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科类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农科类毕业研究生就业行业相对集中,创新创业意识缺乏、障碍较多;农科类高校在推进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创新创业政策宣传不到位、创新创业技能训练不系统、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全面等问题。建议:着力创新,整合课程体系,夯实培养基础;注重协调,融合科、产、社、教形成发展合力;倡导绿色,先行环保项目,丰富生态内涵;厚植开放,优化合作机制,推进多方联动;落实共享,加大政策宣传,促进项目孵化。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农科类;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生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转向大众化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难问题日渐凸显。总理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全国掀起“双创”热潮,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双创”为研究生带来广阔的就业空间,同时对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国内大学生创业相对还处于初级阶段,受资金、市场、人脉等因素影响,初次创业成功率仅为2.4%[1],因此开展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2015年,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它是经济新常态下破解各种疑难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南,也是各级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遵循。[2]各级高校应从校情出发,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深入领会五大发展理念,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发展。在这方面,福建农林大学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2016年8月,福建农林大学入选全国首批“全国高校创新创业50强”;同年11月,入围第二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福建农林大学立足实践经验,大力探索五大发展理念下加强农科类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为兄弟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示范参考。
一、农科类毕业研究生创业就业现状调查
福建省教育厅官方网站统计数据以及福建农林大学统计数据显示(见表1),2015、2016届毕业生中,福建省各高校(包含福建农林大学)博硕士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其中,福建省2016届博硕士毕业研究生人数较2015届增加1126人,福建农林大学2016届博硕士毕业研究生人数较2015届增加19人。福建农林大学是福建省唯一的本科农林院校,因此选取该校的研究生作为农林院校创新创业调查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次选取的调查样本分三个部分:一是福建农林大学2015、2016届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报告;二是福建农林大学2015、2016届毕业创业研究生的回访调查材料(选取70个样本);三是福建农林大学在读研究生创业意向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38份,回收率92%。
(一)农科类毕业研究生就业行业相对集中
总体来看,福建农林大学2016届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三类:一是高等院校(占30%),二是机关(占30%),三是科研设计单位(占10%)。除以上三种主要就业渠道外,剩余的30%到其他类型的单位。由此可见,农科类博士毕业生的就业面较窄,主要倾向于相对稳定的事业单位和公职岗位。2016届硕士毕业生就业的行业类型与博士毕业生就业的行业类型相比选择更加多元化(见表2),主要集中在其他类型企业和三资企业,比重占61%以上,而就职于相对稳定的事业单位和公职岗位的比例较小。
(二)农科类毕业研究生创新创业意识缺乏
福建农林大学2015、2016届博硕士毕业生除进入公务员系统、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有企业等单位外,还有小部分毕业生自主创业。调查发现(见表3),福建农林大学2015届博硕士毕业生的创业人数为36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35人,占4.37%;2016届博硕士毕业生的创业人数为41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39人,占4.87%,博硕士毕业生创业率呈上升趋势。在创业类型排序中(见表4),福建农林大学2015、2016届博硕士毕业生创业领域居前三的分别是互联网电商行业、休闲旅游业、餐饮服务业,而种植业、养殖业和机械制造业的创业人数较少,创业率较低。
(三)农科类毕业研究生自主创业障碍较多
为进一步了解农科类毕业研究生自主创业可能遇到的问题,我们从福建农林大学2015、2016届博硕士毕业创业的77名学生中选取70名进行回访调查。结果表明,农科类毕业研究生自主创业的前三大主要障碍是“创业与学业冲突”“经验不够,缺乏社会关系”及“专业知识技能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
二、农科类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政策宣传不到位
福建农林大学2015、2016届70名博硕士毕业创业研究生的回访调查结果表明,64.29%的学生未曾享受政府提供的创业优惠政策;对在读的138名研究生的调查结果表明,仅有9%的研究生对创业政策很熟悉,24%的研究生对创业政策有一些了解,67%的研究生表示知道针对大学生的创业优惠政策,但对具体内容知之甚少。
(二)创新创业技能训练不系统
138名在读研究生中,76%的研究生认为,当前研究生培养模式依然是重科研轻实践,缺乏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15%的研究生认为当前培养模式有利于研究生创新创业,9%的研究生认为完全不利于研究生创新创业。研究生在校期间参与创业实践的机会不多,普遍存在技能训练落后于理论教学的情况,创新创业教育不系统,缺乏针对性。
(三)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全面
138名在读研究生中,99%希望学校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开设实用性强的创业教育课程。从选课数据看,排名前三的需求分别为《融资与资本运作》《创业咨询》和《创业设计构思》。目前,大多数高校只针对本科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研究生还没有设置常规课程和使用统一教材。博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所必须的市场开拓、企业运营、财务管理、政策法规等创业教育十分薄弱。
