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创业教育问题探究(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双导师制内涵
我国的《教育大词典》对导师制的定义是:“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育制度。”由此可见,导师制是人才培养的一种制度,并不简单指硕、博士教育的狭义导师制。在高职创业教育中,引入双导师制就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征,为需要进行创业教育的学生提供一名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的教师和一名专业课教师,进行创业指导:前者培养学生创业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后者为学生开展科技创业进行专业技术知识指导。
二、双导师制的现实意义
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将未来工作与学校学习有机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教授给学生的就是未来工作所需要的职业素质和工作知识。将工学结合模式拓展到高职学生创业教育,即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也符合创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笔者所在学校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通过对制造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调研发现:为自己的家庭服务,企业属于家庭式微小企业,需要管理和技术知识的创新;为亲属的企业服务,同样也需要管理和技术知识的创新;以及自己筹集资金,在家人帮助下,自己成立简单机械零部件加工。上述种种情形的共同特点是这些毕业生创业即需要工商管理和企业管理知识教育,更需要针对不同企业技术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具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个别化指导。在此基础上,在笔者倡导下,学校开展了满足学生对工商管理和企业管理以及专业知识双重需要的双导师制度改革。如同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开展弹性学分制改革一样,创业教育也需要全程教育,而不是一门课程教育。为此,将创业教育纳入学生全程教育,与工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教育相结合,在学分制下,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统一,双导师制也就成为实现弹性学分制的现实需要。
三、双导师制构建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1.指导思想
学校构建创业教育的双导师制的指导思想应指导学校从宏观上把握构建的方向,保证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学校在实施双导师制过程中应该贯彻以下指导思想:①要体现创业教育精神,加大对创业教育改革力度,不要流于形式;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根本上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加强个性化教育和主体性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创业发展奠定基础;③酌情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校特点的双导师制;④体现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办学理念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⑤根据学生创业个性化需要,开展差异化教育。
2.基本原则
鉴于学生创业模式的多元化,而创业教育下的双导师制是有效教学的一个保障制度,为使导师制的优势能充分表现出来,高职院校在构建创业教育导师制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①方向性原则: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和我国教育特点,要坚持党的路线,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防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②因材施教原则:由于每个学生创业意向内容与家庭背景不同,这就要考虑学生的个性要求,进行单独指导;③整体性原则:创业教育与学历教育构成学生受教育完整过程,为此创业教育下的导师制的实行与校内各部门的工作息息相关,学院构建导师制时要从整体角度考虑,避免让导师制影响学校原有组织的整体性,同时也要让导师制为形成教育的整体合力而服务;④渐进性原则:创业教育下的导师制的实行是一个不断调整适应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要整体规划,分布实施。⑤工学结合原则: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创业教育的实践性,这样既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等理论教育,但更要强调实践性。
四、双导师制的运行模式构建
创业教育下的高职双导师制的运行主要由目标体系、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评价体系等相互联系的几个部分组成。
1.目标体系
双导师制目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目标的确定能为导师的工作指明努力方向,科学的目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既要有激励性,又要有可行性。太高的目标容易使人倦怠,太低的目标又容易使人懒散。在制定目标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充分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①导向原则:实行导师制,要以创业教育目标为导向,以加强创业教育为重点,全面推进创业教育改革,在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加强创业能力和注重个性发展方面取得突破进展,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适应21世纪经济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②务实原则:创业教育下的导师制无疑需要大造声势,以形成舆论和达成共识。但必须坚持务实原则,确保导师制扎扎实实地进行。要将目标体系细化,制定出可操作性实施办法;③协同原则:创业教育下的双导师制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要通过统一规划,使学校的工作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条主线实现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双导师目标体系的内容:在导师制运行过程中,目标规定着教育行为和评估行为的方向,也规定着受教育着自我教育、自我激励和自我评价的方向。
2.管理组织体系
创业教育下的双导师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由学校各职能部门、所有有关成员彼此分工协作,去共同履行这一人才培养制度的职责。学校要成立由学生处牵头的导师工作领导小组,主管的副院长为组长,成员由学生处、教务处以及各院(系)导师指导委员会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导师制的实施方案、各种制度等制定与运行管理。
3.制度体系
