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路径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路径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路径探讨

摘要:面对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和后疫情时代高质量就业的严峻形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对驻镇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进行全面梳理、比较,提出从“单兵作战”到协同发展的优化建议,即各高校要充分利用驻镇高校联席会议、镇江国家大学生科技园等载体,实现区域内高校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期对驻镇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有所借鉴,为“镇江很有前途”和“镇江跑起来”增添“双创”动力。

关键词:驻镇高校;创新创业;高质量就业;协同

在我国进入新常态和新时代以来,转型升级和创新创业成为新时代主旋律,国家对创新创业及相关的教育教学非常重视,中央和地方纷纷出台引导政策,加快规范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比例超过30%,当前我国比例尚不足5%,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由于毕业生人数的逐年攀升,高质量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一个新的理念被政府和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活动在各地风起云涌[1]。但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与就业岗位以及经济社会对创新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亟需丰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实践。因此,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学生加强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毕业竞争力的需要[2],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3],是社会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质量的现实需要,也是区域培育创新环境、提升经济软实力的发展需要。刘炯天(2018)研究表明,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密切,在人才、科技、就业等领域可以实现互促互赢[4],其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区域的科技贡献度和经济贡献度意义重大。当前,镇江市内共有高校9所,全日制在校大学生约15万人,是镇江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镇江市吸引就业的关键群体。加强驻镇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校地之间互利共赢和高质量就业具有积极意义。将镇江市域内高校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尚属空白。本文通过深入研究驻镇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提出优化路径和建议方案,以期更好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成果转化率,服务镇江市经济社会创新发展[5]。

1驻镇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镇江市境内拥有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金山职业技术学院9所高校,全日制在校大学生约15万人。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积累了初步经验。

1.1主要成绩及发展经验

驻镇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先后荣获全国性最高荣誉,如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荣誉,在全国成绩突出,取得了阶段性发展经验。一是驻镇各高校均开设了创新创业类课程。包括大学生创业基础(理论+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题等课程,以公共必选课、专业必选课或选修课的形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学分管理。江苏大学制定了《本科生创新创业学分评定与管理办法》,要求全日制在校生参加以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为主的研学和实践活动,并由此取得具有一定创新创业意义的成果,经认定而获得学分。二是各高校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平台,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如江苏科技大学已连续举办七届“京口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具有鲜明农林特色的“新禾行动计划”,构建“训—赛—孵—战”四维实践体系,旨在培育“有创意、敢创新、能创业”的人才,成果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三是重视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和实践教育。实践、实战和孵化是创新创业教育由理论到实践转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真正取得实效的必备要素。江苏大学精心打造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投融资服务中心、创客空间3个创业工作载体。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两园一街一空间”的“双创”载体。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通过协同开展创业培训、共建“一站式服务中心”、实施“项目+资本”对接平台建设等途径,构建了学校与地方政府“校地融合发展、共促大学生创业”的协同发展机制[6],先后创立国家级小微型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圆梦湖畔”众创空间、省级科技孵化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秀科技园区”等多项品牌。四是初步建立了高校之间的联合互动、高校与企业的协作机制、高校与当地政府的合作办学。当地建立了驻镇高校联席会议,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组织校校、校地交流合作,有效发挥了各高校的学科专业特色,形成了交流互鉴的良好机制。驻镇高校目前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2存在的问题、不足与分析

当前,驻镇各高校的“双创”教育在“双创”工作机制、平台打造、师资建设、协同发展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不高、毕业后创业失败率较高以及各高校之间合作模式尚未建立等问题。

1.2.1在学校顶层设计层面,没有系统推进

部分驻镇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学管理机构,相关管理办法及文件系统性不强。学校的“双创”管理部门职能发挥不力甚至缺乏专门的部门、人员,即使国家出台了各种支持创新创业类相关文件,但是由于职能不清,宣传力度和引导力度欠缺,导致许多老师和学生均不了解具体的政策内容。同时,高校对大学生“双创”的支持力度不够,缺少实质性的教育教学优惠政策,例如创业启动资金支持、学分置换、课时抵扣等[7]。受传统就业择业观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仅仅把它作为一项普通的学习任务,参与创新创业的意愿不够主动,超过90%的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比例低于10%,而毕业后成功创业的学生比例仅仅4%左右。

