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创业教育问题分析(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推进创业型经济发展的社会需要、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诉求、促进社会充分就业的现实需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教育需要。在分析杭州38所高校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课题组从创业教育组织、创业指导服务、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等六个层面探讨了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
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创业服务;创业课程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时代背景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要从“中国制造”转化为“中国创造”,迫切需要将创新能力、创业技能、创业精神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克服低效率、高能耗、高物耗。因此,创业教育肩负着培养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和升级急需的创业型人才的重任。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推进创业型经济发展的社会需要。科技成果转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源动力,是实现创业型经济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可以增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缩小技术、产品与市场间的距离,逐步形成一个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小型企业群,通过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从而实现教育的经济价值。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诉求。创业教育唤醒了大学生“讲实效、勇创新、敢辛苦”的创业精神,既符合大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又把就业压力转化为创业动力,培养了市场把握、资金管理、合作交流、风险承受等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创业能力,使得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口号真正得到落实。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促进社会充分就业的现实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支持青年创业”。创业教育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各行各业创业者,而创业的活力会形成带动就业的倍增规模效应,为他人提供就业岗位,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教育需要。在知识经济和知识产业化的趋势下,高等教育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帮助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实现创业梦想,引导有创业能力的学生唤醒创业意识,鼓励有创业资源的学生提高创业能力,从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计划。
二、调查研究设计
(一)调研工具与内容
笔者在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鉴别的基础上,借鉴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科研计划项目“大学创业调查”,编制了自填式“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和“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现状研究”非结构式访谈提纲,主要从创业教育政策、创业教育组织、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等四个维度评价创业教育基本情况。采集的数据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为了保证自编调查问卷的有效性,邀请了有关心理学专家共同参与,并在问卷制作出来后,进行了小范围的试测和调整。统计结果显示,问卷的信度为0.871。
(二)调研对象
此次调研以在杭38所高校的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为调研对象,涵盖了理科类、工科类、农学类、医学类、经济管理类、文科类、艺术类等不同专业。2015年5—7月,针对不同学校的学生开展了非概率抽样的网上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66份,有效回收率为93.2%。为了增强调查样本的真实性,笔者实地调研了15所高校,运用个案分析和比较研究法,访谈毕业生、创业教育工作者、授课教师等参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相关人员,进一步证实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现状分析
高校是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体,其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建设是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内在保障。由于创业教育目标设定的层次不同,各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建设上形成了不同的推进路径。
(一)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组织建设
调研结果显示,在杭逾九成的高校都成立了创业教育组织,按功能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创业教育行政组织,主要肩负着创业教育管理和创业基地管理的职能,以行政职能部门的形式存在。如浙江农林大学设立的国内首个创业管理处,是在学校党政领导下,负责师生创业管理及相关工作。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二级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并单独设立了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和创业教育学院。第二类是创业教育研究组织,主要从事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以创业教育研究所或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的形式存在。如浙江科技学院设立的创业教育研究所,定期撰写创业教育研究报告并向全校或全院,同时开展创业教育咨询等产学研服务活动。第三类是创业教育社团,是最常见的促进创业教育的组织形式,大多由学校就业中心、学工处或团委负责。如浙江工业大学KAB俱乐部、浙江理工大学就业与创业协会、浙江中医药大学科研创业俱乐部、中国计量学院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万向创业俱乐部等。
(二)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政策建设
在杭州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杭州每一所高校都为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或制度。但当前促进创业教育的政策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创新创业基金的设立等方面,其中设立创新创业基金成为各高校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亮点。创业资金是大学生创业的基本保障,调查发现,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创业者而言,有54.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创业的主要障碍之一是创业资金短缺。据了解,从2009年开始,先后有25所高校设立了大学生创业教育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捐助和学校出资。学校出资的典型代表有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护犊基金”,该基金采用无偿资助的形式帮助学生创业实践。企业捐助的典型代表有浙江工业大学的“银江”创新基金,由银江科技集团捐赠300万专门用于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创新是创业的前提,创新推动创业,因此,创新创业基金不仅用于支持大学生创业教育,也用于支持大学生创新教育。但由于创业教育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创业教育支持政策甚少涉及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材建设、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
(三)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
在创业教育中,高校主要将课程教学作为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17所高校以选修课、公选课和课外培训三种形式开设了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从课程内容上看,主要可划分为创业知识教育和创业精神教育两大类。创业知识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大多以国外《中小企业的创业管理》课程内容为蓝本,结合学校的学科与专业特点,选择性地编写有关商业选择、创业者与创业团队、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创业融资、企业创建与运营、企业核算与清算等方面的教材[1],如浙江财经学院建立了由《创造学》《创业理论与实务》《商务谈判》《管理沟通》《战略管理》《ERP模拟演练》和《工商行政管理》等十多门课程构成的就业、创业教学模块。由于创业教育并没有进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教育范畴,高校将创业知识教育设置为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电子商务、会计等管理学和经济学专业学生的选修课和其他专业学生的公选课。但是,也有一些高校因缺少教学师资力量,仅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开展创业教育。创业精神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精髓,没有形成一门系统化的课程,基本停留在创业论坛、创业讲座和创业竞赛的层面。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等12所高校已经开设创业论坛,另有26所大学每年会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讲座,不仅让本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担任讲师解读创业政策,也经常邀请社会知名企业家如马云、李开复、丁磊等一批知名人士以及成功创业的优秀校友来学校介绍创业经历、传授创业经验、讲授创业必备技能,为广大学子提供学习、交流和互动的公共平台。创业竞赛活动作为创业教育的体验式课程在各大高校开展最为普遍,如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杯”创业大赛、浙江中医药大学“远志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青年网商创业大赛等33所高校每年举办的创业计划竞赛,会吸引一大批有创业梦想的学子在这个实战平台上展示个人或团队的创业实力,一些创业公司往往就在竞赛中产生。
(四)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实践平台建设
大学生创业实习或孵化基地是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实践平台,教育部明确提出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推动有关地市、高等学校、大学科技园建立大学生创业实习或孵化基地,充分发挥基地的辐射示范作用后,在杭28所高校积极响应教育部的部署,建立了层次分明的创业基地。一是以国家、地市大学科技园为主要依托,发展大学生微小企业孵化、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在全国唯一以艺术创意为特色的中国美术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创意)园里面,中国美术学院和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携手合作构建了“名人名家、高校、培训机构、园区、创意企业”五位一体的创意人才产业链,为新媒体、动漫、设计等专业发展提供实践平台支持。二是整合学校资源建立校园创新实践基地。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以优化课内、强化课外、以实践引导和检验教学等形式,在校内建立了新闻中心、全景外语中心、信电创新实习基地、建筑工程创新设计中心、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机关行政事务实训基地等16个“准职业化、准专业化”校内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应用技能、企业运营、业务拓展和行政管理等综合创新创业能力。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内成立创业园,由学生自主创业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企业经营三部分组成,园区成立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提供创业资助。
四、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指导服务、创业教育政策与现实期待有落差
大学生在考虑创业时,把缺乏实践经验、对市场环境不了解、社会资源不广、创业资金短缺视为主要障碍,其中表示“缺乏实践经验”和“对市场环境不了解”的分别占71.67%和72.53%,是最主要的障碍。面对传统的“重教轻实践”的教育氛围,大学生认为学校在开展创业指导服务时应提供以下内容:到企业(或公司)实践与锻炼(69.9%)、到创业成功的企业(或公司)实地考察或学习(55.8%)、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支持(49.4%)、建立校企联合的创业基地(48.9%)。同时,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业,最希望得到创业基金支持(78.5%)、专业化的创业指导服务(52.3%)和创业能力训练(41.6%)等三方面的帮助。虽然现有的创业教育政策已涉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创新创业基金的设立等内容,但由于缺少可操作性,一些制度并没有落地实施。此外,“专业化的创业指导服务”的需求比例,反映了大学生期望学校建立专门的创业咨询指导服务机构来解决创业实践经验不足、组织管理能力薄弱问题的迫切需要。
(二)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普及程度与专业课有差距
在关于“大学生创业知识主要来源”的调查中,大学生对创业知识获取的渠道依次是成功创业同学或朋友传授(35.0%),学校教师授课(22.1%),亲身参与实践、实习(19.7%),家庭环境(15.6%),自学相关专业书籍(15.4%),媒体和社会宣传(13.7%),参加学校创业大赛(13.1%)。调研还显示,有41.2%的同学希望学校开设创业教育选修课或必修课,但仅有18.2%的同学表示学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并有创业教材,有46.8%的同学表示学校既没有开设相关课程也没有教材。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主要从朋友、家庭、实践等平台获得创业知识,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普及程度较低、建设滞后,与专业课程建设相距甚远。
(三)创业教育实践、创业信息交流与真实需求有距离
针对“你希望学校开展何种创业教育”的问题,大学生的需求依次是:希望学校建立创业实践基地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68.7%)、希望学校利用校园网开设创业信息交流平台(48.1%)、经常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或相关领域专家举办讲座(33.3%)、学校创业指导中心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24.9%)、举办创业大赛(21.0%)。然而,现实中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途径主要是举办创业大赛(56.2%)、经常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或相关领域专家举办讲座(49.8%)、建立创业实践基地(36.7%)、开设创业教育选修课(18.0%)、建立创业信息交流平台(12.4%)。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校建立实践基地、开通创业信息交流平台的比例仍然较低。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现状未达到大学生的心理预期。
五、对策分析
创业教育支持体系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创业技能提升和创业精神培养的基本保障。面对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创业教育发展模式,构建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对于实现创业教育目标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建立专业化的创业教育组织,提供多样化的创业指导服务
当前创业教育组织以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和学生创业类社团为主,往往由学工处、就业指导中心或团委承担相关工作,缺乏专门组织机构开展创业教育。应借鉴美国、加拿大、德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经验,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在推动创业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鉴于此,在学校层面,应建立教学、科研、学生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创业教育指导中心,从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到师资队伍培养,从政策制定、基地建设到校企合作,从创业精神教育、孵化项目培育到落地创业服务,涵盖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理论研究、政策制定和实践平台建设等四大功能。在依靠科技创新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技术型企业的创办逐渐增多,在技术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学科资源、实验设备的支撑,因此,创业教育指导中心还应制定原创性、前沿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向产业前沿转化的鼓励制度和扶持政策,为学生的技术创新迅速转变为经济效益开通便捷通道。在学院层面,成立院级创业教育管理机构,以开放的模式利用、整合、开发包括地方政府、企业界、社会团体、科技园区在内的创业资源,引入校友联合会、创业资质评定、风险投资、创业培训等机构,建立半官方性质、民间性质的创业教育支持机构,提供专业化的创业指导服务,满足各阶段创业学生的创业需求,包括专利注册申请、创作成果保护、工商注册、法律政策咨询等浅层创业服务和创业融资、技术转移、销售渠道建立等深层创业指导。
(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加强创业学专业理论研究
创业教育不仅仅是素质教育,不能仅局限于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或等同于见习等实践性课程。在美国,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或专业存在,经历了中学的商业教育、大学的正规课程教育,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大学中普及化、系统化的专业与学位教育。而国内的创业教育仍处于商业教育阶段,在高校内部处于徘徊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尴尬境地。在教育部鼓励高校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的背景下,学校应将创业教育课程逐步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学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分阶段开展普及性教育、渗透性教育、专业性教育。普及性教育以创业教育讲座、创业竞赛等方式,培养大学生创业热情;渗透性教育以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的方式,融入各专业课程,重点训练有创业意愿的学生的创业技能;专业性教育是在高校改革现有的专业教育和课程体系基础上,自主创建创业学专业,进行体系化的创业教育课程授课。创业教育课程发展和创业学专业的建设都离不开理论指导,应组建一支既有创业实践经验又有丰富理论知识的师资队伍,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特色教材、教学方法、培养模式等进行研究和开发,汲取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适应本土环境的理论,解决“怎么教”和“教什么”的问题,规避创业知识课堂灌输和教学实践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用科学的教学计划和实践计划达到创业教育正规化、科学化的目标。开展创业研究的研讨会议,创办创业学术期刊,转变功利性的创业教育理念,在校园里培育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并存的创业文化。
(三)丰富创业教育资源,打造产学合作的实训与孵化平台
获得创业基金支持,开通创业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实践基地、提供创业能力训练是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真实需求和现实期待。在创业资金支持上,由于国内风险投资市场还不够成熟,大学生创业效仿国外依靠社会风险投资获得创业基金较难,而面对现有的信贷制度,大学生从银行、借贷公司获得启动资金更是困难。因而,高校应致力于设立创业基金,号召校友、联合企业和引进社会资本建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同时,还要用足地方创业支持政策,推荐优秀的创业项目到杭州市大学生创业企业融资“风险池”,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贫乏的困境。在创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上,基于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背景,要开发移动终端的创业教育网络平台,整合各种碎片式的创业信息,使得创业经验分享、创业信息交换和创业教育课程在线学习等功能尽在掌握中。校企结合建立创业见习基地将为大学生的创业之路提供一个更有力的实践平台,学校应充分利用工商企业的资源,与优秀的企业建立广泛的长期联系,为学生创业、实习、实践、工作提供外部资源。同时,学校根据企业与学生的双向配比情况,进行三种产学结合的创业技能专业化教育:一是产学合作型,大学生创业团队凭借自身的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进入企业的研发部、人事部等具体企业部门,依托学校的师资力量和设备支持与企业合作研发新产品进行创业;二是产学联姻型,高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双赢合作伙伴关系,高校提供有创业能力的团队与企业对接,为企业产品进入市场打开销售渠道和开辟营销模式,解决大学生创业缺少产品和资金的问题;三是产学互动型,大中型企业的资金进入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实体化阶段,以股份形式获得投资回报,学校主要负责创业项目的评估和双方合作的协调。
作者:许帅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65.
