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类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现路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旅游类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现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旅游类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现路径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既为高职教育指明了新方向、确立了新定位,也为高职教育转型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本文从政策扶持、课程建设、氛围营造3个方面,提出了旅游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现路径;同时以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就旅游类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带动专业建设、服务地方发展进行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旅游;职业教育;创新创业;路径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已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也已成为促进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文化和旅游部的《2018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显示,2018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9%[1]。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旅游类人才需求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对于旅游类高职院校而言,着力提升旅游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强化旅游类人才职业综合素能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旅游类职业院校如何改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优质的创新创业人才,亟待进行系统探索。

一、旅游类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一)旅游业发展需要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旅游是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三五”全国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题,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为主线,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旅游业培育成经济转型升级重要推动力”。《国务院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全域旅游业发展目标,就加快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走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路子作出部署。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是引领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点。通过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旅游业将从“景区式观光”向“全域化旅游”转变,由旅游单一产业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渗透,提升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这就要求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促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孵化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不断提高旅游对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水平,推进旅游业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中高水平供需平衡提升,更好满足大众旅游时代多元旅游消费需求。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产业转型升级必然要求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这就迫切需要加快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打造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支撑旅游产业服务国家战略。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匹配度不高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普遍得到旅游类职业院校的重视,各院校也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整体上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匹配度不高[2]。其一,在政策扶持方面,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相配套的管理制度还未完全建立,学生在学业与创业选择方面的制度还不健全,还存在一定的后顾之忧。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激励保障制度还需要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还需要不断加大,创新创业工作的经费投入还需要不断增加。其二,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创新创业教育还未完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未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一些旅游类职业院校只是设置了创新创业课程,但在学时、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较为单一,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还不够。其三,在环境氛围营造方面,旅游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还需要进一步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类文体活动还需要进一步丰富载体和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内涵、丰富形式,不断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二、旅游类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路径

旅游类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注重强化顶层设计,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和学生特点,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培育创业精神、训练创造能力,探索有鲜明特色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一)动能保障:强化旅游类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扶持

1.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是前提。旅游类高职院校应制定并实施创新创业学分管理、休学创业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等管理制度,实施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弹性学制和保留学籍休学创业,解决有创新创业动机学生的后顾之忧,推动院校的创新创业工作。院校还应从人事与资源分配制度改革入手,在教师考核、经费保障、培养培训、职称评聘等方面,对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教师给予倾斜,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干劲。2.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保障。旅游类高职院校应按照“内培为主,引培并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思路,加大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力度,通过积极引进人才、骨干教师培训、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加强“双师”素质培养、聘请企业骨干兼职创业指导教师等方式,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3]。同时,将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业绩考核,规定一定工作量和任务目标。3.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资金保障是关键。旅游类高职院校应通过内部投入和外部争取两个途径,加大对创新创业工作的经费保障力度。一方面,院校应加大创新创业经费投入,从办学经费中专项列支经费,并纳入年度预算;另一方面,应积极争取上级专项经费和企业赞助,设立创新创业扶持基金,用于资助学生创业项目、表彰创新创业教育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开展创业教育师资培训、课程建设和创业实训实践基地建设,开展相关的调研学习、宣传交流、系列讲座等活动,以及大学生创业实践和成果孵化的扶持。

(二)根基保障:重构旅游类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而培养人的重要途径是课程。旅游类高职院校应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在具体教学环节上着手构建“通识型”“嵌入式”“活动类”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同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教学主渠道,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创新创业引领就业计划夯实基础[4]。1.“通识型”课程进行创新创业启蒙教育。旅游类高职院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开设“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广泛性和普及性,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2.“嵌入式”课程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创新创业日益趋向细分、精细化,旅游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根植专业、立足实际,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技能支撑,防止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现象,让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含金量”。为此,院校应结合各专业的不同特点,开设“嵌入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引导学生根据专业特长进行创新创业,实现对本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3.“活动类”课程全面提升创新创业素质。除主课堂课程外,旅游类高职院校还应构建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训练活动课程,包括户外素质拓展训练、通用职业能力训练、心理素质训练等系列活动类课程,重点训练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活动类课程应以选修拓展课的形式,规定学时和学分。同时,为将活动类课程实施落到实处,还应着手建设户外素质拓展训练基地、企业文化展示中心、校友事迹展示中心、心理素质训练辅导中心,开发基本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心理素质训练课程、户外素质拓展训练项目课程。

