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创新教育思维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高校创新教育体现创新,核心在于能够利用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积极延伸学生培养模式,充分挖掘教育目标中的创新要素,并科学探讨创新教育的本质与内涵,引导学生衍生出多元化的实践思维。这正是传统高校教育不能达到的最终目标,同时是挣脱传统高校应试教育思想内在束缚作用的关键。创新教育能够立足社会发展形势,形成教育目标、教育模式的针对性创新,引导学生思维发展方向从理论性朝着实践性方向转变。
关键词:
高校创新教育;大学生;实践思维;引导作用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我国竞争力的要求,为进一步开展创新教育指明了方向。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根本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创新精神[1]。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源在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构建起实践创新思维,进而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满足当代社会对大学生发展所提出的全新要求。实践思维的引导关键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本质与内涵,依照客观条件与目标创新,诠释创新教育的深层内涵,引导大学生形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思维模式。
一、客观条件的创新是推动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的根本
大学创新教育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最终归宿,以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为主要实施手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高校应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励学生探究性学习,处理好创新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关系[2]。社会发展给高校教育提出全新的发展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立足于社会宏观发展方向,在人才能力培养角度上遵循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特征,在人才素质的培育方面结合社会用人新标准。这都是当今社会发展为高校教育提供的客观社会条件。伴随着高校教育职业化改革与发展新思想的落实,创新教育的本质是立足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构建学生创新思维,进而带动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一种独有的社会实践思维。创新教育是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实施的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突出“复合型”人才培养新举措,强调学科边缘化发展,引导学生知识创新、实践创新思维的全面融合。在能力培养角度,体现社会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引导,为激发学生实践思维提供潜在的促进作用。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以社会职业要求为参考,建立职业素质培养标准,成为创新精神构建的基本动力,为高校学生职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将这些方面进行深入融合,引导大学生实践思维的作用极为强烈,宏观表现出高校创新教育内在价值。
二、目标创新的深入,作为大学生自主实践的引导条件
1.从长远发展目标出发,形成实践自主性思维的引导
创新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和分析是优化各因素的关系,促进创新教育发展的基础[3]。高校创新教育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教育目标的构建中体现出的长远发展的基本特征。突出高校大学生社会心理、思想、思维的正确引导,为职业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心理、思想层面上,以社会协调心理的构建为根本,积极作用于学生自我社会职业生涯长远规划。社会思想的引导主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路径,通过切身实践来影响学生社会应用、社会实用思想的全面形成,最终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思维的构建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这是高校创新教育长远发展目标引导学生实践思维的作用,实践思维构建的自主性能够得到增强。
2.树立阶段目标的创新,循序渐进培养主动性实践思维
高校创新教育关注的核心方向在于教育保持整体性的创新,在高校教育目标中体现出微观阶段性创新的观点,在高校学生社会思维培养中保持高度的科学性。在阶段性目标中立足职业意识的渗透、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思维的引导与形成的基本规律,建立起近期、中长期、持久性的阶段性教育目标,科学优化高校学生社会职业思维,为高校学生实践思维的主动形成提供良好的引导作用。近期目标强调学生职业意识的渗透过程,主要以适应社会发展环境为切入点,促使学生社会职业化发展心态的建立。中长期目标是以学生社会职业能力的培育为主要任务,强调以学生社会创新能力、社会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为学生职业化发展铺设道路。持久性目标主要以引导学生职业发展思维为主,积极引导学生社会发展思维方式,转变学生按部就班的社会发展思维。
3.建立项目发展目标,带动大学生项目实践思维的产生
大学在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责无旁贷,可是当前我国大学的创新教育实施之路却并不顺畅[4]。高校教育的本质性创新关键在于教育目标能够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不再遵循应试教育思维构建的规律,打破以“学分”鉴定能力的教育发展思维。项目发展就是将某一项目研究作为宏观教育目标,并将项目研究过程应取得的成果进行前瞻性规划,为大学生能力、思维的全面发展提供相对应的目标影响力。传统高校教育思想认为“项目”应存在于高校科研工作或者是企业运营环境中,与高校常规教育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企业项目运营、企业项目规划等一系列活动成为企业社会发展的主体,因而高校教育理应迈向项目发展的新领域,诠释出高校职业化改革与发展新思想。项目发展目标作为高校教育目标创新的重要组成因素,转变传统教学流程中的目标思想,教学流程成为高校教学项目的探讨过程,让学生参与到高校教育活动中,充分调动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形式的参与积极性。以教学项目为激励,形成高校学生项目实践思维的带动作用,成为大学生创新教育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因而实践思维得到教学目标层面的引导。
4.构建相关性深化目标,引导学生相关性实践创新思维
高校教育目标的创新,根源是实质性挖掘学生培养的最终目的。从高校职业化发展角度来看,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在于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以此作为结合方向开发高校教育目标的相关构成要素。高校学生实践目标的基本构成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社会应用能力的培育、引导;二是学生社会实用能力的全面发展。这两方面都指向于学生社会职业能力的提升,与高校职业化发展改革与发展要求之间相辅相成[5]。在社会应用能力的培育与引导中,科学构建与优化学生社会创新思维,促使学生专业社会应用能够体现出观念的创新。大学创新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创造人才为最终归宿,以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为主要实施手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在学生社会实用能力的引导中,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进而带动高校学生实践思维。这既是高校教育目标形成相关性深化、进行学生实践创新思维相关性引导的根本表征,也是进行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科学培育的微观体现,与高校职业化发展宏观方向保持相互适应。
