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耦合基础
(一)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异同点
创新的含义是建立一种新型的思维方式,创业则代表一种新事业的产生,创业需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的程度直接影响创业的成败,二者之间息息相关。创业教育只有建立在创新教育的基础上才有发展的条件,创新教育需要通过创业教育来达成教育目标。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教育前期教学可能倾向于理论教学,后期则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帮助学生尽可能地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实践中。创业教育是时展下本科院校调整教育模式的必然选择。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创事业。从创业教育角度来分析,学生创业能力的强弱集中体现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均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本质是相同的。创业教育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个人创业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物质与精神财富,这些又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帮助。从内容来看,两种教育都涉及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从目的来看,创新教育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创业教育的根基在于实践性,两者的目的均是为了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虽然有很多的共同点,但也存在不同之处。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挖掘个人的潜力,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创业教育的内容更加真实化和物质化,是创新教育在现实的延伸。对于教学应用型高校而言,无论是创新精神还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旦脱离创业元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有必要转变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来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从功能上看,创业教育不能代替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不仅是一种创新或者是教育理念行为,而且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从实现途径来看,创新教育不仅是一门学科,而且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以实现。
(二)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耦合的条件分析
耦合的实质是系统及其运动方式之间的共生互动。耦合不只是系统特性、功能和过程的简单叠加,耦合后,系统的整体功能将超过每个组成部分的单独效应。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耦合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两都具有实现耦合效应的基本条件。
1.耦合的内驱分析
具有创新精神是创业的基本条件,也是创业的本质原因。创新教育实现的过程,是将自身的创新价值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而这个实现的过程就是创业。创业者本身也许不是创新者,但是创业者必须具有敢于创新的精神。创新者本身并不一定要成为创业者,而是把自身的创新精神或创新成果转化成为真实的价值,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贡献力量。创新和创业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耦合提供了内驱力。尽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着各自明确的边界,但是两者在很多方面是相互交叉、融合的。创业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创业教育的前提是创新教育,也就是说创业教育可以看作创新教育在实践上的一种延伸。创新教育需要通过创业才能实现价值,创业教育通过创业的过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素质。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为两者的耦合提供了有力的驱动。
2.耦合的外因分析
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耦合的有效促进方式。目前,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数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这表明我国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耦合存在一些问题。从教育氛围方面来看,学生、高校以及社会对创新的认识普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耦合。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没有开展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没有正确认识二者耦合的必要性。我国要实现建立创新型社会的目的,需要靠教育来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优秀人才。因此,我国的大学尤其是应用型大学要重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耦合,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加大扶植力度。
二、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耦合的实践路径
当前高校要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耦合,必须摒弃原先的教学理念,分析和修正现有的培养目标、培养途径等,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教育培养体系,从而满足创新、创业的需求。
(一)教育主体层面的耦合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耦合涉及学校层面、学生层面和社会层面。从学校层面来看,高校要提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具体目标、类型、专业等,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等相结合,明确办学目标,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要及时、准确地将社会需求反馈给学生,提高教育水平,鼓励学生深入了解自身的优缺点,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是耦合机制的主体。高校应引导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以及自身存在的不足,抓住机遇不断提高创业素质与创新能力。从社会层面来看,高校应及时地了解社会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引导学生调整学习计划,为学生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与适应能力。
(二)教育体系层面的耦合
从教育体系层面来看,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耦合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课程安排、社会实践以及校园文化等方面。从教育目标来看,高校要把创新理念与创业理念相融合,并使之融入学校课堂教学、教育管理中,使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从而建立课堂教育、实践教育以及校园教育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课程教学来看,高校要注重渗透,实行层次化教学,在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开设相应的选修课、专题讲座,条件比较成熟的高校可以开设相应的必修课。教学内容设计要能够保证学生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业技能。除了传统的课程教学,教学应用型高校还要不断发展第二课堂教育,结合专业教育、创新教育以及实践教育,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创业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社会实践来看,高校要充分利用实践活动等载体,注重教育活动的多样性与层次性。例如在开展创新创业讲座、辅导与训练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高校可以制订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实践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从校园文化来看,高校要注重文化引领,形成统一的校园文化理念,并使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重点关注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具体内容,组织学生参与更多的相关教育活动,为耦合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此外,高校要重视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时俱进,充分了解社会的需求,推进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耦合,以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作者:汪伟 单位: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党委
第二篇:高校创业教育思考
一、我国创业教育的现状
就我国现状来看,教育被分为了广义层面和狭义层面。广义上的含义是把提高学生基本创业素质作为基本目标的,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再按照基本课程设置进行内容的改革。狭义层面来解释就是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通过各种资助方式让学生建立自己的企业和公司。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就对大学生开展了创业教育,他们把这门课程归入了商学院的范畴,到21世纪初期,美国大学商学院开办创业课程的数目达到了300多个,比初期增长了一百多个,并且一些顶尖大学也把创业教育设置了专门的专业,并且发放相应的学位证书。很多美国大学都把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数量的多少作为评价一个大学机制完不完善的基本标准。欧洲高校亦然。中国的创业教育还比不了这些国家,由于起步较晚,发展的完善程度非常低。虽然现在很多高校都已经开始重视这个话题,但是创业教育还没有真正实施起来。进入21世纪,我国开设了9个创业教育的试点课程,随后渐渐地推广了起来。近几年来,我国相关单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各种帮助,给他们提供特别的创业环境,在法律上对他们的创业工作也进行了保障。
二、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
创业教育的开展,让学生更了解企业的构成,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能够把学生引入正确的创业道路。在学生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积极创业的精神能够让他们在就业的过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有效的就业,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率。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对学生自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了解社会的关键步骤,也能让他们掌握一些生活技能。社会需要的是有能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而不需要社会负担,开展创业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知道生活的不容易,更加体谅家长,为家长减轻负担,也可以培养他们对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管理学的实质内容是对人和事的协调,目标内容是对组织目标的有效完成。现在的很多高校毕业生不仅在生活上依赖父母,还在思想上依靠父母。这并不是社会的原因,而是他们认识不到自己的责任,不清楚自己能够做什么,也不知道社会缺什么样的人,开展创业教育刚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依赖心理进行治疗,增强他们的社会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为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稳定都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提高创业教育效率的有效措施
