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时代主题,中国已进入了“创时代”。国家和社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环境,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进入了新时代。然而,面对机遇,高校创业工作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高校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学生实际脱节;二是工作责任归属不明,缺乏整合与优化;三是创业教育工作缺乏跟踪与效果反馈,过程监管不到位。这些问题使得高校创业教育工作面临新挑战。因此,要开拓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必须更新创业教育理念,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以资源优化为突破点;完善风险保障体系,以创业服务为落脚点,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新时代;理念;协同;保障
当今社会正处于由数量型速度型经济向质量型创新型经济转变的重要机遇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2018年11月2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跟跑并跑领跑跑出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国加速度”》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素质教育的新突破,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是当代大学生绽放自我、展现风采、服务国家的新平台,是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贡献的新经验。探索新时期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出路,全面深化创业教育改革,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国家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亦是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必经之路。
一、高校创业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转型,高校人才培养理念更新,大学生思维开放活跃,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面临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具体来说,有如下表现。
1.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学生实际脱节。各高校重视创业教育改革,但创业教育工作尚处于爬坡过坎阶段,教育理念相对滞后,教育方式也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实际需求脱节。“立德树人”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立身之本和中心环节,是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要牢牢把握的本宗旨。然而,当前创业教育工作的功利化色彩明显。虽然部分高校把创业教育课程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但仅限于通过少数必修或选修课程机械地向学生灌输创业理论知识,抑或按部就班地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而忽视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轻视商业道德和职业美德教育。因此,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当下,将之等同于大学生毕业即自主创业,而应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与大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发展具有密切关联的一种理念教育和素质教育。高校创业教育理念尚未明确、成熟,致使课程体系发展不平衡,课程建设仅限于在原有课程体系上打补丁,出现“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并未充分考虑“95后”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心理状态,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的阶段。研究表明,创业者的成就来源于自身意愿。这种意愿越强,成为创业者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要尊重学生意愿,激发学生创业兴趣和动机,从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服务,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自主创业。
2.工作责任归属不明,缺乏整合与优化。虽然政府出台一系列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并且设置专项基金,但是仍有一系列不足。例如,缺乏对政策条款的解读以及基金使用范围的细化;创业补贴申请程序也相对复杂,创业项目政府准入门槛过高,导致大学生创业有畏难情绪;没有出台有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法律法规,致使创业政策的稳定性和威严性不高。此外,由于我国政府对自身定位模糊以及整合能力不强,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律性和实际需求,而存在配套政策不完善、缺乏有效监督机制、资源配置效率低等问题。[1]企业是学生提升创业素养、增长实务技能的重要基地,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创业实践基地、校外专家库以及资金支持等宝贵资源。然而,一些创业实践基地形同虚设,与就业实习基地并无本质区别,很少涉及大学生创业能力、管理经验的培养;聘请企业人员担任创业兼职教师时,只对大学生创业构思、项目筛选等方面进行指导,对于项目运行过程以及创业结果并没有后期跟踪。高校是创业教育工作的核心力量,也是将政府政策和企业资源进行有效转化的重要载体。然而,部分高校并未把创业教育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创业教育仅仅是校内个别团体、机构或学院的“分内事”,即使成立了创业学院,也没有打通部门之间、校院之间、院系之间的壁垒,缺乏整合与优化,导致创业教育工作效率低下。
3.缺乏跟踪与效果反馈,过程监管不到位。首先,部分高校虽设置就业创业信息服务平台,但仅限于创业项目、大创比赛和政策信息,缺乏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测评、模拟实训以及咨询帮扶等服务,导致学生对自我认知、创业风险知之甚少。大量的创业构思由于缺乏持续性的指导而被扼杀在摇篮里。虽然有些项目在得到重点指导和资金支持后得以运行,但是因缺乏后续跟踪和监管而以失败告终。其次,高校对全体学生开展创业课程,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创业培训,但后期没有对教育培训效果开展调查研究;高校对创业教育工作现状缺乏自我诊断和反思,对大学生的体验和评价也无从知晓。另外,授课和培训形式线下居多,授课内容随机性大,对创业教育资源的挖掘整合力度不够,反馈信息收集不全面,对学生创业项目无法进行长期评估,更无法适应大学生的多样性差异性需求。再次,高校并未掌握在校生和离校生创业信息的第一手资料。未来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是评价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但目前许多高校只关注个别创业成功的案例,导致收集的信息不全面,电子档案更新不及时,数据统计不客观。另外,对于创业失败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以及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瓶颈与困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创业教育工作体系中缺乏风险防范指导、心理帮扶计划等。
