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数据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数据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培养优秀创新性人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在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自我保护意识缺乏,洞察发现能力较弱,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系统规划不够科学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培养机制,实现以互联网为平台,以文化为引领,以活动为载体,拓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模式,营造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氛围,丰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方法,推进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途径

一、基于数据分析的大学生个体能力分析

(一)从个体维度分析

1.职业兴趣分析

职业兴趣是个人对于某种职业活动的关注度,以及从事该活动的稳定而持久的心理倾向,浓厚的职业兴趣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潜能,在工作中体会由工作带来的幸福感与满意度。创业者需要具备高度的职业兴趣,兴趣需要培养与挖掘,通过研究数据分析,有28.7%的学生选择了社会型,即服务型行业;有27%的学生选择了艺术型,即艺术相关行业,仅有9.6%的学生选择了与创业者兴趣特质相关的企业型,说明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创业兴趣与想法的同学数量较少。

2.职业价值观分析

职业价值观决定了职业选择,决定人们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对于问题的认识与判断,指导人们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利益的取舍,分配工作的权重。职业价值观决定了创业者的工作态度与工作的积极性,对创业者有强大的激励作用。调查中发现,23.2%的学生具有奉献精神;16%的学生在选择时更加注重工作的安全与稳定;14.6%的学生在工作中寻求成就感与满意度,相反在职业的选择过程中对于工作的创新性、变化性以及工作的发展前景关注较少。

3.创业者人格分析

人格是伴随人一生不断发展的心理品质,是人的行事风格与行为模式的概括。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视角分析,人格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发展与选择。通过研究数据分析得出,在测试的学生群体中有23%是怀疑论者,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有20.7%为实干家,具有脚踏实地的创业精神;16.7%的学生为给与者,具有奉献精神,这些特质与性格特征符合创业者的需要。从调查数据中得出,学生缺少的是自我保护、仔细观察以及对于细节的追求,这种善于发现、精益求精、自我保护的意识正是当下创业者缺少的。

(二)从能力维度分析

选取660名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创业能力测试,对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行逐级的、分层次的评定分析。选取在创业过程中对于学生能力要求较为重要的五大核心能力进行综合评定,即组织能力、创造能力、领导能力、情绪智力、适应能力。围绕创业者应该具备的能力与要素进行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发现青年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组织能力

调查发现,按照10分满分的评价标准,受试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均值仅仅达到7.3分,评价显示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还需要提升组织能力以适应发展。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学生在高中之前的学习往往只关注分数,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高校是青年学生组织能力锻炼的最佳地点,高校中的学生团体组织、社团以及党团组织为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提供了最好的场所,学生们应该把握机会,历练自己,从而提升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

2.创造能力

创新创造能力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一项主要能力,它是决定创业项目以及创业产品生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按照10分满分的评价标准,受试学生的创造能力均值仅仅达到6.7分,评价显示学生的创造能力较其他能力测试值偏低,青年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亟待培育与加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结果,而缺少思考的过程,以至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较低,对于新鲜的事物视而不见,墨守成规。

3.领导能力

领导能力是创业者自身必须具备的一项素质,具备良好领导能力的人,可以激励人们完成各项工作,而不是简单的服从于领导,它是我们完成一项任务的核心。领导力是怎样做人的艺术,最终决定一个人领导能力的是一个人的品质与个性。按照10分满分的评价标准,受试学生的综合领导能力均值仅仅达到7.1分,从分析中得出学生的领导能力处于中等水平,说明学生这方面锻炼的机会较小,缺乏平台与机会。高校除了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要以文化育人为载体,通过组织不同类型活动而达到培育人才的目的。

4.情绪智力

在社交场合中,情绪智力通过人与人的交往建立起心理上了联系,反映在群体活动之中,创业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情绪智力因素,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从调查研究中发现,按照10分满分的评价标准,受试学生的情绪智力均值仅仅达到7.6分,评价显示学生的情绪智力能力趋于中等水平,人际沟通能力较弱,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没有良好的情绪智力能力做基础,会给整个创业过程增加难度。创业者要学会处理与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学会处理同上级领导之间的关系、学会处理与行业相关机构等社会关系。

