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教育论文(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创新教育论文(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创新教育论文(3篇)

第一篇:大学生学科竞赛创新教育

一、学科竞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及就业意识

清晰的职业规划,能使大学生在择业与就业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为调查学科竞赛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及就业意识的影响,我们在电气信息类专业大二到大四的三个年级中,分别对100名参与不同层次学科竞赛的大学生(样本组)和100名未曾参与过学科竞赛的学生(对照组),就自身职业规划和就业意识做了问卷调查。在大二学生群体中,不论是否有过参与学生学科竞赛经历,只有不到10%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有规划,且这一比例在样本组和对照组中无明显差别。而在大三和大四年级,样本组中有比较清晰职业规划学生的比例,分别提高到了36%和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和48%。这说明相对于普通学生,在大学期间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学生,更清楚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和职业道路。调查表明,样本组中有68%和80%的同学,认为学习能力和接受新鲜事物能力,是就业的优势方面,而这一比例在对照组中则仅为46%和38%。显然,参与学科竞赛的同学,更加认同创新教育的理念及其对就业起到的促进作用,实际上,实践中也发现,这类学生通过参与学科竞赛活动后,自身创新能力明显得到提升,从而使其在就业过程中更加主动。此外,调查还表明,样本组中有86%的学生接收毕业后自我创业的想法,而这一比例在对照组中仅为36%。创业意识的增强,一方面显示学生就业意识得到提高,就业思路得到拓展,同时也表明学生对自身能力更加自信。

二、学科竞赛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广泛的研究表明,就业大环境及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是影响大学生就业两个主要因素。就业大环境主要有政治因素(政府制定的现行法律、法规、政策、教育规划、重大战略决策等)和经济因素(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等),就业大环境是客观存在且不可预见和控制的。而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则重点包括学习成绩、专业技能、实践经历、各种认证证书等,此外,对于研发型企业,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能力。学科竞赛是一种超出课本范围的考试,既能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更能锻炼学生通过具体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科竞赛对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科学精神的锤炼、团队意识的增强、组织能力的提高等等,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并能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就业结果的影响

该调查针对2010年之前毕业且已经就业3年以上的电气信息类专业毕业生进行。其中样本组是大学期间参与过电气信息创新学科竞赛的学生,对照组是大学期间没参加过学科竞赛的学生。样本组和对照组接受调查的学生人数均为30人。到事业单位和外资企业工作的学生,两组的人数都不多,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0%以下,这是地方普通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同时,相对于对照组,样本组的学生在民营企业工作的人数要明显多于在国企工作的人数,其比例分别为16.7%(国企)和53.3%(民企),而这一比例在对照组中分别为43.3%(国企)和33.3%(民企)。值得注意的是,调查中发现,样本组中有高达13.3%(4名)的学生在毕业3年后选择了自主创业,其中2人所创办的企业产值已经超过1000万人民币,而在被调查的对照组学生中,没有发现自主创业的学生。表4是两组学生工作内容的对比,从中可以看到,样本组学生中,从事技术研发和工程设计工作学生的比例分别为33.3%(10名)和20%(6名),而这一比例在对照组中则分别只有6.7%(2名)和10%(3名),对应地,对照组中有更多的同学从事技术管理和生产运营工作,其比例分别为33.3%(10名)和26.7%(8名),而样本组中这一比例分别只有16.7%(5名)和10%(3名)。此外,两组学生从事营销的学生比例相当。通过以上调查推断,样本组学生,由于在大学期间,通过参与更多创新教育和参与学科竞赛活动,在工作单位选择上,更敢于到民营企业承担技术研发、工程设计类的工作,也更敢于自主创业。这个现象也说明了大学创新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开拓学生思维、解决就业困难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建议与思考

(一)树立创新教育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观念

目前,高校中有许多教师甚至是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对创新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认识仍然不足,而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更多的也是以课外科技活动、第二课堂的形式体现。如何将“课外活动”转为“课内活动”,将“第二课堂”转为“第一课堂”,提高广大教师、学生对学科竞赛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观念的问题,其它问题诸如制度建设、保障机制建设、经费筹措、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等等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二)建立学科竞赛与就业工作紧密关联的机制