(三)环境保障:营造旅游类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体制机制是创业的基石,文化建设是创新创业的灵魂。创业文化的培育和引领,能从根源上解决创业原动力不足的问题,增强创业活力,逐步形成“人人创新、人人创业、人人创造”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1.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宣传氛围。旅游类高职院校应利用宣传栏、文化墙、校园网、电视、广播、官微等宣传阵地,积极宣传创业创新典型人物的创业经历、励志故事、成功经验;同时,利用课堂教学、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创业创新,使学生了解创业创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创业创新[5]。通过大力宣传,引导学生学习创业创新成功者的激情和拼搏精神,在校园内形成学习创新、崇尚创业的浓厚氛围。2.开展文体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旅游类高职院校应定期开展发明创新比赛,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风采月”和“校园大卖场”等全校性的赛事,并结合各自专业特点积极开展导游路线设计比赛、创新菜品比赛、展会设计方案比赛等具有专业特色的赛事,通过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创新竞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创新创业精神辐射整个校园。3.举行讲座论坛点燃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旅游类高职院校应定期组织各类专题讲座、论坛、报告会,邀请优秀企业家、创业成功者、杰出校友来校分享成功经验、提供创业咨询服务,传授创业技能。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参观考察等形式,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三、旅游类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旅游职业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出发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根本落脚点是强化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的成效服务旅游业转型升级、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作为全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酒店管理学院,开设有7个旅游大类专业,通过坚持特色办学和内涵发展,在创新创业教育带动专业建设、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中进行了有益的工作探索,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

(一)专业支点:契合产业发展需要

专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职院校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也是体现院校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办学内涵的显著特征。其专业设置应灵活反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布局和战略方向,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实现院校专业灵活设置与产业优化调整的良性互动。青岛市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具有旅游度假、空港服务、港口贸易、金融服务等优势与开发潜力,地位日益重要。《2018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青岛市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亿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1867.1亿元;全市拥有A级旅游景区122处,拥有星级酒店99家,其中五星级酒店10家;拥有旅行社544个。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学院坚持专业设置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依托青岛市战略性支柱产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专业设置高度聚焦,构建了以酒店管理专业为核心,着力打造酒店管理、烹饪、物流管理、酒店工程、酒店信息化、酒店装潢等优势专业,形成了涵盖酒店设计、酒店管理、餐饮服务、酒店运营等酒店业全科型专业链。学院以构建酒店业全科型专业链为目标,加大了对专业布局的调控力度。青岛作为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确定了青岛港老港区转型升级、投资千亿元打造国际邮轮港城的规划,推进建设世界级的邮轮母港。围绕这一产业发展,学院新增国际邮轮乘务、空中乘务等专业,旅游全科型专业链进一步完备。学院建立了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重点打造“国家、省市、学院”多级优势专业体系,深化专业建设项目管理机制,开展了基于项目管理理念的专业分类管理改革,初步形成了专业核心竞争力。

(二)人才支撑: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重构、课堂教学改革等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地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学院借鉴国际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总体要求,协同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形成了旅游类理实交互式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探索定向培养、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校企协同育人效果;按照确保学生职业能力、人文素质、职业素养整体提升的要求,以“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的形式,系统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引入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新工艺、新成果和国际通用的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标准,动态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深入开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以做为核心,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混合式课程建设,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课堂教学信息化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对口率不断提高。近3年,累计为区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4000多名;近年来,各类规模招聘会场次数逐年增加,生均就业岗位达到4个以上;与洲际酒店集团、海信集团等知名企业开展订单教育,定向培养学生3600余人,成为山东半岛蓝色战略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学院2018届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显示,学院80%的毕业生选择留青工作,在旅游、住宿和餐饮业就业的达到35%;同时,依托学院青岛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九所和国家邮政技能鉴定站等30多个职业技能鉴定站,面向学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双证书制度,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100%,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人才支撑。

(三)智力支持:服务产业升级发展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主要任务是向区域和行业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使院校成为区域的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中心、区域学习型社会中心,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开展校地融合发展。学院分别与李沧区人民政府、青岛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着力在科研服务、技能培训、校企合作、就业创业、公益事业等方面开展政校合作,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青岛市商务局等政府部门合作,开展了5项重大横向科研课题研究。获批科技部众创空间1个,牵头组建了山东省研学旅行研究院。深化与行业的广度合作,主导制定各类标准化文件。牵头组建青岛市旅游智库。自主开发和制定了《山东省社会导游员管理体系标准》《鲁菜标准化工艺流程》等5项行业标准,《青岛市智慧景区建设标准》《青岛市智慧旅行社建设标准》等3项标准纳入青岛市地方标准体系,成为指导青岛市智慧旅游企业建设的标准文件。牵头开发了山东省和青岛市酒店服务、旅游服务、烹调技能和速递服务等专业领域的大赛标准。牵头组建山东现代酒店业职教集团。学院在牵头组建青岛市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烹调工艺与营养3个中高职办学联盟的基础上,联合68家省内与现代酒店业相关的职业院校、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共同成立区域酒店业职教集团,坚持“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的合作原则,实现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文化互补、管理互通,提升了区域酒店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实施高端服务培训。承接2项职业院校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和29项骨干教师省市培训项目。依托校办实体,开展青岛市星级酒店总经理业务培训等高端培训工作,以委托管理、顾问咨询、培训服务为输出方式,累计开展开业筹备、发展诊断、企业咨询等项目210项;建有山东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全国邮政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青岛国际邮轮职业培训基地、全国国际商务人才培训基地,在旅游、邮政、电子商务等方面开展高端服务培训。

作者:陈赞 单位: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