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选择与优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选择与优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选择与优化

摘要: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在国内大多数高校广泛开展,与创业有关的各类实践活动不断涌现。河北省高校在改革与创新方面加大力度并取得一定的成果。针对河北省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观念落后、能力不足、课程设置不规范、教师队伍落后、整体氛围不够和开展范围不广泛等现实困境,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选择优化表现为“四动力”模式。

关键词: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高校教育;教育模式;大学生;创新精神

随着时代的进步,研究的深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1989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大会上,创新创业教育被首次提出。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国发〔2015〕32号)一系列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创业、主动创新的条例和政策,为我国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目前大力提倡的一种教育模式,也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举措,对高校教学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将产生推动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精神。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够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且能够促进社会的长远发展与进步。国内外学术界在近几年对创新创业教育密切关注,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研究。国外关于此领域的研究时间较早,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成果比较丰富,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有美国、德国、英国、日本、印度等。美国部分高校经历了由教学型—研究型—创业型的转变,在其率先提出“创业教育”和“创业精神”之后,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也在积极稳妥地推行适合本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从而推动了世界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广泛讨论。

(一)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较早,已经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独特的教育体系。本课题以美国模式为基础,解析和探讨其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做法,以期对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起到参考作用。美国不同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有所差别,但具有以下共性。1.重视培育创新创业理念和创业氛围。在美国,不论是政府层面还是各大高校都意识到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并将其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通过社会宣传和社会帮扶,营造良好的氛围,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理念以及意识,使大学生将“创业意识”融入到自身职业规划,并带动大众创业行为,引领创业革命。高校教育也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了一批复合型创业人才。美国着重培育创新创业理念和创业氛围,带动美国创业教育进一步发展,通过归纳总结,这一理念可分为以下三点。一是理论和实践并重。在理论上联合教师、企业家设计和讲授创业课程,组织并成立创业队伍,在实践上由教师带领创业队伍参加比赛,选取创新立意充足、市场发展前景好的项目或发明进驻产业园区,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二是强调创新创业团队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成熟的团队拥有多样化的人才、多渠道的人脉资源以及通力协作的氛围,因此团队协作优于个人。美国十分注重创业团队的构建,在日常授课过程中,经常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在创业实践中,也采用了全队协作模式,结合教师和企业家的指导,合力解决创业过程中的问题。三是注重跨学科合作。一个成熟的企业不单单只有从事专业工作的部门,还需要经济、管理、科技等方方面面的配合,因此在团队建立和项目推进的初期,应当充分考虑到成员的学科背景和素质能力,力求多元化;指导教师团队也应当具备多领域背景,这样有利于创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基于跨学科合作这一理念,孕育了大量素质高、能力强的创业团队,涵盖管理、金融、科技等众多学科和专业。2.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课程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训练,美国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一个结合创业知识与创业能力的完整教育体系,具备众多创新创业教育的经典案例体系。斯坦福大学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在充分夯实创业知识的基础上,将创业教育与专业科研相结合,依托企业不断进行创业创新,构建了开放互动式的教育模式,培养了大批复合型创业人才。斯坦福大学还实现了“校企合作”,建立“科技工业园区”,通过鼓励学校内部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商业化,实现了学生与企业的互惠互利。赖斯大学注重课程体系的建设,注重社会需求,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大纲,本科一年级是新生创新创业体验,本科第二年着重创业课程教学,本科第三年学习金融、管理、科技、风险培训等相关知识,本科第四年则加强实践和案例研究,分层次、分阶段安排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课程学习,在规划中培养有潜力的创业人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哈佛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它涵盖了课程体系、管理体系、社团体系、全球化体系、竞赛体系以及法律政策体系等诸多部门。其中,最为核心的体系是课程体系,系统且详细地规划了学生大学四年的创业课程和创业活动;具备鲜明特色的是社团体系,这些社团是由具备创业想法的学生自发组织,通过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吸引了校园内众多对创业有兴趣的学生加入,有效地激发了校园内的创业意识,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其具有代表性的俱乐部包括能源俱乐部、创业者俱乐部、金融技术俱乐部、粮食与农业俱乐部等,与此同时,哈佛大学创业中心为这些社团和俱乐部无偿提供工作场地、指导教师,方便社团间的交流和指导,促进社团和创业活动共同发展;哈佛大学的全球化体系充分集合了各国、各高校的优质资源,例如有才能的学生、有知识素养的学者、成功企业家、商贸人士以及政府官员等,打造高端服务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汇集创业项目、创业团队,共同提升创业技能。比如,哈佛大学的“全球众创空间”项目组织本校有创业能力的学生和教师,定期以国外创业项目为案例进行分析和探究,发现这一项目的难点与问题,随后组织相关人员成立队伍,赴该项目的实践基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创业帮扶,最终达到解决创业者困惑、提升本团队协作意识和技能水平的目的。麻省理工创新创业学位项目和管理体系的设立也值得借鉴(见图1)。目前,“全球众创空间”项目已经在美国各高校扩张,甚至延伸到国外,在中国、日本、比利时等国家相继成立了有关组织,整合全球资源,更好地在相关国家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对接。3.坚实的组织管理体系。除了学校提供基础的教学支持外,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政府为创业大学生出台税收减免和事业费用减免等优惠,还设立创业活动管理组织机构和创业园区,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为创业者提供优质平台;创业活动管理组织机构普遍设立了帮扶基金,便于解决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资金风险或其他困难。另外,社会各界对创新创业教育也提供各种支持,知名企业家和优秀创业者不定期举办公益知识讲座,与创业者建立起各种联系,有助于创业的开展。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管理体系经过长期发展,激发了高校创新热情,营造了浓厚的社会创业氛围,逐步走向完善。美国倡导的知识与实践并用的创业理念,有针对性地提升了全社会的创业技能,这都得益于坚实的组织管理体系。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起步较晚,还未形成统一模式。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开展,各大高校具有自身特点的模式不断涌现,主要包括以下四种。1.以复旦大学为代表的“课堂教学主导型”。该模式将课堂教学和教学模式作为主要内容。除了讲授创业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之外,还着重讲授管理、风险评估和成本预算等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初创企业时的管理能力和抗击打能力。这一模式还要求高校在课程体系中进行实践技能讲解与训练,适当带领学生参加各类的实践活动,培养实战技能。理论知识和课堂互动相互渗透,使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2.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实战技能培训型”。该模式以提升创业技能为其侧重点,学校专门设立创业管理培训学院,从事创业教育研究;设立教师帮扶团队和帮扶资金,对有创业潜力的学生创业者提供财政支持和技术辅导;成立队伍积极参与各类比赛,与社会、企业联合为有潜力有素质的创业大学生提供服务平台。3.以黑龙江大学为代表的“实践基地向导型”。该模式主要侧重于提供专业的创业实践基地,在实战中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挖掘优质的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基地分为两种,一是校内资源提供,二是校企合作创建,两者相互配合,为实战提供服务和向导。4.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创业教育型”。这一模式结合了课堂教学、技能培训和实践指导三种类型,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提供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一方面,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基础,既培养专业知识,也提升综合素质,努力打造全方面创新人才;另一方面,结合社会活动和比赛,依托于各类型的创业服务平台和创业管理组织,提升创业教育的质量。但是,以上四种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重视课堂教学的学校往往只在知识传播方面下功夫,并未考察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实战素质;重视实战的学校有效地结合了理论与实践,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训练,但是学校的精力和资源有限,社会创业实践很容易脱离社会平台,达不到实践效果,最终流于形式;此外,打造实验基地这一做法具体实施复杂,并且需要大量的资金,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操作性不强,社会和企业的参与度不够。因此,综合模式更符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运用这一模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助于可持续发展。

