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三教”改革的农业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农业高职院校是新型农业人才的孵化基地,是培养服务“三农”人才的重要平台,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智力保障。在创新创业已成时代大势的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创业机制已渐趋成熟,但也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对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如提升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资金保障体系、强化“教师+学生”二元主体创新创业意识、以成果转化率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等。
1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背景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说,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涉农高校牢记办学使命,精心培育英才,加强科研创新,为“三农”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全国涉农高校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农业高职院校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在乡村振兴中积极发挥作用,培养一批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带头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相关政策推动下,农业高职院校积极投入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增强创业能力,为将来立足农村开展创业奠定基础[1]。农业高职院校具有技术人才优势,有创新创业教育的技术基础,生源又以农村学生居多,学生踏实肯干、能吃苦耐劳,具有面对创业中的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具备创新创业的素质基础。但是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本文对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薄弱、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不够合理、创新创业项目资金保障力度不足、师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创新创业教学普遍学分化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为乡村振兴事业培养更多合格的农业农村创新创业人才。
2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中国农业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2.1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时间较短,目前大多数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师的队伍主要由原有的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专任教师组成。这些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创新创业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积累,仅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引入一些创新创业知识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更高要求。同时,教师创新创业教学经验不足也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局限。此外,农业高职院校受前期政策倾向、教育资源不足等因素影响,专任教师数量往往相对紧缺。校内教师面临繁重的教学和实践任务,难以潜下心来专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工作,只能根据教材等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局限于课堂之上,这就导致课堂提供的有效信息量不足,较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使校内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的是具有丰富的成功创业经验、思维高度活跃、创新能力极强以及对社会经济环境高度敏感的专业化、职业化人才担任教师,但这部分人才很多不符合高校人才引进的职称和学历标准要求,没有被纳入农业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中。这些都导致农业高职院校的优秀创新创业骨干教师配备不足,进一步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难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2]。
2.2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不够合理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由各院系负责人或专业负责人主持拟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由于大部分高职教育是由中职教育发展而来,因此部分农业高职院校更加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大部分农业高职院校为了贯彻国家关于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文件的精神,通过设置独立的创新创业学院、创立创新创业基地等方式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并根据创新创业教育要求,要求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体系化的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但是,创新创业教育同其他专业课程的差异在于,它是一种高度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教育方式,学生通过学习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来掌握系统化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只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步,是基础,重头戏是学以致用,是用理论知识指导创业实践。但目前农业高职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大多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仅仅将其作为一门几十学时的课程,而没有与之配套的实践教学训练,也没有根据各专业面向的岗位及所需的素质、能力需求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在课上学习创新创业方案制定等理论知识,并通过模拟创业项目展示等方式进行课程考核,对于项目的可行性、效益性和发展性分析都停留在模拟阶段,无法真正通过实践平台结合专业进行创业,并转化为实践成果。
2.3创新创业项目资金保障力度不足
当前,众多农业高职院校出台了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创新创业大赛。有的院校还对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前景进行了评估,并对通过创新创业大赛筛选出来的好的创业项目提供启动资金和场地、技术等资源支持。但是,这些启动资金、场地和技术资源只能满足项目的前期启动需求,而后续运行需要的资金作为项目“开花结果”的支撑,如果仅仅依靠学生自身资金投入,一方面在校学生资金能力有限,另一方面要承担较大的创业失败风险,因此大多数学生并不愿意投资。而多数农业高职院校缺乏学生创新创业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支持制度,无法保障后续资金投入,自然难以将创业项目发展壮大,也难以保证创业项目的持续性,往往导致创业项目入驻孵化基地后难以为继,随着学生毕业最终消失不见。
2.4师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受传统教育理念和升学范式的影响,教育界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数、轻学养,重就业、轻创业的问题,这样的大环境使得社会大众对创新创业重视不够;“教师+学生”二元主体对创新创业概念理解不透,对国家创新创业政策了解不够,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把握不足,对创新创业重要性认识不深,进而导致创新创业主体创新创业意识淡薄。从教师角度讲,受主客观因素影响,他们将主要精力用于专业课教育教学和成果研究,作为兼职的创新创业教师,对创新创业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投入不足,仅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课程任务来完成,书面化的教学形式对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用不足。从学生角度讲,农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时间一般为2~2.5年,期间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安排,多数精力放在专业课的理论和实践学习上,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都期望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好本专业的专业技能,用以满足未来就业需要。在对200名不同农业高职院校的学生创新创业意向进行调查统计后发现,超过90%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对自己未来就业影响不大,更期待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掌握专业技能,因此学生创新创业学习兴趣不高。师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普遍薄弱,自然难以对创新创业教育付诸热情和精力,也难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难以提高。
