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和实践,传递着国家战略的导向、转型发展的指向、培养目标的同向三重意蕴,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意义重大。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教育观念、保障机制、内涵建设、协同发展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因此,要创新理念,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氛围;要建章立制,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要靶向发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水平;要内外协同,构筑创新创业教育的联动平台。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
步入新世纪,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和实践,在我国呈快速发展态势。2015年6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提出“要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全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这对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力军,肩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构建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意蕴,盘点基本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革对策。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意蕴
(一)国家战略的导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指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作为一种整体制度安排,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首次上升为国家战略,高校施教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毫无疑义,高校作为最重要的学术机构,肩负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也是科技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始终是高校必须思考和践履的重大命题。
(二)转型发展的指向
当前,高校分类调整趋势愈加清晰。据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统计,2019年全国有应用型大学891所(非博士培养单位),占全部1265所普通本科院校的70%以上,这类高校已成为创新创业教育主阵地,成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2014年4月,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召开,形成了推动部分高校转变为应用型技术类大学的“驻马店共识”,明确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培养应用型技术类人才,通过转型发展解决高校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的结构性矛盾,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学者甚至认为,至此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正式起步。换言之,创新创业教育的兴盛为转型本科院校注入了新的发展思路。
(三)培养目标的同向
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注重训练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实用性教育。而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过程中,为解决大众化教育下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对学生进行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助益学生将知识技能应用于解决问题。它具有鲜明的应用特性,突出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这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同向的。就此而言,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题中之义。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基本现状
(一)在教育认知上引起了相当的重视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政府主导、高校参与、自上而下的趋向。2002年,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率先开展试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下进入多元化探索时期;201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迈入全面推进时期。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亦如火如荼,各校设立了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等组织机构,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非常重视“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双创”赛事,有的院校还依托社会资源建设了众创空间,提供创业实践平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在办学实践上形成了典型的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初步形成了符合办学特点的教育模式。一是独立模式。依照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专门设置一门单独的课程进行,形成系统的教学内容,固定教学课时、稳定授课方式,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二是嵌入模式。在不打破原有教学计划和秩序的基础上,将创新创业教育内生到专业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三是校企合作模式。发挥区域优势,深度拓展校企合作关系,实施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学和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丰富的实践历练平台,推动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协同发展,利用企业等“第三课堂”强化合作育人效果。
(三)在教学改革上产生了创新的做法
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快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产生了一些创新做法。有的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制定了相对灵活的教育管理制度。如探索实施弹性学分制,放宽在校生修业年限,允许在校生保留学籍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合理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完善学分的累积与转换制度;优化转专业规定,支持有创新创业需求的在校生转专业学习。有的构筑了阶梯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基础模块到高阶模块,从理论学习到实践环节都开设了匹配的课程。此外,有的院校还打造了富有应用性特色的创新创业平台。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理念不够清晰
多数高校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应用型办学的首要任务加以落实,但也存在着教育理念不清晰的问题。如仅把人才培养目标对焦应用型人才,教育观念停留在缓解就业压力的浅表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本真价值缺乏深度认知,甚至把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贯彻上级文件的应时之举,以举办讲座、开设选修课等“补充教育”形式应付,尚未融入教育主流体系。思想认识缺位,致使有的高校组织机构不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耗散,多头管理现象突出,工作合力尚未形成,创业文化氛围不浓。