制度建设是推行一种新制度的前提,一种好的制度必须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才具有生命力。从制度本身的功能上讲,①它对于了解导师制的具体实施情况有着直接的基础性作用,为进一步分析评价导师制的工作方式、方法、工作业绩提供依据;②制度化本身为导师制实效性的提高带来潜在的约束与激励机制;③它可以详尽地记录导师制实施过程的轨迹,是导师制工作的历史见证。制度应遵循的原则:一是要充分发挥学校高层领导作用;二是树立系统管理思想并用系统管理原则;三是必须实现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紧密结合;四是坚持以“写实”、“优化”原则制定监督制度。
五、评价体系
创业教育的双导师制工作评价的过程是一个信息反馈的过程,其目的主要是检测、监督、指导导师开展工作,促进工作目标的实现。通过评价,可使导师进一步明确职责,提高对导师制的认识,寻找差距;可以协调各种关系,加强宏观管理。评价的原则:创业教育下的导师制工作评价原则是导师工作评价规律的反映,是开展评价活动的基本要求。为了使导师制工作的评价具有方向性、科学性、客观性、教育性,需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激励原则:一方面,通过建立切实可行的目标,激励导师工作;另一方面,通过肯定导师工作成就,满足导师对工作本身的要求等,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②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是指在确定导师工作评价时,应着眼于导师制工作的全过程,反映构成这一过程的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从整体上权衡各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并在评价过程中充分收集有关信息。为此,评价实践中要做到:评价对象、评价目标包含的内容要全面;评价信息的收集要全面。
六、导师资源建设
1.加大宣传力度、更新教师教育理念
任何一种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体现,一种新制度离不开其指导创立新制度的新思想和新观念。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创业教育的导师制作为我国高职院校全面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全新的、重大而有益的尝试,同样需要教师观念的与时俱进,需要教师对导师制工作有积极而深刻的认识,需要导师在内在观念上的自觉而积极的改变。教育理念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等。教师教育理念的确立是教师工作的前提、先导和指南。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观是创业教育下的导师制实施的前提条件。21世纪高职教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从人的个性出发,科学的人才观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是一个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理念。①教师的使命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人格的教化,学生成人是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和归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责任,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于知识,不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个主要任务。③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和服务者。尽管近几年来“以人为本”的呼声越来越响亮,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没有真正得到体现。究其原因是这种理念还没有内化为人们的思想,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已。一种观念的转变是需要时间的,推行创业教育导师制之前,必须在校内做大力宣传,使全校师生明确导师制的目的、意义、操作方式及具体要求等。为导师制的顺利推行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2.确定合理的师生比,保证指导质量
一个导师到底指导多少学生效果最好?这是导师制中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导师的指导效果,任何一个管理者的管理幅度都是有限的,当超过这个限度,管理的效率就会下降。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对大多数人来说,同时考虑两个以上问题时,思维效率将大大降低。“你认为一个导师指导多少学生最为合适”的调查结构表明:多数教师和学生都认为一个导师指导20个学生左右最合适。“美国联邦教育部曾有计划提出导师与学生的比例在1:25较为合适。按照这个比例,则每个导师在每个学年指导5~6人最为科学。
七、总结
总之,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和对学生创业实际调研,采用双导师指导原则,开展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是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为了保证双导师制有效的实施,必须从双导师制构建指导思想与原则、双导师制的运行模式构建等方面进行深入地开展工作。
作者:陆峰 单位: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
第二篇: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途径探析
1校企在体制机制上的融合
学校校企一体的运行模式强调从体制机制创新上保障“校企一体化”,其关键在于“化”。在运行过程中,学校创造性地把实习教学与生产经营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合二为一”的管理模式,即一套人马,两种职能,分管教学副校长兼实习工厂厂长,教学专业实训部主任兼实习车间主任,专业教师兼实习车间班组长。构建“合二为一”的产教平台,实现学校与企业两者的价值取向和运行路径的统一。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一方面积极开展“引企入校”,在学院建立集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实训中心。另一方面积极依托合作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以“人才互用、资源共享”为基础,开展“校企双制”模式下的宽领域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使校企融合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
2校企在培养模式上的融合