要提高高校创业教育的效率,主要有三个措施,首先要加大对创业教育的资金和教师的投入力度。高校中创业教育的教师资源非常稀少而且大多没有专业对口,这类教师没有相关的创业实践经历,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的时候很容易进行理论的重复,让学生似懂非懂,最后对这方面的知识失去兴趣。要对创业教育的老师进行专门的培训或者让他们进入公司,完全理解创业是什么,创业需要什么,这个时候,老师进行创业讲述时就会不知不觉的将知识讲的较为生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请一些相关方面的专家开展专门的抓家讲座,在学校的网站开办专门的创业教育论坛,这是提高创业教育效率的基础。很多高校都在进行创业教育的探索工作,并致力于将创业教育作为一个课程系列付诸实践。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还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倡导和探索的阶段,没有明确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没有设立完整的创业教育相关的体系,没有完善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其次,把握创业失败者的案例,通过对学生讲解分析创业失败者的失败过程和原因来增强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让他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够找出原因,然后寻找方法努力解决问题。市场经济会发展的越来越激烈,当代大学生要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锲而不舍的进行创业事业才是创业精神的具体体现。很多毕业生,在刚毕业的时候会有很多目标和想往,但是随着对社会深入的了解、一次一次的面对挫折,这种壮志雄心会逐渐消失。打败他们的不是挫折而是对自己的正确定位。最后,高校最好开设一些资本课程和人际沟通相关的课程,让大学生的创业的过程更加顺利。
四、结语
中国的创业教育还比西欧国家,由于起步较晚,发展的完善程度非常低。虽然现在很多高校都已经开始重视这个话题,但是创业教育还没有真正普及起来。管理学的实质内容是对人和事进行协调,目标内容是对组织目标进行有效的完成。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开展,一方面能提高学校的整体素质,完善学校的教育体系,还能培养出大批实用性的人才,把学生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效的联系在一起。
作者:周慧广 单位:长春工程学院
第三篇:高校有效实施创业教育探索
一、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
理念决定行动。对创业教育的认识首先应具有正确的理念,遵循教育规律,符合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创业教育的目的应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创业教育的重心应突出大学生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能够在实践层面提升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系统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执行力。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在高等学校的实践形式之一,是素质教育领域的新拓展,反映了素质教育在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方向。创业教育应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共同办学宗旨,高等学校自然也不例外。创业教育本质上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唤醒他们的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激发大学生们参与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必然要从道德、知识、能力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专门教育和训练,而这些方面恰恰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创业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就业难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将其视为民生之本。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难已经存在多年,且愈演愈烈,特别是受金融危机影响,难度增加。据统计,2014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有727万人,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有人曾将此比作为“最难就业季”。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教育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自身就业问题,而且可以创造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发挥就业乘数效应。创业不同于一般的就业形式,它是更高层次的就业,毕业生中创业的数量和质量往往也是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考核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指标。创业教育必须依托实践开展。实践性是创业教育的典型特征,创业教育就是要从创业实践中总结经验、汲取知识、提高能力,创业教育的过程就是实践育人的过程。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高校必须广泛搭建创业实践平台,丰富创业实践形式,强化创业实践措施,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感悟知识真谛、培育创新精神、提高创业能力,同时在实践中全面认识和评价自我。
二、构建完善的创业教学体系
创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种路径探索,要想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有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并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固定下来。组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创业教育开展的前提和保障,根据创业教育的特点,创业教学师资队伍的组成必然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校内专职教师,二是校外企业导师。校内专职教师一般由具有经济学、管理学背景的教师担任,目前各大高校主要依托商学院或经济管理类学院的专业课教师。校外教师一般是聘请校外企业家、成功创业者或政府工商财税部门的管理者担任,他们熟悉创业流程,管理经验丰富,有利于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是开展创业教学的另一个基础,作为一种素质教育,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应是普及性的,应该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具体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方面,理论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企业管理学、财务会计、风险管理等经济管理类课程,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创业模拟、SYB/KAB实训、淘宝创业课等。此外,各个学校还应根据自己的办学传统和学科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某个专业领域的创业课程。这些创业教育课程要以学分的形式固化下来,以供学生选择,形成稳定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创业教育辅导培训。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培训是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的工作。要充分利用政府平台,加强对高校创业教育的辅导培训,避免创业教育闭门造车。目前,各地政府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是负责创业辅导培训的责任机构,这些部门一般下设就业(或创业)管理中心,专门针对所在地高校和社会人士开展创业辅导和培训。如江苏省每个地级市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几乎都与全球模拟公司联合体合作开展了创业实训工作,有的还长期开展SYB培训工作。这些辅导培训一般是由政府划拨专项资金开展,如果高校能有效利用这些平台开展创业教育,不仅能解决创业教育资金问题,还能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
三、营造浓郁的校园创业文化
校园创业文化是大学创业教育的精神体现,是创业教育有效实施的氛围保证。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主要依托社团和各类校园媒介,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组建创业社团,开展创业活动。通过成立创业类学生社团,激发大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托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如“创业金点子”“创业论坛”“与创业者面对面”“赢在未来”等,从而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熏陶大学生的创业梦想。对于创业活动的开展,仅仅依靠学生社团的努力是不够的,学生社团开展的创业活动往往是层次较低的一些简单活动,对一些层次较高的创业活动则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如“企业家进校园”“名人创业大讲堂”等影响较大的活动只有从学校的层面来组织,才能有效开展。举办创业竞赛,提升创业能力。创业竞赛是我国目前影响最为广泛的一类学生赛事,自清华大学首次从美国引进并举办国内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来,创业竞赛已被国内众多高校采纳。除最有影响的“挑战杯”以外,各种冠名的创业计划竞赛层出不穷,如“昆山杯”创业大赛、“金碟杯”创业竞赛、“中国创业实习网”模拟创业大赛、各省各市各校创业竞赛等等,创业竞赛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国高校内蓬勃发展。创业竞赛是创业教育最精彩的实践形式,被大学生所喜爱,通过创业竞赛,能产生一大批优秀的创业团队,也能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精神。依托校园媒介,宣传创业知识。校园媒介是学校和学生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要充分借助这一渠道,有效宣传创业知识。常见的校园媒介包括校园网、校园广播电台、电视台、校报、各类校刊、校园宣传栏、橱窗、展板等,此外还有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介也是创业宣传的有效渠道,更容易被大学生知晓和接受。学生通过这些校园媒介了解创业知识,参与创业实践。
四、建立多元化的创业实践平台
如前所述,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需要足够的平台作为载体。受校内教学资源的限制,高校仅依靠校内实验实训室来充当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显然不够,无法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这决定了创业实践平台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它既包含校内平台,又包括校外平台。创业模拟平台。创业模拟平台是指依托校内实验室或实训室,在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网络化创业实践平台。目前,校内创业模拟平台主要有两个系统:一是中国创业实习网系统,借助该网络平台,学生注册取得相应的账号和密码,然后扮演创业者在虚拟市场中开展创业活动;二是全球模拟公司联合体创业实训系统,相对来讲这一平台应用较为广泛,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都在使用,它同样要求学生在网络平台扮演创业者,组建创业团队,模拟从公司创立到经营的全过程,还要求各创业团队制作创业计划书,并现场阐述创业理念、经营过程等。相比而言,后者将模拟创业与创业竞赛结合起来,更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创业见习平台。创业见习平台由设在校外的创业见习和实习基地组成,这些基地一般与学校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愿意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服务,帮助大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提高他们对创业项目的识别和辨别能力、创业过程的掌控能力,以及对创业风险的防控能力。创业见习平台不仅为大学生提供见习的机会,而且还要配备专门的见习导师,并有完善的见习管理和考核方案。创业孵化平台。创业孵化平台既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校内的创业孵化平台多指高校自建的大学生创业园,专门用于扶持市场潜力大、创业条件完备、可行性强的创业项目。一般而言,大学生创业园主要为创业项目的初期孵化,一旦项目孵化成功且经营较好,将转入校外创业孵化平台。校外创业孵化平台一般指各类科技园,包括依托高校自身建立的大学科技园以及政府建立的科技园。这些科技园往往会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优秀的创业项目入驻,在资金支持、税收减免等方面各地会有不同程度的照顾。进驻科技园内的企业一般要经过考核和评估,因此,只有在创业园内孵化成功的项目才有可能进入科技园。