第二篇: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的就业概况和就业困境,发现高校毕业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我国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面对我国就业问题的严峻考验,指出了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方向的解决方法,对大学生创业加以鼓励,以创业来促进就业。在该项政策的引导下,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推动工作受到了不错的反响,笔者经过长期对高校创业者的实地跟踪考察,分析该政策的必要性,认为在鼓励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同时,应该充分重视到创业教育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创新,素质教育的再拓展就是其启蒙教育。该创业教育在未来可能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困境;创业政策;创业教育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加。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我国的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迈入了大众化教育模式阶段。随着教育模式的改变,就业问题也接踵而至。在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官方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在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87%,即约有13%的毕业大学生处于失业状态。2010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将再创纪录达到630多万,到时大学生就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式。大学生是高知识、高成本、高预期、高技能的群体,因此,产生的社会效应也不同。“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对其个人,家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是一种教育资源人力资源的浪费,更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我国高校毕业生供求情况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失衡。其次,高校毕业生考研、出国现象升温。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为缓解当前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考研热日益升温。最后,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提高。
一、高校创业教育政策
面对日趋严重的就业形势,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指导方针,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加快投入到这一方针的落实,制定了很多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中国吉林创业就业论坛上指出,中国现如今的就业问题,并不是一个被动的安插现有劳动人口的过程,而应是一个增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高全民个人素质,促进经济加快发展的过程。如何能将中国目前所面临的人力资源压力转变为资源的充分利用,进而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一条根本出路就是要培养在校生成为有创造精神的创业型人才,以此为起点,鼓励并支持全社会范围的创业活动,由新生代的创业精英带动就业倍增的规模效应。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必修课程,推动大学生群体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跟上经济发展的大好趋势。
(一)举办多形式的高校创业大赛
其中以团中央举办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影响最为广泛。该竞赛的主办方是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竞赛项目分成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两类,举办间隔期为两年。同样受到重视的有2009年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这是一场以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为目的的大型综合性竞赛。参赛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通过结合多种评价方法来综合考评。创业计划书是此次大赛的基础,结合经营绩效,并由教育部相•关领导,高校专家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高管所组成的评审团进行综合评判,以考核参赛者的个人能力与经营水平。
(二)在高校中普及创业教育
在教育部2009年12月下发的《关于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全国各高等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以改善2010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在该项政策中,不但要求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更加强调了高等院校在进行常规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全面开展创业教育,通过多元化的培养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
(三)促进大学生毕业生创业政策
2009年1月7日国务院总理在当天的常务会议上,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改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中央、国务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工作的影响。具体政策包括:符合从事个体经营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费用并且享受国家相关资助政策:登记失业并自主创业的,自筹资金不足者,可申请获得5万元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就业的,可按相关规定适当提高额度;参加创业培训者,按规定可获得职业培训补贴;符合规定的灵活就业者,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
二、在校生创业教育问题的来源
(一)在校生不够全面的认知创业教育
在校生对自主创业存在的理解不一致。主要表现为与学校高管的认知存在偏差。其一,创业教育作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课程之一,部分高校管理者认为其内容还停留在对政策、形势、技巧、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并没有统观整个教育体系,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会产生应付变调等问题。其二,部分高校管理者未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挖掘他们的创造性潜能,片面的只对专业知识重视,而不再需要诸如创业教育的知识。其三,学生自身的认知偏差。有部分同学认为选择创业的是因为找不到工作,大学毕业文凭才是未来美好生活的重要保证。这就导致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只重视文化成绩,而不注意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创业教育应该针对那些创新能力强,有创业意识的学生,对想进行学术研究或担任公职的学生并不适合。所以没有必要全面开展创业教育。
(二)社会与家庭对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知缺失
现实中,大多数家长并不支持孩子没读完大学就直接创业的做法,况且对于相当一部分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或城镇低薪家庭来说供孩子读完大学已属不易,而自主创业又需要一笔不小的额外资金垫付,而且无法确定将来是否能顺利收获回报,所以他们不支持。同时,社会上有些人对在校大学生创业持否定意见,因为他们认为在校生创业是荒废了学业,是拿自己的前途在赌博,这些舆论更是阻碍了大学生进行创业。其实这些现象,都是对创业教育认识不够健全的表现。
(三)大学生缺乏关于创业教育的文化基础
环境影响思想,学生赖以生存的环境文化有家庭文化、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其中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最为深远,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理念同时也是学校制度和物质环境的写照。然而,我国的高等院校并没有为学生提供一种健全完善、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学校的教学方向、文化建设、鼓励机制等都未能在提高学生创业意识的的方向倾斜。当代大学生本应是充满激情的一代,是创业的中坚力量,循规蹈矩的弱势氛围必将扼杀大学生的创业激情与斗志。
三、培养高校创业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开创业绩的素质、知识和能力。作为创造性劳动,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开拓创新,而创业教育则是创业的储备和实习阶段。通过创业教育,大学生将重新认识到创新的意义与价值,激发他们内心潜藏的创新意识,从而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创业成功者的事迹对大学生有极大地激励作用。大学生会以此为榜样,在创业的过程中反复探索,不断实践,从而逐渐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创业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还需要坚强的毅力、敏锐的观察力、敢于决断的魄力和长远的目光。换句话说,创业过程的波折,往往会使创业者的理想、信念,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考验变得十分严峻,具有比较优秀的智力因素也就成为创业者克服种种困难的关键,同样,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也会成为创业者通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四、结语
总之,创业教育是学生走上创业道路的必要前提,学生在创业教育中不断提高完善充实自己,从而使自己成为创业中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建立的起来的创业教育是为社会提供人才的重要保证。同时,创业又是一种创新,它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比如科学的专业知识、开阔的视野、广泛的知识面、融洽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合作精神等等。创业教育不仅能渗透在素质教育中,也能渗透在创新教育中。培养创业人才的素质与能力应被作为一种具体特殊的教育模式进行研究,从而使学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在大学生中变得深入化和具体化。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其教育目标是为我国的社会发展提供具有创新能力和企业家思维的新型复合经济管理人才。创业教育重视的是学生的实践过程,而不是苛求完美的实践结果。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加以指导,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只有在学生具备创业能力的时候才可鼓励他们进行创业。换言之,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每位教育者都拥有一种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这种意识和能力,可是我们终身受益。
作者:朱志平 周玛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赵•悦品,杨炜红,史彦辉.•国外大学生就业政策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科教文汇[J].2009(8):20-21.
