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创业教育论文(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意义及内涵
地方本科高校不同于旨在建设成“世界先进水平一流大学”的“985工程”学校,也不同于“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水平”的“211工程”学校,更不同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其办学定位应该是地方性职业型、技术型本科或者专业应用型本科,属于教学型或以教学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本文所指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即全国普通本科高校除去“211工程”学校、全国重点大学、省(区、市)属、部(局、署)属重点大学之外的学校,包括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和高校扩招后由专科升为本科的本科院校。自2014年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以来,教育部加紧了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部署,在此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既是顺应时代趋势和国家需要,也能较好地回答“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等问题。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是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其内涵是努力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转变,由单纯面向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转变,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
二、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的整体性支持有待进一步明确
1.学校创业教育的政策体系尚不完善。
多年来,地方本科高校支持创业教育的政策制定工作主要着眼于学生工作的层面和高度,仅从操作层面、实践层面进行总结和归纳,不能较好地与学校办学定位和方向性发展战略有机融合。缺乏系统性的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给,势必出现顶层设计不完善等先天不足的情况。
2.学校创业教育的执行部门过于单一。
高校创业教育仍主要依托于学生工作条线,尚未形成实质上的融合创新创业教学、创新创业研究、创业实训实践等多种职责为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决策和创业教育实施之间缺乏顺畅的沟通平台,仅靠单一的部门显然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创业需求,也不能更好地服务广大学生创业。
3.学校创业教育的多方配合不够默契。
由于各职能部门之间没有形成积极促进创业教育的聚合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业教育的开展。唯有“自上而下”进行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明确高校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宗旨,建立起覆盖政策层面的规划机制、支撑层面的保障机制和执行层面的协调机制的组织保障,才能有效推动创业教育科学化、特色化、常态化发展。
(二)创业教育的体系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
1.创业教育的专业体系还需健全。
地方本科高校的创业教育在专业化建设上仍不够完善。一是专业教育融合问题。目前,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更多地集中在第二课堂范畴,以学生活动和比赛为主,缺乏必要的学科体系支撑和课程体系建设,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不高。二是课程建设渗透问题。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教学的核心,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建立创业课程体系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形式。高校创业教育在特色化课程开发、课程体系建设、多学科交叉渗透和本土化课程研发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
2.创业教育的师资体系还需加强。
师资队伍是开展创业教育教学的保障和依托。与传统的专业教育不同,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不仅需要教师系统性地传授知识,还要求教师利用各种革新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实训过程中来。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创新创业类师资队伍数量偏少、知识结构不合理、创业实战经验匮乏等现实性问题。因此,如何构建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学校教师与社会导师相结合的结构合理、搭配科学、层次分明、梯队优化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3.创业教育的评测体系还需完善。
此外,地方本科高校鲜有完善的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学校对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成效难以清晰界定和评价。已经开设的创业类课程,以第二课堂活动为主,未纳入教学体系和教务系统,对授课教师的工作量核算和教学业绩考核没有明确的认定,也无法纳入“学评教”教学评价机制;部分创业类公共选修课,仍采用传统课程的考核和考试方式,迫使学生被动应试。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质量监测,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更好地教学,学生更好地学习,显得格外重要。
4.创业教育的运营体系还需深化。
创业教育的运营与实践实则关系到教学、科研、学工、后勤、财务等诸多部门,要想科学、高效地运营与实践,势必要在某一部门的牵头下,由相关职能部门和学生所在院系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但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的运营与实践大都由某一部门或院系单独运作,既不能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也不能更好地体现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和质量,更不能有效推进创业教育。
(三)创业教育的外向性发展有待进一步探索
