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4篇)

第一篇:大学生创业动机体验式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

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培育与激发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基础,探讨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对其创业动机中“家庭影响”及“环境支持”两个维度有显著影响;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及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对其创业动机中“家庭影响”“自我实现”及“环境支持”三个维度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高校应注重育人模式的改革,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重视创业教育活动。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动机

一、研究背景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以实践性问题解决为依托,以学生学习体验的生成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模式,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积极意义。【1】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创业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始于2007年,主要涉及到大学生创业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建构及实施机制;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应用形式、应用价值及应用中的注意点及面临的挑战等问题。通过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得出体验式教学模式与大学生创业教育间具有良性吻合的特质,体验式教学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但国内外研究者对于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的价值研究还处在萌芽状态,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且多集中在理论研究的表层,仅有的实证研究,也并未做到深入解释。自我决定理论作为“研究人类人格和动机的宏观理论,其研究假设为个体是积极的有机体,每个人都具备积极的自我整合、自我修善和持续学习的倾向”,并具有“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潜能”,但这种潜能的发挥需依赖于外部各种社会因素的支持才能完成。【2】自我决定论研究者在检验外界环境影响因素时,鉴定出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有如下三种: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和关系需要,并认为外部环境可以通过支持或增进这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来增幅或激发人类的内部动机或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以促使个体健康成长并发挥功能。【3】自我决定论认为人类的动机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概念,不能单一定性,也不能机械的划分为内部和外部动机,而是按照动机中所蕴含的自我决定程度的高低,将动机描述成为一个由无动机、外部动机到内部动机的连续转化过程。【4】自我决定论认为,个体在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得到相应满足的条件下,其内部动机最有可能被激励,即个体所处的外部环境因素增强或激发了其内部动机,并促进其外部动机的内化。创业动机作为“激发和维持个体从事创业活动,并促使创业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在驱动力”。【5】增强大学生创业的内部动机,或促进大学生创业外部动机的内化,是高校创业教育施行的首要任务之一。综观已有关于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目前鲜有研究者关注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影响。因此,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探究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的参加对大学生创业动机产生的影响,以求探索出一种能够减少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泡沫,增幅高校创业教育过程效能,实现培养大学生内在创新创业精神的实践教学模式,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将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具体操作化为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创业大赛三种教学形式,以H工商学院某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部分学生开展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的教学,经过三年的实践教学和跟踪调研,探究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的三种教学形式对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影响。

(一)研究假设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本研究认为,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为满足学生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提供了所需场境,具体表现为:在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自我决定程度较高,满足了学生自主感;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到教师预设的学习情境中,亲自参与并解决问题、取得成就,从而获得胜任感;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与同伴合作、交流、分享的环境中,进而感知关联感。据此分析认为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的参加会影响大学生创业动机分布状况。在此基本假设的指导下,提出本研究的三个具体假设:研究假设1:大学生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会影响其创业动机分布;研究假设2:大学生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会影响其创业动机分布;研究假设3:大学生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会影响其创业动机分布。

(二)变量界定

1.自变量——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

创业教育按照狭义理解,是指“创建新的职业或新的就业岗位”的教育。【6】体验式创业教育可以解释为教师在开展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入事先设计好的特定的活动或情境中,使学生处于互动的多维人际环境中,通过学习体验,掌握创业知识,领悟创业模式,提升创业能力。【7】本研究认为,所谓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是指大学生在预先设计好的情境中,通过自我参与,进而感识创业实质、激发创业热情、掌握创业常识、塑造创业品质、提升创业能力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由于教育教学模式一般体现为课程和学生活动等内容,故在本研究将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具体操作化为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及创业大赛三个方面。

2.因变量——大学生创业动机

创业动机,可以解释为“驱动个体创业行为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它是个体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促使自己的创业意向转化为创业行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8】本研究在考虑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分布情况时,主要依据国内已有研究成果,借鉴了高日光等(2009)提出的大学生创业动机四因素模型,从“追名求富”“家庭影响”“自我实现”“环境支持”四个维度上来进行测量。【9】

