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当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从总体上来看还缺乏系统性、实践性、针对性和层次性。无论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自身的独特规律、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特点,还是国务院相关文件都要求高校要构建系统的、有层次的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可以面向全体低年级的学生、有创新创业兴趣的学生、正在创业的学生三类群体分别设置创新创业通识模块、创新创业孵化模块、创新创业精英模块,并开设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同时通过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科学合理配置来使之层次分明、有序衔接。
关键词:
进阶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层次
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自主创业率,2012届为2.0%,2013届为2.3%,2014届为2.9%。可见,近年来毕业后立即投身创业实践的大学生所占的比例并不高,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还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全面推进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每一所高校都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该是尽快构建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
自2012年8月教育部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渐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了学校的改革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体系中并开设了相应的课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不仅营造了越来越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而且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热情也明显增强,创新创业能力亦有所提升。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尚未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实践性、针对性[1]和层次性。具体表现如下:
(一)缺乏系统性
在实践中,很多高校只是开设了一门或者几门专门的创新创业类课程,有的高校甚至未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只是在就业指导或生涯规划类课程中嵌入相应的模块。有学者曾专题调研了某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情况,结果发现:仅有47.8%的高校专门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仅有39.1%的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必修课[2]。高校所开设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往往相互独立,没有逻辑上的联系,缺乏系统性,尚未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二)缺乏实践性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大纲里往往缺乏实践课时方面的内容,即使有相应的内容也常常不能够真正得到落实。尽管很多高校都搭建了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创客空间等,平时也会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但是这些平台往往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如学生处、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教务处、团委、科技园等,这些部门与负责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部门或院系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往往不够紧密,主题活动举办的时间与课程实践课时安排的时间常常不一致,活动对象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面向的学生群体也不尽相同。这就使得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既不利于加深学生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提升。
(三)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
大多数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都是采用选修课的形式[3],在授课对象方面往往没有明确的限定和区分,既不分年级也不分专业,所有在校学生都可以选修;在学生选课之前,既不考察其创新创业知识的基础,也不关注其是否有创新创业的潜质和实践经历,更不了解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是否有特殊的学习需求,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学习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学实施进度和效果常常会受到影响。某高校曾开设了多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这些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任何年级所有专业学生均可选修,由于师资有限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选课需求,选课结果由电脑系统随机分配,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一些只是基于学分需求而选修的学生获得了修读机会,而那些真正具有创业意向或正在创业的学生却被拒之门外。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影响了课程的有效覆盖面,也影响了课程的总体教学效果。
二、构建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既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实施进程,也不利于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顺利实现,更不利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序实施和推进。无论是从理论层面、现实层面还是政策层面都迫切要求高校尽快构建系统的、有层次的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理论层面: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特的层次性
教育是有规律的,教学也是有规律的,教学规律是一个有层次的规律体系[4]。同样,创新创业教育也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应当遵循创新创业活动的基本规律,按照创新意识培育、创新创业模拟训练、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这一思路来开展[5]。因此,其课程体系应该具有层次性,从低年级学生到高年级学生、从基础模块到高阶模块、从理论环节到实践环节,分别开设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使之形成层次分明、有序衔接、相互支撑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二)现实层面: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深入、持久、快速发展,社会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电子医疗、网络教育、数字媒体、数字社区、现代物流等领域的表现尤为突出。曾经有学者针对企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情况做过调研,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企业中,100%的企业明确表示非常需要创新型人才,90.9%的企业每年需求10个以上创新型人才;但不同的企业对创新型人才有着不同的要求,有的企业需要硕士学历的创新型人才,有的企业则对创新型人才的学历没有明显的要求,而有的企业需要拥有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6]。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应该主动适应社会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趋势,根据不同学历和能力层次的培养要求,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构建层次分明、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三)政策层面:国务院文件明确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具有层次性
在实践中,很多高校由于缺乏课程改革相关规范的政策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建设的规范性[7]。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也是因缺乏政策的有效引导而进展缓慢,明显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这为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指出了更加清晰的方向。
三、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策略
通过对国内外几十所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做得比较好的高校进行调研和分析,笔者发现:这些高校大多数不仅很好地遵循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规律,面向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设置了不同的模块,开设了不同的课程,而且不同模块、不同课程之间既注重层次性,也注重连贯性并能进行有机衔接;科学合理地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高校可以在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国务院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的具体要求,对接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趋势,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构建系统的、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层次性的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面向三类群体
高校可以面向全体低年级学生、有创新创业兴趣的学生、正在创业的学生分别开设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1.全体低年级学生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面向未来发展需要而制定的重大战略,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确立的重要教育方针,高校是培养各种各样人才的重要场所,尽管没有责任把每位大学生都培养成企业家,但是却有义务向每位大学生传播创新的理念,培养其创新精神,向其传授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激发其创新创业动力。因此高校应当面向全体低年级在校生(大一或大二年级学生)开设通识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2.有创新创业兴趣的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个体进行生涯抉择的重要依据。满足有特殊兴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其开设特别的课程,这是美国、英国、新加坡、芬兰等国家在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普遍做法,值得借鉴。那些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学生是最有可能诞生未来企业家的主要群体。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孵化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使他们对创新创业有更加深入和清晰的了解,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并使其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升。
3.正在创业的学生
正在创业的学生既是激励其他学生的良好典型,也是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实质性效果的有力证明。这部分学生创业之后,随着创业项目和企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问题也会随之不断涌现出来。如何让项目持续进行、如何让企业健康生存和发展、如何招聘和管理更多的员工、如何开拓更多的销售渠道、如何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如何开发更多的新产品、如何开展对外商务合作、如何开展更多的项目投资、如何让企业实现永续经营……这些都是他们必然要遇到和处理的重要问题,无论哪一个问题对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来说都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开设高端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和掌握新的企业管理方法和技巧,不断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
(二)设置三个模块
高校可以对照创新创业活动的基本规律,设置三个模块,分别开设相应的课程,分层次地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中的创新创业精英。
1.创新创业通识模块
此模块的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基础知识,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团队、创新创业机会、创新创业风险、创新创业资源、创新创业计划、新型企业的创办等方面的内容。当前,很多高校已经根据2012年教育部下发的《“创业基础”教学大纲》开设了相应的课程,总体上来看效果较好。笔者认为大纲的内容还可以进一步扩充,可以加入一些与创新有关的知识点,如创新的来源、创新的思维方法、创新的过程等方面的内容。针对上述内容开设相应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掌握基础性的创新创业知识并形成初步的创新创业意识。此模块的课程一般安排全体低年级学生必修,要求学生前置修读就业指导、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课程。
2.创新创业孵化模块
此模块的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新创企业可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常见问题,如企业组织建设与管理、新产品开发以及试销、市场营销策划、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形象设计、现金流量控制、法律风险防范,等等。针对上述内容开设相应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方法和技巧,并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来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此模块的课程主要面向有创新创业兴趣的大二或大三的学生,要求学生前置修读创新创业通识模块课程。
3.创新创业精英模块
此模块的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运营管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战略规划、企业风投、国际商务、内部创业、公益创业等方面的知识。围绕上述内容开设相关高级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育一批既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企业精英。在区域或学科方面有优势的高校可以开设一些特色课程,引导学生结合所在区域的特点或所学的专业知识开展特色创新创业实践。此模块的课程主要面向正在创业的学生,原则上必须是大四的学生,也可根据学校的弹性学制允许其他年级的学生修读,要求学生前置修读创新创业孵化模块课程。
(三)涵盖两种类型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创新创业实践中去,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才能使其掌握更多的创新创业知识以及更多的创新创业技巧,切实做到学以致用[8]。课程体系是大学生将创新创业理念转化到创新创业实践中去的重要载体[9]。因此,高校构建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在课时安排方面都应该涵盖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种类型。理论课程主要以课堂讲授和案例讨论为主,实践课程可以包括创新创业专题讲座、企业参观与考察、市场调查与评估、创新创业模拟实训、创意设计与展示、创新创业大赛等多种形式。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创新创业通识模块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为辅;创新创业孵化模块和创新创业精英模块以实践课程为主,理论课程为辅。高校应有效整合校内的课程教学部门、学生处、团委、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教务处、科技园等部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职能,将与创新创业教育有关的职责和资源归口进行统一管理,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实施学校构建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创新创业人才。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处于探索阶段。当前,已经有高校参照文中所述课程体系的核心思想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并且付诸实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当然,不同的高校由于人才培养定位、学校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差异,在实践中会有各自独特的做法。条件比较成熟的高校,还可以进一步面向硕士生、博士生,甚至是中学生、校友、社会人士开设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笔者希望有越来越多的高校能够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和安排,构建起层次分明、衔接有序的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有更多的学者对此问题展开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智力支持。
作者:林雪治 单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孵化中心
参考文献:
[1]路祖强.强化高校创业教育[N].人民日报,2014-10-27(07).
