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简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简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简析

[摘要]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一系列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忽视实践环节,造成重理论轻实践、实践环节形式化、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脱节等现象的出现,严重桎梏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有鉴于此,文章首先阐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践缺失: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未能保持高度一致性;高等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需进一步完善;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缺失;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忽视了为学生提供相关服务。然后提出了基于实践导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优化路径:加强创新创业顶层设计,强调实践育人思维;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突出实践育人内容;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丰富实践育人方式;完善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强化实践育人作用。

[关键词]实践导向;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课程体系;“一站式”服务

党的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列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强调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就需要高等院校能够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育出更多的适应新时展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但起步较晚,而且存在着一系列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忽视实践环节,造成重理论轻实践、实践环节形式化、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脱节等现象的出现,严重桎梏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本文基于实践导向,剖析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实践缺失的现象及原因,进而深入探讨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优化路径,以使高等院校真正承担起为社会和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践缺失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平台短缺等问题,而这恰恰是几乎所有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

(一)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未能保持高度一致性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仍然以操作、技能方面的相关活动居多,且多数在课外进行,还未真正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自然也与专业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高等院校在最初进行顶层设计时,没有充分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统筹考虑在内,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之中。有鉴于此,高等院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并将其渗透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高等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首先,长时间以来,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一直被置于“边缘化”的位置,其课程开设是零星的、不成体系的,课时较少,教学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其次,高等院校还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之间的耦合性,未能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有效地融入专业教学中,造成学生无法将所学创新创业知识运用于现实创业实践中来。最后,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存在时间上与空间上的限制性。传统的学分制与授课方式往往使创业学生陷入两难境地。从事创业实践的学生尤其是项目负责人,普遍将主要精力用于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无法分身进行课程学习。

(三)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缺失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最高级形式是创业实践,创业实践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最有效路径。但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创业实践的资金投入力度有待加强、实践基地有待完善、校企合作效果不佳等问题,使得本就少得可怜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四)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忽视了为学生提供相关服务一方面,高等院校中拥有创业经历的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教师自身实践技能缺失,导致无力开展相关课程的教学,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另一方面,高等院校比较重视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而对于刚踏入社会的毕业生关心不够,后续服务跟不上。其实,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创业初期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自身又缺乏创业经验,因此更需要母校的帮助与支持。

二、基于实践导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优化路径

(一)加强创新创业顶层设计,强调实践育人思维

加强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首先,满足学校深化改革、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需要,保持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的一致性。其次,坚持以综合性、全局性为核心,在加强特色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再次,凸显实践育人的能力,时刻关注政府、企业、社会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并据此不断调试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最后,形成上至管理者下至一线教师、学生都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局面。

(二)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突出实践育人内容

1.改良创新创业具体课程结构,探索分阶段实训教学。第一,创新创业课程的改良应满足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目的,即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知识、创业素质以及创业实操能力等,并据此开设相关课程,促进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统筹协调。创新意识类课程开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与判断商机的能力,如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创业知识类课程开设的目的是教授学生在现实创业实践中所需具备的知识,如企业融资、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等课程;创业素质类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将一个个创意发展为创业行动的方法,如市场调研、典型案例分析等课程;创业实操能力类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专业实践中体验创新创业活动,如模拟创业、创新创业项目等课程。以上四类课程构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第二,高等院校应将创新创业课程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具体来说,创新意识类与创业知识类课程可以设置在大一、大二,这样能够有效解决此阶段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的问题,引导他们根据自身专业背景、兴趣爱好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从学习的迷茫中走出来,树立切合个人发展的职业理想;创业素质类与创业实操能力类课程可以设置在大三、大四,让学生在前两年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找到正确的创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进而深入分析现实创业中可能遇到的复杂问题。2.促进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实现两种课程的无缝对接。一方面,将专业教育内容引入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之中。创新创业课程应具备专业属性,紧扣专业特点,为不同学科与专业背景的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以满足市场对人才能力、素质、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另一方面,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一是专业课程教学作为人才培养最重要的环节,应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切入点,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构建“创新创业+专业”的新型课程体系。二是以特色专业为基石,在彰显专业特色的同时,适时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打造属于各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三是在对专业课程教材进行改编或者教师在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加工的时候,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使学生能够依托专业背景获得与之相关的创新创业能力。3.采取“必修课+选修课”相结合的模式,引入在线创新创业课程。首先,拓展课程资源,构建“必修课+选修课”模式。高等院校应坚持“广谱式”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同时,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所就读年级差别性开设多种课程种类,以供学生选修。其次,当创新创业教育遇上“互联网+”,便衍生出一大批包括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网络公开课等在内的在线数字化创新创业课程,建构起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授模式。这就要求学生主动进行课程预习,教师引领学生课上进行讨论,学生课后完成任务以巩固学习成果,从而使创新创业能力切实从课程教学中培养起来。最后,探索多学科交叉、跨学科选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4.优化创新创业课程运行方式,提高课程开展的灵活性。首先,采用参与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典型案例专题讨论等课程开展形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中来,解决大班教学学生参与度低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自我认知与批判的能力。其次,采用完全学分制,探索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情况按一定比例折算为学分的方法,即经过“学生申请—任课教师批准—学生公开答辩—学生成绩合格”这一程序后,学生能够在免修该课程的前提下获得相应学分。最后,采用弹性学制,使学生根据创业的实际进展,分阶段完成学业,甚至可以给予项目负责人休学保留学籍的特殊“待遇”,延长其修业年限让他们安心地投入到创业实践中。

