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创业教育探究(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
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之上,其基本内涵是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与开创能力,其本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高等院校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以知识传授为重点到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要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同时专业教育要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二者应该是高度融合的统一体。根据冯伟哲等提出的“三个维度”的高等教育的提法,高等院校旨在传授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给学生,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即是要实现高等教育的三个维度。其中,理论知识是高校通过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传授给学生的,促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是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性质、流程等有认知;实践能力是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的综合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高度的时空性。一方面,同一个国家、地区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不同,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不同国家、地区在相同时间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也不同,要受不同国家、地区的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因素、政治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通过借鉴欧美高校较为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与模式发现,每一个国家、地区、甚至每一所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都不同,是要与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相适应的。[因此笔者基于国际教育合作平台的教育教学实践,分析目前高校本科层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途径进行探索。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实践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尚未纳入高校总体学科建设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受限的根源。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的学科体系包括三种层次:最高层次是创建创业类专业;其次是开设创业类课程,给予相应学分;第三层次是给予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学生的创业实践会被学校给予学分认可或豁免。我国高校基本没有创业类专业设置;虽然我国少部分高校也已经开设了创业类课程,但是还不普遍。在我国,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指导的功能多数由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承担,很少有专门的部门提供此服务,同时,对于学生创业实践给予学分认可和豁免的办法在我国高校还不普遍,虽然教育部已经有此政策,但是高校宣传和鼓励力度不够,学生了解的不多。
2.创新创业课程采取传统专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无法实现二者的融合,反而使创新创业教育失去了其思想精髓。我国目前的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与传统专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类似,主要以课堂教授为主,这样就使得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传授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割离,单纯的课堂教授是无法对实践操作发挥教授和指导作用的,而创新创业教育的精髓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激情,满足学生的创业实践对于相关专业知识、实践知识和操作办法的需求,这是单独采取课堂教学所无法完成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专业教育的高度融合。
3.师资队伍的质量限制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需要通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来解脱困境。从高等教育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出发,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建立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素质的师资队伍:一是要有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二是熟知实践过程中的人、事、物,熟悉创新创业的实践方式和流程;三是具备实战经验,包括创新创业经验或企业运营经验。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多数是由原有的专业教师或对创新创业教育比较感兴趣的相关教师承担,这些教师由于长期脱离商务环境,很难掌握最新的实践知识,由于缺乏创业经验,这些教师更难具备创业的实战经验,这也直接导致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剥离状态,使得我国现有水平层次上的创新创业教育受到影响。
4.社会参与度不高阻碍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及其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专业教育需要创新创业教育为之注入新的活力,这需要高校与企业、政府及其他社会团体的高度互动。我国政府在发挥越来越明确和有力的政策引导作用,这从我国国务院办公厅最新于2015年5月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可以看出,随后,应该出现的局面就是社会各界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联动。然而总体来看,目前我国高校与政府、企业、相关社会团体的联动不深入,社会各界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参与度不足。原本高校与社会各界是互相支撑、相辅相成的互惠关系,而经济社会中各方的较低参与度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孤掌难鸣。因此,社会全员参与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基础。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建议