[2]段丽娟,张跃亭,李杰.河北省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8):158-160.
[3]黄兆信,赵国靖.中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49-53.
[4]南纪稳,张立昌.教学规律研究:必要性及研究逻辑[J].教育研究,2010(12):56-60.
[5]石国卿,王桂荣.高校三段进阶式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4):111-114.
[6]薄建柱,刘志国.我国企业创新型人才需求研究[J].人民论坛,2011(23):180-181.
[7]康翠萍,王祺舒.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政策研究———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课程政策内容及其取向的考察[J].教师教育学报,2014,1(2):85-92.
[8]尹翔,郗芙蓉.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5(3):75-77.
[9]鞠志宇,陈新华,贾晓红,等.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1):74-76.
第二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
摘要
高职院校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做了各种有益尝试,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总结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不同模式,提出了新形势下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设计思路,并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方案与实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环节。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途径,合理、优化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力保障。
1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做了各种有益尝试,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仍然面临不少困境。
1.1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
有些高职院校不考虑自身条件,一味照搬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没有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不能体现出本土化的高职特色,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效果不理想。
1.2课程教学内容不系统
创业课程未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创业课程内容陈旧粗略,缺乏具有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训类教材,导致学生学习的创业知识更多来自于亲身实践,创业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
1.3师资力量有待强化
缺乏跨学科专业、兼具创业经验的的复合型、双师型教师团队,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知识单一,方式陈旧,难以适应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对创新人才的要求。
1.4实践技能培养不到位
因创业大赛,学生社团等实践活动参与学生有限、实习实训条件的局限性、校企合作在各类高职院校落实程度不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偏重创业知识的灌输,实践活动开展难免流于形式,学生希望开展更多校外活动、实战演练,培养综合性创业能力。
1.5评价与激励等制度不健全
由于课程评价固守分数评价、激励机制乏力、且未形成地方政府、学校、企业合力,不利于调动教师学生积极性、创造性。
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探索
积极构建系统性的差异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高职院校学生,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先阵。总体来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呈现出以下几种模式:
2.1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嵌入式模式
将“创业常识”、“创业实践”“创业指导”等加入到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中,以此突出创业教育的特点,促进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实践课程与隐形课程相结合,形成必修课、选修课相统一的创业课程结构体系。
2.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功能模块化模式
王爱萍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探讨》中谈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构建创业教育内容体系应当遵循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原则,而且应当保证内容的职业性、针对性与实践性,突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
2.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分层次模式
王若明、陈光在《虚实结合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中指出对于创业意识的培养应当采取大众化的普及教育。对于有创业激情和创业计划的学生和团体,则应当重点帮扶,对他们进行创业理论和技能的再培训。而且在团队构建中应当吸纳不同专业的学生,注意调动各个专业同学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经过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知识的传授、创业技能的训练,重点还应当将创业活动落实到创业的实训环节,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创业情境中,处理各种事物,提升创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2.4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理实合一模式
彭文博、尹新明、李冠峰、张留湛、宛新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结合自身所在学校的实际开展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环节”、“三平台”的课程框架,从而通过公共通选课、专业课、网络课程三种载体将创业教育教学有效地与实践教学和学生的社会实践联结起来,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当前高职院校中创业教育与学校课程的融合、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创业教育的教师体系等课程体系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可见,不同类型院校的办学条件、学生状况不同,不同时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在不断适应条件中变化、在理念不断更新中发展的。因而有必要结合新形势发展需要,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进行新的设计。
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面临的新形势
3.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化与发展,而不是社会上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标的就业培训,也不同于企业家的速成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教育应着眼于为未来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
3.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目标
按一般的定义,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内容,训练基本的创业技术技能,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所以,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既是一种与职业教育使命相契合的全面的素质教育,也是职业教育所追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现路径,更是对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的价值超越。
3.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大学生,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并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有机融合,使所有大学生接受创业创新教育的熏陶,培养一部分学生成为自主创业者。创业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纳入人才质量报告的大背景下,需要我们全盘考虑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以教学来统领创新创业教育。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要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游离于人才培养体系之外的,也不能让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两张皮。与此同时亟需建立适应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以职业素质的养成为基础,以综合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思路
4.1系统性
系统性地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让创新创业教育植根于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之内。总体掌控课程目标,一要契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二要结合各专业教育的特点施展创新创业教育。
4.2针对性
创新创业教育原则上是面向全体学生,笔者认为,这主要体现在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了解创业知识及其相关政策,课程体系理应以创新意识、创新知识的普及作为基本内容,然而要有效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必须因材施教。依据教学对象不同,结合专业学习来设计创新品质、能力、素质的课程以及教学活动。分层分类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满足创新人才个性化需求,而且要讲究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4.3实践性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即在于实践性。创业知识可以通过理论教学灌输,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强化则更适合于采用实践性教学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实践性教学并不是完全依托实习实训,还应包含课堂理论教学中的实践性成份,以及日常教学活动以外的学生社团活动、专业技能比赛、素质拓展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等等。
4.4可操作性
要落实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要合理,评估、激励机制相对健全,师资力量要跟进,最为重要的还是要通过教学改革来推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与专业人才培养相互融合。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通过校企合作,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现教育资源“校内———校外”有效整合,能够克服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中实践条件不足、师资缺乏、知识更新慢等问题,使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5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方案与实施———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
根据以上思路,以我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为支点,将创新创业课程设计为四个层级:通识教育课程输入创新意识、创业知识;专业课程强化创业技能;实践活动课程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经营实战平台课程。
5.1构建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创业的必要条件。学校每学期开设人文类、社科类、专业类任选课程;经管学院通过开设经济学、管理学、会计、统计学、电子商务等平台课程;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职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和创业准备、创业素质为主体内容,灌输创新创业意识与创业知识。创新创业人才还应该具备思想道德、心理人格素质。素质教育与能力拓展课程包含心理健康与素质拓展、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素质教育活动。其中,心理健康与素质拓展课程以团队学习、体验式教育的方法为主,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地面拓展活动、户外拓展活动三个主题,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挑战能力、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力、耐挫力和责任感。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主要培养道德品质、法制意识、诚信意识等。素质教育活动主要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所需的有理想、助人、感恩、坚毅等心理人格素质。
5.2营销四大核心技能与素质培养课程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让创新创业教育贯穿营销专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内部,以专业教学改革方式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体实施方法:(1)瞄准核心。新形势下高职市场营销职业岗位集中在:营销调研人员、产品推销人员、销售管理人员、营销策划人员,因此掌握市场分析与调研、商品销售、客户开发与维护、营销项目策划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与交往、耐挫抗压、团队协作、敬业爱岗等专业素质的成为新形势下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2)理实合一。围绕以上核心目标的每一门理论课程均配备实训实习课程,或直接采用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突出培养四大核心技能与营销素质。(3)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项目驱动式,依据学生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别企业的探究兴趣分成若干个项目工作组,通过模拟真实企业营销活动的情景,完成调研、案例分析、展示成果、分享经验一系列任务,有效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团队协作等能力。(4)课内课外。营销演讲、营销辩论赛、创业策划赛、电子商务技能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也以核心技能与素质培养为主要目标,聘请校内外专家作为活动导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5.3以营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导向,深耕细作校企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学校与企业,校园与职场培养创业人才的主体,因而需要跨越以就业、实习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模式,而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导向来重构校企合作模式。具体措施:①专业入门期校企合作,采用参观企业、校内工厂、实习基地等方式,把学生置身于工作环境,体验企业工作方式,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同时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内讲座交流,树立学生的专业学习信心,确立职业发展方向,萌生创新创业梦想。②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期校企合作,安排学生到市场调查公司、电话销售公司、广告公司、零售连锁公司等专门型企业实习,实习后召开总结大会,利于隐性知识传递与分享。③专业综合能力提升期校企合作,邀请企业销售专家、改革创新能手、以及在营销某一领域发展较好的毕业生做深入的营销专业讲座;利用企业真实案例资源库的内容进行课程开发,注入新思想、新内容、新方法;利用订单班,校企联合教学,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建立校企横向课题,在订单班基础上组建创业人才团队,由企业经营专家、专业教师联合指导培养。