2.5创新创业教学普遍学分化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农业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以获取学分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接受并完成在校期间的创新创业教育。然而从教育形式和目的上看,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相比具有如下较大区别:创新创业课程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强调对学生眼界的拓展;创新创业课程更加重视对学生比较、批判、逻辑能力的训练;教育教学模式灵活,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不止步于课堂。但是,目前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学学分化仍是主流,例如有的农业高职院校在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一门课程设置于人才培养方案之外,还要求学生需要在校期间完成若干个学分的创新创业活动,学生为了学分,往往通过各种相关度较弱的活动来凑齐学分,而不是从真正提升自己创新创业能力的角度来参与相关度较强的创新创业活动,这样虽然毕业时学生取得了数量上符合要求的学分,但是实质上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并未得到有效提升,创新创业学分制的初衷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离,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特征严重不符。
3提升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策分析
3.1“走出去”“引进来”提升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开展的有效保障。农业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保障体系,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在待遇、职称等方面提供支持。强化创新创业教师的教育培训,鼓励他们“走出去”,参加校外培训、挂职锻炼、学术会议等,及时更新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把握学界和业界前沿动态,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农业高职院校还应当面向乡村振兴,围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思路,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柔化人才引进标准,积极聘请校外专业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作为兼职教师,构建一支“学术型+实践型”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推动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化、健康化发展。
3.2以“模块化”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农业高职院校应当将创新创业教育确定为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一般分为“创新能力提升”和“创业能力培养”2个模块。“创新能力提升”模块是针对性地从理论知识层面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它主要的形式是课堂理论学习,教师以讲授、板书、视音频教学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创新知识教育,打好学生的创新理论基础。“创业能力培养”模块是在前一模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使其敢于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实现自我创业,达到毕业即就业,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教育目的[3]。此外,创新创业的环境时效性要求非常强,它要求抓准经济社会发展缺口,紧跟科学技术发展前沿,所以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农业高职院校都应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鼓励“活页式”教案,减少“书面式”教育教学内容,保证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农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创新创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增强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3.3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资金保障体系
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创业项目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农业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资金保障体系,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助学金,帮助学生争取创新创业项目贷款、政府创业补贴等,在有据可依的前提下为具有转化、落地条件的创业项目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和后期运行资金支持,保证学生创业活动的有效持续开展。同时,农业高职院校还可在创新创业环节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师和专业技术指导教师的持续指导,随时为学生提供帮助,帮助学生解决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管理等问题,为创业项目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3.4强化“教师+学生”二元主体创新创业意识
农业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对师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强化。积极组织创新创业教师学习了解国家的创新创业政策,了解创新创业对于国家民族发展、经济社会建设、综合国力提升的宏大意义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作用,强化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使命与担当,引导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潜心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主动丰富授课形式,为做好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打下坚实基础。此外,还可以通过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形式,组织有创业意愿的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和所在院校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宣传形式,通过线上线下平台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宣传,吸引更多学生关注创新创业,提升创业热情。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创新创业平台作用,引导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提高理论认识,在理论创新中提高创业实践能力[4]。
3.5以成果转化率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动教学成果转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所以实效性、功用性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着眼点。农业高职院校应当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做到“去学分”化,杜绝以理论考试为唯一衡量标准,或以课堂出席率和作业完成情况为重要评价指标的学分化教学评价体系。要积极建设立体化(指评价指标立体化)、项目化(指以落地创新创业项目的数量和质量为重要评价指标)、信息化(指创新创业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信息容量)、技术化(指创新创业项目利用高新技术的程度)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5]。人才和科技的支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保障,农业高职院校如何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适合“三农”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是当前的重点课题。只有一大批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农业技术型人才留在农村,组织和带领农民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构建农村特色产业,才能够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农业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新型农业人才的重要手段,为农业经济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农业高职高校应持续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及时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及时纠偏创新创业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沿着正确的路径稳步向前,为乡村振兴战略做出贡献。
作者:仇亮 郭红秋 单位: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