(三)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优化

河北省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特色不太突出,大多数高校在这一方面的建设还较为分散,没有系统的完整的体系。但河北省高校的大体情况与其他省(区、市)高校相同,拥有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氛围以及教育资源。因此,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具有特色的“四动力”模式。1.培育创业理念和创业氛围。不论高校还是政府,应当具有培育创业理念的意识,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总体规划,合理地对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技术支持和基础保障,提炼出符合各地区发展的创业理念。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应当充分运用媒体宣传创业精神,树立创业意识,形成“鼓励创业、包容创业”的环境和氛围;高校也应当加强相关知识宣传,提供优质的资源与项目,创造良好的氛围。2.加强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创业教育包括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是大学生创业知识的来源,对创业实践起基础性作用。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建设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的融合,二是在课程设置的跨度上,应当根据各时期设置不同的教育内容,在各个阶段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时保持课程的连贯性。在师资队伍的构成上,应当注重研究领域和层次多样化,不仅包括通过培训的各专业教师,还应包括社会成功商贸人士。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应当定期学习和补充新的理论知识,多参加交流活动提升自身素质,最终能够承担创新创业项目,形成优秀创业成果。在创业实践方面,各高校应当结合自身情况,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创业实践模式,常见的实践模式包括实践基地、孵化园、各类别的创业比赛等。3.夯实创业保障和创业支持基础。政府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力,一是成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提供咨询、指导、决策等参考性保障,提升创业活动的水平;二是推出有关税收、事业费用的优惠、减免、帮扶等政策,并成立专项基金,为优质的项目提供财政保障;三是搭建实践平台,联合社会资本和高校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指导和服务。各高校也是大学生创业者的保障单位,应当建立专门的教学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计划,强化师资队伍,将绩效评估纳入教师年终考核。除此之外,创业者的家庭成员应当转变观念,鼓励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并提供一定的资金和人脉支持。政府、高校、家庭、企业和社会密切配合,搭建友好的互帮互助关系,共同推动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持。4.健全创业反馈和绩效评估。良好的绩效评估体系有利于发现问题与不足,能够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应当充分关注创业项目的进度、走向以及成果的反馈,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实践情况进行走访和调查,这样才能充分地提供相应的支援。对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应当及时进行绩效评估,客观的评估机制应体现多元化和公平化,考评因素注意广泛性和实用性,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创业活动组织情况、创业者成立企业的情况、授课教师学术发表量等。对于不达标的教师水平、课程体系和机构设置,应根据最终分数实施惩罚,并督促其改进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30.

[2]李月云,杨文艺.强化协同: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2):60.

[3]应永胜,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解析及借鉴[J].昌吉学院学报,2015(6):88.

[4]崔益虎,刘运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意蕴与改革路径[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02.

[5]倪迎华,付晓娜.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探析———以河北省为例[J].创新创业,2016(4):43.

[6]刘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问题与改革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6(10):32.

[7]许涛.国际高等教育领域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模型和要素研究———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例[J].远程教育杂志,2017(4):27.

[8]梁楠,梁榕.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育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3):97.

作者:郑颖 马晓翠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