从自身条件选择是否从事专业创业以及投入多大精力从事创业的行为。目前,专业课教师反应最多的是创业的学生忽视自身学业、创业层次过低造成知识浪费等问题,但是在创业教育目前正处于“盲目思潮”向“理性看待”的过渡时期,大学生创业与教师“产学研”紧密结合是明显的趋势。行政部门及其人员往往承担着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创业类比赛组织、创业项目评审、创业精神及意识激发的文化建设引导等工作。但是如果没有教学单位与专业教师的“初始启发”和“跟踪指导”,学生的创业项目往往都局限于餐饮、卖服装、手工艺品等低层次创业,导致扶持评审中筛选失败、扶持无门。而每年上级主管部门的政策要求和评价体系高压下,往往会选择拔苗助长,这又引起了教学单位和学生的反感。作为制度变革者的学生,他们的创业行为始终都在,而利益相关者拥有较多的物质资本、政治背景、正式权威和社会资本等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改变现行制度或创造新制度时,往往面临严峻的挑战。当他们拥有的资源不足以获取变革相关者的支持时,制度创业往往都会受到阻碍。【5】在政府大力倡导创新创业,社会文化氛围对大学生“试错”越来越宽容的情况下,创业学生积极争取利益最大化,希望获得更多的资金、场地、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冲击现有的利益场域,促使制度再生。产业界为何在创业教育乃至大学教育缺失其作用,原因众多。但是高校依靠财政拨款导致其没有内源性动力,合作机制不畅通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在现有的产业界和高校创新创业的合作机制中,关系颠倒,企业出新意,出技术研发计划,然后找高校(教师)参与其中,共同完成。这样的合作机制如果长期延续下去,高校中最有可能在基础创新领域做出突破的人,却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服务企业中去,高校的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削弱。除却“产学研”的合作外,产业界中的企业目前多采用冠名形式提供扶持资金却又对扶持效果不甚满意,银行及金融机构提供大学生创业贷款却担心学生偿债能力而诸多设限,风投及天使资金机构通过大赛评审选拔投资项目却覆盖面过小。因此,如何增加产业界的动力仍然需要政府和高校共同努力。政府往往被认为是“无限责任担当者”,高校和产业界希望政府在各项“政策要求”下给予相应的扶持方便工作的顺利展开,政府却只有“有限的能力”承担。中央政府的政策文件多是宏观性、指导性的,真正落实并与学生利益切实密切是地方政府的执行与配合。以大学生创业小额担保贷款为例,地方政府设定的基本条件通常包括:具备《就业创业证》,创业地必须在本地,需本地政府公职人员、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作为反担保人。但是在执行时会对驻地高校与本地高校区别对待。对于驻地高校他们认为是“省管高校”“中央高校”不归他们的管辖范围,导致最简单的“就业创业证”都申办不下来。即使对接成功,在校学生多为异地生源,缺乏本地人脉,政府无法实现“异地担保”,享受到该政策的只是极少数学生。

四、利益相关者作用下创业教育的定位与开展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技术输出方,必然是创业教育开展的主体。政府承担着政策制定、资金扶持和方向引导等外部环境优化职责,辅助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产业界在产品转化、市场需求、融资渠道等方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起着催化、倒逼作用。这三者的协调共生和协同发展,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稳定良性发展的基础。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创新创业体系中,政府、高校和产业界各有侧重和分工,又相互影响和制衡。在平衡内部利益相关者中,他们设立了MIT马丁信托中心(前身为1996年成立的“MIT创业中心”,2011年更名),主要职能是创业课程建设、创业俱乐部、创业会议和创业竞赛组织,鼓励不同学科学生合作创业。这些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的创业指导,成为MTI创业精神薪火相传的重要依托。在协调外部利益相关者中,MIT成立了“产业联盟(ILP)”,成为全球范围内第一个高校与外界开展全面合作的战略联盟,负责促进MIT和高新技术企业有效开展产学研合作。它主要提供安排客户与MIT专家学者互动交流、组织会议及专业培训、合作协调、提供MIT的科研信息资源服务等服务,不断拓展产学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6】借鉴MIT创新创业模式,成立介于内外利益相关者的第三方组织能够保证创业教育实施和评估的客观性、专业性、高效性,不断调整各层组织的竞争与协同,形成最佳系统网络。高校内部中,可以抽调部分专业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创业学生成立创业中心,开发创业教育课程,融合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校内创业人力和智力资源,引进融资扶持体系,协调各方利益。在目前各高校试行的创业教育模式中,创业中心随着功能的不断完善,逐步发展成为创业学院,最终促进整体人才培养改革,建成创业型大学。外部利益相关者中 ,只有当政府和产业界认为他们协同收益与协同成本基本平衡,才会主动调整自身行为,【7】否则只能是浅层次的“政策回应”。高校作为实施主体,应根据两者尤其是产业界的需求,成立产学研合作中心,为社会提供知识和技术服务,同时引进市场需求,倒逼高校内部教育教学改革,促成政府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规划。将内外利益相关者放在一个有力领导下的公共组织中,有利于在发生冲突、不平衡和矛盾中重建秩序,形成相对均衡的运行机制。

作者:宋亚辉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2][3]李政.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45-46.

[4]杨博文,周富利等.组织系统内利益群体非均衡博弈分析[J].系统科学学报,2012(11):92-96.

[5]项国鹏,黄玮.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制度创业过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26-31.

[6]黄亚生,张世伟等.麻省理工模式对中国创新创业的启迪[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87-119.

[7]杨博文.论利益群体非均衡博弈及公共组织的复杂性[J].系统科学学报,2007(4):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