三、五大发展理念下加强农科类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福建农林大学在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立足农林学科优势,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双创”新举措,结合地方高水平大学的特征、国家对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要求,奉行“生根基层,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充分借鉴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农科类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
(一)整合课程体系,夯实培养基础
坚持“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将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设为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整合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意识融入课程设置、师资力量、资源配置中,形成既具有专业特点又体现时代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善农科类研究生创新创业知识框架,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业”,多层次、全方位组织研究生参加科技竞赛、创新创业比赛等,使研究生通过项目的全程参与———策划、立项、实施增强创新思维,提高创业实践能力。积极实施“学生培养需求导向计划”,推动“返乡大学生创业培训工程”,积极构建校级创新创业导师库,让研究生根据自身创业需要,申请不同学科、专业的导师进行单项培养或联合指导,突破原有学科界限,实现多学科、多专业、多课程的交叉与融合。[3]
(二)融合科、产、社、教,形成发展合力
坚持将研究生创业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教育蕴于专业教育中,积极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社教融合”,形成发展合力。抓住教育部研究生课程改革试点单位的有利契机,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资助计划,设立“优博基金”。加大学位论文、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鼓励和支持研究生赴海外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联合培养或攻读学位。开放国家和部省级科研创新平台,遴选建设校内外高端科研创新训练基地。邀请企业导师进校授课指导,举办实验技能大赛,推动相关学科与相关产业的有效对接,建设农科类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客空间,逐步形成校地、校企“共创、共建、共享”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积极组织农科类研究生参加各种形式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论文写在农民的钱袋子里”,从而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4]。
(三)先行环保项目,丰富生态内涵
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核心理念融入农科类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整体发展规划,构建绿色创新创业知识体系,推进研究生创新创业与农业产业需求对接,明确建设目标和路径,引导农科类研究生发挥专业特色,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区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导向作用,提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新方案,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持续深化绿色创业教育共识,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对绿色创业教育的支持,努力提升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绿色素养,丰富绿色创业教育内容,汇集优秀教育资源支持农科类研究生开创多样化的环保创业平台,不断增强研究生环保创业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使创业项目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进而在市场竞争中更具特色、更富活力、更有前景。
(四)优化合作机制,推进多方联动
坚持开放办学,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优化交往格局,建立联动机制,使农科类研究生在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贡献力量。深化与政府的联动,共同建设农科类研究生实践育人基地,如与古田县政府合作创办古田食用菌研究院、与尤溪县政府合作共建“现代农民创业园”、与闽侯县农业局合作共建“现代农业品种示范园”,充分发挥农科类研究生所学知识和专业优势,助推地方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深化与企业的联动,共同建设农科类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在福建省范围内形成“闽北—闽中—闽南”集成共享实践教学基地群格局。农科类研究生通过深入这些实践教学基地生产实训,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为毕业后进行创新创业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和能力基础。[5]
(五)加大政策宣传,推进项目孵化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切实解决农科类研究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最终促进创业项目孵化并成长壮大。深入解读学校出台的《关于实施海西新农村创业者培养工程的意见》《福建农林大学毕业生创业启动扶持金申请及发放办法》等文件精神,通过“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联动宣传网络,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全覆盖”的创新创业政策宣传,鼓励支持农科类研究生创新创业。充分利用“海西新农村创业者培养工程”的100万元专项资金、自主创业毕业生8000元的启动资助金来加大对农科类研究生创业项目的资金扶持,推动他们进驻校内大学生创业园,享受学校免费提供的20平方米工作室、水电和宽带。深入挖掘校友资源,举办创新创业论坛,激发农科类研究生创新创业热情,增强创业就业信心,做好传、帮、带、创,推进项目孵化对接并最终落地成型。[6]。
参考文献:
[1]李剑平.大学生创业将破除成功率“魔咒”[N].中国青年报,2015-5-15(3).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
[3]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宣传部.完善“帮扶促”机制,搭建“创试孵”平台———探寻福建农林大学获首批“全国高校创新创业50强”的经验[N].中国教育报,2016-11-17(8).
作者:吴家铭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