时至今日,英、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已建立起了创业学位授予、创业教育课程、创业学术期刊和常设创业研究中心为一体的完善的教育体系,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提供了经验参考。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拥有21年的国际合作办学历史,与美国、英国合作院校持续开展合作与交流,通过国际教育合作平台,使得我院师生更能贴近英、美国家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英、美国家的很多高等院校已经开设了创业类专业,而且开设创业类课程的做法在英美国家高校已经相当普遍。笔者基于国际教育合作平台,对调整现有学科体系与课程结构,建设创业类专业、开设真正意义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提出几点建议。
1.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我院的国际教育合作平台上,每年都有约40人次的专职外籍教师从我院英国、美国合作院校交流至我院,观察研究这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习惯,能够使我们对英、美高校的创新创业类课程教授方法有直接、深入的体会。这些教师通常具有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并有高度的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的意识,会在专业教育类课程内设置实践、实习环节,在教学全过程中也会强调实践的内容并加以考核。教师的社会网络资源是开展创新创业类课程的重要资源之一,应予以重视与鼓励开发;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的专业教师还可以参加相关的境内或境外的培训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选派教师参与创业实践或到企业挂职锻炼;从英、美高校的实践来看,也可以采取灵活的教师聘用机制,从社会企业招聘具有创业或企业实际运营经验的兼职教师,充实传统专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合作,根据创新创业类课程的需要建立同一课程或者横跨不同课程的教学小组。
2.教学资源的建设,包括教材与教学辅助两个方面。我国传统专业教育的教材编排是以专业知识的传授为导向,从内容来看,教材中主要集中了该课程的专业性知识,目的是为学生在该专业领域的基础认知打下基础,有些教材会涉及少量应用性的内容,但是远没有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从教材编排方式来看,章节的划分也主要是依据知识点来划分。创新创业类课程需要在专业教育领域课程基础上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的需要,突出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符合创新、创业实践的时间和逻辑顺序,以创新、创业实践为导向进行内容和形式的编排。在教学辅助支持方面,创新创业类课程同样需要借助传统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教学辅助资料,例如补充阅读资料、案例教学材料、习题等,除此之外,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教学辅助更需要加强对创新创业实践的个性化课外指导。
3.教学场地和教学设施的准备。创新创业类课程包含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与专业教育类课程共享教学场所,使用传统专业教育类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课堂式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习氛围;此外,创新创业类课程还包含有实践能力培养的部分,这部分教学内容需要能够承载模拟创新创业环境和商务环境、创新创业小组研讨、创新创业调研与商务调研等功能的教学场所,这需要高校增强现有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场所的功能,或者重新建设相应的教学场所,配备必要的教学设施。
4.灵活的学籍管理办法和教学安排,给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制度保障。我国高校中有一些大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的意愿,但是又摆脱不了万一创业不成、毕业找工作的压力,在创新创业与学业间摇摆不定,结果两者都没有做好。灵活的教学安排和学籍管理办法可以依据学生的需求尝试做以下安排:第一,采取“三明治”式教学安排,这在英国高校中比较常见,即在学生完成本科三年级(由于英国本科是三年学制,在英国一般是完成本科二年级)、基本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之后,休学1~2年,完全投入到创新、创业实践中,在1~2年后返回大学校园,完成本科四年级的全部课程和毕业要求;第二,参考英、美绝大多数高校设置创业实践或实习课程的做法,在每个学科中设置一门实践或实习课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去选择不同的产业和行业,学校与相关合作企业建立日常联络和协调机制,同时学校建立相应的对学生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对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实习实践给予学分考核;第三,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由于学生是利用课外时间从事的创新创业实践,高校对于取得一定名次的学生可以给予学分奖励或豁免,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对于不想暂停学业、同时还有创新创业热情的学生来讲,是非常合适的锻炼途径,应该予以鼓励。
5.社会全员参与的理念与校友资源的充分开发。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产物,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经济社会中政府的主导和社会各方普遍的、高度的参与,这样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才能真正了解社会经济的需求,培养出符合期望的创新型人才。在英、美等国家,政府、企业、科研组织、非政府机构等都会参与到高等教育活动中,尤其是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在英美高校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创业者和企业家,优质的校友资源也是高校本身增强生存能力、提高竞争力的途径,高校具有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内部动力。很多英美高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基本明确未来的从业方向,会比较注重培养相关的能力与素养,毕业后也会作为校友参与到高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互动中,真正实现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经济社会促进高等教育提升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充分开发并利用高校的校友资源,邀请成功创新或创业的校友回到母校的课堂,为在校生讲解创新创业历程和经验,了解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成功案例,开发、建立、积累校企合作渠道,一方面增强高校自身的活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也激发学生加强专业学习和创新创业知识积累的动力,有利于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四、总结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高校的主体实施和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通过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为专业教育注入活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性开展,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高级人才。