三、大学生创新教育本质,对衍生实践思维的引导
1.参照社会需求具体方向,引导相关性实践思维的生成
高校创新教育体现出创新,并不体现在教材、教法方面,而是进行教育模式、教育引导方向的实时创新,让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保持相互吻合。在社会需求方向上针对社会人才的职业化需求,多元化构建实践教育形式,以实践过程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结合社会实践参与过程形成学生社会实践思维的引导。让大学生获得适应社会发展中实践思维围绕职业化发展方向进行构建的认知,转变传统应试思维的构建方向。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在高等教育阶段,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的基本目标。创新教育首先需要有一定的思想和行为能力,在此基础上将具有新型理念的思想意识和实践能力予以推行。这是高校创新教育结合内在本质,正确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根本,进而为落实大学生实践思维引导过程提供前提基础,创新教育理念内涵能够得到广泛认知。
2.结合专业的社会创新,指导专业实践思维能力的发展
专业发展的社会创新,体现出高校创新教育的内在实质性发展方向,专业的发展不仅面向学生,还面向社会、面向未来。我国的“十一五规划”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未来十年人才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造就人才的创新精神,创新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从社会发展角度剖析,高校学科专业的发展立足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最大化应用,并以学科专业未来发展的新形势作为结合方向,进行专业应用领域创新性的前瞻性开发,提升学生社会应用价值。高校开展创新教育应采取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组建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及营造软硬件环境等策略[6]。学科专业的社会创新不免要进行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社会应用视角的拓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组织形式、开展方向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从提升学生专业社会实践能力中形成学生实践思维的正确指导。这是高校创新教育发展针对学生专业发展趋势进行潜在探究的主要体现,学科专业立足于社会发展新动态,形成学生社会能力的潜移默化拓展,带动社会实践思维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导大学生实践思维的衍生方向从专业角度向社会发展角度转型。
3.加大能力创新教育研究,引导社会实践思维的多元化
大学生能力培养方向的创新,作为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根本动力,实现创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挖掘。大学生能力创新的研究突显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路径,拓展传统大学生知识理解能力、知识研究能力,为大学生实现自我社会价值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面对时代教育发展新背景,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肩负着重大责任。高校在进行创新教育的实践时,应当注意克服制约因素,重视与相应学院的专业课程相结合,不断创新管理制度,为学生营造适宜创新的软件及硬件条件。大学生创新教育中的能力创新要素的挖掘主要针对职业化改革新方向,充分探索大学生的社会实用、社会应用、社会适应方面的能力,进而多元化引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思维实用性方面的能力。主要结合专业发展的社会实用方向开展,主要在于理论及操作能力的切实强化,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用能力。社会应用方面的能力研究要通过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进行学生理论实践能力的相互结合能力的具体培养,促使实践应用思维的充分引导。适应性方面的能力研究应探究社会创新能力培养路径,通过真实的社会职业发展环境,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进而体现出社会创新实践思维的引导过程。在这样的创新教育研究形势下,大学生实践思维的引导方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衍生出的实践思维具有全方位新特征。
4.立足人才培养方向的创新,突出对实践应用能力的导向
人才培养方向的创新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研究的根本,突出“复合型”人才培养思路,不断扩展大学生知识、技能应用领域,形成实践思维的强力引导作用。传统大学生培养方向主要立足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单一方向,促使大学生具备的理论化特征较为明显,在社会岗位中理论思维的应用难以相互适应[7]。面对高校职业化发展新思想的落实,大学生创新教育立足“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方向的探究,强调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新标准,在突出专业能力的复合式发展的同时,边缘化延伸学科知识体系,促使学生走向职业岗位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这既是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现出的创新价值的表现,也是形成大学生实践应用思维创新引导的主要因素,在推动大学生能够满足社会职业化人才需求标准的同时,学生职业创新发展思维得到更为全面的培养,学生实践思维的衍生方向能够面向复合发展新角度。高校创新教育宗旨是为了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体现自我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满足当今社会职业化人才的客观需求方向。目标创新围绕着学生阶段性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以及实践思维的引导而展开,并将项目教育目标作为创新点,强化学生实践思维。同时深层探究创新教育的本质,促使学生社会应用能力得到充分体现,为实践思维的引导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动力。
作者:龙雪梅 陈国华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汪伟.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耦合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2015(8):86.
[2]杨洋.高校创新教育价值诉求及实施策略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20):51.
[3]张燕楠,于兆吉.创新教育的影响因素系统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4(7):35.
[4]陈翠荣.大学创新教育实施困境的博弈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7):81.
[5]张秀荣.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的创新教育体系建构[J].高校教育管理,2014(2):109.
[6]张跃飞,陈劲光.关于高校创新教育策略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4(2):87.
[7]宋木华.论创新与创新教育的实施[J].山东社会科学,2014(S2):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