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互联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改变,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互联网+”时代极大地改变了当代教育,它使高等教育的对象、环境、模式和资源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给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平台。互联网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型载体和商业模式,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立体式”学习模式、新思路和方向,极大地提升了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引领大学生走上成功创业之路。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以“互联网+”为依托和支撑的教育模式正在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中,给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推动和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内外现状
美国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首创国家,具有较为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它于二战后经济复苏和就业岗位不足的情况下,在大学开设了新企业管理和创业与革新课程,并将创新创业与信息、通讯技术、人力资本共同列为未来竞争力增强和财富增长的四大驱动力。英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尝试创新创业教育,发起了“高等教育创业”计划,启动了大学生创业项目,成立了科学创业中心,创建了创业科技园区。随后,欧洲其他国家开始推行“创业先锋计划”和“创业教育战略计划”等,并经过调研发现,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学毕业生获得全职就业岗位的概率更大。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进入到实质性的推进阶段。2002年,我国的几所重点高校创建了创新创业教育试点,之后,各大高校陆续推出创新创业教育新方法和措施,开启了“园区助推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成立了创业学院、创业中心和创业研究机构,并开发虚拟创业、商务模拟等创业实践活动。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倡导和支持下,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以社交、购物、视频为创业的主导方向。在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创新平台和就业模式下,高校大学生正在开创新的创业途径,以网店、微店、威客、创客等新兴群体和形式进入市场竞争之中,开创属于自己的创业成功之路。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相对单一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相对单一,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还没有充分体现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育,并且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明显存在不足和缺失,这就使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使创新创业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相脱节,加之创新创业教育实训、互动体验教育内容也相对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对于创新创业的理解不够深入,没有充分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同时,高校教师自身所掌握的创新创业实践知识和具备的能力也不足,难以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引领和指导,加之考评制度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这就使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不够完善和优化,难以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缺乏科学性
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还停留在传统认识的阶段,认为大学生就业主要依赖于自身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太大关联,片面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并不会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另外,部分高校认为高校的定位是培育精英人才,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难以成为培育优秀人才的渠道和途径。这就使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缺乏科学性,难以充分发挥效能。
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可以使大学生进入到生产经营商业活动中并获得利益,更好地进行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较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性效果。
(一)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长期的、系统的工程进行建设,就要意识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当整合学校、企业、社会各方资源,给予其更多的支持和投入,以积极探索适合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和体系。为此,要转变原有的创新创业教育短期化、片面化的思想和错误观念,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力的支撑平台。
(二)打造“立体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为了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引入“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开展因材施教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不同的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依循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实施特色化、个性化教育。教师要重点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个性化、针对性的指导,引领大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和看待问题,充分挖掘大学生的个人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运用“理论+实践+实战”三位一体式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教师要运用“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模拟+实战”的教学模式,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要在通识教育中奠定知识基础,在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知识。这不仅可以较好地避免理论知识讲授的枯燥性和乏味感,而且可以提升教学效率,使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同时结合创新创业模拟实训使大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企业或公司组建与创办的运作过程,在模拟实践中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四)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相结合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必将被淘汰。对于学习自主性较强的大学生群体,教师可以依托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习惯,开展创新创业网络教育。教师要不断改变和充实创新创业网络教育的内容和素材,以全新的媒体技术和手段链接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使之成为与现实生活衔接更为紧密的网络课程体系,并将最新的创新创业案例植入网络教育体系和平台之中。
(五)实现“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业园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与大学生创业园相结合,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质量。1.营造开放式的“创新生态”环境和氛围。由通过学校创业资格审核的大学生可以成立大学生创业园,并与园内入驻的一些企业开展联合创业实践。它可以较好地突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固有边界,建构按需选课、交叉选课、跨专业选课的开放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以互联网为依托和支撑,建构开放式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吸纳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核心知识内容。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线查询和学习,自主选择有益于创新创业的课程信息,并以网络为依托开办微商平台,与实体店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能够形成开放的、动态的“互联网+”创业思维,营造出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和氛围,使大学生与生产实践零距离接触,引领大学生由学习者成为创新创业的实践者,由从业者转变为创业者,使创新创业真正走上社会。2.搭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着力点”。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要真正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性融合,可以让完成创新创业课程学习的大学生进入创业园中进行参观和学习,并让大二、大三的学生自主选择加盟园内公司或自己创业实践。同时,还要将“跨界融合”的理念渗透到创新创业教育中,以项目为链接点,实现跨学科、跨行业的创新融合。
(六)开展“泛在学习”模式下的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可以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对慕课、微课的开发,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元化学习途径,降低大学生的学习成本,使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学习效率,不断补充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提高其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同时,高校还要开展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创客教育,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客教育平台,如“新车间”“柴火空间”等,使大学生相互交流、学习、讨论、分享不同的创新想法和见解等。高校可以建构虚拟化的新型实验室,使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的行列中。高校在“互联网+”构成的全新技术业态下,可以开展“四个一工程”———创建创业论坛、树立一批创业典型、打造一个创业园区、举办一些创业竞赛,全面开启“互联网+”创客空间项目,并通过一站式服务的方式,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资金、技术、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支撑和服务,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创意竞赛,使大学生的创业成果在园内直接孵化,并推向社会和市场,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直接转变为企业的价值和利益,大学生也由此实现由学生身份向创客身份的转变。
(七)培育创新创业型师资力量和队伍
为了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高校要培育创新创业型教师,使之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引擎”。高校要为教师拟定“量身定制”的培养计划,聘请创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创业者、企业家进入院校,向大学生讲述自己的创业实践经验,帮助大学生突破创业的瓶颈和难题,更好地点燃创新创业的激情和信心。综上所述,“互联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注入了新的变革性力量,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网络优势特点,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开放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构建具有个性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输送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爱华,侯永峰,郝杰,等.以“互联网+”双创大赛为载体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7(1):23-27.
[2]蔡跃洲.“互联网+”行动的创新创业机遇与挑战———技术革命及技术-经济范式视角的分析[J].求是学刊,2016,43(3):43-52.
[3]贾新岚.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分析[J].市场论坛,2017(7):42-43+46.
[4]詹一览,张钱.“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现状研究———以铜仁学院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7(28):37-38.
[5]张举正.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J].教育现代化,2017(39):29-30+37.
[6]王卫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浅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8):127-128.
作者:陶玮玮 单位:闽江学院海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