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当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较大改进,培养专业知识过硬、适应性强、具有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大学生;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一、引言

2015年5月4日,国务院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二、专业教学培养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不够深入。一些专家在“21世纪理想大学模式”研讨会上表示,理想的大学生活不是坐在教室里研究别人的教科书,学生成绩也不能完全以考试来衡量,而应将学生胜任工作的能力和是否具备创新意识的素质作为考评的重点。大学生实践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会灵活应用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况,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而现如今实习已成为“鸡肋”,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2.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高校的课程理论知识毫无新意,导致学生的抬头率不高,课程内容也没有针对性,一些科目对学生来说太难,老师讲解很费时费力,学生也很难弄懂,多数情况下只是“填鸭式”教学,学生也没办法把知识内化。这种课程设置严重影响了人才的质量,也违背高校对高等人才培养的初衷。3.传统的教育教学体系与评价机制不合理。目前一些高校的课程教学忽略对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教材为中心,学生专注于听课、记笔记,师生交流讨论的机会较少,没有实习机会或者过于敷衍,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不能及时内化所学知识,导致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较低。4.只注重专业技能不重个人综合能力。就目前来看,高校的教学系统对各个专业缺乏全面的认识,高校也缺乏一套科学且强有力的人才培养机制。

三、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焕发巨大活力

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具备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目前国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以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2)搭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依托就业指导课;(3)创办创业孵化基地;(4)成立专门组织机构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笔者通过自身经历重点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及校企联合培养对学生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积极意义

大学教育就是要以大学生的成长为关键,为学生提供最合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尽情地展现自己的个性,这才是对个性化教育以及实现教育公平性的最好诠释。因此,创新创业大赛的兴起,将学生摆在了主体位置,积极探索个性化教育的制度设计以及实现路径,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进而培养出创新性、适应性更强以及综合素质更高的综合型人才。当然,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起不仅利于学生的发展,更为教师团队、学校发展以及相关领域行业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与机会,主要有以下几点影响:1.创新创业大赛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如今的大学教育依然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作为重点,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创新实践能力的锻炼,高校内实习实训平台和基地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战元素相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于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2.创新创业大赛促进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据相关调查研究分析,现阶段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20%,虽然我国每年科技成果与研究数量较多,但真正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业产品的较少,其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

(二)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带来的新活力

校企联合培养是学校与企业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与环境培养人才、开展科研,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三方共赢的重要举措。一方面,校企联合培养能发挥学生特长,为企业解决一些难以顾及但能维护企业形象的细节问题,降低企业成本,如展板设计、文案美工、新媒体运营等方面;另一方面,企业能为学生提供锻炼平台,让学生更深刻体会社会需求,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高校理论知识陈旧、与社会脱节的现象,校企联合培养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借助企业这个平台,参与企业实际运作中的一些项目,将平时课程中所学专业知识用于生产实践,总结经验,锻炼动手操作技能;同时,要对实践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进行及时总结并寻求答案,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2.了解真实社会需求。高校学生通过校企联合培养项目能尽早走出象牙塔,接触社会,早日度过迷茫期,规划大学生涯。以输出式学习方式培养学习动力,同时切身实地了解行业背景和社会需求,在后续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自身硬实力,毕业后能快速转变角色与状态,更快地适应工作大环境。3.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导致当今社会很多大学生缺乏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少有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

(三)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目前,一些高校的课程教学忽略对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参加工作后适应能力不足。一些实验教学内容以验证性或演示性实验为主,学生自主进行设计、实践的机会不多。因此,学生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1.促进大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才能知道知识的用处与自身的不足,才能在课堂听讲与理解方面有新的认识,从而不断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逐步加深对专业的了解,进而制定更优的学习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觉悟性和主动性会获得很大提高。2.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专业教育旨在培育具有某项专业技能的人才,但企事业单位对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人际沟通能力最为看重,这些能力恰恰是大学生最为欠缺的,许多大学生既不能独立面对工作中的各类挑战,也难以融入团队做好沟通协调工作,这些能力短板正是源于当前专业教育下的人才培养局限。

四、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任重而道远

目前,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处于自我探索阶段,大部分高校主要是通过创新创业课程的教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但与国外创业教育相比,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以下不足:1.高校教师学历门槛较高,虽然大部分教授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学历高,但是缺乏创业经历,所传授知识大多是从课本上直接搬弄的,自然难以感染学生,无法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2.目前国内创业教育主要以课程为主,教学模式也十分单调,而且与各专业学科发展的融合较差,课程本身深度有限,缺乏教学实践。学生完成一系列课程后收获不大,缺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的机会。

(二)惠及范围有限

相比于20世纪早期已开展创业教育的国外,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于21世纪初才拉开帷幕,起步较晚。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氛围有待加强,创业环境有待改善。从近些年创新创业比赛项目来看,选择一个创业项目参加比赛并获得佳绩十分不易,至少需要投入半年的时间。