(三)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丰富实践育人方式

为了能够将各要素整合运用、促进创新创业价值的最大化,高等院校应探索“多位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圈”,以发挥多元育人方式的集约效应。一是拓宽实践平台,促进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开花”。高等院校应借助政策优势,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创业基地,搭建众创空间,统筹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为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拓展空间。二是开发校友资源,发挥校友的示范引领作用。高等院校应建立与完善校友会,定期组织校友之间以及校友与在校生之间的交流活动,这样在增进彼此感情的同时,也能帮助在校生解决有关创新创业的困惑;邀请校友回校,使其将自己的创新创业成果与经验分享给在校生,为在校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注入“强心剂”;发挥校友的榜样力量,邀请他们来校担任兼职就业导师。三是深化校企互动,引入社会第三方合作。一方面,高等院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发挥成功企业家的榜样力量,邀请他们担任创业导师或兼职教师,为学生带来真实的创业经历与经验分享;发挥科研优势,引企业入校,校企合作共建科研机构,从而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实践可能;拓展合作渠道,将教学场域拓展到企业。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可以加强与社会第三方的合作,如社会组织,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项目评价等。四是丰富社团活动,发挥创新创业大赛的培育功能。一方面,高等院校积极支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并加强对其管理,使其能够规范、健康地运作;另一方面,高等院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完善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强化实践育人作用

第一,高等院校应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例如,聘请创业成功人士或校友来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并承担起为在职教师提供相关培训的工作;搭建学习交流平台,让在职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去企业挂职,从而能够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将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纳入教师考评。第二,高等院校应为学生提供“一站式”创新创业服务,保障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的职能,使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知道该去哪里寻求帮助;完善信息服务体系,使学生能够及时获取外界信息,实现内外联动,强化实践育人;完善对刚毕业大学生创业实践的跟踪服务,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帮助,引导他们度过创业初期的困难。实践活动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耦合性。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使创新创业的“种子”在实践的“沃土”上生根发芽,而且使学生提升了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践缺失现象,本文从实践育人的思维、内容、方式、作用等方面出发,探讨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课程体系、构建“生态圈”、完善“一站式”服务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优化路径,以期促进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克敌,张小辉,王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改革顶层设计实施框架的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2]余晓玲.实践育人导向下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与路径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3).

[3]陈广,张好徽.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课程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探索——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1).

[4]查建中,徐文胜,顾学雍,等.从能力大纲到集成化课程体系设计的CDIO模式——北京交通大学创新教育实验区系列报告之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2).

[5]李爱民,夏鑫.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优化融合模式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1).

[6]邵月花.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0).

[7]刘洋.“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刍议[J].鄂州大学学报,2017(2).

[8]揭红兰,刘海涛.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9]胡垂立.基于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研究——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8).

[10]李炳论.大学生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32).

作者:胡华中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