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生成模式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生成模式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生成模式探究

一、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生成模式构建的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当前,独立学院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发展,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生成模式的构建还处于探索与尝试阶段。创业教育生成模式指的是创业教育模式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预设存在的。生成模式关注创业教育的动态过程、关注互动性教学方法、强调创业教育的情景特征等。它是一种需要规则但在适当的时候又敢于放弃规则的方法;是一种遵循规律但又不局限于规律的方法。从形式上看,大致雷同于公办一本、二本和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五种:(1)侧重于提高学生整体能力和素质,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2)侧重创业意识的培养;(3)侧重于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以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为侧重点;(4)撰写创业计划和案例教学成为创业教育教学的中心;(5)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侧重创新能力的发展。这五种模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注重实效,短期效果明显,但容易造成一种“成功”的假象,存在误导嫌疑。实际上,这五种模式都过于俗套,流于窠臼,缺乏创新,由于偏向于静态和局部,系统性显得不够强,而且每种模式都有其自身的情境适应性和局限性,因此,难以真正汇融到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的具体实践中,无法形成独立学院校本化的创业教育生成模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看,在构建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生成模式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同质化”现象

“同质化”是指创业教育模式构成因素中如理论依据、教育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评价标准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上相互模仿,追求整齐划一,以至逐渐趋同的现象。独立学院创业教育模式以母体院校或其它高校模式为蓝本,直接照搬照抄,有些学校甚至试图毕其功于一役,克隆所谓的“权威模式”,建立起“山寨模式”,而不是从本身实际出发,违背教育规律,结果导致校校相同,缺乏特色,一套模式遍天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策导向和标准化评估导致的结果,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和各类评估,让生存在夹缝间的独立学院不得不一窝蜂追随;另一方面背后透视出来实际上是独立学院办学主体迷失,心态浮躁,思想深度缺席,缺乏主体能力和内在创造力,简单采取拿来主义,依靠复制外来模式到教育实践中,而不充分考虑模式的情境适应性,当然更谈不上满足教育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的需求。

(二)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单向度”现象

“单向度”指的是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导向只有一个方向或纬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教育者以主导者、先知先觉者的角色,自上而下采取说教式、灌输式、单一标准的教育方式,让所辖部门或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空洞、窄化式的教育内容,且不重视反馈,造成教育实践主体不平等的现象。这种现象源于哲学主客二分法理论的泛化,也是现行教育领域培养人才单向度思维惯性定势使然,忽略了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和交互性。具体体现在:在宏观层面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完全以行政逻辑和行政指令以及各类硬性指标主导教育实践,对高校采取自上而下,直接输出的方式,要求高校必须服从执行并维护上级有关政策,致使高校办学自主权得不到保障,受到诸多限制,因此,在具体实际过程中,多数高校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政治任务,也是采取单向度输出,变成上面来了什么文件,为了政策执行和评估需要,就按照文件操作,没有指令就搁置一边或敷衍应付。在中观层面上,学校教学体系设计、课程体系建设等的逻辑出发点仍然从教学部门和管理部门的自身需求出发,按照自己的意愿预设一套教育模式和质量标准,而学生的多元需求却有意无意被遮蔽或者消解。在微观层面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缺乏互动,教育者以知识和书本为中心,采取直接输出模式,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教学的实践性特征,而且倾向于宏大叙事,缺乏具体而微的关照,也没有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的未成性和即成性,同时教育者也缺乏相应创业的实战经验,导致课程教学变成纸上谈兵,空话套话一堆,学生只能被动、机械地接受,缺乏批判和反思,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馈机制。

(三)创业教育模式构建呈现“封闭性”现象

单独一段“封闭性”是指创业教育模式不具有开放性,拘束于内部系统,不够灵活变通,且与外界常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无法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打造共赢、共享、共创的平台。封闭性表现在建构模式过程中从众型思维始终占据主导,思想观念不够开放,在认识判断、解决问题时,附和多数,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独立思考,无主见、无创新意识。在形式上采用线性的程式,带有浓厚的伪先验性色彩,不重视调研,理论脱离实际,实际脱离理论。在方式上阻止资源的自由流动,存在制度壁垒和障碍,让创业教育的实践难以对外交流,更无法协同自由。在教育目标上,无法因材施教,工具理性导向,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发展需求;在教育内容上,尤其是教材内容保守、陈旧、落后,没有与时俱进,炒冷饭,刻板单一,过于机械化,简单照搬照抄,无法摆脱窠臼,带来的消极影响和危害不小,抹杀了创业教育的动态性、过程性、开放性特征,进而严重阻碍创业教育模式的创新和生成。此外,创业教育参与主体单一,社会参与面不广,缺乏多方参与的完善机制。

