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探究

摘要:在互联网飞速发展和我国大力提倡以创业促进就业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创业”已成为当今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新的解决方案,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我国高校“互联网+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亟待完善,课程内容亟待丰富,师资队伍亟待提升,创业实践教育亟待加强。美国高校“互联网+创业”教育具有先进的教育指导理念、灵活的教育指导体系和良好的实践环境。我国高校可借鉴美国经验,优化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教育体系,打造跟踪式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同时,政府、高校、企业要做好协调配合,营造良好的“互联网+创业”环境,积极探索构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创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创业”;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教育部的《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现有普通本科在校生1,697.33万人,普通专科在校生1,133.70万人。越来越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带来了愈加庞大的应届毕业生群体,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就业压力和就业难题。正确引导应届毕业生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是目前解决就业难题的正确选择。同时,要善于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随着近年来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深入渗透、互联网终端形式不断多样和终端用户数量的爆发式增长,“互联网+创业”已成为就业创业领域关注的热点。把互联网作为一种新业态下的创业手段,是新经济形势下解决就业难题的一个新方案。2013年,国务院下发通知指出,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通过网络创业带动就业[1]。从上世纪90年展至今,我国的互联网日益发达,但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教育仍处于探索与起步阶段,在诸多方面还有待完善。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自1948年起步以来,已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美国作为互联网的发源地,其大学生“互联网+创业”项目数量、“互联网+创业”成功率以及“互联网+创业”模式相对于我国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我国应借鉴美国高校“互联网+创业”教育的经验,探索构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创业”教育模式。

一、我国高校“互联网+创业”教育现状

相对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基于互联网的创业教育也相对薄弱,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亟待完善

创业教育教什么和怎么教属于教育内容与方法问题,其最重要的实现途径是创业课程[2](3)。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早。1947年,迈尔斯•梅斯教授在哈佛商学院开讲的“新创企业管理”课程被认为是美国创业教育第一课。1953年,彼得•德鲁克在纽约大学开设的“创业与革新”课程将美国的创业教育推进了一步[3](82)。我国高校创业教育1997年才正式开始,当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MBA课程中仿照美国设立MBA创业教育中心,成为我国创业教育开始的标志。由于起步较晚,现阶段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在实体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专职人员队伍、教育资金等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尚未形成普遍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些高校仅在部分专业如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有些高校仅以开展讲座的形式进行。总体来看,课程开设数量远无法满足当前创业形势需要,课程内容和教材质量均有待提高,尚未形成成熟的创业教育体系。

(二)课程内容亟待丰富

课程内容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素,现阶段国内大多高校在创业课程教育中主要传授常识性知识,如创业论、创业机会、创业融资、创业者的素质能力、商业设计等知识,对高校创业教育而言,其深度和广度都远远不够。相比较,美国目前已经开设的创业课程达2000多门,涵盖了创业构思、融资、管理等全方位内容。要提高我国高校“互联网+创业”教育的水平,必须丰富完善教学内容。

(三)师资队伍亟待提升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没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培养出优秀的创业型人才。“互联网+创业”作为新业态、新事物,其教学对师资队伍有着较高要求,教育者必须具备创业精神和包括经济学和互联网科学在内的多学科知识以及丰富的经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创业教育课程大多数由外聘企业人员开设讲座,或由辅导员兼任教师授课。半路出家的兼职教师由于缺乏专业素养、实践经验和创业经历,对“互联网+创业”了解不够、研究不深、知识结构不合理,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创业教育教师。同时,创业成功人士开设课程缺乏动态保障机制,且高校资金难以对此类人群形成吸引力。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师资力量匮乏仍是“互联网+创业”教育的最大短板。

(四)创业实践教育亟待加强

当前,我国不少高校的创业教育仍停留在传统的理论授课层面: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教学形式单调,与互联网联系不紧密,难以真正让学生体验创业过程,难以满足未来岗位要求。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也基本限于商业企划书的制作和理论推演层面。对于已成雏形的学生创业项目而言,由于缺乏经验丰富的教师的个性化指导,往往导致创业项目流产。

二、美国高校“互联网+创业”教育的优势

(一)先进的教育指导理念

美国高校“互联网+创业”教育理念在全球处于领先位置,其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创业教育指导课程中,对学生首要的要求便是要学会从实际生活问题出发,寻找“互联网+创业”机遇。教师们不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日常社会现象,强化生活实际与互联网的联系,在生活实践中发现互联网在生产生活中的潜在价值。哈佛大学的扎克伯格教授创立著名社交网络服务网站“Facebook”并迅速取得成功,堪称典型案例。2004年,扎克伯格教授发现一个有趣问题,学生在选课时会询问室友和同班级学生或好友的选课课程,然后来决定自己的课程,于是创立了互动社区网站“Facebook”,后来成为全球著名的互联网社交平台。第二,注重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美国教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注重培养创造能力。在“互联网+创业”教育中,除了理论教学外,还要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新视角、新思维、新思路、新方法,推动问题解决。模仿在美国教育中没有市场。第三,注重鼓励式教育。美国高校“互联网+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勇敢走出第一步,勇于开辟创业新思路,使学生获得创业成功的喜悦,创业的成功又反过来对学生创业产生激励作用。