高职院校要以“产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推行“工学交替教学”,通过“四个对接”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改革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办学条件与人才培养相对接。学校在师资条件、实训条件、基础设施等基础条件方面与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相对接。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广泛吸收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构建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注重生产性实训场地建设,融合生产性实训要求,实现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相对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图书馆、教学资源库、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汇聚职业教育政策、信息、技术等资源,充分满足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相对接。遵循“为企业培养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一职教理念,探索全方位校企合作模式,与企业共同研究制订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力求课程标准与企业技术标准相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相对接;融入企业文化,加强素质教育,使学生素质与企业员工素质要求相一致。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对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满足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要求,重点建设省市重点专业。进一步开发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兴专业,努力实现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相适应,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教学管理与工学结合相对接。将学习和岗位工作这两个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构建工作学习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也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要积极探索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坚持“校企合一、产训结合”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引厂入校”、“引校入厂”等校企合作模式,与企业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创新教学环境,构建生产性实践教学环境,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岗位教学,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改革学生多元化评价模式,注重过程考核,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
3校企在培养目标上的融合
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质量、品牌、规模、效益并重的发展方针,走“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品牌强校”的发展之路,随着“校企融合”的逐步深入,培养模式不断创新,为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促进专业建设。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编制教学文件、共同开发与工作领域相吻合的课程体系等,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提升师资水平。以名师为引领,突出教师下厂锻炼实践、企业人员来校授课指导、合作技术攻关等方面的交流互动,在合作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师资水平将得到提升。提高教学质量。创设真实工作情景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贴近企业需求,教学方法直观形象生动,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拓展培训鉴定。在实现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同时,要畅通对企业在职员工培训鉴定的渠道,促进职业教育“双翼驱动”功能的扩展,体现高职院校的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的作用。扩大品牌形象。学校立足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能有效的提高学校在企业、社会以及地方政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作者:张冰 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职经管类专业课程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一、高职经管类课程教学现状
1.“工学结合”模式的照搬照抄
“工学结合”是现在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实行的模式。为迎合这种模式,有的教师将理论知识全部去掉,只是让学生去完成工作流程,会操作就是掌握,这种模式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以商业银行的柜员业务操作为例,业务流程的操作就是电脑流程的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要学会电脑操作就可以了,但事实上每家银行的每笔业务都有不同模块,学生没有专业的业务知识很难胜任柜员岗位。
2.课程考核评价不适当
通过调查发现,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的成绩评定时还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试卷)分的形式,并且在这种考核方式中,平时成绩占比达30%—40%,期末卷的占比在60%—70%,在这种考核模式下,学生不重视平时成绩,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任务也不愿意完成,因为只要试卷通过课程就算通过了,是否真正达到了考核目的还有待研究。
3.生源数量和素质“双低”的局面。
(1)从高职生源看,最近几年招收的学生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类是在高考前成绩不是很好,高考希望不大的学生参加各校组织的自主招生;一类是在高考录取以后,没有进入本科学校,家长又不想其过早进入社会的学生,面临着招生人数的逐年减少,生源质量也越来越不好,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从高职发展角度看,随生源素质变化和社会发展进行调整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现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行业岗位规范等用人单位(出口)的要求制订,对于专业学生学习所需的基础、起点等学生素质(入口)要求考虑较少,如金融专业,从人才市场的需求来看,需求较大,但由于该专业对学生入门的起点要求较高,高职院校各专业面临着学生素质下降而企业的用人要求不变的状况。要想解决入口质量低,出口质量不变的情况,只能改变原有的课程训练模式。
(3)从高职教师角度看,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在逐年加强,无论是学历结构,还是各种培训项目都在增加,但是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提高不多。通过观察发现,2010年以前的几届学生中每班有3—5人或是1/3的学生不学习,但是最近几届学生每班有3—5人至1/3有学习兴趣,1/3随波逐流,1/3或5—10人根本不学习,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如果不进行改革,1/3随波逐流的学生也会成为不学习的学生。