五、健全创业教育管理机制
创业教育理念的落实、创业教学的实施、创业文化的形成以及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都离不开高校对创业教育的管理,因此,形成一套健全的创业教育管理机制是保障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环节。一方面,要成立校级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由校(院)长或分管教学的校领导担任主任委员,由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后勤处、相应的二级院系以及校外基地等作为成员单位,建立一个各部门联动、理论实践一体、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的创业教育管理机制。学校各部门要建章立制,确保创业教育能顺利有效开展,保障创业教育的资源供给和要素分配。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创业教育管理效率,要引进和开发特色鲜明的创业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确保创业教育信息畅通、资源共享。例如,有些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发了创业教育管理信息平台,集信息、创业教学、社团活动、创业竞赛、创业园和科技园咨询、成果展示等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创业教育管理的时效性和科学性,促进了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整体提升。
作者:刘尧飞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第四篇:高校师范生创业教育重要性及对策
一、师范生创业素质缺失的现状
1.创业意识不强
对于师范生来说,找一份安稳的工作是他们当年报考师范专业的动机之一,然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其中一些人无法如愿加入教师这个行列,部分学生只能选择自主创业,但他们却存在着创业意识不强、创业欲望不强烈的问题,在“就业不如创业”的呼声下,举棋不定,患得患失。
2.创业心理品质较差
创业是需要投资的,投资就意味着有风险,但多数师范生担心失败,冒险精神较差,在面对困难处境和遭遇挫折时,缺乏较强的独立、坚韧与承受力,有时在机遇面前显得犹豫不决。
3.创业能力较弱
创业能力是以智力活动为核心的,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创造性,虽然师范生的专业技能熟练,但师范生在市场机会识别、市场调查、商业策划力、创业融资力、创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较弱,在决策出现问题时,他们往往表现得不知所措。
4.创业知识欠缺
师范生所接受的是专业知识的学习,他们很少接受创业知识的学习,所以创业方面的综合性知识薄弱。在面对自主创业时,往往会表现出不知道怎样开展工作,不清楚从哪里入手的情况,经常走弯路,对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把握也不是很精准。
二、加强师范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1.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高校强化师范生的创业教育
从近几年发展的趋势来看,师范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首先,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高校培养模式,允许符合条件的社会公众和非师范生申报教师资格,从事教育行业,这使教育行业的师资日趋饱和。其次,国家“特岗教师”这一特殊政策的实施,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这对师范生的就业也带来很大的挑战。由于高校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和影响,对师范生的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的培养和其他专业相比,有着明显的不足,师范生的就业领域和发展方向受到很大的约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师范类毕业生的从业分布基本是教育、公务员、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公职领域,在公司、企业、工厂等经济领域只占1%左右,成为企业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师范生的创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心理和创业实践经验,能够在未来的求职就业中自主创业,缓解就业压力。
2.教育领域发展趋势需要高校加强师范生的创业教育
在教育领域,我国主要的矛盾是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更多更高的需求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教育矛盾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的多样性。未来教育领域工作岗位将越来越脱离传统的模式和要求,更多潜在的或前人未涉足的新型岗位或领域会不断涌现,而这种新型的教育岗位或领域必须由具有专业师范技能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来开拓。高校的师范生想要抓住这个事业发展的机遇,必然要求高校加强创业教育,增强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技能,增加创业知识。
三、加强师范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1.转变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观念真正转变,行动起来才能自觉和迅速。高校要做好创业教育,首先得帮助师范生转变对创业的认知观念,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积极创业是人生职业规划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只有主动把握才能赢得先机。创业是最能检测一个人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是否具有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标尺,创业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实现其自我价值。
2.加强创业心理,提高心理素质
对于创业,要捕捉商机,选择投资方向,这都需要创业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也需要有过人的胆识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承受来自家人、朋友和社会的压力,因此对于依赖性较强、自主性较差、忍耐力较弱的师范生来说,加强他们的心理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3.强化创业实践,培养创业能力
高校要树立“大创业教育”的观念,对师范生的创业教育实行全员化、全程化。对师范生的创业教育不能拘泥于课上的知识灌输,还要锻炼学生创业能力,这需要老师的指导,更需要学生自己亲身的实践。高校可以将创业实践与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结合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如校企面对面讲座、假期实践等。师范生应当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除参加相关创业大赛及学校举办的创业实践活动外,还可以进入公司、企业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观察社会,不断提高自身的创业实践能力。很多创业成功的大学生均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大学生应当在把握自身学习的情况下多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自身的社会知识,增强自身的创业实践能力。
4.设置合理课程,丰富创业知识
从师范生入学起就开始加强他们的创业教育与引导,培养他们的创业热情和“自主创业、自我发展”的创业意识,从大一开始就进行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创业规划。在课程设置上,应摒弃传统的单向、一元化培养模式,积极营造多向、多元化的培养模式。调整课程设置,充实课程内容,注重技能教育和能力培养协调,着眼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做到文理渗透,扩大选修课比例,让师范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财经知识、金融知识、公关知识、管理知识、营销知识、税务知识和法律知识等,使学生达到“一专多能”,既有从师的技能、方法,又掌握从事其他职业的本领,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的机会。
5.搭建创业平台,增加创业机会
高校借助自身教育平台,利用政府、商家提供的资金,建立自己的创业基地,实行“院领导、主管教师、创业小组负责人”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鼓励师范生申请创业项目,并予以资助和扶持,带领学生进行项目研发,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企业或公司,从事商务活动、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实现产、学、研为一体的办学模式,师范生通过老师指导和自身能力找到创业项目,实现创业。
四、结语
总之,曾经就业较有保障的师范生,如今也打破了“铁饭碗”。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观念在改变,师范生也不例外,无论是社会现实,还是自身的爱好,投资创业已然可以成就个人梦想。在“与其给他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的口号下,更多的师范生也加入自主创业的行列,这就要求他们在大学里,不仅要学到高深的知识技能,还要学会生存的本领,加强师范生的创业教育也成了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作者:林丽 单位:贵州师范学院
第五篇:高校共青团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1.大学生创业教育情况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他们自主创业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几年,高校逐渐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设置了创业相关课程,创业教育向规范化和系统化发展;高校联合政府、企业有针对性地为学生举办创业报告会,举办创业培训,扩大了创业教育影响;此外,大学校园掀起了创业计划大赛热风,为广大有意向创业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平台和实战场所。虽然创业教育已经在全国许多高校实施,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创业就业水平和差距很大,创业比例较低。而大学生创业问题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大学创业教育深层次问题相关。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在师资配备方面基本属于“学院派”,大部分缺乏创业实战经历和企业工作经验。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不高,过分夸大创业失败风险或者创业所需成本,很多家长也对学生创业持怀疑态度,创业意识淡薄,对创业课程或相关知识不重视。
2.共青团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优势分析
高校共青团作为学校党政的助手,以思想引领、服务青年学生为宗旨,新形势下共青团在服务大学生创业工作中优势明显,其重要性越发突出。
2.1组织管理优势
高校共青团组织体系完善,从院团委到二级学院分团委,再到各团支部,院系级学生组织和各学生社团,共青团覆盖全校青年。共青团组织能够紧密联系青年学生,能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给予创业指导及其他帮助。
2.2资源优势
2.2.1指导教师优势。
高校共青团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专业的创业指导老师,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业务强的专业教师,优秀创业校友,还有对口企业老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
2.2.2社会其他共青团组织优势。
高校共青团与社会其他共青团组织有紧密联系,与各级政府、创业园区、企业的团委有深入合作,可以为创业青年提供政策支持,提供创业相关信息和培训讲座等,提供创业青年学生互相交流的平台,激发创业热情。
2.3载体优势
2.3.1高校文化活动载体。
高校共青团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对青年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园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技能节、创业类社团等载体培养了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让青年学生接触创业知识和理论。
2.3.2网络载体。
高校共青团拥有微博、微信等落网平台,青年学生较为关注。平台定期推出创业小知识、创业典型人物、创业优惠政策等,向青年学生普及创业知识,学习身边的榜样。
