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的德育功能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创业教育的德育功能,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创业教育的德育功能

一、概念的厘清

1.创业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转变“创业教育就是创办企业的教育”的狭隘认识,这是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从实质上讲,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兴的生存教育、素质教育、发展教育和创新教育,是一项理念普及、政策保障、师资建设、课程建设相协同的全员育人系统工程。它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目标,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要义是培养创业“意识”和“精神”,体现为坚韧不拔的意志、团结合作的作风、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此为创业教育之“道”,也是广大创业教育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的理念。正如美国著名学者马克•思哈尼所提出的:创业精神的培养是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参考系数。

2.德育功能。德育功能指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德育功能是德育价值和目的的保障,是制定德育目标、规划德育内容和选择德育方法的前提和基础。国内学者对于德育功能论述颇多,从广义上理解,德育功能包含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民族性格功能、人格优化功能、认知发展功能等。本文从大学生“个体”的角度,依据德育的感化性、内化性、自主性、广泛性和制约性等特点,探究创业教育视角下德育功能的内涵,即德育究竟能“干什么”。

二、创业教育与德育关系的辩证分析

创业教育与德育是相互促进、互相补充的关系。德育的核心任务是要赋予每一个学生个体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这与创业教育的定位高度契合。从德育的角度来看,创业教育是实现学生知、情、意、信、行统一的过程。如果教育仅仅单纯培训学生创业技能、提高学校就业率,则容易导致学生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出现偏差。1.德育是创业教育的核心。意识、品质和精神是创业教育的内在核心与最终目标。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理念认识方面,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创办新企业的教育”;教育方式方面,采取“快餐式”的创业技能培训;创业动机方面,盲目崇拜创业英雄,以功利为驱动参与创业活动。如此一来,造成德育严重缺失。一些创业者由于不具备创业品质和创业精神,导致他们在创业的征途上无法更好地发展下去。在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开展德育教育,有助于将“创业”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追求,实现由被动向主动的过度,使得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一切资源、把握机会,不断强化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和创业精神,为实施创业行为提供思想动力和源泉。2.创业教育是德育的载体。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德育“低效”是高校普遍面临的困惑。如何增强德育实效性是教育界多年来亟须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究其原因是“接地气”不足,体现在人文关怀缺乏、工作方法低效、过分突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需要和个性发展等。而创业要求创业者对社会发展、市场规律和人性特点有较深刻的把握,这与德育回归生活、回归人本的属性相吻合。因此,以开展创业教育为载体,为高校进一步深化德育教育改革、优化德育内容以及创新德育教育教学方法提供了崭新视角。

三、创业教育德育功能的内涵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创业教育的德育功能,将德育的理念有效渗透于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

1.目标导向。目标导向是一个选择、寻找和实现目标的过程,功能主要有理想信念导向、奋斗目标导向、行为方式导向,一般而言,它能提高人的动机水平。高职院校大学生往往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强等问题。根源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对社会发展及行业需求特点缺乏认识,造成个体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化认知缺失;二是缺乏对自身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态度、情绪、价值观、气质、性格、能力和体质等方面的认知。通过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创业者“知己知彼”,包括对市场的理解、对消费者的洞悉力,尤其是对自身的了解,增强差异化认识,从而明晰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学习动力。

2.成就激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通过对人的需求和动机进行研究,认为具有强烈的成就需求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创业成功有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而强烈的成就动机与必胜成功信念可以诱发出相应的行为,直到最后达到成功的目标。在全球创业型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创业英雄们极大地推动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创业教育的不断深入,加上各类媒体的宣传效应,使得国内外创业英雄在大学生心中产生了较高的影响力,投身创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他们追求的是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实现个人自身价值的成就感。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对于激发当前“90后”大学毕业生“啃老族”和“袋鼠簇”的成就动机具有重要的意义。

3.精神塑造。以英、美等为代表的创业教育发达国家将创业教育的核心归纳为培育创业精神。例如,哈佛大学商学院提出,创业精神就是追求超越现有资源控制下的机会的行为。他们认为,创业精神代表一种突破资源限制,通过创新来创造机会的行为。这种行为具有谨慎、自信、不屈不挠、进取心、坚持性、不自卑等心理特征。英国国家大学生创业促进委员会研究与教育部主任PaulDHannon则提出,要让更多的大学生具有创业精神,让更多的大学生把创业当作一种人生态度。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曾指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或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恰恰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因此,在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更应当把创业精神作为一种需要学生在大学教育中获取的意识和行为特性。

4.道德养成。职业道德是决定创业行为和思想的内在动力,是创业者的无形资本,也是决定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个体因素。近年来,苏丹红、地沟油、瘦肉精、毒奶粉等事件折射出严重的商业道德缺失现象。而在大学毕业生中,随意跳槽和违约失信等职业道德问题还仍普遍存在。创业教育中提倡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创业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创业者责任意识教育,是创业者应该对自己、他人及社会所承担的相应责任。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把它称为“责任伦理”,强调关注个体行为后果的价值和意义。这里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剖析。第一,责任的主体是人。也就是说,强调个体必须对自身的行为后果负责。第二,责任伦理的核心是责任习惯养成。注重人的道义担当,尤其是将责任感转化为向社会高度负责的理性精神。因此,高校在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这种责任感,养成良好的伦理品性,使其成为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创业者。第三,责任内容是不断演变的。当今世界,相互依存的趋势越来越强。因此,创业者必须有强烈的影响和改造他人的意愿和意识,本着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合理选择自己的创业行为、创业方式,既要着眼于短期效益,又要注重环境、着眼长远开展创业活动。

5.全人发展。全人教育就是培养“全人”或“完人”的教育。教育目标定位为: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简言之,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其关注学生智力、情感、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的全面挖掘。英国高校“启蒙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三层次的创业教育经验值得借鉴,其强调的是“全人”素质的培养。创业教育是培养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创业活动要求大学生具备自主、自信、勤奋、坚毅、果敢、诚信等品格与创新精神,要求高校培养未来创业者与领导者的成就动机、开拓精神、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业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开拓精神,以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并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转变就业观念。它不仅传授关于创业的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像企业家一样去思考,能像企业家一样行为,具备战略眼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营销能力和决策能力,并具备较好的情商。

作者:张锋兴 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校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