1.创业教育的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目前,地方本科高校自建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基地)的势头正隆,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也纷纷兴建各类创业园。但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资源仍需要进一步整合和拓展,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将校内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基地)与地方创业园进行无缝对接,使大学生创业者在校内创业园孵化运营成长后,能顺利地入驻地方创业园。
2.创业教育的平台运用广度不够。
在如何依托现有的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基地)的软硬件资源,搭建优质平台,给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智力支持、指导帮扶、资金扶持、场地运营、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方面,以及在如何提升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基地)运营管理水平,满足入驻创业企业发展需要,为其茁壮成长提供帮扶等方面,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者以及创业园区管理部门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3.创业教育的成果转化深度不够。
随着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实践的不断深入,理论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目前大部分研究还停留在开展创业调研,进行实证分析和个案研究层面,对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创业教育的方法载体、创业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等深层次问题缺少专业学科的支持,存在深度分析不够,尚未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方向和成果,没有很好地促进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以及创业成果的孵化和转化不及时、不彻底,对地方经济科技社会发展贡献程度有限等问题。
三、创新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议
地方本科高校应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工作,遵循以思想教育为先导,坚定学生理想信念认知,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的创业教育思路,创建以大学生创业园为平台、以学分制管理为基础、以创业导师为引导、以创业团队为抓手、以校内外资源为依托,实现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组织联动的创业教育协同机制。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系统地开展创业教育,真正将其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讲座、沙龙,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理念,通过讲授、讨论,传授创新创业知识,通过实训、实岗,锻炼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实践、练摊,突出创新创业实操,通过孵化、运营,扶持学生创业运营,创新培育,精心服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可从创业启蒙教育、创业知识教育、模拟创业实训、创业经营实践和创业孵化运营等5个维度构建“五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
(一)创业启蒙教育
一般而言,创新意识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精益求精的意识,是面对任何未知的问题、未知的领域有勇于尝试的冲动,是不断探索、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新、求异的兴趣和欲望。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才能充分发挥创造的潜能。高校应在新生入学阶段,就将创新意识培养与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学前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邀请创业校友访谈、学生走进名企、创业讲座沙龙等方式,让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能最直观地了解创业企业运营的状态和模式,最清晰地感知校园文化品牌的博大力量,最直接地触碰优质高端的资源和平台,通过体验、感知等身教方式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大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将创新创业的“火种”播种在广大学生心中,使之成为激励学生上进,敦促学生创新,引导学生创造的原动力。如滁州学院注重将创业教育与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有机结合,加大创业启蒙教育力度。学校通过定期开展各种学科竞赛、创新研究、社会实践等活动,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类社团指导帮扶力度;定期开展评选表彰活动,树立一批创业大学生、创业导师、大学生创业项目典型。推动宣传交流,增进全校师生对大学生创业的理解和支持,播撒创业火种,提高大学生参与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营造崇尚创新创业、褒奖成功、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氛围。
(二)创业知识教育
高校应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和优质师资,做好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学生成长需要,不断开设各类创业课程,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教育教学资源。同时,可将学生参加创业教育活动、创业教学建设均纳入学分制管理,以参与数量和活动成果为考核依据,按照相关规定折算学分,更加科学规范地实施创业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此外,高校还应聘请知名企业家、风险投资领域专家、企业高管等担任校外创业导师,选聘在金融、企管、市场、财务、电商、法律等相关领域的专业教师担任校内创业导师,鼓励创业导师通过“导师带徒”“坐诊把脉”等方式参与咨询指导服务,支持创业导师通过“移动课堂”“翻转课堂”“慕课(MOOC)”等方式促进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在创业知识教育中融入新的教育方式,渗透新的教学载体,使广大学生在参与创业形势政策宣讲、创业咨询指导帮扶等创业教学体验过程中,真正增知识、长才干、练能力、提素质,努力在创业知识的学习和储备上给予学生最大的平台支撑。如无锡太湖学院将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相融合,在公共课程、学科课程和专业课程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学校一年级便开设了创业知识的必修课,二年级开设了创业公共选修课,三、四年级结合就业创业指导课开展了创新创业实践,还将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把创业知识教育纳入学校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体系。此外,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