3.高校共青团创业教育活动体系的构建
3.1充分利用共青团组织管理优势
引导青年学生思想,培养创业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创新创业不仅需要结合自身专业特长,而且需要根据社会市场需求提炼创新成果,投入市场,转化成为有价值的产品。高校共青团要充分发挥自身组织管理和教育引导优势,开展创业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对青年学生创业需求进行调查,有针对性地举办校园创业一对一面对面青年荟、创业讲座,创业青年学生沙龙、主题团日活动等形式,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地域优势,做好市场调查,提炼出自己的创新成果,并且要敢于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将大学生拥有的知识变为社会价值,在青年学生中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氛围,让他们在创业中实现自身价值。
3.2打造专业的指导教师团队
高校共青团要组建具有专业能力的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定期参加培训和外出学习,掌握创业相关知识,并了解国家、地方创业相关政策,有利于向青年学生提供有效指导。发挥青年联合会、青年企业家协会、地方团委、校企合作单位等资源优势,邀请他们到学校举办创业讲座、担任创业导师,将丰富的创业经验传授给青年创业学生,从而弥补课堂创业理论教学中的不足。在对创业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他们还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创业时间不够,文化课程较多,没有精力做;二是没有经过创业系统的培训。高校共青团可以联合教务处从学校创业类社团中挖掘创业人员,成立创业学院,聘请创业老师,所修的课程学分可以抵其他学分,一方面不影响学生学分修得,另一方面在全院范围内建立了创业交流圈,交流经验,协作互助。
3.3有效依托活动载体,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3.3.1创业赛事为引领。
1989年,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的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清华大学启动,这成为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历史开端。二十多年来,挑战杯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比赛也受到了各类企业和风头的关注。高校共青团要以创业赛事为引领,落实各项创业类活动,为青年学生提供更广阔、更有力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
3.3.2职业规划为着力点。
职业规划能帮助大学生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自我,高校共青团要充分发挥此优势,以职业规划为切入点,帮助大学生对职业进行规划和定位,确定将来发展方向。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教育,做好大学生就业教育。
3.3.3社会实践为平台。
共青团鼓励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如练摊、企业实习等形式,让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体验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和现状,积累创业经验,切实提高学生创业竞争力。
3.3.4创业典型为榜样。
高校共青团在全院范围内树立创业典型,无论创业规模大小,通过网络等平台,对他们进行宣传报道,一方面树立创业人物的信心,另一方面让其他学生学习。建立KAB创业俱乐部,吸引有创业热情的学生参与。
作者:戴艳 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研究
一、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严重滞后,相对于国外臻于成熟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而言,我国还处于幼年时期,这显然已经远远无法满足高校创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需求”。综合来看,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政府过多干预与高校创业教育缺少评价的矛盾
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本是随着国家出台的创业政策和规定的变化而变化的。从20世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领域的改革逐步延伸到高校,政府放权确立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使高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利益主体。但长期以来教育主管部门的集权对高校形成的“管理依赖”,使高校在招生、专业设置、综合改革、教学评价包括创业教育的开展及其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受到过多限制。体现在创业教育上就是积极性不足,尚未建立评价体系。固有的办学观念、创业师资、教材、实训场地等方面的问题,造成很多高校比较被动地开展创业教育,尤其是在政府未对创业教育做正式要求的情况下就更疏于对创业教育及其评价体系的关注,缺少对创业教育的周密安排及通盘考虑。
(二)创业教育评价主体一元化与多元化的矛盾
高校创业教育评价工作主要是由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政府意志在评价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政府既是高等教育的举办者,又是法定的管理者,现在又是评价体系的主导者。举办者、管理者与评价主导者是同一主体,导致了政府评价的过度权威性及评价主体的一元化。政府作为全能的行为主体,具有无限权力,能够凌驾于其他社会组织和机构之上,导致在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中社会参与不足,无法形成多元评价体系,妨碍了高校创业教育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创业教育评价标准单一性与高校创业教育复杂性的矛盾
创业教育的评价结果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高校创业教育的效果,并且它是建立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关键。在以往评价方案的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高校创业教育的类型以及地区差异带来的创业教育类型层次的多样性,过于强调“标准”而淡化了“特色”。以统一的标准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创业教育进行比较,不仅损害了评价的科学性,而且抑制了创业教育的个性发展。评价标准的僵化和缺乏弹性也导致公众对评价结果的不信任,认为评价的结果并不能实事求是地反映高校创业教育的真实情况和实际效果。
二、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优化的原则
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结构,需要遵循科学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的优化原则来进行构建。
(一)科学性
评价体系应体现科学性,必须遵循高校创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准确反映评价对象的基本特征,显示过程中的实际水平和效果。评价体系设计越细、评价指标数量越多,评价对象之间的差异就越明显,评价的可信度和准确性就越强。因此,在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中要掌握好科学性原则。科学规划评价主体,根据主体不同,评价内容和评价体系要有科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意义。确保评价体系的整体布局、全面规划的立足点,能够保证体系构建的客观性和可行性。根据不同评价指标制定相应体系评价标准,从多方面、多角度优化评价体系,既符合本校实际情况又贴合国家相关政策,保障评价体系的正确性和针对性,使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更有科学性。
(二)导向性
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具有鲜明的导向功能,体现在三个关键部分。首先,评价体系的确定从内容上规定了评价的范围,被评者自然而然就会重视评价体系所包含的方面,而没有被列入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其次,权重分配的轻重关系也会引导高校创业教育更多地重视评价体系所涉及的内容;最后,评价体系的标准选择最为直接地反映了体系设计者的价值观,对于被评者而言也最具有导向性。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要保证对被评者的正确导向,引导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评价体系的导向性直接关乎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学生的学习侧重甚至左右着创业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方向。有评价体系才会有激励和竞争的机制,如何利用评价体系的导向性将创业教育引向良性、高效的循环中是非常重要的。推行有效、高质的评价体系能激励被评者对创业教育的接受,促进创业教育的运行。
(三)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原则指的是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每一项指标内容的实施要具备一定可能性和可行性,或是用描述性、行为化的语言加以界定,使之可以被测量或观察到,再据此得出评价结论。在制定评价体系时应力求每一项目内涵明确、简明、突出重点,注重采用定性和定量综合考虑的有效办法。定量方法可以较真实地反映评价情况,定性方法可以明显体现评价主体的情况。因此在评价体系中使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评价体系的操作性。通过对创业教育的反应层面、学习层面、行为层面和成果层面等不同层面制定评价指标,可以更细致地优化评价体系的可行性,使其更具有操作性。
三、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优化的内容
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优化内容作为体系优化的关键,是指导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优化运行的纲领性策略。做好评价体系优化内容才能切实保障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优化的落实。应通过内部评价体系、外部评估机构、评价结果效能和制定定性指标评价体系四条途径来推动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优化。
(一)完善内部评价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就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而言,高校自身内部评价是内因,外部评价只是外因。因此,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是鼓励高校的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内部的评价体系,将外部的各种要求和预期转化成为高校创业教育内部的自觉行动,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所以,从长远看来,大力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的自我评价,逐步建立高校创业教育内部评价体系,应成为整个国家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的基础。完善高校创业教育内部的评价体系,最为重要的是在思想和行动上实现由“要我评价”到“我要评价”的转变。在高校内部,应在学校、学院等不同层面上建立健全创业教育内部评价体系,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内部自我评价。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和有效性,必须组建具备合理的学术结构、合理的工作背景结构、合理的年龄结构以及合理的评价经历结构等特征的专家组。同时,为了保证评价的科学性,还可聘请校外同行专家参与学校内部的评价工作,与校内各学科专家、同行学者一起将内部自我评价和外部同行评价相结合。
(二)引入外部评估机构
与政府的评价不同,高校创业教育评估中介机构是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因此,应固定审核期限为每四年一次,并且主要对“创业教育的结果即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毕业生选择创业的数量与质量和在社会、企业中发挥的作用等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优势在于以其快速、灵活的特征与高校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从而使高校的创业教育在评价的选择上有较大的自由度和主动性,可以以“旁观者”的视角审视政府在反映社会需求方面存在的政策和工作效率方面的问题,也能以超然的眼光对待和满足高校创业教育的各种需求,有利于体现和协调评价体系中的多元价值取向,“充分调动不同评价主体的积极性,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推进评价理论和实践的开展,从而形成创业教育评价网络,真正成为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推动力”。中介性评估机构也凭借其自身的独立性、专业性和中介性能够很好地在政府指导下,既可以接受学校的委托开展关于创业教育方面的评估工作,又可以自行组织大范围的校际之间的评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中介性机构在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中的作用。