二、创业教育教学方法融入经管类专业课程的意义
1.使“工学结合”模式得到有效应用
经管类专业与其他工科专业不同,进入企业体验工作过程,往往会涉及到企业的商业机密,学生只能了解每个专业最边缘的业务。学生认为课堂讲授的知识都是无用的,课堂教学效果较差,但将创业教育中模拟经营的方法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会使学生既可以在校内体验工作流程,又可以掌握和创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学生既获得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又能为专业知识应用和自主创业奠定良好基础,使“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得到有效应用。
2.促进高职经管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目前对于高职教育,上到国家,下到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机遇与挑战并存,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在抓紧时间发展自己的专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学生。面对现在的生源困境,要想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只有通过教学改革才能实现。近年来,我国每年毕业生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岗位的空缺速度,经管类专业更是如此。经管类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创业的最大优势,就是创业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岗位如财务、营销等在专业课程中都有所涉猎,所以,引入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实现翻转课堂,还可以使学生将专业知识与自主创业相融合,使经管类专业的教学改革落到实处,使学生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打好基础。“金杯银杯不如口碑”,学生会为学校带来好的声誉,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3.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高职院校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与本科院校不同的是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加强对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创业精神在未来社会是很多人都应该具备的一种精神,只有真正具备这种精神的人才能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创业精神指的是具备一种可以发现问题,并且能为该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的精神。如果学生在掌握了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能够拥有创业精神,那么在企业中也会是一名优秀员工。由此,如果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空间和创业能力,为社会减轻压力,并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创业教育教学方法与经管类课程相融合的有效途径
1.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目前,在不断进行的高职经管类课程改革中,已经在不断地引入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比如模拟经营的方法。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调研,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处理,学生组建团队,完成不同的仿真项目,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扮演企业经理、客户等角色,没有商业对抗。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学生确实摆脱了单纯听课的学习模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专业技能和创业素质的训练,但在事实上,通过和教师进行访谈发现,在这种团队的组建下会有学生在团队中什么都不做,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已,缺乏主动性。将创业教育中模拟经营的方法带进专业课的课堂。首先告诉学生分组经营的绩效将是他们的最终成绩,团队组建实行公开竞聘和领导者选拔的方式;在整个经营过程中,给予团队负责人一定的奖罚权利,对每个学生的最终成绩构成一定影响,这样会使最终的考核结果更加公平;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限制学生采用的方法或是专业,但要求不能触犯法律,不能违反职业道德,对具有创新性的团队给予加分奖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便于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不但会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有所提高,还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2.融入到课外活动中
高职院校的学习活动除了课堂教学,还有一些课外活动,如各种学生社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现在所组织的和创业相关的活动,主要是创业论坛、创业知识讲座和创业大赛等,增强了学生的创业意识,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创业,但效果并不明显,这些活动都是从本科院校照搬过来的,不适合高职院校。依托学生社团组建创业类社团,将有兴趣的学生集中起来,通过创业相关课程和活动的培训,使学生掌握创业的相关技能。在对社团学生的培训过程中,倾向于创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教会学生如何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定期组织一定的创业活动,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学习兴趣。
3.打破专业限制
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强调每个专业都有独立的课程体系,各自为政,事实上有些内容和课程也是相互交叉的,如国贸专业和金融专业都开设国际金融课程,再如互联网金融把电商和金融连在了一起。许多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非本专业的知识不讲,使学生形成了单一的专业思维,但如果将创业教育的思维和方法引入到专业教学中,就可以打破专业的界限,通过多专业渗透的方式,激励学生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如法律、管理、财会以及网络类专业渗透;营销专业与财会专业的渗透等。这种渗透不是无目的渗透,而是以专业关联为原则,以创业教育理念为引导,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使学生开阔眼界,成为复合型人才。
