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思考与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保证,是新的经济社会条件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校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发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更新观念、培养专业师资、完善课程体系,以此为基础,多方面支持,取得成果。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师资;课程
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知识经济时代已然形成,国际上已基本达成创新创业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的共识。从广义上讲,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开创性的人才[1]。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已逐步为社会所接受和关注。大学生拥有广阔的视野和系统的知识,若能通过教育,开发其创新创业潜能,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然而,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远没达到预期。在新的形势召唤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急需改革,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措施促进其发展。
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任何教育创新都源于外部力量的驱动,其中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主导。创业浪潮的兴起引发创业教育的热潮。自进入21世纪后,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愈发明显,按照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我国经济已完成要素驱动和效率驱动阶段,进入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阶段,以知识和高科技为支撑的第三产业对创新人才的巨大需求,刺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适应国际化发展的新型人才。近年来,“创新创业”频繁出现于文件和纲领中,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重要途径就是发展创业型经济,这意味着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创新创业,经济的改革和转变需要创新型人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为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自1998年全面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并逐步向普及化阶段迈入。入学人数的增加必然导致大量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增加社会的就压压力。据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显示,2014—2016年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仅为91%左右,若以每年750万的毕业生计算,这意味着每年有70多万的毕业生失业[2]。有专家指出,若不能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将难以实现。医治就业难的顽疾,需要教育发挥“造血”功能。科学的本质是创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教育创新是开展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前提基础。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于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重视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被动适应现实环境、适合终身职业的工资型人才,符合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分工出效率”的要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传授知识为主的高等教育不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唯有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并破解高等教育与社会要求不匹配的问题。事实上,我们高校的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的比例不到10%,除缺乏内在转化动力机制外,与企业沟通不够、缺乏外在经济载体和社会投资机制是一重要原因[3]。创新创业教育,为高校和企业的直接沟通搭建桥梁,实现真正的产学研有机结合。大学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早在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21世纪的高等教育除“学术护照”和“职业护照”外,还有能证明一个人的开创能力和事业心的“创业护照”。创业教育已从精英型教育转变成满足大众生存与发展手段的一种普及教育。创业教育以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创业品质、动机及能力,拥有创造性能力、改革能力、把握机会和创造机会的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和品质不仅对创办企业的人来说是必要的,对于受雇于企业上班的工薪族而言也是必备的能力。拥有创新精神、敢于冒险,有着独立工作能力和技术,有效应对适应全球化、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理性选择自身职业发展模式,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变革,从而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二、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行成于思,观念上的转变是基础
阻碍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功利性的教育观念。长期以来,我国对创业教育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创办企业,对教育效果的评价拘泥于毕业生创办企业的数量及获得投资的数量等商业性的价值判断,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在提升人才素质、拓宽人才视野方面的重要意义。高校教育者把创业教育定位成面对少数人有创业意向或者创业需求的学生的针对性教育,很难理解其人才培养价值,没有自觉将其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创业教育包含两个维度:一个是创业,一个是教育。对于高校的创业教育而言,两个维度都要走,但重点在于教育,这是高校的优势。即是以教育为主,那么创办企业、培养企业家不是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创业教育也不是为了教给学生某种知识或者技能,因此,它不像专业教育针对特定的人群,追求“术业有专攻”的培养目标。开展创业教育,更为注重的是学生创新能力、冒险精神、开拓精神、发现机遇并利用机遇、发现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企业家素质的培养,以造就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人才。
(二)厚积薄发,资源的积累是关键
军队的战斗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人和武器;教育的成功与否也在于两个方面:师资和课程。我国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包括两类人群,即主讲经济和企业管理的专业教师和学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师资数量及知识结构都无法满足创业教育的要求。《2016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蓝皮书及学情报告》显示,在对全国27个省份、10类院校开展的调查中发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均授课师资人数本科仅为98人,博士学历的师资比例仅占4%,高级职称比例仅为11.9%[4]。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自身特性,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广博的知识储备,还需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解决师资问题,需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目前国内针对创业教育师资培养的KAB项目已开展12期师资培训班,培养了450名创业师资;开设16期创业教育骨干教师研究班,700多所高校近千余名教师参加培训[5]。相对于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而言,专业师资数量远远不够,需要加大师资培养的力度。培养内部师资的同时,高校可通过客座教授、外聘教师等形式引入企业管理者、创业成功者、风险投资家等专业人士进行补充,这些人往往拥有丰富的经历和鲜活的案例。企业和学校形成合力,造就一批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学者型企业家”或“企业家型学者”作为师资,创新创业教育才能获得预期效果。课程就好比武器,只有武器具有科学性,教育目标才有可能实现。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水平不高,重要原因便是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仍然停留在开展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中,高校开设了“创业学基础”“大学生创业指导”等常识类基础课程,课程体系不健全。一般而言,一套系统的课程至少应包括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训练课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了解创业的基本过程、创业政策等基础理论课,到如何识别机遇、创业计划、企业融资等实际操作技能,最后进行实战案例研究、实战演习、战略规划等。将创业过程必需的意识、个性品质、核心能力等融入到创业课程教学中[6],并有机结合专业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系统性的课程教育中,学习者不仅能全面了解创业知识,还能将自己置身于创业的社会背景中,主动了解创业相关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诚然,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只是改变理念、培养师资、开设课程,这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关键的。此外,国家配套的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支持政策、社会和校园文化对创新创业的宣传、企业参与高校创业教育的积极性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想取得成果,离不开多方面的协调合作和支持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2]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出炉就业重心发生啥变化[EB/OL].[2017-08-21].
[3]焦之文.深度: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N].光明日报,2005-01-12.
[4]2016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蓝皮书及学情报告在郑大[EB/OL].[2018-03-21].
[5]创业教育到底要教什么[EB/OL].[2017-08-21].
[6]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作者:李新 王思? 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