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情况及问题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情况及问题,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情况及问题

摘要:我国双创教育在不断摸索着前行,从清华大学创办的创业计划大赛开始,到2016年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表明我国已经逐渐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双创教育体系,但依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和困惑。通过研究探讨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过程及特点,以相关理论为基础,总结国内双创教育现状的各种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双创教育;国内外;大学生

双创教育始于21世纪一种全新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创新性人才,它不仅反映了国内外的教育发展程度,也反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阶段我国对于大学生的双创教育水平远远滞后于一些发达国家,没有建立起规模化的专职教师队伍,而大学生所掌握的双创知识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大学毕业生双创率仅有1.5%,双创教育在我国有着严重的滞后性,开展大学生双创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

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相比美国和英国,我国双创教育起步较迟。1998年是我国双创教育的起源。2002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等9所大学为创新创业教育试点,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由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的探索阶段。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调查问卷

针对国内高校双创教育现状、分析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以高校的全日制学生为调查对象设计问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在网络上发放问卷,发出调查问卷400份最后收回有效问卷392份,回收率为98%。多数学生(65.31%)对双创的理解是“要开创一项事业都叫双创”,大学生对于双创的理解基本是准确的,但须认识更深层次双创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调查双创教育的学习,凸显了很多问题,一是课程设置还停留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层面,达不到学生的期望。二是多数学生参加的课外实践很少,遇到的问题也少,所以并不能及时的应用课本知识,也就不觉得课本知识对双创的作用。受访者(73.26%)希望多开展一些“管理领导能力,如沟通能力、判断力等”课程提高自己的双创能力。三是学校双创课程并没有专门教程或讲义,这种学习方式既没有吸引力也不能充分的记忆。因此大多学生(75.51%)认为学校的双创教育“需改进”,另外“是否参加学校的双创指导培训”中,52.04%的受访者回答“可能会”,否定了学校的双创教育指导,说明国内双创教育缺乏影响力,学生普遍认为双创教育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三、我国创业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大学生双创的问题和“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创业创新认知存在偏见,双创意识不足

调查显示仍有大部分学生对双创存在着意识上的偏见。把双创的目的分为两种,一是迫于压力不得不选择双创,为缓解就业压力而被迫创业,另一种是发展型双创,放弃满意的工作去双创,发展自己,实现个人价值。对双创的误解,其实是社会舆论和错误的思想引导有关系。问卷中可以看到,对政府国家出台的扶持大学生双创的相关法律、政策,32.1%的学生表示“一点都不知道”,只有3.7%的学生“经常关注,很清楚”,对设立的双创基金,“非常了解”的学生只有2.47%,学生对于双创的政策和基金认识度偏低,且缺乏主动了解的意愿。

(二)创业教育课程不够丰富,师资力量建设不够强大

双创课程是双创教育的基础,双创教育是否成熟可以通过学校的双创课程体系体现出来,虽然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双创教育”类课程,但只有9.18%的学生认为“很好”,这个比例是比较低的,相反,75.51%认为“需改进”,这说明双创教育的效果不显著,也没针对学生的需求开展。另外,课程的相关教师水平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接受程度。大学在选聘教师时,没有像国外高校一样选择有实践经验的导师,也很少邀请企业家、公司高层管理作为兼职教师,国内相关教师中“来自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的兼职教师为6.6%,来自经济或管理类专任教师的为12.1%,其余均是从事就业或创业指导的工作人员”。即使是经济或管理的专任教师,理论能力很强,但是实践能力不足,经历限于学校教学经历,缺乏双创经历,实践方面的双创专业知识的了解不够深入,因此不能在课程中有效地将双创知识与专业知识相互结合,只重视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仍然以学生“能否找到工作”作为教育之本,弱化了学生的双创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创业活动较少,学生参加积极性较弱

通过“是否参加过学校开展的各类双创教育活动”时,76.54%选择“没参加过”。学校双创活动的低效率,不仅仅因为学生的双创积极性低,指导教师匮乏,活动内容没有吸引力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学生参加双创比赛,目光聚焦在能获得什么奖励,而不是在整个过程中有什么收获,导致双创比赛失去了指导意义。