[2]童话.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政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第三篇: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协同机制探析
摘要:
大学生创业是创业者个人能力和创业资源、信息不断积累的过程,需要高校、政府和社会提供必要的服务并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要善于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创业信息、创业活动和实践平台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构建“学生—学校—政府”有机结合的创业教育互动体系,有助于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体系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4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政府政策环境与服务水平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4SJD430),2012年中国矿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初次就业过程中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匹配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2W06)的研究成果。
党的十八大再次提出促进创业以带动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部署要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2014年上半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等九个国家部委又联合发出通知,启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力争实现2014-2017年引领80万大学生创业的预期目标。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推动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任务。高校在推进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校内外结合的原则,系统规划,统筹资源,构建科学体系,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得到良性发展。
一、整合校内外创业教育资源的重要性
1.大学生创业是一条贯穿校内外的生态链,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服务大学生创业。
[1]一方面,大学生创业既需要学校给予正确的指导并帮助潜在创业者完成相关知识的积累,还需要社会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有能力的创业者积极创业;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给予多方面支持和帮助。高校首先要系统整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校内资源,为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模拟创业提供支持和服务,政府则需要在政策优惠、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创业者更多支持。由此可见,推动大学生创业需要高校、政府和社会多部门之间多方联动,有机协作。
2.创业的最终目标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要善于培养大学生“向外看”的意识。
大学生成功创业必须要学会关注外部市场需求,在校期间,通过市场调研、社会实践等途径,大学生要学会培养寻求市场潜在机会的意识,从市场机会中谋求创业的动力。多年来,随着“挑战杯”及全国各地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不断推进,创业之风如火如荼,但相当大一部分学生为了比赛而比赛,他们的创业计划书却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究其原因,是因为完美的创业计划与真正的市场需求脱节,或者不切实际的高投入成本吓退了风险投资者。
3.高校的创业教育需要与政府和社会联动,才能真正转化为社会发展的生产力。
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学校依托当地政府创业政策优势,有效构建了“模拟创业”“孵化创业”和“产业化创业”的分层次创业扶持模式。学校积极利用当地政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绿色通道”,为大学生提供校内全真环境下的“模拟创业”扶持,创业园区内实操环境下“孵化创业”扶持,优秀创业企业的产业化发展扶持,为大学生想创业、能创业、创成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这种校内外结合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为促进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可行性通路。
二、高校整合校内创业教育资源的途径
1.整合创业信息平台,全方位保护学生的创业意愿。
高校需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统一组织机构,协调校内外资源,有效保障创业教育落实到位。目前,大部分高校成立有创业教育相关的领导协调机构,比如有的高校专门成立了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还专门成立了创业教育学院、就业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等,统一研究部署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目标及任务,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创业教育与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实现创业教育的有机发展。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应设立大学生创业信息咨询中心。该中心对内负责收集校内外各类创业扶持政策、创业类大赛活动、最新科技发明专利等信息,对各类信息进行审核、分类并及时向在校大学生;对外做好与校外相关机构的沟通和合作工作,比如各地的创业基金会、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器机构等,为学生创业拓展外部资源。在此基础上,该中心就可以面向处于不同创业阶段的学生介绍相关资源、提供建议,解答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疑问,并为他们提供相关的服务。由此,广大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可以及时得到相关的信息和服务,从而有助于保护他们的创业意愿。
2.整合创业活动平台,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随着创业教育的普及和开展,高校至上而下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类大赛等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热情、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相关活动时,应该统一设计、有序开展,而不能重复、无序,造成资源的浪费。高校团委等部门可以借助国家级和省市级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平台,有效组织好校内创业教育活动。通过建立校内竞赛平台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常态化,逐渐形成一种可以激发学生创业热情的校园文化活动。借助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和各级各类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很多高校建立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有效平台。高校可以借助这些创新创业平台积极增加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的专项经费投入,组织学生多多参与,创造性地整合开展好校、院级创业教育活动和其他相关竞赛活动,将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有机融入大学生第二课堂。
3.整合创业实践平台,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
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学校通过有效整合各类创业实践平台,不断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加强学生所学知识的实践和运用。学校依托行业和企业集成优势,积极构建实验、实训、实践相衔接的大学生创业技能提升模式,首先是依托校内重点实验室,建立了一批开放式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验基地,其次是依托董事单位和行业骨干企业的资源优势,建立了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训基地,最后是依托学校学科优势成立科技型企业,建立了一批专业特色明显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因此,高校要不断发挥办学特色,依托优势资源,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
三、构建校内外结合的创业教育互动体系
从开展或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体来看,政府、高校、学生、社会、企业等构成了有机结合的创业生态链,这些主体之间的密切配合将有效促进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创业实践是发源于学生群体的一项活动,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和培育下茁壮成长,待条件成熟的时候能够自我生存,走向社会、服务社会。从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校内外各环节和主体来看“,学生—学校—政府”构成了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的互动体系,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三者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推动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
1.学生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主体。
一方面,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创业活动,明确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参加创业教育活动和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这部分大学生要充分调动起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不断锻炼成长,在竞争中不断增强本领,在创业和奋斗中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和提升人生价值,从而真正成为创业和投资的主体、成为未来推动产业创新的主体。另一方面,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要拓宽自身知识面,善于培养创造性思维。他们除了学好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外,还要积极拓宽自身知识面,强化各项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和处理各类困难和挫折的能力等,并注重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结合。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在思维方面主要表现为不落俗套,能根据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做到随机应变,能摆脱思维定势,充分发挥创造性,并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除此之外,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还要积极参与各类创业实践活动,积累相关经验,不断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可以组成创业兴趣小组、创业团队或创业类社团,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另外,通过顶岗实习、企业考察或社会调研等活动,大学生要了解市场信息、学会判断市场需求、洞察市场机会,掌握团队协作意识。
2.学校是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坚实保障。
学校和学生所在学院是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的试验田,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心理品质的塑造、创业能力的训练和增强以及创业知识获取的大部分都源于学校和学院创造的各种条件。因此,大学生创业的最终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校和学院提供的各类学习和实践活动。学校和学院要发挥好大学生创业的保障作用,成立相应的服务保障中心,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首先,如上所述,学校要成立创业教育的专门组织,协调创业教育的相关资源,整合高效的信息平台、活动平台和实践平台,充分保障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很多学校内部成立了大学生模拟创业中心,为学生创业提供实践平台,这对推动学生创业进一步走出校园进行孵化将起到很好的作用。其次,学生所在的学院要力争成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地,将创新创业意识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充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学院要组织一批热心学生创新创业的老师、专家作为学生创业的技术顾问,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周到全面的技术支持,解决他们在技术或企业发展方面的困惑。在接受学校和学院提供的各类帮助和提升后,真正具有创业意愿并希望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创业团队就可以进入各地政府和社会的创业园或科技园区进行孵化,从而接受真正的考验。
3.政府是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助推器。
首先,各级政府部门要着力为大学生创业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方面,国家各有关部门要通过各种政策服务于大学生,使他们接受创业教育和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另外,各级地方政府也要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创业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具体有效的服务。其次,各级政府要健全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强化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发挥好劳动保障部门、工商、税务部门、金融部门和人事部门等在大学生创业过程各个阶段的有效作用。“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实施和开展即是国家层面有机协作,促进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积极体现。再次,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落实税收和贷款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资金支持。资金问题是大学生创业主要面临的困难之一。中央和地方应通过共同设立创业担保基金、适当扩大贷款规模、贴息扶持等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效支持。还可以通过探索利用技术、知识、专利、信用等担保的融资渠道,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难问题。最后,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和协调作用,积极建设大学生创业平台。各级政府要积极推动自身相关部门和企业、高校之间的合作,加快大学生创业平台建设。政府应努力推动创业教育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和教育研究体系,通过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包括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区、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资质评定机构、小企业开发中心、创业者校友联合会、创业者协会等等,形成一个高校、社会、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类创业资源。[2]实现“学生—学校—政府"之间的创业教育互动体系,需要不同主体之间加强协作、信息共享,尤其是高校作为重要环节,既要做好教育和培养工作,又要与政府和社会相关机构联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寻找出路。这样做,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创业教育有因无果、有始无终的尴尬局面,为真正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提供多重保障和创业的通路,从而推动创业教育的深入有序发展。
作者:侯德伟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文斌.整合资源、系统设计、加强高校创业教育投入——以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复旦分基金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8).
[2]郭万牛“.五位一体”构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J].中国青年研究,2011,(2).
第四篇:移动互联网高校创业教育与研究
摘要: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关系,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开展创业教育的迫切需要、学习国外经验的内在需要。预期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需要从完善教学课程体系,大力支持移动互联网创业课程建设、强化创业实践教学,着力打造相互融合的创业实践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符合社会发展的教师队伍建设等三个方面努力。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发展
国家“互联网+”发展计划的提出,将互联网产业发展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加之移动终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壮大了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据有关机构披露,“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2134.8亿元人民币……预计2018年将突破万亿大关”[1]。而在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创业成为不少大学生的选择,并把目光投向了移动互联网这块市场肥肉身上,移动互联网创业方兴未艾。而在高校,创业教育课程需求与专业教育设置之间存在着较大矛盾,因此,如何实现二者的融合式发展,成为当前较为紧迫的课题。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历史嬗变与逻辑分析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历史嬗变
专业教育的形成源于“科学的进步导致了学科的不断分化和知识的日趋专精”[2],并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逐渐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主流,时至今日,仍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创业教育则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美国业余商业活动,直到20世纪70年代,在经济危机的催生下,一场创业革命逐渐兴起,诸多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量新成长的中小企业却创造了美国经济中81.5%的就业机会”[3]。随后,在这场创业革命的影响下,美国政府逐渐开始反思传统教育,积极支持高校创业教育的开设与发展。而在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人们也发现,倘若将创业教育仅仅限于操作层面,而忽视学生内在专业素质的培育与提升,单纯意义上的创业培训很难有持续影响力,并消解着“高校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更为崇高的时代使命”[4]。可见,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历史嬗变,体现出两种不同教育方式却能在回应高校与社会发展需求上,最终走向融合发展。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逻辑关系分析
“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5],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提高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其实质是相互促进的过程。创业教育不可脱离专业教育而独立生存,而专业教育更需要创业教育所激发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来推动专业发展。首先,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愈来愈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与意识的人才,而创业教育所具有的创新与活力,却正好可以有效解决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不足之间的矛盾。“创业教育在处理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等关系,避免教学内容偏窄、偏专、偏深的倾向和加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与相融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6]。其次,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石。专业教育在塑造人的理想信念、职业技能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特别是专业教师,“社会仍然离不开那些注重理论知识传承或者纯粹科学研究的大学教师”[7]。再者,人的创新精神与意识的提升,必须借助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熏陶和潜移默化。同时,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支撑,创业实践技能只能在不断失败中摸索。从上述可知,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互渗透的。
二、移动互联网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移动互联网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移动互联网市场作为新兴领域,其投资风险性、难以预测性等特点,严重考验着当前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同时,投身于移动互联网创业的大学生,需要具有极强的创业能力与创意意识,这既契合市场需要,也符合未来发展趋势。但当前,高校专业教育绝大部分仍局限于传统模式,在新常态下,培养的学生难以面对市场、社会需求等变化。因此,预期改变这一情况,就必须在高校中引入移动互联网创业教育,在重塑专业教育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转变专业教育理念、优化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等方面做出努力,从而推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有效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二)移动互联网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开展创业教育的迫切需要
创业教育着眼于提高学生创业能力,而专业教育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思想品质。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宗旨是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与就业理念,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与创业兴趣,而这一切又不可能单独通过创业教育就能实现,特别是新兴的移动互联网领域,更离不开专业教育的支撑。这主要是因为专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学生的思维方式与知识结构,这又能反作用于创业方向的确定。当前,移动互联网创业中的新问题对专业教育提出了新课题,对于以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要资本的大学生而言,脱离了专业教育而谈创业教育,是无源之水。反过来,创业教育又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对专业教育的学习目标等思考,从而在完善专业教育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专业教育中融入移动互联网的相关知识,是开展创业教育必须把握的重要原则之一。
(三)移动互联网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学习国外经验的内在需要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问题并不只存在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对移动互联网迎来“雪崩式”增长的欧美国家,21世纪的前十年,催生了一大批移动信息领域的高技术创业企业,这些年轻创业者对大学生而言,不啻为偶像,更为前进动力。当前,欧美各国较好的融合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以美国为例,首先,其将创业教育全面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在各大高校,有关创业类的课程不仅大面积的开设,而且涵盖在本科、研究生等阶段。同时,及时建立高校创业研究中心,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和塑造深厚的创业底蕴。其次,创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模式。“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主要有磁石模式、辐射模式、混合模式这三种”[8]。有效解决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性,提高了专业与创业教育之间的适用性。学习借鉴国外经验,一方面,可以尽快完善我国的创业教育体系。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国外创业教育的特点,推断其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并将其及时反馈到专业教育中。
三、移动互联网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现路径
(一)完善教学课程体系,大力支持移动互联网创业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近50所大学针对创业教育开设了专门的创业创新课程,不仅涵盖了创业风险投资、企业管理,而且还包括技术创新、创新意识培养等。反观我国,高校课程设置上,专业教育独占鳌头,忽视创业教育,而造成高校创业教育与社会存在脱节。在诸多大学,创业教育大多游离于专业教育体系之外。讲授创业教育的老师则陷入应付式教学的困境中,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大学的创业教育更加难以融入专业教育中。分析西方创业教育成功模式,可以窥探出西方创业教育积极融入专业教育的形式主要有课程体系的重置、创新课程的增设、创业知识的渗透和创业与实践的结合等几种形式。当前,移动互联网根本性地改变了创业资源的传播形式,以往的创业资源更多的是依靠书籍、报纸等而传播,而在诸多学生仍难以全面、快速的掌握移动互联网的创业信息情况下,将网络信息搜索、大数据基础知识、移动互联网投资风险、营销策略等课程,纳入专业教育体系之中,构建“专业+创业”的课程体系,逐渐形成高校主动研究移动互联网创业,继而能将创业教育成果成功运用到移动互联网创业中,最终推动高校成为创业孵化器的良性互动模式。
(二)强化创业实践教学,着力打造相互融合的创业实践平台
移动互联网创业是一项极具实践操作性的活动。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转化为技能。从这一角度来看,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宏观目标是相同的,均是着眼于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才。而此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便是能将学生成功与社会创业接轨,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竞争、增强市场敏锐性等实践能力。在大数据时代,学生对移动互联网创业这一新兴市场认识不足,特别是一些学生在成功案例的催化下,不对市场开展有效调研,便匆忙进入这一领域,往往导致创业失败。移动互联网领域内的创业,是真枪实战的。着眼于此目标,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便应相互融合,立足于全方面、多层面提高学生自我实践空间。首先,高校应整合现有资源,大力发展校内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其次,高校应加强社会联动,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强化校企合作,创建大学生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再次,高校应密切关注市场,挑选较为符合移动互联网创业的项目,模拟创业情景,多途径拓展学生移动互联网商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创业途径、程序。
(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符合社会发展的教师队伍建设
“如何在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海洋当中有效识别创业机会,在互联网复杂环境当中做出合理的判断与定位”[9],不仅制约着大学生实现移动互联网创业的成功与否,同时也考验大学创业教育中教师理念的更新。当前,在移动互联网创业大潮中,创业教师队伍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相当偏低,缺乏专业衔接与创业实践经验。为有效利用专业教师在创业教育中发挥的专业作用,应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多样化的创业教师培养体系。现行国际上已有众多高校构建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创业专业体系,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应加大对专业教师在创业教育方面的培训,构筑多样化的创业教师培养体系。首先,实现由政府主导向高校主导的创业型教师培训机制。当前我国高校的教师培训基本由政府主导,高校处于被动参与地位。由高校主导的教师培养有助于发挥高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结合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创新专业教师创业培训方式。要加强体验式培训方法的运用,既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也丰富专业教师的知识。二是创新创业教师培养管理制度。一方面要构建科学的创业教师评价机制。这对推动专业教师转型至关重要,就当前而言,高校专业教师转向创业教师最大的瓶颈在于成果评聘机制的不完善。可通过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创业实践,将创业实践的成果纳入职称评定中,构建合理的师资评价机制;在创业实践课题研究等方面向专业教师倾斜,以此推动创业教师课程建设与方式革新。另一方面要完善专业教师参与创业教育的激励机制。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时代,只有将专业教师的创业创新成绩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之中,才能较好的鼓励专业教师更好的将自身专业知识投入到创业教育中来。要设立专业教师特色创业辅导办公室,并选取一批具有创业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学生参与其中,实现专业教师产学研相结合。
作者:吴名蒙 杨建武 杨自辉 单位:长沙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艾瑞咨询.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15.5%[EB/OL].