作者:齐岩 陈英义 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第二篇: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一、我国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过分关注,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受到重视,从而大部分高校教师及高校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使教育的开展模式单一化,创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无法有机融合,不能形成正确的创业创新教育观。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目的不仅仅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创业人员,更强调造就一批具有良好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能对所有先进的文化及思想进行快速学习和吸收,用来帮助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进步,避免受到传统保守文化的制约。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上升至相同水准的专业教育层次。在笔者认为,各个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时可以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把国家政策规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作为一种规定行为,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教学水平及条件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通过创新创业的思想来帮助学生得到更好的提升。
(二)人才培养目标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存在矛盾
我国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所遵循的基本方针及原则,是高校对专业人才培养所期待的最终结果,对我国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起着指导性作用。目前,计算机专业已经名正言顺地成为了我国高校大众化专业之一。据调查与统计,无论是北大清华这类一流大学还是其他城市规模较小的学院,基本都开设了计算机这一专业,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专业特色,其对于人才的培养方向及目标也应该是各不相同的。根据现有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性质,我们可以将计算机专业分为应用型、工程型和研究型三个大类,一些普通本科高校多数都是以培养应用型计算机人才为目标来开展教学的,这些高校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仍然存在一些差异,但是基本上所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内容或体现上都没有涉及到创新创业教育这一环节。我们就以某个本科院校计算机软件高校举例说明,其人才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及优秀职业道德、扎实理论基础、专业基础,并具备优秀软件研发与实现能力、良好项目管理协调能力、良好交流与沟通能力、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及表述我们可以看出,其人才培养目标并没有包含或涉及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只是稍微提到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是不合理的,并没有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有效融合,对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三)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有待提高
教学师资队伍的创新创业能力有待提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大问题,从目前我国现有的创新创业师资力量来看,大部分高校都缺乏同时兼备创新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要想有效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活动,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基础工作,邓小平也曾经提出:一个学校是否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优秀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方位发展、具有社会主义高觉悟的人才,主要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现阶段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虽然正在逐渐发展当中,但仍然不太乐观,大部分高校所引进的教师都是具有高等学历或职称的研究型教师,虽然在学术方面非常可观,但是缺乏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却缺乏自主开发能力。而一些同时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又具有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人才,通常难以得到高校的认可,因为这一类人才在学历上往往无法达到高校要求,且对于他们自身而言也更愿意从事自己所开创的事业,对于高校教学工作并不向往。随着创新创业教育新潮的不断涌现与发展,高校也正在致力于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但是大多数相关教师都是从行政处或管理处所调配过来的,在专业理论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基础知识也难以支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这一工作,虽然通过后期培训等方式可以对教师在知识上的空缺进行一定的补充和提高,但是缺乏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也只能使创新创业课程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缺乏深入分析和实践技巧讲解,我国师范类高校所输出的毕业生本身就缺乏创新创业教育,也没有受到过创新创业方面的专业培训,严重导致了创新创业型师资人才的严重匮乏。