(三)模拟创业实训
高校应结合自身师资队伍,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从事就业和创业指导的老师分批次参加KAB(KnowAbutBusiness)、SYB(StartYourBusiness)、8+X(创业培训与模拟公司创业实训对接)、网创等创业项目实训师资培训,并在校内积极开设创业实训类课程。大力提倡“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以“模拟公司”组建和运营为课程基本组织形式,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主导,以创业实训师和创业咨询专家团队指导为辅助,以模拟实训办公室为训练场所,以网络运营平台为实训交流载体,以实训授课、实岗演练、学员交流和公司交易互动为核心内容,全方位模拟现代企业创办和运营全过程,从而在校内实现全真模拟创业实训,以达到锻炼和提升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目的。同时,高校应努力把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场景和任务以实岗实训的形式带进课堂,优化实训教学方案,加强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探索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引导性的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而通过模拟创业实训实现“引企入校”“全真模拟”,锻炼好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自2007级始,将《大学生就业创业模拟经营实训》纳入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作为必修课程,先后培养8+X创业实训师资20名,国家三级创业咨询师7名,连续为6个年级开展创业实训,累计培训学生近11000名,通过创业实训孵化学生创业企业百余家。近五年,学生参加“挑战杯”等竞赛获国家级奖项81项,省级奖项310项。
(四)创业经营实践
高校应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深入实施创业教育文化培育工程。通过打造创业教育文化品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创业文化活动,持续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组建各类创新创业学生社团,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营”等品牌活动,并不断加强活动宣传报道,营建校园浓郁的创业文化,提高学生创新素养,开发学生创意资源,激发学生创业梦想。尤其在活动载体设计、活动内涵提升等方面,高校要充分结合实践教育的特点,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并努力拓宽和畅通学生在校创业经营实践体验渠道,通过开办“创业集市”“创业一条街”“创意文化周”等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创业实践体验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通过选树“创业之星”“创业标兵”“创业英才”等青年典型,传播正能量,感动和影响学生,从而激励更多青年学生在创业经验实践的道路上不断开拓创新,放飞梦想。如宁波大红鹰学院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集创业实践、企业实习于一体的立体式创业实践体系。其设置的创业实践活动围绕一个计划、二个组织、三个平台展开。一个计划指鹰才计划,二个组织是人才猎头公司和品牌推广中心,三个平台即鹰才训练营、金种子计划、创业书吧。同时,该学校每学期挑选优秀的学生进入企业担任经理助理,通过岗位实习活动增加学生的创业经验。
(五)创业孵化运营
高校应将帮扶学生创业孵化运营作为创业教育的一大重点。在政策层面,为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实践可能;在文化层面,积极营造支持创业文化氛围,宽容创业失败;在实施层面,设立创业基金和创业基地,对优质学生创业项目和团队进行扶持、孵化。高校可以将现有的场地改造为大学生创业基地,或争取立项建设新的大学生创业园,扩大学生创业孵化和办公场所。同时,还应为创业学生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一是给每个创业公司(团队)配备校内外创业导师,采用“一对一”帮扶指导学生创业;二是积极推荐创业团队成员参与各类培训交流学习,提升创业大学生的思想、能力和素质,帮助创业企业负责人和团队骨干拓宽眼界、搭建人脉、提升能力;三是充分与地方创业园做好对接,建立并畅通校地创业孵化“立交桥”,鼓励和扶持运营良好的大学生创业企业飞出高校创业园,入驻地方创业园,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地共建、两园联动的全新局面,更好地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如金陵科技学院积极搭建“学校+企业”为载体支撑的创业孵化平台,学校将3D打印实验室、动漫实验室等一批拥有先进设备的实验室对校内相关专业的学生开放,鼓励其将设想落地为产品;设置“103学生创业项目工作室”,每年都有十几个创业项目入驻集中孵化;免费提供一百多平方米的空间面向在校的学生创业团队公开招标,引入艺术专业学生及艺术类社团学生的作品装点空间,鼓励学生成为艺术作品创客。学校还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作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的基金,支持和鼓励学生创业孵化运营。
作者:叶城均 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第二篇:西部高校工科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1高校创业教育的意义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降临而萌发的创业教育,正在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而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突出强调要加强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卓越的创业素质是奠定其人生辉煌的基石。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浪潮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步伐,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我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单一的专业人才的教育目标定位,大力推进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竞争力的提升与就业压力的缓解也迫切需要大学培养出一批批的创业者。在我国,创业教育已经由个别学者的倡导、部分高校零散的探索逐渐成为政府的要求、社会的呼吁和大学教育的指向,但与国外大学的创业教育相比,仅处于初创时期。目前,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有一种片面的认识,当前创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误区就是“创业教育只针对有创业想法的学生,使其毕业后能直接创办企业”。其实,以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创业教育,是对于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的探讨。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创业者的素质并非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开展大学创业教育研究,不仅是进一步推动我国大学创业教育尽快步入科学、快速、健康的发展轨道的要求,而且是拓展我国大学教育理念,构建与时俱进的大学教育理念体系,更好地发挥大学教育理论对新时期大学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的要求。