[2]季诚钧.试论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2(3).
[3]季学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历史演进与经验借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
[4]张秀娥,等.高校大创业教育观与创业型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
[5]张景胜,储旭东.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6]胡春光,杨宁芳.大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强化创业教育[J].大学教育科学,2005(2).
[7]付八军.从教师转型看创业型大学建设的三个命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5(9).
[8]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
[9]黄薇.移动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创业途径的可行性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4(2)
第五篇:高校毕业生创业者创业教育运用
[摘要]
高校毕业生创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创业成功率低和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需要研究创业成功者“成长规律”。毕业生创业者“成长规律”具有表现多样性、隐蔽性、可借鉴性等特点,通过课堂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平台进行传播,可以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为创业教育提供依据,为创业教师提供素材,为创业学生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
毕业生;创业者;成长规律
一、毕业生创业者“成长规律”的研究缘由
(一)毕业生创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当前,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倡导,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催化作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实之需等多方给力,使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工作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要“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并要求“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近年来,国家从“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享受资金扶持政策、实行税费减免优惠、提供培训指导服务”等四个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与此同时,各地、各高校及金融机构和各有关部门也都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一些具体的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举措。如山东泰安大学生创业最高可贷10万元,杭州大学生创业可“零首付”注册等[1]。不仅有一系列政策的支持,、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高校毕业生创业工作。2013年5月15日,在天津调研时,“要求有关部门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2]2014年4月30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力争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比例双提高。并要求,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实施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3]。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专门强调“积极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并表示“教育部将从2015年起全面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对就业的倍增效应和带动作用,力争明年实现大学生创业人数和比例有更大的增加。”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下,各级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媒介的关注下,舆论的渲染下,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追寻导致“毕业生创业成功率低”原因的需要
尽管大学生创业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率并不高。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在1%左右,其中浙江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在全国各省区市当中是最高的,大概在4%左右。而全世界学生的平均创业成功率是10%左右,美国等发达国家是20%至30%[4]。由此,研究大学生创业比例低的原因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笔者对广西A大学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哲学三个专业146名本科大三学生进行课堂调查发现,仅有1人有自主创业的计划,其余的学生都是计划考研或就业,其中选择就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有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打算。试想,如果一个大学生目标是考研或就业,那么再好的创业政策对于他而言都是毫无意义的。由此,不难发现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意愿不强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原因之一。事实上,追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更早期,不难发现,他们从小得到父母老师的引导是:努力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几乎没有人是努力学习,考个好大学,自主创业。而上大学以后,大家都或多或少地为就业做着这样那样的准备。所以,在我们提供的榜样参照中,更多的是就业者的路径;在我们所开展的教育中,培育创业者的元素严重缺乏。要提高毕业生的创业率,提炼毕业生创业成功者的“成长规律”,为高校创业教育建立相应的参考标准已是刻不容缓的课题。
(三)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切实需要
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下文件称“要求”),对普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方面都做了具体的要求。毋庸置疑,如果各高校能按照要求保质保量去开展创业教育,成效肯定喜人。然而,每一个政策的落实都需要时间来消化,在教育领域的政策更是如此。要将“要求”落到实处,困难重重。按照“要求”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就要做出根本性调整,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都要进行革新,原有的师资亦要面临巨大的挑战,加上中学时代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考上大学就是为了轻松找个好工作的观念的桎梏,所以,创业教育在高校依然处于起步甚至萌芽阶段。笔者了解到一些高校甚至为了应付“要求”,“挂羊头、卖狗肉”,仅在原有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加入一些创业内容,将课程名称改成“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而师资主体是辅导员,他们绝大多数既没有接受创业教育的理论学习,更没有创业实战经验,这些都使得很多高校创业教育有名无实,要“开花结果”步履艰难。由此,在当前社会需要大量创业型人才,党和国家大力倡导培养创业型人才,高校努力探索如何培养创业型人才,毕业生创业者人数少、成功率低等现实背景,把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推向前台,也为研究毕业生创业者“成长规律”提供了依据和契机。
二、高校毕业生创业者“成长规律”及其特点
(一)什么是高校毕业生创业者“成长规律”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势发展。”每一种类型的人都相应地有其相同或相似的成长经历,从这些相同或相似经历中提炼的“共性元素”即是我们所强调的规律性的东西。比如官员往往有官员的“成长规律”,学者有学者的“成长规律”,同理,高校毕业生创业者也存在着相应的“成长规律”。我们认为高校毕业生创业者在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进入大学至创业成功这个阶段,所经历的与其之后的创业活动有关的“共性活动”,如商业活动经历、学生干部经历等,并在这些经历的基础上养成的诸如决策意识、担当精神等即是我们要研究的高校毕业生创业者“成长规律”。既然是“规律”,那就是可循的,把规律提炼出来,就可以更好地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我们所要研究的大学生创业者“成长规律”,侧重于大学期间,这些创业者个体在没有“统一规定”和“处在不完全相同的环境条件”等前提下,自然发生的一系列共性的东西,这种规律侧重于高校毕业生创业者“共同体”而非某一个创业者“个体”。
(二)高校毕业生创业者“成长规律”的特点
1.表现多样性
毕业生创业者“成长规律”的首要特点是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每一个毕业生创业者都有其独特的经历,这就导致同一个规律在不同的创业者成长经历中以不同的故事表现出来。比如担当精神,一位受访的创业者小韦如是说:“大学期间,我担任学校公关协会的副会长,有一天晚上组织一个大型活动,当时为了确保灯光效果,作为参与负责的学生干部,我想去关掉其中的一盏灯,结果,拉下的是总闸……当时,整个场面一片漆黑、嘈杂、混乱……事后总结时,我主动承认是自己的错……参与活动的组织者们没有怪我,这让我觉得主动担当,主动承担责任是一件很棒的事……”而另一位创业者小林告诉我们:“大学期间班上一位同学患了精神疾病,需要送回远在海南的家,当时担任班干的我与另一位班干冒着巨大的风险,长途跋涉,很好地完成了这项工作,得到老师、同学还有家长的一致称赞,这件事情让我更具担当精神。”尽管表现方式不一样,但是成长过程中的“担当意识”的培养是他们的共性之一。可见,毕业生创业者的成长规律由于其表现形式多样性而具有不易察觉的隐蔽性,需要通过将不同的创业者的成长经历进行全面归纳梳理提炼之后,才能挖掘出来。
2.隐蔽性
毕业生创业者“成长规律”的第二个特点是隐蔽性。即在创业者个体千差万别的成长经历中,哪些才是真正的“共性”,属于规律,哪些仅仅是偶然,不具普遍性,具有隐蔽性的特点。我们在访谈中发现一些创业者讲述的经历及其个人特点,比如创业者小赵原本在毕业之际签约了一家企业,但是就在这时他有一个机会买到几台折扣很低的喷绘写真机器,加上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他最终选择了创办一个文化传播公司。类似小赵这样的经历,能否算是共性,如果不算,那么诸如创业机会的把握、家人的支持或不支持等是不是创业者要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再如创业者小王给笔者讲述说:“我从小到大都比较独立,比较好强,认为别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一定可以做到……”类似这样的思维习惯或者说性格特点能否列入“成长规律”,这些都需要多方接触创业者之后,才能发现创业者这些隐性的成长规律。
3.可借鉴性
毕业生创业者“成长规律”具有可供他人借鉴的特点。比如创业者小刘介绍说:“我从大一开始以勤工俭学的方式接触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工作,通过大学四年的兼职实践为我了解行业奠定了基础,最终创办了一个教育公司……”。创业者小王也是从大一开始在电信公司兼职,大学四年下来对相关业务和行业都比较熟悉了,所以在大四就注册了公司成为了电信商。由此不难发现,通过实践达到“懂行”是创业者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共性”,也就是规律性的东西。而这种共性对于有志于创业的毕业生来说是可以有意识地去培养锻造的,也就是说这种“成长规律”具有可借鉴性。
三、毕业生创业者“成长规律”的价值
(一)为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办学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应有之义。长期以来,我们的高等教育都是为培养各行各业的就业者为主要目标,以至于“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国情下,大学生为毕业准备的不是提高实践能力,学习如何自我雇佣、自主创业,而是有证必拿、逢试必考,将就业岗位更加集中于公务员和国有企业系统,以求更稳定、更安全。”[5]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教育改革亦是改革的重中之重。改革的先导应是意识形态领域的观念,也就是说要转变以往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就业型人才的思维,把创业者思维和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作为人才培养的理念确定下来。不难想象一个具有创业者思维的大学生不论他将来是就业还是创业,他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都必然是显而易见的。由此,我们必须正视毕业生创业者的成长规律与就业者成长规律的差异性,在人才培养核心环节的教学过程融入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以强化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和理念。
(二)为创业教育提供依据
创业是需要准备的,不论在思想意识,还是在实际行动上都需要长期的准备,如果一个大学生在大一至大四都没有做这样的准备,那么面临再好的创业政策和环境,这些大学生也不敢轻易试水。所以,归根到底,我们要实现高校毕业生“创业率”的提高,必须从低年级学生的创业教育抓起。通过相对系统的理论灌输和相应的实践历练,让大学生从理论到实践都做好创业的准备,如此一来,在各种创业优惠政策的刺激下,创业率必将有新的突破。当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比较时髦的是由团中央主推的KAB创业教育课程。而KAB侧重的是创业意识的培育,相当于SIYB创业培训中的GYB模块的深化,也就是说仅有此项目距离系统的创业教育还有较大的距离。而如果照搬照抄他国经验,又会导致“水土不服”的风险。由此,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充分研究我国本土毕业生创业者的成长规律,他们所经历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是最好的创业教育案例,以此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先进的创业教育理论,构建本土化的创业教育体系,从而为高校切实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依据。
(三)为创业教师提供素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创业学是一门“实战”学科,纸上谈兵,没有实践作为依托,不符合创业学的实际要求。之所以,柳传志、王石、马云、史玉柱等人得到众多有志于创业的人们的仰慕,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有成功的创业实践。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师要是能掌握创业成功者的经历,那他们的创业教育课才更符合创业学的实际。然而,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已经成为迫切要求的形势下,直接把成千上万的教师拉去开展创业实践不现实也行不通。只能是鼓励有条件有兴趣的老师投入创业实践的同时,教师对已经创业成功的大学生进行追踪,切实掌握创业者的创业历程,通过提炼消化创业成功的创业故事(特别是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可以形成间接经验融入教学环节,以弥补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创业实践经验的不足,以更好地开展创业教学活动。
(四)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借鉴
引导和鼓励有能力有条件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是我国当前确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方向之一。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时所强调的四个方面工作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积极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而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主体是毕业生本身,他们正处于成长阶段,需要“榜样引领”,谁是他们的最佳榜样?已经创业成功的毕业生具有天然的优势。他们的“成长规律”,在创业路上积累的经验教训是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学习的最佳案例。笔者在访谈中也发现,有不少毕业生创业者在创业之前和创业初期都有寻找榜样指导的愿望。
四、毕业生创业者“成长规律”的运用路径
正如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所说:“培养创业人才,教育要先行。大学教育要着重引导学生强化创新意识、培育创业精神、训练创造能力,形成推动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一)融入课堂教学
毕业生创业者的“成长规律”不仅是教育的“内容”,更是“理念”。将这种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出更多的创造性人才。“美国高校重视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不是将此作为一种‘企业家速成’的职业培训,而是要‘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6]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意识。由此,对高校专业教师进行引导和培训,使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理念成为老师们的共识,进而主动将毕业生创业者的“成长规律”融入课堂教学。
(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从思想层面育人的工作,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工作。在这项工作中,借助榜样的效应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在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将大学毕业生创业成功者的成长规律以典型案例等形式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展形式,增强成效的有力举措。高校可以通过邀请创业成功校友返校做励志报告、座谈;以校外导师(辅导员)的身份指导在校生积累创业就业资本;以嘉宾身份参与学生创业就业沙龙等各种途径将这一资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
(三)融入实践教育活动
在与毕业生创业成功者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创业者在大学期间都有丰富的实践活动,如兼职、勤工俭学、担任学生干部等,他们通过组织开展或参与各种活动大大提升了个人社会化程度。“经历就是财富”,创业成功的毕业生正是通过这些实践经历汇聚成财富,成就了他们的创业路。当前在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愿望是强烈的,但是同时也是盲目的。将毕业生创业者的成长规律作为经验传输给在校大学生,有助于引导和帮助他们适时有效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化程度,进而促进创业意识和创新理念在广大同学们心中生根发芽,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四)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当前各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主要任务和重要内容,而创业教育工作,特别是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创业类竞赛的举办(如挑战杯等)等也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主要任务和重要内容。将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是相辅相成一举两得的事情。通过共青团这条线将毕业生创业成功者的成长规律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体系中,是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业”潮流的需要,更是培育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大学生人才的需要。
作者:李海波 旷晓霞 单位: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杭州大学生创业可“零首付”注册.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EB/OL].ncss.org.cn/cyzc/index_14.shtml.