二、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形成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一直以来,我国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之下,使当代学生都形成了基础知识牢固、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不足的状况。而现阶段以知识经济体系为主导的时代却对我国的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拥有科学的三观及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应具备一定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必须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摆在里首要位置,这对于大学生社会阅历及自身素养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帮助,必须培养学生如何将创新创业能力应用到日常实践当中,通过实践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身素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而需要花费长时间经历去学习,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项目,因此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来影响高校的教学观念及理念,在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将创新创业教育划入教学目标之内,对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创新是计算机行业对于人才的基本要求,计算机技术需要不断创新,才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不断发展不断壮大。因此计算机专业必须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意识。在计算机专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以改变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为前提,帮助学生更好地人事创新创业教育,把计算机专业教育理念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结合在一起开展教学。正确的理念是好的行动方式的开始,而行动方式又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有哪次正确的教学理念会引导正确的教学行动,最终形成高校的教学结果。因此在进行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首先应深刻认识到计算机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联性,使单一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理论得到全面更新和优化,以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及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为主要目的,以革新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为重点,形成一个结合计算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为一体的教学理念。
(二)建立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相符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发展的潜力和能力,而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并拥有创业规划及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一个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使计算机专业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得到更有效的开展。因此,高校应尽快对现有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更新,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宗旨引入其中,使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摆脱之前的矛盾状态。例如,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表述为:通过各类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及能力,擅长于分析计算机行业中才存在的潜在商机,具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领导能力,在解决问题时具有挑战精神。
(三)建立高水平师资队伍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师资力量是其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学校必须不断优化计算机创新创业教师的引进及培养制度,通过合理的选举机制来建立一个优质、保量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首先,对于一些专职的创新创业教师,学校不仅可以从社会中引进一些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还可以与一些计算机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部分企业家进入校园,成为兼职教师,为学生带来更优质的课程。众所周知,在我国计算机领域中不乏一些成功的创业人士,学校可以邀请这类人士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讲师,向学生传授丰富、实际的创业经验,与专职创新创业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其次是计算机专业的任课教师,学校可以将所有专业教师召集在一起进行创业教师培训课程,让专职教师的基本知识得到提高。学校应加强在科研方面的经费和政策支持,鼓励教师多进行科研活动,参加计算机行业所开展的各类研讨会议,使创新创业教师的只是架构和体系得到不断更新和丰富,掌握最新的科学动态。最后是行政管理部的相关人员,从表面上来看,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很少与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产生联系,但是作为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对于学校的发展趋势及具体工作的开展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进行专业教师的能力培养工作的同时,也应确保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得到相关的创新创业知识培训,通过培训,将创新的内涵体现到学生管理及校园管理工作中,使整个学校的管理水平上升。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定期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进行绩效考核,通过这种优胜劣汰的考核方式来确保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师的卓越水平。
(四)加强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应朝着通识课程的方向发展,将一些专业课程中设计的创新创业课程进行融合,建立一套功能互相渗透的多元化课程系统。首先学校应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建设工作,根据创新创业课程的种类与特征分别开设相关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分开进行管理,必修类创新创业课程应重点围绕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介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而选修课程则应重点围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个性化进行培养,力求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其次应对现有的所有公共课程进行改善,公共类课程体系就现阶段而言还算是较为完善的,学校可以利用创新创业的理念对这些公共课程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融入更多的创新创业理念,对各种文化课程进行全面整合,使用公共选修课程的方式来增加学生学习能动性。最后应努力做好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互相作用力及互相影响力,将更多的创新创业教育元素加入至专业课程之中,推动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