2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内容
辞海对创业的定义为“创立基业”,指开拓、创立个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各项事业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它强调过程的开拓和创新意义。创业,是一种探索性的行为,是人本质力量的展示与主体性的实现,这是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创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活动。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创业者的教育活动,其内核必然关注人的本质力量的培育和主体性的塑造。将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作为其核心的价值观,是创业教育的义理所在。大学生创业群体主要由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组成。创业教育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创业精神学:感性的创业冲动、知性的创业认知、理性的创业理念的逻辑演迸与多维建构;创业哲理、创业伦理、创业心理的释说与体系,三者之间的关联性与互补性。创业知识论:创业经济学、创业管理学、创业环境学、创业人才学、创业法学的学术性、伦理性、实用性与协调性。创业实践论:创业主体的行为规律与创业实务。创业教育内容的完善和建设应从全面性、系统性和成长性三方面进行。创业教育内容全面性应要求提供包括创业精神学、创业知识论、创业实践论三大板块的教育资源;系统性要求这三大板块的内容必须符合“公理化”体系所要求的协调性原则;成长性则要求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是动态的、开放的,能够在任一板块接收、吸纳直至融入新的教育资源,且不失其协调性。创业精神学、创业知识论、创业实践论三大板块教育资源的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的逻辑关系。创业精神是创业主体进行创业实践的灵魂和支柱。通过对创业哲理、创业伦理与创业心理知识整合,培养出创业者应具有的辩证思维方式,自信、自主、自立、自强的企业家精神与良好的道德情操。创业知识是创业主体必要的知识准备与创业的理论工具。通过经济理论、创业管理、创业环境、创业人才与创业法规等知识的协调与整合,使创业者掌握创立企业、合法经营、规划企业的创业文化和应对社会环境与市场需求变化的基本知识。创业实践论是创业者由理论到实践的中间环节,通过创业设计、案例教学与企业运营的计算机仿真等手段来培养创业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3西部高校工科学生创业教育现状
高校按照学校的隶属关系,高校可分为部委院校(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地方高校。众多的中西部地方高校虽然办学实力与重点高校有一定差距,但因为政府支持、学校努力和教师奉献,西部地方高校工科专业也培养了上千万的工程科技人才,有力地支撑了国家和地方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这些学校工程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基本满足了社会对多种层次、多种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形成了比较合理的中西部地区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体系。当前西部高校工科专业教育面临的任务:
l)以教学为中心,进行适量的科学研究;
2)以培养本科人才为主,培养少量的研究生;
3)以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为主,培养少量的工程科学型人才;4)以面向地方、区域经济和工厂企业为主,一般理工类院校重点培养技术实施型人才,更侧重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大众化教育下一般理工类院校,应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第一,应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并作为社会与时代推动力量的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型人才;第二,应培养服务于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第三,应培养人格完善、个性充分发展、个人价值能够充分实现的有特色的人才。吉首大学创办于1958年,是位于湘鄂渝黔边区大湘西区域内一所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特色的省属综合性大学,是湖南省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的高校。在我国西部由于经济相对落后,能够为大学毕业后提供就业的机会相对经济发达地区会少很多,学生就业率相对较低,如果能够激发学生在西部进行创业,将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自主创业已逐渐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西部高校工科创业教育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是创业教育已经越来越被大多数学生理解和支持。创业是一种大众化意识,创业是一种光荣,同时高校也普遍认为,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途径,也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法;高校学生也认识到创业为创新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而创新是保持竞争力的源头活水。二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在不断发展和丰富,广泛探索和讨论创业教育研究理论和实践体系逐步建立,很多有影响的有关创业教育的专著不断产生,学生创业实践也从初期的国外照搬转变到结合国情联系实际来进行。
4西部高校工科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目前西部高校工科创业教育受地域和经济的限制,还存在一些问题。我校针对这些具体问题,多年来,在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4.1学生主动创业精神欠缺使创业教育主体对象范围有限