4.引入工作室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所采用的工作室模式,都是模拟企业内部的实际运营,工作室的管理与运营由专家或名师牵头,以学生为主体,学校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学生只是执行者,不具备创新能力。所以,要想真正使学生的创业知识技能得到大幅提升,需要将学生推向社会,通过实践的磨练使其成为锋利的宝剑。由专业教师组建工作室,类似于创业服务运营商,学生自己选择创业项目,自己组建创业团队,认为时机成熟了,就可以到工作室申请运营。工作室的教师会从专业的角度评估该项目,并给予相应的辅导,提升项目的可行性,一旦项目可以实施,会让他们在校内的创业园运营一段时间,待成熟后再进入社会,成立企业以后,成为学校的校企合作企业,并接纳学校的毕业生。这样,学生会觉得校内的学习更加有意义,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有用,增加了学习兴趣,同时,学生项目中的问题也可以成为教师的科研内容和教学案例,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作者:侯亚军 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业教育教学研究
一、专业实践课程
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实践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和职业必需技能,因此实践教学是提升能力、强化理念、体验社会的必经之路。随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推广,越来越丰富的先进教学模式被引入到高职专业实践教学中,例如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的《空间效果图表现》,在引入了慕课教学模式后,教师在网络平台上教学任务,学生根据教师在网络上提供的视频教学开展自学,教师再课后作业用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发挥主动和创新思维,实现多渠道、多方式、共同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由于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面对面教学,学生的主动性更容易被激发,创新意识得到锻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变换主题和方法来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顶岗实习阶段
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完成学分和毕业设计后,提前让学生步入就业和创业阶段,即顶岗实习。这一阶段是学生学习和提高创新创业技巧的良好机会,也是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创新创业知识的检验阶段。在这一阶段,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通过社会、政府、学校和家庭四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广泛开展创业实践,从小做起。以环境艺术设计为例,普通的环艺毕业生大多供职于本地和周边的家装公司,目前互联网家装模式的发展为环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新的创业渠道。环艺高职毕业生如在顶岗实习阶段进入家装公司,由于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待遇微薄,甚至不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而互联网家装模式的开启,为实习生提供了直接面对客户的机会,只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就有施展才能的舞台。
三、毕业创业实践
高职学生毕业后才真正走向社会,此时教师,能够给学生提供工作经验和创业指导。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一个内在因素就是学生跳槽率高,因为待遇等原因工作周期较短,这也造成了用人单位不敢录用高职毕业生的现状。尤其是环艺等设计类专业,学生变换工作岗位的频率更高,为扭转这一现状,高职院校教师要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将指导工作延续到学生毕业之后和创业之后,吸引成功的创业人才和往届毕业生,用以老带新的方式开辟更多的就业渠道。创业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实践的过程。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际运用能力。创业实践活动针对的是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潜质的学生,对于创业的时间一是毕业实习之前进行创业,利用学校、政府、企业、市场的平台或者校企合作、学校政府合作平台,进行自主创业。二是顶岗实习期间利用上述平台进行自主创业。不管是在毕业实习之前还是毕业实习期间,不管是个人创业还是团队创业,不管是与专业相关的创业还是与专业无关的创业,不管是真正创业还是模拟创业,只要它有利于培养创新创业素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应该鼓励和支持。
四、总结
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成为促进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职业理想、创造社会财富的一种现实选择。
作者:刘丹 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创业教育课程融合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课程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课是以心理学为基础,对学生的性格、兴趣、价值观以及个人技能等方面进行测评与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与社会现状为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指导的一门课。创业教育课程在西方国家早有研究,近些年,我国也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创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当前,我国创业教育课程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创业指导课程,比如国家相关政策、创业前期的准备以及资金来源等内容相关的指导性课程。这类课程一般以授课方式进行,因而缺乏实际训练和实践环节,内容往往比较单一、空泛;另一种则是以培养企业家或实业家为主要目标的创业教育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增加其对创业过程的认识,这类课多为选修。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还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少数一些院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通过不断尝试已基本能够适应本校学生的创业教育。仍有很多学校尚未单独开设这门课程,又或者将创业教育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而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这两门课程尚处于基本无关联的状态。较之于西方国家,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则起步较晚,课程不够体系化,其教学效果目前也尚不明显。
二、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课程的相同之处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两者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具有相似之处。
1.课程内容的相似性。