(三)相关政策实施不全面、不深入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不断深入和发展高等教育改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尤为重要。2008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若干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目前创业教育政策发展已经取得较好的成效,但以下问题仍有待解决:1.国内高校政策主要倾向学生忽略教师,导致教师参与比赛积极性不高,但双创比赛成功的关键还在于教师的科学引导。因此,要不断引导高校教师参与进来,特别是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师,将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参赛热情,不仅保障了各个创新创业项目的发展,还能使更多的师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比赛中。2.如今各院各校评优评先都会增加创新创业指标比重,但院校主要领导人思想上还未意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所制定的关于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和保障措施等政策仅停留在纸面上,尚未真正实施。

(四)教师参与度不高

高校教师对创新创业这类新鲜事物还处于接受期阶段,了解甚少,甚至部分年长教师认为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属于不务正业行为,耽误学业。

五、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制定相关政策

高校要从教师和学生双方角度制定扶持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切实保障师生权益,从而激发师生共创的热情,争取形成学生热爱创新创业,积极参与,教师乐于帮扶的氛围。1.受传统家庭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大学毕业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或高收入的工作,对创新创业存在质疑;与此同时,创业需要创业者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承担巨大风险,这都使大学生对创新创业项目避而远之。因此,高校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大学生敢于创业、勇于创业,一是制定切实保障创业者学生在校的基本权益等制度,如适当延长学制等;二是制定相关奖励方案,增强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如此一来,大学生创新创业必将常态化。2.针对教师参与创新创业热情不高的现状,高校可以制定适当政策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赛事,如: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比赛可折算为课时;创业项目所获荣誉可用于其他方面加分;创业项目做到一定程度后确保教师的股份权益;拓宽教师科研业绩考核范围;等等。

(二)创新教学模式

1.高校可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多邀请企业家校友或创业者校友返校开讲座,为学弟学妹们分享创业经历、工作心得、行业感悟等想法;同时担任创业导师,引导同学们自主组建队伍,协调分工,探索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在此过程给予辅导,帮助学生们分析项目、撰写商业计划书、寻求用户需求等。2.传统单一的课程教学模式对启发学子的创新创业思维帮助不大,创新创业导师可结合学生情况多形式开展教学工作。(1)鼓励学生按照公司运营方式模拟实战,组建团队并提出创意,调研用户需求,设计产品与服务,参与创业项目的路演,学生投票推选评委打分,此类实战训练能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2)教师可根据学生相关学科背景,联系相应行业的企业或创业孵化基地,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请相关负责人或创业者现场讲解,让学生们亲身近距离感受创业者及企业家们的风采与气质。3.高校可通过与企业联合,搭建多元化人才培养平台。学生能发挥自身优势满足企业需求,降低企业成本,这也是企业愿意与高校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动力。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深入了解行业发展,锻炼专业技能,培养综合素质,成为新时代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三)营造校园氛围

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能带动学生参与其中,使创新创业事业永保活力,高校要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吸引学生关注和重视,可以有以下途径实现:(1)学校可通过微信、微博、网站等平台大力宣传创新创业赛事以及创业比赛所获荣誉,充分肯定创新创业在学生活动中的重要性,以此引起学生们的关注和兴趣。(2)高校应委托或设立专门部门负责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的相关事宜,从赛事宣传、活动组织、比赛辅导、赛后扶持等各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降低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的门槛,增强学生创意落地的可能性。(3)各院各校融入本院本校学科背景举办一些有特色的创新创业大赛,如我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主办的“源木杯”家具设计大赛;葡萄酒学院主办的葡萄酒酒标设计大赛;园艺学院主办的休闲农园景观规划设计大赛等。(4)高校应举办年度双创成果展,提前数月在校内线上线下隆重预告,吸引校内学生关注,邀请校内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前来参展,分批组织校内学生参观了解,校内媒体进行全方位报道,引起学生们的重视。

(四)激发教师动力

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就是我们的教师团队。提高高校教师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激发教师参与创新创业赛事的热情,在优秀的创新创业导师的带领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定将快速发展,也能进一步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1.学校应搭建或提供相关平台,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类培训,聘请国内知名双创导师现场讲解,专题培训。分析国内创新创业形势、宣传有利政策,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比赛传授专业知识,将创新创业与专业教学密切融合。2.提供机会拓展教师的视野,选派骨干教师前往国外学习,增长见识,学习国外创新教育模式,感受创新创业魅力,将从国外学到的先进教学理念应用于本校教学,强化师生互动,重视过程教学。

六、结论

传统授课方式和课程实践模式在高校实行多年,逐渐显露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脱节、师生交流过少等弊端。自2014年总理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以来,中华大地掀起了创新创业热潮。

参考文献:

[1]王振伟,高春玲.基于“双创”背景下艺术设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9,(11):9-11.

[2]董建梅,韩伏彬.双创大赛背景下创新创业课程改革新探———兼论衡水学院的改革实践[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04):49-53.

[3]于淑玲,张占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机制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05):179.

作者:贾汉忠 赵俊霞 刘丽斌 段国秀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