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3篇)

第一篇:高校创业教育问题对策研究

【摘要】创业教育是体现素质教育内涵的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在高校人才培养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例,基于应用型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应用型财经院校的学科背景和基本特点,从创业教育理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保障体系入手,探索和构建应用型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创业教育不仅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自主创业能力的提升。国内部分高校通过理念引进、模拟尝试已经逐步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典型经验。然而,身处高等教育坐标轴的广大应用型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却远未达到预期,大部分的应用型高校仍处于创业教育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也没用形成一套适合此类高校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本文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例,将从应用型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入手,结合本校应用型财经院校的学科背景和本校创业学生的优势、劣势,就应用型高校如何探索和构建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模式阐述笔者的粗浅见解。

1应用型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兴起是伴随着创业活动的开展而逐步推开的。至今已经历了自发性探索、多元探索和全社会共同推进的三个发展阶段,出现了全社会高度关注、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局面。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涌现了一批成功的创业典型。各高校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也日趋成熟,初步形成了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部分高校以创业大赛为载体、部分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的教育课程、部分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创业孵化园等。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定位于培养直接面向市场第一线应用人才的应用型高校中显得尤为突出。一项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对学校创业教育的评价只有4.4%的学生认为很好,学生的创业动机来源只有2.76%与学校的创业教育活动有关。以笔者所在的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例,目前本校在校生中有创业想法的比例接近60%,但在毕业时真正选择创业的人数却不足毕业生总数的1%,而其中创业成功的比率则更低。发达国家中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一般为20%左右,可见我们的创业教育与学生的要求、社会发展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应用型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对创业教育的内涵认识不准确,定位不清晰

2.1.1缺乏对创业教育内涵的准确认识创业的本质是一种求新求变的精神。创业教育具有广义与狭义两个维度。从狭义的角度界定,创业教育指的是培养受教育者形成创业所必需的各项能力,以使受教育者具备创建企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而从广义的角度界定,创业教育则不仅仅是为创建企业而服务的。旨在培养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与变革能力,培养熊彼特所说的“企业家”式的复合人才。而纵观当前应用型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对创业教育内涵的理解却非常狭隘,往往只关注于教会学生如何开办企业,导致所开展的创业教育受益面非常有限,以创业结果为导向。如以笔者所在的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例,目前所开展的创业教育仍局限在少数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群体中,仍以创业讲座或竞赛的方式为主,以教会学生创业的“知识”与“技巧”为主,而非面向全体学生和立足于学生的成长、成才。2.1.2创业教育定位不清晰,针对性不强很多应用型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定位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没有从自身高校的特点、教育层次及所处的区域社会结构出发来确定自己创业教育的内涵和方式,最终导致只能开展一些通识性的、“纸上谈兵”的创业教育,教育内容空洞,难以真正帮助学生形成有针对性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2.2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完整的学科体系来支撑,包括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软硬件环境建设、政策配套等等。同时,为了更好地体现各应用型高校的培养特点,创业教育还需要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然而,目前不少应用型高校的创业教育却是“单线联系”,与其他课程毫不相干,与自身的专业背景更是互不关联,所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仅仅局限在一些商科课程或经济管理类的“创业基础”课程,没有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群。还有些高校认为创业教育就是第二课堂的活动,只需要建立各种学生创业协会、社团,组织开展各种创业竞赛、创业讲座等实践活动就是完成了创业教育的任务。事实上,这些都是片面的认识和误区,单一的第二课堂或单纯的通识课程式的创业教育都忽略了创业能力的深层基础和内生动力。

