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创新教育背景下数学教学浅谈,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在高中的教学体系中,数学是重中之重。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与意识是大势所趋。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化设备的进一步提高,在这个创新教育的背景下,具体探讨怎样有效培养学生、实施教学。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中;数学教学;现代化技术
一、创新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教学方式
创新教育是教育界近期比较流行的名词。新事物的产生必然需要一个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因而存在普及度不高、影响不够、发展较为缓慢等问题。相对应的,在某些地区或学校,就还没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如黑板抄写练习题、“粉笔式教学”等。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新事物的面前就显得软弱无力,同时也阻碍了创新教育的推行。
2.急功近利的教学模式
“拔苗助长”是错误的教学方式。然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确实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教育急不来,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脚踏实地。有些学校不曾意识到这种思想的重要性,因而出现了各种校与校之间的“明争暗斗”。学校为了名气与利益大肆宣扬“形式主义”的内容,以便招揽更多的学生。盲目的跟风会导致教育落实度不高,学生的发展尚且堪忧。
3.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不足
在这个宣扬创新教育的时代,年代久远的“应试教育”依旧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但凡考试存在,“应试教育”就存在。在这样一个“考试”就能展现个人能力和水平的背景中,大家一同向往的“素质教育”就显得软弱无力。因而教师“死教”,学生“死学”的形式就会相应存在。学生们意识不到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反而觉得自己学也不知道考不考,干脆就不学了。然而在创新教育的今天,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
二、现代化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
上面所提到的种种教育弊端,都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繁衍品,在这个崇仰创新教育的素质教育时代,让学校和教师人员树立一个创新教学的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当把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核心人物。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培养一代代优秀学子。但是,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与深化,学生们的书包越来越重,信息量也与日俱增,这是在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可避免的事情。因而,如何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做到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学习与教学,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随着教育信息的增多,学生们选择信息的难度也增大了。各种问题的出现,就需要教师们解决。
2.应用多媒体技术
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体系中,“教师、学生、多媒体”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与教学系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思路、开拓视野、减轻学习负担,教师们偏向于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也是素质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化抽象为具体、化理论为实际,也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教师提供大量教学案例和思维模式。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设备有助于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多媒体的应用下,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平台也得到了扩宽,如此一来,网络又有了新的定义。然而,我们积极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也并不是代表全盘否定传统式教学,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在现代化技术的带领下,发挥传统教育中的有利因素,并结合多媒体技术,有机融合、模式创新,实现优势互补,造福教育事业。
3.树立全新的教学策略
上述提到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这是在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硬性指标”。除此之外,我们对好的教育的界定是还需要有一定的教学策略。多媒体的引入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信息量,也充斥着各种鱼龙概念。因而,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网络中实现“无菌网络”的学习与阅览。人们常说:“网络是把双刃剑。”只有多花心思,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从而使我们的数学学习变得形象、简单、生动。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在教学课堂中多引用一些开放型的题目,充分发挥学生“我要学”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有效的自主学习。总而言之,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应用在教育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技术应用的同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策略也会应运而生,从而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我要学”变成“我想学”。
三、结语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更新与进步,创新教育会逐渐代替固有的传统式教学。创新教育因为产生的时间不长、使用的范围不广,所以还没有被整个的教育体系所容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在各位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我们的教育将会达到更高的水平,培养出一代代优秀的学子。
参考文献:
[1]王文发,武忠远,许淳.创新教育背景下的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5,(09).
[2]张祖梅.创新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J].科教文汇,2010,(27).
作者:马元健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二中学