5.4整合校校、校内外、校企、政校等资源,为学生实战经营提供条件
学生自主创业与独立的工作能力培养,将为未来创业打下基础,因而实战经营活动必不可少,同时要在专业教育活动中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具体措施:①校校平台。到创新创业教育卓有成效的高职院校去学习经验,尤其需要与相关经管类专业进行对接交流。②壮大师资。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政府SYIB、KAB等创业培训,提升教师创新教育水平。③校内外:利用毕业生、校友群、武汉多所高校创业网络、经管各工商管理类专业模拟公司等平台,支持、扶助在校生的创业项目;创业项目由富有经验的教师做专门跟踪式指导;鼓励由多个专业学生组织的团队将创业项目与各专业课程学习联系起来,相互交流;利用校内工厂经营管理平台组织学生、教师驻厂参与真实的经营项目;引进企业到校内开辟创业创新项目,组织师生就地见习;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校外营销技能比赛、创业策划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营造创新文化氛围。④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孵化项目,利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扩张期,校企签订横向科技服务协议,派遣学生、教师进入企业运营项目中施展营销能力。⑤与地方政府紧密合作,充分发挥政府优势资源,搭建创业融资孵化平台。当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还需要改革课程评价体系,打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涉及学校教学机制、激励机制、管理机制的创新,以及集合政府、企业、协会等各方面力量,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需要各院校各专业不断探索。
作者:程洁 单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葛玉良,韩丽丽.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6)
2林琳.基于广义课程概念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1(4)
3于利.“项目参与式”高职院校创业体系的构建[J].世纪桥,2012(1)
4李昆益.基于创业过程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1)
5程洁.基于知识技能素质为一体的营销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6薛红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7朱小峰.高职院校以教学改革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考试周刊,2011(13)
第三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策分析
摘要:
创新、创造和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本世纪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既是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问题的有力措施,又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需求。本文首先对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然后指出高职院校应着力构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体系,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
关键词: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业能力;创业素质
进入21世纪,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对人类进步和发展至关重要。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其自主创业素质、精神和能力。
一、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部2011年更名创业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大学生是最具有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这说明我国正在系统推行此项教育,如:积极进行师资培训、种子学校(试点大学)重点培养、研讨会推展交流、举办创业竞赛等。同时,一些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中也摸索和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时代与现实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创业是更加广泛和更高层次的就业,创业者既能创造自己的工作岗位,也能创造其他人的就业岗位。在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扩大劳动就业面,提高劳动就业层次,提升就业率。因此,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创新创业,科教兴国要求我们应对国际竞争,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综合实力,实现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求我们加强知识和技术的改革和创新,更好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人才的教育,是建设科技创新城市、构建创新型社会的需要。我国目前许多地方和城市正处于科学技术改革创新、工业化转型不断升级、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的重要关口,而教育和科技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确立3种理念,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本资源、高新技术产业是第一增长点。高职院校是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培养具有创新素质、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是其主要目标,因而时代与现实要求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教育中,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高职院校自身的提升与发展需要创新创业教育
当前,由于高职院校不断扩招,进入社会的高职毕业生数量也年年递增,就业压力持续上升。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国劳动力市场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国家机关和企业都在增效减员,因而导致了就业岗位的不足。而我国毕业生大都倾向于在国家机关或大企业谋职,这样毕业生的需求和人才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就不能很好地对接,造成了就业形势的严峻。而高职院校起步晚,发展时间不长,缺乏办学经验,如:部分院校硬件不足,实验、实训条件较弱等,导致了高职毕业生给社会的印象欠佳,社会对高职生认可程度不足,不能令社会满意,其结果就是高职院校招生艰难、高职生就业更艰难的情况。为提高高职院校的声誉,解决高职生的就业难题,在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很有必要。
(三)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学生思想丰富,个性活跃,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既能开发他们的个性特长和潜在能力,又能为他们今后在市场竞争中创造良好的条件。高职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夯实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为了未来能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还要学习必要的创业知识和技能,着力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因此,高职院校要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提高。对刚刚进入校园的新生,首先要注重唤起他们的创业愿望,激发其创业激情,帮助他们打消“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随后在校的几年里,要时刻采取渗透结合的方法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就是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勇于质疑、挑战权威,参加工作后要善于用脑、用心、用手,创业后要敢于开拓,敢于冒险,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有良好的心态。高职院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不只限于培养学生办企业、开公司、做生意,而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创业素质和创业精神,从多方面提升其专业基础知识、动手能力、领导水平及身体素质等。
二、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
高职生是我国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中的许多人学习基础较差、自信心不足、自卑感较强、厌学情绪严重,社会适应能力、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心理耐挫能力相对较弱,开拓进取意识较低,缺乏创新创业激情。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重要的是如何针对高职生的这些特点,寻求良好的解决办法,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最为恰当有效的方法。
(一)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西方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士、德国等都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创新和创业人才,我国也已把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要使高职教育达到从重知识学习到重能力培养和从学知识到用知识的转变,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品质和技能。因此,高职院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要面向社会和市场设置课程,增强实践性,突出应用性,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而且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设置和日常教学工作中,开设一些有关市场营销、生产管理、规划运筹、政策法规等方面知识的选修课或讲座,开设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编写涵盖创业心理、创业指导、创业能力、创业风险、创业技巧等内容的教材,鼓励学生勇于服务社会、自主创业和自我提高;三是构建实用的专业课程体系,不断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模式,加大实验、实习、实践的教学课时量,把职业意识的培养和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社会实习实践,使学生承受挫折、磨练意志、提高技能、培养能力;四是将创业经营方面的内容融入实践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操作技能的同时,在规划运筹、社会生产、社会服务、市场营销等方面得到锻炼提高。
(二)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高职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促进其就业与生存的重要途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方向。高职院校在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教育模式中,通过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行强有力的教育教学措施,面向行业、企业办学,找准了学校与其的利益共同点,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企业得到了大批适合的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得到了企业全方位的支持,二者之间构筑起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完成了知识、技能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强化了技术技能实践,实现了预就业,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突出高职办学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机制。一是建立校企双方互惠互利体系。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行业参加生产劳动实践,熟悉岗位职业技能要求,参与技术改造创新,了解企业行业需求,掌握经济技术信息和今后的技术发展前瞻,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有效促进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改革。同时教师也可以承担企业行业有关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参与其技术项目技术服务的改革创新;二是加强创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依托企业、行业,建立创业实习、见习基地、创业模拟公司,进行创业演练、创业模拟活动等,营造良好的创业实践氛围,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创业实践条件;三是对学生进行订单定向培养。根据企业、行业需求,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与其共同制定教学计划,选择专业课程内容,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毕业后直接在企业行业就业;四是对高年级学生进行面试和基本技术技能的测试考核,择优推荐学生直接到企业行业定点顶岗实习,提前为毕业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三)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学术水平,还要经过专业技能的实践锻炼后,有一定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便承担起对学生实习实训及就业创业的引导。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引聘结合,用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一方面是积极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高职院校任教,如:向社会公开招聘具备应用技能和理论素养的教师。另一方面是将校外有实践经验、符合教师资格的在职人员聘为兼职教师,同时注重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授课技巧;二是加强教师专业研究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现有教师提供生产实践和继续提高的机会和条件,如:让理论教师深入实习实训基地,到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一线实践锻炼,提高其实践教学技能,逐步成长为“双师型”教师;三是校企合作、产学互动,鼓励教师承担企业行业等生产科研部门的实用技术研发任务,参与工程项目实践和科技服务与开发,将新技术、新工艺及时带入课堂教学;四是组织教师进行相关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培训,参加国家有关职业资格、专业技能等级的考试考核。
三、结语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经济社会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缓解就业压力,推动我国经济建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曹? 单位:山西警官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永跃,胡蓓,孙鹏.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大学生创业环境评价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
[2]谢秀琼“.宁波帮”精神对现代高职创业教育的启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3]贾海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探索,2011(8).
