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途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途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途径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是现如今竞争社会之下的必然走势,大学生只有拥有丰富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才能实现毕业即创业,摆脱激烈的就业竞争,提前实现个人价值。文章主要站在新媒体环境背景下来审视现如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工作,试图总结以往具体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新媒体技术赋予的机遇,来给出一些教育实践创新途径,以期为我国高校双创教育工作添砖加瓦。

关键词:新媒体;双创教育;教育实践;实践途径

大学生双创教育一直以来在教育界和学术界都存在争议。有的学者指出大学生必须要在高校期间学好理论,这样才能在将来更好地就业、创业。而有的学者认为高校教育必须回归本质,要实现理论和实践结合,要给予大学生更好地就业优势和创业能力,这样才能使得大学生在新时代下更好实现个人价值。问题的关键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使得高校双创工作能够突破瓶颈实现更好地教育和实践链接。以下内容从教育模式、教育实践途径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1新媒体下高校双创教育实践模式

大学生双创教育说到底是和家庭、高校、社会都有关系的一种新时代教育。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双创教育实践影响更加广泛,传统的高校一元教育并不能真正地提升教育质量并且可以保证教育效果。需要大学生、高校、社会所拥有的资源能够有效对接,从而确保大学生拥有一个相对完善的双创教育实践体系,使得大学生不仅在校园得到教育,在社会当中更能获得多种支持,最终可以使得大学生学以致用。实际上这就是现代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的“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很多人认为该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因为提出年代较早,已经不适合现如今的教育环境。实际上则不然,因为教育本身就是家庭、学校、社会构成的一个整体,到什么时候也不可能摆脱这三个关键点,故此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永远不会过时。也正是因此,笔者主张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工作中需要积极地摆脱传统单打独斗模式,要形成系统有效地高校内部、高校外部的双创教育实践途径创新。即从内外两个途径来寻求教育实践的紧密结合。

2新媒体下高校双创教育实践途径

前文所述高校双创教育实践途径分为内外两种,二者有机结合可以实现双元驱动。为了表述清晰,以下分别对两个途径进行介绍。

2.1高校内部双创教育实践创新

(1)充分利用好学工部、团委以及就业部功能。高校需要给予足够的经费,使得学工部、团委以及就业部能够形成良好的配合机制。首先,学工部主要是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和大学生互动,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有关的学习需求;其次,团委则是着手从大学生思想层次入手,来对接职业道德教育,确保大学生在未来就业创业中具有基本的思想素质;再次,就业部则需要连接学工部、团委,充分了解学生状态,然后采用新媒体技术面对社会积极调研。就业部对外采集信息过程中,需要了解当下以及未来4-5年时间里社会所需要创新人才的标准、创业所需能力组成。之所以限定在未来4~5年时间,是因为目前知识更新周期为2~3年,如果从大一开始进行此类教育,到大一学生毕业时所学知识已经落后于时代。对未来4~5的社会创新人才标准、创业所需能力予以预测,等同于打好提前量,使得学生所学的内容更具时代性、科学性。就业部将所获数据反馈给教学组,方便教学组形成新课程体系设计。(2)利用新媒体技术革新教学方法。双创教育实践当中,除了课程体系需要跟得上时展要求之外,最根本的还是要确保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大学生实现理论和实践结合。首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来构建宣传平台。该类宣传平台主要针对双创形成具体内容,例如阐述双创的必要性以及国家政策,以此来引起学生的紧迫感;推出创新创业的标准以及方法,让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将双创教育分布在课里课外,做到无死角渗透,唤起学生关注以及自主学习意识。其次,利用新媒体技术虚拟创业项目,面向学生征集创业方案,然后评选最优方案给予奖励。该种方法不仅考验学生的理论,还要求其动手实践,能够积极地考虑创业所有环节:注册项目、财务管理、税务管理、人资管理、公共关系等,使得其通过虚拟演练来获得对应的创业经验。再次,在学工部、团委、就业部以及双创教师团队的操作下开展创业技能大赛。大赛要跟上时代,要具有前瞻性,设置的内容要集中在高新科技项目创业方面,或者将创业项目集中在新媒体创业方面,即当下流行的微商、直播带货等,这些项目具有可操作性、技能性、创新性,容易被大学生接受,而且验证起来也方便,只要有网络、有产品,就可以让学生花样翻新地去推销产品,从而使得其获得相应的技能。然后,需要注意的是需要对接大学生专业来开设创新创业课,尽量使得其在自己专业基础上进行创业,这样避免教育浪费。(3)利用新媒体技术培养优质双创教师队伍。双创教师是通过实打实的实践锤炼出来的,否则其没有创业经验无法传道解惑。故此高校需要积极地将社会知名企业高管吸引进来,使得其成为双创教师团队当中的核心,在其带动下可以成立“创业导师团队”。在团队操作过程中融入新媒体技术,使得学生可以充分了解该团队,并可以和其互动,咨询问题乃至于加入团队去真正地体验创业过程。在就业部努力下,集合多个院校力量来链接社会名企,力争获得其资金以及技术支持,成立具有水准的创业导师团队,其中各大企业的高管乃至于总裁等都可以成为导师,将不同院校大学生集中起来,以头脑风暴形式形成研发团队、销售团队、创新团队等不同团队,不断建立团队目标,带领大学生在学习之余体验创新和创业乐趣,如此也能使得大学生所学专业在团队创新创业过程中获得应用。