(三)研究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14年5月对H工商学院某级大学生“创业动机分布状况”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H工商学院某级大学生,涵盖H工商学院法学、编导、电气、旅管、商务、工商、汉语、金融等11个专业。在第一学年中,实验组班级的学生进行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的学习,其他班级学生则接受传统式教学;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期间,学生可以自由选修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的学习;学习期间或有各种形式的创业大赛供学生选择参加,三学年过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创业动机分布情况。此调查采用纸质形式开展,共发放问卷2879份,回收后,通过整理、筛选并核实,得有效问卷为2568份,故有效回收率达89.20%。之后对有效问卷资料进行编码、录入并后期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初步统计分析得到本研究所采用样本基本情况为:从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的学生比例来看,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的学生占总样本的13.6%,未参加的学生比例达到86.4%;从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的学生比例来看,基本持平,参加过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的学生比例占到45.1%,未参加过的学生占到54.9%;从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的学生比例来看,有过创业大赛经历的学生只占到样本总体的7.5%,而没有此经历的学生占到92.6%。

(四)资料处理

本研究对调查数据使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以大学生所参加的教育教学模式为自变量,以其创业动机的分布情况为因变量,通过逻辑分析模型的建立,利用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来论证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另外,本研究利用Alpha系数检验功能对问卷信度进行检验,得出总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8592,各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均大于0.70,说明本研究中问卷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好;本研究利用KMO值来检验总量表的结构效度,得KMO值为0.773,大于0.7,据此说明本研究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

三、结果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结果

本研究从大学生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来考察对其创业动机分布情况的影响。故以大学生创业动机为因变量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见表1。根据表1分析结果,模型一中各变量决定的显著度都超过0.05,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表明大学生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创业大赛均不能对其创业动机中“追名求富”维度产生显著影响。从模型二中各变量决定的显著度可以得出,大学生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均会对其创业动机中“家庭影响”维度有显著性影响。其中,学生是否参加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对创业动机中“家庭影响”维度而言是最显著的影响因素,其相关系数值为0.092;而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与大学生创业动机“家庭影响”维度的相关系数的值分别为0.046和0.040。从模型三中各变量决定的显著度可以得出,学生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及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均对创业动机“自我实现”维度有显著性影响。其中,大学生参加过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与其创业动机中“自我实现”维度的相关性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系数为0.061;而学生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与其创业动机“自我实现”维度的相关系数为0.041。从模型四中各变量决定的显著度可以得出,大学生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均会对其创业动机“环境支持”方面有显著性影响。其中,大学生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对其创业动机中“环境支持”维度而言是最显著的影响因素,相关系数为0.090;学生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与其创业动机中“环境支持”维度的相关系数的值分别为0.068和0.042。

(二)t检验结果

为了进一步证实研究假设,依据以上相关分析结果,本研究利用t检验结果来进一步论证差异显著性,并通过均值比较,揭示他们之间的关系。

1.大学生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对其创业动机中相关维度的影响

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的学生与未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的学生在创业动机的“家庭影响”及“环境支持”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的学生在家庭影响、环境支持两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情况分别为2.47和2.34;未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的学生在家庭影响、环境支持两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情况分别为2.58和2.58。据此,可以得出,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的学生在创业动机的“家庭影响”、“环境支持”两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显著低于未参加过的学生。这表明大学生参加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后,其创业动机中的“家庭影响”及“环境支持”维度得分显著降低,在本研究中将家庭影响和环境支持界定为外部动机,故可以解释为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的结果。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的大学生更能够对自身条件及周围环境给出合理的评估,对创业给出切实的思考。

2.大学生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对其创业动机中相关维度的影响

参加过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的学生与未参加过的学生在创业动机“家庭影响”、“自我实现”及“环境支持”三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参加过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的学生在家庭影响、自我实现、环境支持三个维度上平均得分情况分别为2.67、3.71和2.65;未参加过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的学生在家庭影响、自我实现、环境支持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情况分别为2.52、3.60和2.48。据此,可以得出,参加过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的学生在创业动机“家庭影响”、“自我实现”、“环境支持”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显著高于未参加过的学生。这表明参加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增幅了大学生创业动机中的“家庭影响”、“自我实现”、“环境支持”维度。其可能是由于参加过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的学生在创业知识、创业热情、创业能力等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明显的提升。

3.大学生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对其创业动机中相关维度的影响

参加过创业大赛的学生与未参加过的学生在创业动机“家庭影响”、“自我实现”、“环境支持”三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参加过创业大赛的学生在家庭影响、自我实现、环境支持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情况分别为2.69、3.77和2.70;未参加过创业大赛的学生在家庭影响、自我实现、环境支持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情况分别为2.56、3.64和2.54。据此,可以得出,参加过创业大赛的学生在创业动机“家庭影响”、“自我实现”、“环境支持”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显著高于未参加过的学生。这表明大学生参加创业大赛增幅了其创业动机中的“家庭影响”、“自我实现”、“环境支持”维度。这可能是由于参加过创业大赛的学生具备积极利用周围资源的素质,对周围环境的各种支持条件具有灵敏感,能敏锐发现并汲取利用。另外,参加过创业大赛的学生可能获得了更多的自我胜任感,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具有更高期望。综合上述数据分析结果不难看出,对大学生创业动机而言,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变量中的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对其创业动机中某些维度的分布情况有着显著影响。因此,研究假设1、2、3得到了证实。