(三)发挥评价结果效能
国外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对比研究发现,各种创业教育评估的结果常常会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发挥效能,若评价出来的结果与激励机制不挂钩,其结果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此,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优化首先应该形成一个比较系统、客观和公正的信息平台,满足政府、社会和公众等各方面对创业信息的需求,增加高校创业教育活动的透明度。其次,评价结果与高校创业教育资源配置的结合,既有利于提高高校创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益,也有利于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使评价的结果融入市场经济的“信息流”中,借此转化为资源效益。只有当评价的结果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时,评价体系才会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有效机制。具体可将大学创业教育评价结果与财政拨款相结合,所有科研评价以创业教育的不同侧重点划分评价单位,并成立评价小组。高校创业教育项目可以按照意愿自由选择向多个评价小组提交评审材料,根据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国内优秀标准的比例对提交的项目材料进行评价定级,最终按照质量等级的划分转化为拨款权重,等级越高权重越高,处于低等级的科研项目将得不到公共拨款。这种对创业教育评价结果的合理利用将有助于高校的创业教育逐步走向科学发展及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也将从整体上优化高校的创业教育系统。
(四)制定评价体系定性指标
1.政策体系评价
政策体系评价包括高校内部制定的关于创业教育的一系列内容和规定,是符合本校创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指导思想,高校创业教育要在大方向上与国家和政府的纲领性意见相一致。优化高校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要将上级相关政策与本校实际相结合,内化为本校的创业教育指导思想,以政策指标作为评价创业教育进展的衡量准则,制定系统化的政策评价体系。
2.保障体系评价
应设置专门或独立的评价机构和管理部门,而不是挂靠在相关或相近的教学单位或职能部门。这种“挂靠部门”的创业教育评价机构往往难以有效协调相关部门而实现创业资源的有效整合,更难以形成人人抓、个个管的局面。高校创业教育不仅需要政策制度、组织机制,更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保障机构,有创业教育运行中的硬件设施,这是创业教育、创业实践的前提。推动创业教育成果实现的最有力手段就是保障创业教育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有序、稳定发展。充足的财力可以支撑创业实训场地建设,鼓励师资队伍优化,刺激师生科研成果产出,创业教育保障系统的评价可以直接影响到创业教育的效果。
3.教学体系评价
高校创业教育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学体系包括课程体系、师资体系。教学体系评价直接作用于高校创业教育,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安排、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形成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评价主要评价学科建设,评价教学方法,最为重要的是评价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利用教学评价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提升理论和教学实践能力。
作者:关晨 张天华 单位:大连民族大学渤海大学
第七篇:高校创业教育调查与思考
一、珠三角区域高校创业教育实践调查设计
本课题组于2008年至2009年底,用了近2年的时间,按层次分类,分阶段,有计划地开展了对广东珠三角区域的重点院校、地方院校、高职院校等共计35所大学创业教育进行调研。在珠三角区域高等院校的调查设计中我们调查的内容有:(1)学校的基本信息;(2)创业教育基本情况;(3)了解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成绩,采取的措施,学校建立的长期的创业教育机制。调查方式:数据主要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主要通过实地访谈,另有小部分通过信函、电子邮件等方式获取,发出问卷42份,获得有效问卷35份,有效率83.3%。其中深度访谈方式的单位占总调研单位数的80%,所获数据质量较高,具有一定的广度和较高的信度。
二、珠三角区域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比较与分析
我国学者甘晖、马陆亭对我国高校进行了具体的分类研究,以及美国的高等教育与社会特别行动组的研究将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高职高专院校或社区学院、省级或地区性大学、专业学院、虚拟大学、远程教育等等。在此,我们以广东省三类不同层次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展开论述。第一类,以培养社会创业精英为目标的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创新型、复合型、实战型的创业精英,成为创新型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财富驱动重要的“发动机”、“智囊团”、“孵化器”以及商界高级咨询与培训领军人才,为社会提供创新型人才保障。这目标是与研究型大学的社会职能密切结合,而创新性的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为中心,产出高、精、尖的科研成果,为社会发展乃至世界科技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研究型大学重要社会职能。如中山大学的SELM创业教育模式又称为:基于全球性商业竞争的“战略性竞争创业教育模式”,其中S是指Strategic;E是指entrepreneurship;L是指learning;M是指model。该模式是以黄埔班学生(少数精英学生)为教育对象,通过系统全面的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培养具有“创新性”“、冒险性”和“主动开拓性”的时代创业精神,具有突出的创业意愿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商界领军人才,为社会提供创新型人才。并由此设计了科学综合的创业精英的培养体系。第二类,以培养,服务地方为目标的地方教学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地方高校相对于重点高校而言,在立足区域科学文化的发展和发展交叉学科、新兴学科方面有特别的优势,地方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从地方特定的历史文化出发,地方高校的自然科学研究则应立足于地方特有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因此,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知识力量的地方高校制定出“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办学”以及“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人才是发展关键”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地方所需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本科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重点,以科研促进教学,致力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引领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基于此,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以服务于社区与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立足地方特有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其成果可以直接作为学生创业项目进行市场运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如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进一步深化和探索教学改革,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整合培养、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教学改革思路,开设“创业创新班”,组织文化科目考试、面试等环节,按照公平公开、择优录取的原则,在全校学生中公开选拔学生分别进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创新班”和“动物医学专业创新班”学习。第三类,开展实用性技能创业教育的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模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等层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乃至服务等一线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近十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型大学已经逐渐形成了“办学方向的地方性、办学性质的职业性、办学特色的适应性、办学模式的综合性、办学形式的多样性、办学师资的双重性”的教育模式。而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服务性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特征。如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创业教育有一个明显的特色,就是抓特色专业的创业教育。该校特色专业是服装设计,结合佛山地区传统支柱产业(纺织业)的发展趋势,该校以服装专业为龙头开展专业教育+创业教育,采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创业实践方式,以商业城为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学生参与佛山纺织业和服装加工、设计行业的创业比赛和创意活动,同时把佛山服装设计行业的设计大师、纺织业的成功人士请进学校给学生授课,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并提供创业的资金支持。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一系列的创业教育措施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据统计该校不少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自创的服装设计工作室,开办童服装加工厂,自主创业率高达3%,佛山地区服装加工业不少企业家毕业于该校。
三、珠三角区域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的特色
相较国内其他高校创业教育,广东高校创业教育既有与国内其他高校创业教育的共性,也具有独特、鲜明的实践特色。
1.创业教育开展早,在政府倡导、社会支持与学校共同
推动下,发展迅速调查显示:被访高校100%开展了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创业教育,而且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明显落后于高职高专院校。积极的社会因素(政府政策、经济发展趋势、社会文化等)有利于吸引潜在创业者去创办企业。广东高校创业教育的活跃受广东区域经济影响和政府对创业的支持有关。广东省政府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广东未来优先发展教育。如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显著提升高校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加快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创业培训,构建全国性的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当前,广东省经济总量排在全国前列,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高校毕业生创业难得的机遇。为此,广东出台了一系列的创业扶持和优惠政策,极大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2009年始,省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每年开展“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先进典型”的评选活动,(2009年获此殊荣的有网易CEO丁磊等20位创业家)。同时,省委组织部、宣传部每年开展“广东省大学生创业先进个人”评比活动。并组织获选的大学生走进大学校园举办“创业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以先进创业者和成功的创业行为榜样,激励高校毕业生要坚定理想信念,将个人前途、追求与国家发展建设事业结合起来,立志创业、敢于创业、善于创业、成功创业。
2.创业教育因校而异,因校而宜,凸显层次化、多元化教育模式
