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创新创业教育与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针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实践环节脱节、创新意识和能力欠缺等问题,以渗透创新设计思维的创新创业公共课程和以创新创业成果导向的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两个维度,分别从创新设计要素、环境、成果层面和课程体系、教学环节、要素重组、提升服务层面展开课程交叉融合的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创新设计思维;设计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一系列战略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标准、改革教学育人机制。然而,目前创新创业仍然属于新兴的跨界的综合命题,并没有在高校中实现学科的归属。因为没有明确的学科归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多作为公共通识课程展开,缺少对专业知识背景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出现特色定位模糊、目标过程不明确的普遍现象。如何以学习产出为导向,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设计专业课程有机结合,推动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是本文着力阐述的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
(一)紧跟教育目标要求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开始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几年来的实践取得了很大成效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改革,目的是给大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平台,激活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大学生系统化的创新创业能力。从博雅教育、通识教育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应用型本科高校担负着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交互融合的重要职责。创新创业与专业教学融为一体的课程建设,能够提供更肥沃的创新土壤,也更容易实现创新创业的产出目标,达到人才培养的“诗和远方”。
(二)深化创新创业培养内涵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高校只有转化创新创业培养思维、重视学习产出引领、紧密结合专业实践,才能加快创新创业生态循环,形成内涵式、生长式发展,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国家发展的能力[2]。“创新创业”“文化创意”“创新设计思维”是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的热点问题,设计专业教育也随之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为诸多历史原因,中国的设计教育一直以纯艺术和工艺美术为基础,重视艺术表达而忽视设计思维。所以,深化创新创业的培养内涵,对推动设计驱动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开展以创新创业为学习导向的专业实践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并不是矛盾的双方,而是紧密相连、互相促进。其次,创新创业教育和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组织关系,不应该是割裂而是交叉融合的。最后,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课程的融合也需要全面布局、循序渐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第一步需要的是理想信念教育。“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没有精准的目标和信仰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所以高校首先应该继续依托思政等公共课程部分,进一步强化大学生树立伟大的理想,并激发他们坚定的创新信念。第二步是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包括责任感和心态。通过深化创新思维课程建设,着重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创新实践意识和创新实施能力。大量数据显示大学生创新创业无法持久,这反映出高校创新创业责任和心态的素质教育缺失问题。第三步是以学习产出为目标导向,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实践课程的融合创新。在创新创业公共教育中发挥专业知识技能所长,特别是在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学习中提高创新创业学习产出[3],让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和设计专业课程教育进入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渗透创新设计思维的创新创业公共课程建设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核心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尤其在于激发青年的创造力。一切创新创业活动,在实践之前都是需要经过创意、构思和策划的。创新创业需要改变的是视角、是心态,这就需要合适的思维工具去引导。以人为本、以解决方案为导向,探索问题,快速反应,正是创新设计思维的优势。设计是在活动过程中通过策划为现有的情况找到更好的改进方案……设计是所有专业性训练的核心[3]。随着全球范围内的日益普及,创新设计思维成为设计行业、商业管理乃至社会创新各个层面的主要工具[4]。近年来,许多世界一流学校纷纷开设设计思维课程,不是作为专业基础教育,而是以公共课程的形式面对各行各业有需求的学生,以创新设计思维的广度来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因此,渗透了创新设计思维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公共课程建设改革的出发点和亮点,是区别于传统思维能够带来颠覆性创新创业的核心内容。将创新设计思维场景用于创新创业公共课程教育中,如创新设计思维工作坊、创新设计思维导师、创新设计文化氛围等。结合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规划,突破传统公共课程教育课堂教学桎梏,营造轻松的、互动的、协同的创新设计思考氛围,代入学习产出场景,自然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促进学生的创新意愿和创意能力。合理利用创新设计思维成果进行创新创业转化,如对产品、关系的创新设计、对系统模型的设计实验、对其他主题的解决原型等。充分发挥公共课程的跨学科交叉知识背景优势,通过创新设计思维工具展开讨论,最终在组织中实施,获得创新创业的策划方案。