作者:孙小淋 单位:烟台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校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问题探讨
一、高校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在观念上存在错误,对创业认识不到位
虽然已经有高校实行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但是由于学生对创业认识不全面,导致其在观念上存在严重的错误。通过对部分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些高校学生认为创业等同于就业,还有些认为创业就是创办企业,这些认识都是高校学生对创业缺乏详细了解的具体表现。另外,还有些学生在创业方向上存在严重的误区。对于那些开淘宝店做生意的创业方式完全看不上眼,自恃清高,觉得自己学历高,掌握丰富的文化水平,那种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的创业是不值一提的。在这种认识的驱使下,大学生创业普遍向大行业进发,完全违背了大学生创业的初衷。
(二)教师严重忽视大学生创业,态度不高
在大学这种轻松自由的教学环境下,大学教师只关心自己的教学进度,对学生实行放养政策,不会对学生作出严格的要求。虽然各大高校都开设了思政教育,但是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是按照课本教材循规蹈矩地讲完课本内容,这种千篇一律地讲课方式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思政教育质量十分低下。同时,在思政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创业教育也仅仅只是一笔带过,不会详细地给学生讲解与创业相关的知识,学生无法真正了解创业,导致学生对创业没有明确的概念,创业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是一个代名词。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状况的改革方案
(一)引导学生正确创业,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大学生作为创业的主体,首先自己应该积极主动去了解创业。在详细了解创业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事先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大学生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确保创业各环节的顺利进行,而且更应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效处理好创业过程中的各种突发事件。大学生拥有这种意识,才能积极参与到高校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中去,加强两种教育的高效整合。
(二)高校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师资支队伍进行相应的整合
高校思政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修养,因此,与创业教育仍然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而教师作为思政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应该及时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合理高效地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所以,高校可以建立一支跨专业的教师队伍,指派既具有高思想道德素质又具备创业精神的教师担任思政教育和创业教育的主要负责人。同时,引入有创业实践经验的校外工作者来校进行相关指导,不断优化教师结构,建立专业的教师队伍,切实提高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合理融合。
(三)在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内容上,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从本质上来说,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是实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高效融合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改善课程结构体系,丰富教学内容,脚踏实地的做好教育实践工作。在课程结构体系上,教师应该注重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的不断整合,有效扩充课程教学的内容,实现综合化的课程结构体系。教师只有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大学生只有先成人才能后成才,从而真正成为对社会有贡献有帮助的优秀人才。由此可见,创业技能的提高离不开思政教育的根基,在思政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创业教育。通过对思政教育教学内容的适当改革,促使学生形成内在的创业素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思政教育是大学必不可少的一门教学课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业。由于大学生对创业认识不全面,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该积极融入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促进大学生长远稳定地发展。
作者:兰琼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第四篇:国内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与体系演进研究
一、创业教育模式
创业知识是创业教育的基本,是创业的理论知识储备,为创业主体提供基本的技能,为将来的创业做好准备。高校通过教学传授创业基础知识,通过校园活动和实践,提升综合技能,以相关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通过深化创业理论知识体系的改革,依托地区和自身优势,高校形成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双课堂教育模式。该模式融合“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将课堂教学与社会活动有效结合起来。第一课堂是以构建创业课程的专业选修、专业必修、校级选修和校级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课堂教学以企业家精神、风险投资、创业管理等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的综合课程为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模式;第二课堂是以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为主,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精英人员、专业人员的深度交流,接受间接经验传导,参增强创业实践能力。以温州大学为代表的校企联合模式。