不同层次的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模式有很大差异。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和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没有也不可能有“一刀切”的模式。广东高校创业教育因学校而异,凸显层次化、多元化教育模式,发展创业教育的关键就是突破固有创业教育模式。每所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历史来整体设计创业教育体系,并依据学生多样化特点,结合学校资源实际,更致力于探索适合学校本身教育模式,并且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相适应。以广东为例,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同样是国家重点大学,创业教育模式迥然不同;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分院和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同为重点大学的独立学院,其创业教育开展形式各异;广州大学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同属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理念和培养方式差异很大;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东软信息技术学院、纺织职业技术学院都是高职院校,三校创业教育活动异彩纷呈。每一所学校所进行的创业教育都与自己学校的实际(学科优势、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专业特色、师资力量等方面)紧密结合,才能有创业实效。
3.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密切结合
珠三角区域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紧密结合,并服务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如中山大学的以创业黄埔班为依托,开展的SELM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创业教育目标的提出,主要是基于新时期珠三角区域在经济、社会和科研等方面发展的重大机遇,立足社会需求实际,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创新型、复合型、实战型的未来的创业精英和商界领袖。佛山是一个以工业为主导、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制造业名城,经过30多年的发展,佛山已形成了家用电器、机械装备、金属材料加工及制品、陶瓷及其他建材、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十大优势行业。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开办“创业创新班”的专业设置是与佛山地方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制造业和国际贸易)密切联系,分别是国际贸易、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广东省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将本校特色专业(服装设计专业)与地方的纺织服装产业密切结合设计“专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培养方案,以此推动与区域产业相互促进的创业教育,培养纺织服装行业的创业者和企业家。东软信息技术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培训主要针对数字艺术设计、计算机等专业(两个专业是该校的重点发展学科和优势专业)展开,学生创业教育也密切结合专业与佛山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4.区域文化特色营造浓厚的社会创业氛围,创业文化正成为一种校园文化
珠三角区域文化以岭南文化为主,岭南文化其冒险精神、务实进取的鲜明特色是创业者创业素质的核心特质,代表着敢于冒险,勇于创造的创业精神。因此在广东地区广泛推崇的是积极的创业精神,开放的思维,勤奋务实的现代商业理念等所形成的良好的社会创业文化环境,这些因素是开展创业社会教育的有力支持。创业教育乃培养高素质的创业人才的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单纯的学校行为,而且还是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行为,在广东经济发展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广东省各级政府部门专门设置创业服务中心,为大学生开展创业提供信息咨询、简化审批手续、贷款优惠等方面的支持和鼓励。同时,社会企业积极为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技术、咨询乃至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并与高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为高校提供富有创业经验的兼职教师。在家庭教育方面,岭南地区有传统的经商价值观念,许多家族依靠自主创业并成为本土创业者,他们普遍重视创业精神和创业行动的传承,能充分理解、引导、支持学生的创业活动,对学生的创业精神和信心产生积极的影响。良好的区域社会创业文化是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前提,在创业文化氛围中,创业者的自主创业精神和创业行为受到社会的鼓励和支持,创业文化延伸至高校文化之中,大学校园中大力宣传创业者的先进事迹,营造一种推崇创业、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学校充满浓郁的创业文化气息,促进学生及早树立创业意识。广东不少高校已设立专门创业管理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创业支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营造一个创新开拓、勇于进取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不甘失败、不惧失败、不畏挫折、勇于创业的精神。
5.形成高校、政府、企业、社会的多元主体创业联盟
随着国家、政府和社会对创业教育的需求和呼声日益强烈,如何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参与,整合政府、社会资源用于创业教育,提升创业教育的水平与成效,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现实中,我国高校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导部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大学创业教育是孤军奋战,创业教育也远远没有形成内外合力,众多的校内和社会机构也仍然游离于创业教育之外。因此,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构建区域高校间创业教育的有效协作机制。通过搭建区域高校间创业教育师资、实践基地、服务信息的共享平台,实现创业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一些教育资源较匮乏,远离经济发达区域的学校有平等获取创业教育资源和资助的机会,避免资源浪费,减少学校负担。大学生创业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但仅依赖于政府政策出台后才推进创业教育,未免过于消极。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促进高校、政府、企业、社会的多元主体形成创业联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类创业资源,创设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以推进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突破口。
作者:李丽芳 盘健 戎海武 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第八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一)高校思政教育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是困扰大学生的现实问题。面对这个现实问题,创业教育实践表明,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拓宽其就业途径是极其重要的。但创业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其前提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一旦有了创业意识就能转变就业观念,也就会产生创业动机并能够形成内在的创业动力。而创业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者不断地启发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注重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显然在这点上能够与创业教育相契合,能够为大学生艰苦奋斗的创业意识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首先,一旦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大学生在就业压力下,就能形成创业的动机,可以产生强烈的内在动力,有了动力,创业教育才能顺利开展。其次,实践表明,艰苦奋斗的精神,无论在各行各业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艰苦奋斗的精神能够激励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坚定创业决心是不可或缺的。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疏导,能够积极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态,这无形中为创业教育中的创业心理培养提供了帮助,既能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又能为创业教育带来生机。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教育二者是可以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创业教育提供实施路径。
(二)创业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改革的内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结合我国特殊国情开展的一种意识形态教育,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而创业教育是高校中针对学生创业的一种较新的教育形式,创业教育的实际推行能够为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与时俱进的气息,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革新。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千篇一律的理论灌输,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及开拓创新意识培养等问题,对学生踏入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公民意识、创业意识、市场意识等素质培养不够,导致学生的创业素质较低,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从课程体系上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的是德育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无疑这是必要的。但高校作为培养社会高层次人才的阵地,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开拓创新其内容,坚持理论灌输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而创业教育针对的是大学生在以后创业过程中创业精神、创业动力、创业意识、创业方法等方面的培养,这些教育内容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时代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这些内容,可以改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僵化性与灌输色彩,既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培育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动力,做到一举两得。
二、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知程度比较低
认知程度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后实在找不到工作,才可能选择创业,创业成为一种无法就业后的无奈之举。同时,在校学习期间,对自身的要求也是认为只要在大学学好专业课,成绩优秀,毕业能找工作就业即可,对自身价值的实现和潜能的开发完全没有意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不重视对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自身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养成,取而代之的是片面地关注文化课成绩。毕业后也极少有人会主动选择创业这条路,只想着能够在毕业以后,顺利找一份稳定、收入较高的工作就可以了。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创业教育只是针对那些个人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开展的,认为大部分创新意识不强、学习成绩不突出的学生没有必要参加创业教育,加之当前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取得成功的很少,使得很多学生从心理上对创业有种恐惧感、排斥感,认为自己不具备创业的能力和素质。
