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当代企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对人才的需求结构趋于多元化,并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同时,高等教育普及化,生源数量急速增长,亦使得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创新创业成为了舒缓这一矛盾的重要路径。从市场供需层面上讲,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势在必行,其与专业课程融合建设,保证了其最大育人价值产出。本文基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概述,解析了校企合作机制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并着重就其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专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当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政策号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社会价值。基于校企合作的双主体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过程亦是创新做好的融入阶段。校企合作机制下高职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有了很好的发生基点,相关方面的课题研究备受关注。

一、创新创业教育概述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选择,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并迅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根据百度百科的相关释义,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实用教育,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强调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等多重发展的教育。对此,国务院亦是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并指出“以人为本,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亦是响应国家领导意志的体现。另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紧密的相关性,决定了两者融合的必要性。具体而言,专业教育是市场经济形态下社会分工细化的结果,而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提出的,重在解决高失业率、求职困难多等问题,两者融合是时展的选择。同时,专业教育以工具主义、实用主义为取向,与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属性相合,后者可视作是以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延伸,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业教育单纯工具性的缺点。另外,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的专门性和职业性特点,而成功的创新创业并非异想天开,是基于丰富知识与经验支持的实践,由此专业教育奠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

二、校企合作机制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背景下,学术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讨论日臻火热,并从不同维度视角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例如,马林提出了“管理创新、教育主导、丰富载体、深度融合”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潘陆益倡导“课程教学、创业实践、第二课堂、职业指导、管理保障”的五位一体创业教育平台构建;陈晖总结了创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组织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效可行的质量评价制度和及时可靠的质量反馈机制等经验。目前来讲,基于国家系列政策导向,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已然全面铺开,与专业课程融合成果毋庸置疑,但是客观分析下来,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仍旧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具体而言,多数高职院校尚未形成较好的系统设计和科学开发,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模式相对单一,受众群体过于狭窄,不能满足跨专业学生的需求,与“双创”时代要求不符。同时,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不清晰,单纯地定位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宏观层面上,未有进一步的细化,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合没有了方向,后者仅是孤立的课程,呈现出零散破碎的特征,对企业优质资源的整合不力。另外,教师是影响教育成效最重要的因素,就全国范围来看,存在师资缺失、不丰富的现实问题,相关经验积累缺位,无法有效支持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深化。如上述系列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着高职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改革步伐,其解决势在必行。

三、校企合作机制下高职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策略

如上所述,高职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势在必行,而校企合作机制的建构则为之提供了必要的发生基础。作者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校企合作机制下高职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明确导向目标

思想观念作为行为实践的先导,是驱动高职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关键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该项工作成果。在国务院总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感召下,我国社会发展迈入了新的时段,创新创业由此引爆了新的时代潮流,而大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一代,肩负着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任,在此种的参与势在必行。由此,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了国家领导意志的必然选择。同时,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万由祥分析指出,“建设创业型大学是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趋势”,对提升其内涵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对于学生个体而言,面对日臻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环境,创新创业素养是其取胜的重要法宝,并且展现出了极为强烈的需求。基于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考量,两者深度融合有着非凡的价值意义。因此,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高职院校都应充分重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系列工作展开,并紧紧依托校企合作机制,实现最大育人价值产出。在此过程中,科学的目标定位是关键,引导着系列工作开展,并影响了其效果。对此,可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经济市场主体的优势,掌握需求动态信息,并结合学生主观个性差异,进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

(二)重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其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知识讲授、能力训练、素养提升等。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既往经验的分析来看,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模式分为三类,即重置课程、嵌入课程及实践课程。其中,重置课程并不以现有课程体系为依据,而是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为一套新的课程体系,即专业创新创业类课程。嵌入课程则是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当中增加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内容。实践课程,强调以专业实践的方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以第二课堂的范式出现。从可行性操作维度上讲,嵌入课程和实践课程更适于我国高职教育改革需求,可将两种方式相结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全面覆盖。基于此,完善的课程设计要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逐步生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基础+创新”的新生态,继而为学生专业创新创业实践铺筑扎实的基础。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加大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积极引入企业各类优质资源,以案例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专业创新创业实践的认知,为之带来更多的灵感,提高成功转化率。同时,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单纯依靠某所院校努力严重阻碍了其进程,要加强与兄弟院校之间的合作,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三)强化组织引导

创新创业不应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而是强调成功实践的转化,如此才能释放出更大价值,这也正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根据相关调研结果发现,当前阶段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受众面狭窄,即使是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的学生,也只是出于对最终奖励的吸引,为了比赛而比赛,纸上谈兵者众多,付诸实践者少之又少。同时,创新创业实践和模拟实战提供的学习平台不足,学生未能得到及时的指导和有效的支持。对此,高职院校应深入分析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过程中的困境所在,科学衡量其最终效果,找准问题所在,继而针对性地采取更多有效改革举措。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深化与企业间的合作建设,最大限度地聚拢双方优势资源,协同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并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一线岗位实训等方式,适当扩大实践教学比重,深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的认知与掌握,继而有效运用于创新创业当中。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联合企业建设校内实训室,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支持,营造与企业生产经营相似的空间环境,增强学生的主观感受,并诱发他们思考创新,基于校企双方的专业支持,促进成果转化,继而以一种合理合法的方式驱动企业发展,实现双方共赢。另外,高职院校还可组织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活动,使之成为一种文化风潮,激发学生参与能动性。

(四)扎实师资保障

宏观素质教育改革生态下,教师作为教学主导,是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关键,并对其综合素质素养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生源数量急速增长,高职师资力量缺口日益扩大,且具有创业经历或企业任职经验的专业教师极少,在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方面有心无力,无法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指导支持,影响了该项工作成效。新时期,高职院校应当树立高度的师资战略意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依托校企合作机制,以专兼相合的方式,壮大师资队伍,并逐步调整其组织构成。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积极谋求企业方面的合作支持,吸引高精管理人员、成功人士到校执教,给予其足够的荣誉感,弥补本校专业教师实践经验方面的缺失。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教研活动,以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为切入点,促进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之间的交际互动,转换他们的思维观念,强化创新意识,丰富其学识结构,共享有效经验,从而提升整体师资队伍水平,扎实该项工作展开的智力支持。同时,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实践抑或创新创业实践,不断累积经验,增强其文化涵养,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势必能够产生更大的育人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校企合作机制下高职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势在必行,是经济市场需求导向下的必然选择,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化工程,现阶段的探索实践仍旧存在不少问题,应当以明确的目标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生态,并注重完善组织引导,努力创造良好的支持环境,依托高素质师资队伍智力输出,实现更高的育人价值输出。作者希望学术界大家持续关注此类课题研究,结合实际情况,从不同测度视角提出更多有效践行举措。

参考文献:

[1]黎少仪.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金融专业教育的融合机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01):81-82.

[2]吴文彬.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意义、问题与策略[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12):128-129.

[3]李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9(12):26-30.

[4]阳金萍.论我国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3):73-74.

[5]兰楠.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23):211-212.

作者:赵亚杰 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