温州大学设立创业人才培养学院,吸收全校学生参与到创业先锋班、企业接班人班、经理成长班、创业管理双专业班等创业专业化班级,构建独特的培养体系,设立创业工作室、创业中心、创业园为主的三级联动实践载体,与本地优势资源多渠道合作,与温州商会联合,与国内知名企业奥康、正泰、红蜻蜓等知名企业集团合作,设立校外创业实践基地,从岗位角度出发,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能力和管理等方面的培养,以实践促创业。以天津工业大学为代表的校政联合模式。学校构建多层次模块化创业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创业个性化需求;开发“技术创业管理”系列课程,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优秀创业教育教学团队;营造良好校园创业文化环境,促进创业教育蓬勃开展。尤其是借助全国青年联合会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机会,在校内开设KAB创业基础课程;天津市、校两级团组织合作成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和提供创业服务;同天津河东区政府合作成立天津工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创业提供场地。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全球化模式。在深化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将创业课程与技术创新、技术产业化和技术商业结合,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支持技术创业,加强与中关村技术型企业合作,通过相关课程、实践、活动与项目的设置,促进学生创业。同时,以全球化思维,加强与世界先进组织合作,例如和伯克利加州大学合作设立“清华-伯克利全球技术创业项目”,致力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创业人才的培养。此外,为促进创业实践,学校设置专门的科技创新中心,通过“科技创新基金”对学生科技创新进行资助,给予指导和咨询服务。
二、创业教育体系
创业教育是系统化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共同促进创业教育的发展,整个社会的共同作用形成创业教育有机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创业教育体系内容构成是不同的,基本上是以学校、政府和社会三者的作用来区分的。通行的观点,创业教育体系划分为目标体系、教育实施体系和社会体系三个部分。创业教育体系目标体系又可分为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宏观目标是国家指导层次的教育目标,在2015年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2017年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微观目标是以创业教育的实施机构—学校为主,在国家创业教育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地区经济、本校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式,制定符合本校的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推进学校教育工作,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者素养和创业创新综合能力。社会体系是以校外组织部门的工作为主,是创业教育的实践阵地,承担着创业教育的保障、支持、扶持、实践、服务等工作,从政策、资金、场地等方面为创业教育实践提供支撑。政府是最大的组织机构,负责政策制定与落实,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必需的创业培训、指导、咨询、项目论证、跟踪服务等工作,提升创业的成功率。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组织,作为创业教育实践的阵地,全方位支持创业,从社会舆论氛围营造开始,加强与学校互动,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到学校创业教育工作,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践场所,传播创业经验,提供项目支持或直接参与校内活动,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多方位的支持。创业教育的教育工作是由学校具体执行,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基本上集中于学校方面,从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制度体系、保障体系四个大方面进行建设(曲殿彬,2007),方伟提出创业教育内涵和大学精神、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构建系统的创业教育实施体系,从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保障体系建设和指导服务体系五个方面推进创业教育工作。也有学者把创业教育体系分成从观念体系、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制度体系、评价体系、师资体系、保障体系等七个方面。(刘影,2006)莫光政从系统论入手,把创业教育体系分成由创业知识运营要素体系、创业组织运营要素体系和创业资本运营要素体系三大要素,同时,构建由知识运营、组织运营、资本运营等三大支持系统。2015年,教育部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创业指导思想、指导原则和总体目标,从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创业指导服务、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等9个方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实施方案、督导落实和宣传引导等四个方面做好组织领导保障创业工作。综之,目标体系、教育实施体系和社会体系构成创业教育体系,教育实施体系可以简化的分为理论体系、师资体系、实践体系和服务体系四个方面。
三、创业教育体系的演进
对比创业教育的不同实施模式,结合创业教育体系的主要构成,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创业教育也不断的演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创业教育目标从企业回归到人,人的培养、企业家精神和素养的培育成为创业教育的主题。创业实体是创业的主要表现形式,初期的创业教育更多的偏向于企业的成立。创业教育从基本做起知识理论基础传授、实习课程的力度、扩大校内外活动,进入以知识传授为主的阶段。高校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逐渐回归到教育本质上,以学生为主,以学生成长为主,着重培育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培养企业家精神和素养。其二,以跨学科课程建设为代表的创业知识理论基础教改的深化。创业课程简单化的添加,增加了学生的学业压力、教师工作负担等问题,效果不是很明显。在创业教育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推动创业教育的多样化课程体系建设,把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加快信息化教学,建立创业课程在线教育,促进创业课程开放化。教学方式向启发式教学、讨论是教学、参与式教学、小班化教学方式扩展;考核更注重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单纯校内师资力量到综合师资力量的建设。师资是创业教育推进的重要力量,专职教师的理论知识比较丰富,存在着实战经验的缺乏问题。高校创业教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对教师的创业方面能力进行培训。