二、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生成模式构建原则

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生成模式构建的形式类同和凸显的同质化、单向度、封闭性现象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独立学院发展的窘境,也可以说是当前独立学院发展的一个缩影。实际上,独立学院在创业教育实践中,其办学机制、教育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评价机制、保障机制等因素均与一本、二本和高职院校均存在差异,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和逻辑起点应该是独立学院校本实际,从教育一般规律来看,必须充分考虑到创业教育具有生成性、差异性、互喻性等特征,并以此为前提,因此,在构建创业教育模式时,必须把这三个特征作为构建原则。

(一)生成性原则

所谓“生成性”原则,指的是创业教育实践永远处于动态、变化的生成过程形态中。生成性原则要求构建创业教育模式必须根据各个主体以及主客观环境的变化而适时调整方法和思路。创业教育的生成性模式是一种需要规则但在适当的时候又敢于放弃规则的方法;是一种遵循规律但又不局限于规律的方法。其主要旨意在于通过民主和平等对话等方式,调动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与创造性而获得鲜活的个性化发展,它具有非线性、情境性、混沌性、交互性、涌现性等特征。

(二)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是事物存在的常态,任何事物在时空中,都有着自身的特征,差异性原则是创业教育思想的基础,构建独立学院创业教育模式,就必须遵循这种差异性,独立学院不是母体高校的拷贝或公办院校的延伸,其生源特点、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均有着自身特点,要承认差异性的客观实在,充分认识到差异性原则具有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有利于独立学院的错位发展和特色发展。因此,创业教育模式构建不能简单照搬照抄,盲目跟风,追求整齐划一,而应该错位设计,凸显校本特色,革新教育方法、手段、形式、内容、程序等,倡导创业教育模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让独立学院创业教育模式真正能够做到独树一帜。

(三)互喻性原则

“互喻”相较于“前喻”和“后喻”,呈现多向互动的特点。所谓“互喻性”是指在尊重彼此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促使主体间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协同成长。“互喻”也不同于互动,“互喻”既互动,又互补。互喻性原则要求在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尊重差异,主动补位,学会合作与分享,提供多样选择,要尊重主体的地位,要认识到每个主体都是相互依存,多角色存在,不能采用专制、控制性手法实施创业教育,当然也不是简单机械的单向输入或输出。

三、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生成模式构建的现实策略选择

创业教育模式是从长期的创业教育实践探究中经过抽象和升华提炼出来的核心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模式构建的目的在于提出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最佳方法。独立学院创业教育校本模式构建的现实策略选择应该立足于本校,要结合学校具体情境,本身的资源和实力,坚持生成性、差异性和互喻性的构建原则,权衡利弊得失,充分彰显自身优势,构建校本模式。