(二)灵活的教育指导体系

美国高校“互联网+创业”教育具有完善的课程体系、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式,“互联网+创业”教育注重探究式教学,课堂可以在教室,更多是在企业,深度融入互联网技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高校创业项目向实际产品的转化,美国高校大多允许学生和教师经常参与项目学习或从事项目指导,为高校教师和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提供了基础。同时,美国高校对大学生创业者的管理十分灵活,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再复课,或半日制学习。灵活的教育指导体系为美国高校“互联网+创业”的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良好的“互联网+创业”实践环境

为了促进高校学生进行“互联网+创业”,美国政府还在法律上予以支持。2000年,美国出台的《劳动投资法》规定,国家应当努力调动社会的支持,确保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能够发挥自主能力。为了鼓励大学生积极进行“互联网+创业”,美国政府还建立了大学生信息化创业专项基金。同时,大学生申请成立公司限制少、注册时间短、支付费用低。政府、高校和风投公司有机协作,为从事“互联网+创业”的大学生提供规范的经营市场,对创业项目给予政策与资金上的支持。美国政府还鼓励社会公益性机构对高校大学生“互联网+创业”项目进行指导,这些公益类社会机构以公益手段,帮助从事“互联网+创业”的大学生与互联网企业之间建立联系,促使创业产品落地。美国高校和雇主协会通过互联网手段统计梳理在读本科生或硕士生的个体意愿,为学生提供符合个体需求的创业课程学习,对有从事“互联网+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提供免费咨询、推荐合作企业。政府与企业协同高校共同打造良好的大学生实习环境,企业通过接纳大学实习生,获得政府的免税、更好的企业评级、经济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高校通过输送大学生到企业中实习,实施创业教育指导的关键一环———实践。企业为大学生实习者提供创业和创业实习的机会,向学校反馈实习者在创业和创业实习中的表现,便于学校完善其教育评价体系。这种高校、政府和企业三方合作共赢的模式提高了大学生创业积极性,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与创业平台,推动了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蓬勃发展。

三、优化我国高校“互联网+创业”教育的建议

(一)要优化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教育体系

当前,我国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教育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缺乏完善的鼓励性创业机制。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教育体系要拥有完善的课程体系、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式;要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敏锐洞悉市场,合理分配教育资源;要建立合理的政策性保障和制度化的教育体系。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认为,开展“互联网+创业”,互联网和大数据思维至关重要。要建立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教育体系,就必须依托大数据,进行创业市场中互联网人才供求关系分析,得出各专业型人才的紧缺程度,从而为高校创业资源的合理投入和分配提供重要支撑。同时,政府机构和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手段,依托大数据平台,获取并分析创业保障管理薪资和已有创业项目经营情况数据,制定有利于“互联网+创业”事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和市场规则。要简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办事流程,加强创业教育数据信息平台建设,不断优化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教育体系。

(二)打造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跟踪式指导服务体系

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高校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较差,创业教育指导就更加有意义。应当对大学生“互联网+创业”项目进行跟踪式指导服务,提高创业项目的孵化率和成功率。创业教育不应仅局限于大学校园内的四年时间,除了在校期间的知识技能培训和创业知识培训,在学生创业群体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后,高校仍可利用学校平台和师资力量,为创业者提供长期后续帮助,避免创业项目随着学生毕业而流产。对于预估发展前景良好的创业项目,高校可以提供多样化系统性支持。一是可以为创业者在校期间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要依托学校平台,为在校创业团队争取参加创业比赛、学习交流等机会,使创业者在校期间能够不断优化创业项目品质,丰富创业项目内容,提升创业项目水准,切实为创业者在校期间提供优质的创业教育。二是可以为创业者离校后提供及时的创业指导。高校为创业者提供免费的技术咨询,依托高校应届生源,为创业者输送优质人才,依托高校有关行政部门,为创业者在税收政策、法律咨询等方面提供免费咨询。三是高校可以为创业者离校后提供广阔的交流平台,依托学校校友平台,创立校友创业者协会,定期举办校友创业者交流论坛,为创业者提供更广阔的创业交流平台。

(三)政府、高校、企业有机配合,营造良好的“互联网+创业”环境

“互联网+创业”不仅是一种创业途径,也是为目前我国巨大的就业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4](94)。当前,国内创业教育指导大多为网络营销式的低端培训课程,难以满足大学生创业的需要,难以实现“互联网+创业”思路和技术层面的突破,也难以在日新月异的当代创业大潮中赢得立足之地。高校作为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教育的主体部门,应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强化创业教育实践;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互联网+创业”人才。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接收有意向从事“互联网+创业”的大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给予创业技术指导。政府应当提供切实的优惠政策,支持高校学生进行“互联网+创业”,对于接纳创业者实践实习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合理补贴。要制定鼓励创业的政策,完善保障体系,包容创业失败,如,为刚刚起步的创业者团队提供办公用房租用补贴,为创业者提供租住房补贴,合理减免税收等,切实保障创业团队初期存活率。通过政府、高校、企业三方面的有机配合,努力调动社会的全方位支持,确保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发挥自主能力,从而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EB/OL].(2013-05-16)[2019-06-21].

[2]吴红云.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视角的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3]骆建建,周海英.中美比较视角下的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5(7).

[4]张瑞.中国互联网行业精英创业历程对大学生创业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2).

作者:魏汉武 单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