学校鼓励教师走出去,到企业去任职、工作和交流,增强教师实际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能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处置体制,鼓励教师以科技成果方式创业,借以带动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相结合,建立专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增加人才交流和引进,聘请社会优秀人才为学生进行授课或指导。其四,以素养培育为目标创业活动实践的丰富开展。创业教育推进过程中,从理论到实践转化亦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工作。高校从校内外的活动组织来提升参与者的创业能力和推动创业教育的实践,校内创业活动推动主体转变为学生社团组织,从策划、宣传、参与、参评、总结等各项工作由学生完成,提升学生系统化思考思维模式,锻炼学生的管理、组织、协调和参与总结能力。其五,以创业指导为主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完善。单独负责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大学生创业机构的设置,为大学生创业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创业指导服务机构的成立,制度体制的完善,人员的专业化,为创业服务工作提供保障。服务职能从创业指导向创业服务扩展,由政策宣传、资金与场地简单的帮助向项目与岗位的提供、实体运营技术与人力的支持、运营过程的帮扶、实体运营等服务工作的转变。其六,打破高校封闭化,扩大校内外合作的范围,拓展校内外合作的深度,促进创业教育的社会化。加强与社会组织的联系和合作,探索创业教育可实现模式。同政府合作,进行政策宣传、政策落实,共建地方性大学生创业机构,为大学生创业实体化转变提供帮助。同校外组织机构深度合作,鼓励社会经验丰富的他们,参与到创业课程设置、课程的教学、项目的设置、活动的开展、提供创业前期的评估与支持、为实体运营提供帮助等工作。
四、总结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创业教育亦是如此,经历过初期的探索后,高校通过不同创业教育实践方式,为创业教育发展提供实践经验与模式,推进创业教育向深度和广度的拓展,促进创业教育的逐步完善。
作者:陆苏华 汪福俊 单位:盐城工学院
第五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影响探析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热点研究内容,我国正处在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阶段,以期满足今后国家转型发展的需要,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国家竞争实力,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最终实现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为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教育部和科技部于2010年4月联合《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认定办法(试行)》文件,同年5月,教育部又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近期,总理多次在相关会议和活动中提出支持和发展创新创业,充分体现了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但是,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正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尽管学术界已经把创新创业学作为独立的交叉学科体系,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发展成果。但量化研究相对不足,体系和理论机理不够成熟,创新创业理念仍未形成。这需要今后逐渐从概念解释、追本溯源这种基础的理论研究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架构、路径探索和模式设计等做有效的目标转化。这种转化,有利于开拓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空间和思路。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对高等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大势所趋。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和发展,必然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出挑战,当前的课堂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重点在教的环节上,对于大学教师在课堂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传授并不关注,更不要说去正确审视学生的学习,如此一来,学生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就无法有效解决,学生重结果而轻过程。这就导致了中国大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为改变这种现状,无数学者为之努力,在总结前人经验、借鉴国外成功案例的基础上,提出研究性学习模式。
二、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发展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已然是大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1998年美国波伊尔委员会公布《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报告,报告要求高校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标准,向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和科研参与的机会。引起媒体和百余所研究型大学的广泛讨论。报告将研究型大学的学习解释为教师指导学生探究问题、发现问题,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传统的讲授方式不适合主导研究型大学,本科生作为大学教育的主体应广泛融入发展性研究过程。同时,高校还应为学生提供详实的实习实践计划。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问题为主要载体,主动探究和学习未知事物,形成创新能力的一种教育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提出犹如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发展装备了长刀利剑。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是介于接受性学习与自主探索发现之间的一个过渡性学习环节,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快学生由简单的学习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向主观能动地发现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转化。大学生的学习应该多进行研究,大学学习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研究性学习,这是一种新的教育理论认识,是新课程观、知识观和教育观,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大学教育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研究性学习作为大学学习的一种新理念与新方式,其主要宗旨在于培养懂知识、会学习的大学生,实现教育教学效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优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从高校学习问题看研究性学习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学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直接对象,其结果和表现直观地表达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一般主要包括:创新能力、科研水平、就业创业率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等。