[2]要求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新浪网[EB/OL].sina.com.cn/o/2013-05-16/073027137858.shtml.
[3].别让政策“听着好听”,落实起来却处处受限.人民网[EB/OL].people.com.cn/n/2014/0430/c1024-24963686.html.
[4]陈青松.大学毕业生创业成功率仅1%[N].中国企业报,2013-06-04.
[5]丁亚金.创业教育:中国高校准备好了吗———基于对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审视[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6]首都高校大学生创业素质调查组.美英高校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
第六篇:高校共青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摘要]
国际金融形势对我国的经济和政治影响不断深化,同时,我国高校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日益增多,呈现出就业难度加大的紧迫局面,这成为了当今社会、家庭和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高校共青团负有引导、团结广大青年学生的光荣任务,是高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德育工作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它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系密切,因此,要结合高校共青团的优势,从服务于大学生、服务于党和社会的角度,为大学生积极实践创业做出应有的努力。
[关键词]
高校;共青团;大学生创业;创新
面对我国改革转型和调整的关键时期,高校的大学毕业生正面临就业难的困境,为了建设中国自主发展的自主创新道路,需要进行创新创业实践,这是我国创建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治国安邦的重要目标和重大举措。高校的共青团组织是与青年大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组织团体,它在大学生成长的道路上,负有引导、团结和服务的功能,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高校共青团要重视大学生的合理诉求,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实践训练,帮助大学毕业生积极、主动地开创新局面。
1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大意义阐述
1.1是社会主义新型特色建设的需要
当前的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在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国家和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需要高科技水平和能力,在我国改革的转型关键时期,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参与,需要综合素养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这是与我国社会新型发展相适应的,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要立足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以国情为基本出发点,培养一大批具有扎实理论水平、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要在复杂的国际情势变幻中,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冷静、理智地进行辨识和分析,积极应对国内外的形势变化,开创新型的局面。
1.2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需要
面对高校扩招和大学毕业生增多的局面,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显,成为了困扰社会、家庭和高校的难题,为了根本缓解这一矛盾和冲突,要积极开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利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整合一切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挖掘潜能,在实践的探索过程中逐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变“就业”为“创业”,使自己从等待就业的就业者变为积极主动创新的“创业者”,以期为社会带来更多的自身增值机会。
1.3是大学生自身素质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在高校的知识教育殿堂中,不但要接受理论知识教育,还要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这是大学生自身素质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要体现其素质教育内涵,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突出实践创新的能力培养,注重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探究、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实大学生的素质能力,为大学生的未来生涯做好准备。
2高校共青团组织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分析
伴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难题,为了给大学毕业生更科学的引导,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团工作为出发点,承担起大学生创业服务的责任,担当起为大学生服务的重任。因而,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优势体现主要表现在:
2.1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之中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高校共青团是群众性组织,它以其富于朝气的特点而成为了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它在大学生群众中是“自治、自管”的代表性组织,是大学生的贴心人,是大学生利益的忠实者和维护者。在高校共青团组织中,大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产生对共青团组织强烈的归属感和依附感,在共青团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可以极大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大学生在共青团组织活动中体现出其价值。
2.2高校共青团组织有严密而健全的体系
在高校之中,共青团组织长期与大学生相联系,有较为成熟而严密的组织体系,直接领导学生会的共青团组织保证了大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在共青团组织的活动中,是大学生发挥自主性和创新性的重要舞台,这为共青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其优势作用,奠定了基础。
2.3高校共青团组织有浓厚的服务特色
高校共青团组织是校园文化开展和大学生实践社会活动的组织者,它以为大学生服务为前提,开展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各种就业、创业活动,体现其服务性的宗旨和特点,在这一宗旨的引导下,可以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上的服务性活动,如:社会创业计划竞赛、“三支一扶”活动、志愿服务西部规划等。
3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高校共青团组织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其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3.1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营造大学生创业氛围
在当前社会经济政治形势复杂、各种西方思潮涌入的情况下,大学生由于其社会经验不足,对于纷繁复杂的思想和各种信息难以准确辨析,产生价值认知、价值取向摇摆不定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也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可能由于自身对于市场和社会的不确定性,而引发创业失败。因此,高校共青团组织要针对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分析各种政治思潮来源,帮助大学生正确树立科学发展观,将自身的个人价值与社会、集体的价值相统一,从而在未来的创业生涯中进行思想层面的正确指导,增强创业成功率。共青团组织要开展如下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3.1.1举办座谈会和专题讲座活动。
高校共青团组织可以邀请社会成功人士到高校来进行创业报告讲座,用言传身教的方式、生动具体的创业实例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同时,还可以聘请创业教育的专家学者,从理论的层面和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和培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组织能力、创业实践能力、职场上的交际能力、道德品质、团结协同能力等。
3.1.2开办各种创业竞赛。
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举办各种创业计划竞赛,可以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创业计划竞赛中,模拟创业实际,进行实践调查,制订出符合实际的、操作性强的创业策划书,并让评委对于创业策划书的内容进行指正和评析,让大学生在创业策划的模拟竞赛中,检验自己的创业能力和水平,同时也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习在经济知识市场下分析需求变化情况,用理论知识争取最大的竞争优势,从而为自己的创业策划提供有利的条件。
3.1.3发挥共青团的宣传优势。
高校共青团组织有其特定的宣传阵营,在其阵营中,有共青团团刊、团报、宣传板、校园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传播宣传媒介,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利用这些宣传优势,刊登出最新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并刊登最新的创业教育研究成果,指导大学生创业的实践过程。同时,共青团组织还可以利用其宣传优势,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开创具有特色的网络创业平台,引入社会招聘信息,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创业机会和信息,并与校外的就业创业网站进行链接,多渠道地开阔学生的创业视野,帮助大学生捕捉创业商机,寻找自己的创业之路。
3.2开展第二课堂,推动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
高校的理论课程教育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相应专业的技能。而第二课堂则以实践训练为主,注重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过程,注重大学生在第二课堂上的实践转化能力,具有独立性的特点。第二课堂教育可以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实践交流的平台,使大学生在这一平台之上,增强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缩短专业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的距离,为创业提供更好的、更多的机会。
3.3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高校共青团组织要与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相结合,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可以通过组织向政府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对于大学生创业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如:开设“大学生创业就业绿色通道”,与校外的企业合作,鼓励大学生在稳定的创业见习基地中锻炼实践能力,增强创业能力。
4结束语
在21世纪新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下,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广阔的思路,并与高校就业指导相结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增强现实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提升未来竞争中的创业能力。
作者:周俊 单位: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明,高建新,刘芳丽,等.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的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04).
[2]关晓辉,吴维仲,王建元,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04).
[3]田俊杰.如何发挥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理论),2009(17).
[4]施险峰.探析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为[J].中国电力教育,2009(15).