必须对学校创新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和保障机制。成立二级学院学科竞赛组织委员会,拓宽工作渠道,将二级学院就业工作与创新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学科竞赛指导教师与就业工作指导教师有机灵活地融合。

(三)设计能有效促进就业的创新教育体系

高校必须结合学校自身的资源和条件,认真分析就业市场的需求情况,设计完善的能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创新教育体系。遵循的原则包括:(1)新的创新教育体系必须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为重要的考核指标。(2)新的创新教育体系与传统创新教育体系必须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取长补短。(3)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必须同时进行,使创业教育成为创新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四)重视校外创新教育基地的建设

社会是大学生创新教育最广阔的实践基地。高校必须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与优势,与对口企业或单位联手,打造大学生校外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基地。创新教育必须有企业的深度参与,才有可能实现企业与学生,社会与高校之间的“多赢”的局面,同时也能使学生能更多接触社会,接触企业,接触实际工程,增加大学生就业培训和实践的机会,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作者:谭光兴 赵嘉 曾文波 单位:西科技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广西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

1开展课外科技竞赛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等学校要进行创新教育,实现由传统获取知识的教学观点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观点转变。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和创新方法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在我国现阶段担负着推动教育观点创新、推动教育队伍创新、推动教育制度创新的重要任务。开展课外科技竞赛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促进高校创新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增强学生对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和实践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其次,通过引导和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和创新方法。最后,通过开展课外科技竞赛,从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氛围,丰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情感。

2促进课外科技竞赛的现有手段

未来社会要求每个个体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勇于迎接时代的挑战,因此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是我们所处时代的需要。针对课外科技竞赛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促进高校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很多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1)开展一系列课外科技活动,营造课外活动氛围,如学科报告讲座,课外学术调研,科技类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三下乡”科技服务,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等。(2)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竞赛,如为学生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提供经费和物质的支持;对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提供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所需的场所、设备、实验器材等;对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成绩优异学生进行奖励等。然而,课外科技竞赛本身是一个复杂过程,不仅需要教学内容的积累,也需要学生对新知识、新问题的探索,更需要学生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有效解决。随着课外科技竞赛的普及,对参赛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大。如果参赛学生缺乏较为完整的学科综合知识以及系统的培养训练,很难涌现出高质量参赛作品,最终影响学生的参赛积极性,并影响高校的创新教育。要使课外科技竞赛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前瞻作用,寓赛于教、以赛促教是重要的解决途径。

3寓赛于教在促进课外科技竞赛的探索与实践

寓赛于教、以教促赛,是指教师通过教学方法的革新、教学内容的拓展,在本科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传授、科技思维与方法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意志品质的激励及团队合作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课外科技竞赛作品的质量。实践表明,在我校化学专业各个教育环节如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教学、实践课教学、创新项目中开展寓赛于教、以教促赛,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校的创新教育的发展。

3.1促进教师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把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要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就必须按照时代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把握和处理教材,将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并提炼为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根据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的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将各种教育信息进行具有启发性的优化和取舍,注重知识发现和知识索取的过程。以笔者的实际教学过程为例,对于化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说,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配位滴定这四大滴定分析法是分析化学课程必学的知识点。这四大滴定反应均针对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有机体系的反应涉及较少,以至于学生认为有机体系不能采用四大滴定分析法。在笔者的科研过程中,发现自制的配位化合物在丙酮溶液中可溶,放置一夜后却有沉淀析出,表征后发现配合物结构发生了变化,并在此过程中生成了水。如何检测这部分微量的水,并根据水量变化来确定反应进程呢?笔者将以上实验现象引入到酸碱滴定讲解中,引导学生学习有机溶剂中微量水的测定方法,制定相应的测定方案,并利用已学的化学反应速率方程来研究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通过以上教学案例既拓展了学生对酸碱滴定法的应用范围,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2提高教师对社会热点的认知能力,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构建以社会热点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中运用课本知识去探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而是通过一个个社会热点呈现知识,让学生感悟知识,运用专业知识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三聚氰胺、地沟油、工业明胶等事件一度成为社会热点,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三聚氰胺或地沟油的检测方法、明胶有效成分的分析、明胶制备等内容。比如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很多,包括液相色谱、紫外可见吸收等,在笔者的教学中,把学生组成不同团队,自行查阅文献,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模拟科技竞赛,团队之间进行辩论,探讨并总结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并对该方案的社会效益和应用前景进行调查。又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动物皮为原料提炼明胶、测定自制明胶中的铬含量,并与市售的工业明胶的铬含量进行对比,从而分析工业明胶取代天然生物明胶应用于食品中所产生的社会危害,该实验项目参加广东省生化技能大赛,获得了三等奖。以上教学案例说明,把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循循诱导,能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热点问题的分析与探讨,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浓厚的科技竞赛氛围,无形中促进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树立了创新意识。

