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3篇)

第一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一、问题的缘起

(一)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innovation)的概念最早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提出,强调在知识经济社会所必需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于1989年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被提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其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由于在高校教育中,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一致、教育内容及理念相辅相成,因此渐渐成为融合而一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含义进行了分析和界定,狭义的创新创业教育仅指“对学生创业技能的培养,通过开设课程、资助资金、提供咨询等方式使学生具备开办企业的能力”,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本文所探讨的是广义概念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及瓶颈

随着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及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共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面临许多亟待研究及解决的问题。1.国内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系统逐步完善。我国高校经多年来的实践摸索和经验积累,己逐步探索出以提高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为把手提升学生素质、以强化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引导学生创业行为、以社会产业资源为支撑推进学生创新创业等机制。2.受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及师资力量的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定位模糊。目前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没有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教育内容方面,局限于技术创新及技术型创业人才的培养,忽视创意型创业的培育;师资力量方面,依靠现有的技术经济学科及企业管理学科,导致了学科定位的边缘化、模糊化。3.受限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自身障碍,难以保证教育质量。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活动、社会资源息息相关,在欠缺有效的校内资源整合机制、缺乏丰富的社会产业资源支撑的情况下,势必使创新创业教育面临封闭性发展的局面。单学科、单领域的教育模式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自身障碍,也是最大的发展瓶颈。

二、协同创新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瓶颈的突破

(一)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指的是创新行为与协同运作模式两者的有机融合。1971年德国科学家哈肯提出的系统协同学认为,协同现象存在于任何一个系统内,通过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使多种力量集聚成,形成超越各自功能总和的新功能。因此,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协同创新”被普遍定义为: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垄,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

(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型

协同创新注重资源的汇集与各要素的合作,其理论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保持各维度同向。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创新由各个要素在不同层面的协调下产生,即大量微观要素及不同中观要素(模式)协调最终反映出宏观层面的协同创新。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创新由三个中观要素(模式)组成:管理协同、组织协同和人才培养协同。

(三)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创新的内涵提升

通过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核心、任务、方式和目标的分析可见,协同创新机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深刻的内涵拓展和提升,为教育机制的改革、模式的转变和路径的探索提供有效的催化作用。

1.环境优化。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其中政府力量起主导作用,企业、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有机地参与教育活动。协同创新要求创新创业教育的各参与要素均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本源上为创新创业教育创造了一个优良的环境。

2.政策支持。

协同创新体系的建立,能够完善并落实相关政策,理顺并强化政府及高校的服务职能,在政策干预下弱化阻碍创业行为的问题,在政策支持下强化创新能力的提高,在政策导向下吸引各要素积极有序地参与,是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

3.资源保障。

跨学科、跨领域、跨机构发展是协同创新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基本要求,也是改变的现有的资源分散、要素单一发展模式的契机。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能够助力实现校内资源高效整合,推进社会资源有机融合,搭建优质高效的实践平台,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

4.组织方式创新。

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垄实现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是协同创新理论的基础组织要求。其组织方式对于多种社会资源聚集、多个学科配合、多个单位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引领式的创新。创新组织方式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真正协同发展的最后一根引条。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创新机制分析

(一)教育模式

按协同创新理念,各创新主体间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叠加,而是多变量的非线性耦合,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通过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产生“1+1>2”的效果。1.管理协同模式。首先应明确协同各方的优势,解决资源短板;其次学校各部门明确岗位职责,制定服务目标及责任体系;再次应制定具有一定柔度的成果转化方式及分配原则,发挥各主体的积极性;最后应长远规划实践平台,配套与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相适应的管理办法。2.组织协同模式。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通常表现为学校、院系、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扁平式个体网络,弊端是教育成果单向,实效反馈性差,因此需要在高层次上构建一个边界模糊化的组织模式。新模式以创新学院(系、班)为主导,以学校各部门、院系、合作企业、实践基地为创新主体,利用网络技术快速实现知识转移及实践跟进。3.人才培养协同模式。对创新型创业人才的培养,应分阶段地按“需”施教。第一阶段应在课内外实践活动的配合下开展创新理论及创业基础类课程。第二阶段综合考虑学生特点及学生意愿,分别进行“三向培育”:商业实践方向、创业实践方向和创新高科方向。第三阶段则依托创新创业竞赛的载体作用、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平台作用,开展以创新创业实践为主导的拓展学习。

(二)教育路径

在此过程中,应注重制度的建设和组织办法的创新,使协同创新机制的发展既有路径可循,又不会形成“路径依赖”。

1.发挥创新创业竞赛的载体作用。

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各类竞赛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推动国内风险投资体系建立方面发挥出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创新创业竞赛是对大学生创新能力、风险承受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大学生智力和耐力的磨练。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应充分发挥创新创业竞赛的载体作用。