通过对国内各大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许多高校致力于建设研究型大学,把研究性学习作为教育目标之一。但在实际的教育中依然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虽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在逐步加强,但是收效甚微,即使在“985”“211”等知名高校中,依然存在众多问题。而作为充满朝气、满是活力的中国新一代大学生,缺乏活力的传统教学模式明显跟不上时代步伐,致使高校学生对现状不甚满意,所以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大力发展已是时代的必然,同时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选择。下面以高校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研究性学习模式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作用:
(一)学生的学习满意度不高,深陷“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
学生对自身学习情况不满意,主要表现为学习没有主动性、缺乏对学习的规划和学习的目的性。现在我国众多高校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这样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较少,于是普遍存在对学习满意度不高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进,但真正在教学中实现创新的教学模式还是存在诸多阻碍和困难。主要表现就是课堂里教师是课内“主体”,教师进行教导,学生被动控制学习的过程。而研究性学习模式恰好是要求改变这一问题,要求在课堂上教师作为“辅助”,帮助学生、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建议或提示学生发现问题,同时完成学习过程的记录与评估。在调查中也发现,其实有部分学生自身也在努力探索,寻找致使学习满意度不高的原因,这一点正是研究性学习最为可贵之处,研究性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发现,通过研究性学习模式逐渐深入到教育体系中,目前存在的学生学习满意度不高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同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学习目标不明,无问题意识
大学生探索未知事物的热情并非想象得那么高,自我学习的特征表现不明显、学习行为较为盲目,对学习目标、学习问题缺乏意识。尽管学生越来越不满意“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学习模式,但还是缺乏对“如何学习”和提升自身学习满意度的了解。而且,因“填鸭式”教育在初高中取得巨大成绩后,在大学则因环境的突然宽松,失去其生存环境,导致学生在大学期间表现出不知道学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在学习实际中,因缺乏有效指导与督促,学习自由度过于放大,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力不从心之感,因此,在大学培养学生主动自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应该是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个体,其学习应该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集体学习交流思想、探讨问题,进而实现自我发展式的学习。相反地,一味地考虑通过自发、闭门造车的方式学习,是不可能取得高质量学习效果的,更不利于养成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而研究性学习模式则能很好地解决此类问题。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加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分析、判断、综合等高级思维性技能,学会研究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团结与合作。可以预见,研究性学习模式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改善教育教学现状,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模式借鉴。
(三)学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学生认为学习方法要比掌握知识更有价值,他们大多数都能认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有困难,很多学生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时屡屡碰壁,学习的动力不足、学习的效率不高、边学边忘、没有一个系统的学习计划,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学习的重点应该是重构大学生学习网络体系。另一方面,大学生在课外的延伸学习不够,不能有效运用学习工具,也不会有效利用网络等资源查找学习资料和学习资源,用于实现技术带来的快捷网络学习模式。此外,遗憾的是,大学生也不能很好地利用图书馆,不知如何合理利用图书馆资源、提升学习效果和学习水平。针对以上两方面的问题,从研究性学习模式角度出发,可以看作同一问题,统一解决。研究性学习模式由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学习小组、实施项目研究、展示成果和成果评价等5部分构成,基本由学生自行实施,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强调了全员参与性。研究性学习过程要求自主化和多元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自由发挥,充分利用手头的一切资源,可以采用一切合理的形式进行表达。在如此往复的多次教学实践中,每个学生都会被要求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迫使学生去分利用周边的资源,比如图书馆、网络、多媒体、专家学者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教学支持系统的利用程度,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相信每个学生都能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学习方法。这种运用研究性学习模式解决问题,突出学生主动探究和组织表达的能力,是今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要实现的重要目标。
四、总结
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中心”,追求个体的自由发展,倡导方式的变革,强调个体主动学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所以,大学研究性学习其主要价值诉求源于以师生间关系为主的学习活动过程,主要包括:形成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追求个体自由发展、养成问题意识、建构知识意义以及发展民主的师生关系。所以研究性学习模式对于改变如今的教育现状,对于传统教育中的错误和弊端的矫正,甚至是对国民教育的变革,都是非常实用的。对于现在推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和推广,更是具有不同一般的意义。
作者:陈松 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