参与创业教育的教师和专业人员是创业教育的主体,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在创业教育上投入的精力、他们自身的素质和水平、经验等对创业教育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创业需要有动力和兴趣,明确的动机推动人去创业,浓厚的兴趣吸引人去创业。而现在的工科大学生创造性和想象力尚有不足,不少大学生出于对创业过程的生疏和对创业风险的恐惧,创业兴趣偏低,创业素质不高,包括自信执着、主动坚强、包容柔韧、激情创新、稳健应变等内容的主动创业精神有待进一步培养。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创业精神的内涵,掌握学习和拥有创业精神的途径,明确创业精神的本质。动机是愿望,技能是手段。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深入钻研学科教学内容,准确把握学科内在的创业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当更多的学生具有了更多的创业专业知识、自主创业的动力和品质,创业教育对象范围和氛围才能更加广泛。
4.2创业教育内容有待充实体系有待完善
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模式,需要一个包括创业教育多样化的内容和系统的模块。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包含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实践环节等方面。创业教育是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工科大学生创业课程应该依据工科大学生的学科特点和心理特点来进行建设和充实。进行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性改革和实践是提高创业教育水平的关键所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为出发点,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工科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和运行模式。引入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竞争力。
4.3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创业教育教学内容涉及领域广,是一种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它注重知识的学习和个性的培养,也注重创业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训练。从事创业教育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由于创业教育在很多西部高校中还处于初步开始阶段,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数量有限,创业教育授业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高校要开展创业教育教学并达到预期目标,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业教育专业化教师队伍是至关重要的。西部高校要根据新的形势和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不断健全和完善教师培养管理体制,重视教育科研,促进教师成长。逐步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术评价机制,通过各种合理的方式选拔和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健全培养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其次为适应创业教育要求,学校要切实搞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加强教师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创业教育综合素质。
5结语
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采取的重要改革措施,反映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高校要充分认识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不断探索创业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李必云 单位:吉首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三篇:高校创业教育机制研究
一、构建高校创业教育机制的理论基础
(一)创业教育机制的含义
创业教育机制一词,其核心在于机制。机制在教育学领域的含义,即是教育现象的各类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行方式,比如包括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等。创业教育机制作为教育机制的一种类型,除了具有一般教育机制的特征,还应该关注创业活动的具体特征,比如实践性、自主性、创新性等。因此,创业教育机制既包括教育机制的特点,也涵盖创业活动本身的特质。
(二)创业教育机制的构建原则
1.定位于创业人才发展的需要。
第一,创业教育机制在其制度设计上应该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第二,创业教育机制是为创业活动服务的,在机制的制度设计上要符合学生创业意识发展规律,即从幼稚到成熟,从有想法到实际操作,符合创业本身的特征;第三,创业教育机制还要关注创业人才培养的内外因相互作用规律,尤其是要注意其外部环境的变化,即地方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树立机制动态发展的理念。
2.创业教育机制是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
创业教育是个系统的工程,其本身有着清晰的逻辑链条。当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立足于创业实践,为创业信息的获得、创业资源的整合及创业产品的服务提供智力支持。因此,第一,创业教育机制应该符合创业活动本身的发展规律及逻辑过程;第二,创业教育机制应该促成创业教育构成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第三,创业教育机制应该满足创业教育的内外影响因素的变化需要。
二、高校创业教育机制的具体构成
(一)激励机制
1.培养政策。
创业教育的培养政策属于是激励机制的宏观方面,是学校培养创业人才的规则,也是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指导方针。从形式上看,培养政策基本上是以学分制度体现出来的,比如有的学校规定,本科生(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创业学分或是获得创业证书方能毕业,创业学分或创业证书是通过创业活动获得的。这实际上,就推动了学生自身开展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将创业活动与学校教育强制结合在一起,从而避免了创业教育还是停留在灌输阶段,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实践及动手能力。至于学校认定的创业活动,一般指的是学生自主创业、创办小型企业,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激励创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认定学校颁发的创业证书的效力,学生在毕业后凭借着创业证书能够享受到地方各项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这对学生的创业活动具有较大的激励效果。
2.创业教学。