[4]李存金.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途径与机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1).
[5]陈英杰.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主体行为的影响[J].高校教育管理,2013(3).
[6]孙艳菊,王智.新形势下开展毕业班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6)
第四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
当前,我国已阔步迈进“众创时代”,“众创”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注入了强大动力。本文结合多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将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体系并纳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软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交叉性,形成“核心素质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席卷神州大地,我国已阔步迈进“众创时代”。“众创”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注入了强大动力,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引擎。为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职院校肩负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事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先天优势
西方发达国家的创业率远高于我国,原因之一在于其职业教育的发达,部分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甚至超过了学历教育。可以说高职院校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基地。
1.高职院校注重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
高职院校以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为主,基础文化知识的教育为辅,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这与对创业者的素质要求不谋而合。
2.高职院校与企业密切合作。
高职教育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校企合作频繁密切。高职院校的专家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进行技术指导,企业为学校提供实验场所、实习基地,形成双赢的合作关系。这样的模式让学生真正走进企业,学习前沿技术、了解市场需求,为创新创业打基础。
3.“双师”素质教师有企业实践经历。
“双师”素质教师不仅有理论知识,还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部分教师曾在企业从业多年,是某个领域的专家。高职院校要求教师必须深入企业学习,其实践经历和经验能为创业实践或创业活动提供可靠指导。
4.高职学生创业意愿较强。
麦可思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比例为3.8%,高于本科毕业生创业率。《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5年报告》统计显示,大专学历做生意最厉害,超过了本科及以上学历。虽然,高职院校就业率高于本科院校,但薪资水平却不及本科毕业生,客观上也将高职学生推向了创业的行列。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健全
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迅速投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中来,各种创业讲座、创业梦工场、大学重创业孵化园等纷纷建立起来,但仍流于粗放,绝大多数还只是强调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忽视了与高职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培养和专业学科教育的紧密结合。再加上学科建设中,特别是评估大潮带来的各学科被无限制地细化甚至割裂,致使创新创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不健全,不利于高职院校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三、构建“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为克服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等日常教育教学中“多张皮”的局面,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充分整合各项教育教学资源,将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体系并纳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软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交叉性,形成“核心素质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1.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为提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水平,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职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日常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结合专业课程教学进程以及不同课程特点适当展开,课程作业分小组进行并以任务驱动方式展开,作业效果评价除课程要求外,创新创业精神与成效作为一项重要考核评价指标。从而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效融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构建科学合理并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蓝皮书。
2.核心素质能力教育嵌入专业教育始终
学生日常管理及专业教学中,结合国家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对高职学生培养指导意见,通过项目驱动,将学生核心能力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相应模块课程写进人才培养方案,嵌入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和教育培养的全过程,为高职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增加应对筹码,培养全面发展之人。
3.“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构建“核心素质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课程教学与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企业互动,在理论与实践中充分融合,将企业项目真实地引入到学校,让老师和学生亲自参与项目全过程,丰富项目经验,总结出创新创业的思路与想法,之后,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施。这种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使学生真正体验创业实施过程,让创业项目进入孵化期,纳入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紧跟时代潮流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总之,为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职院校肩负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将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体系并纳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软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交叉性,形成“核心素质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更多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一带一路”和长江上游经济带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作者:冉小平 单位: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2]候丽萍,张慧全,等.探索高职教育创业创新教育新模式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
[3]冉小平.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5(4):183.
第五篇:高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加,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成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重要途径,成为社会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职技高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从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教育体系改革、发挥政府保障职能、构建社会支持体系方面入手,加快推进职技高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职技高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策
近年来,国家大力号召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职技高师院校培养的是具备扎实理论基础,掌握师范技能和职业技术能力的职教师资和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既有外在的政策导向因素,也有教育自身服务于人成长成才的内在诉求。探索职技高师院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职技高师院校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
一、职技高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目前职技高师院校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职教师资,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技高师院校同普通院校相比,招生途径多,生源丰富,但职业教育缺乏社会认同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目标感不强,对自身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缺乏理性认识和自信心。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解决学生自身的就业问题,还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加强学生就业能力,扩宽学生就业途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二、职技高师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调查
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为例,对该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认知不明晰、态度不积极
调查显示,对于创新创业活动,超过2?3的同学认为是“开公司挣钱”,不足1?3的同学认为是“开发科技项目或从事开创性工作”,更有极少数同学认为“不需要”。可见,大多数学生创新意识薄弱,创新创业认知有偏差。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自主创业的人数很少。
(二)创新创业活动知识含量不高、障碍因素多
调查显示,目前职技高师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基本是微商、网店、校内外批发零售等,学生在各级各类的专业知识和发明创新性竞赛活动的参与度和获奖数量逐年递增,但获奖作品大多是教师指导学生的作品,并且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另外,学生的创业需求得不到满足,包括本身“技能不足”和“缺乏社会关系”,以及资金不足,缺乏实践训练,缺少学校和社会的扶持政策,缺少家庭支持等。创新创业与自身素质和外部环境都有很大关系。
(三)创新创业教育不够深入
目前该校已开设了《市场职场就业与创业》以及《创业基础》两门必修课,并且校团委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作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组织全校学生参与创业计划书大赛、创业模拟大赛,以及开展创业讲座、创业政策指导等活动,但受到教育体制模式本身的局限,整体仍处于传统理论知识传授的阶段,学生没有创新思维空间和实践锻炼机会,影响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不理顺
目前暂时没有创新创业教育专门的教学管理部门,创新创业教育是由就业指导部门、学生管理部门以及团委相关部门老师负责授课,教务部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不完善,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没有很好的理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导致了创新创业教育很难深入纵向开展。
三、职技高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缺失
科学的理念是教育稳步前行的动力,现阶段社会整体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淡漠以及内涵理解不足,没有认清它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大部分家长和学生的就业观仍是追求工作稳定和经济收入,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时之举、缓兵之计。对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认知的缺失,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不浓厚。
(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目前职技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刚刚起步,教学师资力量欠缺,水平也有待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主要以选修课、课外活动、讲座、大赛等形式存在,课程数量较少,内容一般存在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之中,没有形成具有职教特色的专业定位和学科划分,授课以基础知识为主,缺少实践活动的开展,缺少与学科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融合,这些问题都阻碍了创新创业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未成立专业教育管理机构
没有专业的管理部门统筹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的工作。目前,就业指导中心是以就业附带创业,开展了一些相关培训和创业大赛,而大学生创新课外活动主要归属团委或学生管理部门,创业教育主要是在就业指导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团委,教务管理部门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并没有起到主体作用。
(四)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机制缺失
职技高师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不仅具有实践性,而且具有特殊性,是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思维、精神和技能的培养和提升程度。对教育结果做合理预期,以及对社会价值的实现等做客观判断,是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目前的教育评价仅为传统考试,这种形式早已不适应新时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需要。
四、完善职技高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策
(一)转变传统观念,凸显职教特色
要树立职技高师院校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变“适应性教育”为“创造性教育”,引导学生转变思想观念,用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育人的全程。学习、汲取同类院校及其他普通高校的先进经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体系。完善职技高师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教学质量、创业质量等列入标准。
(二)加强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改革
1.强化师资,完善课程。
职技高师院校要建立一支既有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结合职技高师学生特点,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锻炼为关键,以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正确引导、分类施教,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过必修课强化创新创业的观念和理论知识;通过设立实践基地,让有创新创业意愿和需求的大学生模拟参与创业项目选择、公司组织管理、融资等锻炼,实现课程的多样化、特色化、实用化。
2.营造氛围,搭建平台。
在课堂内外、家庭、社会宣传创新创业教育,树立勇于创新创业的榜样,支持、奖励积极创新创业并取得成功的学生,营造积极的创新创业氛围,加强与兄弟院校及其他组织的合作交流。搭建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加强校企合作,拓展实训基地,推进体验式教学,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综合服务平台。
(三)完善政策保障,拓宽资金来源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保障制度的制定,完善职技高师创新创业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细则的建设。成立专业指导机构,使大学生深入了解并能正确应用学校有关创业政策,鼓励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开展实践,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目前,职技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少,教育融资难,要发动协会、慈善组织和公益性基金会,建立多渠道基金来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有效的资金保障。
