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探讨

摘要:把创业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实行“第二课堂成绩单”考核制度,有利于高校实现全方位育人,迎接新经济社会的挑战。通过对高校创业教育中存在不足进行分析,从学校、学生、社会三个层面探讨“第二课堂成绩单”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耦合依据,提出优化创新平台处理方式、组织管理方式、考核评价方式来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发展

关键词:“第二课堂成绩单”;创业教育;大学生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精神,教育部出台《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其中特别强调: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20世纪末以来,我国的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备受重视,部分高校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下,针对创业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据麦可思研究院联合中国社科院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学生毕业即创业的比例从2011届的1.6%上升到2017届的3.0%,几乎翻了一番,2017年创业大学生总数超过20万人。中国人民大学的《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也显示,在国家“双创”政策的引导下,大学生创业意向高涨,近九成在校大学生曾考虑过创业,近两成的学生有强烈的创业意向。对在校生和毕业生创业项目进行统计,虽然诞生了诸多有影响力的创业项目,但创业的失败率仍高达90%,较之国外的创业成功率有一定的差距。创业失败有诸多因素,也不能苛求大部分人创业成功,但还是与大学阶段受到的教育和训练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各高校的重要任务。高校共青团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需要,深度融入教育改革发展,实行“第二课堂成绩单”考核制度,为助力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迎接新经济社会的挑战提供新的时代契机。

一、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不足

(一)缺乏宏观的创业教育目标

创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育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以及开创型个性。部分高校对创业教育的目标锁定有偏差,认为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在毕业生就业时,经过创业教育的同学能够自主创办工作坊或者企业,而不是受雇于其他单位。在创业孵化过程中,带动身边同学甚至社会各界群体创业及就业,以提升学校的整体就业率。但是,在这种背景下培养出来的企业创始人,他们的创业素质具有片面性,缺乏大局观,往往无法支持创业型经济发展变革,不具备改造社会的能力,不能够正确应对当前的创业经济形势,也就无法适应社会经济需要。因此,高校应当站在宏观的历史背景和当前的经济需要高度,确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缺乏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

创业教育包括创业课程学习、创业竞赛评比、创业项目孵化、创新产品研发、创业新模式开拓、创业合作等多个环节,各环节之间相互作用,从基础到提升,构成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培育体系。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体系仍存在碎片化现象,开展的专家讲座或者企业实践等活动往往是简单的叠加,没有第一课堂的循序渐进和层层深入。创业教育通常是利用高校教师现有的资源去开展教育教学,很少从教育理念上整体着手把握,开拓的导师资源相对零散。创业教育的链条没有衔接好,教师所带团队各自为战,缺乏学校层面的宏观设计和系统教育。校内各部门如教务处、团委、创业学院等对于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相对独立,资源没有有效整合,校内负责的老师大多是兼职型,缺乏专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训练,教育体系松散无序。

(三)忽视创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理论上创业教育内容包含意识培养、能力提升、环境认知、实践模拟四个阶段,但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创业知识课程,知名企业家或校友的创业讲座,以“挑战杯”“创青春”为代表的各类创业竞赛以及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扶植等。在活动或比赛中,高校往往更加注重创业知识的普及、创业技巧的传授以及创业方向的把控,但是在风险规避、创造力培养、社会责任担当、抗压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培训内容比较缺乏,大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不足,在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企业运转环节出现不可控因素、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各类不确定性时,大学生难以应对自如,这必然导致创业成功率较低的社会现象。

二、“第二课堂成绩单”与大学生创业教育耦合依据

2016年9月,团中央学校部根据《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的部署要求,颁布《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工作实施办法》,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全国高校中推广,并以此促进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改革创新。“第二课堂成绩单”依托信息化平台和手段,在借鉴第一课堂做法的基础上,客观记录学生在校情况、科学评价创业成绩、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服务国家改革大局、提升学生工作效能、帮助学生融入社会,详实地展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团中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中指出,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创新创业板块,将记录包括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创新创业的经历和成果,包括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术科技、创新创业竞赛和活动的经历及获得的相关荣誉,以及、出版专著、取得专利、创业实践等情况,让第二课堂成绩单成为学校评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单位任人唯贤的重要参考依据。

(一)学校层面:系统教育需求

以往的创业教育内容通常是在一个既定的创业竞赛或者创业项目的目标下展开培训,存在零散性和无序性,缺乏整体性把握和系统性教育,也就导致创业教育虽然有一定成效,但是缺乏长效机制。“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确立,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可以全面客观地跟踪记录一个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同时在大数据的支持下,为学校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高校共青团将“第二课堂成绩单”融入人才培养,具有组织优势、阵地优势和活动优势。学校各部门的教师们也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全面把握学生的综合情况,共享学生创业信息,整合校内教育资源,评估学生创业教育基础,更好地因材施教,切实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培育学生创业实习。