2.发挥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平台作用。

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需要以创业基地作为实践平台。创业基地一般包含五个体系的建设:(1)指标体系,创业基地遵照市场规则和市场需求,形成一系列总量指标、经费指标、效果控制指标等相关指标,并以此作为目标执行依据;(2)责任体系,结合制定的指标体系,明确各岗位的职责要求及考核依据,以此体系的建立和执行推动创业基地的责任落实;(3)跟踪体系,在基地的动态管理过程中,需制定高效的跟踪体系以密切监控项目实施中因市场变化、团队人员变动、政策调整等因素改变而产生的影响,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4)评价体系,在项目推进中或完成后,都应进行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的比对,以实效性为导向分析其差异,为项目优化提供数据支持;(5)考核体系,创业基地在发展中不断培育壮大优质项目,淘汰劣质项目,就需建立一个以指标和评价体系为依据、落实责任体系的考核系统。

3.搭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搭建,包括教育理论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两部分。各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专业教育有针对性地开设创新创业课程,重视教材的编写,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学校特色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应建立完备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依托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的载体作用建设创新实验中心和创业基地,以专题交流、仿真实践等多样化的实践形式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

四、结论与建议

在国家从战略高度对高校协同创新机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规划的背景下,加强协同创新机制的研究,体现了知识经济的本质,是提高我国高校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新任务,也是最终提高我国产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新要求。由于协同创新理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是一个较为崭新的课题,在教育实践中仍有许多需深入探究的问题,下阶段应对此加强研究,推动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发展,助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作者:王亚煦 罗嘉文 陈雨婷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第二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思考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

(一)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是育人所需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最主要的是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过去几十年,我们提出了很多教改方案来加强实践环节,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还有很大的改进提升空间。《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体现了《高等教育法》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长期以来,我们高等教育的知识灌输较多,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则相对较少,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绝不是可以通过知识的灌输就能够实现的,需要在具体地实践中去磨练提升。

(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是就业所需

《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可见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凸显的直接原因就是就业压力巨大。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据统计,2015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将创历史新高达到749万人,但是长期一直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即期就业率一直维持在70%左右。另外,对高校自身而言,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焦点不是数量而是质量,高薪就业的学生数量往往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杆。目前,高校毕业生数量与我国经济发展总体相比还是适应的,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象,归根结底是高校人才结构和培养模式出现问题。例如,微软、Oracle等国际著名大公司纷纷反映找不到合适的软件工程师,高校毕业生的质量无法满足其需求,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计算机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却往往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显然是与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模式不合理有密切的关系。

(三)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是经济发展所需

《意见》提出“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发展战略,该战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新引擎,是经济新常态后,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特别是当前,积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教兴国、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年轻人思想活跃,在大学生中形成创新创业氛围,有利于冲击民间顽固的“铁饭碗”和“小富即安”思维。中小企业具有无穷的发展潜力,今天的小企业或许就是明天的大企业。以阿里巴巴为例,马云在1999年最初创建阿里巴巴的时候,员工才有18个人,注册资金为50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企业。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网上贸易市场、全球电子商务第一品牌,并逐步发展壮大为阿里巴巴集团,成就了阿里巴巴帝国。《意见》的提出不仅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创新创业的沃土,也使得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素质优秀的大学生“创客”不断涌现。这些大学生将为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高校应以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力度。多管齐下,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在人才培养体系中,从课程建设到平台建设,从制度设计到工作机制建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从而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具体对策如下:

(一)营造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

把创新创业的教育嵌入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积极探索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立从理论到实务的创新创业知识教育体系。《意见》提到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并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等重大改革举措。这些举措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出良好的氛围。高校也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灵活机动的政策来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例如,增设创新创业学分,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可获得创新创业学分,该学分可替代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程学分。创新创业学分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自主学习发展留出了空间,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为他们选择创业创造机会。另外,还可以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考题的出题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二)构建创新创业的支撑平台

让理想变成现实,让创意产生效益,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例如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各级各类科技竞赛等,通过实践磨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这些课外实践活动既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又打破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壁垒,实现课堂教学、科普活动、项目训练、课外竞赛、创业实践的有机融合,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创业感受,积累创业经验。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点燃师生创新创业激情的“兴奋剂”,也是帮助学生迅速成长的“助推剂”。高校应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出台一系列政策,激发师生的创新创业活力。例如,制定颁布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对项目申报与评审、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激励政策、管理机构等进行明确而详细的规定。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可根据项目完成情况成果与评优、保送研究生及奖学金评定挂钩。对参与指导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教师,将其工作量纳入业绩考核体系。

作者:田启发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三篇: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意义

1.1思想政治教育明确创业教育的方向

创业教育作为一项新兴的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着与其他科目不一样的特色,但由于创业教育在我国刚刚兴起,其发展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不完善的地方。面对当下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大部分高校都将创业教育纳入了自己的考核指标之中,但在实际操作中,创业教育还是沦为了单纯的“职业技能”教育,只关注到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忽略了创业精神、职业道德等思想层面的内容,导致创业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显示出急功近利的意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就为创业教育起到了一个把关的作用,可以保障创业教育方向正确,提升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已经有着比较长久的教育实践过程,其模式和体制也较为成熟,其与创业教育相结合能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创业观和就业观的同时,培养他们较高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1.2创业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虽然高校是一个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对提升学生的素质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可由于其理论性较强、教学手段较单一,使得学生对其重视度和关注度普遍较低,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创业教育具有贴近学生生活、与社会关系紧密的特点,也是一种发挥部分学生特长的教育模式。同时,创业教育的社会实践性强,使社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面的需求都得到满足,囊括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念教育、道德品德养成等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创业教育显得更加实在。因此,实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可以大大提高传统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寓教于实践,寓乐于学习,使创业教育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一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走上正确的职业道路。