二、提升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1.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更新创业教育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更新创业教育理念是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首先,高校要构建高水平综合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同样要不断思考创业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创业教育不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且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因此,创业教育工作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理念,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职业道德素养以及社会责任感。其次,将创业教育理念在实践中落实落细落小,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即在纵向上,对学生从自我评估到就业创业进行全程引导,建立自主探索类、目标导向类、校企合作类等分类指导体系;在横向上,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创业比赛等每个环节,实施促进新思想、新观点、新思维产生的交叉学科培育计划,构建跨项目、跨年级、跨学院、跨学科联合培养双创人才的新机制。对此,可以利用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点和共性实现二者有效融合,使得学生不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具备广阔的学科视野,具有更强的双创能力和后发优势,从而形成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人才辈出、创新活力迸发的生动局面。[2]再次,高校应加强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切实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通过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引导学生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探索,切实满足学生的创业需求,最终实现教学资源的供需匹配。顾海良指出,高校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3]所以,高校教师既要培养创业教育制度自信,又要补齐创业教育课程短板,既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培养,又要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大国情怀,真正让创新创业在高校蔚然成风。
2.以资源优化为突破点,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创业教育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和支持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学生、教师、学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行动,还需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各方参与,力争形成政府、社会、学校、企业联动的创业促进责任格局。对此,有学者提出了“内合外联”式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即“一个主体三个因子”,其中高校是系统运行的核心,国家是系统运行的主导力量,社会是系统运行的环境保障,企业是系统运行的外围助力,每个因子在发挥自身效能的同时也与周边环境进行能量交换,形成适宜创业教育发展的可持续健康环境。[4]鉴于此,政府要遵循创业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才成长规律,出台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举措并监督实施;要优化资源配置渠道,对创业孵化园、创客空间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在经费和基金方面给予适度倾斜;要强化责任意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精细化、协同化和法制化。行业企业要顺应新时代新科技革命的潮流,积极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对高校加大资金投入,积极配合高校创业教育工作;选拔推荐企业家、创投机构专家、创业成功人士和优秀校友担任高校创新创业兼职教师,在学生创业动员、项目遴选、培训辅导、孵化扶持等环节倾力配合、协同工作,从而帮助青年大学生把创意转化为科技成果,把科技成果再转化为产业成果,实现创新创业梦想。高校要积极落实政府的各项创业政策,统筹资源、明确分工,建立健全科研机构、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多部门参与创业工作的协调机制,切实加大人员、场地、经费投入,形成长效机制;面向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对接行业标准,形成供需匹配的创业学科专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面向学生全体分类施教,从激发青年的创新创业思维、增强青年创新创业本领、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推动青年投身创业实践等方面,集聚全社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加强与政府、地方、行业企业的通力合作,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新机制。
3.以创业服务为落脚点,完善风险保障体系。首先,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加快创业教育在线课程开发,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增加课程培训反馈环节,逐步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资源与评价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建立并完善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另外,要拓展创业就业指导平台,借助校内众创空间支持学生创业实践和孵化,积极协同大学科技园等多方资源,为学生提供创业场地、政策咨询、创业培训、资金资助等全方位服务,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社会多方共同支持学生创业孵化的巨大合力。其次,高校要注重整合校内外各方面资源,对学生加强风险意识教育、法律纠纷案例研讨以及心理团体辅导。条件允许的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创业咨询室,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创业指导和咨询,增强创业帮扶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增强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以及心理抗挫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就业观、成才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系统工程,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需要承担场地租赁、资金筹备、团队管理、心理挫折、法律纠纷等多重风险,需要构建服务平台来为大学生提供智力、政策、场地及资金的服务。再次,学校应收集并保护在校学生和离校学生的创业信息,建立数据库,随时搜索、跟踪和监督每个项目的研究进展,加大服务力度,拓展服务内涵;制定完善的项目遴选、准入、考核、退出机制,有效评估学生创业项目的信息推广度和孵化成功率,助力学生创新创业过程的“最后一公里”,从而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党的报告指出,将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应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和重要机遇期,结合高等教育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以资源优化为突破点、以创业服务为落脚点”三点一体科学创业教育体系,及时更新创业教育理念,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优化创业服务平台,完善风险保障体系,努力增强学生的创意观念、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创造本领,鼓励并支持当代大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造、勤于创业,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以实现支撑地方经济创新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卢红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政府责任承担的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2]李荣胜.高校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之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4).
[3]顾海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和发展理念——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
[4]陈静,王占仁.“内合外联”式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7)
作者:王辉 邱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