四、结论与启示

从以上数据及其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大学生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对其创业动机分布有着显著影响。具体而言,着重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大学生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生涯课程对其创业动机中“家庭影响”和“环境支持”维度有显著影响;(2)大学生是否参加过体验式创业学科课程对其创业动机中“家庭影响”“自我实现”及“环境支持”三个维度均有显著影响;(3)大学生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对其创业动机中“家庭影响”“自我实现”及“环境支持”三个维度均有显著影响。进一步分析得出,在高校育人中,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的施行可以增强大学生创业内部动机,并可促进了大学生创业外部动机的内化,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创业者在面对竞争压力与商业风险时的心理承受能力。鉴于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创业动机培育的积极作用,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得出如下启示。第一,高校对育人模式改革应给与足够重视。哈佛大学史上第25任校长德里克.博克认为,“怎么教比教什么更为重要”,这也就是说,教育施行方法重于教育内容。创业教育本身是一种实践操作性极强的教学方式,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创业教育中,相应的对高校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应积极寻求教育教学模式的改进,不断追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第二,学生主体性理应得到充分尊重。当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逐渐被我国高等教育界所关注和重视,任何育人活动都应引导学生的热情参与,使其积极亲历,最终形成内化的学习体验。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学生的生长是教育存在的价值,学生主体性的实现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只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实际经历、情境感悟和自我反思受到充分重视,其主体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才能有利于大学生创业者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提升生命质量与生命意义,实现生命的成长。第三,高校应对创业教育活动给予重视。在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实践层面,与其它动机理论相比,自我决定理论有力地阐述了环境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的因果路径,对于个体行为的激励与改变具有重要价值。【10】自我决定理论着重强调个体与外部环境之间有机互动的重要性,并将此有机互动的辩证关系作为自我决定论对个体行为、体验及成长的预测基础。要想实现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内化必须创设营养充足的外部环境,相对与社会经济环境与政策环境而言,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是最能滋养潜在大学生创业者创业动机内化的环境要素,通过创业教育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活动创设一种学习环境和诱导过程,使大学生中的潜在创业者能够在其中感受到创业活动为自身带来的关于自主性、能力感、关联感三项关键指标的满足感,从而推动其创业动机的内化,实现动机的完全自我决定,进而提高大学生实际创业的比率。

作者:高雪升 田茜 范琳 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3.

[2]刘靖东,钟伯光,姒刚彦.自我决定理论在中国人人群的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3(10):1-11.

[3]刘丽虹,张积家.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及其应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3-59.

[4]林桦.自我决定理论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18-19.

[5]曹?峰.成就动机、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动机的关系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1:15.

[6]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呼唤模拟教学与体验式课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8):1-4.

[7]付立平,武桂玲.高职院校体验式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J].生涯发展教育研究,2014(1):36-42.

[8]段锦云,王朋,朱月龙.创业动机研究:概念结构、影响因素和理论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2(5):698-704.

[9]高日光,孙健敏,周备.中国大学生创业动机的模型建构与测量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9(1):68-75.

[10]张剑,张建兵,李跃,Deci,E.L.促进工作动机的有效路径:自我决定理论的观点[J].心理科学进展,2010(5):752-759.

第二篇: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工作研究

[摘要]

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是解决国家经济发展结构性的重要方法,也是推进国家快速建设和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工作观念相对落后;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工作基本上流于形式;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工作内容不完整;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管理体系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随着国家“双创”观点的提出,根据多年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工作经历和经验,结合辽东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对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当前形式下做好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工作应该按照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明确创业教育管理主题。第二步,厘清创业教育管理思路。第三步,辅导员制定创业教育管理计划。第四步,探究创业教育管理实施方法与途径。促进机械电子工程学院以后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创业教育;教育步骤

总理2014年在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他提出,要在中国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此后,在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会议和各种公开场合中他都频频提出这一观点。在国内考察中他更是每到一地,都要与当地的创客们会面,他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激发出民族的创业精神。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又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在谈及创业、创新工作时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知识的创新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如何提高人才主力军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成了当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辽宁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辽宁省《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下发,让辽东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的大学生管理队伍人人都认识到今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战略核心———大学生创业教育。如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着力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行为、创业能力,我认为应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一、明确创业教育管理主题