(二)学生层面:科学评价需求

《关于推行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在宏观层面宣传扩大“第二课堂成绩单”的社会知晓度和认可度,探索构建“第二课堂成绩单”省级数据平台和认证体系。经济全球化进程下,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投身到创业的浪潮中来,有助于个人施展人生抱负和实现人生价值,也有利于促进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创业表现有客观、标准、专业化评价,有利于激励有创造力优势的学生投身创业,焕发大学生创业活力,掀起高校创业热潮。同时,评价体系还会体现出学生的个体差异,创业能力较差的同学可以及时觉察自己的不足,加强相应的素质训练,寻求弥补的方法,促进大学生个体发展,提升就业竞争实力,为未来奠定基础、积蓄力量。“第二课堂成绩单”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立足学生发展,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挖掘才能,突破自我。

(三)社会层面:市场用人需求

“第二课堂成绩单”为社会单位选才用人提供重要依据。现阶段创业人员的遴选、创业项目的制定、创业资金的驱动,无不需要全面考察创业者的综合素养,由共青团中央主导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可以弥补传统的第一课堂成绩单只反映学生书本学习能力的缺陷,为投资人、合伙人评估创业前景提供官方的参考数据,有效搭建起学生、学校、社会三方的沟通平台,遴选出符合单位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第二课堂成绩单”创业板块呈现出的客观追踪结果和用人单位选才用才的市场导向又会为创业人才培育提供新的思路,给予创业人员机遇和挑战,促动创业者推陈出新,将理念付诸实践,为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添砖加瓦。

三、结合“第二课堂成绩单”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途径

(一)平台处理方式

1.学籍学分管理制度

构建“大数据”平台,细化创业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评价标准,明确创业课程、创业讲堂、创业竞赛所获成绩以及创办或者参与创业协会所做贡献在“第二课堂成绩单”中所占权重,以便使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与区域内多所高校进行合作,致力于同一平台相同评价体系的普及,加强高校间的交流融合,广泛收集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的需求,制定统一的创业教育评价标准,这有利于学生创业教育平台所记录的客观数据有更高的社会知晓度和认可度,更好地在用人单位和高校内推广。

2.学生创业扶持政策

在学生群体中充分征询创业需求,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国内外形势筛选可行性建议,不断拟定完善学生创业扶持政策,提高创业教育成效。平台设立专门的政策通知板块和政策咨询板块,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优势,建立与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媒介的有效链接,广泛宣传有关创业的公共政策,帮助广大学生及时了解相关资讯,促进政策落地。

(二)组织管理方式

1.组建专业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课程化势必要依托一批有专业素养的教师,而现阶段大部分高校会从学院某专业学科中挑选教师兼任创业导师,兼职配备、临时组建的教师队伍,一来没有经过全方位的系统培训,创业知识储备不足,创业教育能力欠缺;二来自身缺乏创业实战经验,创业课程的实用性不强。而全然选择校外企业家作为导师的做法也不可取,他们来学校指导学生创业更多是以自身经验作为课程讲解的主要内容,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生及所有创业项目,且不同的校外导师所讲授的课程不具有连贯性和渐进性的效果。因此,高校专业创业课程师资队伍的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各高校可根据学校实际,创立创业教育学院,吸纳一批专业教师从事创业教育和创业研究,统筹策划创业课程、开展创业项目培训、介绍或提供创业实习平台、整合优化创业资源,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群体的多样性需求,进行全方位引领、深层次培育、多领域实训等不同阶段的教育,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提升创业综合能力。

2.丰富创业课程形式

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学校创业教育应丰富创业课程形式,突出创业教育的递进性,并建立起长效机制。在全方位引领阶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课程和创业讲堂的学习,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支持学生创立和参与创业协会,在协会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深层次培育阶段,注重挖掘有潜力的创业储备军,由高年级同学带领低年级同学一起加入创业竞赛训练,帮助其在竞赛过程中融合理论知识,增长实战经验,强化创业素养和增强团队活力。在多领域实训阶段,充分发挥本硕联动功能,鼓励本科生参与创业项目孵化、创新产品研发,同时提供创业实习机会,真正将学习、研究、应用的创业课程链条衔接起来。

(三)考核评价方式

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第二课堂成绩单”的价值,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考核标准的可量化性。成绩单最终是通过分数或等级来呈现的,多元化的课程项目、团队参与者的名次排序、创业竞赛的比赛等级、创业项目的市场影响力等都是考量的重要因素,考核内容需要细分,并给定科学合理的分值作为计量标准。二是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创业课堂学习效果通过考试来考察,创业讲座通过写心得报告的形式来体现,创业竞赛通过竞赛获奖名次来打分,创业实习由实习单位给出评价结果,创新科技产品由市场购买占有率、投资收益比等数据换算,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全面展示学生创业综合实力。在考核评价体系中,引入心理、情感等第三方评价,除展现个人当前创业成绩以外,还可以在客观评价中考察学生在风险规避、创造力培养、社会责任担当、抗压情绪调节等方面的素质,体现考核评价结果的全面性。

参考文献:

[1]温娜.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现状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2:9-11.

[2]徐倩倩.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高校共青团融入人才培养的新体系[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7,27(2):14-17.

[3]汪静.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探———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7,31(6):101-103.

作者:王磊磊 徐婷婷 单位:南京审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