创业教学是创业教育的理论环节,但不同于一般的专业教学活动,其更强调教学环节的实践性与操作性。当前我国很多高校,以美国柏森商学院的“任务驱动”与“典型示范”等实践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所谓的“任务驱动”,就是要求教师在真实的创业情景中,设置具体的创业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比如企业的选址、注册地、融资、业务谈判等,教师按照小组完成的过程及结果予以点评并打分,这种分组活动显然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与团队合作意识,在完成教学任务中获得知识与经验。
3.扶持资金。
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其融资一直是一大困难,有学校提供扶持资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创业融资问题。扶持资金就是学校给学生的无息借款,通过资金帮扶,能够较好地解决学生创业初期的资金困境,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
(二)保障机制
1.政策保障。
政策保障是保障机制内的核心内容,也是其他各项工作开展的依据。高校应该建立一套固定的制度体系,将保障创业教育的发展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之中,比如创业教育的师资保障、经费保障等政策纳入学校的年度计划,以文件运行的方式得到正式的确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规范化、制度化的依据。
2.实训保障。
创业教育是实践性教育,实训是创业教育的基础环境。学生从确立创业志愿开始,到创业实体的正式运转,这个阶段是学生实训的关键时期。一般而言,很多学校在实训阶段会以“资讯交流”、“项目评估”、“模拟实训”等形式为实训提供保障,在“资讯交流”环节,学校会通过线上平台为学生创业提供各类信息,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到了“项目评估”阶段,学校会组织校内外的专家,对学生提供的创业意见进行评估,为学生创业提供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到了“模拟实训”阶段,学校会让学生创业团队进入实训室,依照实训系统开展虚拟经营活动,为学生创业提供预先的模拟训练。
3.经营保障。
当前,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大学科技园,在科技园内对学生创业实体进行“园内孵化”是重要的经营保障。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经营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经营实体的企业成熟度。高校科技园一般会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能够体现出当地经济发展的具体走向。此外,各高校科技园还提供各类软件服务比如法律、财务、物业等,减少了学生创业的烦琐程序。
(三)评估机制
1.一般评估。
一般评估指的是对创业教育的宏观评估,通常是由学校、院系两级主管部门来具体负责实施,其评估形式是学校与院系的年度就业创业工作报告。通常来说,每年的毕业季后,院系的就业部门会搜集本院系的毕业生就业创业具体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上报到学校的就业主管部门,由学校对各院系的创业情况进行评估、比较,并放在学校全局中进行审视,认清各院系创业教育开展的定位及整体效果。一般评估作为整体性评估,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其缺点也是明显的,其数据大多是统计性描述,缺少深度分析,不能细致指出创业教育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3]。
2.专项评估。
为了弥补一般评估的不足,很多学校会组织专项评估,即发动院系开展创业教育的教师、就业指导人员以本院系创业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申报学校的专项评估课题,对本院系的创业教育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展开深入的理论研究,发现各专业创业教育的差异,为各院系的创业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3.个案评估。
个案评估关注的对象更为微观,主要是针对成功创业后的学生进行案例回访。一般而言,对成功创业学生的认定需要把握三个条件:第一,创业项目成功运行2年以上;第二,创业者完全是依据自身能力而不是依靠家族或社会关系;第三,创业的项目符合学校创业教育发展方向及学校的专业设置。在案例访谈过程中,会涉及受访者的社会背景、创业动机、创业过程、创业经验等,有关教师将这些信息搜集起来,在反馈到教学活动中,能够对学生形成直接的激励效果。
三、高校创业教育机制运行的路径选择
(一)创业教育机制运行要立足地方产业发展需要
第一,在创业教育机制的制度设计中要参考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我国当前在“十二五”发展中,技术升级是各地产业转型的关键,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休闲旅游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等已经成为未来各地经济发展的方向,因此,高校在创业教育机制制度中,要考虑到各地的经济发展方向,促进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提升。第二,创业教育机制运行中,还要考虑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划分。各地在经济发展中,按照产业分布的重点,突出地区的经济功能,比如有的区域被定为文化科技产业区,有的区域被定为金融服务区等,高校也应该有意识地做出调整,引导创业人才选择合适的地理区域发展自己的创业项目。
(二)扩充创业教育机制的参与主体
首先,在激励机制中,应该鼓励学生走向校外拓展,给校外拓展的创业教学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促进创业教学与外部资源的融合,应该将学分制度与学生到企业实习、拓展相结合;其次,在保障机制中,应该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学校应该积极引进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各类公益基金、各类投资团体对大学生创业实训项目的支持,扩大创业教育的合作主体范围;再次,在评估机制中,当前的三类评估均是学校的内部评估,评估主体的单一可能会导致评估指标偏颇、分析主观、内容不全面等缺点,因此,在评估机制中引入专业的评估机构,提升评估机制的专业性与公正性。
作者:马琼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四篇:警惕高校创业教育误入歧途探析
1.创业教育在一些高校被视为解决大学生就
