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商业类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商业类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商业类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摘要]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迫切需要高校全面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本文在分析商科类学生的特点、创业现状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一种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爱好,把创新创业融入专业教育,能和社会无缝对接的多样性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商业类;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经济形式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在改变。“互联网+”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重新定义了物联网,云计算,社会计算,大数据等一系列新的经济形势。“互联网+”也是创新2.0,是推动用户创新,社会创新,大众创新,经济创新的经济开放新形态。“互联网+”不断地在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发挥着影响,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规模逐年增加。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95万,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到820万,2019年达到834万。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高等院校应当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自觉充当学生创业的“孵化器”和“推进器”。高职院校作为经济社会创新创业的领军示范基地,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要不断加强“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不断开拓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模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输送高素质人才。

1高职商业类学生的特点

与高职院校的其他专业相比,商业类专业的学生一般兴趣广泛不安分,平时喜欢竞争愿意冒险,好奇心很强,对新事物有兴趣,比较贪婪,愿意与人打交道,社交能力强,喜欢和别人合作。他们相对比较复杂,既具有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强逻辑性,也具有文科专业学生的创新性和跳跃性。由于其商科的综合性,因此商业类专业学生的知识面比较广,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他们具备全面的商业知识,比如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投资学、会计学等。此外,商业类学生一般性格比较活动,在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划书撰写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商业类学生想要创新创业也有自己的劣势,因为商业类学生无法进行不断的实验,没有具体的产品或者东西出来,因此需加强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和训练。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在实战和实践方面对商业类学生进行培训,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高职商业类专业大学生创业现状

2018年6月11日,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平稳,没有太大的变化。201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9%,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3.8%)高于本科毕业生0.9个百分点。而高职商业类大学生创业比例高于平均水平,不管是创业想法还是创业实践都明显高于其他类专业。其主要原因是商业类学生一般都是对于商业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并且其在校也都学习了创业所需的各方面知识,例如会计、管理、投资、工商等专业知识,并进行了实训,因此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企业运营管理能力,所以在创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他们创业的行业比较集中,商业类专业学生由于受专业背景的限制,直接应用技术进行创业的难度大,商业类学生更多地是选择零售、教育、服饰、物流等行业,这类创业项目由于没有核心技术,缺乏核心竞争力,无法实现规模效应,很难对抗市场风险,基本做不成大企业或者大品牌。

3高职商业类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3.1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度不够

随着世界经济的结构变化和中国新常态经济的到来,中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也越来越关注创新创业教育。但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真正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根本原因在于这三个主体的认识度不够。很多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尤其是一些行政部门认为专业是最重要的东西,创新创业教育和军事理论、素质拓展等课程是一样的,差不多就行;有些教师则认为随着高职生源结构性的变化,开始出现自主招生、学考等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对他们讲创新创业没有意义;而大多数学生都在忙着享受大学生活,参加各种社团,忙于各种考试,参与各项比赛,认为创新创业是以后的事情。既然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的重视度都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就很不顺利。

3.2“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成体系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创新创业逐渐成为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因此各高校在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时都强调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坚持创新引领,实现专创融合,但是都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并且也只是对于人才培养方案中几门课程名称的修改,过于形式化,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性的体系。

3.3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考核激励制度

尽管国家通过各种文件强调创新创业教育,但对于学生而言,由于传统人才培养方案和学分制的限制,他们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并不能带来成绩的提高和其他荣誉,极大阻碍他们参与各种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对于教师而言,他们的职称评审、绩效考核还是侧重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在其中占的比例很小。因此两者的积极性都不高,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落地效果并不好。

3.4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不合格

经过多年的努力,基本上所有高校的师资水平和结构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很多高职院校甚至还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大多数是由辅导员兼任,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无法进行理论研究、企业挂职锻炼,因此很难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质量。

4“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商业类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商业类创新创业人才需要在“知自我、强技能、懂管理、善经营、能创业”的基础上迅速发现市场变化带来的机会,挖掘其潜在价值,提升自己岗位创新和自主创业的能力。因此需要构建一种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爱好,把创新创业融入专业教育,能和社会无缝对接的多样性人才培养模式。

4.1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体化

传统观念中,创业教育属于精英教育,是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开发创业精神,掌握创业技能,形成自主创业能力的教学活动,自主创业率的高低成为评价一个学校创业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创新教育属于通识教育,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创新精神、锻炼创新思维和形成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但其实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想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只是培养的角度和层次不同,因此两者之间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能认为的把两个分割开来,要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体化。

4.2明确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创新创业人才的一般目标。创新创业人才应该具有基本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具有吃苦耐劳、不怕失败的坚强意志;思维跳跃,善于抓住市场机会;具有超强的实践和行动能力;善于团队协作,偏好竞争。二是专业人才的专业目标。以商业类专业人才为例,商业源于原始社会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它的本质是交换,而且是基于人们对价值的认识的等价交换,其涉及人、事、财和物等方方面面。所以,商业类创新创业人才需要“知自我、强技能、懂管理、善经营、能创业”。

4.3建立多样性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不断发展,不同地方的经济开始出现多样化,他们对人才的需求也开始变得多样化,同时90后和00后的出现,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个性发展,因此导致社会产生了差异化比较明显的教育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应该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不同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建立由学校集中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理论加实践、实战加实习的多样性人才培养机制。

4.4创新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创新和创业,因此其的培养理念必须时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此推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的全面创新。教学方式必须转变,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型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型课堂转变,强调学生主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学要强调内容的超前性、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的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等。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实战”教学法。利用各种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实现教学技术的潮流性。

4.5建立融校内实战与校外实践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也是教学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把企业搬进校园,构建虚拟商业社会,在校内设立一体化的、综合性的、虚拟仿真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确保学生在顶岗实习之前就可以在一个十分逼真的环境中,开展仿真实战。与此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通过订单班、创新创业先锋班等形式让学生真实去到企业,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扮演一个真实的角色,参与实际项目,开展真实的实践活动。

4.6强化第二课堂,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第二通道

通过开设“双创论坛”活动、创新创业大赛、创业研讨、创业模拟、校内创业实践等为主的“第二课堂”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并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为活动的组织、参与、自己团队的组建、实战和实践等过程中会发现与自己合作或者交流的人员来自各个专业,他们具备各种自己没有或者缺乏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彼此之间会相互学习、分工协作、取长补短。还可以接触到实际的创业项目额和企业经营者,有助于学生走出校园,感受社会的现实和残酷,为学生的自我认知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建立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第二通道,实现“第一课堂”以外的教育目的和效果。

5结语

昆山之玉,琢而成器。本文充分分析了商业类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的基本特征和创新创业现状,进一步明确其培养目标。通过建立融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于一体、融学校集中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机制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容霞.应用型高校商业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评价[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8(10).

[2]刘颖.应用型本科院校商业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2).

[3]翟树芹.经贸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9(10).

[4]包慧坚.高职商业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J].经济师,2018(11).

[5]高捷闻.“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2017(5).

[6]刘云山.“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协同机制研究[J].职教通讯,2017(10).

作者:陈飞飞 单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