2.3创业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匮乏

目前,我国高校中从事创业教育的老师主要来自三大群体:“学工口”的教师,如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团委或辅导员老师;“教学口”的专业教师,如经济管理类的专业老师;“企业口”的兼职教师,如一批企业家或者创业成功人士。虽然这三个群体各有优势和特点,但也各有不足。“学工口”的教师长期处于学生工作一线,对学生的需求比较了解;“教学口”的专业教师教学能力较强,但这两大群体基本上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从事教育工作的,因此都不具备实际创业的经历和经验。而“企业口”的兼职教师则由于自身工作繁忙,提供的教育缺乏系统性,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同时,高校创业师资的培训力度也有所欠缺。相对于庞大的创业教育师资需求,目前所开展的创业师资培训多为短期集中式培训,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而且短期培训缺乏后续的跟进,使接收到的知识体系容易出现僵化,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也无法适应学生的需求。目前,立信大多数的创业课程老师都是在接受相关知识培训后就仓促上讲台给学生授课,讲授的内容多为理论讲解。

2.4创业保障体系不到位

创业教育的成功关系到方方面面,一个完善到位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显得至关重要。创业教育不仅仅是高校的工作,更是社会的责任,需要得到国家、社会、企业等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和体制、机制的限制,目前我国的政府、社会、企业和高校尚未真正形成创业教育的合力。表现在:政府的许多创业政策由于缺少操作细则,导致在地方和高校无法得到全面落实;大学生的创业融资渠道看似不少,但往往因为申请程序复杂、限制附加条件众多而无法真正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助力;在资源投入方面,产业资本投入较为有限,没有形成滚雪球效应;在服务平台层面,还停留在师资培训、政策咨询、场地扶持等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和服务体系。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应用型高校的创业教育还远远未能形成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有效培养。

3应用型高校创业教育对策

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实践命题,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所开展的创业教育方式和途径也应有所不同。针对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创业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围绕自身学校的发展定位、专业背景和培养特点,积极寻找对策,探索适应国情、地方情和校情的创业教育模式。

3.1充分认识应用型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特点

中国的高校可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应用型和高职高专等几类。应用型高校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型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也要体现自身的特点,充分考虑区域经济、行业发展对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契合度。

3.2本校创

业教育的特点作为一所地处上海的应用型高校,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作为应用型财经院校,其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特点,通过分析本校在创业教育开展中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能为形成更适合本校需求的创业教育模式提供参考依据。3.2.1优势分析学科优势:应用型财经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基本涵盖了创业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商业机会挖掘、经营管理、资本运营、市场推广等,能够使学生具备较合理的创业知识结构。专业优势:相比工科院校,财经类的专业更加侧重于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及商业运作,学生更具有风险意识和较高的市场敏感性,更为关注企业的下一步发展,因此创业意识更强。行业优势:相对而言,应用型财经院校的学生在创业时可选择的行业余地较大,没有特定的专业或技术领域的限制。3.2.2劣势分析技术的专业限制:大多数应用型财经院校大学生缺乏创业的技术支持,本人基本上不具备相应的产品专利或者技术能力,因此只能将创业范围聚焦在相对技术含量较低的服务行业,面临的竞争会更为激烈。孵化基础较差:目前一般的理工科高校多建有创业孵化园区,或者是和相关的产业、行业共建有产业园、科技园,而应用型财经院校创业孵化园的建设基础较差。

3.3构建应用型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原则

3.3.1与学校培养目标相结合的原则应用型高校所开展的创业教育必须与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围绕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来制定相应的创业教育内容。如立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应将“诚信、实用、开放”的办学理念和“诚信教育”、“学验并重”的办学特色与创业教育方案相结合。3.3.2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应用型高校都服务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市场空间、资源状况等对各高校的创业教育会提出不同的要求。3.3.3依托自身学科优势的原则每所应用型高校都有其自身的专业背景和学科优势,这也应该成为其在开展创业教育时所依托的资源。3.3.4分层次、渐进式的原则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应用型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要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的教育方式,即将“普及型创业教育”与“系统型创业教育”相结合。面对全校学生采用普及型的创业教育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为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实施渐进式的教育,如大一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大二大三开展创业实践教育,大四提供创业咨询等。面对在校期间有创业能力和创业条件的学生,采用系统型创业教育,以培养创业者为目标。如成立创业学院或创业班,通过业余时间的专业化教育,积极推动学生的创业尝试,扶持创业团队,培养创业者。