技艺精进、功夫到家、创意创新、赢在创业。

二、厘清创业教育管理思路

(一)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加强创业教育,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环境氛围

1.转变思想教育管理理念。

要尽快转变大学生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从简单的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在日常工作中让大学生树立起既要注重就业更要有创业意识,让大学生知道自主创业不仅是就业的初始选择,更是将来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

2.鼓励我院大学生正确认识创业。

创业教育并非只是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马上就去挣钱或者毕业以后马上就去自主创业等,而是对所有大学生都应该进行的一种创业精神、创业文化、创业基本知识的教育,对有好的创业意向和准备创业的大学生开展创业所需能力的训练。因此,我院大学生无论毕业后就业还是准备将来自主创业都需要接受创业教育,具备创业基本能力。

(二)改革我院传统的大学生活动方式,将大学生活动和创业教育管理相结合

1.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

由就业而创业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改革模式的落脚点。在活动组织上,对活动全过程进行整体优化整合,突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具有宽厚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培养较强的创业意识,创造性地运用既有知识解决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2.努力拓宽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实践服务平台。

在总结既往经验的基础上,有目的、有方向的引导我院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慧鱼大赛、辽宁省本科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辽宁省物理实验竞赛、辽宁省工业设计大赛、辽宁省“挑战者”杯、丹东市“鸭绿江杯”创业大赛、辽东学院大学生创业大赛等赛事,全面开发我院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断积累,从而提高我院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鼓励并支持我院大学生走进实验室和实习工厂,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三)实施全院配套服务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推进

1.双管齐下,在育人的同时,组织我院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尤其是创业前针对性的培训和辅导,应摆在重要位置。

2.学院牵头,联系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企业领导提供理念,设立我院大学生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基金不仅仅是为我院大学生提供经费,还要用各种政策保障其能够有效使用经费,提高我院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并争取早日回馈社会。

3.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实验室、实习工厂和办公室。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已经利用自身优势和已有资源,开辟了专门的场地或是成立大学生社团机构供大学生创业使用,我院也将借鉴其合理性,创建创新、创业基地,配备一定的配套设施,提供创业相关场地,加强我院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与同专业更高层次院校交流,学习创业先进理念并努力贯彻实践

1.加强学院教师和同专业更高层次院校交流,学习其创业教育管理工作先进理念。

目前,许多机械类高校的发展模式已经完成了从劳动型到技术性的转变,在这一过程和转变中,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工作的导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学院教师和同专业更高层次院校交流机会,学习其培养创业人才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可以不断地提高并完善我院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工作。

2.加强学院大学生和同专业更高层次院校交流学习的机会。

清华、北大、哈工大等全国许多知名学校的课程中都有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比如,哈工大和汽车有关的课程,不仅仅是教授一般的汽车知识,而是在学习中主要让学生在一个团队中合作,期末时作出一个项目研究报告。这样的培养模式显然是以创业为主要目标的,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早日树立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这样将大大有益于大学生将来的创业。这是非常值得我院大学生学习和借鉴的。

三、辅导员制定创业教育管理计划

(一)辅导员通过学生教育管理讲授让学生明确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的关系,三者构成相互促进的整体。课程教学中也把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构成一个整体,让大学生明确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基础;创业训练项目是过渡;而创业实践项目则是目标。

(二)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创业训练项目的训练计划,从商业基本素质入手对大学生进行培训和锻炼,培养大学生的经营管理基本技能。可以从完成较好的创新训练项目中筛选出优秀者和优秀团队,由大学生本人和团队向学院申请成为创业训练项目。

(三)专业教师在科研开发和设计锻炼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一步进行产品经营策略的训练,这样做不仅能够锻炼大学生面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同时还可以促进大学生对已经完成的创新、创业项目进一步修改,使之和市场需求近距离接轨,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服务的意识,并在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中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

(四)经过不断的创新训练、创业训练两个阶段后形成的具有独特市场运营模式的优秀创业项目,可以作为我院创业实践项目,进行进一步的重点孵化和重点支持。

(五)把创业实践项目孵化成模拟公司,为下一步真实创业做准备。这么做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好的项目能尽早服务于社会,锻炼他们的创业能力。