1.2.2在“双创”教学方面,实践训练普遍缺乏

第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需要同步建设,目前大部分驻镇高校校内实践基地有限,场所较少,而企业参与共同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学生无法得到有效锻炼。第二,“双创”实践训练普遍缺乏。各高校均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教授内容基本上均为理论知识,学生普遍缺乏实践能力。各学校虽然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竞赛,但是一方面参加竞赛学生数量较少,学生覆盖面较窄,另一方面大部分学校和学生都是以比赛获奖为最终目的,创新创业停留在纸面和赛场,很少付诸实践[8]。第三,“双创”师资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数量紧缺,来源单一,普遍缺乏实战经验。校内担任创新创业的指导教师,往往不了解“双创”政策,校内辅导员担任的,又不熟悉专业,学校聘请具有实战经验的校外创新创业导师机制不灵活。

1.2.3在协同发展方面,仍然单兵作战

各高校目前处在“单兵作战”阶段,尚未形成区域共享、区域共赢、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经济等优良模式和共赢局面。各高校之间联合举办创新创业类的活动较少,停留在共同参与创新创业类比赛阶段,各高校的竞争关系远远大于合作关系。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管理模式、教学机制以及先进经验没有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

2驻镇高校大学生“双创”教育优化路径建议

镇江市位于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南京都市圈交汇区域,拥有丰富的创新发展需求,且具备充足的创新创业基础。对于驻镇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建议主动融入区域战略,做强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充分利用驻镇高校联席会议,大力推进协同发展,为“镇江很有前途”和“镇江跑起来”增添“双创”动力。

2.1各高校实施“一把手”工程,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

各高校要坚持“一把手”主抓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思路,创新创业学院牵头,院系、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协同机制。

一是设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创新创业工作人员,协调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制定《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评定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机构健全、职责明确、运行高效的工作局面。

二是保障创新创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场所、大学生创业一条街、创客空间等,设立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中心等,为大学生提供学知识、练技能的平台。

三是完善创新创业指导体系。建立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负责注册咨询、资金扶持、项目推介、信息传递、后勤保障,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全程化的服务与帮助。参加各类别“创新创业”大赛,建立学生工作室,实施导师制指导等。

四是重视宣传报道、营造文化氛围。及时发布创新创业政策,宣传报道创新创业精神,推送创新创业典型案例,更新创新创业信息内容,分享做法和经验,形成倍增效应。重视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形成具有各高校自身特点的创业文化,调动师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加强驻镇高校交流合作,构建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格局

各高校相互借鉴兄弟院校在平台、师资、机制等方面的先进建设经验,实现区域内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以竞争促发展,以共享实现共赢,以合作推动实现共同进步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共同完善青年双创工作体系。联合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以赛为媒,为镇江本地高校及大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交流展示的平台,完善驻镇青年双创平台搭建、双创资源共享、双创服务深化“三位一体”的青年双创工作体系,有效加深驻镇高校之间的交流互通。

二是合力打造综合型“双创”指导团队。增进不同高校之间校内校外教师之间、校政校企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打造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以及管理学、营销学、财务管理、心理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知识背景的“双创”指导团队[9]。

三是更好发挥产学研用协同发展优势。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教融合,组建政产学研合作委员会,统一协调政产学研合作中各方利益的关系,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优势叠加,产业链、资金链、技术链多重融合,打造孵化投资平台,以全面孵化服务和创业引导基金保障项目顺利落地并开花结果,促进校企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运用。

3结语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与区域经济社会的活力休戚与共,研究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于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面对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和疫情之后高质量就业的严峻形势,高校需要与驻地政府、社会和兄弟院校建立密切的交流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本文通过对驻镇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现状进行比较全面的梳理和比较,从加强各高校自身建设的角度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载体、师资、机制等方面,实施“一把手”工程、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完善创新创业指导体系等举措。同时,从校地融合、校校共享的视角提出优化提升路径,各高校充分利用驻镇高校联席会议、镇江国家大学生科技园等载体,相互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协同发展优势,实现区域内的高校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对驻镇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有所借鉴,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创新城市的建设、创新经济的发展有所帮助。

作者:吴燕 孙兴民 步晓婷 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