创业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这两门课程都是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在其教学过程中都涉及了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内容,是多种文化知识的融合,因而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例如,在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人价值观的思考以及对工作、对社会的认识都具有诸多的相似性。
2.教学目标的相似性。
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这两门课程都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为教学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是通过对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进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意识;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树立其正确的创业意识,这两门课程的基本方向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3.教学方式的相似性。
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课程均是通过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训和实践相融合,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帮助其树立就业、创业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社会实训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就业、创业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体会。
4.教学手段的相似性。
在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课程中,其教学手段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对情景教学法、影视教学法、案例分析法以及体验式教学法等的运用。这两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的相似性决定了其教学手段的相似性。
三、如何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课程有效结合
如上所述,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这两门课程在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在此基础上,将两门课程有效融合将有利于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其正确就业观、创业观的树立。具体内容本文将在下文进行论述。
1.在第一学期,我们将其设为第一个阶段。
这一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是以心理学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心理意识灌输的同时逐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应当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本阶段教学内容因涉及到心理学相关专业知识,因而此阶段课程应当由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经验的教师来进行授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经典的心理学测验或者案例分析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测评,并根据测评结果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学生在了解自我的同时,能够通过一些简单的心理测评来发现自身的心理问题。通过教师测评以及学生自我测评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其学习欲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到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意识。此外,教学人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就业倾向测评,帮助其建立个人求职档案,并由学生保存,可以随时进行修改、补充,课程结束后可将其作为本课程的一项考评依据。
2.在第二学期,我们将之设为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的课程是在社会学的基础上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意识的培养融合。高职学校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知识的同时,将社会学知识加以融合。与此同时,高职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对就业、创业进行分析讨论。可进行小组讨论,总结职业与创业的异同,引导学生从创业的角度去重新认识工作、认识职业规划。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职人员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专业特点来制定符合实际教学需要的职业创业课程。此外,高职学校还应当邀请相关教授团或相关成功人士来校进行交流讲座,为学生介绍就业创业经验,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形成符合自身的职业期望。
3.第3-4学期,我们将之设为融合的第三个阶段。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应当以创业教育为中心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讲授,本阶段应将培养学生的进行创业的各项能力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比如对学生创业精神、领导力、决策能力以及对风险的承担能力等进行重点培养。教学人员在设计课程时,应当适当地借助教学手段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真正进入创业者这一情境中,学生通过自身体验与分析,从而形成创业者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与此同时,在教学中补充一些金融、投资方面的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从财经专业这一视角重新看待投资与创业,有助于学生创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形成。
4.第五个学期,也是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课程融合的第四个阶段。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以就业为目的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和利用学校外设的实验基地,为学生创造模拟的就业环境,在实践中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有利于学生职业角色的转变。此外,学生在第一阶段建立的个人求职档案经过几个阶段的修改、调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地完善,而个人求职档案的完成能够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一定的判断依据,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做出更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