(二)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从历史发展看,创新创业教育由国外传入我国时间相对较晚。可以说,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尚属新生事物,势必会催生保障机制的变革,以适应新的教育发展态势。从现状来看,现有保障机制在教育管理特别是弹性学制、学分认定与转换、教学范式创新等方面尚不能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资金保障不充裕,多渠道扶持创新创业的资金筹措机制还未形成;绩效评估缺位,内外结合、多元主体参与的综合评价机制尚未健全,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
(三)内涵建设不够凝练
综观现状,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亟待提升。一是课程建设落后。结构单一,多为选修或通识课程,游离在专业课程外,融合度不高;区分度不明,尚未形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层次清晰、衔接有序的课程体系;开发低效,应用型课程资源匮乏。二是师资力量薄弱。数量不足,专职教师短缺,高水平校外兼职教师紧缺;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技能落伍,师资缺乏“实战经验”;培训机制不健全,企业挂职等交流轮岗制度落实不力。三是品牌建设滞后。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个性”,亮点不突出,鲜有应用型高校校本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品牌。
(四)协同发展不够深入
从协同发展角度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开放办学、借力发展意识淡薄,整合校政企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发挥多元主体教育合力的能力不足;实践平台建设乏力,平台育人效果虚化。作为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场所,应用型高校的实践平台大多集中在公共基础课程实验室、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验室、实训中心,具有“创新创业”特点的“创客空间”“创新中心”“创客工厂”“协同创新实验室”等数量有限,进行创新实践或创新项目训练的学生占比很小。校企联合建设的实践创新平台,作用发挥也不尽如人意。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策
(一)观念维度:创新理念,凝聚思想共识
1.转变办学观念,完善顶层设计。一方面,从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度,切实履行施教主体责任,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的突破点,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创新创业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新的、先进的教育发展理念,指向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①显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它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高校理应树立创新办学理念,改进人才产出,造就大批符合国家创新驱动所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增进理念共识,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底层配置。把应用型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年度工作计划、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发展纲要、实施方案,形成统一领导、整体推进、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大教育格局,提升在主流教育体系中的话语权。2.健全组织机构,形成工作合力。高校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制订相关工作制度,指导课程体系和师资建设,统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评价实施成效,决定创新创业教育重大事项;设立校级专家指导委员会,组建智囊团,从高位把脉应用型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策略,进行精准定位、决策咨询、业务指导。有条件的成立处级建制的创新创业实体学院,专司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团委、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负责组织实施小单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多管齐下、分合有致、相互支撑的局面,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效的最大化。3.营造创新氛围,培育创业文化。一方面,在氛围渲染上,利用校内载体,如宣传栏、黑板报、微信平台、班级QQ群、创业服务网,积极宣传创新创业政策及优秀创业事迹,发挥榜样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在行为引导上,凝练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糅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坚持把创新创业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如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培植参与创业意识;搭建创新创业团队,经受双创历练;举办创新创业报告会,分享创业成功的经验。可以说,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是促进大学生精神意识和行为方式发生改变的重要条件,是推动“校园创业”向“创业校园”转型的无形力量。
(二)制度维度:建章立制,优化保障体系
1.创新教学管理,助力双创“松绑”。从教学管理入手,释放制度活力,为创新创业“松绑”。探索实施弹性学制,细化保留学籍管理办法,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有保留学籍或取得延期毕业的机会;完善学分管理制度,丰富学业考查评价模式。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要求,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纳入学业考核要求。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取得显著成绩,如、获得专利、参加“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优异成绩等,可评估并换算成学分,从制度上引导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建立跨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制度,构建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协同育人机制。通过辅修其他专业、本科二学历专业等途径,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为跨专业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提供学习机会。2.加大财力扶持,拓展筹资渠道。一方面,建立校内专项资金扶持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将创新创业教育经费纳入高校年度财务预算,作为专项资金扶持学生创新创业,规范审批及使用流程,确保专款专用。另一方面,建立外部资金筹措机制,多渠道争取社会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教学,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学金”“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等形式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知名企业、优秀校友、行业协会等以多种方式向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大学生提供资金扶持,为优秀创新创业项目推介、孵化、成果转化等提供启动资金。3.健全评价机制,实施绩效监控。教育行政部门应开展专项评估,强化对应用型创新创业教育的宏观监督。为确保公平、公正,也可委托社会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示。根据评估绩效,给予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相应的优惠政策、扶持资金。要完善内部评价机制,将其纳入高教评估体系。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充分认识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意义,合理构建评价指标内容。课程体系注重对创业课程设计、教材选用、教学方法等要素的评价;实践体系注重对“挑战杯”、申请专利、、组建创业社团等要素的评价。要对人才培养结果进行评价,重点考查大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大赛获奖情况、毕业后创业比例、创业成功率等,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质量维度:靶向发力,提升内涵水平
