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解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互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之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多层次耦合的,耦合得越紧密,耦合效应就越强,联动的作用也就越大。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耦合效应的发挥既是学校提升教育效能之需,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时代诉求,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各环节、各层次间的耦合性较差,存在系统要素支离的问题,教育效果还有待加强。为此,必须在观念更新、模块成熟、系统完善、反馈提升等方面加强建设,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耦合效应的发挥机制,联合起来产生增力,实现教育成果的最大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耦合效应
自2014年总理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创新创业教育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新浪潮;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促使创新创业教育在全国高校铺展开来。大势面前高校“蜂拥而上”,创新创业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然而教育成果却参差不齐,出现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创新创业课程理念滞后、评价体制机制不健全、项目技术含量低等诸多问题。面对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建设知识经济型社会的需求及当前教育问题的倒逼,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耦合系统进行分析,并对其耦合效应的发挥机制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耦合系统的内涵
(一)系统耦合理论
“系统耦合”一词源于物理学,后被逐步应用到其他学科。任继周在生态系统领域对系统耦合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1994年他在农业生态学中首次对系统耦合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即“两个或两个以上性质相近的生态系统具有互相亲和趋势,当条件成熟时它们可以结合为一个新的高一级的结构功能体”[1],主要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系统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演变及发展的结果”[2]。耦合不是力量的单纯合并,也并非使各要素丧失原有的属性,它是系统要素处于优质状态的一种表现。系统耦合理论认为,如果两个相近相通又相差相异的要素(或系统),不仅在静态上具有相似性,在动态上也存在互动关系,那二者就具有耦合关系。若系统要素间紧密依存,相互促进,则系统耦合;若系统要素间相互干扰、相互破坏,则系统相悖。前者将扩大系统功能,有利于系统进化或升级;后者将缩小系统功能,导致系统停滞或瘫痪[3]。系统耦合的程度通过耦合度或耦合效应来实现。耦合度体现的是个体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联系得越紧密,耦合度越高,但独立性越差;而耦合效应体现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通过相互作用、彼此影响,联合起来产生增力的现象[3]。为促使系统功能充分发挥,必须对系统中具有耦合关系的个体进行引导和强化,促进其良性的、正向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激发其内在潜能,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提升。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耦合系统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互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离不开领导系统、教学系统、学生工作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四个子系统的相互配合,相应地,也是课程教学、活动组织、实践操练、服务保障、评价反馈等模块或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子系统或要素,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这一目标而努力,但又分工不同,有所差异。它们有着静态的相似性,也具有动态的互动性,存在着较强的耦合关系,由此形成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耦合系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耦合系统中的子系统与各要素,在彼此之间出现良性互动、紧密合作、相互促进时,系统的耦合度越来越高,耦合效应也就逐步发挥出来。创新创业教育耦合效应的发挥,能够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促进其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培育出一批创新创业型人才。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机制也会日趋完善,整体功能不断优化,呈现出强者愈强的效果。此外,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不同的教育内容与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和培养目标上也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且同样存在相似和互动关系,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内容之间也存在着耦合关系。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耦合要素的支离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发展,基于互联网等的创新创业的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鲜明的特征,而创新创业教育也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然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要素的支离使得整个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功能弱化,教育效果欠佳。
(一)实施过程中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割裂
创新与创业有各自明确的定义,但两者并非相互独立甚至是对立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创新是创业的动力和源泉,创业体现着创新的价值,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创业推动并深化创新[4]。就其内涵而言,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既强调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但是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不少高职院校存在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割裂的现象,单纯地认为创新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发散思维,创业就是教授学生经营业务,而不能将二者进行良好的结合。此外,创新创业教育本身还包括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不少高职院校表现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匮乏,局限在理论指导和政策宣传上,未能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主流教育体系之中,学科地位边缘化[5]。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种类单一,有的高职院校唯一的实践方式就是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教育仅为面向少数学生的课外教育。
(二)创新创业教育运转机制各要素耦合度较低
面对创新创业教育这一顺应时代潮流的教育类别,诸多高校迅速反应,积极调动教务、学工、团委等各方力量,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但有不少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尚未构建或尚不完善,仍依靠原有教育运转机制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各要素之间独立性强,合作性弱,耦合度低。比如,在任务分工上,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和课程的安排由教务处负责,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赛事由学生工作处负责,创新创业类社团管理由团委负责,将创新创业教育分割成一个个条块或单元,分工明确但是联系不紧密,几方之间各自独立开展工作,沟通较少。虽能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但缺少有效的连接机制,未能形成一个畅通的体系,难以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一旦某个部门负责的创新创业任务出现问题,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该环节就会出现功能缺失的后果。此外,对各相关部门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方面的考核都是独立开展的。但是,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是连贯的、一体化的,如果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考核,各系统要素无法达到密切沟通、顺畅衔接,那么创新创业教育的效能也会有所弱化。