四、结语
高职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课程的成功融合,有利于学生就业、创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在职业选择时做出更准确的判断,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但是,我国相关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高职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课程效率的提高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盘璇 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公共管理系
第六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研究
一、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开展创业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
自高校扩招后,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据教育部权威统计,2013年毕业生人数为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但2014年、2015年这一数据又分别上升至727万、749万,再创历史新高。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增大,宏观就业形势趋紧,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与社会需求有明显的差别,结构性就业难已成为近年来我国毕业生面临的突出问题。就业难是常态,自主创业将成为新常态,因此摒弃就业“等靠要”思想,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已是大势所趋。
(二)开展创业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创业教育”这一全新的教育概念,要求把创业教育提高到与职业教育和学术研究同样重要的地位。我国开展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分别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举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则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成为关注焦点。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重点指出“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
(三)开展创业教育是顺应职业教育改革的潮流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提供服务于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根据《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近三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逐年上升,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均高于本科毕业生,如201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3%,而本科生自主创业比例仅为1.2%。因此,高职院校应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为学生创业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优良的环境,让学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还能成为事业的开拓者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二、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是1998年原国家教委批建的江苏省第一家以“职业技术学院”冠名的高等普通专科学院。由于历史原因,学院的发展受到土地、经费等硬件设施的限制,但学院努力克服资源不足的瓶颈问题,确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在保障创业组织机制、强化创业文化建设、完善创业课程体系、拓宽创业实践平台上取得了阶段性、突破性成效,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一)以组织机制为保障,助推创业教育稳定发展
近年来学院建立了毕业生创业工作考评体制,将创业工作列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创业工作考评办法》中,从制度上为创业教育工作保驾护航。先后出台了《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管理办法》、《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项目评审办法》、《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自主管理委员会章程》、《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内聘大学生创业导师制度》、《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外聘大学生创业导师制度》,为孵化园的项目管理提供了规范。2014年,为进一步提高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水平,规范创业教学管理,学院专门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负责创业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
(二)以创业文化为引领,培育学生的创业精神
创业文化建设是创业教育的基础,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推动学生创新创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院主要抓住了三大体系,一是开展精彩纷呈的职业大讲堂,如邀请杰出校友作“创业女性魅力人生”报告会,召开“我们的创业之路”院级主题班会,定期举办创业沙龙活动,组织在泰州创业的知名企业家与有创业意愿的在校大学生一起畅谈创业故事,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树立创业典型,突出榜样的作用,如在校园教学楼橱窗、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网站内开设“创业达人”栏目,将成功校友的先进事迹图文并茂地呈现给学生,同时开展“创业之星”评选活动,挖掘一批优秀的在校创业大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三是以赛促学,通过三创大赛、创业计划书评选活动等系列竞赛,营造全院全员参与的氛围,并成立了院系两级就业创业社团,以社团为主体,展开各项大赛分院选拔赛的宣传、策划工作,进一步提升竞赛的影响力,扩大创业指导的覆盖面。
(三)以创业教学为基础,夯实学生的创业理论
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基础层面,其中教师是关键,课堂教学起主导作用。学院注重加强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参与创业的积极性。