(二)高校对创业教育的认知也存在偏差
尽管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相继开展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但大多数还停留在表面,重视程度还不够,认为创业教育仅仅是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部分,存在重传承轻创新、重知识轻能力、重守业轻创业等问题,普遍认为在校大学生在学习期间主要应该把重点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这种不正确的认知,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十分不利,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无法得到全面的培养和发展,进而使得创业教育流于形式,无法将创业教育与其他课程(比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结合,创业教育无法发挥其作用。
(三)创业教育未能与专业课学习相结合
当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并没有完全融入到学校育人体系中,创业教育被严重边缘化,是作为专业教育之外的业余教育课程而存在。大部分学校的创业教育是通过公共课、选修课进行的,没有专门的师资,而专业教师只负责本学科知识的传授,几乎没有针对自身专业的创业教育意识,学校的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并未形成任何联系,二者之间脱离的现象明显,使得专业课教学在创业教育中的优势无法发挥。
(四)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效果也不明显
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将创业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在实践中开展了,但是二者之间结合的效果并不理想,并没有切实结合我国高校育人育教的实际情况,有效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尤其是在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业素质及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等方面,并没有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优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没有将二者进行内在融合,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般。更多的是,大部分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点放在对学生就业的导向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创业的指导与提升作用,使得这两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活动各自为战,没有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体系建设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
1.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育。
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彻底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与理念,重新定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体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能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创业素质及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认清当前社会就业及人才竞争的形势,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自己的就业及创业规划,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应该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的灌输,而忽视学生自身的开拓进取意识,将创业教育的具体要求,未来创业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实际困难等内容完全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实际的案例,注重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才能为社会培养真正的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创业型人才。
2.要进一步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本身的内容比较广博,包容性也比较强,完全可以将创业教育的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整合起来,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融入不同层次的创业教育的内容。比如在“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在涉及大学生创业、就业及相关法律内容的章节中,一方面,在理论教学中可以拓展这些章节本身的内容,运用交叉学科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扩大教学本身的内容含量。例如,向学生传授“公司法”、“企业法”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中企业登记注册的要求及相关程序,企业筹集资金的程序;区别各类不同企业的性质,如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在权利、责任上的差异,发起人的权利、义务的差异,明确不同企业的经营风险,结合具体的案例可以为学生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安排一些相关的专题讲座,专题讨论等内容,在讲座与讨论中丰富学生需要的创业基础知识,还可以与学生展开互动,解答学生在未来创业过程中的一些疑惑。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种综合性强的素质教育,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理想、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及各类创新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高校中不同的课程及教学活动,均能够对创业教育起到不同层次的作用,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开展的广泛性、特殊性和实践性,在创业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专业课程不可替代的。为了更好地促进创业教学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积极地介入到创业教育之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及独特功能,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品质、创业意识、社会责任感做出贡献,同时也能够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及心理素质的提高做出贡献。
(二)在思政教育课外辅导中融入创业教育
当前高校的思政教育,除了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也很重要,在课外的辅导活动中,也要积极地融入创业教育的内容,发挥课外辅导的优势,让学生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接受创业教育所需的各类知识。具体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
1.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外辅导中要积极开展创业心理辅导工作。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如何择业、就业难等问题困扰着许多大学生,许多学生虽然有自主创业的想法,忽略来自外界条件限制,大学生对自我创业能力的否定首先在起点上就打消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因此,对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疏导就显得至关重要,要解决好学生在创业中面临的各种心理障碍,比如,创业前的心理准备、害怕创业失败的心理顾虑、创业初期的心理疏导问题,非常有必要针对他们的问题开展创业心理辅导,为学生创业突破心理障碍,帮助学生树立创业的自信心,从而让他们坚定自己的创业行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为更好地配合创业教育的实施,可以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辅导工作,在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室专门设立针对学生创业的心理咨询与辅导点,由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对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咨询,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作用消除学生在创业初期的心理困惑,增强学生承受挫折以及心理调适的能力,同时要正确引导学生看待创业,正确认清自己的实力,缩小创业期望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创业心态。此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及时跟踪的教学方法,随时与学生保持沟通,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为学生创业扫清心理障碍并提供有效的帮助。
2.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外辅导中要积极开展创业精神教育。
如前所述,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不高,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但主要原因还是缺乏自主的创业精神,害怕承担创业失败带来的风险。比如,有的学生害怕创业的风险及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有的学生思想比较保守,压根不愿意开展自主创业;还有的学生缺少创业的勇气;等等。针对这些不同的心态,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外辅导活动中,要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创业、自主创新的精神,要适时地开展艰苦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及遭遇失败的打击能力。比如在课外实践中,可以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工作环境较差、创业环境艰苦的先进典型单位考察,充分发挥感性教育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到创业的艰辛,认识到不畏艰苦的创业精神是创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
作者:曹智 张庆顺 单位: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第九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途径探讨
一、勤工助学的创业教育功能
(一)有助于思想品质的锤炼
勤工助学对学生的自立意识和自身价值的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素质也是成功人士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学生可以利用勤工助学这一机会来激发自我价值实现的意识,这也有助于其心理承受能力的提升。当前,许多大学为学生提供的勤工助学的机会是相对较少的,而报名希望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却较多,除了一些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享有优先选择的权利外,剩余的勤工助学的机会就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来竞争上岗。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学生成绩的好坏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关键在于其综合素质是否达到单位的要求,其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有多少。在这种竞争环境中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竞争意识,要学会把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同,从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学生在参与勤工助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同时也会承受压力甚至面对失败和挫折,其实学生时代直面困难的锤炼,将使其在将来工作和生活中遇见的一些挑战和压力时更显从容应。