四、探究创业教育管理实施方法与途径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要多层次、多方面。

从广泛宣传参与,到成立团队专门培训,再到重点团队重点扶持进行三个层面的教育。我院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工作中多以实验室和实习工厂为平台,面向全院大学生组织开展创业活动,覆盖全学院各年级和专业的学生。通过实验室和实习工厂为基地,面向部分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开展PPT、CAD等培训,以讲授、分组讨论、团队训练等形式完整呈现创业全过程,培养具有较强的市场开发意识和公司经营管理能力的领导者和创业先锋。

(二)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学院要实现从大一到大四的全程化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由辅导员和学院主管就业的书记主讲,主要面向一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结合创新大赛和创业大赛举办的专题培训讲座和创业训练主要针对大二、大三的学生,辅导员全程指导学生参与创业实践训练。针对创业项目的系列培训则侧重于大三、大四学生,详细向大学生介绍创业过程中各环节的方法和知识,更明确地指向让大学生如何创办自己的企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工作,是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首先,要从理念上,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其次,在大学生自身层面让大学生认识到创业可以为其自身提供更多实现梦想的机会,为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最后,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社会竞争意识,培养社会责任、公共道德,并对国情、社情要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在学院层面,大学生创业可以活跃我院气氛、提高我院大学生就业率;在社会层面,大学生创业将减少社会失业率,大大降低社会不稳定因素,并提高社会经济活力;在国家层面,大学生创业将大大缩短国家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周期,对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将是持续的、强劲的推动力。

作者:宫奎 单位:辽东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兆信,曾尔雷,施永川,周敬业.地方高校融合创业教育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

[2]吕振.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与思考[A].KAB创业教育年会暨首届大学生创业教育论坛论文集[C].2009.

[3]郑解,刘冰峰.论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J].科技创业月刊,2007(1).

第三篇: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问题和思考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创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增加就业机会迫在眉睫,需要我们鼓励和培养大学生创业,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亟需我们去思考并开拓发展。

关键词:

创业;就业;职业发展

2015年全国的大学生就业人数达到749万人,较2001年的114万提高了600多万人,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结构的调整,大学生就业形式日趋严峻,拓展开拓就业市场迫在眉睫,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积极探索的一条途径。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思维、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养并使大学生最终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被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在国家的战略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日益突显。

一、创业教育的目的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知识经济的挑战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大学生的就业理念,教导学生将创业作为成长成才的职业发展规划,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开拓进取的冒险精神。首先,创业教育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创业知识,熟悉公司创立发展的流程,并能形成像企业家一样的思维方式。其次,创业需要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提供基础,经过比较严格的模拟训练,掌握大量的创业知识储备,使大学生掌握沟通、管理、决策和营销能力,具备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一项调查显示,美国表现最优秀的上市公司与高新技术企业老板有86%接受过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目的也是为我国培养大量“企业家型”的复合型人才,在互联网创新经济时代,培育大学生的冒险开拓和敢于拼搏不服输的企业家精神,不断加深对创新的理解,在国家和学校对大学生创业给予大力支持的情况下,形成大学生创业的潮流。

二、当前大学创业教育课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对我国全面开展创业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从中央到地方开展的创业研讨会越来越多,各高校举办创业项目大赛的参与人数和奖励也越来越高,但总体来说,我国的创业教育并没有真正引起重视和普及。第一,创业教育观念形式落后,资源投入严重不足。创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需要高校投入的资金建设培训基地,增强师资力量,以保证创业教育的效果显著。但是,部分高校甚至对创业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创业教育长期被忽视,大学生在创业课中只是简单了解创业概况。第二,我国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质量层次不齐,教材体系不完整。创业教育需要授课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社会经验、先进的创业理念,但是,大部分创业教师缺乏商业工作经历,缺少创业实践经验,导致很多高校所开设的创业相关课程,缺乏生动鲜明的案例,教师积极性不高,课程内容简单缺乏深度,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低,缺乏专业指导。在高校中,创业教育处在边缘地位,很难融入到专业教育之中,创业教育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基本属于照本宣科。第四,创业教育活动流于形式,教育效果欠佳。目前,很多高校热衷于举办各种创新创业竞赛,虽然这种校内的创新创业竞赛为学生们提供了创业训练的机会,但是与将创业计划真正付诸实际行动还有非常大的差距,缺乏行动执行力。第五,缺乏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创业教育时效性不强。目前,很多高校由于资金和场地的限制,不能建设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教师通过书本教育缺乏说服力,学生课后缺少实践的平台,形成不了创业的氛围和创业意识。