(四)双创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高校双创教育活动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而依托于学生处、团委等部门或学院单独组织,以兼职管理为主。学生想要获取帮助,都不知该到什么部门或者找谁寻求帮助,也就造成了双创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双创服务体系不完善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资金不足,学校不重视,没有拨款给双创教育部门,如以创业学院或者创业人才培养学院的形式组建专职管理部门,并派专人负责管理,更利于双创教育的全面深入发展。二是双创教育环境的缺失。支持双创的政策不到位、不完善,可操作性差。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要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面联合起来,协同育人,共同完成培养双创人才的目标。

四、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结合我国双创教育实际,借鉴国外成功双创教育典范,可以得出有益于我国双创师资队伍培养的启示,提高双创师资队伍的水平,为培养更多双创型人才奠定基础。

(一)完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增强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

双创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体系,目的灌输双创教育的意识,而科学有效的课程可以激发能力和发展创业意识,因此双创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就极为重要。领导能力类课程和双创基础知识是学生比较看好的双创课程类型,应该针对学生需求,开放不同种类的课程,自由选择所需的知识,加大双创教育在教育中所占的比例,可以因材施教,对学生开展一些相关的实践课程,比如引进KAB,该课程是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教育项目,其中包含的“商业模拟游戏”可以让学生切身体验创业过程,是很好的教育方式。

(二)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完善师资队伍

一是丰富师资队伍,优化师资结构,借助学校自媒体宣传双创教育,招聘学科背景优秀或双创经历丰富的全职教师,吸引有兴趣从事教育工作的企业家、高级管理者、创业者等担任兼职教师。二是加强师资培训力度,邀请教育专家对双创教师创业知识、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外部培训,例如“教育部高校创业教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及共青团中央负责的YBC项目等,掌握最新的双创教育知识和方法。三是学校要积极完善创业师资队伍管理,提供制度制约。四是健全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投身双创理论研究,将双创教育作为一项指标纳入考核中,并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绩效工资、福利待遇等相关联,对优秀的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以调动双创教师的积极性。

(三)提供完备的实践平台,加强实践服务体系建设

双创能力增强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意识,而创新创业活动就是双创教育的载体,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实习,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实习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到工作现场去,体会现场的环境,深入岗位,从而增加双创能力。社团是宣传双创教育非常好的渠道,鼓励发展双创社团,通过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可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提高创新能力,学校联合社团一起开展创业大赛,有助于学生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对学习的双创知识的一个检验过程。利用好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双创平台的建设和对学生开放学校的实验室等资源。

(四)优化双创外部环境,构建双创融资体制

学生双创的动力,不仅取决于自身的思想进步,社会环境对双创的支持和关注度影响着双创者的热情,营造良好的氛围并设计培育一套完备的机制来鼓励双创活动的开展。为鼓励创业和支持创新,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自行设立基金组织用以援助双创活动,或通过校企合作、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在经济方面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单位和公益组织积极建立大学生创业创新基金会。政府方面,多出台亲民便民的政策,例如缩短开办公司的手续办理时间等。

五、总结

大学生是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推进大众创业创新、引导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创新创业,激发学生创造力,应着力培育青年创新人才和创业团队。截至2015年全国已有82%的高校开设了双创相关的课程,说明我国双创教育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针对国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构建我国的双创教育体系。学校应加强完善的课程体系,加大师资力量选拔和培养的投入,支持鼓励开展各类双创活动,积极与企业联合,为学生实习提供更多更广的机会和场地,加强双创的宣传,改变人们的固有观念,改善社会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玲.国内外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分析研究———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J].科技视界,2016(02).

[2]齐崇旭.浅谈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8).

[3]杜兰晓,高水良.国外创业教育的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2009(01).

[4]沈东华.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反思[J].当代青年研究,2014(04).

[5]薛浩,陈万明,张兵,等.高校创业教育中的误区反思与对策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6(02).

作者:王彬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