业困难的“灵丹妙药”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就业率的高低严重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这几年来,一方面,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和高校毕业生人数猛增的双重影响,就业市场开始出现萎缩,就业压力剧增;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与农民工的失业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导致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为了解决这种困顿局面,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创业教育应用而生。从表面上看,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创办企业,既能有效地解决自身工作,又能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这是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而且这种教育模式已经在欧美国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因此,在地方政府和高校领导看来,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化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灵丹妙药”。于是乎,高校学子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外,还不得不接受创业教育。虽然创业教育使教育界普通认可创业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一种企业家精神的培养。然而,残酷的现实是,我国创业教育已经开展了十余年,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仍然不到1%,受过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并没有提高就业率,反而就业率比过去还有所下滑,这显然说明了高校创业教育对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作用有限,这种方法看上去更像一种“治标不治本”的药方。追根溯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源在于高校人才培养的高度趋同性,各地各所高校不仅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上几近相同,而且完全跟不上就业市场的形势变化。再者,我国高校办学没有太多自主权、缺乏灵活性的特点,更加导致高校很难根据专业就业率来调整专业招生,从而致使部分热门专业“过剩“和冷门专业人才奇缺的“怪象”。所以破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治本之策就是要回归教育根本,在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
2.创业教育的功利化扭曲了部分在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创业教育的功利化助长了部分学生拜金主义的价值取向,特别是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更是急于求成,直接以大学生毕业后直接自主创业人数作为考量创业教育产出绩效的唯一标准。这种以结果论英雄的教育心态容易使学生错误地认为,既然市场经济是以追求金钱为目的的,那么创业的价值就在于不择手段地获取金钱,获得的金钱越多,实现的自我价值就越大,把金钱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有学者连续3年对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认为创业目的是为自己挣钱的竟占70%,是为国为民的只占20%,还有10%是为了荣誉,这样的结果反映出我国创业教育价值导向的偏离。创业教育的功利化催生了部分学生嫌贫爱富的价值取向。一些学校为了在短期内能够收到创业教育的成效,对开展“创业计划大赛”、设立“创业基金”、建立“创业基地”等容易出表面效果的工作投入精力较大,学生也热衷于参与类似创业活动,获得资金奖励。在参加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产生了嫌贫爱富的心态,无法获得利益的事情不愿意去做。创业教育的功利化造成了部分学生好高骛远的心态。一些高校并没有结合学生实际,总是喜欢用创业英雄的成功故事来激励学生创业,学生听完后,认为创业是一件简单的事,使得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容易脱离现实,盲目创业。同时,在帮助指导大学生选择创业项目时,有些高校过于强调创业项目要与大学生的“知识分子”身份相符,所以对机会型的创业项目扶持较多,对符合市场真实需求的生存型创业项目予以轻视。
3.一些高校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的主要动机
与根本目的是为了“政绩”政绩观决定着领导的施政行为和效果。一般来说,考核高校领导的政绩主要体现在“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其中“德、能、勤、廉”是隐性指标,无法量化衡量,难以让人察觉在这方面做得好,只好在“绩”上做文章。但由于高校领导对“绩”的理解把握不同,导致不同的施政结果。建设创业基地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大学生创业实践的问题,这是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在一些高校,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就已经建设好创业基地,而根本不考虑学校是否真的有这个需要,这只能说明“政绩”思想在作怪。在学校领导看来,建设创业基地不仅能体现学校创业教育的突出成果,而且在迎接上级检查时,可以有地方接受参观、考察,这更加容易凸显创业教育的成效。如何处理创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一要回归创业教育的本质。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短时间内难以收到立竿见影的人才培养效果。诚如美国百森商学院蒂蒙斯教授所说:“学校的创业教育不同于社会上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标的就业培训,更不是一种‘企业家速成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应该是着眼于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具有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基本的价值取向。从这个角度来看,创业教育并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法宝,而是应当把创业教育作为大学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二要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创业观。高校作为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场所,肩负树立大学生正确创业观的重要使命。正确的创业观是指大学生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更要有吃苦耐劳、不怕失败的作风。开展创业教育,首要的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创业不仅可以获得金钱、实现自我价值,更重要地是帮助社会发展经济,提供就业岗位,做出社会贡献。三要实事求是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我国现有高等学府三千多所,资源禀赋各异。高校领导在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时应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一切从具体实际出发,准确地把握创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制定好创业基地建设的规划图。
作者:董成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