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双创”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大背景,我国掀起了创新创业的热潮,也有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的道路。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探索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途径、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建设,以期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帮助。
关键词:“双创”背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1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1.1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当前,尽管大多数高职院校特别是“双高计划”的建设院校已经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但仍存在着顶层设计不够科学、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存在偏差等问题。一方面,从教师层面看,部分教师认为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参加“互联网+”“创青春”等创新创业比赛就落实了双创教育,完成了教学目标。这些较为单一、流程化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流程导致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发展模式出现了同质化的现象,不利于提升师生对双创教育的认知度。另一方面,从学生角度来看,对创新创业教育也存在着误解,把创新创业课程仅当作是一门完成任务后获得学分的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足,认为只是教授一些创业的技能,从而忽视了实践活动对于未来职业发展和自身能力全方面提升的良好促进作用。此外,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缺少必要的社会经验,对于创业有着畏难的情绪,从而缺乏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热情。
1.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目前,尽管大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存在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的问题,并没有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之初将创新创业思想融入专业教育中,也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例如,只在大一学年开设传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理论课程,没有后续的跟进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也存在着仅将原先的几门相对来说较不重要的专业课程改为创新创业课程的现象,没有突出两类课程的联系,导致出现了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所学的知识与自身专业匹配度不高的现象。此外,部分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学校自身的特色,与当地经济大环境的关联较弱,难以发挥不同专业的学生各自在创新创业上的专业优势。
1.3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
当前,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存在着不少问题。第一,课程设置欠合理。尽管不少高职已经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建设中,但由于“双创”的大背景时间并不长,许多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不深,从而导致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出现不合理的情形,例如与其他课程比,课时相对较少,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第二,理论和实践的分离。从当前的课程体系来看,不少高职没有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甚至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学生无法学以致用,只能停留在书面的理论上,也很难真正对创新创业产生兴趣。同时,很多理论知识如果脱离了实际环境,就失去了时效性,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也大打折扣。第三,教学手段单一。当下许多教师在进行创新创业教学时,仍然采取传统的说教模式,课堂上持续输出,课程内容空洞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学效果不佳。此外,对于一些复杂的创新创业项目,单一的教学手段也很难将过程一一描述,从而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1.4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师资主要来源于这两方面:一是校内教师;二是外聘教师。这两种做法虽然能够快速组建起一支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队伍,但存在着不少弊端。首先,校内教师中教授该类课程的大多为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经培训的专任老师。这三类教师虽然在授课前接受了创新创业就业指导的培训,但由于自身没有该方面的实践经验,与企业联系过少,容易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出现偏差,很难有效地向学生传授有价值的创新创业知识,使学生难以学以致用。另一种从企业里聘请的导师虽然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教学时间及频率上较难统一。此外,企业导师更注重于真实工作场景中的实践操作,不清楚每位学生在校学习的实际情况,容易忽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再加上学生自身前期知识储备的不足,比较难跟上老师的节奏,最终导致创新创业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佳。
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升路径
2.1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拓宽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视野,加强对其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强化内生动力。高职教师也应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主动去学习创新创业内涵,才能在后续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中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其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提升其积极性。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灌输培养应从学生入学开始,直至毕业,在各阶段安排相应的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主导意识。学校可开设一个创新创业校园平台,征集具有可实施性的创业项目,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积极性的种子选手,将项目转换为生产力,也为“互联网+”“创青春”等创新创业比赛的开展奠定基础。此外,高职院校可以建立起创新创业学分银行制度。该制度在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中提出,该制度下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和实践成果的学分可以认定、累积、转换,方便记录并量化统计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情况,有助于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认知,也有助于高职的双创教育建设。
2.2探索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途径
第一,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的途径。各高职院校根据各个专业学生的特点,也基于学校的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的情况,针对性地对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在其中加入创新创业元素。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高职院校可开设各个阶段的创新创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例如,在大一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理论课程,在大二、大三开设更具专业价值的职业入门与职业精神的课程和更多实践类的双创课程,做到循序渐进、合理引导。同时,高职院校可考虑新增符合当地经济大背景的行业技术前沿课程,着重引导学生利用专业优势去提升双创能力。第二,高职院校的教师应主动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意识。教师需意识到这两种教育均是高职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这两者之间的交叉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双创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主动挖掘专业教育中可能助力成果转化的知识点,再结合创新创业的思维模式来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探索,不断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这既是对专业教育的持续补充,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引导。
2.3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第一,合理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在“双创”的大背景下,为保证更好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需要认识到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并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学校不仅要保证该类课程的课时数量,也要在设置课程时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制定差异化课程,引导教师进行针对性地教学,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第二,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理论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高职在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时候,应该将其紧密结合引导学生理论结合实践,有利于学生在切身体会后对创新创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有利于毕业后的创新创业。高校应主动去学习和了解新兴企业的成立模式、基本结构、运营模式等,并结合当前的经济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实践性的内容,给予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例如模拟企业日常的运行机制、缴税纳税的环节等。第三,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手段。单一的说教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也很难去描述实际创新创业中遇到的复杂情况。在“双创”背景下,高职应在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时引入多样化的手段,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施展。例如,可以邀请校外优秀的企业代表来校分享经验或者通过网络线上交流心得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创业的流程;也可以邀请往届在创新创业方面有优秀成果的毕业生回校来分享成功的创业经验,解答学生的疑惑。
2.4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建设
首先,对现有创新创业授课的校内老师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制定好该师资队伍的职业发展规划。该项工作由校内教师发展中心负责,根据教师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制定针对性地培训与指导工作。例如,借助学校的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邀请校外专家担任培训讲师,定期为教师进行专业的创新创业培训,帮助专业教师了解创业新趋势。高职院校也可以和校外企业对接,鼓励高校老师寒暑假下企业锻炼,将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期提升教学能力。学校可以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里加入创新创业教育业绩的指标,在职称评定时向获得创新创业优胜奖项的教师适当倾斜。其次,把控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来源。传统的“双师型”教师标准要求“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的结合,这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的双创教育需求。当下,同时兼有教学能力、社会服务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研发能力的“双师四能”的复合型师资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在柔性引进外聘教师时,对其综合能力进行严格把关,并对授课模式进行沟通,保证后续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作者:孟欣龄 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