3.4构建应用型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路径

3.4.1建立健全创业指导中心成立专门负责创业教育的职能部门——创业指导中心,明确中心的工作职能;制定相应的工作规范。在创业指导中心下设立“创业学院”或“创业班”,制定培养方案,在大三学生中选拨具有创业意向、创业能力和创业项目的学生,通过业余时间的专业化教育和学分认定,授予学生结业证书并给予学生创业扶持。3.4.2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根据分层次、渐进式的原则,根据不同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其次,以创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根据当前应用型高校在校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现状,设置创业精神教育模块、创业知识教育模块、创业实践教育模块和创业环境教育模块。再次,采用多样化的创业教育教学方式。将创业教育的空间扩展到课堂内外、书本内外和校园内外,在发挥第一课堂理论教学、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多种课外创业教育形式,让学生模拟或真实开展经营管理等创业活动。3.4.3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鼓励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的研究。学校在科研课题、教改课题等评审中对创业教育的相关课题予以倾斜和支持。其次,加强对教师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创业培训。积极组织教师深入企业体验创业,增加实践经验。再次,采用请进来的方式,聘请优秀企业家、创业者、相关专家和政府官员担任兼职教师和创业团队的创业导师。3.4.4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保障体系首先,完善校内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成立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实施“一把手”工程。抽调相关的专业教师组建创业教育研究队伍。制定奖惩政策,将创业教育与教师的表彰等相挂钩。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就业见习基地。联合社会专业培训机构,开展创业训练营等活动。加强与各级政府所实施的创业项目的合作。设立创业专项基金,用于资助学生创业团队或奖励创业优秀项目。设立“创业园区”,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办公场所和孵化基地。其次,积极构建校外创业教育支持体系。与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非盈利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充分发挥社会创业援助体系的作用。认真研究各级政府的创业政策和举措,帮助学生及时准确的吃透政策和利用好政策。应用型高校的创业教育不是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也不是企业家的速成教育,而是应用型高校顺应时代趋势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在要求。因此,应用型高校要增强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提高思想认识,创新工作体制机制,结合自身特点构建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模式,帮助学生构建创业意识和思维,成为“企业家”式的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方伟.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3.

[2]毛翠云,梅强,张西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学术论坛,2009.

[3]葛宝山,陈沛光,高洋.促进中国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的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1.

[4]巩丽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业教育亟待变革[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

作者:沈? 单位: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第二篇:高校创业教育问题及新模式探究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就业形式日益严峻。教育部党组书记、教育部长袁贵仁指出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广大毕业生应选择多条出路,为自己制造就业机会进一步增强信心。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应该将创业与就业融为一体,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双管齐下。目前,我国创业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高校创业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总结经验,不断借鉴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开拓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已经走过了10多年的历程,十多年来,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逐渐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如曾在2005年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基金在两年时间内支持过的230多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就取得不错的效果,类似的项目也时有出现,尽管如此,研究内容和方法仍存在诸多不足,即使开展创业教育,也多处于摸索起步阶段,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专业化教师稀缺。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目前,高校创业教育方面师资力量薄弱,基本没有专业化老师,多为相关专业课程老师兼任,缺少实践经验,从而使得创业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

(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目前,大部分高校将创业教育作为选修课程或者公开课进行,缺乏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课程多停留在“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层次,没有独立系统的创业课程,没有很好的与专业学科融合渗透,也没有专业的培训教师,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三)创业教育实践性差。我国创业教育多为重理论教育,轻实践体验。目前,大部分学生就业观念仍然停留在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等“铁饭碗”工作范围内,自主创业能力低,经验少、成功率低。