三、以创新创业目标导向的设计专业课程建设
WorldDesignOrganization在2017年国际会议上对设计概念进行重新定义,认为设计旨在引导创新、促发商业成功及提供更好质量的生活[5]。设计专业逐渐从单纯的造型艺术应用学科转向与科学、技术、商业、社会、心理、文化深度融合的交叉学科。不少国内外设计院校都在寻求突破传统的设计专业课程建设,江南大学举办“设计教育再设计”系列国际学术活动,从课程、学科和哲学层面探讨反映新的大设计学科特点的设计的范畴、方法和价值观等问题。“大设计”观越来越具有普世价值,以创新创业作为明确的学习产出目标,跳出传统设计的定义,从关注单一产品到关注社会创新。这些理论和实践成果对于以创新创业目标导向的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诸多思路和创新的解决方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设计专业课程,应该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契机,遵循大众化的客观趋势,着眼社会创新需求,在设计专业课程基础上结合创新创业的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特点,不断创新培养方案、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关键环节,着力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的力度,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健全创新创业与专业融合的课程体系
抓好课程构架,深化教学设计和教法改革,专注于创新创业融合和延展。一方面是对原有专业课程进行重新规划和界定。在基础设计课程、设计基础课程以及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和之外,注重对学习产出、设计应用性、社会需求度的理解和创新概念的引导。尤其是在毕业指导课程中拓展对话路径,引导学生展开知识与市场的交流、设计与环境的思考、创新与社会的互动等,通过多向交流形成学校习得的知识逐渐朝向目标产出能力转化。另一方面是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增加科技、传播、策划、营销、数据采集与分析等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新课程比例,以现代社会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成果导向进行颠覆式创新,以及尝试在组织和系统层面进行创新设计。另外,还可以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等特色文化开设相关设计课程,突出学习成果的创新转化,同时也对高校所在地域的形象开发和产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完善实践教学和素质教学环节
随着设计对象和范围的扩大,设计专业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和模拟课题训练而需要顺应时代变迁,将教学延伸到课堂外,融入社会中,根据社会信息和市场需求,补足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素质教学环节。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成长为产品设计师、环境设计师,更是要兼具创新发展的眼界和意识,兼备艺术管理和设计技术实施的综合素质能力。应用型本科设计院校可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成果转化三个方面完善实践环节,探索当地政府、产业、学校、研究、应用等价值链的贯通,让高校与所在地区的市场密切联系,通过大量的创新实践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设计创业的深层次思考,确保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拥有创新创业的专业自信。
(三)强化跨专业要素重组创新
不同于工业化传统市场对劳动精细化分工的需求,知识社会环境下市场需求趋于多元化和跨界融合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紧跟创新创业要求,及时调整学科类别,应该进一步强化跨专业要素的重组创新。学校内的跨界重组,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对传统专业课程学习方式和社会目标的改变,关注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竞赛之间、课程之间、工作室之间要素重组的可能性,探索良好的创新重组新模式。学校外的跨界重组要紧密对接全球发展和国家需要,加强学校的对外交流和协同创新,加强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寻找关键课题,培育典型成果。
(四)提升创新创业成果服务能力
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和设计专业教学融合研究,要以人为本,注重教师培养和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创新创业管理中心,如今大多是高校内辅导员和行政人员任职,他们在灌输政策理论和引导创新创业理想方面,具有明显的工作优势,但在如何最大化依托专业优势发挥创新设计思维,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创新创业实训方面相对薄弱。因此,首先应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个人能力培养[6]。其次应该抓紧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继续培养和人才引进。结合学校的整体规划,从创新创业实际展开工作,充分利用智库资源平台,帮助教师开拓视野,提升业务素质,同时持续引进人才,增加团队数量和质量。
作者:王淼 单位: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