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培养与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基于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在协同创新大环境下的创新教育研究和实践是当前高校开展的教学改革重点,协同创新对提升我国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深远意义。本文重点介绍基于协同创新环境下的创新教育研究和实践,主要措施和结论对协同创新大环境下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协同创新;创新教育;高校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称“2011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高等教育系统启动的第三项国家工程。基于“2011计划”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是针对新时期中国高等学校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形势的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实施该项目,对于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协同创新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内部主要指高校内各要素之间实现整合,加强学科联系与协同,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外部主要指高校与地方政府、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产学研培养高校创新人才的积极作用。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内蒙古煤炭绿色开采与绿色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于2015年获批建设,以此中心为依托,努力发展创新教育,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当代大学生在实践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实践,单靠高校一方很难培养全面的、视野开阔、思维广阔的创新人才。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与其他科研院所、政府、企业等部门联系较少,合作层次较低,学生参与应用性科学研究环节缺失,成为制约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只有通过校内校外协同创新,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实践资源与环境,才能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科类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除了能在工程教育、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与实习等环节接触专业技能的锻炼和培养外,没有更丰富和充实的实践环节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素质和基本的专业能力与较强的动手能力。
二、协同创新大环境下的创新教育主要措施
1.培养制度与机制创新
形成协同创新环境下的创新推进工作方案,形成协同创新环境下的校企联动机制,形成协同创新环境下的工科学生创新管理机制。校企多方协同实施“1+1+1”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分阶段设置自然班、岗位技能班、项目班,实现异步教学组织形式。1年专业基础技术课程模块的系统学习和课程设计,掌握移动互联网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1年应用领域的技术应用能力课程学习和“教学企业”项目实训,掌握移动互联网应用产品设计知识,提升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1年在合作企业开发真实项目,完成毕业设计,强化实践技能,培养职业素养。
2.培养模式创新
实践“立体交叉式”人才培养机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指出,“推进高校与其他培养主体的协同,鼓励高校建立不同形式的人才培养联盟,完善多种主体联合培养模式”。建立跨学科一体化培养方案,建立院校联合培养、国际合作培养、校企共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多学科、跨院所的立体交叉式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实行特区式招生制度:改革招生制度、不以考试成绩为基准,侧重考核能力与素质;实施跨学科、跨单位统筹招生,遴选优秀人才。跨导师组制度:围绕重大任务与学科交叉的培养要求,动态调整课程模块和课程内容,由高校、院所、企业专家组建多学科的导师指导小组。实施本硕博一体化:结合“卓越工程师计划”,探索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数量。
3.激活校企协同创新的平台
充分利用“内蒙古煤炭绿色开采与绿色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集聚整合校内外、国内外资源,健全完善校校、校企、校地的协同育人机制和跨学科(院)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系统搭建面向全体、循序渐进、贯穿全程、夯实基础、激发个性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不断强化实践。结合重大创新任务需求,共同组建研发团队、共同培养人才,实现“寓教于研、教研互动”的一体化培养。
三、结语
学校依托“内蒙古煤炭绿色开采与绿色利用协同创新中心”这个平台,积极与“乌包鄂”地区大中型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积极探索并实践在协同创新环境下工科生的创新教育培养机制、培养模式,实践“立体交叉式”人才培养,激活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培养“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对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闫洪波 王阔 杨泽中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