第七篇:STS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动力机制探究
摘要:
文章试图运用STS工具来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机制。其中,阐述了创新创业教育动力机制的内涵以及STS的相关理论基础,探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三个维度的目标体系,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在STS视角下的内外驱动力,总结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动力机制,进而明确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促进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地位。
关键词:
STS;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动力机制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4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育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UPRP20140021)的研究成果。
2015年5月4日,国办发〔2015〕3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特别需要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下重新梳理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的构建。科学、技术与社会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赖以生存的本质属性与基础,因此本文将探讨STS视域下如何构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动力机制的相关问题。
一、基于STS的创新创业教育动力机制内涵
1.STS的内涵。
STS的基本内涵为: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实现物质和能力的有效转化,而转化的前提和基础是要遵循自然规律,转化的最终结果为科学地调节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生态之间的物质和能力转化以及为提高转变效率提供相关满足人的需要、生产力需要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的诸多条件。[1]科学技术转化的实现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既需要创新科技本身的内容以及手段,更需要转化的相关载体。
2.创新创业教育动力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就是如何整合内外资源,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机制。同时在各机制要素存在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即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牵动与制约之间的关系。创新创业的机制应该包括动力机制、运营机制、保障机制以及激励机制。本文我们首先研究动力机制,动力即一切力量的来源。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机制则应该理解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力量来源、初始目标以及之间的相互关系。
3.STS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
基于STS的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创新创业诸多要素的剖析和社会对创新创业教学的理解,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和谐,强调万众的参与,重视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教育的结合,重视创新创业价值取向,可以充分表达目前创新创业文化的前进方向。STS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规律的再思考对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基础进行回答。因此在研究基于STS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律以及关系中存在着相关主体的关系时,这些关系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机制,在相互影响中实现各要素的倍增效应。在STS的整体倍增效应中视“科学”提供了全面的创新创业的知识,“技术”则为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播与使用提供手段和方法,“社会”则要求以全新的的价值观念作引导,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价值体系,驱动科学与技术的全面实施。因此,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恰恰成为了科学技术转化本质实现的关键性载体而存在。
二、基于STS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
1.科学维度的目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根据20世纪的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划时代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这一命题告诉我们中国必须发展高科技,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必须成为生产力中的重要要素,告诉我们必须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来培养科技人才。高等学校是创新技术以及科研成果产出的的重要阵地,凝聚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科研究人员和学科带路人。因此,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层面的目标正是通过科学技术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进而实现科技创新以及成果的转化,深入领会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精髓,打造创新实训平台,培育科技人才。
2.技术维度的目标。
技术是人类具有的特殊能力。通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可以实现技术创新研发以及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使得在创新技术支持下的新生产经济中,技术创新人才处理各种不均衡状态和驾驭物质世界的能力增强,进而会使得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企业与社会的成本不断降低,进一步带来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技术层面目标就是在动态条件下,通过教育使得学生学会根据经济条件环境的变化重新分配自己资源的能力,通过技术革新提高劳动时间的单位价值,进而利用创新技术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率。[2]
3.社会维度的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目标,更是国家的目标,是在诸多主体元素相互作用下的社会发展的目标。高等教育是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的阵地,高校创新创业的社会层面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根据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社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整合一切可利用的优秀资源,培养出引领时代进步的新时期的创新创业人才,营造带动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软文化,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增长。
三、基于STS的创新创业教育动力机制构建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部动力。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驱力主要来至高校本身的生存发展的驱动、教学改革的驱动、转型的驱动、质量发展的驱动以及成果转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因。一是高校生存发展的驱动。高校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认准形势,将人才培养的定位放在素质教育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对素质教育人才的客观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的,是时展的客观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这个“互联网+”已经极度盛行的年代里,大学生不仅仅是就业的主体,更应该成为创造岗位的主体,高等教育被呼唤着能够培养出更多有新思想、新思维、有梦想、敢创造的时代新人。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内驱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等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在这种大潮下成为发展的必然。[3]二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驱动。近年来,应用型、创业型以及服务区域经济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定位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在这样的改革目标驱使之下,“大创业观”应运而生。因此,高等教育要以学科、专业为依托,树立“大人才观”,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改革原有灌输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跳出学科体系的樊篱,在进行系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开设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提供相关场所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搭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多通路平台,增加学生与社会对接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在校期间能够体会并学习到从无到有、从0到1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实现人才“大创业观”的树立。[4]三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驱动。高校内涵发展要求有一个另辟蹊径的新渠道开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是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作为检验高等教育教学效果的一把“利器”正在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检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检验教师的创新型课程的成果与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科学技术水平。四是“创业型”大学建设的驱动。对于“创业型大学”应该理解为:以发展高科技、开拓新产业为使命,具备较高水平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能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能充分协调好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大众之间关系,能最大化利用和发挥学校的人力、科研等方面的优势资源,能构建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和机制,通过信息、知识的共享和增值,以实现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开拓新产业、服务社会等功能的新型大学。在这一模式的驱动之下,我国也开始探索,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内涵以及建设的载体。创新创业教育的诞生与发展与“创业型大学”的建设互为相长。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与“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核心文化不谋而合,从办学定位到办学思路,从办学模式到人才培养方案,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的延伸,无一不具有契合之处。因此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创新创业教育是“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基础,而更多“创业型大学”的建设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五是高校科研成果、技术成果转化驱动。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将科研成果转化的最佳载体。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学生科研、参与学生创业实践,可以将教师以及学生的科研成果共同转化为可实现的生产力,建立和完善相关转化机制、服务机制,进而节约科技成果从创意到设计,从实验走向市场的时间成本,实现其经济价值。
2.创新创业教育的外部动力。
一是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驱动。创新型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从中国的发展要求看,我们必须并且已经走上了自主创新的历史新阶段,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于高校来说,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也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社会化背景下的创业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科技创新教育的推动,是突出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创新型社会发展根本要求。高等学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创兴国家建设的关键战略。高校提供智力技术支持、开展科技创新引导,培育创新人才是目前建设创新型国家成败的重要渠道。二是国家科技发展的驱动。国家科技进步与发展要依靠科技成果的转化。我国不仅仅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而是整个社会的研究机构集成起来的整体转化状况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尽快地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国家创新体系刻,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已经刻不容缓。国家科技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知识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因素,而高等教育又具有知识创造、知识积累、知识传递和传播等一系列功能。另外,高等教育还具有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功能。高校得天独厚的多学科以及高层次的科研团队与知识优势,可以直接为社会系统服务,为国家创新体系服务,为科技发展服务。三是市场技术发展的驱动。理论来源于实践,需求来源于市场。技术知识来源于市场,科学知识的价值体现也需要在市场中来进行实证。在高校产学研合作中,企业代表的是市场的技术方,而高校是提供知识、科技成果的主体,在以往的合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利益上的博弈。这就需要有一个载体来建立一个共同的利益平台,而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实践将是其最好的利益载体。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将尽可能地整合多方资源,使企业及大学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在市场技术发展驱动下,在共同的创业项目合作实施背景下,开展校企的学研合作、产学合作等等。四是经济新常态的驱动。经济新常态的最大特点是速度“下台阶”、效益“上台阶”;经济新常态下明显特征是“增长动力实现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再平衡”。新常态下要求更多的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服务的推出;要求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涌现;要求高水平引进、大规模输出;要求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的作用更加凸显;要求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成为产业组织的新特征等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此次诉求中再一次充当了主力军的角色。要想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实现新常态下对新型产业、小微企业以及新技术、新智能的要求,高校的创新创新教育首当其冲。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维度目标、技术维度目标与社会维度目标互为补充,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外驱动力则相互影响。STS有效地探索了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分析技术与社会经济时代的关系尤为重要。从STS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角度研究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机制,能帮助我们能够正确总结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以及内外部驱动力,从源头总结出产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规律。可以看到,创建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的一大重要战略举措,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进一步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机制乃至整体的机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作者:栾培新 李莉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郑文范.论STS研究与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的结合[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4.
[2]王树生.创业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
[3]曹燕华.关于地方构建大学生创业机制的思考:高校和政府的作用——以宁波地区为例[D].宁波大学,2011.
[4]王晓红.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与质量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管理学院,2009.
第八篇:高校创业教育教材建设发展
摘要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高校创业教育教材建设应采取“统一规范、构建体系、分类建设”的发展思路,以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和高校大学生创业特点为重要抓手,重点加强教材的针对性和实践操作性两个核心内容建设,从而构建起统一规范、特色鲜明、应用性强的创业教育教材体系,满足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提升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本文从分析中国高校创业教育教材的现状入手,指出当前高校创业教育教材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中国高校创业教育教材建设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
高校创业教育;教材建设;发展规划
创业教育兴起于国外,早在1970年美国就召开了第一次创业学术会议,在1973年第一届创业研究国际会议上,重点对创业的案例研究与大学的创业教育的双向互动关系进行了阐述。JeffryA.Timmons作为创业教育管理的领袖人物,他在百森商学院以前瞻的教育理念、系统的课程设计,运用大量的教学案例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促成企业为学生提供模拟创业实践的机会。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新常态发展阶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等时代特征和发展需求,正在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倾向和创业选择。同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等战略导向下,我国创业教育研究越发深入。特别是《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将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和创业教育教材建设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新创业教育将成为“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高教质量、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1]
1当前高校创业教育教材建设评价
1.1优势
高校创业教育教材百花齐放。2004年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创业学教程》时,国内有关创业的教材屈指可数;郑州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主要还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教学支撑。后来,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等出版了《大学生创业基础》,开始强调大学生创业的独特性,强化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基础。之后,南开大学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等出版了大量相关教材。据统计,目前全国有上百家出版社出版过大学生创业类教材。近三年,以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为代表的国内著名出版社,越发重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教材的编纂,出版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教材。比如,清华大学出版社《大学生创业基础(第2版)》囊括了较为全面和新颖的创业基础知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不仅出版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等传统教材,还出版了《跟<西游记>学创业》等形式灵活的参考读物;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创业基础教程》《创业管理》等系列教材。目前,国内高校创业教育教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呈现“百花齐放”姿态。其特点表现为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涉及领域越来越广,供选择空间越来越大。
1.2不足
高校创业教育教材体系性较差。当前高校对创业教育课程的重视主要表现在开设“创业教育通识选修课”,选定教材进行讲授。而创业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既需要学习公司注册、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营管理、市场营销、商事法律、经济法律等基础性知识,又需要根据特定创业领域的特点和要求对其进行分类教育,同时需要围绕着创业基础、创业技能、创业模拟、创业实践、创业反馈和评价,强化对不同领域创业的需求形成统一规范的创业教育知识体系。目前大多数教材高度涵盖上述大多数基础内容,形成“大而全、多而杂、繁且浅”的教材内容架构,对学生的引导停留在“点到为止”的层面,教材建设质量不高、实用性不强[2]。这既不利于创业教育学科发展,也不利于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学习,进而影响到创业实践效果。同时,市场上多数教材之间的关联性和衔接性不强,即使是同一出版社也会出版若干内容相差无几的同类教材,也未能形成统一规范的创业教育教材体系。只有少数出版社以系列教材的形式出版创业领域的系列教材,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教材体系。比如,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21世纪经济管理精品教材-创新创业教育系列”以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系列”和“国民素质教育培训系列”教材,较好地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较为完整的创业教育教材体系。高校创业教育教材内容针对性较弱。高校创业教育的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兴趣,挖掘适合大学生自身的创业领域;第二,进一步提升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基本技能、实战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创业教育教材内容设计不能单一地只为第一类学生服务,必须要考虑其他学生的多元化需求。而目前出版的创业教材还主要围绕创业基础、创业指导领域展开,处于基础性知识传授层次,相关教材的内容较为初级,对多元化需求的应对性不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网络创业》《电子商务创业实战》,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创业心理拓展》,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电子商务创业》等教材很大程度上正在弥补上述缺陷,促进了高校创业教育教材内容的丰富与完善,但效果还有待加强。高校创业教育教材的实践操作性有待提高。创业是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除了课程设计需要着重于平衡理论讲授和实践体验之外,在创业教育课程教材的选择上需要理论与实践兼顾。当前大多数创业类教材更偏重于理论,仅在内容设计中增添相关案例分析实践的运用,但案例仍属于理论层面而非实战操作,致使大多数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无法真正体验创业的真实感受,影响到创业教育这一实践操作性很强课程的学习效果。这既与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有关,更在很大程度上受缺少融合理论、实践和实战内容的创业教育类教材的限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电子商务创意与创业实验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网店美工实战》(网商创业教学企业项目化教学系列教材)以及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的《电子商务物流理论与创业实践》等教材,正在尝试将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强化理论基础上创业教育的实践操作性。
2高校创业教育教材建设的未来趋向
2.1引导构建统一规范的创业教育教材体系
各类出版社应该重视创业教育类教材的出版。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众多政策引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教育领域除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之外,教育部2015年12月印发《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为此,相关领域的各出版社需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国家政策文件,在教材出版规划中对创业教育类教材进行合理谋划。实力雄厚的出版机构应该引领创业教育教材体系的构建。在利益机制诱导下,有些出版社只看重视产品的经济效益,而对于质量、新颖性等社会效益方面鲜有顾及,也不注重教材背后配套产品的开发,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若想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利润率,则需要不断创新。创业教育教材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实力较为雄厚的出版社应该认真研究创业教育教材市场的前景,通过创业教育教材体系的构建,从产品的层次、体系、定位等多方面入手,搭建创业教育教材的整体格局,将其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促进出版社整体效益的提升。
2.2迎合多元化社会需求,出版特色鲜明的创业教育教材
首先,经济新常态、“互联网+”等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特征,要求出版适应性创业教育教材。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减缓,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和激活经济发展活力,这要求各行业、各领域都为创业创造良好环境。在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的现阶段,“互联网+”更让传统产业在新理念和新模式下获得新生。各类出版社应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出版思路[3],紧紧围绕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特征和现实需求,谋划出版适应性更强的创业教育教材。其次,迎合不同产业发展需求,出版大学生较为青睐的个性化教材。创业发生在三大产业中,但是更多倾向于制造业和服务业,不同产业对创新性思维、管理方式、生产服务技术、营销手段等的要求均不同,某些产业更依赖于技术,某些产业更依赖于创意或者管理。而大学生的选择更是多元化,能在大学期间或者刚毕业之时很快进入某一领域进入创业状态,需要有很好的创业知识储备和能力积累。因此,各类出版社应该加强大学生选择不同产业和领域个性化教材的研制,提高创业教材的针对性[4]。再者,根据出版社自身优势,出版特色鲜明的创业教育教材。相关领域的各出版社均有自己的优势领域和优势产品,有的擅长农业技术、有的擅长经济管理、有的擅长电子信息,应该进一步将自身的优势有效发挥,加快出版特色鲜明的创业教材。
2.3迎合高校大学生创业特点,提升创业教育教材的针对性
在众多创业者中,大学生是典型没有创业基础、社会阅历、经验积累及财富储备的创业群体,但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较高,接受新生事物快,有激情、有活力,可塑性强,未来发展潜力大,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培养。高校创业教育给大学生提供了机会,除财富积累之外,高等教育在创业领域均可以对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是创业教育需要考虑大学生的创业特点,创业教育的所选用的教材也需要强化对大学生群体的针对性。
2.4迎合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创新需求,提升创业教育教材实践操作性
不同于其他课程,创业教育课程在进行理论学习之后需要学生就所学的内容进行实践操作,以巩固理论知识、提升操作技能、增长实战经验,方便学生们马上投入使用。创业教育的多样性、实践性、综合性特征使其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的手段。[5]因此,提升实践操作性是创业教育教材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向。清华大学出版社等一些出版机构已经意识到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出版了《创业经营沙盘模拟》《创业综合模拟实训教程》以及相关学习指导资料,强化了对大学生们的实践训练,取得了良好效果。相关领域的出版社应该迎合当前大学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尽快推出种类多样、应用性强的实践、实训类创业教材,以满足当前的现实需求。
作者:孙晗霖 刘新智 刘志彬 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邓晖.高校如何上好创业课[N],光明日报,2015-05-15(10).
