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创新教育刍议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创新教育刍议,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创新教育刍议

一、创新教育的意义

(一)创新的含义

20世纪初,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首次将“创新”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他在《经济发展理论》(1912)一书中提出了“创新理论”,以后又在其他著作里加以应用和发展。1942年,熊彼得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一书出版,标志着他的“创新理论”体系的最后完成。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组合的生产函数,或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称之为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教育应包含创新素质、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素质以人的个体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人人都有创新心理素质,天天、处处都有创新心理素质的应用,创新素质不仅仅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正常人普遍皆有的创新必备的基本素质。创新人格包括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从心理学来说,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动力作用、导向作用。创新人格主要包括心理过程的创新倾向性、有利于创新的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强度和灵活性等。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一切创新活动所具备的意愿和态度,是一种具有独特新颖内涵,并对他人和社会有使用价值的思想。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究竟能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作出创造性贡献,关键取决于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因此,创新精神是创新能力发展的灵魂与动力。培养创新精神又是开发创新能力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措施。人只要有了创新精神,又善于用脑,就有了创新的基础。

(二)实施创新教育的意义

1、实施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

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明智选择。当今世界发展的重大趋势是知识经济已经来临。知识经济是以知识、智力、无形资产为第一生产要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产业,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首要特征的经济。21世纪是知识经济逐步占据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力之间的竞争将取决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而一个缺少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将会被淘汰。陈至立指出:“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因此,高等学校要肩负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历史使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并且应该具备强大的知识创新功能,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成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枢纽。

2、创新教育是当今各国高等学校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早在20世纪初,创新教育首先在美国得到重视,30年代初奥斯本提出著名的头脑风暴法使创新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开始发展。而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的升天使美国开始极力主张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应性强、富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日本在80年代开始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引入创新教育,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日本通向21世纪的道路。德国近二十年来完成了一系列创造性量表的编制,深入研究了创造性的性别差异。英国近二十年来对创造性的研究十分重视,并深入探讨了创造性与智力、个性的关系问题。从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来看,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是各国的基本发展趋势。

3、实施创新教育有利于培养和挖

掘人的创新潜能。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假设:一个正常健康的人只运用了其能力的10%,而米德认为不是10%,而是6%。因此,人具有巨大的潜力,而其中创新力是人最有价值的能力。将这种潜力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关键在于后天的环境、教育及个人的努力程度。马斯洛认为人的创新潜能不经过挖掘和发展会就丧失,或被掩盖,或被歪曲,或被抑制,或受到任何可能的阻碍。教育和教师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学生创新潜力,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能力。

4、实施创新教育有利于素质教育

的深化和发展。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已得到了广泛认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创新教育主张在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与素质教育一样,创新教育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追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创新教育的提出抓住了素质教育的重点和核心,实施创新教育,有利于深化和发展素质教育。

二、高职院校教学渗透创新教育的策略

(一)培养创新型教师

“只有高素质、掌握丰富知识的教师,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只有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最新成果的教师,才能站在高科技革命的高度,鼓励学生勇敢探索;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对学生实施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创新教育的实施必须从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入手。如何培养创新型教师呢?第一,改革现有的师范教育。师范学校是培养师资的主要阵地,因此,培养创新型教师要从师范教育抓起,师范教育应从培养知识型教师向培养创新型教师转变。第二,调整师范课程设置,形成合理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文化课程、专业课程和教育课程课程形式。对课程内容的调整主要是加强基础文化课、更新专业课程门类和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其次包括课程形式,主要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另外,还可以调整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比重,适当减少必修课,增加一些选修课,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三,改变传统教育思想,注意教学方法更新。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自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第四,改革考试制度,确立新的评估尺度。试卷上可以出现自选题、无标准答案题,对答案有创意者可以给予高分。第五,应该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知识更新很快,一次性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改革教学模式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是教学要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模式教学法。所谓主题教学模式就是将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将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不分你我,课内课外连成一片。第一,学生重于书本。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不要被教科书牵着鼻子走。课堂上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问,耐心答疑解惑。在课程开始前,老师最好先调查一下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以及他们的期望,然后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第二,学重于教。要想把书教好,就应搞好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相辅相成,教好不是课堂的终极目标,学生学好才是它的最终目标。第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尽量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老师可以在课上穿插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或图片,准备一些有趣的话题,使用一些幽默的话语,使用多媒体教学等,努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其次是采用小组活动法。小组活动常见的形式有课堂辩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Long&Porter认为,小组活动可以提高语言实践机会和学生语言素质,有助于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第四,建构和谐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法中的师生关系,学生比过去发挥着更积极的作用,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当然这种方法并不是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法中教师的作用。教师仍然是知识的掌握者和课堂的组织者。其次,教师还是一个促进者,帮助学生减少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为学生创造条件。由此可见,在新的教学模式里,教师的作用不是贬低了,而是更重要了。

三、结语

职业教育在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发展中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为解决社会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要切实发挥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对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必要的创新将是一条重要出路。高职教学应当顺应这种历史潮流,在教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转变教学思维,改进教学方法。

作者:刘旺余 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