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随着“互联网+”发展战略的提出,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和思路。而且大量实践也表明,将高职教育与互联网进行融入,不仅改善了教学效果,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面对各种复杂变化的市场趋势,高等职业教育要想适应新常态,得到更好的发展,加快创新尤为重要。因此,如何促进互联网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健全高职教育体系,加快教育改革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解读
“互联网+”行动计划由总理在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并认为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一定的迫切性。在提出这一概念之后,全面推动了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以及工业互联网等产业的发展,同时将发展“互联网”战略推向了新的高度,更加表明国家和政府对“互联网+”的重视程度[1]。但是,发展“互联网+”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将互联网和传统产业融合,而是深入研究互联网并采用有效的方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使社会、行业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的转变和创新。与此同时,国家十分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并在党的十八中明确指出要鼓励并大力支持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国家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优秀接班人。基于上述背景,不仅为高职教育未来发展提出了思路,同时也表明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已然成为必然趋势,是值得高职院校重视的环节。当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正在面临着各种发展难题,而“互联网+”计划的提出无疑是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发展思路,如何抓住这一契机促进教育改革的良性发展意义重大。
二、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建议和思路
(一)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提出,对于高职教育已经产生了深远、深刻的影响,加快创新创业改革无疑是势在必行,并且有一定迫切性。面对这一发展形势,高职院校可以围绕着突破教材大纲、连通课堂网络、打破学科界限制定个性目标以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人才这一目标加快改革。1.打破传统的高职教学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知识和信息传递从传统的纸质材料逐渐转移到互联网,在以前人们读书都是纸质形式,而互联网的发展,为了阅读便利,越来越多人喜欢看电子书籍,而且阅读也不在局限于各类书籍,还有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随着知识从课本转移到互联网以后,意味着高职院校也应该转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深度融合互联网,发挥互联网的知识与信息优势使其成为重要的获取知识的场所。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明确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学习形式还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或者在短时间内互联网也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2.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在高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融入互联网技术,比如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资料,或者教师用社交软件建立专门的群组与学生进行知识交流、布置作业等。而且在课时安排中,教师可以专门为学生提供学习互联网知识与技能的课时,鼓励学生掌握更多的互联网学习技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实践交流;或者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互联网创新知识竞赛,给予表现优秀的学生一些奖励,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应该重视将生活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融合,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知识,再联系教材探究问题,开展开放性和综合性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
(二)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素养和能力
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过程中,必须有强大的师资力量作为保障。针对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可以从现有的教师中选择优秀的教师参与到各行业和用人单位中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培养自身缺少的专业素养;或者高职院校可以高薪聘请成功的企业家、学者、或是专家等担任兼职教师,并设置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部门,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水平并培养优秀的、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重要的工作日程,重视对教师的培养,比如可以让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积累实践经验,学习实践技能;或者定期组织座谈会,邀请有经验的专家为师生讲解,传授经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教师都应该把握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带来的契机,积极创新。除了更新教学模式,将互联网与传统教学融入以及组建一支优秀的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师资队伍以外,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大学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还需要重视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邢娣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86-88.
作者:孙殿武 冯启荣 单位: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