1.3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高人才质量

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生存、发展,是层次更为高级的素质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宣扬创业精神,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技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优缺点,更为深入地了解社会,帮助学生形成对于未来理想、信念蓝图的规划。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基础理念。创业教育过程中要重点指出学习、管理、发展的自主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则放在了人文关怀、精神熏陶、道德培养、行为养成,两者融合的过程,有利于改变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基层生活脱轨的现状,规避教学手段单一的缺陷,也能够改变当前创业教育过分急功近利的现状,使学生内外兼修、文武皆能,使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能够有新的突破,增强学生的素质。

2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2.1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观念陈旧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意识形态和市场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创业的道路,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创业往往会走不少的弯路。因此,如今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有真正的内容,在主流思想的引领下,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参与到创业之中,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但是,部分创业教育工作没有得到很好实施,依旧沿袭陈旧的育人思想和形式,融合的形式和手段也不恰当,这样不仅赶不上社会的快速发展脚步,也使得更多优秀学生不能够得到正确培养。

2.2思想政治在创业教育中融入不足

创业教育是一种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教育,满足了社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方面的需求,囊括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念教育、道德品德养成等内容。大学生刚入校,在低年级阶段对创业尽管一知半解,却有着较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对于学校的宣讲会和培训活动有较高的积极性。但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对社会的认识加深,他们的创业思想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对未来和前途有更多的想法,创业的热情和念头也逐渐消失。虽然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了整个大学学习中,但是其中创业教育的成分和比例却不高。正是由于校方没有充分重视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更是得不到学生的重视。

2.3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当

在实践过程中,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实现完全的平衡。有的学校重视创业教育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创业教育中仅仅强调了实际应用的能力,进行成功案例的宣讲,没有重视创业意识的培养,没有与思想理念教育充分地融合,因此效果很不理想。有的学校又过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创业教育,这样都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给予两者独立的地位,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只有实现两者的共存互助,才能够达到双翼齐飞的局面。

3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途径

3.1以人文精神为向导指引两者融合

大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也是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主要阵地和场所,精神文明教育是大学生人文教育中关键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推进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中经济的比重超过了精神,重物质轻文明的趋势越来越严重,从而导致人民生活质量不升反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精神缺失的现象。在这种社会需求之下,学校要立足时代,在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同时,也要将人文精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等。这些品质和德行都是创业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此外,在创业教育中开展典型事迹人物榜样简介,将时代特色和改革发展的业绩融入其中,使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更为丰富多样,形式灵活多变,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和创业教育的融合。

3.2科学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关键部分就是实践教育。实践是认识的直接来源,是检验认识的最根本途径,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之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内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其从科学性人才朝着应用型人才的方向转变。那么,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搭建创业人才培养平台,就是一个关键步骤,可以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场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校方应该建设实验室、创业街区等实践基地,成为学生的创业孵化园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指导学生进行商业活动、技术发明、技术服务、成果转让等;定期举行各种大学生创业技能大赛,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和创业计划设计大赛等,在增强他们的创业技能的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创业积极性,从各个角度和层次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综合素质。通过校企合作机制,针对在校生的培养方案,在企业中找到相应的岗位,进行在岗实习和培训,使学生能够直接获得社会经验和能力。

3.3构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队伍

专业并不是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划分界限,必须在强调理论性的同时重视实践性。因此,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大学生创业指导教学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当前,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主要是由德育教师或者辅导员来担任兼职教师,根本无法实现教育的专业化,对于创业能力的教育培养是远远不足的。所以,针对我国社会的现实状况,专业化的创业指导教师迫在眉睫。比如说:教师可以从辅导员或学生工作干部中甄选,也可以从社会上聘请具有相关经验的行政人员。这些人员要充分了解当今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状态,以及当今的社会发展趋势和国家发展前景。此外,还需要邀请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师、创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进入高校,展开一系列的讲座和报告,为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添砖加瓦。

3.4强化创业文化氛围营造

创业教育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根据社会和经济的现状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深刻了解创业教育的价值,就要对其内涵有着充分的理解,帮助学生培养创业理念,使大学生能够尽快适应社会生活。文化教育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业能力,优质的创业文化氛围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创业文化的营造过程中就要大力宣传创业的意义和价值,使大学生将外在的文化内化为自身的创业精神,通过文化的感染力熏陶学生、影响学生,通过成功的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创业知识;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促进多学科的交融,使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合,使师生们在学术层面上保持自由平等的地位;对于自主创业的学生,学校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尽力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创业实践当中来。

4总结

思想政治教育明确创业教育的方向,创业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是当前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不紧密不科学,影响了创业教育的效果。因此我们要采取以人文精神为向导的原则指引两者融合,科学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队伍,大力强化创业文化氛围营造等措施,促进两者的有效融合。

作者:李森 华旦扎西 单位:四川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