2.2高校外部双创教育实践创新

(1)引入社会领域内权威现身说法。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要养成向成功者学习的习惯。因为成功者所经历的失败被学生了解之后,可以让他们少走弯路。而成功者可以是社会各领域权威。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聘请这些权威来做创业导师之外,还可以通过双创平台动态播放权威访谈,引导学生定期聆听。前提是需要高校详细策划这类节目的流程,需要使得访谈节目由浅入深,要善于设置悬念,从而使得学生愿意看。笔者认为可以针对某位权威的创业经历为话题,制作15min一集的多集节目,使学生能够通过成功者的道路学到经验。另外权威也可以是本校已经毕业并在某个领域做出一定成果的老毕业生。就业部、团委可以出面邀请他们回校做报告。(2)实现新时代校企联合。传统校企联合当中,高校主要目的是给学生寻找一个良好的技术培养平台,使得他们就业后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适应工作并体现出强大的综合能力。而本研究所言的校企联合指的是:企业提供具体项目,由在校学生来负责操作。高校作为知识掌控者或者技术研发者,可以向合作企业提供智力支持,而企业方则需要将运行成功的项目独立出来,使得学生们真正地掌控项目,成为真正的创业者。当然这其中涉及到了利润分配问题,但只要双方真诚探讨,相信这些问题都能解决。一旦这种项目独立以后,学校可以将其作为创业实践基地。

3内外途径结合的一些建议

3.1结合国情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创业

据统计,东北三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人才外流严重,很大一部分从农村出去的大学生都留在城里。而全国范围来看,农村大学生在大学生当中总体占比不足60%,有的地区不足30%,占比如此少的农村大学生选择留在城里,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祖辈的“飞出山窝窝”思想影响。对于这些大学生,学校要在双创教育中引导他们回家乡创业,这样不仅能避免当地人才外流,同时也能够利用大学生来带动当地创业氛围。当然这需要高校和社会一同关注,否则农村难以形成“梧桐树”,自然不能很好吸引“金凤凰”。这也是笔者所言的高校双创教育实践需要三位一体的原因。

3.2多元管理当中要以制度为本

一直以来,高校的双创教育没有规定由哪个部门来负责,大部分都是由团委、学工部、就业部来一起负责,或者由某个部门来负责。一元管理往往导致工作不够细致,多元管理又存在彼此权责不清、工作交叉,而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是制度问题。笔者认为要从高校全局来将双创提到一定层次,然后将学工部、团委、就业部、双创教师团队合理分工,定期碰头实现信息对称,确保消除工作盲区。这其中可以充分融入新媒体技术,使得三部门在双创平台上和双创教师团队实现动态交流沟通。彼此数据融合,确保双创市调、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得到良好的指导。

3.3心理疏导要齐头并进,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生当中有一部分积极学生凭借一腔豪情进行创业,一边求学一边创业的主体在高校当中并不少见。然而创业是有风险的,一旦失败这些学生难免会心理沮丧,对未来失去信心。此时需要大学心理疏导介入,要使得他们重拾信心。可以给予大学心理咨询室相应的功能,或者让心理学老师担当指导来组建这样的部门。

4总结

高校双创教育实践途径最基本的还是两条线,一条是内部途径,一条是外部途径,需要两条线在新媒体技术下实现有机结合,避免只重内部的闭门造车以及只重外部的舍本求末。因此,高校双创教育实践最终的模式仍然是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其实现了双创教育实践的落地,避免了走形式、片面化。

参考文献:

[1]姚秀琦,庄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9):16-17.

[2]刘一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6):94-96.

[3]阮星.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析[J].管理观察,2018(13):157-158.

[4]贾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究[J].新校园(上旬),2017(10):151.

[5]王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析[J].中国高新区,2018(20):65.

[6]张京蕊.基于新媒体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8(22):129-130.

作者:徐新歌 侯晓华 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