[2]黄兆信.论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几个核心问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47-153.
[3]刘新智,刘志彬,郭培媛.经济类教材出版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与出版,2010(6):30-32.
[4]汪鼎喜.高校就业创业教材的现状、问题及改进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3):85-87.
[5]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59-67.
第九篇:高校岗位创业教育体系探索
【内容摘要】
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大都以自主创业教育为主,但是存在着适应面狭窄、教学效果不突出、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归结原因与对创业教育的内涵理解不透彻有关。岗位创业教育相比较自主创业教育有受众面广、与专业紧密结合的特点,对完善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有重要意义,以岗位创业完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主要从完善课程设置体系、提高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及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三个方面来实现。
【关键词】
高校创业教育;岗位创业;教育体系
2015年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强调个人和企业要勇于创业创新,全社会要厚植创业创新文化,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自此,神州大地掀起了新一轮的创业高潮,很多年轻人在大环境的感召下,纷纷开始了创业实践,各个高校也敏锐地意识到,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时期业已到来。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10多年时间里,创业教育已经在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实践平台搭建等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很多高校将创业教育片面理解为自主创业的教育,而忽视了岗位创业教育,使得创业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都过于狭窄,使得创业教育的发展受到制约,归根结底,还是没有正确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导致的。
一、岗位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在前几年的创业教育实践中,很多高校都是把立足点放在自主创业的教育上,因此产生了很多现实的问题,例如很多学生对此并不买账,在2010年的一份调查数据中,我国高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为总人数的5%左右,而创业成功的人数仅占不到3%。[1]因此,有些人对创业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质疑。除此之外薄弱的师资力量也是创业教育发展的短板,目前很多奋战在创业教育一线的老师本身缺乏自主创业的经历,也没有足够而实用的创业实践平台可供利用,因此只能照本宣科、泛泛而谈,创业教育课程变成了“空对空”的说教。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创业教育与学生专业课程的融合度较低,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而除去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创业教育充其量只能称为一种“技术”教育而不是综合素质教育。这些现实的因素都极大地制约着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2]由此可见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提高人们创新理念和技能的教育体系。岗位创业的本质是立足于现有的岗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可利用的资源开展创新性的活动,以提高自身的工作效果,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岗位创业更能体现创业教育的内涵,也能极大提升创业教育的实际意义。这样就把创业教育的受众由原来的有自主创业想法的部分学生扩大到所有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和理念也得以更为完善的诠释。另外,岗位创业理念能促使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实现有机结合,有助于专业成果落地成为创业项目。因此,岗位创业教育是创业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且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岗位创业教育的侧重点
教育内容的设计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对象的需要来决定,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自主创业教育的主要侧重点在于提高创业者整合内外部资源的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对创业环境的洞察力以及决策能力,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创业团队的构建、创业环境的分析和利用、创业资源的识别和获取、创业项目的选择及风险管理等方面。而对于岗位创业教育而言,它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岗位创业精神,其次是提升岗位创业能力,创造性完成自身岗位的工作要求,因此它的侧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岗位创业精神。
对于自主创业的人来说,他们创业的激情是一触即发的,而对于大多数坚守自己岗位的“本分者”,他们对于岗位的认识大多是比较保守的,他们认为做好岗位的职责要求就完成了任务,对于如何开创性完成工作没有过多的考虑。培养岗位创业精神就是要让每一个服从和服务于岗位职责要求的人都能够从更好完成岗位工作的角度,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用创业的激情点燃工作的热情,以一个创业者的责任心和担当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这个角度来说,岗位创业精神的培养重在提高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树立对于职业的创新责任意识,提高他们创造性完善自身工作的自觉性和勇气。
(二)完善岗位创业知识。
知识体系是干好任何一项工作的基础,岗位创业知识体系不仅包含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也包括创业创新的知识。所谓创新创业知识就是与工作息息相关的专业、职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的统称[3]。例如文秘工作,其所具备的基本知识主要是公文处理及公文写作等知识,而从岗位创业的角度讲,其应具备的创业知识包括公司运营机制知识、与企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公关及交际基本知识等。因此,岗位创业教育应把重点放在创新创业知识方面,并且将专业知识讲授与创业知识的传授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受教育者的岗位创业知识体系,为提高他们的岗位创业能力打下基础。
(三)提高岗位创业能力。
岗位创业者在组织中往往处于受命者和执行者的角色,因此与自主创业者强调领导力不同,岗位创业者更强调执行力的提高。提高岗位创业能力,我们需要重点培养学生除专业技能之外的经营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策划创新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其中策划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创新是企业生存之本,岗位创业者只有摆脱思维定势,充分发挥自己创新思维的作用,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些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更需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来提升。
三、以岗位创业教育完善创业教育体系的途径
岗位创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应与自主创业教育一道成为高校创业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岗位创业教育是面向更广大学生的一种创新创业精神的教育,是与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高度结合的教育,是一种格外强调实践性的教育,由此,以岗位创业教育完善高校创业教育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过去十多年来,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主要是开设一些诸如创业学、创业管理与实践等课程,这些课程主要针对自主创业而设立,强调学生自主创业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而现在,应当把岗位创业的知识融入进来,构建一个以创新知识为根本,自主创业知识和岗位创业知识为两翼的课程体系。在具体的课程设置过程中,可以针对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开设一些创业学、创新学的课程,提高他们的创业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到大学三、四年级,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发展和定位都有了相对清晰的认识,因此可以开展分类别的、分层次的创业教育。对于有自主创业想法的学生,可以开设一些诸如新企业创建、企业风险管理、投融资知识等方面的课程。而对于立志岗位创业的同学,可以开设一些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为他们今后创造性完成自己的工作提供基础知识保障。在如此分类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设置教学内容,让教学更贴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提高教育的时效性。
(二)提高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
创业竞争力生成的深层根基强调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充分融合[4]过去在强调自主创业的创业教育中,往往把创业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相剥离,而现在,把岗位创业融入到创业教育中,专业知识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就显得更为重要了。现在很多高校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例如温州大学就鼓励专业教师开设专业类创业教育选修课,在经济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专业设置了《中小企业创业实务》、《温州企业家创业案例分析》等[4]课程,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实现了无缝对接。除了针对不同的专业开展创业教育外,还可以鼓励专业任课教师在专业课程讲授的过程中,有机插入创业的知识,让学生形成一种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创新创业的理念和思维。
(三)完善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
创业教育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因此完善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继续完善以往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如ERP模拟实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计划大赛、模拟公司运营等之外,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专业实习教育。传统的实习方式对于学生掌握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要求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们应当在传统的专业实习基础上增加岗位创业的实践教育。具体而言,可以在学生完成了某一岗位专业实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以总经理助理、人事主管助理、财务主管助理等角色,参与到企业的具体生产和管理过程中,使他们在学校老师和企业创业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岗位创业的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升华理论,进而具备岗位创业的理念意识,掌握岗位创业的方法途径。当然这种实践需要实习企业的支持配合,这就需要高校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
四、结语
岗位创业教育是高校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它旨在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培养学生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韧性,让学生在普通的岗位上也能创造不普通的成绩和价值,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从这个角度来说,岗位创业教育对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刘亚敏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姜莉莉.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2012,11:62~64
[2]汤晓玲.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设计[J].中国成人教育,2013:39~41
[3]教育部高教司主编.2012“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指导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黄兆信等.以岗位创业为导向: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研究,2012,12:46~52
第十篇:高校创业教育与区域创业经济建设
摘要:
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服务区域创业经济是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在淮高校应从创业教育的文化导向功能、人才培养功能、项目研究功能和创业服务功能等方面探索服务区域创业经济的途径。
关键词:
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区域创业经济;互动关系
创业型经济是以创新和创业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形态,中小创业企业是其主要的支撑力量。以美国为例,小企业占美国企业总数的99.7%,创造的工业增加值超过非农私营企业GDP的50%,创造的就业机会占全社会就业岗位的50%,占新增就业岗位的80%以上,特别是其带来的创新发明占全社会发明总量的50%。由此可见,数量众多的创业型小企业是创新的重要源泉,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我国经济在形势错综复杂、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也蕴藏着活力。这个活力就是中国市场巨大的创业空间和潜力。而随着国家创新创业驱动思路的提出,地方经济也呈现出越来越浓郁的创业特征。
一、淮安市创业型经济的发展现状
1.建设成就。
淮安,享有“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乡”美誉,是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苏北重要中心城市。随着工业强市、开放引领、创新驱动、全民创业、城乡一体化和生态优先“六大战略”的加快推进,一座新兴工业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和谐宜居城市正加速崛起。2013年,淮安市本级以及盱眙县、洪泽县被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列为全省首批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单位;到2014年,全市拥有创业孵化基地148个,吸纳企业5700家,拥有乡镇工业集中区96家,建设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33个,带动农民就业14.3万人。截止2014年,全市城乡创业成功率达到56.8%,创业环境满意率86.5%。全市上下呈现“城镇居民创业稳步推进、大学生创业方兴未艾、农民创业强势崛起”的蓬勃态势,“全民创业”理念与“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新时期淮安精神有机融合,《新华日报》曾撰文称赞:“淮安空气中都弥漫着创业的味道”。
2.存在问题。