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他类别的教育内容的关系松散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的人才,这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主流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功能、教育内容上都存在一致性。专业教育是多数人创业成功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依托,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实效的提高离不开与这些教育内容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然而在部分高职院校中,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他类别的教育往往是“各自为政”,关系松散。创新创业教育萌芽待发,其他类别的教育内容对其不予重视,缺乏深入的融合和交叉发展。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要素支离、耦合度较低的状况,与其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观念滞后等密切相关。由于认识与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创新创业教育始终徘徊在主流教育体系的边缘,初现的萌芽也只是应对时展的“随大流”行为,导致无论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经费投入上,还是氛围营造、学科融合、项目落地上都出现诸多问题,进而直接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低下。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耦合效应的发挥
当前,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各子系统、各要素、各环节、各层次间的耦合性较差,存在诸多问题,教育成效还有待加强。为此,必须在组织领导、教育管理、校企联动等方面加强建设,构建起一个环环相通的创新创业教育耦合效应发挥机制,联合起来产生增力,实现教育成果的最大化。
(一)创新创业教育主体的观念应不断更新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先进的、科学的观念是行为得以规范、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耦合效应难发挥、教育成效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领导、教师、学生等相关主体的教育观念守旧,导致形成简单应对心态。因此,促使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耦合效应发挥的基础首先是领导的重视。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从而转变其教育思路,拓宽教育路径,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主流教育体系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作为重点内容来抓。教师主体作为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播者,更要不断更新观念,类似“创业教育即创业培训”“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少数人的课外教育”的理念要抛弃,要建立科学的、全覆盖的、分层次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理念。而学生主体也要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其自身的重要意义,从而能够端正态度,自觉深入学习创新创业知识。
(二)打造单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各模块运作成熟
根据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即“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利用部分的发展去推动整体的发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大致分为课程教学、活动组织、实践操练、服务保障、评价反馈等几个模块,每个模块都关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每个模块都要自身体系成型、运作成熟,实现工作内容精细化、工作流程规范化和工作管理制度化。就每一模块而言,在课程教学上,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之中,嵌入专业教育,开设贴近专业实际、创业实际的系统化课程,进行合理的课程安排,培养一批具备资质、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并设立金字塔式分层分类教学模式。在活动组织上,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通过学生社团,尤其是创新创业类社团、专业类社团,组织、宣传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和赛事,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在实践操练上,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校企联合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建立孵化基地,促使创业想法走向创业实践。在服务保障上,建立完备的管理体系,在培训、指导、咨询、资金、资源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在评价反馈上,建立质量检测跟踪体系,通过对教学质量、创业项目等进行跟踪测评,获取有效的反馈指导信息。
(三)环环相扣,促使创新创业教育系统逐步完善
“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在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之中,单一模块强大,但模块间关系不紧密,也会导致系统功能弱化,必须促使环环相扣、强强联合,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才能明显。因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耦合效应的发挥必须疏通联系通道,构造各模块间沟通的网络,强化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提升耦合度。统一领导或多边领导要达成共识,打造沟通交流的机制或平台,各教育模块间要加强合作、相互协调,促使整个系统的管理规范化。无论是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到创业实践模拟,还是从学校创新创业课程开设到校企联动促进创业项目孵化,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每个环节,系统内参与的所有主体都应加强配合,政府、家庭、社会等也应给予充分的支持。
(四)循环发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效能持续提升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没有考核就没有管理”,创新创业教育考评体系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效开展和进一步提升的关键。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考评体系新模式,要注重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效能考评和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耦合的有效性考评。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效能考评,主要从时效性角度关注学生创新创业的需求,对学生的学习效能进行评价,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进行考评。对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耦合的效能考评,即利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创业项目进行跟踪调研,对广大师生开展调查,对合作企业进行回访,收集反馈信息,建立创新创业工作数据库。此外,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内部也要进行效能自评,如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激励考核制度、建立创业项目信息跟踪系统等。通过相关主体的评价反馈,巩固成绩,采取措施,纠正不足,形成全面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计划—实施—检查—改进),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促使系统耦合效应更好的发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效能的阶梯式上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挥耦合效应的根本是要转变教育思路,从“少数学生的课外教育”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转变,从培养“专业就业型人才”向培养“就业创业型人才并重”转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并非某一参与主体可以实现,必须举多方之力,联合起来产生增力。
参考文献:
[1]董孝斌,高旺盛.关于系统耦合理论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05(1):290-292+339.
[2]任继周.系统耦合在大农业中的战略意义[J].科学,1999,51(6):12-14+2.
[3]叶飞霞,亓灿新.大学生思想教育多层次耦合模式构建[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3):74-78.
[4]丛子斌.创新创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2-23.
[5]马成成.论高校创业教育中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耦合[J].教育与职业,2014(12):98-100.
作者:韩菁菁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