3.3增强教师对设计性实验的策划能力,改善学生创新方法

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学。传统实验课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研究性和探索性实验很少;近年来,设计性实验逐渐受到重视,在教学实践环节中起到重要作用。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为基础的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实验项目知识面选择过窄或实验步骤过于简单都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反之,实验项目知识面选择过宽或实验难度过高,学生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学生也得不到全面的训练。因此,教师在设计性实验的选题、设计、讨论、开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合理策划实验项目与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在仪器分析实验中,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药物是仪器分析常开设的实验项目之一,传统的实验方案只是简单地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药物;然而在我们的设计实验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利用平衡透析法,使未与蛋白结合的芹菜素在透析膜内外达到渗透平衡,然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并用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处理实验数据。通过以上对实验的有效策划,不但可以研究芹菜素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同时使学生掌握了研究药物与蛋白相互作用的方法。另外,蛋白具有荧光的性质,还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自制配合物对血清白蛋白荧光的猝灭作用,研究配合物与蛋白中的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的作用机理,并计算结合常数、结合位点、重叠积分等,加强学生对蛋白质与药物作用机理的理解。又如,普鲁士蓝类化合物膜是电化学中常见的电子中介体,也是电化学常备的实验。但利用电化学方法制备稀土掺杂铁氰化物膜后,引导学生利用红外光谱对制备的修饰电极表面进行表征,确定氰基的存在;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确定化合物中铁的价态等;并研究该膜对色氨酸、酪氨酸等电活性氨基酸的催化检测作用,使学生掌握了氨基酸的电化学检测方法。这些设计性实验先后获得广东省化学实验技能大赛、校丁颖杯大赛等各种奖项。因此,通过对常规物质、常规实验的改进、策划与设计,促进了学生对实验的设计能力,培养了学生从细微微处创新实验的能力,改善了学生的创新方法。

3.4重视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技能

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只有结合教师的教学内容,深入工厂、企业开展合作,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水质检测中心,水质监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水质状况的综合指标,如温度、色度、浊度、pH、电导率、悬浮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等;另一类是一些有毒物质,如酚、氰、砷、铅、铬、镉、汞和有机农药等。因此,将仪器分析的理论课教学内容与水质检测中心实习的水质分析相结合,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仪器对这些指标进行检测,比如pH计测定pH,电导率仪测定电导率,原子光谱仪、分光光度法测定重金属元素,气相色谱测定有机农药,专用仪器测定化学需氧量和生物耗氧量等。通过这些仪器和检测对象的选择,增强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能力。实习结束以后,对于水中铅的测量,学生设计了提取香蕉皮中有机酸用于废水中重金属铅的去除;对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定有机物,学生设计了鸡蛋卵清包裹光降解有机染料等实验。这些设计实验先后获得了生化技能大赛和挑战杯的认可。因此,将课堂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环节密切结合起来,可以开拓学生在各种竞赛中的视野,提高创新技能。