1.优化课程设计,深度融入专业教育。首先,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打造三级递进、与专业课紧密衔接、理论与实践课时设计合理的课程群。为低年级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入门的引导型课程,为中年级学生开设创新创业理论的实用型课程,为高年级学生开设满足创业训练的实践型课程。其次,梳理现有专业课程,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通过教学设计与教法创新,与专业教育无缝对接,彰显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耦合效应。最后,革新传统教育范式,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推动学生泛在学习。2.打造过硬师资,有效提升教学水平。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应当实行“内培外引”策略。所谓“内培”,就是在校内建设培养一支数量足、结构优、水平高的教学团队。主抓两支队伍:一是院系辅导员,这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辅导员专项培训,提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活动、就业指导等方面的职业服务能力,促其成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领路人。二是专业教师,重点是“双师双能型”教师。教师应既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鼓励教师到企业去顶岗实习、挂职锻炼、参与实战,反哺教学;倡导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教师在研成果转化,形成创业实践。所谓“外引”,就是引进校外高水平兼职教师。如利用优秀校友资源,请优秀校友来校宣讲创新创业事迹,以成功案例激发学生创业热情;聘请企业家和管理精英,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施精准帮扶。3.重视特色建设,积极打造创业品牌。首先,实施特色发展战略,构建差异化的应用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落脚点是“应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创业型人才。要克服同质化倾向,从特色办学入手,统摄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师资建设、实践平台、创业文化等方面,构建一个全方位、有层次、立体化的应用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如构筑显隐性结合的课程体系。在显性课程中,必修课程注重基础教学,选修课程考虑特色教学,辅修课程则考虑提升性的教学内容。在隐性课程中,包括兴趣社团、课外研学、课外训练、实践竞赛等体系。还可依托地方资源,开发校本特色鲜明、区域元素独特的课程,形成有益的补充。如温州大学结合区域民营经济发达的现状,开设“民营经济发展研究”“温州模式与温州企业家精神”等特色创新创业课程。其次,整合校内资源,打造应用型创新创业教育品牌。利用好校内资源,建设完备的实训基地,建立大学生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科技园区等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发挥应用型创新创业的最大实效,培塑自己的品牌。如金陵科技学院大力实施“大学生创业实践工程”,投资建设5000多平方米的国家级众创空间“金科创客汇”,为大学生创客提供低成本、快捷化、全要素、敞开式的创业服务。共有150多个学生创业团队进驻,其中34个项目经过孵化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成为创新创业典型。2016年“金科创客汇”成为南京市首家国家级“金字招牌”高校众创空间,形成了独特的品牌,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资源维度:内外协同,构筑联动平台
1.协同治理,促进开放办学。“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是‘应用’,应用就必须与社会合作,融合发展,不开放融合就不是真正的应用型。”②诚然,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外向型特征明显的教育实践,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连接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桥梁,需要通过校内外环境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才能进一步改善人才供需的适配度,更好地履行现代大学职能。由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打破过去精英主义办学的惯常模式,增强协同并进意识,根据新时代对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积极融入“双创”情境,建构起双向互动、多方参与、同频共振的协同治理机制,在开放的教育系统中通过合作育人培养更加适切的创新型人才。2.多方联动,建设资源共同体。一是建立校际间创新创业人才联合培养平台。鼓励依托本校学科专业特色,强化人才跨校培养机制,开展互动交流与合作学习,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建精品课程,力促学分互认、学习成果互认。二是深化与政府的合作。加强沟通,善用政府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功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寻求政策惠泽,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要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构建产学研三位一体办学体制,引企入教共育创新型人才。院校利用师资、科研、人才等优势为企业开展定向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培训、技术难题攻关、决策咨询等服务;企业为院校提供设备、资金、场地等资源,为院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推动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双方汇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合力,构筑协同育人新机制。3.内外发力,助推项目孵化。在内部,利用现有的实验实训场所、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创业科技园等基地平台和孵化基地,加强条件保障建设,投入扶持经费,规范完善管理制度,为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提供机会。对校内创业孵化基地的项目,安排创业导师全方位指导,服务学生创新创业尝试。“‘创客空间’是一种新型孵化器载体,是创新创业要素的聚集体系,是能够支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天使投资、知识产权、人力资源和技术转移等平台的开放式共同体。”③在校内建立“创客空间”,引导大学生开展基于创新成果的创业实践,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体化和系统化。在外部,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政产学研相结合,整合各方资源协同推进,搭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利用区位优势,深化与地方政府、创业园区合作,融通校内外创业园区,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孵化器”,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使创业科技在企业落地开花。要主动对接专业化社会服务机构,为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大学生创业提供行政、设备、财务等精准服务,解决创新创业“最后一公里”问题,更加有针对性地促进早期创新创业项目落地生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是推进自身高质量转型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在办学实践中,应当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深化对创新创业教育本质规律的认知,聚焦短板,精准施策,强化特色,有效推进,从观念、制度、质量、资源等维度逐步构建起富有活力的应用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作者:吴学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