(四)建全社会支持体系
1.引导积极舆论,创造良好氛围。
职技高师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必须营造浓厚良好的氛围,树立相关部门对创新创业教育予的尊重和支持。积极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扶持学生创业,将政策支持和良好创业环境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有效展开并取得成功。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和服务体系,组合经验丰富的教师、企业家、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开展解读、咨询、协调和各种相关服务,为有创新创业潜力的大学生建立起社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大环境。
2.整合社会资源,创建支持体系。
丰富创新创业教育支援体系内容,建立政府、高校、兄弟院校和社会之间的有效沟通协作机制。创新创业活动存在风险性和艰巨性,不过还要认识到它的利益性和战略性,学校积极配合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为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很好的平台。需要家庭、社会、媒体、政府、学校和企业支持来共同努力来构建,而这些做法都会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水平。
作者:王旭 赵小玲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临江市教师进修学校电教部
参考文献:
[1]毛建国.职业学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2005,(3).
[2]曾?,刘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论坛,2013,(1).
[3]杨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4]曹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以吉林省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第六篇:创新创业教育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
在创新创业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文章立足于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方法。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开始进行教学改革,将创新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方向。高等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为此,高校要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现阶段高等数学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等院校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教师要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些工作岗位需要应聘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多的锻炼机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从当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仅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却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分析、总结社会的发展规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高等院校要努力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高专业素养的人才。然而,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很多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其根本原因在于数学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多学生的职业技能无法提高。
二、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实践
(一)深浅有度,增强学生的信心
部分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分知识的难易程度,一味地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错误的教学方法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按照从浅到深的原则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来保证学生一点一滴地接受老师所讲解的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示范加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新问题。面对这些新问题,他们缺乏解决问题的思路,无法完整地写出解决这些新问题的步骤,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效率。为此,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不要一味地告诉学生解题思路,而要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当遇到较大的难题时,教师要先帮助学生分析此道题中条件与条件间的关系,列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解决难题。
(三)重视基础练习,分散解题难度
在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存在着基础差、没有掌握正确方法的现象,因此,教师要从基础性知识、学习方法这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强化训练。通过强化训练,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也掌握了解决各种各样数学题的方法,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一)注重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实用性
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一部分教师过于依赖现代信息技术,这种错误的教学方法既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在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并不是教授学生相关的数学知识,而是要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将创新教学方法贯穿到教学的每个环节,防止出现只注重理论知识传授,不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的现象。在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其中,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趣味性
“趣味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讲解不同的数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借助组织课外兴趣小组这一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选择数学课题,鼓励学生将课题作为主线来进行研究。当学生完成老师所安排的研究活动之后,教师让学生将自身的研究成果撰写为数学论文。对于那些写得非常优秀的论文,教师可以帮助这部分学生将其到期刊上,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
(三)强化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针对性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味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数学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多与学生沟通,拉近自身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另外,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构建高等数学知识体系,通过这种方法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时候,教师要带领学生总结做数学题的方法,同时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整节数学课堂的质量。
作者:陈龙 单位:长沙南方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郭新.基于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剖析与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8):105-106.
[2]陈均土.大学生就业能力与高校的课程设置:来自美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3):75-78.
[3]蔡春驰.开展内创业教育:重视内创业者的培养: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趋向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1):86-89.
第七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究
[摘要]
为适应时展,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表现薄弱的环节主要有:课程设计不合理、师资力量匮乏、思想观念保守、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等方面。通过构建科学的课程教育体系、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发展,在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将激发更多青年大学生的激情,汇聚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能。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
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既要求具备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要求,进行创新创业培训的讲师,必须要接受正规师资培训,获得创新创业讲师资格证;对学生进行教学必须是控制在20人以内的小班教学。目前,高校中具有资质,同时能够洞察学科发展前景的创新创业教师十分缺乏。虽然各个高校基本上都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课程,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这一门课程基本上停留在理论大课的教学层次上。高校还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学校整体发展、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学校还没有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基本由行政人员代替;缺乏资金支持、制度保障,加之教学技能欠缺,教学效果难以保证[1]。
1.2思想跟不上时代变化
很多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成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指导,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工作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密切相关,但它们的性质完全不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提高整体素质。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处理事情的能力,向学生传播创新创业精神,高校不是简单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场所[2]。
1.3课程设计不合理,模式待完善
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依然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发挥不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机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虽然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投身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但由于没有纳入国家统一的学科建设体系,没有形成独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缺乏学科独立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只能够提供少量的基础课程。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学习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稳定、成熟的教育模式,使得工作安排与课程设计缺乏长期性。
1.4缺乏理想的创新创业社会环境
虽然国家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不够,在人才培养评估指标体系中,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关注更多的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不是多数人的“创新创业教育”,都是希望通过创业在短期内缓解就业压力。资金是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瓶颈,目前解决渠道主要有政府设立的创业基金、社会上的风险基金以及学校自己设立的基金,但是金额都非常有限,这一困难让很多很好的创意胎死腹中。
2创新创业教育建设思路
2.1加强师资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要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普及教育,启迪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队伍的主体应该是具有专业知识能力的专业教师,同时也可以聘请社会创业成功人士、社会专业人士担任兼职导师或者顾问。完善教师选拔、培养机制,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学习、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定期组织学校内部教师培训和交流,相互监督鼓励,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实践的水平[3]。同时学校还特别要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中的引导作用,利用班会、交流会、老乡会等小微社团的作用,在群体活动中激发创新创业的灵感。
2.2构建科学的课程教育体系,完善系统的教学评估体系要删除已经陈旧过时的知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增加前沿新知识、现代科学技术内容,明确创新创业的学科地位,倡导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创新创
业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从入学开始就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和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类公选课,满足不同层次大学生的需求。从教学效果、人才培养和项目效益三个角度系统地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评估。
2.3加强实训和孵化基地建设,增强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强烈的知识集成性和社会实践性,实践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高校要利用现有自身条件,同时整合社会相关资源,搭建不同级别、多层次的创业实践实训平台。一方面利用学校现有场所,改造和创建创业实验室、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配备必要的设施,建设校内实践基地,为学生体验创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与厂矿企业合作,组建校外的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走出校园课堂,贴近企业经营环境,在实践中学习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企业运营和实操技能创造条件[4]。
2.4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发展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扶持体系,在人事管理、户籍管理、税费减免、银行贷款、技术革新等方面给予支持。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对大学生创业给予创业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降低大学生创业贷款门槛,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力度,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扶持。政府发挥导向性作用,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发展。利用众创空间将草根科学家聚集在一起,提供思想交流空间,营造相互切磋、相互鼓励的“社区式”创新创业氛围;发挥政府创投引导基金和财税政策作用,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支持。
3结论
随着我国创新创业活动日趋活跃,创新创业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日益凸显,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的普遍共识。国家和社会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为创新创业团队开展信息咨询、创业交流、培训辅导、投融资对接等服务,挖掘培养优秀的创业项目及团队;广泛开展媒体宣传,广泛传播创业文化,展示推介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学校、社会、国家形成合力,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跟上时展的步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定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作者:陈吉平 单位:川北医学院就业指导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杜刚,李亚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2015(14).