(四)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不够健全。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创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由于在学校受到的创业教育不够系统,加上我国相关配套制度和管理办法不够完善,导致创业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创业贷款的时间、额度、项目的风险、有无担保性支持等很多不确定因素也相互制约,部分矛盾阻碍项目的进一步发展,故平衡利弊后,很多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就丧失在萌芽中了。此外,我国几乎没有企业愿意主动与大学生进行合作,也没有投资商愿意资助大学生进行创业,资金问题也成为大学生难以克服的困难之一。

三、开创新的创业教育新模式

(一)培养专业教师队伍。首先,高校应该培养专门讲授创业知识的教师或招聘类似MBA方面的人才,同时根据课程需要邀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创业家、风险投资家或是有实践经验和丰富经历的企业高管进行授课,用真实的案例进行模拟和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校应该建立一个教师技能资源库,将各个专业教师的技能汇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指导老师,对自己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老师交流并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设计系统化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方面,应该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创业教育,根据学生所处的阶段进行循序渐进的传授,从而形成一套逐渐完善的创业课程体系,形式例如:1.一年级,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基本知识科普学习(必修课);2.二年级,创业课程加油站(项目选择、定位,创建创业模式、创业计划)(必修课);3.三年级或三、四年级,创业实战案例研究、创业者营销、创业者战略意识培养及战略管理、企业融资、组织行为学、会计学基础(必修课)。另外,针对我国多数高校课程设置单一,内容不够具体等课程设置方面做出调整,从新生入学到毕业,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开设不同的创业课程,并且尝试将部分创业课程作为必修课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笔者在借鉴国外创业课程设计的基础上,根据我国高校实际情况,设计如下创业教育教学环节:1.基础类:创业基本知识课程,实验教材及案例,课程学习网站;2.模拟类:创意社团,讲座等,创业竞赛,模拟环境训练;3.实践类:校企合作办学,专题课程研究,创业扶持基金,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将创业教育分为三个环节,从基础开始,逐渐加入实践,学生在专业知识不断积累的同时,创业知识也在同步积累,从简单的课本知识到模拟,再到实践,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佳效果。

(三)创办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者有机结合,创办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创业实践基地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专业课程安排,尝试通过网络和创业模拟软件对学生进行模拟创业训练,将参加创业培训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学生自行安排各自分工,在虚拟的特定行业市场环境下,学生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自己所在虚拟企业的发展战略,以此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管理能力,并使学生能够在虚拟市场环境中体验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在高校创业教育上,引进校企合作机制,使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创建创业教育模式。首先,学校聘请企业老总、管理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同时,联系企业为老师和学生提供参观、实习、实践的机会;同时,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积累实践经验,将老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的实际生产力,让企业从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收益,从而达到促进企业发展、增强师生实践经验的目的。

(五)完善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鼓励大学生转变观念,自主创业。创业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相应的社会体系支持。良好的创业环境有利于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政府应该在税收、融资等方面为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必要的优惠政策,社会各界也应该对自主创业大学生进行相应的扶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顺利实现自主创业的理想。

作者:刘健 单位: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

第三篇:高校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一、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落后,重视不足

一是部分高校领导层对创业教育认识不足,他们将高校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且侧重于对毕业班同学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传递就业政策,解读就业形势,讲解就业技巧,分享就业经验等;二是部分高校将创业教育办成了精英教育、小众教育,是那些具有创业理想和创新思维学生的专利,抑或是部分专业的特权,大部分学生只能成为创业教育的看客。三是部分高校和部分学生将创业教育看成通向成功的重要途径,对创业教育急功近利,他们认为创业教育的价值在于教会学生成立公司、创办企业等,评判创业教育是否成功主要看学校在创业大赛中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有多少学生自己创业成功了,而不是看高校学生是否具有创业精神、探索精神及事业心等,异化了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所在。