3.5提高教师在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引导能力,营造学生创新氛围

学院制定了优秀本科生培养计划、学校制定了红满堂计划,实现对学生的逐级培养。目前,教育部和广东省也启动了“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计划”。这些从院级、校级、省级到国家级的各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旨在探索和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进行以本科生为主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自主选择实验题目、实验进程和方法、实验仪器并组织实施开展实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设计,加强思维和方法训练,培养拔尖型创新人才。在前期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各个环节,教师寓赛于教,以教促赛,作学生头脑里火种的“点火种”,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能踊跃提出各种课题,并参加各级创新竞赛项目,在校园内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在各级创新项目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略。比如,在广东省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资助下,经过为期两年的研究,制备了聚酰胺-胺类化合物,并用红外光谱、核磁波谱等进行表征、确定结构;合成了氨基化的纳米材料,用透射电镜进行表征;引导学生基于抗原固定和纳米材料标记二抗,构建了双树枝状放大效应的免疫传感器,实现了对环境污染物的低检测限的检测。最后,该项目参加挑战杯比赛,获得了广东省挑战杯一等奖。因此,通过开设各级创新项目,教师的引导点燃了学生对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热情,营造了创新氛围,学生的自学能力及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敢于实践和创新的意识、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都得到全面的培养与提升。

4总结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教师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实践表明,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寓赛于教、以教促赛,提高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的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创新动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是结合现有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体系和教学培养体系基础上探索出的卓有成效的教学创新,能为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探索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高琼芝 刘英菊 杨卓鸿 方岳平 倪春林 周武艺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

第三篇:大学就业文化建设创新教育作用

一、大学就业文化概述

总的来说,大学就业文化是大学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针对大学生的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来培养其创新意识,使其能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主动发现和认识自己的价值,清楚社会对自身能力提出的要求以及自己能为社会所做的贡献,以使大学生能够从就业的角度出发来对自身的发展历程作出规划,从而使其在面临毕业时能够找到更加称心如意的工作,以此来为社会和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和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各界对人才的创新能力越来越重视,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对社会主义建设是非常有利的。从众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绝大多数西方学校都十分重视课堂环境的宽松性,从来不会对学生进行生硬的知识灌输,这不仅解放了学生的天性,同时也使其能够自由的发挥其想象力,自然而然的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改革是我国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一大重要举措,这项举措表达了国家对我国人才的创新性的迫切希望,同时也实实在在的做到了这一点。

三、以大学就业文化建设推动大学创新教育

大学就业文化应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学生的充分就业为目的的一种文化,应该是能够推动大学创新教育的。首先,大学就业文化建设通过对课程的设置来推动大学创新教育。在大学就业文化的指导下,课程不应该作为对学生进行生硬的知识灌输的一种教学手段而存在,而是应该发挥其“教育的心脏”的功能,使其能够真正成为为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做出贡献的一种教学手段。大学就业文化通过对课程的设置来推动大学创新教育。根据大学就业文化建设的要求,所有课程都应该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方式,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则发挥引导或辅助性作用的授课方式,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意识,使其认识到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人,必须要仔细钻研知识才是对课堂的一种尊重,这也就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的去思考、去研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利。其次,大学就业文化建设通过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来推动大学创新教育。思维方式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标准,对于大学生来说同样如此,传统的只注重学生知识水平提高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缺乏发散性和多样化,但在大学就业文化建设指导下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而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合理培养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的一部分,因此,大学就业文化建设是可以通过对思维方式的培养来推动大学创新教育的。大学就业文化一直秉承着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基本目的,充分考虑了社会以及企业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种种要求,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培养发散性的思维方式,使大学生的思维突破了传统的以固有领域的知识为主的界限,开始向对各个领域的知识都有所了解。同时,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都的提高,可以促进发散性思维转变,这对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非常有利,也适应了目前企业对大学生思维多样化的要求,使大学生能够在毕业之际,被企业选中,成为一个能够为企业和国家带来价值的人才。

四、结束语

大学就业文化的建设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线,以大学生的充分就业为目的而设置的一种大学文化建设,通过对课程的设置以及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能够逐渐地改变大学生固有的以学习知识为主,而忽视了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状况,使大学生通过学校的培养,成为一个具有自主学习意识、具有发散性思维的创新型人才,这对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同时也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对企业、国家建设有用的人才。

作者:盖伟 单位: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