[2]谭光兴.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框架的理论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6(11).
[3]丁昭巧,王金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讨—以广东科技学院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5(1).
[4]李涛,徐根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
[基金项目]
2014年四川省南充市社会科学届联合会青年课题(项目编号:NC2014C015)
第八篇:农林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六所农林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别从创新创业教育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创新创业教育运行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渠道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型经济时代下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
农林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
一、调查与分析
为了掌握农业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选取了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信阳农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六所农业院校开展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随机发放问卷1400份,收回有效问卷1296份。其中,男生752人,占58.0%,女生544人,占42.0%;本科生占82.0%,专科生占18.0%;大一学生占7.7%,大二学生占34.6%,大三学生占46.8%,大四学生占10.9%。农学类学生占17.4%,理学类学生占35.2%,工学类学生占22.3%。我们认为,样本具有代表性,数据可以作为研究依据。
二、问题与对策
1.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大学生要把创新创业构想付诸实践,从而找到施展自身才华、实现自身价值的用武之地,不仅需要制度的规范引导,还需要坚强有力的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领导重视、机构有力、协调各方,共同努力。现实中却是重要时刻领导重视,由领导重视变成了领导“重时”。组织、师资、经费也存在着“时重时轻”的问题。从调查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问题。
(1)专业力量尚需保障。
在高校负责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机构,还属于一种虚拟机构,或挂靠教务部门,或挂靠学生工作部门,人员多为“兼职”。有空了想起来就推动一下,上级要求了、检查了,就推动一下。此外,学生中的自我教育机构也不健全、不稳定,主要是依托学生自我组织的创新创业协会,而学生协会人员、场地都会出现问题。调查显示,29.8%的学生反映自己所在学校(学院)“没有创业相关组织”,有39.5%的学生反映学校(学院)的创业相关组织是以“学生协会为主的创业社团”,“校内外合办的创业协会”占比为19.7%。
(2)经费保障尚需落实。
这里主要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教育经费不充裕,二是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经费不常有。教育经费包括师资培养、硬件建设、软件建设等,目前高校并没有提供充裕的经费保障。扶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经费主要来自学校自筹,学校财力有限,需做的基础性工作很多,所以这方面的经费常是时有时无。调查结果显示,同学们创业之前可能遇到的问题中,“资金不足”的选择比例排在第一位,占30.0%。在创业项目上,59.4%的同学选择“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较低的行业”。希望政府“设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提供资金或融资工具支持的同学占33.8%,排在“希望获得政府、社会、学校提供支持和帮助项目”中的第二位。
(3)外部环境尚需优化。
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政府、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否则将会是孤掌难鸣。在调查中,只有14.3%的同学认为“当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很好,政府、企业、社会都比较重视”,另有21.2%的同学认为“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较好,主管部门比较重视且有相关措施”,而64.5%的同学则认为“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一般,雷声大雨点小”。该调查结果与同学们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的评价基本一致,有44.8%的同学认为当前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一般”,有34.7%的同学认为“较差”。以上结果的出现,应该值得我们深思,在培育、支持大学生创业上,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该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来扶持一批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的学生,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氛围营造等方面使创业的学生真正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关心和支持。
(4)教育资源投入尚需提升。
师资配备专职不多且不强,兼职不“实”。在调查中,认为“没有专职师资”和对师资情况“不清楚”的同学占73.6%,“校内专职和外聘都有”的比例为12.4%,“仅有外聘教师”的比例为7.7%,“有校内专职师资队伍”的比例为6.3%,且25.3%的同学认为“校内老师一般,没有受过创业方面的相关培训”。
2.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有待进一步营造
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为热点话题,政府、高校、社会都在着力推动这方面的工作,但都局限在对成功典型的宣传推广和对赛事活动的集中举办上,缺乏引导、鼓励、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表现为阶段性浓厚,长远性稀薄,急需营造一种鼓励探索、崇尚创造,褒奖成功、宽容失败、纠正失误的氛围,让更多的大学生成为敢闯敢拼、敢冒风险、敢担责任、敢为人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从调查数据来看,主要表现为:
(1)个人认识与努力的不均衡。
当前,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更加理性。55.8%的同学认为“只要开创一份事业都可以叫创业”,20.5%认为“开办一个企业(公司)”才能算创业。大学生创业最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呢?36.4%的同学认为是“出色的沟通及交际能力”,其次为“强烈的挑战精神”(20.1%),而“良好的社会关系”、“较好的专业知识”和“管理及领导艺术”分别占16.1%、13.2%、12.1%。影响大学生创业是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47.7%的同学认为是“个人管理经验、专业技术知识及个人能力”。在调查中,受调查同学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优势,其中31.7%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创业相对于社会其他群体的优势最主要体现在自身“富有活力,勇于拼搏”、31.4%的同学认为自身“学习能力强,有创新精神”,认为自身“专业理论水平较高”和“信息处理能力强”的比例分别占21.4%、12.2%。考虑过创业的学生较多,但付诸行动的不多。经过调查,76.8%的同学在思想上“考虑过”创业,但目前“正在准备创业”的同学仅占9.1%。对创业的前景缺乏自信,感到迷惘和压力。当问及“您对自己创业的前景是一种什么感觉”时,有37.9%的同学选择“迷惘”,有35.4%的同学选择“有压力”,另有12.0%的同学选择了“赌博感”,选择“自信”的同学只占12.3%。
(2)国家政策宣传有待加强。
为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国家出台了很多相关扶持政策,但是大学生了解的却不多。调查结果显示,有53.7%的同学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虽然“知道一点,但不太愿意主动去了解”,有20.3%的同学表示“偶尔关注、比较清楚”,“经常关注,很清楚”的同学占15.5%,另有10.5%的同学则“一点也不知道”。
(3)学校宣传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调查中,认为所在学校“鼓励学生创业”的同学占62.6%,认为“不提倡、不反对”的同学占35.2%。根据以上数据,结合现实,我们不难看出,当前,高校十分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特别是在毕业季更是举全校之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然而却出现了“营造氛围强势,但学生积极响应者少”的尴尬局面。调查显示,对创新创业教育“非常感兴趣,参与积极性高”的学生占16.6%,“比较关心,但参与者较少”的学生占66.7%。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响应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较少。这也是我们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建设需要特别加以研究解决的。
3.创新创业教育运行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调研结果看,当代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普遍认识到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深入人心。有76.1%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在高校普及创新创业教育”,76.6%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开设创业课程”,但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运行现状还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
(1)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相分离。
当前的教育教学还不能很好满足大学生对创新思路和创业知识的需求。首先,专业设置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对创业知识的需求。有55.6%的同学认为自己所学专业与将来创业“有关系但不是很大”,有25.2%的同学认为“基本没关系”,有3.2%的同学则认为“没有关系”,认为“密切相关”的只占所有被调查者的15.9%。其次,实际教学中不能满足学生对创新思维的训练。认为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很好引导学生从创新思路上解决问题的,“有,但做得还不够”的学生占66.1%,“没有”的学生占26.0%,“有,做得很好”的学生只占7.9%。再次,考核体系上不能很好体现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调查中,认为目前课程在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上“基本能体现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还不能很好体现”的学生占49.2%,认为“不能体现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占26.0%,只有7.9%的学生认为“能够很好体现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教育培训有待提高。
学生希望参加创新创业知识培训,但目前现状却是喜忧参半。调查中,有69.7%的同学“希望”多举办一些创业方面的讲座或培训,只有7.7%的同学因种种原因“不希望”,另有22.6%的同学表现为“无所谓”。然而,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仍有41.2%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一次创业方面的讲座或培训,参加过“1~2次”讲座或培训的有34.9%,参加过“3~5次”的比例为15.7%,仅有8.3%的同学参加过“5次以上”。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在数量、形式、内容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已开设创业教育培训课程的学校,对象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占42.3%,对象为“全体学生”的占24.1%,对象为“个别专业学生”的占14.5%,对象为“毕业班学生”的占19.1%。
(3)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
从调查结果来看,对创新创业教育培训需求上,选择“需要”的占54.9%,选择“如果有可以考虑”的占33.9%,合计占88.8%。由此可见,有近九成的大学生是希望得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然而,调查显示,目前单独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并“列为必修课”的仅为11.0%,“列为选修课”的占35.4%,“不清楚学校是否开设相关课程”的占53.6%。数据表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任重道远,特别是宣传普及的力度亟待提高。
4.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渠道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近年来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呼声渐高,国家也出台相应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然而,几乎所有优惠政策都是针对毕业生的,对于在校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是很欠缺的。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在高校创业教育的起步阶段搭建在校大学生创业平台是尽快赶超西方发达国家,提升我国创业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然而从当前的调研数据中我们不免看到一些问题:
(1)在校大学生创业学习交流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
