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初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创新教育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初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创新教育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初探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的实施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学校通过兴趣活动阶段、能力培养阶段和深化完善阶段的实践研究历程,逐步构建以创新教育为办学理念的校本课程体系,主要体现为:运用“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基于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自主开发“三位一体”的学校课程;校本化地融合课程内容,构建跨学科“全课程”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校本课程;创新教育;实践研究

创新教育是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这里的创新素养主要包括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教育的实施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其中由于课程体系在学生培养中具有直接性和全面性,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应以课程建设为主线,逐步探索和建构基于创新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

一、“问题导学式”: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指学校对国家课程“因地(学校)制宜”“因人(学生)制宜”创造性地改编和再开发。创新能力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要求学生要形成完整的问题解决思维。创新精神要求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具有积极的心理倾向,包括强烈的问题意识、敢于质疑的精神等。

(一)“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引领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师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索的课堂教学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为了让学生拥有问题意识,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授课教师就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问题导学式”教学活动中,问题是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主线,也是“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将知识获得、能力培养和精神培育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是“学—问—探—结—习”:“学”指独立自学,“问”指提出问题,“探”指相互探索,“结”指总结概括,“习”指运用知识,这五种活动构成了相互联结的程序。

(二)“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课堂教学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在“问题导学式”教学过程中,我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与研发出适合我校自身特点的教学环节和结构,即学习—设计—践行—反思—提炼。

2.以点带面原则

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教师素质的提升,需要教师有参与学校教学改革的意愿和相应的能力。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各校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表率和示范作用,教师要以更高者、更强者、更优者为榜样,努力提升自身素质。这样,以点带面,逐步培养教师实施校本课程的实践能力。

3.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是指对“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可适时做出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状况。“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经历了“走进—研究—超越”三个历程,逐步改变教师对教学模式的认识,体现了“适应性”的原则。

二、“三位一体”:学校课程的自主开发

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即狭义的校本课程。以大连市甘井子区金家街第二小学为例,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金家街第二小学注重开发适合自身特点的课程,逐步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即德育校本课程、创新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体系。

(一)课程开发的经过

课程开发经历了初始阶段、探索阶段和形成阶段。初始阶段学校将“科学技术创新教育课程”列为校本课程,旨在通过科技制作与创造,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在这一阶段,校本课程的开发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理论基础尚未完善,实践水平也有待提升。探索阶段是将创新教育下科技校本课程加以完善。这一阶段,学校通过优化课程组合,坚持“三类齐进、优先科技”的原则,编撰《科技校本课程》必修课程和精品选修课程。最后的形成阶段是指学校已经初步形成了德育校本课程、创新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二)自主开发的“三位一体”课程

第一,开发“小小创,创之行”德育校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创造力的培养为依托,全面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第二,开发“小小创,创之慧”创新校本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提升创新能力,发掘创新智慧。第三,开发“小小创,创之乐”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作为对传统学科课程的补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着意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的、统整的核心素养。学校设计开发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旨就是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创造发明。

三、“全课程”:课程内容的校本化融合

创新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知识技能,而且这些知识技能应是多学科、以问题为核心组织起来的。传统的分科教学使不同的学科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学生只能获得碎片化的知识,不能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基于此,学校在课程内容的校本化改革实践中,构建了“全课程”的教学体系。

(一)拓展原有的课程内容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拓展原有学科的课程内容,能够加深学生对学科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能够在课程内容拓展融合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把原有的语文学科与经典阅读相结合,开展“古诗词魅力秀”系列活动等。

(二)实现跨学科深度融合

组织教师进行“全课程”教学专题研究,采取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并选取典型范例进行研究和推广。在学校教学的“全课程”实践中,师生以“问题”为主线,在问题的情境中体验跨学科课程的融合。“全课程”学科教学的实践,实现了各学科协同育人,使人才培养成为一个立体化同向协同的过程。经过几轮的实践研究,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均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许洁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J].教育研究,2015(8):34.

[2]徐玉珍.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J].教育研究,2008(2):53-54.

作者:李静波 单位:大连市甘井子区金家街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