1.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和保障。学院采取“内训+外引+外培”方式,努力打造一支集指导、咨询、教育、管理、研究于一身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创业指导服务队伍。内训方面,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人社局和全球模拟公司组织的创业实训师的培训考证。近三年共有25人获创业实训助理证书,7人获创业实训讲师证书,2人获GYB/SYB讲师证书,6人获GYB/SYB创业培训讲师培训合格证书。外引方面,建立了政、校、企三位一体的创业指导顾问委员会。聘请技术创新专家、优秀企业家担任创业指导兼职教师,旨在为学院创业工作提供决策参谋、政策指导、经费支持,帮助联系企业、开拓市场,帮助指导学生解决困难,为学院创业工作做好外围保障。外培方面,组织教师参加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论坛和高校创业教育师资专题培训。近三年共组织79人次参加全国、省、市的创业教育培训。
2.系统开展学生创业课程
创业课程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必修课程。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必修课程中设立了创业教育模块,即在大二上学期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一次讲座或活动(包含创业报告会、参观创业项目、与创业校友交流等),讲授4个学时课程(创业概论及创业计划书的书写),举行一次比赛(创新、创意、创业大赛),并让学生完成2个学时的视频自学,真正做到了创业教育的全院普及。二是选修课程。学院设立了《创业模拟实训》、电子商务等创业公选课。通过分组建立模拟公司,采用上课、上班和上网相结合的实岗实训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商业环境和行为,增强其面对市场竞争的应变能力,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2010年至今,学院已举办了6期培训课程,共有1588名学生免费参加了创业培训,为自主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以创业园区为依托,延伸创业教育孵化链
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在校内创业孵化园建设上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学院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在校内建成了500多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为学生提供了创业实践的孵化平台。创业园融创新教育、创业实践和创业服务于一体,既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是将创业教育、创业实践落到了实处。学院在场地、资金等方面提供支持,无偿提供办公场所和基本设施,并为贫困学生提供无息贷款;成立了创业孵化项目专家评审委员会、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分别对项目进行入园前的评审和入园后的监督管理工作;聘请校内外创业导师协助进行项目市场调研、团队培训、项目开发等工作。2012年开园至今,已有266名在校大学生借助创业孵化园的平台自主创业72个项目,其中多个项目在省市各类创业大赛中荣获嘉奖,“镜花缘手工坊”项目获得“创青春”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金奖空缺)、第二届中国江苏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省三创大赛二等奖、泰州市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冠军,“迷你百货阁”项目获市第一届创业富民大赛三等奖,“萌可化妆品体验店”项目获市第二届创业富民大赛一等奖。同时学院与电子商务公司达成全面合作意向,电子商务公司在学院搭建了300平方米的电商创业体验馆,常年为学院学生提供电商体验、系统培训、电商实践,并优先录用或向兄弟企业推介学院有志从事电商的优秀毕业生就业,为学生的创业就业开启了又一扇大门。
三、高职院校构建创业教育体系的反思
近年来,学院围绕创建省级创业示范校,在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创业培训的力度、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搭建创业实践及孵化平台上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创新创业精品课程的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不够,解决这些问题必会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推上新的台阶。
(一)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
与欧美国家相比,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课程内容缺乏有效的逻辑衔接,培养目标单一,不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首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适性创业教育,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其次,针对学生创业需求和个体特质的差异,学校要实施分层教学,坚持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全面指导与分类指导相结合、通识教育与系统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最后,创业教育不是有别于专业教育之外的全新教育,要将其渗透到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以课堂教学为主,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
(二)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师资力量是从事学生工作、就业工作的辅导员以及一部分经管类教师,他们绝大多数只经过一些简单的创业师资培训,理论知识尚未完全把握,更不用提具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他们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容易陷入生搬硬套、纸上谈兵的尴尬。创业教育能否落到实处,教师是关键,因此高职院校要在创业师资的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上狠下功夫,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校企结合的“企业家型学者”和“学者型企业家”的师资队伍。
(三)创业园扶持力度不够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金扶持不够,虽然学校建立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多数免房租、水电费,但进驻创业园的很多项目投资都在1万元以下,且是自筹资金,这使得项目的规模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是项目指导力度不够,由于园区的创业项目无专人指导或者有指导教师但却无暇顾及,不少有新意的项目无法正常运营。为此高校应设立创业基金,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建立“一帮一”专人指导制度,让每一个项目都能得到专业的创业指导。
作者:林睿 方祝根 张毅明 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