主要表现在不扎实、不实际两个方面。在调查中,51.0%的同学认为学校应该通过提供实践平台、建立创业项目的“孵化器”,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锻炼成长。学生希望以创业实践或实践案例教学为主,以理论教学为辅。调查中,37.8%的同学倾向于“以创业实践和创业模拟分析作为创业指导课程主题”,有26.9%的同学倾向于“由创业者或企业家提供定期讲座”,有21.8%的同学倾向于“创业者讲授创业必修课或选修课”,选择“专家讲授创业必修课或选修课”的仅占13.5%。在问及“在创业之前,您会做哪些准备?”时,48.3%的同学选择通过“到企业实习”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有27.2%的同学选择通过“看创业书籍”来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视野,有13.7%的同学选择“求助创业型企业家”来寻求帮助,另有10.8%的同学希望通过“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的形式模拟创业。
(2)家庭参与和发挥作用的渠道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在调查创业想法的来源题目中,选择最多的为家庭影响,占21.7%,其他如“朋友影响”、“学校氛围影响”、“媒体影响”和“其他”分别占21.4%、18.5%、18.2%和20.3%。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形成的重要影响。在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65.8%的学生认为应该“从小进行教育培养”,认为应该在“小学阶段”、“中学阶段”、“大学阶段”、“参加工作以后”进行培养的学生分别占17.6%、8.4%、6.8%、1.4%。“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发起者应是谁?”有30.5%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由家长发起”,有27.1%的学生认为“应该由学生自己发起”、26.7%的学生认为“应该由老师或学校发起”、12.9%的学生认为“应该由社会发起”,另有2.9%的学生选择了“其他”。这从另一层面也说明了家庭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而现实状况是家长很少鼓励和引导孩子走创新创业道路,认为这与十年寒窗得到的回报不成正比。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社会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农林院校的大学生更有着天然的优势,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随着各级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学生创业将成为一种常态,农林院校的大学生也将成为创业型经济时代的弄潮儿。
作者:代莉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课题项目:
本文系2014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农林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
2014SJGLX159
第九篇:创业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摘要:
当前,创业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一词越来越多的被研究者提起。但是涉及到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与开展,依然存在颇多争议与问题。在厘清概念的前提下,结合创业型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展开研究,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推广与实施提供可借鉴思路。
关键词:
创业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教育体系;耦合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教育,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回顾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就是一部追求自由、批判、创新、超越之精神的史书,创新本就是高等教育的精神所在,高等教育必须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基本价值取向。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经济一体化使我国经济和行业发展面临激烈竞争,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求,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提倡创业。随着市场积极体制的逐步完善,创业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主旋律,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也势在必行,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当前,研究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已成为国内外高校亟需开展的课题。高校必须在培养人才、开展研究的同时更关注社会需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实现创新创业驱动。近年来,一些研究中,开始关注到创业型大学建设、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差异、联系、渗透与融合。创业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一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是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厘清、创新与创业教育的耦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等方面,依然存在颇多争议与问题。
二、概念与关系的厘清
1、创业型大学
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挑战对大学提出更多的要求,大学被赋予创新、创业的使命,注重技术和研发,寻求更多的外部资源,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人才,不断提升自己竞争力。政府和高校都意识到这种变化,创业型大学应运而生。创业型大学大力倡导创新创业,具有强烈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合作精神,有更强的科研能力,注重实际,与政府、企业建立很好的联系,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更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2、创新与创业
创新,起源与15世纪,后被约瑟夫•熊彼特引入经济学领域。创新是更新或制造新的东西以达到某种理想化需要或社会需求,收到有益效果。创业是源于商业领域的概念。笔者认为,创业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活动,是利用资源创造新的产品、服务等,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创新与创业密不可分。成功的创业一定有创新的迸发,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表现形式。如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来源于创业,并应该成为评判创业的标准。①
3、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创新教育是一种树立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潜能,赋予创新能力和技能的教育。我国创业教育正在不断探索阶段,高校创业教育凸显新的典型模式:将创新教育融入创业教育,提供资金、技术,成立实验基地,强调创新能力的综合实践型创业教育。这种模式为我们研究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供思路。创业教育为创新教育提供载体,创新教育为创业教育奠定基础。创业教育成败在于是否有效开展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成果又可以检验创新教育成效。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创业导向,在创业教育中鼓励创新精神和创新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一定程度上的良性耦合。
三、创新创业教育耦合框架
1、创新创业教育参与主体耦合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根据政府、高校、社会的不同需求,搭建良好的循环系统,形成资源共享、互助互利的良好局面。政府制定政策方针,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舆论氛围、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高校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企业提供创新创业人才和技术;政府和社会可以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资金、场地、经验和技能培训,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在这个过程中也将社会需求反馈给高校从而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方方面面。
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耦合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有一个宽松的、鼓励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形成一种品格,通过入校教育、广播、校报、宣传橱窗等宣传创新创业,同时以活动为载体,大力传播创新创业文化;其次,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高校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自觉主动把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到教学、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培养、考核、评估、反馈等工作机制;再次,组建优秀的管理团队与师资队伍。必须重视教师的选拔、任用、培养与考评,提升创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用先进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对受教育者进行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另外,注重课堂教学。开发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包括必修课与公选课,满足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学生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教学和研究,编写教材,传授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增强创新创业实践技能;最后,内外联系,注重实践。学校应建立创新创业组织、团体,进行创业辅导与训练。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创业园区等,帮助大学生将创新创意转化为实际操作,以创业为途径,实现创新创业。此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良好运行,还需要科学的运行机制做保障。运行机制主要有管理、服务、评价、激励和保障几类,每一类根据政府、学校、社会不同的运行主体也应该有相应的制度和模式。
3、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
当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总的来说存在三方面的不足:顶层设计不完善,各项制度需加强操作性;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仍是短板;创新创业教育局限在校内,校内外联系不足。这些问题若想得到根本解决,必须从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入手,笔者通过对创业型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展开研究,针对性提出以下改进路径:
(1)加大扶持,完善管理
当前中国,政府为主导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局面下,国家层面的推行和扶持是关键前提。国家必须制定专门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方针,在创新创业教育教育目标、开展模式、成效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在资金、信贷、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政策法规上的依据,保证政策实际操作性。高校应探索创新创业学分制,制定创新创业课程替代、学分替代等制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在教学评价、教师考核、激励等方面执行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只有理顺各方面人、事、财、物的关系,破除制度障碍,才能激发全校师生认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2)注重实践,强化服务
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实践应该在教学中占有相当比例,然而当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面临实践不足的尴尬。政府应为高校开辟创新创业孵化和实践基地,提供咨询、商务及市场开拓服务。尝试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辅导制度,选聘优秀的企业家、科技工作者、经法企管等专家学者为创业导师,为大学生提供授课指导、项目论证、咨询服务。政府要指导社会组织建立中介机构,对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或理论或实践的帮助,鼓励和支持民间力量举办创新创业教育机构,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分解其教育压力。建立第三方质量评价机构,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评估,起到监督和改进的作用。
(3)校企联动,注重合作
当前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多是高校的“独角戏”,事实上,企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扮演者同样重要的角色。高校应该主动加强与外界联系。企业也应该明白自身的职责,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不应仅停留在提供资金,达到企业宣传目的这个层面,而应该涉及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方案、项目支持、实践指导、师资培训与交流等各个方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提供反馈与全方位的支持。高校甚至可以和企业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实行“2+1”或者“3+1”模式的培养,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要求,实现企业和高校的共赢。
作者:周敏 张向军 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计量学院
注释:
①周艳春.关于创业与创新关系的研究综述生产力研究[J].2009,22:255-256.