三、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的探索思考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对大学生创业有了更高的期望,针对创业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亟需对我国的创业教育课进行改革创新,提出以下几点思考意见。

(一)明确创业教育的目标

创业教育并是要求所有大学生去创业,主要是培养大学生一种创业精神,逐渐养成一种创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故我们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同学们的创业思维,敢于尝试和实践。

(二)加强创业教师的培养

学校必须提高创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创业课要求创业教师具有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广告学、心理学、财务等多方面的知识素养,所以学校一方面要引进高水平的教师,另一方面要给予创业教师培训的机会,提高创业教师的水平。

(三)丰富创业教育服务平台,促使学生模拟创业

首先,学校应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建设特色创新创业基地,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业活动。其次,学校要广泛开展创业活动,如邀请企业家开展创业讲座、开展创业交流沙龙活动、进行创业设计规划大赛、创业模拟设计比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鼓励学生加入到创业活动中来。

(四)积极探索教育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创业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单一的授课式上课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高校要努力开展小班教学,采取讨论、模拟、实践、比赛等上课方式,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能够为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创业的蓬勃发展才能带动我国经济充满活力,大学生创业在我国方兴未艾,这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领域,大学生创业教育责任重大,我们需继续探索。

作者:刘金良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利蕊.创业教育教学方法探讨[J].出国与就业,2011,7.

[2]张熙凤,夏永林.模拟创业对大学生创业素质与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3,11.

[3]白丽,韦梅香.模拟创业途径下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11.

[4]李少锐.就业指导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思考[J].科教纵横,2012,3.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人才供给侧改革路径

摘要:

供给侧改革作为“十三五”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在人才教育领域,需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作为人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对象,也是承担供给侧改革的主体之一,需要从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上主动适应新常态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

总理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要求。而对于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来说,更需要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探索多种方式的、科学的、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

一、就业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就业创业教育,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毕业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随着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的深入,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已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其原因在于:一是就业创业教育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就业主体性,更好地适应未来人才市场的发展需求。就业创业教育从学科定位、知识结构上拓宽了学生的就业视野,转变了毕业生的就业观。二是就业创业教育增强了毕业生的择业心理素质,广大毕业生逐渐认识到了自主择业的现实意义,增强了社会适应力。三是就业创业教育增强了毕业生的职业技能。高校教育多侧重于传统理论知识学习,对职业技能的培养相对滞后。随着供给侧创业结构调整的深入,人才培养应注重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如通过开展多种方式的就业创业实训活动,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生存能力,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四是就业创业教育促进了毕业生的社会化。就业创业教育能够拓宽学校与社会的衔接,引领学生从就业创业实践中获得更多的职业技能,提升毕业生对社会的认知、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为就业创业奠定职业基础。

二、人才供给侧改革下就业创业教育推进路径

(一)将就业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就业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要纳入高校人才培养实践中,注重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转变大学生的就业理念,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思维,将就业创业知识与高等教育相融合,并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以改革为依托,完善就业创业教育课程

高校人才供给侧改革要着力在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中融入就业创业课程。既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还要渗透就业导向。要加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学科知识的互补性,增强学生面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职业信心,如,导入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知识素养。

(三)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就业创业指导

针对当前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现状,一方面增强职业认知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从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中,立足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实际,制定符合大学生个人发展的成长计划。帮助大学生树立乐观、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拓宽学生间的沟通渠道,促进学生间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让学生能够通过自我心理调节,从容应对就业创业挑战。

(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拓宽创新创业渠道

针对当前教育实际,积极整合高校教育资源,拓宽与社会的对接面,让学生能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和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增强职业素养,提高职业技能。如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组建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增进学生与社会、行业、岗位的联系,突显人才培育特色。

(五)注重校企合作,调动各方人才培养力量

开展就业创业教育,不仅需要高校积极营建就业创业教育环境,政府、社会、企业以及人才中介机构也要积极参与其中,共同组建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参与到就业创业的实践中。校企合作是未来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主要途径。高校要积极拓宽校企合作范围,积极调动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如组建大学生创业园区、孵化区等就业创业平台,鼓励大学生从创新创业中获得快速成长。

三、结语

以人才供给侧改革为背景的高校就业创业教育,要着力拓宽大学生就业创业渠道,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重要阵地,要积极协同各方力量,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体系,为大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岗位奠定基础。

作者:李莉 管理要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西良,李伯全,潘海彬.创新学分制与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J].高校教育管理,2013(1):102-106.

[2]宋之帅,尚广海,冯兰.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关系实证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80-84.

[3]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