5.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间接体现,是一个人融入社会、接纳社会的具体体现。经过调查分析发现,按照10分满分的评价标准,受试学生的适应能力均值仅仅达到7.1分,评价显示学生们的适应能力较强,对于新环境、新事物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大学阶段是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一个重要时期,学生们离开家长的呵护进行集体生活。集体生活是锻炼一个人适应能力的最好熔炉,青年学生可以在象牙塔中锻炼自身的能力,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瓶颈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自我保护意识欠缺

首先,在校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几代人的呵护下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过渡保护状态,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没有抵御外界诱惑的经验,缺少自我保护意识,这种现象是长时间的温室成长所致,离开家长与老师的视野很难适应社会。其次,当今时代处于大繁荣、大发展的加速时期,互联网、自媒体已经走进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学生接触信息的途径与渠道越来越多,面对这些来自网络的各类信息,如何去伪存真,鉴别真假正考验着青年学生。

(二)洞察发现能力较弱

对于一个创业者而言,发现商机与识别商机是非常重要的。数据显示,青年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较其他能力相比明显不足,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种。首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从小学教育开始接触的都是以分数论、以成绩论、以结果论的学习高压,长时间处于题海战术的环境中,使学生缺少对于过程的分析,对于新鲜事物的了解,以及对于陌生事物的好奇心,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洞察与发现能力。其次,在课程教学中偏重于理论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于专业、职业以及社会的了解,缺少在实践中探索与发现的平台与载体[1]。

(三)创新创业能力不强

青年学生在高等学府中学习与生活,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面对商场的考验与洗礼,创业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能力。然而由于学生对社会的了解较少,导致部分学生虽然存有创业想法,但由于没有社会经验,不知道如何实施和推进,对于创业的政策又知之甚少,导致学生们虽然有创业的热情,但没有掌握有效的方法而致使创业的失败。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普遍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对于一些很好的创意与创造,看不清、看不见,即便发现也不敢冒险将其付诸实践,集中体现在创新创业能力较弱。

(四)职业发展规划不系统

调查显示,现阶段的青年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于自己的学习、生活缺乏长远的、系统的规划,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心态盲目的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涯,导致很多由此引发的系列问题频频出现。具体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心态问题,学生缺乏规划意识,没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对于学业而言不能高质高效,对于事业而言不能稳定发展。二是由于父母在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的主导地位,导致学生没有规划意识,把规划看做家长的事情,但随着进入专业领域的学习,家长对于职业与专业的熟悉程度越来越少,家长的影响作用也不能够很好的发挥,从而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

三、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增强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1.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

高校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及良好的生活习惯放在学生培养的首位。首先,安全教育应该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教师应该在课堂内容的相关环节着重强调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安全意识不强容易带来的危害。通过课堂的教学、课下的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其次,拓宽安全教育宣传途径。利用主题班会、辅导员晚点名、党群组织活动加强安全教育,使安全教育深入人心,使学生警钟长鸣。辅导员可以以安全教育为主题开展专项的点名活动,以当下学生群体中常见的校园贷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

2.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作为学生培养的高校应该把法律意识的培养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把法律意识的教育与培养作为重点强调的部分,在新生群体中开展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对于创业的青年大学生来说,与社会接触频繁,面对形形色色的不同群体,他们对法律常识的学习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学校要在创新创业的课程中加入有关法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学会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促进创办企业更好地发展。

3.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同其他能力不同,它的实践性很强,仅仅凭理论上的讲授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案例分析以及观看影像资料的方法,使学生进入实际的情境之中,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达到一定的效果。针对案例分析课程,教师要选取与学生群体相关的案例,尤其是身边的真实案例,更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效果。其次,对于喜爱创新创业的学生群体,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学着慢慢的接触社会,对于一些商务的洽谈,合作的协商以及产品的销售可以让他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不断磨炼自己,在打磨中寻找成功的方向。

(二)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规划教育

1.唤醒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让大学生更加理性的认识自己,更加深入的探索自己,更加完善的改变自己。大学生应该合理的利用大学时光,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与综合能力,合理的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各高校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学生学习生活始终,在学生刚刚步入大学校门时,就要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传递给他们。让他们懂得如何寻找自己的职业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开发个人的潜能,最终获得学业和事业上的成功。其次,注重学生本人在规划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大学生作为职业规划过程中的绝对主体,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学生科学、有效的规划自身的学习生涯[2]。