(二)重理论积累,轻实践教学

只顾纸上谈兵是创业教育的大忌。高校创业教育不仅要重视理论的积淀,更要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战实操,然现实不容乐观。目前,创业教育观念落后,师资力量不足等多种因素导致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有创业实战经验的授课教师或指导教师寥寥可数,加之高校的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有限,校企合作观念淡薄,资金支持乏力,学校自身没有创业孵化基地或科技园等创业教育的平台,这使得学生很少或者根本没有体验式教学的条件设施,所谓的创业教育也就只能简化成理论教学了。

(三)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

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高校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一是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分离,目前大部分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的整体课程设置中,一方面是因为管理者对创业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要将创业教育融合到各个专业中还受制于师资力量的支持———既懂专业知识,又懂创业教育的师资不多。因此,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脱离了学生自身的专业而孤立存在着,创业教育在这里属于“业余课程”。二是部分高校将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为选修课,且教材质量不理想,教材内容跟不上时展的步伐,缺乏针对性,陈旧而脱离现实。三是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浅尝辄止。

(四)质量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是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指针,能够指导创业教育向科学化、实效性发展。一些学者在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构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但高校仍缺乏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现有的研究成果还不足以引导高校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创业教育评价在创业教育系统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具有价值导向功能。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没有定期的统一评价活动,各种各样的创业教育实践就得不到科学的评价和有效的反馈,不利于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进步,也不利于高校间创业教育的比较交流。〔1〕

二、进一步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转变教育观念

清华大学的谢维和教授早在2005年指出———中国大学应当重视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应成为高校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高校管理者应主动转变教育观念,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突破思想上的深水区,将创业教育提高到战略高度来看待。创业教育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的一条重要路径。因此,高校创业教育是开创未来的事业,是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举措,重视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和激发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

(二)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创业教育的目标通过理论与实务两方面共同作用而达成,二者不可偏废其一。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既要注重创业基础常识和基础理论的教育,又要结合专业特色,发挥专业特长。如此的创业教育才会让学生在未来创业时既有理论指导又有专业特长。破除目前高校存在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的不足,搞好课程设置是关键,内容上要将创业理论的深度、实用性以及操作性结合起来,还要开设与创业紧密相关的课程,拓宽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的知识面,为学生奠定更加坚实的创业基础。通过努力,高校创业教育课程逐步形成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学科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相统一的完整体系。〔2〕

(三)改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创业教育的成功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系统。首先,政府和社会既要在创业教育方面有制度保障,又要给予适当的经费、基金和项目支持,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高校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阵地,因而高校必须主动地担负起创业教育的责任,积极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增强社会资源整合能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打造更多的平台,努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其次,社会和高校要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宣传,通过传统媒介和新媒体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创业的政策、措施,弘扬创业精神,营造创业氛围,加强学生对创业和创业者的认识,逐渐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就业观、成才观。最后,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是人生中的重要选项,也是一个家庭的大事件,家人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与否,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大学生能否走上创业之路。如能得到家庭的理解和支持,那么他们的创业道路将会多一分助力,道路将会更加宽阔,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政府、社会、高校、企业和家庭的合力有助于共同营造大学生创业的良好氛围和积极健康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创业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递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足够的实践教学。因此,一是高校要鼓励优秀教师担任创业指导老师,积极聘请校外创业成功人士作创业教育兼职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二是高校要通过校内外的创业教育平台,让大学生有实践锻炼,在实践中学到创业教育的精神实质,增强创业的本领。三是高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安排,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制定鼓励措施并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学生参加更加丰富的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收获创业真知。

(五)建立健全质量评价体系

随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呼之欲出。高校是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创业教育价值不在于单纯看创业成功学生的数量,它更高的价值目标在于培养和提升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因此,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不仅“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高校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作导向。这样的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既要在评价方法上下功夫,又要在评价指标上做文章,更要在评价主体上和评价对象上做选择,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研究机构,或者引入第三方对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进行评估等。不断建立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对创业教育进行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评价和反馈,使得高校创业教育在评价中不断提高理论教学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使得大学生创业教育能够有条不紊的开展,从而提高创业教育的前瞻性、实效性和针对性。

作者:郭唐梨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