(二)有助于知识结构的完善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如果说大学基础课程是创新教育中对学生内力的培养,勤工助学则是创业教育中对学生外力的锻炼和实践,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和孵化器,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载体和实现形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的学到的才能得到充分施展、自我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学生在高校的学习中学到的都是理论知识,没有经过系统的实践来验证他们学到的知识。勤工助学就是将其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更多地与不同的类型的人打交道,协调处理不同状况的问题,能够锻炼其社交和办事能力。在工作时,无论是取得小小的成功,得到老师或同伴的认可,还是遇到各种困难,对丰富其人生的阅历,为未来学生创业积累一定的经验,提供一定的基础。在参与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学生也会通过实践,全面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失败中汲取营养,在磨炼中补足自己的缺点,学会结合实践与主动学习,从而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趋完善。
二、发挥勤工助学的创业教育功能的措施与途径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行为源自于思想,实践取决于认识。改变传统的对勤工助学的认识,是发挥勤工助学的创业教育功能的前提。一方面,要从对勤工助学固有的思想认识中脱离出来。以往勤工助学主要功能只是为了减轻贫困学生的经济负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勤工助学是一个锻炼学生、提高其综合素质的实践平台。我们要从老的思想和认识中脱离出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勤工助学工作,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扩大其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一无可替代的优势。另一方面,必须不断提高学校和学生对勤工助学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要想发展创业教育,首要就是从思想上重视勤工助学工作,学校努力为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提供时间和空间,为落实勤工助学创业教育工作提供足够岗位,不能单纯的将创业教育归纳到素质教育体系中去,要“合二为一”勤工助学的创业教育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要教育引导我们的学生转变思想,改变找工作靠关系、靠父母这种老旧的观念,将自主创业视为人生的挑战,主动学习创业所需要的技能,积累相关经验,相信年轻就是创业资本,勤工助学就是有效的实践平台。
(二)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完善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有助于推进勤工助学的创业教育功能的落实。目前,国内的高校大部分都对勤工助学制定了相关的条例,但是其内容已经多年没有得到更新,导致其某些方面无法与新时代相适应。一方面,许多勤工助学管理制度存在区域局限性。有相当多的高校勤工助学管理规定,局限于校内的勤工助学,至于校外勤工助学则涉及的比较少,无法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针对这种情况,校方需要及时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规定,对校外勤工助学活动予以规范和指导,让勤工助学在发挥减少困难家庭的经济负担作用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选择创新、智力和技术含量较高的校外勤工助学工作岗位。当学生寻求创业方面的帮助时,高校应该积极主动为他们答疑解惑,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另一方面,许多勤工助学管理制度存在内容单一性。勤工助学创业教育应该包含很多的内容,其涉及面应该非常广泛,我们不仅要对老旧的勤工助学管理规定进行优化,还要对其息息相关的其他政策如:学籍管理及考试办法等做出对应改变。学分应该更具有人性化,拥(具)有一定的弹性。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同时可以出台激励政策,来鼓励学生跨专业或者跨学校进行勤工助学岗位流动,这样可以进一步优化勤工助学岗位的资源配置。
(三)发展勤工助学基地,提供实践平台
高校应该建立勤工助学基地,把它作为学生创业工作的核心,这样不仅可以整合学生创业能够利用的资源,还能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的功能。勤工助学基地是一个缩小版的创业实践平台,学生在基地中能够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也能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印证到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其在毕业后的创业中能做好准备。在这个基地中,高校要按照实际市场规律来运作项目,让学生对现实的市场不至于产生距离感,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基地的管理者不能过多的干预学生的决定,而是在其中扮演指导的角色,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和资金注入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走向正轨。参与工作的同学,要明白自己不仅仅是在参加一个活动,更要清楚自己是创业者的角色,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按照基地里面的规则运用手头上掌握的资源来解决创业过程中遇见的问题。
三、结语
教育是实现人类公平的工具,它的作用比其他人类发明都要大得多。勤工助学工作好比这个伟大工具的翅膀,帮助更多的人成长、成才。我们要把握好勤工助学的基本规律和时展的方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开展高校勤工助学的有效途径,保证勤工助学工作的规范运行和长远发展。
作者:余洪 单位:扬州大学离退休处
第十篇:高校创业教育研究
一、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教育体系内不乏新颖的创业观念
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态势良好,从不同角度看待创业教育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从不同层次理解创业教育的本质亦能够深化教育改革。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创业观念的熏陶和培养。目前,内蒙古地区各所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体系均发展得比较完善,大多采用社会+学校+学生三者关联培育模式,社会为学校提供创业教育背景和教育制度保障,同时提供大量的创业机会,学校负责具体教育计划的实施和推广,学生从社会和学校汲取创业知识,接受创业意识并产生创业想法。现在的高职学生思想活跃,富有创造力,善于搜集和发现较为新颖的创业机会,这对学校完善创业教育体系,重视创业意识教育能够起到较好的补充作用。同时,高职学生在实际创业过程中也会遇到诸多困难,例如:缺乏启动资金、创业知识体系不牢固、社会关系较浅等问题,导致创业实践之路布满荆棘。
(二)创业教育知识体系日渐成熟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日益拓宽,信息的交流与公开也出现了即时性和双向性的特征。高能职业教育在互联网时代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这就迫使高职院校成为创业教育的主要载体。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创业知识,但是高职院校在创业知识的积累、认识、传播等方面,依然有着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体系在此背景下日渐成熟。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创业气氛浓厚,大学生自身实践能力和经验的不足往往会使其在真正进行实践时力不从心。学生在目前的教育体系内可以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来构建个人的创业知识体系,可以利用创业教育体系的教育优势弥补创业经验方面的不足,还可以模拟社会实践来体会未来的创业道路。
(三)创业教育环境优越
现阶段,内蒙古高职院校推广创业教育的力度空前,每所高职院校学校都开设了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例如:《模拟创业》《创业学基础》《创业计划设计》等。开设这些课程的初衷即拓展创业思路,优化创业环境,同时也成为了推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有力工具,为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机构和宣传部门大力进行创业思想的普及和教育,结合舆论导向和报告演讲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使教育方式不再走单一化路线,为学生创业营造宽松的人文环境。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学生易融入到良好的创业氛围中;但是,学生在创业初期容易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冲动,这些负面的心理活动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直接影响学生创业后期的行为,导致创业行为失败的几率增加。高职院校应在学生创业初期阶段及时给予引导和支持,利用现有的创业评估体系对创业行为进行科学评价,以帮助学生尽快正常创业。
二、构建内蒙古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系统的方法
内蒙古各高职院校正处在“时代需要创业”的教育环境中,如何使创业教育顺应时展,构建符合地区特色的创业教育系统是必由之路。下面将从三个方面阐述创建内蒙古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系统的科学方法。具体如下:
(一)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内蒙古地区的高职院校应当对比其他院校的创业教育体系设计,有目的性的完善现有的创业教育体系。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创业教育整体性规划。体系的构建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尤其是对于创业教育这样的新兴学科,内蒙古地区的高职院校应当扬长避短,主动学习我国其他著名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根据地区和院校特色来制定适宜的整体性方案,为构建创业教育体系奠定基调并指明方向。其次,要对现有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补充和完善。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就是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及时调整这些文件有利于高校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人文环境,进一步创造适宜的教育体系,使创业教育能够体现成效,使学生真正从中获益。
(二)搭建创业教育平台
要想成功推行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应该搭建创业教育平台。教育平台的基础和载体是高职院校,平台的技术支持是专职教师和教学资源,平台的应用方是社会和学生。该平台既能为社会提供平台之上的人力资源和创新观念,也为学生提供平台背后的社会资源和市场信息。因此,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应围绕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着力推进创业创新教育的培育平台,协调规划学校创业平台和实践创业基地,形成科学系统的长效教育理念和机制。
(三)融合民族文化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
融合民族文化特色,结合地区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作为创业教育的理念,还可以作为推广创业教育模式化的“试验田”。内蒙古高职院校应该构建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以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为例,该校注重特色创业和文化创业,利用本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再融合现代创业教育模式,逐步形成蒙食、蒙服、民俗旅游等多元化创业教育氛围。该校还依托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制定了“经济新常态”的创业教育实践计划,使创业教育更贴近于市场和实际。因此,创业教育模式融合民族文化特色的道路被证明是可行的,这种教育体系即保障了学生创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又能够使学生对创业实施有清醒和直观的认识,还能够为其他高校提供可借鉴的范本。
作者:李荣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食品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