2.强化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教育

高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家国情怀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与诚信教育融入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思想,使学生在选择职业方向时更加理智,使学生在确定职业目标时更加科学。用榜样的力量教育人、鼓舞人、影响人。成立榜样青年宣讲团,在大学生群体中运用自身的实际事例,引导他人明确学习方向,提高学习效率,科学规划时间,使青年学生在进入社会的最后阶段,树立正确的职业信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90后、00后的青年大学生,增强他们的集体观念,教会让他们如何融入集体、如何适应集体,使他们在进入社会之前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与方法,使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

3.提升大学生的职业探索能力

工作世界是一个人实现自身职业目标的重要基础,如何科学有效的利用这个平台实现自身的职业理想,这对于大学生的整个人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开展全程化、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客观的了解职业环境,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职业发展需要,帮助学生合理的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并根据自己所确定的目标进行分阶段的短期、中期、长期的规划,充分利用大学的有效资源和条件,把自己的学生生活与个人的职业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全面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目标作全面的准备。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主动学习、提升能力,通过自我设计、自我规划、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个人价值。

(三)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1.完善创新创业教学的课程体系

一要整合教学资源,完善课程体系。首先,整合不同部门、不同学科的教育资源,将职业规划、心理教育、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合并,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把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每节课程之中。其次,搭建校企合作交流平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搭建更好的实践平台,使学生们在学习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效果。第三,建立全方位、全覆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生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二要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内容。创新创业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需要更灵活的形式、更丰富的内容。如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创建学生组织,从而促进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了解,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鼓励学生加入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去[3]。三要丰富教学形式,改变考核方法。摒弃大班型的授课方式,改成以小班分组授课为主,学生不按专业、班级、寝室分组,利用随机分配的形式组成新的团队,这样可以更好的优化资源配置,有效的提升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改变以往的考核方式,由书面的考核方式改为以能力为主的展示形式,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展示,团队的总得分即为团队每名成员的得分,这样可以增进学生团队之间的凝聚力,在学习之中体验团队带给自己的力量,从而达到学习效果。

2.拓展创新创业实践的多元化载体

一是以互联网为平台拓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模式。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学生接受教育的模式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学生可以利用多方的教育教学平台进行学习与实践。从学校角度而言,可以建立线上线下的学习互动机制,形成由授课方负责线上讲授,由选课方进行线下实践的互动考评机制,从而完善了教学形式,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可以引入全省以致全国的优等教育资源,实现高质量教育的普及与覆盖。对于创新创业课程还可以利用网络测评软件,对学生的自我能力以及职业发展进行客观的、高效的分析与评定,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更加有效的了解社会环境。同时学生可以利用专业的测评软件对于自己的创业项目进行综合检测,利用直观化的实训演练使学生对于创业程序的审批、项目的经营方式、商业环境的实战环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使学生更好的审视自身的创业项目,完善创业的每个环节。二是以文化为引领营造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氛围。营造浓郁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对大学生创业意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高等院校要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典型的宣传,通过网站、广播、公众号、微信、微博等媒体,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宣传各地和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效,宣传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其次,高校可成立未来企业家协会、创业者协会等学生社团,通过与成功创业者面对面、组织社团沙龙和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来渲染创业氛围,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向大学生灌输敢于冒险、勇于创业的价值观念[4]。三是以活动为载体丰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方法。优质的校园活动可以带动人、影响人,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高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广泛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首先,以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为平台,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以及国家省市级的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活动,以比赛为第二课堂,使学生们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开拓视野、丰富知识,积累经验。同时学校也要积极组织各类型的创新创业沙龙、创新创业讲座以及创业典型的分享会等,使学生们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开拓思维,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其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以专业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以实践为导向,与企业对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与锻炼机会,在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5]。

参考文献:

[1]王莹.双创时代下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3):55-57.

[2]许晓冬,孙晓程,李秀兰,等.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6,(2):72-75.

[3]李晶晶.平台构建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机制的若干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6,(22):156-157.

[4]王创.扎实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高教探索,2016,(10):5-7.

[5]饶爱京,万昆,邹维.教育大数据时代高校教师教学领导力建设[J].现代教育管理,2019,(1):57-61.

作者:孟晓媛 刘继东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