参考文献:
[1]钱贵晴,刘文利.创新创业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9.
[2]邢大立,魏东初,梁汉钧.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理论和实践[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3]王革,曹胜利,刘乔斐.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9,(2).
[4]曹扬,邹云龙.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5]周艳春.关于创业与创新关系的研究综述生产力研究[J].2009,(22).
[6]童晓玲.研究性大学创业创新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第十篇:创新创业教育与信管专业教育探索
【摘要】
本文分析了信管专业“双创”教育现状,提出信管专业与“双创”教育要实现有机融合,探讨“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途径:明确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双创”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建立渗透“双创”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引入“双创”型导师;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和精神;加强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增强学生“双创”能力;改革现有考核方式,适应“双创”型人才的评价要求。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信管专业教育;培养目标;融合途径
一、引言
为了深化高等教育创业教育改革,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的文件,今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双创”教育从高等学校新的历史使命上升为国家战略。虽然许多高校非常重视“双创”教育,开设了许多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与专业教育脱节,忽视了与专业教育的联系。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简称信管)专业由于发展较晚,且是由图书情报学、计算机信息管理等几个专业合并形成,一直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其课程体系各个学校各不相同,遇到了各方面的评论和质疑,更遑论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的理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培养的向导。因此,明确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强化“双创”教育与专业的融合,对于增强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业就业技能,提升就业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信管专业“双创”教育的现状
1、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
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把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等专业合并为管理学学科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该专业是集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于一体的复合性专业。[1]由于本专业开办的历史较短,各高校对该专业理解的不同,使得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一直没有明确。各所学校按照原有的专业定位,有的注重情报管理,有的注重信息系统,有的注重管理,教师和学生缺乏对该专业的正确认识,感觉迷茫,“双创”教育不能与培养目标有机融合。
2、课程体系不健全
由于“双创”教育和信管专业教育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很多院校都开设了双创类课程,但是还没有建立较为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双创”类课程主要还是选修课,特别是信管专业核心课程本身与“双创”类课程有重叠之处,专业课程和“双创”课程设置分离,缺乏有机融合。[2]
3、“双创”型师资力量薄弱
“双创”教育实践性强,要求教师既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双创”意识和经验,但因为我国企业实现信息管理起步迟,受重视成都不够,教师缺乏相关的企业工作经验,法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实际指导,能够两者兼备的教师较少,这也成为“双创”教育的软肋。
4、考核与评价方式落后
在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中,无论哪一个专业还是那一门课程,基本还采用单一的考试方式。这种方式不能满足对学生的“双创”能力和水平的评价,不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信管专业教育的融合途径
1、明确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双创”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信管专业是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基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经济管理人才,这与企业的决策咨询管理需求一致,与企业CIO的目标培养一致。参考我国2011信管学科课程体系(CIS2011)和国际信管学科课程体系(IS2010)的培养目标,结合国内外本专业的培养要求,我们认为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能够满足智能经济、智能管理、智能商务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在明确这一目标的基础上,我们把“双创”教育贯穿在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与实践教育过程中,形成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与“双创”教育、科技创新等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科技活动等全方位融于到人才培养体系当中。
2、构建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建立渗透“双创”教育的课程体系
要实现培养“双创”复合型信管专业人才,课程体系设置尤为重要。在学时学分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将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和“双创”教育课程相融合,如何科学合理地在课程体系中增加“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新学”、“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建立有机融合的信管专业课程体系,成为双创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与其它专业相比,信管专业课程与“双创”教育课程的融合有极大优势。“双创”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经济法》、《新企业创立》、《技术创新管理》、《企业成长管理》、《创造学》、《电子商务》、《就业指导》、商务谈判模拟、创业计划、企业家讲座等课程。和信管专业的管理学、经济学有很大重叠,因此与其它专业相比,可以适当增加IT战略、商务智能、移动平台开发技术等课程,这样可以实现专业知识和“双创”知识的有机结合。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引入“双创”型导师
创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保证。有较高创造性思维修养和创造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品质的学生。信管专业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多学科,要求教师教学中要能对几个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教师既要具备较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具备企业实践和创业意识。这样的队伍对所有学校来说都是一个难题,但是学校可以聘请高级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师、企业家、管理人才、工程师、创业成功人士、企业CIO等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为学生上课或开展专题讲座,既传授专业知识也传授创业技能知识,使学生获得实际经验。同时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为教师创造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加强同国内外信息管理教育同行的交流,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通过吸收新技术、新成果来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科研、教学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双师型"的复合型人才。也可以直接从企业引入人才作为教师,不要总是从学校引进应届毕业生。
4、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和精神
课堂教学是“双创”教育的又一主战场,经验丰富的教师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使能力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能将学生的专业素质、创新精神、创业技能完美结合,从而实现最终人才培养目标。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采用启发式、开放式和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和创新的主动性,让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策略,使其思维具有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敏感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要把专业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走向创业岗位做好准备。最后,教师还应主动提高自身知识,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创客、O2O和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思维引入课程教学,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个人所长的事业。
5、加强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增强学生“双创”能力
“双创”教育的基础是实践,在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上,实验室是基地,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摇篮。学生学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利用所积累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达到创造新成果、提出新方法、推出新观念的目的。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对“双创”人才培养的作用,我们构建了与“双创”教育相融合的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堂实验教学(包括实验、课程设计)、企业实习实训(含项目实训、企业实习)、社会实践(主要是调查研究)、科技创新(包括科技立项、专业竞赛和创业竞赛)、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等环节,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项专业和职业认证。为学生创造出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通过参加如“挑战杯”等大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6、改革现有考核方式,适应“双创”型人才的评价要求
积极探索和推行大学生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教学考核体系,改变传统试卷考核形式,不再仅仅注重考试成绩,而是更加注重“能力分”。毕业不再是简单的毕业证和学位证,还应该有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证明,企事业单位将其作为招聘人才的重要依据,从而反促学校教育考核的改革。
四、结语
培养“双创”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战略方针。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片面地强调“双创”教育,忽视和弱化专业教育,则是舍本求末、缘木求鱼,“双创”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无法达到我们期望的目标。[3]明确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才能更好地将“双创”教育有机融合到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去,实现创新性复合型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
作者:胡继宽 单位:西南大学荣昌校区
【参考文献】
[1]梁莹,戴经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2015(4)73-77.
[2]黄林楠,韩增芳.对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4)87-88.
[3]李卫朝.创业教育要有机融入专业教育[N].光明日报,2015.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