(一)设计开发生成取向的校本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独立学院应该充分发挥民、独、优的优势,大胆开拓创新,敢走别人不敢走的路,打破固有传统模式的桎梏,变革设计出生成取向的校本教学体系,必须关注教学的动态化、过程性和开放性特征。生成性取向的校本教学体系与传统的教学体系存在明显差异。根据生成性原则,在设计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时必须考虑四项主要内容:①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情境教学环境,基于真实的案例和现实的问题,采用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引导学习者进行多维度自主学习,生成自身知识框架体系。因此,生成性教学设计从线性教学转换为非线性教学,全时空、碎片化学习特征明显,学习者能够民主、主动、开放参与其中。②以学习者的内在体验和真实需求为导向,关注学习者价值诉求,让学习者全流程参与,打破双方信息沟通的不对称,汇集学习者智慧,开发出可以适用于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的各种内容、各种主题的学习工具,从而给学习者带来全新的体验。③构建“问题情境式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设计具体问题情境,要建立开放、参与、互助、共享的学习共同体,弱化单一主体,强调多主体合作,使学习者和施教者互相学习、促进,在共同解决问题情境中得到成长。④设计学习信息要因人因时因地因事因势而异。不同的学习者由于个性特征,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探索以及认知加工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其对学习内容、形式、学习情境和学习要求等存在着不同的需求和选择,因此,设计学习信息,要根据不同的主体以及主客观情境及时调整,最大限度的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二)设计分层次、进阶式、小众化的校本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独立学院的实际状况,按照差异性原则,校本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在操作步骤上,可以采用漏斗法或交集法,从低阶到高阶,从大众化课程到小众化课程,逐层筛选、逐层推进,寻找最合适的人选,并针对人选,精准定位,开发设计出校本创业教育课程。第一层次,创业教育意向层面。根据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以独立学院学生群体需求为导向,设计大众化课程。课程以创业通识教育为主,课程目标在于让学生立志创业,同时筛选出有意向创业的学生。要为所有低年级的学生提供创业领域的主、辅修课程,并列入通识教育体系。课程类型分为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基础课程打破专业限制,以拓宽学生的创业基础学识和创新精神培育为目标;核心课程的目标是传授学生有关创业决策、创业过程以及创业机会分析等知识,使他们了解创业活动过程的内部规律及其所涉及到的关键问题、可能遇到的风险,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危机意识,并树立创业的志向。第二层次,创业教育效能层面。设计分众化课程,以提升创业意向团队集体效能感和创业意向者自我效能感为目标,以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训练为主,积极鼓励创业意向者或团队参与,让创业意向者或团队有能力、有信心创业,同时也选拔出最佳候选人或团队。具体操作中,以创业实践实验班为平台,精英教学,以真实的问题和项目为导向,强调实践性教学。课程设计可采用以创业计划书为中心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规划能力和将规划实践的能力,并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创业挑战大赛,让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实践,并培养其冒险精神、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强化创业所需的各项技能;同时,可以创设模拟创业实验室,通过沙盘推演,让学生对企业本质、建立企业流程、新企业成立相关的法律问题和新企业风险管理以及创业企业所必须关注的问题有通盘的了解,具备创业的综合素质。第三层次,创业教育行动层面。以最合适创业的团队或个人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集中有限的优质资源,设计开发出小众化课程,课程设计要以突出项目制、重视主体需求、以实践实战为导向等作为校本特色。课程形态即存在和表现形式既可以是各类创业创新创意等商业比赛,也可以是科技创新项目孵化、创客行动、公益创业行动等。创业意向者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代训、以赛强能,在行动中学,在学中行动,边学边行动,做到创业真正在行动,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因此,课程设计从整体上的设计理念、形式、目标、内容、方法、考核标准等,必须改变原有范式,要根据创业意向者的实际情境和状况做出因应调整,这样才能让创业意向者行动有方向、有目标、有支持、有保障,才敢于落地,敢于行动。

(三)建构基于互喻机制的创业教育社会网络系统

现今社会是一个具有全新的社会结构的网络化社会,任何人、事、物在网络化社会都被符号化为一个节点,社会由点与点之间连结而构成,万物互联,相互依存,与以往社会不同的是,无论个人、网络、组织都无法脱离而独立存在。网络化社会催生了创业教育社会网络系统,创业教育社会网络系统是由创业行动者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纵横交叉组成的集合,创业教育社会网络系统可以有效地整合创业教育所必需的各种资源,建构一种全新的创业教育2.0模式。根据节点的中心关系将创业教育社会网络系统区分为创业教育整体社会网络和创业教育个体社会网络。具体操作中如下:在创业教育个体社会网络上,协助创业行动者编织属于以自身为主体的创业教育社会网络系统。而人作为一个节点,具有行动性和能动性,能以个体需求和动机为驱动,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本优势,比如父母的声望成就、职业经验、家庭的社会地位、丰富的人脉资源和资金优势等,编织并整合所有节点,通过节点的关系获取相应的社会资源,这种获取应该是互喻式而不是掠夺式的,即是说在共建的同时,也共享成果,并以此逐步建构以自身为主体并纵横交错伸展的创业教育社会网络系统。在创业教育整体社会网络上,众多个体化的创业教育社会网络系统是整体性创业教育社会网络系统的基本节点,因此,创业教育社会网络系统应该为多个主体的个体化的创业教育社会网络系统建构提供各类支持和全时空的保障。在技术层面上,嵌入个人APP终端、可穿戴设备等物联网技术可以解决时空的障碍问题。最后形成人在网中,网中有人,基于互喻机制的创业教育社会网络系统。

作者:林秋贵 单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