淮安经过连续多年推动全民创业,民营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总的来说,淮安市民营经济的质和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深入发展创业型经济仍有很多工作,从高校可参与的角度审视,淮安市创业工作仍需从以下方向突破:
2.1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尚未成形,市民创业热情不高。
作为苏北重要的中心城市,长期以来,淮安的民营企业比重较小,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市民存有“等靠要”的陈旧观念和凡事依靠政府的惰性心理。虽然,近几年淮安也采取众多措施,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创业巡回演讲”、“未来不是梦、创业在淮安”、“作家与创业者同行”、“创业风采摄影大赛”、“创业项目大赛”等一系列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全市创业培训工作会议、全市创业孵化工作会议;在市电台、电视台开辟“创业走进直播间”“创业风采”节目;编印《淮安市居民创业指导手册》《百名创业风采录》等,但是全民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尚未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价值、创造财富的创业氛围还不够浓厚。归根结底,是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尚未形成,文化是一种时间的“积累”,很难通过紧锣密鼓的宣传得到迅速提升。必须借助教育手段潜移默化“引导”而移风易俗。
2.2创新型人才缺乏,先进典型培育不够。
发展创业经济建设,必须要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度,鲜活的创业典型,特别是发生在周边的创业成功案例,往往能有效引起创业主体的兴趣,并使之产生共鸣。有调查显示,69%的青年创业意识是受到亲戚朋友或邻居等周围人群的影响,特别是已成功创业的熟人示范带头作用。但在淮安市创业型经济建设中,各县区能拿得出手、可看性高的典型少,即使有一两个突出的典型,往往与政府部门培育联系不大,缺乏宣传意义。根据在淮5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淮安高校毕业生愿意创业的比例不高,着手创业的比例更低,传统的就业观念仍主导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2.3项目开发有待加强,科技含量不高。
首先,淮安市部分县区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创业项目库,创业者获取项目的渠道不畅。即使组建了项目库,也是报纸上摘摘、网络上找找,泛泛而谈,根据本地生产、生活实际开发的针对性、创新性的项目较少,不能满足城乡创业者的需要。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市民,受制于没有可行的创业项目而无法实现创业。其次,淮安市创业市场中,生存型创业仍然是主导类型,支撑经济增长的创业活动还处于较低水平,属非创新型和资源消耗型,孵化器或创业园区尚不能完全发挥功效,制约了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2.4创业服务体系不完善。
相当一部分初创业者对市场经济和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多、不深,对市场把握不准。因为缺乏创业知识和技能,一些创业者创办企业的成功率较低,可持续性发展能力较差。从调查情况看,淮安市现有的创业服务机构和培训基地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即:简单挂牌的多,自身建设的少;偏重包装的多,有效服务的少;创建数量多,实际运行的少。培训质量参差不齐,现有的创业培训还是以知识型培养为主,培训公共课程内容较多,缺少针对创业者个体的个性化培训。培训师资参差不齐,部分县区创业培训教师多为兼职人员,难以集中管理使用,而且部分教师未接受过专门培训,缺乏专业知识和必备的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加上受到设施、场地等因素制约,教学不平衡现象十分明显。据统计,全市120名创业培训教师中,真正参与教学的比率不到60%。
二、高校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目前,创业教育这一新的教育理念正逐步在我国高校中全面展开。创业教育的目的是把传统知识、专业技能与创业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将会促进地方大学生就业、充分发挥地方人力资源优势、推动创新创业型城市的建设。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当地产业的创新发展,产业的创新发展则需要创业人才的支持,需要高等教育与之配合、为之服务,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技术支持。同时,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区域性的地方政策,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地方化特征等因素,都对大学生的创业产生重要影响。这样,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就会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目前,地方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都把更多的目光集中到区域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上来。地方高校承载着拉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担负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项目、智慧资源的繁重任务。地方高校应该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契机,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寻求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最大化价值契合点。
三、在淮高校创业教育服务于区域创业型经济建设的途径
1.发挥创业教育的文化导向功能。
高校的创业文化也并非与生俱来,它是需要通过培育而产生和发展的。首先,地方高校要努力营造有利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可以代际传递的创业文化。积极的校园创业文化具有凝聚、导向、约束与激励等功能,是大学生创业者们的精神动力和发动机。通过举办各类社团活动、主题团日活动、主题党日活动、校友见面会等形式开展对企业家精神和品质的探讨,对在创业大赛和创业实践中体现出的抱团创业、团队协作、勇于承担、善于发现机会的能力和品质要积极宣传;利用微博、报纸、手机报、网络等等多种媒介,开展创业话题的讨论,宣传创业故事,邀请成功创业的校友与创业的学生互动,充分发挥创业成功者的榜样示范作用,积极营造立志创业、分享创业、研究创业的校园创业文化,使创业在校园成为一种时尚和多数人的自觉追求。在进行创业文化的正面引导时,尤其不能忽视对创业失败案例的解读和教育,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很难被复制,而失败的教训和经验却更值得创业者汲取和避免。其次,依托淮安台商学院,助推高校创业文化构建。淮安台商学院既是服务台商的窗口、人才培养的阵地、协同创新的平台和淮台交流的桥梁,也是弘扬台商创业精神的平台。以台商学院为平台,社会创业者和校园创业大学生均可申请实训名额,实地深入学习台商创业精神,牢牢树立劳动为本、勤劳致富的社会观念,学习“既能当老板,又能睡地板”的艰苦创业精神。
2.发挥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
2.1依托村官平台,培养服务三农的创业带头人。
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精英选择走进城市,导致农村创业型人才奇缺。作为基层的精英力量,大学生村官负有引领农村创业活动的重任。地方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村官的先锋阵地,探索村官创业培养模式就成为关键。地方高校可借鉴高校“产学研”、“校企合作”等模式开展“校村合作”,将理论知识技能与农村社会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学校与农村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创业能力。各级政府和社会也应积极营造有利环境,促使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创业致富。地方政府要从优惠政策、资金支持、配套措施等方面提供帮助,更要尽快打破城乡差别,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例如为落户农村的创业大学生交纳三金、发放安家费、优先安排其子女入学等,为其解除后顾之忧。各类媒体也应该以国家和社会发展全局为基础,做好农村基层就业报道,向社会传递出“处处立业、行行建功”的主流声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媒体更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增加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透明度,比如跟踪报道各级政府的相关举措是否真正落地,大学生农村创业渠道是否通畅等。
2.2依托“互联网+”,培养非农产业创业带头人。
当前,移动互联网与各行各业交叉渗透、深度融合,正在颠覆传统行业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直接把人们带入高级信息社会。在各个行业的创新创业中,“互联网+”既具有时代特征,又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014年,淮安市首次明确将大学生开“网店”纳入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范围,大学生创业贷款扶持由实体企业向虚拟企业转型。因此,淮安地方高校应抓紧机遇,努力培养大学生“互联网+”的创业素质,促使更多的大学生选择创业道路。地方高校可从以下几点开展工作:第一,开设《网络创业案例分析》、《网络安全》、《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战略管理》和《项目运作和管理》等理论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网络创业的法律知识和技能支持,帮助学生形成互联网思维,提升网络创业项目的存活率。第二,提供相关硬件及技术支持。高校提供移动客户端、服务器、网络开发团队,以免费或租用的形式帮助微创业者孵化项目,或整合相关微创业团队,促进团队之间进行创业资源互补,这将在极大程度上帮助微创业者解决技术、硬件、人才方面的壁垒。第三,引入社会资源。引导政府和企业加入到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创业的链条之中,向下游学生介绍相关信息,向上游资源提供者推荐项目,双方双向选择,为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创业创造机会。
3.发挥创业教育的项目研究功能。
3.1健全校地合作机制,拓展服务区域经济领域。
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起着协调、组织、管理和引导等作用,政府的推动和介入是高校成功对接企业,拓展服务区域经济领域的重要保证。地方高校应与地方县市区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地方合作基金,推动校企广泛合作,拓展大学与政府合作范围。主动参与区域性的科技合作洽谈会、项目对接会、成果展示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设立地方技术转移中心,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和产业化项目向合作区域、重点企业有效转移。依托政府合作平台,与苏北发展研究院等机构共建研究中心,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参与大学科技园、大学产业园、公共创新与服务平台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组建科技特派员和法人团队、块状经济科技专家服务组,选派团队和优秀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农村开展技术服务。
3.2结合各高校专业特色,研发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创业项目。
在淮高校科研机构应结合专业优势,研发适合淮安市经济发展的高知识含量创业项目。比如淮安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运河文化旅游产业、洪泽湖渔文化生态保护产业、西游文化产业、刘老庄红色文化产业等,但是存在着以观光旅游为主,开发深度不够;展示方式程式化,形式单一;导游讲解形式单一,讲解缺乏深度等问题。高校中文类等专业可以将此作为切入口,在挖掘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活动场景的设计,重点研究和培育出一批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文化创业项目,使文化产业在淮安经济转型中发挥突破性作用。例如韩信故里,可以研究史料,设计部分韩信带兵打仗的情境,让旅游者扮演一定的角色,体验战争的过程,体验韩信军事思想文化。同时利用专业知识完善导游讲解系统,开发名人文化旅游纪念品,增加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再比如,淮安盱眙以龙虾烹饪而闻名全国,目前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往往只是冲着美食而来,吃完便匆匆离去。如果将这一特色放大,与相关的资源勾连,发展乡村旅游,形成约龙虾、捕龙虾、学习烧制龙虾、尝龙虾、斗龙虾等一系列乡村旅游项目,就可以培育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项目,打造旅游产品的品牌形象,提高乡村旅游点的知名度。计算机类专业科研人员,“互联网+”平台,重点开发微型创业项目。中文类等纯文科专业教师应着眼于淮安文化产业的新格局,围绕淮安深入挖掘文化创意,社会工作专业团队可以合作社区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行业的创业项目研究。
4.发挥创业教育的智力服务功能。
4.1加强创业师资建设,服务城市创业培训。
淮安市创业教育刚刚起步,急需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创业师资队伍,以便更好地发挥骨干教师队伍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地方创业课程的开发和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淮安市各高等院校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业课教师,是充实市创业师资库的中坚力量,应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努力将部分高校教师培养成优秀的创业师资力量。一方面可以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尤其是要让理工科教师亲身体验创业过程,研究创业案例,提高创业教育能力;同时,要定时进行师资培训。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可以搭建沙龙化培训平台,由教师自发组织、以探讨问题为主、开展形式比较松散的培训形式;还可以搭建体验式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平台,让教师在一定时期内,亲临创业企业,通过与创业者接触的方式获得创业知识、积累创业案例、总结创业经验的培训形式,另一方面收集具有创业背景的企业家、经济管理专家、创业投资家、工程技术专家等信息,通过建立微信、QQ等网络联系群、组织“巴菲特”式午餐等形式,加强校外创业师资与高校教师的联络与交流。同时,构建网络化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平台,可以满足没有条件参加授课式培训的创业教育师资,通过网络文献与视频等途径达到授课式培训同等的培训效果。
4.2依托高校图书馆和实验室,建立“众创空间”。
顺应网络时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对于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培育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具有重要意义。在淮高校分布在淮安市的南北部,依托高校资源,建立“众创空间”,面向公众开放,不仅能使城市南北两头的创业爱好者有专门的空间实践自己的想法,而且能促使他们找到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加快创业实施过程。同时,众创空间对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开放,能加强淮安市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锻炼,对淮安市创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校可充分利用开放实验室、实训室、社团活动室、图书馆等创客空间,满足学生进行跨学科、跨专业创新实践项目的需要,提升技术应用并进行创意交流的需要,让创客空间成为创新创意的汇聚地,实现梦想的试验田。
作者:田桂芬 单位:淮阴工学院
参考文献:
[1]田桂芬.论新常态下地方高校在农村创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J].赤峰学院学院(自然科学版),2015,12.
[2]黄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校创业教育创新,煤炭高等教育[J].2011(5):29.
[3]田桂芬.农村创业型经济背景下大学生村官创业长效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
[4]张燕,白丽.大学生网络创业教育分层次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教育研究[J].2014(6).
基金项目:
淮安市科技局社会发展研究课题(HAS201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